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不读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看片不看恐怖片,阅尽影片也白看。是很久很久之前了,至少十年前刚搬来的时候,门口有家影碟店,每当侯车的时候,就会驻足在那门店前,看新玻璃墙上张贴的影视海报,有电影的,有连续剧,都是最新的面市的;如果是下午等车,还可能会走进里去,那个老板是个长相老成的年轻人,却是极少数我喜欢的类型之一,他从没有赶过我,连一个多余的表情眼神也没有。因为对文字敏感吧,会看看简介,说是简介,真的是很简单,只言片语,很难窥其全貌,也是在那里我知道了有一部叫《office有鬼》。光是那个影碟的介绍,就在青春期的心理留下了恐怖的“阴影”,可能胆子大小真的跟心智、年龄这些有关。光是看那方块形的影碟盒的文字封面背面图形装饰,就让我倒抽一口冷气,背脊发凉更甭说看啦。凡是恐怖的东西、激情的、快乐的、幸福的、极度痛苦的都会留下深刻的记忆吧,那时上初中吧,office是基本词,所以还认识,《office 有鬼》便在脑中留下印痕。 时光荏苒,一晃10余年的今天,影碟店前几年前便搬走了,或者说没做了,家家户户宽带光纤入户,vcd、dvd、cd的光盘时代已经终结,中国大陆城乡步入了信息时代。更多习惯了上网看电films,近来无聊或者说感觉一股新的可能叫爱的力量已在心中潜滋暗长、扎根生芽、蓬蓬勃勃了,大有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跃跃欲试心态,也想借此测试一下,看看究竟人有多大胆,寸心之处多大产。便联想到了这部以前想看不敢看,想看机会却不成熟的港片。 故事看起来漏洞百出,纰漏不断,其实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只是疏忽罢了。这也是许多人看电影看好几遍的原因,想四年前,看movie从来只看一遍,看第二遍也是为了学英语,毕竟是巅峰时期,那时候注意力出奇的高度集中,仿佛眼睛像吸铁一般,能把文字牢牢吸住。可能是后高考时代的缘故吧,或者说高考后遗症。现如今,也“落入寻常百姓家”的水平了。 莫文蔚的演出不知该不该用“不够投入”来形容,不是特别入戏,可能因为她心理的排异反应所致吧,说不定她是个无神论者呢。一直认为她不会死,不过剧中她饰的角色还是挂了,不过死的不难看而已。她死的原因很简单,一是不怕鬼,二是太好奇。正常人遇见她的情形早就避之唯恐不及了,她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对一些灵异怪异光怪陆离的事,还是不要太好奇,更不能以身试法,想亲自试一试,这跟尝试毒品一个模式。越陷越深,不能自拔,最后咪西。“敬鬼神而远之”就是个很好的做法。影片的选景也很特别,是在一座写作楼的办公室,而且该剧中的过道走廊没有开窗,显得更加阴闭密封,让人心生压抑和恐惧。影片由三个短剧结合而成,只有第一个主情节运用了电影拍摄技法,确实也最具视觉冲击力来吓人;或者是为了调剂调节;陈小春这个第二主角出场了,以前认为春哥也就是打打杀杀,走古惑仔道路,可是影人们也是要各种角色突破一下,一看他,就多了份喜感,这跟人的气质有关吧,演到最后更成了搞笑闹剧令人忍俊不禁,还有众“鬼”现身后对他的一番临终嘱托,更是语重心长,1无论如何上班要守时,不要迟到2要勤奋3遇见好女孩,一定要好好珍惜。情真意切,入木三分,深情款款,情深深意真真,尽显人间真情,关爱之情溢于言表。有时候,有些事情有些道理用正常的语言正常逻辑来表现,显得分量很轻很薄很不入人心,没法让人服服帖贴,只有所谓的“鬼话”,让人顿悟、让人放下片刀,立地改过。现实的很多东西,已经让人麻木了,人们已见惯不怪了,对各种事情无动于衷,只有血、死亡、鬼魂这些东西才能让人清醒,意识到一些被自己践踏了的伦常、道德、良心、真心、同情心。这也是近来独辟蹊径看鬼片的来由吧,以期让这些特殊的叙事方式来刺激心里某些麻木不仁的神经。第三个主角有两个,一个男的(不熟悉)和舒淇,其实本人最讨厌的明星就是舒淇了,也就是看着不顺眼看不惯。果不其然,她就是厉鬼,找替死鬼的鬼。而看起来最像鬼的却只是一个被厉鬼威胁的自闭症白化病患者。 个人认为鬼片最精彩的部分就是影片的最后部分,也就是怎么收拾鬼的方式方法,每次看总会有惊喜,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有许多难觅的道理在里面,说来奇怪,别人皆不喜欢说教,本人却很喜欢被说教,好像还很欠似的,小学时就特喜欢班主任坐在讲台上骂人,反正骂的永远不会是自己,所以隔岸观火,洞若观火,暗自窃喜。鬼之为物,只在你脑中感应到,而不是实体,它可以吓唬你,要掐死你,事实上,可能是你双手在掐自己,也就是别让鬼影响你的脑袋,控制你的思想,这样就平安大吉了。鬼找替身,是让这个替身觉得自己很惨很没用(自怨自艾),让人鬼迷心窍,自己陷入陷阱,所以不临深溪,不近深渊,不被诱惑,不占小便宜是很有意义的。魔由心生,相由心生,最后以王维晚年的一首《过香积寺》的两句诗结束全篇吧: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 安禅制毒龙。
分享:
2021-1-13 突然很好奇这部电影里用那种粉粉嫩嫩的色调来突显厉鬼的异常和恐怖感是怎么想出来的。我如果去描述的话,要怎么准确描述这种色调?丨2011-11-9 在当时来说三段式和结尾的设置都是很了不起的~
算是很不错的,莫文蔚那段是真吓人,气氛营造也极为出色,陈小春那段属于插科打诨,另外携带港片常有的教化因果论,而冯德伦舒淇那段就有些平庸,为反转而调情的感情线。总的来说,王胖的功力和才情发挥七成的话,片子就水不了。
第一次看的恐怖片,从此再也不敢看了。记得那时大学时我跟叫老顾的室友一起跑到学校电教室看的。我们俩总是不务正业,没事就发发呆,估计那天也是为了寻求刺激吧。反正从头到尾几乎没敢好好戴着耳机。看完从电教室出来后天刚刚黑起来,觉得路上所有人都是装模作样的鬼。后来其他宿舍的人听了也去看了,后果是去看了学校的心理医生。
故事一般,挺无聊的,陈小春那环有莫名的喜剧效果,而莫文蔚则老让我跳跃到《回魂夜》去;除了诡异的气氛营造与许少悬念,并没什么恐怖,恐怖片的典型技巧也没怎么见到(也可能因为效果平庸而被我忽略),还不如多飙点血浆来搞视觉冲击呢;整体还不如王晶的笔名来得有意思。但总的来看,陈小春那段最好
美女明明是鬼,被人家当作好人;白发女明明是阴阳眼,可以救人,被人家当作鬼。人总是喜欢以貌取人。复看第二遍,才发现原来冯德伦的死是因为舒淇的红衣女鬼(舒淇一路上没跟其他人说过话),莫文蔚的死则是因为苑琼丹的假相(苑琼丹跟人上厕所时说话人家不理她)。还有一些以前没注意的小细节:死一个人旁边就会有数字标记,办公室的楼道数字etc。比较有代入感是办公楼背景,不同公司的人租借这个办公楼,还有办公室、厕所、走廊的布置,特别真实。
这种片子绝对不能和一惊一乍的女生一起看。早晚被吓死。
唯一可取的是三段式的叙事,虽然无趣,但我比较喜欢第二个,结尾稍有感动。第一个故事厕所大笑的女人很是诡异。其他的就一般化了,故事在喜剧、恐怖、节奏之间没有把握好。导演麦子善是林安儿的师傅,怪不得此片是林安儿剪的啊!
老港片有股天然的充满霉味的恐怖感。
不知道身边哪个是鬼,还是挺恐怖的。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敢上公司厕所的最后一间~
黑暗的电影院里面,紧紧抓着我的两只来自不同主人的手。雀巢咖啡。Mary姐。Stephen和Karen同戏却不同场。
三段式的故事拼凑在一起很好玩儿,但其实个人感觉第一个故事最恐怖,利用办公室的日常用品制造恐怖效果,很是玩味儿,也很有质感,但是后面两个故事就显得太粗糙了,从而也使整个电影的水平被拉低了不少!
无论气氛,故事,各演员表演,拍摄等方面来讲,本片算得上是一部质量上乘的“鬼片” 有很多不同于一般恐怖片的俗套,有创新,有感悟,片中的因果论,替身的说法 完全成立,所以整个故事很立体,真实感的呈现出来,不过分夸张,又贴近现实,恐怖片里难得的优秀作品!
世上本来没有鬼,死的人多了,也就成了鬼。
重温了下,莫文蔚很搞笑,最后颇有大姐大的范儿!拿着大斧头配着牛逼哄哄的音乐!笑; 冯德伦很帅,喜欢小酒窝,舒淇也很漂亮~~最喜欢的还是春哥,黄头银链,一身痞气,酷极了!!
记得当年看完此片,我对公司办公室还真的产生了莫名的恐惧感,这也是没谁儿了吧!
很好看!围绕同座大楼的上班族串起的三段式结构,莫文蔚厕所惊魂part拍得瘆人,对着厕所笑/复印机自动工作/踮脚走路……最可怕的是意识到危险却逃无可逃、束手被搞;陈小春同事变鬼part是个温暖的聊斋风故事,大家都是好人,死了也要帮扶有小过无大错的人生“困难户”,深刻地教人洗心革面重做人,这段用的特效化妆蛮恶趣味,掉眼珠吐蛆虫啥的,别有一番恶搞喜感;冯德伦×舒淇part(加上莫文蔚),带入演员真实对象关系更好玩,这段用了转换型诡述,反转漂亮,解答疑点(如苑琼丹演的芭姐也是鬼)。编剧王晶署名“不是女人”,有点意思。|金句台词“鬼基本上和黑社会是没有区别的”|被鬼附身会踮脚,据说是踩在了鬼的脚上。
陈小春的咖啡里的眼珠、电梯里的白衣女鬼还有复印机的绿光吓得我一个月不敢睡卧室啊童年阴影...至此遇到恐怖题材从来都开溜...
想来写字楼那么大 公司那么多 认识一两个人其实是鬼 也不稀奇吧
瘆得慌。厉鬼转世,找寻替身,看来在一个office building上班,鬼也是有明确KPI的。厕所、复印机、电梯、夜间办公室,借用这些幽闭空间,营造恐怖的氛围,给善良打工人制造成吨的伤害。莫文蔚、舒淇这样的气质美女演员被选来给观众安排心理阴影,编剧不是女人(王晶)也是够坏的,倒是陈小春独占三分之一个段落,只是个劝人向善的故事。
冯德伦一见钟情舒淇,前女友莫文蔚跳楼,幸好电影不是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