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岜的命运从出生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作为一个北京人,他的成长经历了“十年动荡”但成人后正好又赶上改革开放新时期,虽然又赶上了好时代,但革命思想在他脑中已形成思维定式。
石岜的人生也在“左”的思维中被大反转。他只好又顺应时代,从又红又专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浪潮中,将青春大好时光荒废,这是时代悲剧的第一幕。
石岜成为一个“倒爷”,梦想着发财,虽顺应了时代,却未能理解时代给予的机遇究竟是什么,因为这种东西在他成长的时期就是违反革命原则。时代的转折并没有给那个时代的人任何答案,因为体制也在探索,每个人只好盲目顺应,喊着盲从的口号,而石岜需要的那个答案在他死后几年才会真正得到。
石岜的人生虽然短暂,但他能够看到时代在求变,他的人生中经历了时代的风雨。他相对已算是清醒的人,想要找到自己的人生答案,渴望有自己的理想生活。可悲的是他没有真正从革命时期找到正确的思想,本身并没有拨乱反正。使他一个被贴上游手好闲标签的人物,而生活在体制内的人和选择移居国外的那些人都早已站好了队,他们别无选择,也不需要选择。
石岜是那个时代的掘墓人同时也成为了陪葬品。人们没有资格对他说他错,因为没有人知道什么是对什么又是错,现在看来,他们都应是国家的英雄。
王朔作为原著正是经历了那个时期在不断思考的人。他虽有一定文化背景,但做到了主动思考。而当正视回望这段历史才会发现,每个时代的悲剧发生,其实都是一种轮回,只是那个时代的可能性相对比较复杂,不经历悲剧怎能见彩虹?
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之际,再看改革之初的中国电影,真是叫人振聋发聩!
从1985年到1988年,黄建新相继推出《黑炮事件》、《错位》、《轮回》,构成了他早期的“先锋三部曲”系列。
三部曲从不同矛盾层面揭示改革后社会图景的变与不变:“黑炮”谈人与人的信任问题,一如黑色幽默般洞见民族文化与群体心理对个人的影响;《错位》讲人与社会,以科幻形式展现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权衡;《轮回》讲人与自身,用超类型的人物形象剖析人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的游离。
三部电影的形式感极强,但又与故事角色和情节结构相得益彰。“黑炮”大量的钟表场景给人的压迫,主角在全片中几乎都处在画面边缘;《错位》频繁出现看不到尽头的门廊、对人物及其梦境戏剧化的色彩处理到现在看都很有意思;《轮回》弱化了叙事转向人物心理刻画,靠海外联姻提升阶层的女青年、无所忌惮地嘲弄站岗兵哥哥的女学生、下海经商受挫的男青年……
用一部电影的时间记录下了一个时代的独特印记!看完这三部曲后方才能明白任何一起群体性事件都是其来有自,只不过被阴差阳错的异化而放大。
改革开放的头十年,电影可以旗帜鲜明谈政治,还能获得华表奖、金鸡奖肯定!
改革开放的第四十年,电影旗帜鲜明讲旋律,共奏时代和谐繁荣新华章!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点,说不定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之际再回看当今,也会有如此奇妙的对比。
刚毕业那会非常着迷王朔的小说。可能那时候会有代入感。自己在社会上很弱小但又向往与大美女来一场美好的爱情。很多年过去了,再看这部电影,觉得电影男主角一直无能到死。也真是对不起与他恋爱的大美女了。
王朔也确实与跳舞的大美女恋爱一场,并结婚。最后离婚。女方远走美国。但现实中的王朔因为写作能力,倒也成名。成为现象级作家。如果不是写作技能,不知道他会不会变成剧中男主角的样子。
谁都向往美好的爱情。但有几人能把握好。
说起资产阶级,我们会想到什么?星巴克的咖啡厅里,午后窝在沙发里,阳光洒在脸上。然后听一曲熟悉的旋律,小呷一口咖啡,思绪越来越远……
当然,这个场景在我们看来有着浓浓的逼味。但是让我们用另一种方式来描绘资产阶级,却一时也想不出别的。姑且认为这是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吧,至少,这还是可以想象的。
小情绪,小确幸,这些正常人看上去很诧异的情感,在资产阶级这个特殊的群体中却是长久存在,或者是在我们旁观者的想象中长久的存在的。身处不同的阶层,自然会有着不一样的生活。而资产阶级最明显的一个标签就是情感。一个合格的资产阶级当然要有一个混乱的情感生活。有着一个让普通人难以望其项背,但是自己却嗤之以鼻的情感。这或许是大家在谈论资产阶级的时候唯一的有效话题。
而在八十年代,资产阶级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呢?或许,今天给大家推荐的黄建新导演的这部老片可以告诉给我们答案。
《轮回》是黄建新导演1988年的作品。提起黄建新,大家一定会蹦出来很多很多有趣的作品。现代版官场现形记的《背靠背脸对脸》;讽刺僵化制度的经典之作《黑炮事件》以及年代科幻电影《错位》。这些都算是黄建新导演的代表作品。而正是由于这些作品,我们才认识了这样一位有趣的导演。
但是今天的这部作品《轮回》却不同于以往别的作品。这是黄建新导演尝试开拓新领域的著作。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之前的作品大都有着深深的个人烙印。对于他而言,一部作品中如果不主打某一个论点的“辩证”(讽刺)的话,那就不是黄建新导演的作品。而这部作品却没有任何的讽刺。他仅仅讲述了一个关于八十年代北京的资产阶级的生活的故事。
主人公石岜是一个混不吝的顽主,他偶然机会结识了女舞蹈演员于晶。本来向往着美好的爱情从此开始的石岜却遇见了危机。自己的公司由于一笔货款没有收到而深陷泥潭。这个时候,自己的前女友华玲及时的伸出了援手。于晶和石岜经历了千难万险,最终走在了一起,但是在这个节骨眼上,石岜却意外的惹上了一伙流氓,最终自己失去了一条腿。于晶并没有因此而嫌弃,他在一旁默默的支持者石岜,而且最终放弃了自己的事业,而选择跟石岜生活在了一起。
从此以后,石岜的生活以及事业一落千丈,而于晶一直默默的付出着没有丝毫的怨言。但失魂落魄的石岜最终让于晶难以忍受。在一次争吵过后,石岜选择了跳楼自杀。而几个月之后,于晶产下一个婴儿。
怎么样,这回明白本片为何不应该是黄建新导演的作品了吧。这是一部纠结痛苦的情感故事,这并不是黄建新导演的强项。因此,当你看完本片之后,你会觉得不伦不类。他既没有很酣畅淋漓的将这个爱情故事演绎的很博眼球,很完美。同样的,在导演擅长的领域也没有精彩的发挥。最终,影片流于表面。事实证明,黄建新导演还是应该好好的去拍摄他擅长的领域的类型影片。
本片唯一可以讨论的就是它所描绘的那种资产阶级萎靡的生活。石岜或许是每一个普通年轻人向往的偶像人物。至少在他断腿前是这样的。潇洒的外貌,幽默风趣的言谈,看上去很唬人的事业,以及身边不断地女友,这几样都是当下年轻人向往顶级生活。但是这样的生活有意义吗?不全是。
石岜最后为什么会选择跳楼自杀,这一点他自己比谁都清楚。在他朋友看上去他是一个人生赢家。娶了一个漂亮媳妇,而且媳妇不嫌弃自己,生活方面照顾的很周到,而且不干涉他。但是外人却看不到石岜内心的挣扎。作为一个曾经的风云人物,现如今却落到了被人怜悯的境地,这对于心高气傲的他来说尤为不能忍受。
石岜的悲剧就在于自己不能适应一个全新的生活。当资产阶级的生活发生大的变动之时,这事不能被接受的。在八十年代的北京,一顿花费六百多的日料的石岜是多么的潇洒,但是现如今却要为了生存而奔波挣扎。这样的落差,是这样一位貌美且对自己百依百顺的妻子所不能抵消的。因此,石岜抑郁了,最终酿成惨剧,就如同本片的片名一样,孩子的出生,或许是这种生活的又一次的轮回。
不要羡慕别人的欢笑,或许别人的痛苦你不会知道。没错,八十年代的资产阶级,就是这么矫情。
在遇到杨亚洲开拍都市市井六字诀电影之前,黄建新还喜欢玩深沉、思考,这方面有学中文出身导演的弊病,墨迹。黄建新也没绕过王朔,那个时代的电影圈的宠儿。王朔真的好爱写这种美好的女子爱上一个混混爱的死去活来的故事,《轮回》和冯小刚的《永失我爱》好像,不过这一部更加颓靡和黑暗,观感也更差。
黄建新导演的电影中最难看的一部。实验性和三观都比较惊人。雷汉神似王思聪。马未都说王朔就是男琼瑶,还是挺有道理的。
7/10。开篇石岜跨腿随着地铁电梯上上下下,比喻漂浮的虚无主义者,他把家作公共厕所讽刺集体主义入侵私人空间,忍不住嘲笑酒桌上秀优越的老外可无实力反抗,对金钱涌流的社会本着一定洞察力,摆脱体制的压力又难以适从。墙壁从恋爱红色刷成死亡灰色,巧妙的主观机位视与敲诈者周旋的美术馆为恐怖迷宫。
視聽帝應該會喜歡,加一星拉拉分
东四十条地铁站到现在也没怎么变,一顿日本料理六百块现在看也还是好贵,只是那种自在逍遥的街头痞子现在已经不受漂亮姑娘待见了。
黄建新的电影中,最喜欢的之一。也是王朔小说被拍成电影比较成功的范例。米家山的《顽主》也不错。
我见过最好的改编自王朔的电影 80年的好片子真不少 黄建新作品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0416751/
yun.baidu.com/share/link?uk=2320896659&shareid=152147450&third=0&adapt=pc&fr=ftw 坚守道德底线的倒爷,虚浮现代的日常生活掩不住虚无荒凉的内核,可惜谭小燕的理想与青春难免被玩弄
镜头还是能看出黄建新的,那种清亮亮的构成感,情节则一头导向王朔。文艺青年做不了一辈子,不成文艺中年就成政治流氓,起点都一样,终点走着瞧。
完美女孩爱上风流混混是上世纪恋爱剧的主旋律,而理想主义的破灭是每个时代共通的伤痕。最后20分钟拍的非常精彩,对现实的无力抗争是真正的轮回。谭小燕像赵明明,真美。在魔都遭遇最强的台风天,以及一个很王朔很八十年代的下午。
剧情介绍乱来。男主住机关大房子,疑似高干子弟,缺乏实际生存技能。女主这种能扛得住爱人残疾的执着姑娘,个性摩擦也艰难,最后爱也磨完。那时候应该不懂抑郁症这个概念。彼时男青年对性、爱情和社会尚存良知。80年代体制内年轻人走出来求生(赚钱)的几种结果,都不开心。王朔迷恋的生死浪漫
改自小说《浮出海面》那时像石岜这样的人还作为现象存在:没文化混日子投机倒把还满口哲思、充满智慧感悟,那个年代的人见了一定很新奇,现在估计没什么稀罕了吧。还描绘了一种在我们这个时代不敢去想的爱情“你知道我爱你还不满足吗?”表演和剪辑都有非常生涩的地方,但不妨碍它有趣,一窥时代面貌。
悶,現在的社會依然如此,而且更加凶險。
八十年代的北京资产阶级,那时候一顿日料就要六百!在某广场上调情、跟纪念碑前的卫兵恶作剧的情节,直接表现电钻钻腿的镜头,还有诸如“你很爱钱”“这有什么不好啊”"没什么不好的,我也爱钱,所以喜欢你"这样的主人公价值观,现在都很难见到了……
有钱的出言轻佻,为所欲为,别人也得受着?闲着没事,就去完成婚配任务?这部片子的问题在于,它非要故意的毁灭给你看
很好看,比《顽主》差一些,但举手投足有味,情绪对路,和很多80年代电影不同,从开头地铁站进入故事,时髦极了,时代感极强,雷汉居然这么帅,女主、女配美得纯天然,高挑活泼,灵动大气。遗憾是,王朔小说经常直男癌,这部电影也是,癌的程度和冯小刚电影处女作《永失我爱》可一拼。
男主的高大伟岸只能出现在台灯照下的影子里,甚至只能停留在离墙远的时候,走近后影子变幻成真实样子的投影,既瘦弱又矮小。片尾恍惚中男主望着模糊成红太阳的月亮嘴角上扬,瘸子的形象连跳楼都不干净利索。红太阳的时候我们和男主一样不认可“扛洋炮”赚钱,物质上的贫乏没影响爱国主义的强健;改开后一切都不一样了。88年的建新还悲观地认为轮回的起点是改开后,不知道30多年过去了他再拍部市井百态的片子是什么样。修复版把“物价改革后一切都上涨”的片段和谐了,导致后面深圳情节有尾没头的。
够新潮的,学老外玩虚无玩崩了
王朔的作品和他的编剧塑造了一种80年代中国式的唐璜,对待感情不负责任,以语言上的挑逗和行为习惯上浪荡子的方式出现,在对男性气质进行强化的同时,也对它进行了一种后现代的解构,所以在这个故事之中,石岜的扮演者经历过社会黑恶势力的毒打和家庭上的不幸,呈现出的是一个懦弱的、没有经济赡养能力的男性,他在社会地位上相对于他的妻子和初恋女友,实际上是处于被阉割的位置的。这个比较精心构造的故事也用红白黑三原色塑造出了石岜在青春,挫折和死亡三重不同的经历之间的变奏关系。他送给于晶的儿童时期出生照片也和他最后的死亡形成了一个回合,跟轮回这个标题形成有趣的呼应。其实贾樟柯的小武系列都可以放在王硕所塑造的这一系列游荡青年街头混混的延长线上来看待。但到了冯小刚后期的老炮儿,实际上已经丢失了王硕和贾樟柯那里青年亚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