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看《海滩的一天》,每一次看观感都不一样。
也对女主林佳莉有了很多不一样的认知。
第一遍看的时候,得出的结论是男人有钱了都会变坏,如果不是跟着阿财,德伟可能不会变成后来的那样。
第二遍看,感觉佳莉也有点奇怪,她虽然是乖乖女,可为什么总跟欣欣这样的坏女孩玩到一处去?德伟这样的老实人,怎么会跟花天酒地的阿财混成哥们?是不是某种程度上他们都是一类人呢。当德伟和佳莉婚姻出现问题,没有人能给他们一个好的建议。
阿财建议德伟“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欣欣给佳莉介绍新的男生平平认识。可能无论第几遍看, 这部电影中的婚姻观和责任边界感都比较弱,或许这也是导演想要表现的一点。
第三遍看,认为佳莉实在是自私。
阿财最后的话不过是助长了她内心的自由女性之魂,说出了她一直以来游移不定的事情。
这样一看,阿财实在是聪明人,他看懂了德伟,更看懂了佳莉。阿财虽然有过很多女朋友,但是之后没有任何一个女人过来找他的麻烦,纠缠于他,证明他对女人还是厚道的。
阿财对待兄弟也足够义气,德伟跟了他干公司,他给足够的薪水,给了德伟家买房买车请佣人的条件。
以下从几点来分析林佳莉对德伟和对朋友的漠视,以及对于家庭的无视。
1,德伟的遗物佳莉没办法确认。
正常一个家庭主妇,就算再怎么无视家里的事,丈夫的贴身物品,应该多少是知道的。
可是海边的大叔接连拿出好几样疑似德伟的遗物,佳莉竟然一样都不能确定。影片中佳莉说好几天都没见到德伟,如果只是几天没见,怎么连丈夫这些贴身物品一样都不了解呢?
况且德伟服用抗抑郁的药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就连德伟的情妇都知道德伟服药的事,但是佳莉作为德伟的妻子,连德伟服药,平时的护肤用品,这些一概都不知道。
那么佳莉平时在做些什么呢?她真的有做好一个家庭主妇吗?
2,直到结局,佳莉都没发现,德伟的那一通没打通的电话是因为佣人占用了电话。
阿财的公司初创,事情比较多,德伟需要经常加班应酬。佳莉就让德伟以后应酬了给她打电话,那一天也是德伟和佳莉结婚的三周年。可是那一天德伟电话都不知打了多少,从公司打到酒厅,都始终没有打通电话。
回家之后,德伟没有问佳莉为什么没接到电话。佳莉也没有问德伟为什么没打电话。两人都把电话这件事给忘了,只是后来德伟就再没给家里打过电话。
家里的电话那天为什么占线只有佣人知道,也只有佣人在意电话的问题,德伟和佳莉都丝毫不关心。那之后家中电话基本上就是佣人包办使用了。
佳莉和德伟说家里很多事也需要她来做,但仅仅打电话这件事情,佳莉一直也没发现。佣人对佳莉的态度也说明了一些问题。佣人对德伟很尊敬,但是对佳莉却不是很尊敬,因为佳莉在家里几乎就是什么都不做,只是买买菜做做饭,学学插花。佣人偷用家里座机应该也不止一回了,可是佳莉却一次都没发现。
这多少说明了佳莉对德伟和对家里事情的不关心。佳莉控诉德伟一点都不关心自己,那么她又有多关心德伟呢?她知道德伟工作内容是什么吗?德伟爱吃什么,他平时护肤品生活用品是什么吗?
佳莉在家里什么都不用干,她没有想到为德伟准备什么惊喜,减轻什么压力,只是追问德伟做了些什么。有了些空闲时间,就去报插花的班,去学习插花。
德伟回家晚了,佳莉会怀疑德伟。但是德伟往家里打不通电话,他从来不怀疑佳莉。这是佳莉的多疑与对德伟的不信任。
德伟虽然是个老实人,可是也从一些争吵中能够察觉他其实很不满佳莉婚后对他做事情方式方法的控制。
3,佳莉的翻译水平很烂。
不知道有没有记得,在佳莉和德伟刚结婚的时候,她也曾外出工作。佳莉是外文系的,她应该是学习英语的。毕业后找了一家翻译社的工作,但是她的工作能力堪忧,被老板骂:
“林佳莉你不是外文系毕业的吗,我想我不必告诉你怎么翻吧!”
这就说明林佳莉没有在工作和学习上太过花心思钻研,她之前也说过自己的学习就是随大流,大家学什么她也学什么,大家考什么她也考什么,相当没有主见。
佳莉其实一直没有获得人格上的独立,没有自己的想法,从小是被家里的想法推着走,长大了之后是依赖德伟,始终没有自己生活的能力。
4,佳莉爱德伟吗?
这个问题我看了三遍,也没有看明白。
佳莉开始是喜欢德伟的老实,好控制,后来结婚了,喜欢德伟陪伴在自己身边的感觉,可是她有给过德伟什么,愿意为德伟放弃些什么吗?
好像没有,如果真的爱德伟,为什么在已经有了足够的生活条件之后,她和德伟没有要个孩子呢?佳莉后来也回答过这个问题,因为她觉得自己不幸福。
可是不幸福的人多了去了,佳莉的好朋友欣欣,她生孩子是因为感觉到了幸福,感觉到以后的生活会幸福吗?可能也并不是吧。
所以佳莉的一切选择实际都是过多的自我保护的结果。
适当的自我保护是应该的,但是一旦过度,就会让身边挚爱的人都远离自己。
5,佳莉对原生家庭的付出
有很多回忆的镜头是一直穿插着佳莉的童年的,可以看得出,佳莉从小其实生活得还是比较幸福的,父母之间也没有怎么吵闹过,生活条件也是一直比较优渥的。
唯一给佳莉心里造成阴影的可能就是父亲的出轨和母亲的隐忍。
哥哥学习了他不喜欢的医学专业,毕业之后就接手了父亲的医馆。哥哥选择了不喜欢的人结婚,结婚之后共同管理医馆,两家医馆联营。
其实哥哥佳森是一直帮着妹妹抵挡住了风雨,为她撑伞。佳莉结婚之后就没有再回过家,更别提对父母的照顾,和帮医馆的忙。也直到父亲生病离世,佳莉才回到家看看家里,家里的大嫂虽然想表现友好,可还是和佳莉很有距离,外甥很害怕佳莉。
为什么佳莉和家人都变得如此淡漠?因为她没有对原生家庭付出,前途和经济上的支持她没有给过,家人的帮助她更没有。可是哥哥从未埋怨过她,母亲也没有,德伟前期也是努力给她创造幸福优渥的生活条件,从这些外在的条件来看,佳莉其实生活得非常幸福。
但是佳莉感觉不到这些幸福,陪伴在她周围的人就好像工具人一般,那么她的幸福就只能从自身上寻找。
————
印象很深的是林佳莉那一段“不了解自己”的论述,她不明白为什么两个人在一起可以话可以变得越来越说,是因为后来已经足够了解到不需要说话就能理解彼此的心意吗。
佳森在离世之前想要再重新活一次,可是在《一一》中,男主却觉得再活一次也没什么必要,因为也不会有什么改变。
杨德昌导演在《海滩的一天》里的“重新活一次”的愿望,在《一一》中给了回答。
人生中,我们可能也会有很多次“再重新选择一次”的想法,可是到了某个年龄段回望过去,就能看明白自己,懂得再重新选择一次也不会有什么差别的结果。
从某些角度上来说,《海滩的一天》可以算是一部女性独立意识觉醒的电影,可是,你也可以说她是一部家庭衰亡史和悲剧史,这么多人的付出,就只为林佳莉的觉醒献祭。
(PS:这部电影每次观看的难过程度都比前一次更高,适合有一定生活经历的人看。)
前段时间,一个朋友分手,他说他拿起电话,告诉前任他想要分手,前任哭得泣不成声,她说是不是因为她没钱,她可以把身上的钱全部给他。在KTV里面唱李宗盛,我唱成了泪人,他听成了泪人。
杨德昌的这部电影,要从电影评论的角度去讨论,有很多点可以入手,不管是爱的本质也好,婚姻也好,女性主义也好,甚至去挖掘次文本,可以照见时代的洪流,意识形态的转变,以及社会学意义上中国传统家庭结构的松动。但这一切都太过冰冷,以至于我们都忽略了一个事实,就是我们个体需要爱,我们想要去爱,而爱,是没办法被教育的。哪怕是张爱玲在自己的作品里面,冷峻而犀利地道出了爱情和婚姻的脆弱,她自己也一头扎入其中。
当自由恋爱开始成为社会的主流,传统的包办婚姻成为糟粕,身边的物质不断堆砌,我们都开始穿上了时髦的衣服,住进了现代的公寓,男人点着香烟谈论业务,女人购物,化妆,和其他的家庭主妇一起谈论家长里短,旧的秩序退散,新的结构出现,一切欣欣向荣,井然有序,但在一天早晨,我们醒来,看着窗外滚滚的车流,我们发现一切似乎并不对劲。生活的背后,满目疮痍,油腻的男人们急切地想要证明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别的男人谈论如何管教女人,自己怎么在外面寻花问柳,女人们在沙龙里面喝着咖啡,分享留住男人心的技巧,在新的秩序里,爱也被降格成为了生活机器的纽带,成为了维持外在体面的齿轮,成为了工具性的物品。于是,我们长吁短叹,世界上没有爱!安安稳稳地度过一生,这已成为了最大的幸福,这便是长此以往的规律,我们没办法转变。
可在那海滩的一天,男人和女人光着脚在海边行走,浪花轻柔拍打他们的脚踝,他们幸福地笑着,他们成为彼此的羁绊,他们徜徉着有无限可能性的未来。我们不能确定,在这一刻,爱是否存在,亦或是说,是不是在这一刻,他们的爱已经成为了永恒,离开了他们的身体,永久地镌刻在了每一颗沙砾里面。
佛说,万法缘起,法无定相,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为了避免痛苦,我们认清了一切事物背后的悲观底色,所以我们尝试脱离苦海,拥抱涅槃。可我们人类,太贪心,总想去尝禁果,于是爱成为了原罪。达尔文告诉我们,一切都是基因在作祟,若是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解释爱,这一切也都合情合理了,但是为何我们依旧为爱痛苦?这仿佛就是一个死结,一个永远都逃离不了的囹圄。
我们都情愿陷入无明,我们没办法大彻大悟。爱是什么?爱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爱?我们应该如何让爱成为永恒?也许佛说的是对的,我们应该面对无常。但我们宁愿在苦海里挣扎,也不愿去放下。你要让我痛苦,就不能阻止我去爱,也许只有爱过,才能明白什么是无常。也许投机取巧的大彻大悟,不如爱过之后的遍体鳞伤。
“我最主要的意图,是希望你能够完全的信赖自己和用自己的方式去做一个选择。也许,我这一生当中,所学到最好的教训就是这个,我这一辈子一切都靠自己,可是我却盲目地相信了一个人。不要太盲目地去相信任何一个人。”
2017年,陈升在最新专辑《南机场人》里,用《牯岭街那年》一首歌的时间纪念杨德昌——
“忧伤的女人在海滩上坐了一天,把每个人的天空都感染得很无言。”
歌词里化用的“海滩的一天”,正是杨德昌首部剧情长片的名字。
这一年,距离杨导离世已经过去十载。2017年7月14日,台湾中影在戏院重映《海滩的一天》。2017年12月15日,中影发行《海滩的一天》的全新数码修复版蓝光。新一代的影迷,终于有机会用一个高清的介质重新审视这部“惊人首作”。
在《牯岭街那年》的歌词里,陈升把杨德昌称作“早熟的天才”。但《海滩的一天》上映的时候,杨德昌已经36岁了。此前,他在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做了7年电脑工程师。但在这部长达2小时46分钟的处女作里,他已经展现出新人导演所普遍稀缺的掌控力。
海滩的一天,是一个女人生命中最富转折性的一天。
为了抵达这个至关重要的时间点,整部电影被设计成一个层层嵌套的回忆。
钢琴家谭蔚青(胡因梦饰)首先登场,但她的故事实际是为引出林佳莉(张艾嘉饰)的讲述。电影的主体部分也正是两人在咖啡馆的会面交谈。十三年后老友重逢,彼此身上存有太多谜团,角色的困惑同样是观众的困惑。于是谭蔚青的身份迅速转变为倾听者,林佳莉的半生经历如冰山一般渐渐浮上海面。
只要看过电影,你定会惊叹于那繁复却又稳健的叙事结构。直到结尾,一部宏大的都会女性成长史才清晰地呈现在观众眼前。剪辑成为必不可少的电影修辞手法,形式与内容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台湾交大电影社的影迷甚至专门为本片做了一张叙事分析结构图。
杨德昌刻意打破叙事时间线,充分挖掘蒙太奇的艺术威力。从这点来看,他的确是一个“早慧”的导演,在从影初期就已经把握住故事的本质、电影的本质。但分析杨的编程专业出身,又能为他的叙事策略找到一个很好的解释——那些闪回分明就是代码里的程序调用,主程序调用子程序,在子程序结束以后再返回主程序。理科生缜密的逻辑思维在此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他的拼接下,镜头与镜头,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与影响被再三突出、强调。可以说他不只是一个导演,也化身为一个不露声色的观察家、客观冷静的评论家。
如果说侯孝贤的电影是一片自然的风景,那杨德昌的电影就是一台精密的仪器。一个深入乡土,一个专攻都市。这似乎也可以解释“台湾新电影”这两员大将为何在后来的电影创作路线上渐行渐远。
在叙事手法上,《海滩的一天》显得极为成熟老练,而在人物对白的设计上,杨德昌则平衡了生活化与戏剧腔。他并没有隐藏自己的精英立场,把自己关于生活的看法借角色之口和盘托出。而电影也因此带上了一点寓言的味道。
面对婚姻危机,林佳莉说:
“我们读过那么多书,小时候一关一关的考试,为什么没有人教过我们,怎么样去面对这么重要的难题。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总是两个人结婚以后,都是圆满大结局。大结局以后呢?没有人教过我们,也没有给我们任何练习的机会。”
而患癌濒死前,林佳森也有一段独白:
“我想,这一定是下午两点多的阳光吧,它让我不觉得这是冬天,反而像极了阳光普照的春天。我好像听到鸟叫的声音,世界似乎又在我身边苏醒过来。我渴望重新认识我周围的一切。这是多么强烈的矛盾,周围一切冰冷,而我的心脏却仍然那么热烈地跳动着。到底是哪一种无形的力量,让它在这冰冷的世界里,还这么卖力地工作着?不过我已经够幸福了,不是吗?能拥有这么渺小的生命这么久,已经是值得庆幸的奇迹了。”
这些格言式的、理论性的对白是《海滩的一天》的点睛之笔,而本片另一个编剧吴念真则认为杨德昌电影里的生活不太像生活,
“他像是跳开一个距离,观察、理解整体社会状态之后做出的综合评述。先创造出一种理念,再填入细节。他是在写论文,而非描述。”
这些台词表面是人物的自我剖析,深层次是对角色所处环境的思考——高压都市、原生家庭对人的压迫与扭曲。个人无法改变环境,但却可以与环境作斗争。一部电影没有也不能给出解决方案。但这几句人生箴言就像深水炸弹,将在观众心底留下深沉的回响。
《海滩的一天》的声音指导是如今鼎鼎大名的杜笃之,直到现在他还能记得当年香港导演对这部电影声音的赞美——“没想到台湾的同步录音做得这么好。”他高兴的地方在于,这部电影没有采取现场收音,
“所有的声音都要一点一点制作出来:每一句对白、每一个脚步声、每一个我们听到的背景声都是一个一个堆叠出来的。”
主演张艾嘉是这部电影的策划,她和杨德昌结识于单元剧《十一种女人》。当时她想把工作委托给有国外留学经历的导演,以突显背景和视角的多样化,于是杨德昌被请来拍其中一集《浮萍》,由于片长问题,不得不分为上下两集。《海滩的一天》也是一样,片子最后剪出两小时四十七分钟。中影公司希望剪短,杨德昌一分钟都不肯剪。剪辑师廖庆松在金马影展映后谈中坦言:
“当时我在想,我怎么这么没有能力把它剪短?不过刚刚看完这部片子我发现还好没有把它剪短。”
《海滩的一天》开拍第一天,杨德昌坚持要用杜可风当摄影师。而杜可风不是中影的人,而且那时候他还没有拍过电影。中影的老板扬言,如果杨德昌继续这么坚持,就换掉他好了。幸好策划小野及时拉来新艺城公司的投资,这样就不必全听中影的决定。本以为事情就这样顺利解决,结果杨德昌因为懂得太多摄影的知识,常跟杜可风在现场起争执。
就是秉着这样的态度,杨德昌完成了他人生中的七部长片。据说他家有一面墙都是白板,上面写满了以流程图示意的剧本。所有跟他合作过的人都说,他是创作上的疯子、片场里的暴君。海滩的一天,不也可以看成他电影生涯的缩影吗?
《海滩的一天》有一个杨德昌电影里少见的较为明亮的结尾:走出阴霾的林佳莉大步流星地走在台北的街道上。海滩事件的真相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小女孩已经长大,成为一个完美的妇人了。”
望着佳莉远去的背影,我自然为她的结局感到欣喜。但想到她经历的一切,人生之重再次压上我的心头。生活教会我们的道理,是我们用天真和快乐换得的。
本文系“FIRST青年电影展志愿者”公众号专稿:处女泉 | 生活教会我们的
4.5,其探讨的女性觉醒和中产阶级迷失的主题即使放在今天,也是相当前卫的,再者超强的电影意识像交响乐一般恢宏,张艾嘉看着跳舞的人,舞姿的投影映照在旁边白墙上,还有哪些黑暗中的细节和光影,具象的电影竟可像文字一般描摹人物内心,不可想象,缺点是说得有点多
「新的开始」是杨德昌电影从处女作开始就在探讨的一个母题:试着开始完全信任对方,试着去美国,试着搬出去住,试着和旧情人重新开始。但无论如何挣扎,一切都会像宿命般指向徒劳。生活很冷,在风中奔跑更冷,所以我们只好停下脚步,独自拧巴成一团。
大二时候百老汇有杨德昌电影展,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我才追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
三重叙事,长度可怕(但是难得不乱),简直是一个二十集电视剧的架构。老杨第一次拍电影,各种东西都往里塞,理一理其实足够拍三部片了。核心是都市对人的异化,强悍小三面对正妻那段着实惊艳。国语台语日语德语,侯孝贤吴念真。声音剪辑是亮点。海滩那个刻意模糊的处理很欧洲范儿。
在海灘那一天,佳莉解開了某種生活的謎,得到嶄新的自己,這一切說是德偉消失給她帶來的也不為過。然而,德偉呢?必須瞞著老婆同事吃藥的他,有解開這個謎嗎?被困住的男人,連離開海灘的權利都沒有。
「有人說,我們的問題是我們沒有孩子,可是我不覺得,因為,如果我都沒有辦法告訴自己生命是有把握的幸福,我怎麼可以對另外一個生命說,只要你來,我就可以給你幸福。」
没想到杨德昌的第一部长片我到最后才看,惊讶的是他在近四十年前就在探讨女性的自我意识觉醒了。女主佳莉逃离了家庭中的父权控制,却又无意中掉入新的婚姻陷阱中。在和丈夫貌合神离后,她一边回忆儿时父亲的出轨,一边问母亲,难道你不怕爸爸抛弃你,然后没人照顾你吗?母亲回答,你爸爸一直都是小孩子,是我在照顾他才对。全片几乎所有的男性角色不是自私强权就是虚伪懦弱,就连逃避都各有不同的方向,德伟面对难题缺乏担当,佳森面对强权不敢反抗。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杨德昌似乎一直都是这样,无论是什么选择,最后总是指向人生的遗憾与失意。但好在仍有一些人,无论经历了什么都能保持着直面人生的勇气,所以佳莉忤逆父母之命选择了爱情,又在丈夫出轨失踪后重新振作起来回归到事业中,好友小慧也离开了年轻男友开始了新生活。也算是一点鼓励和希望吧
有胡因梦这样的大美妞在,谁还看张艾嘉演什么受气小媳妇啊,真是选角失败……话说回来,爱德华杨的视听观念确实甩当时华语片一大截,可他的问题也暴露无遗,太爱用台词发问、说教,要个答案。
“社会好像故意将丈夫和太太分开,男人有男人的场合,女人有女人的范围”,这是婚姻模式的外在窘境,而其内在冲突,源于男权支配扩张的习性遭遇了女性平等意识的觉醒。再加上情到浓时情转薄的天性,由臣服向平等过渡的道路步履维艰。独立意识虽能让女性找回自我,但未必是拯救婚姻的一剂良药【9 ↑】
一口气看完《海滩的一天》蓝光修复,166分钟,摄影、色彩、剪辑极佳,实在精彩,杨德昌这个人像哲学家,太通透,好像生下来就苍老了,从没幼稚过,长片处女作就这么厉害,80年代这批年轻人时髦大气,个个气度不凡,尤其张艾嘉灵气逼人,懵懂少女,纯情学生,成熟人妻,深闺怨妇,职场女性,全包圆了。
如果蔚青如愿以偿嫁给佳森,恐怕与佳莉嫁给德伟的本质是一样的。。“沟通”其实是句鬼话。
超强悍的处女作
159min版。杨德昌处女长片,仍聚焦于都市症候群患者,此时风格已初现,只是惊叹于已有情感时空化的概念:电影用闪回与叠加闪回辅助叙事,把每个人封锁在单独的困境,逼发出不同个体在空间中的情感变化;同时注重于对过去的重塑,对不同视角的回忆进行回音式处理,与现实共同编织出畸形的都市传说。
虽然有瑕疵,但瑕不掩瑜,没啥多说的,抛开那些乱七八糟说给迷影青年的鸡汤,杨德昌本人就是天才。并且杨德昌也再次证明了,在男权社会下,男性创作者审视女性的态度,反映(影响、甚至决定)了他的段位——道理很简单,这体现得是你的洞察力与共情能力
八一年,徐复观在美国,名动朝野,华人知识分子纷涌而至,一面诉说思乡之情,一面怒斥大陆的知识青年深陷虚无主义和怀疑主义,媚外的心理极盛。时光若倒退四十年,我们也可以说,杨德昌也是那个深陷虚无主义、怀疑主义的台湾新青年。生活仪式化给他的启发,就是离开男人的女人烫着杀马特的卷发,在马路上一走一扭;而濒死的男人只好躺在病床摇头晃脑,爸爸的威权让儿子没有选择,毕竟千错万错都是肉体的错!这哪里是身体长了癌,分明是脑壳也坏掉了,不是说杨德昌和侯孝贤这样的电影没法看,而是只能眯着眼睛看,看得太清楚怕是金马顶上了鸡屁股,铁鸡啄歪了毛驴的蹄。
佳森太过于相信一个人,佳莉则是不相信,两人却都不幸福,杨德昌的电影有难题,最后又都解决不了难题。
真是难得牛逼的处女作。160分钟的片子,但是一点不觉得累赘。看了一些人的影评,深有同感的一句话是,独立意识对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确有帮助,但未必是婚姻的一剂良药。女儿对妈妈说当初我错了的时候,妈妈只是淡淡的笑了笑。我以为的理解是,无论她当初的选择是什么,在时间的覆盖之后,结局未必会比
“我们读过那么多的书,小时候一关一关的考试,为什么没有人教过我们,怎样去面对这么重要的难题。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总是两个人结婚以后都是圆满大结局,大结局以后呢?没有人教过我们,也没有给我们任何练习的机会。”正如谭蔚青所说,那一刻最残忍的,莫过于追问那天海滩上还发生了什么。
杨德昌第一部长片就166分钟,的确容量很大,多线交织还原一个女孩成长为女人的史诗,时间线剪切很到位,情节交代的很清晰明白。刚开始以为是两个女人忆恋爱旧事而已,没想到话题越扩越开,展示了一个家庭的图景和一个女人的成长史。编剧、导演、演员、摄影后来都成了华语电影的神话。
在台湾看2K修复版大银幕,效果极佳,画质感人,如同新片一般清新亮丽。张艾嘉与胡因梦的美无比清晰。徐明的表演也很出彩。全片倒叙且几乎无配乐,令很多段落显得沉闷冗长。杨德昌处女作便直击台湾的中产危机与情感困境问题,非常凌厉,开放结尾也很厉害。但台词过于直白说教,不如后面几作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