电影圈的跟风现象,由来已久。
这在第五代导演身上,很明显。
上世纪90年代,黄建新的作品和那个火热激情的时代一样,处处散发着新潮范儿。
他被誉为“城市”导演。
和其他同行钟情于对旧中国的书写不同,黄建新专注于对当下现实生活的“批判”。
著名的“都市三部曲”,《站直了,别趴下》、《背靠背,脸对脸》、《红灯停,绿灯行》充满了对官场和社会风气的尖锐讽刺,颇具力道。
但在1993年,他接拍了一部台湾人投资的电影《五魁》。
讲述了一个发生在黄土高原的传奇故事。
这在他的作品序列中,很“另类”。
今天,夫人就为大家说说:
这部由贾平凹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
某日,柳家儿子结亲。
短工五魁奉老太太之命,去背新娘。
迎亲队伍行进在戈壁荒丘上,歇息时,只见尘沙飞扬,似有凶险。
果然,白风寨的土匪们来劫亲了。
识相的管家麻嫂当即上前,献上自己的金戒指。
谁知二当家的劫了财,瞅见新娘的美貌,又想劫色。
五魁带着新娘逃命,可他的飞毛腿抵不过马的四条腿,还是被围住了。
刀架在五魁脖子上,新娘倒是很勇敢,称自己愿意跟他们走。
管家赶紧跑去报信,五魁则失魂落魄。
他觉得少奶奶救了他的命,而他授人之托,没完成任务,愧对新娘和柳家,因此决定去救她。
入夜,五魁闯进白风寨。
见大当家的是个没胡子,爱唱戏的“文人”。
耿直的五魁表明来意,还获准大吃一顿。
他谎称少奶奶是个下身没毛的白虎星,克夫。
第二天,寨主拿了两碗放过毒的酒。
先让狗喝,结果没走几步就死翘翘。
五魁稍作犹豫便大口喝下,却安然无恙。
原来,寨主只是考验他。
念他是条有情有义,有胆有识的汉子,寨主放走两人,且声称白风寨的大门随时为他敞开。
五魁欣喜万分,总算不辱使命,接回了少奶奶。
可到柳家,才知事情不对劲。
原来,得知少奶奶遭绑架后,少爷去拿家里的土枪欲拼命,不小心擦枪走火点燃弹药,一命呜呼。
老太太见儿媳完好归来,就用一种奇特方法为她验身。
确定她身子尚干净,心生欢喜。
作为柳家的最高掌权者,她要给儿子办冥婚。
于是,五魁抱着木头人,与少奶奶拜堂行礼。
接着,红灯笼换作白的,办葬礼让儿子入土。
从此,少奶奶过上了刚嫁人就守寡的苦日子。
白天,把木头人摆在椅子上晒太阳。
夜晚,伴着它入眠。
穷小子五魁因对柳家有功,从短工变成长工,在磨坊做活。
一次,少奶奶洗衣服,五魁帮忙倒水。
无意中瞅见因她未系好衣领而露出的脖颈,有些神情迷乱。
少奶奶瞬间意会,脸蛋变红,为转移话题,想给五魁洗衣。
始知他无衣可换,就拿少爷的衣裤给他穿。
老太太见之没责备,却在儿媳面前说要扣他两斗米。
少奶奶不但要守活寡,天天和木头人度日,老太太还常常敲边鼓,提醒她别犯规矩。
不甘忍受命运摆布,就只能逃跑。
却被欠了柳家钱的父亲立马送来。
眼见少奶奶整日愁眉苦脸,抑郁成疾,五魁前去宽慰。
昏暗的灯烛下,少奶奶哭得梨花带雨,她紧紧抱住五魁……
之后,少奶奶一心做着五魁带她走的美梦,五魁则萎靡不振。
管家看出了两人的私情善意警告他,算命先生则称沾不得她。
自知不该逾越规矩的他越发心烦意乱,意欲逃走。
正在门口和少奶奶拥抱准备分别时,柳家人赶来。
一群人抓了这对“狗男女”的现行。
少奶奶进了祠堂接受惩罚,五魁被赶出鸡公寨。
他们未来的人生,将怎样度过呢?
朱熹在800多年前说了句名言:
存天理,灭人欲。
由之,天朝的女子,即便吃尽苦头,也要守身如玉。
为的就是落个好名声,如果运气好,最好能立个贞洁牌坊。
对女人贞洁的执念,像是流淌进了中国男人的血液,他们从骨子里便极在意。
女人的“贞操”观,属传统父权、男权社会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共同构筑了华夏文明的宗法伦理秩序。
可是,无视人的欲望,试图掩耳盗铃式地遮住人性,岂不是自欺欺人的勾当?
再说,无论发生何种情况,都简单粗暴地让女人守寡,岂非惨无人道的做法?
鲁迅在《狂人日记》里,曾犀利地问过:
从来如此,便对么?
少奶奶的“越轨”,和九儿、菊豆一样,是对祖宗规矩的有力反抗。
影片结尾,走投无路的五魁摇身变为土匪头目。
柳老太太(王玉梅 饰)被他“赐”了个全尸。
她非常镇定,掷地有声地说了两字,然后从容上吊。她说:
下贱!
这样理直气壮地咒骂儿媳,无非是因她没能守住寡。
试想一下,老太太守寡二十余年,至少她有儿子,儿子可以娶媳妇,将来能抱孙子,虽然日子难熬,但总归有盼头。
可儿媳不一样,从嫁到柳家第一天起就守寡。
白天黑夜守着一个木头人生活,生理、情感、精神,全无寄托,丝毫看不到活着的曙光,怎么守得住?
可老太太无法理解和认同儿媳离经叛道的荒唐之举。
显然,柳老太太深受封建礼教的毒害,她早已成了所谓父权、妇德这些宗法秩序的坚定维护者。
好在老太太没白死,鸡公寨的村民们为她立了牌坊,且按时祭拜。
只是,在荒芜寂寥的荒原上,这块贞洁石碑显得格外清冷。
谁知道它能立多久?
这个镜头充满了悲天悯人的生命关怀。
说白了,老太太到死也不明白,她其实也是可怜人。
一辈子被传统礼教囚禁,不但没一点反抗,还顽固地想要将悲剧延续下去。
可以说,整个柳家大院,是封建礼教的缩影,人人身在其中而不自知。
管家麻嫂(王馥荔 饰)、佣人六爷等,无不在竭力维护祖宗规矩。
电影最后,五魁背着少奶奶离开了柳家大院。
亦如他一年前背着她到柳家成亲时一样,但这样的“救赎”并未削弱影片的悲剧意味。
要知道少奶奶在祠堂中,曾当着众人和祖宗的面被罚,被挑断脚筋以致于终生残疾。
渴求欲望满足,想要重获自由的代价不可谓不高。
代表既定威权的老太太虽然死了,但压迫少奶奶的传统势力倒下了吗?
再说五魁,同样是背着少奶奶进出柳家,可一前一后,他已不再是先前的五魁。
从憨厚老实重情重义的庄稼汉,成了在刀尖上过日子的土匪头目,蜕变为他憎恨的人了。
土匪意指原始、荒蛮,边缘于主流人群,而人是社会性的动物,脱离不了社会。
所以,他又能将少奶奶背往哪里去呢?
这些,才是细思极恐的地方。
有人说,黄建新拍了一部赶第五代趟儿的片子。
确实是,这部电影从内容到形式,都很“张艺谋”。
简直就是国师“红色三部曲”的集合:
《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
白风寨的土匪劫了迎亲的队伍,和九二的遭遇有些雷同;
少奶奶不愿遵守老规矩而叛逆,与菊豆的“出轨”很神似;
片中红白事等仪式性场景展现,无不突出红灯笼的意象。
本来黄建新擅长的是都市小人物喜剧,不知怎么“跟风”了一部张艺谋式的西部片?
相较他之前的新锐先锋,《五魁》缺少个人创意,带着第五代共有的西部风味。
值得指出的是,第五代导演似乎很难绕开对女性命运,和传统文化的反思。
正是艺术表现上披了太多别人的影子,使这部表现旧中国乡土传奇的影片,上映后未得到应有的关注。
同样是西安电影制片厂的作品,这片和何平的《双旗镇刀客》取景地很像,编剧也都是杨争光。
实际上,是在宁夏银川镇的北堡古城拍的。
此处也是《大话西游》、《东邪西毒》等一批西部片的外景拍摄地。
生于南京的作家张贤亮,曾在这里经营20年,只为兜售那一片荒凉。
影片的构图很美,红色的主色配上大面积土黄色,每一帧都像是一幅画,大气、凝重而深沉。
茫茫戈壁,黄土飞扬,加上苍凉的秦腔配乐,土匪们一袭羊皮褂子,骑着战马上演快意恩仇。
要说缺点,有一点很突出。
张世、顾宝明等人的台湾腔很重,与西北高原的民俗风情实在违和。
另外,张世的块头勉强说得过去,可到底没有枭雄的那股霸气劲儿。
他从开始时的老实本分,到后来突然变得强悍凶狠,转变有些唐突。
他和王澜的碰撞更多是苦情戏的质感,和姜文、巩俐在《红高粱》中的表现相差甚远。
黄建新导演坦言:
拍这种片子我发现自己没有灵气,就是没有感觉……
我一个最大的教训就是:任何一个创作者,都是有很大局限的。
但总体而言,《五魁》是一部合格的第五代“行货”之作:
全片在控诉吃人的封建礼教!倡导婚姻自由,追求人性解放。
黄建新借助五魁点燃的一把大火,给世人敲响警钟:
从来如此,便对么?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其实电影还是不错的,只是片中有着太多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痕迹,导致了看的时候多了一份别扭。另外,明明是一部中国旧社会的电影,冒出台湾口音,倒是让人感到格外的怪异。、
对于中国旧社会的批判,或者是对于女性的残害的批判,似乎总离不开一个女性的性方面。守寡成为了残害的最重要罪证,我们不可否认这一点的重要性。但其实还有更多方面值得我们深思,家庭社会地位、教育等等,其实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似乎性成为了我们内心最隐秘,最具有好奇心的东西。有时这类影片看多了,倒是无趣了许多。
整个片子的风格太大红灯笼高高挂了,贾平凹和苏童哪里应该是一个调调…或者他们应该是一个味道…
灯笼里颂莲和三太太的死与疯,几乎可以单纯归于封建制度对女性的压迫和剥削。五魁里更多了近代中国列强侵略军阀割据时期老百姓覆巢之下无完卵的悲惨命运。日子太平就不会有土匪,没有土匪少奶奶就不会被劫,少奶奶不被劫少爷就不会死,少爷不死老太太就不会强迫少奶奶守贞,不强迫少奶奶守贞就不会和五魁跑,不和五魁跑就不会被割断脚筋,不被割断脚筋五魁也不会当土匪杀柳太太…
也只是如果,太平日子也有那么多不确定和不思议,没准少爷就出车祸死了,没准少奶奶爱上别人了,没准五魁是个骗钱偏色的渣男…但是总不至于被割断脚筋了…
鲁迅在《狂人日记》里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任何人和事都有两面
号称拥有光辉灿烂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其背后又是怎样一副惨烈、丑陋、悲苦的面孔。
悠久的文明建立在无数人间悲剧之上,其虽获得了长生,但又泯灭了多少生命?!
伦理、道德、秩序、仪礼使我们区别于动物,并谓之“文明”,且自豪于心。
但是,我们又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亚圣说,食色,性也。可儒家伦理又无所不用其极的去压抑、束缚人的天性。
知书达理、守德重孝、贞洁礼教……一重重枷锁将人又虐待回甚于动物的变态之境。
《五魁》原著中的残废少爷对少奶奶的摧残,五魁带少奶奶逃走后的人畜乱伦,成为土匪后的五魁抢了11个新娘的扭曲变态。
我们自诩的“文明”催生这样的惨剧,我们自认为使我们远离畜生的“文化”结出这样的恶果?!
我们还怎么能够沾沾自喜呢?!
电影给了我们一个打破封建礼教的五魁最终解救少奶奶的美好结局。
可现实仍是悲剧重演,日益沉沦。
礼教越盛,人生越悲。
总觉得欠了点啥
中国火的精神分析。
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应该是黄建新的跟风之作,比起张艺谋还是差点意思。结尾有点扯,张世那个气质显然做不了枭雄。
可以和张艺谋的《红高粱》、《菊豆》串连起来看,都是表现年轻女子不情愿地出嫁,丈夫或病、或老、或死,无法真正体会新婚之乐,都在描绘旧社会里的风俗糟粕,然后都要和年轻相仿的帮工干柴烈火。黄建新比张艺谋拍得要平静,情绪上没有那么激烈,四平八稳相对节奏慢些。连土匪头子都是爱扮青衣唱戏的文艺青年。找来两名台湾男演员来主演,口音听着是很明显。
很匠气,没啥意思,这玩意儿和大红灯笼高高挂有啥联系?我看不出来。
黄建新还确实是我早年间瞧得上眼儿的第五代中的异类,《五魁》,没记错的话是贾平凹的作品,张世这个愣头愣脑儿的小台湾演的还真不坏,鞭炮放那块儿还确实是高难度,弄不好,这辈子就全毁了。。。
改编自贾平凹的小说,戏剧上同《菊豆》有异曲同工之妙。教条主义下的上下尊卑压制着的男女情感,「挑断筋脉」代表着爱情的残缺,又以「反叛过后」才能全的结尾产生对道德伦理的思考,这结尾的转变来得有些想当然,缺乏过渡。请不要忘了,最后歌颂的仍是柳老太太这位贞洁烈女,那么五魁和少奶奶的故事可能早已成为负面教材传颂了。
最后的抢亲给打击封建礼教给了一分正义的力量
黄建新的片,贾平凹的小说,改编后的电影,比小说更有观赏性年轻时的 王澜是真漂亮,是可爱的,有特色,虽然没那么红,只要每个人开心就好她穿红衣服的样子真是惊艳18.6.25 晚12:00
城市文艺导演黄建新不仅出了把西口而且路子比张艺谋还野:居然用三个同姓大陆女演员(王澜王馥荔王玉梅)搭配了两个台湾男艺人张世和高明骏!为什么要用“艺人”?因为高明骏是唱歌的!史上最文青的山寨头子。……不过个人赶脚:“毒酒试胆”那段的逻辑偏弱,仪式感和奇趣度均比不上稍后的柳太太关起门来“洒灰拔毛验处”。尽管我们也知后者属于那种被置于贬义叙事情景的封建糟粕,但就像怪谈中裸身画符拒鬼,总是看着有趣!
特乡土 特别根儿!~
看小说红高粱时突然想起这部电影,小时候看的,印象还挺深刻
在电视上看的。补注。记得是五魁接新娘到夫家,抢匪把她劫走了,五魁很拼命地把她要了回来,后来新郎好像是死的还是怎的,然后新娘和五魁好了,新娘让五魁带她走,五魁好像还是有点犹豫,然后事发了新娘就被打断双腿囚禁起来了,然后五魁去当了土匪,有一天他带着兄弟们回到大宅,踢开门把断了腿的新娘抱走了。演婆婆的是那很有名的谁,那个最初的劫匪头子很有诗意。
虽说对原著改动颇大,但也自有表达的主题和一番快意恩仇。感觉处处都有黑娃和小娥啊。原来五魁一家人都是从台湾移民到西北的,也不知道他们住得惯不?张世,真没看出来,小气的眉目,身量却是个车轴汉子。也只有外国观众才会给张世一个奖,他们不知道中国南北差距是个啥味道。王兰的表演死腻味人。
谁言寸草心
封建礼教束缚下的女性命运
又是一个铁/lian/女,女性的命运有更改过吗?何至于沦落至匪,何至于解救女性的是匪,被逼到无路可走只能冲天一怒反抗了;顶着温良恭顺牌坊的是吃人老虎,朝着权势一方下跪的是麻木帮凶,落草为寇者反倒有情有义,虽不无标签化,但今日看来竟也殊途同归。第五代痕迹过于明显,几乎无个人风格可言,但冥婚一段实在够阴森;启用张世和高明骏倒意外地效果不错。
老太婆有儿子可以守寡一辈子,因为有盼头,而新娘子没有孩子,离开自己家去一个陌生的家守一个木头人,没有精神支柱,怎么守
电影中的故事很乡土 也很传奇 由于它充满了浓郁的西部风情 里面的一些情节也就越发典型与另类 因而在视觉与感官上便具有了极强的冲击力 同时 也将一个遥远的故事拉近在观众的眼前 仿佛就发生在今天 里面人物的呼吸与脉动好像都能够让人听得见 或者是感受得到 影片在渲染主题的手段上 还是表现的有张力
赶“第五代”趟儿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