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爱,怎样导致了害——影片《苦果》琐谈
爱,怎样导致了害
——影片《苦果》琐谈
范达明
“爱之适足以害之”,这是影评家钟惦棐在论张瑜表演艺术的一文中讲到的一句话1。影片《苦果》中的姐姐林蔷因从小娇惯溺爱弟弟林尧,一再姑息他犯的过失,使之在社会坏风气影响下终于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个电影故事引出的教训,也可以用“爱之适足以害之”这句话来做一比喻和概括。
青少年犯罪是个社会问题,但是它与犯罪者的家庭、其父母、兄姐们的教育得当与否也有很大关系。不承认这一点,光把责任推给“四人帮”、推给社会,是不客观、不公平的,尽管家庭关系也是社会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影片《苦果》正是把姐姐的“爱”造成了对弟弟的“害”这一因果关系推到了前景,展现了一种看来是刻骨铭心、真挚无邪的“爱”却怎样必然地导致了一种无可挽回的“害”的全过程,揭示了这种特殊的“爱”与“害”的事与愿违的矛盾,使影片提出的问题具有发人深省的不一般性。这是影片《苦果》的新意,也是它的主题的积极的意义。
当然,影片编导具体地从“爱”与“害”这一较新的角度去提出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根源,并不意味着要排除其他根源,例如社会的根源,也不意味着要我们消极地去对待“爱”这一人类社会关系中的崇高感情。影片并没有叫我们笼统地谴责爱、消灭爱;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影片告诉我们的),林尧的犯罪,终究还是由于他被爱得不够——十年内乱时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自幼失去父母的家庭内的孤寂,使林尧生来得到的爱比本应得到的要少得多。这就加剧了与其相依为命的姐姐对他这个弟弟的不适当的娇惯与溺爱,以至于使这种爱中潜在的害日益增大,直至这种害大到消灭了这种爱。这就是影片女主角林蔷的爱的悲剧。
另一方面,影片通过肖湘、严母等形象,又正面地告诉了我们对于像林尧这样一类初有失足的青少年应当怎样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与手段(亦即正确的爱)来挽救他们。然而林蔷的偏见,使她不能坚持采取萧湘挽救林尧的正确措施。于是,林尧又从厦门农场回到了上海姐姐的身边,但也同时回到了这个他难以控制不再犯罪的地方。林尧终于成了林蔷的爱的牺牲品。
影片是以林蔷阻扰林尧作案而受伤躺在医院病床回忆整个事情经过的镜头开始的。她吞下了林尧作案时掉下的可作为罪证的一颗纽扣,她说“凶手是我,我吞下的是一颗苦果。”林蔷的行为与语言,表明了她的内心的矛盾与痛苦。林蔷吞下了这一纽扣的举动,应当理解为她溺爱弟弟的本性的一种本能行为,并非她真心要掩盖或继续掩盖弟弟最终那盗窃的罪行。影片中的林蔷是一个心理矛盾与分裂的形象,是我们银幕中出现的一类新的有值得讨论与探索意义的形象——应该说,她最终成了一个忏悔者,因此她还是值得同情的。
由于影片编导立意明确,就使《苦果》这个刑事侦破故事,没有一般地拍成一部只重情节的推理剧,而是刻意拍成了一部就青少年犯罪现象提出问题与哲理的“社会问题剧”。《苦果》的片名就是这一创作意图的集中与概括的标记。可惜编导对此深怕观众不理解,很多涵义又都反复让上官剑等刑侦人员以及肖湘用对话讲出,显得累赘而失了含蓄的艺术魅力。这是影片欠成熟的地方。
1981年10月5日写于Y.C.
原载《西陵报》1981年10月10日第4版
2007年2月10日录入电脑于杭州梅苑阁
[相关链接]
西安电影制片厂彩色故事片(10本)1981年出品
编剧:王炼、李云良、梁廷铎
导演:刘斌 摄影:刘昌煦、王惠
主演:黄中秋(上官剑)、肖雄(林蔷)、马晓晴(幼年林蔷)、宝珣(林尧)、方超(幼年林尧)、史钟麒(肖湘)、孙景璐(严母)、马冠英(严方)
注释:
1 见钟惦棐《在上海会见张瑜》,原载《电影艺术》1983年第3期。此文分别收入《起搏书》(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4月版)与《电影的锣鼓》(重庆出版社1986年11月版)。此语分别见两书第251页与第111页。
终于找到这部电影了,肖雄很美丽,童星马晓晴、方超很可爱。家中收藏的1981年第4期《电影画报》介绍过这部电影,小时候一直很好奇,记得这期杂志还介绍了国产电影《小街》《杜十娘》《路漫漫》《人参果》……以及著名的译制片、西德电影《英俊少年》,“小小少年,很少烦恼,眼望四周阳光照。小小少年,很少烦恼,但愿永远这样好。一年一年时间飞跑,小小少年在长高……”
2012.11.30,资料馆。
片名在结尾才蹦出来...
家里有本小人书。
1981年
老侦察员最后还是没说出,到底是什么害了一代青年人,或者说,青年男子啊……最后归结到奶奶妈妈姐姐的溺爱上头可不行,您得说说,小男孩被当作独根苗必须遭受溺爱的根源又是啥!
本片讲述的故事背景发生在79年的上海,其实已经有改革开放之后的雏形了,片中好几次提到了“四人帮”,把社会风气的败坏都归结于此倒是也符合那个年代的政治气氛,全片的剧情也比较简单,虽然把本片归类于犯罪悬疑片,其实更像是部主旋律反思家庭教育的宣传片,做姐姐的一而再,再而三的溺爱促成了悲剧
肖雄年轻时不如后来有味道。
儿时的电影(竟然记起这部了,呵!)
5.0分。一部打着文艺片旗号的刑侦片,上世纪80年代的“扶弟魔养成记”。从41年后的今天看,剧情简单浅显,演技平平,包括片名似乎有问题,但在当年,这种片子是引领潮流的,这种命名方法肯定是有合理性的,至少让人好奇,有吸引力。从片中可以窥见40年前上海的城市生活,时髦领先,但也家无长物。而且,女一身负抚养弟弟的重责,且妄图以一己之力使其过上好生活,但显然力不从心,最终弟弟不免走上歧路,姐姐无力改变却一味姑息,最终酿成苦果。
同时期国产侦破片里算是比较沉重、优秀的一部。探讨青少年的犯罪问题,那个时候中国就有社会派了。究竟是溺爱过度还是本性恶劣?这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题目。可影片最终也没有给出答案,而是草草的收尾了,这点处理的不太好。三星半。
前20分钟出现了3个男嫌疑人,还蛮悬疑的,受害人一言不发直到最后解密完了才开腔说话,剪辑非常前卫,时间线完全打乱,各种倒叙插叙,但主题有点说教,片子里惊现童年马晓晴,那个演芬芬的女演员好美,美若天仙!
为了看83版西施,竟有小马晓晴和萌萌的小方超。
父亲的推荐,那个时代的经典。
古早扶弟魔,董智芝蛮可爱的,厦门植物园的风景很好看
电影里严方妈妈对警察讲的那个故事,我小时候听母亲讲给我听过,未曾想出处是这里。
不管怎么说,在那个时候能拍“扶弟魔养成记”,已经是一种敏锐的艺术触觉了。
自己种下的苦果呀。肖雄演的很大气。
当年的肖雄啊~
含混着爱与罪与罚的《苦果》真是甜死个人。这种极端的「甜」无疑让这部「自作孽不可活」的影片成为了《风平浪静》的对立面。倘若把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抠掉,让剧情清晰而无争议地走到罪与罚的路上来,而不是非要在亲情关系上拉拉扯扯,那么本片或许真的可以成为一部悬疑风味的警匪类型片。影片里的姐姐明显是「道德力量」的化身,有如「圣母」附身的她把弟弟种下的「苦果」揽在了自己的头上,并将三位一体的《苦果》稀里糊涂地吞下,可惜,她的「感性力量」非但没帮助观众厘清三者之间的哲理性关系,她的包容反而助长和壮大了犯罪行为本身。她的良善固然感人,然而她对邪恶的慈悲也让尝到甜头的魔鬼欲罢不能,白衣天使般的刑警也是天真得可爱,他的退休美梦怕是要落空了,因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贫富差距的拉大,这种监守自盗的案件只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