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疯人院的楼长
《大腕》是一部好电影。
2001年猜测当时社会现象有可能荒诞的发展,以冯小刚喜剧的形式搏观众一笑,我笑得很开心;只不过不会想到,十年后的今天,当我再看这样一部电影的时候,社会已经变了,按照自有的发展轨迹前行,然而今天的这个社会却成了十年前的这部电影荒诞情节的复刻,然而当情节到了现实中,现在的我们还笑得出来吗?我想只要有点思考又不至于太红的人都会知晓其中的某些端倪吧。
十年前的喜剧对于影中人有他戏剧性的未来也算是结局;十年后的今天,现实的社会却不会给我们这样一种戏剧,让我们有些许安慰。十年悲喜剧的互换只因我们的位置不同了。黑色幽默置于现实之中有的只是多数悲剧。
影片最后,疯人院选楼长的笑话在我看来包含着冯小刚和编剧的思考:我们当今的社会一如这个疯人院,很多事很多人都不会去认识,而就算有少数的所谓更聪明的人认识到了也不能说明什么,因为我们存在于这个社会,在这样一种类疯人院的选人体制下,认识只不过一种虚假的安抚,毫无力度。我们也只不过是这样的一个疯人院中可能比较适合体制的一个精神病患者,在这里,院长制定的选人体制操控着一切,每个想要成为楼长的人用自己的认识去争取这样一个位置,而每一个成为楼长的人也成为了院长控制其他更多数人的棋子。院长这个体制的制定者看着这样顺从的楼长,有点能力却不渴望自由的楼长的确是省了太多的事。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去认识这个体制,却没有决心,没有能力去威胁体制,冲破体制,很多人做的只是去努力认识体制,而后依附于他替自己去争取体制中更好的位置,更好的享受。那些有心却无力冲破的人只能在逃避中斗争,或者进入重症病房,直到体制有一天轰塌。
2 ) [光影围城]北京皇帝的人生不是悲剧,我的人生才是!
大腕
Big Shot's Funeral
故事地点:北京
故事时间:2001年
导演:冯小刚
片名:《大腕》
主题:
溥仪的人生怎么会是悲剧?我的人生才是!
冯小刚在90年代拍的电影曾被视为中国贺岁片的代名词,他的风格被称为“冯氏喜剧”。
什么是冯氏喜剧?天宫放映员定义为:小人物的大生活,小生活的大意义。他在九十年代风格是平易近人的,葛大爷往电影里一站,马上知道他是我们的邻居,不会产生任何遥不可及的距离感。
在2000年以后,冯氏喜剧开始转向,葛大爷开始不是邻居,慢慢变得遥远。就比如《非诚勿扰》虽然复制了《甲方乙方》,但葛大爷已经不是葛大爷了。葛大爷的逆袭,应该是从《大腕》开始的。在这部电影里,葛大爷本来悲剧的人生开始变成喜剧,从此之后葛大爷多数的形象都是衣着鲜亮的成功人士(即使小偷也是大拿级别的)。
一个大腕导演泰勒要重拍《末代皇帝》,问下岗找私活的尤优,他是否认为溥仪的人生是悲剧。这句话如果问一般生活在小幸福中的人们,或者和天宫放映员一样爱装的人,大概会这么说:“我认为他的一生是个悲剧,大清国亡了,自己每天都在逃难,婉容背叛他,民国鄙视他,日本人利用他……”然而,尤优却说了大实话:
“No!他有很多漂亮的女人,可以每天换一个,而且不用花钱,都是朝廷养着。我只有一个女人,还离婚了,我的人生才是悲剧!No money No woman 才是悲剧! ”
谁的人生是悲剧?
历史不会记录多少小人物,所以他们的悲剧被淹没了。多少人只看到了帝王将相的悲剧,而忘却了同时代的小人物的悲剧。溥仪在回忆录里也曾说过,比起他统治下的臣民,自己是幸福和快乐的。
创作枯竭的泰勒开始思考死亡,进而因为与尤优讨论出的灵感,要做一个大胆的先锋电影实验——给自己办个喜丧。
什么是喜丧?
喜丧就是喜剧葬礼,人死之后是要庆祝的。为什么庆祝?尤优给泰勒的解释是,早死早脱生。为什么中国古代人有喜丧的传统?因为活着太难,能在人间活到高寿,然后到另一世界,难道不该庆祝么?这个观点泰勒接受了。
要给国际级别的导演办一场喜丧,而且要自己筹钱,怎么办?
没办法,中国人传统都是自己给自己攒棺材本,运气好有儿女办丧事,运气不好齐桓公的悲剧天天发生。所以尤优是头疼的,他只能和爱装的二道贩子王小柱把泰勒的葬礼卖出去。怎么卖?像商业晚会运营一样卖。铺天盖地就一个主题:贴广告!
比如,迎宾小姐要集体说:“请节哀!下辈子做女人挺好!”——(丰乳霜广告);又比如,丧乐要快两个拍子——(乐哈哈矿泉水)。
那么问题来了,这道德么?
天宫观点:本片实际上在探讨和批判的正是泛商业化的道德边界问题。在市场化大潮泛滥的社会,谁敢说自己的生活不是为了钱?即使是没有市场化,谁不是为了生活赚钱?没有钱,饿死了是谈不到发展的。以什么样的方法赚钱以及自己要赚多少钱就是个人选择问题了。
泰勒实际上做了一个人性测试,他测试了一个他所欣赏的“中国普通老百姓”,给了他一个运气机会,看他会不会取得成功。也就是说,一个普通的人,他的悲剧是不是因为没有好的运气降临到他的身上?答案是:是。
尤优是一个连英语都说不好的下岗混子,但是他的活动策划能力和商业眼光并不比所谓“大咖”差。更何况,他居然还有商业伦理道德,坚决反对盗版。尤优说:“我们做喜剧葬礼是出卖自己,而盗版是出卖别人。”他给的商业伦理底线是:不能出卖别人。这些是泰勒非常满意尤优的地方。
在泰勒葬礼的操作中,尤优的原则性让露西(泰勒的助理和红颜知己)慢慢感动。比如,他坚决不同意泰勒有情人、他坚决不同意有纠错功能的VCD机在葬礼上打广告;又比如,葬礼盈利后,他要把钱捐给埃塞俄比亚的灾民。
露西最后忍受不了,告诉了尤优:“泰勒没有死,你被我们玩了!”
尤优只能装疯,到精神病院躲债。在疯人院,有很多的商业精英,他们宣传着自己的商业理念和运营技巧。有人说的已经在当时和现在转换成了现实,比如张涵予饰演的疯人告诉人们怎样能做好网络推广;也比如李成儒饰演的疯人告诉我们一个房地产界的所谓真理:不买最好的,只买最贵的。
实际上,冯小刚通过本片告诉我们:为了在商业世界里面生存(生钱),即使是再精神错乱的想法也会被人采纳。因为自从得了精神病,我整个人都会精神很多。
露西问尤优,为什么彪哥(傅彪饰演)会看起来比自己对泰勒感情更深,尤优说:“废话,我给他钱了!”
最后,尤优结束了他悲剧的人生,为什么?
因为泰勒给他钱了。
更多影评请关注:
微信公众号:天宫过客;ID:Sisyphus_in_the_dark
[光影围城]北京皇帝的人生不是悲剧,我的人生才是!
3 ) 我自己总结的精神病院的经典对白!
中国这音像产业,这油水大了.就拿这DVD来说吧,中国有2千7百万台DVD,每台DVD机每年消费10张DVD盘,每张DVD咱们抽1快钱的版税,这1块钱乘10是十块钱,10乘2千7百万,这就是2亿7千万,2亿7千万,咱们先买一个已经ST了的壳,然后把这音像产业往里这么一装……
想靠电子商务赚钱,全都是傻蛋。网站就得拿钱砸,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
先高薪聘几个骂人的枪手,再找几个文化名人当靶子,谁火就灭谁。
网站靠什么呀?靠的就是点击率,这点击率上去了,下家儿跟着就来了。
你砸进去多少钱,加一零,直接就卖给下家了。
我还告诉你,有人谈收购,立马儿就套现,给股票你都免谈。
你要是感兴趣,你投个8百万到1千万,多了不敢说,我保你一年,挣一个亿。
真的?
我说的可是美金啊!
一定要选最好的黄金地段,雇法国设计师,建就得建最高档次的公寓.
电梯直接入户,户型最小也得400平米,
什么宽带呀,光缆呐,卫星啊,能给他接的全给他接上.
楼上面有花园,楼里边有游泳池,
楼里边站一个英国管家,带一假发特绅士的那种
业主一进门,甭管有事没事,都得跟人家说:
may i help u sir?
一口地道的英国伦敦腔,倍儿有面子…
社区里再建一所 贵族学校,教材用哈佛的,一年光学费就得几万美金。
再建一所美国诊所,24小时候诊。就是一个字,贵~看感冒就得花个万八千的。
周围的邻居不是开宝马就是开奔驰,你要是开一日本车呀,你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
你说,这样的公寓一平米你得卖多少钱?
我觉得,怎么着也得2000美金吧?
2000美金?那是成本!4000美金起。你别嫌贵,还不打折。
你得研究业主的购物心理。愿意掏两千美金买房的业主,根本不在乎再多掏两千。
什么叫成功人士你知道么?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都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
所以,我们 做房地产的口号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要音频下载的找我!
4 ) 冯氏喜剧巅峰
这部影片是我心中冯氏喜剧的巅峰。2001年的时候是,现在仍然是。虽然冯小刚在这部电影中竭尽全力讽刺的广告漫天飞得现象被他在天下无贼为首的一些流续作中灵活运用……但是本片不失为绝佳的讽刺佳作。
正好那会我也从事广告业,那一句“你跟工商抖这机灵?回头他一条广告都不让你上”真是太给力了。虽然那时没有给力这个词。
5 ) 自有独到之处吸引高票房
作为热火的贺岁片,《大腕》自有独到之处吸引高票房:
1、 大腕云集《大腕》
冯小刚:大腕导演执导《大腕》自然离不开大腕级演员。
葛优:冯的老搭档。在国际影坛捧得了法国嘎纳影帝头衔。
关之琳:香港演艺圈的“大腕”。
英达:导演兼演员的“双重量级”大腕。
唐纳德•萨瑟兰:这位出生于加拿大的外籍演员,绝对是国际影坛一“腕”。
更多的近年来在国内兴起的“大腕”,在片中仅露一面,却效果颇佳,如因《没完没了》走红的傅彪、因《我这一辈子》大起的李成儒等。
2、《大腕》挖苦大腕
影片《大腕》故事极为奇特。编导以其狡黠睿智的情节设置和细节展现,让观众在爆笑中品尝人间辛酸,在淋漓快感中感悟人生百味。
3、《大腕》影射大腕?
《大腕》主要情节是把一个名人的葬礼办成一个“广告发布会”。故事虽然荒诞,但片中所指的广告客商却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相似的影子,如“笑哈哈”、“可笑可乐”饮料、“搜狗”网站、“硕士伦”眼镜等。观众大笑的原因自然是从中联想到十分相近的对应产品及其广告,且都是些国内品牌商品中的“大腕”。而影片中相当的情节和语言又是对虚假广告现象进行揭露和抨击的。
4、幽默喜剧其实是有自己的艺术规律的。如果是讽刺社会,针砭时弊,那就要在一个独特的情境中尽情地使用各种夸张幽默的手段。冯在《大腕》中比较到位地创造了这样一个独特的情境——大腕葬礼广告发布会,然后再极尽其讽刺挖苦之能事。尤其是最后疯人院的片段,那些一个个想钱想疯了的曾经的大腕们,即使在那样的地方还忘不了疯狂赚钱的大话。夸张的很适度。
喜剧首先要借助喜剧的艺术效果来讲述一个看似热闹的故事,而故事的背后则需要更深层的东西。
6 ) 想靠电子商务挣钱的,全都是糊涂蛋!
最近重新看了遍冯小刚导演的《大腕》,突然意识到这部电影放在现在这个时代来看简直就是神作。电影中原本只是作为玩笑包袱的点但在现在社会已经完全成为现实了。原本应该看着这些荒诞不经的事情觉得可笑,而现在却根本笑不出来了。
可以说,这部拍摄于2001年的电影,在世纪之初就完美而准确地预告了现如今整个社会的样子。
不得不说,那个时候的冯小刚真的是想象力丰富,正如电影中国际大导演泰勒对葛优饰演的失业摄影师尤优所说的:你就是个天才。那时候的冯小刚导演,接二连三地推出贺岁电影,每一部都让人晓得人仰马翻。
《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这些经典之作,同样都是极具想象力的导演和编剧,搭配着几个非常有特色的演员,才成就这些经典之作。
电影《大腕》讲述了一个来自美国的国际大导演泰勒前来中国,希望重拍贝托鲁奇的《末代皇帝》。同时制片方希望把这位国际大导演在中国的工作过程也拍摄下来,作为纪录片。所以聘请了从电影厂下岗的摄影师尤优担任这个职位。
在拍摄过程中,泰勒却遇到了困境,不知道该如何拍摄。在他看来,贝托鲁奇版的《末代皇帝》拍出来的是西方人喜欢看到的中国的样子,而不是事情本来的样子。他希望能够打破现代人的固执和偏见,真正展示中国人眼中的末代皇帝。
所以当他问起尤优对皇帝的一生是不是悲剧的时候,典型小市民的尤优直接回答:不是,皇帝有很多女人,一天换一个,全是朝廷养着,不是悲剧;而我只有一个女人,还离婚了,我才是悲剧。
简单直接,或许这才是中国小老百姓对皇帝真正的看法。皇帝他老人家锦衣玉食,后宫三千,一生遭遇再惨也不能是悲剧;生活在温饱问题的警戒线上的我们可能才是悲剧。尤优在电影中就是所有中国小老百姓的代表,下岗、离婚、没钱、唯利是图却又讲究道义;而泰勒正是代表着当时西方人对中国态度的转变,重拍《末代皇帝》,正是希望能够修正过去对中国的印象。
随着泰勒陷入越来越深的困境之中,电影公司处于利益考虑用其他不知名导演来代替他完成工作,最后依旧署名泰勒。一气之下的他,直接昏死过去,并在临死之前交代尤优给他一个“喜剧葬礼”。
这个想法来源于他们的一次对话,尤优告诉他在中国年龄过了70岁的老人死去之后,人民称之为“喜丧”,亲朋好友并不会过分伤心,反而举杯相庆。但是在翻译过程中,泰勒理解成一个“喜剧的葬礼”。
担此大任的尤优找到了多年老同学,现在正在从事大型活动策划行业的王小柱。两个有着无限奇思妙想的两个人开始策划这位国际大导演的葬礼。这里有一段非常有意思的小插曲,本该是个二流子的王小柱在第一次见到泰勒的私人秘书时,却表现得非常正式,西装革履谈吐高贵,颇像国家接待外宾的仪式,连会谈的场地都和新闻联播里看到的一样。
终于从场地到活动,从出场嘉宾和演出人员都一一策划好,他们却发现泰勒根本没有钱用来办这次葬礼。骑虎难下的两个人只能亲自到处拉赞助去,却吃力不讨好。尤优灵机一动,自己拉赞助倒不如让赞助商直接找自己,所以他决定全球直播泰勒的葬礼并把葬礼的植入广告卖出去。
果然,全世界所有公司都开始竞标这位国际大导演的葬礼上的广告,各个出价不菲。最后竟演变成以这个葬礼赚钱的程度,泰勒的尸体要穿着一身“标驴”运动装,带着“梅地亚”手表,“杜十娘”纯金项链,左脚穿着“标驴”运动鞋,右脚穿着“铁东尼”皮鞋,带着“杀手牌”太阳镜,并且要露出“硕士伦”隐形眼镜,嘴含“大清神茶”一包,还要躺着一套名牌实木家具上。
这里也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片段。在竞价拍卖广告时,有一家盗版DVD播放机生产商高价拍得一个广告位,尤优却当场表示竞价无效,因为他们是盗版企业。一怒之下的尤优直接把这个广告做成“打击盗版,支持正版”的公益广告。尤优说:用葬礼赚钱,那是出卖自己;用盗版赚钱,那是出卖别人。
终于一切都安排好了就等着在医院中昏迷不醒的泰勒死了,可这时的泰勒却醒过来了。这场
闹剧没了主角自然不了了之,而尤优和王小柱却因为害怕赞助商追债成精神病人。这家精神病院住着无数个有着“宏大商业计划”的“商人”,分分钟上下几千万。
2亿7000万的音像行业,拿钱砸的网站套现,“不求最好只求最贵”的高级房地产公寓开发,这些在当年可能听起来都是笑话,也只有精神病院中的“疯子”才敢说的话,到如今都已经一一变成现实了。
现在看来最搞笑的就是张涵予饰演的“疯子”说的那句:想靠电子商务挣钱,全都是糊涂蛋。马爸爸打脸就问你疼不疼。当然他所说的拿钱砸网站吸引点击量然后立马套现的方法也让无数人发家致富了。
还有那个4000美金一平的高级公寓 ,在现在看来简直就是笑话。现如今,普通公寓都要4000美金了,更何况高级公寓甚至别墅。
所以现在再看这一段的时候,总感觉当年冯小刚要按照电影中所说的去经商,搞不好早成了大富豪了,还在这拍电影?当然,冯导后期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所借鉴这部电影。电影中,在葬礼上植入广告,只要客户给钱,什么都可以。所以冯导在《非诚勿扰2》中也这么干了一回,整部电影就是一连串广告的集合体。
《非诚勿扰2》电影虽然不太好看,但冯导用现实把《大腕》电影里的故事又讲了一遍,真是精彩绝伦。
但总的来说,最后的赢家还是那个靠电子商务挣钱的“糊涂蛋”。
7 ) 最被低估的中国电影
冯黑太多,我来做冯吹。 《大腕》:冯小刚最被低估的电影,一部很电影的电影,也是去王朔化去刘震云化的一次重要探索,除了黑色幽默、辛辣讽刺、无瑕疵的台词,最让我兴奋的点也是最少人提及的,就是片子戏中戏中戏中戏的三层循环式嵌套效果,至今在中国电影里都是一个另类的存在。 这种效果是怎么产生的呢,一切的起点都要从片尾开始。当泰勒一声“咔”喊出,已经精神失常的葛优走到摄影机后时,观众恍然大悟,原来之前所有都是泰勒拍的戏,那么这部戏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这就有意思了,片中并没有明确展示出泰勒这部戏是从何时开拍的,你从几个时间点认为都合理: 1、当精神病院的镜头开始时,也就是字幕打出“几个月后”,接着是葛优打乒乓球的镜头。这里可以认为是几个月后泰勒开始拍“泰勒的葬礼”这部戏了,是以之前发生的那些故事来拍摄的。;2、当这部电影的序结束,走完片头字幕然后大门打开。3、从整部电影第一个镜头开始。电影的序中,关之琳对葛优说“别紧张,我们不是来找你演戏的”,但最后葛优却成了主角,很有意思。 这三种可以算作划分痕迹,其实更严格地讲,影片可以从任何剪辑点之后开始算是泰勒拍的戏都成立,很好玩。第一层,我们所有观众;第二层,电影中在拍摄“泰勒的葬礼”这部戏的人们;第三层:电影“泰勒的葬礼”;第四层:影片开头泰勒在拍的《末代皇帝》;第五层:“泰勒的葬礼”中对现实世界的所有讽刺和笑点,比如提及的人物、电影、歌曲、广告以及所有梗等等。这一层其实也就是我们观众的世界,那么也就跟第一层是重叠的同一时空。第四层又是游离于其他四层的一个特殊的世界。所以我把它叫做戏中戏中戏中戏的三层循环式嵌套效果,其间观影体验美妙无比,让观众无时无刻不间离又无时无刻不入戏。 电影始末,大门一开一合,开的是粉墨登场,合的大戏落幕,开之后和合之前都是电影人在拍电影,开的是人之生,合的是人之死,生的阿哥更迭死的导演,非常之可乐,人间电影,电影人间,这才是拍给电影的电影,这才是拍给人间的电影。
8 ) 王小柱是真疯了
一定得选最好的黄金地段,
雇法国设计师,
建就得建最高档次的公寓!
电梯直接入户,
户型最小也得四百平米,
什么宽带呀,光缆呀,卫星呀能给他接的全给他接上,
楼上边有花园(儿),楼里边有游泳池,
楼子里站一个英国管家,
戴假发,特绅士的那种,
业主一进门(儿),甭管有事(儿)没事,
(儿)都得跟人家说may I help you sir(我能为您作点什么吗?)?
一口地道的英国伦敦腔(儿),倍(儿)有面子!
社区里再建一所贵族学校,
教材用哈佛的,
一年光学费就得几万美金,
再建一所美国诊所(儿),
二十四小时候诊,
就是一个字(儿)贵,
看感冒就得花个万八千的!
周围的邻居不是开宝马就是开奔驰,
你要是开一日本车呀,
你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
你说这样的公寓,一平米你得卖多少钱?
我觉得怎么着也得两千美金吧!
两千美金那是成本,
四千美金起,
你别嫌贵还不打折,
你得研究业主的购物心理,
愿意掏两千美金买房的业主,
根本不在乎再多掏两千,
什么叫成功人士你知道吗?
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
都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
所以,我们做房地产的口号(儿)就是,
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这部电影拍完九年之后,王小柱是真疯了。。。
搞的实在是绝啊!结尾很赞~~
几乎是冯小刚最好的电影,比芳华也好。黑色 荒诞 冯氏幽默,太有才华了吧。完美的塑造尤优形象、中期铺垫和后期反转,故事完美嵌套。大量的近景特效又给电影带来癫狂的气质。冯导对于时代的洞察,用泼墨的方式丰富呈现。最后的直讽也是泼辣而致命。这比任何贺岁片好太多!五星!
20220417重看,说是第一次看也行,因为剧情完全没印象了。看完觉得它就是现今流行的小品电影的鼻祖啊,主要靠一个又一个段子和包袱攒起来的,根本不想用心编故事。说说冯小刚,搁中国是很独特的一个导演:他拍的电影从来没有杰作(所谓masterpiece,或者9分以上),也从来没有烂片(低于6分),努点力用点心就可以拍出佳作(8分)。特别是从来没有烂片这一点,中国绝大多数大导演都做不到,就真的很难得。我觉得把握自己的作品不发展成烂片应该是一个导演的基本能力。冯小刚的电影我大部分都看过,大部分都给了三星,选三部推荐的话应该是:《集结号》《芳华》《不见不散》。
冯小刚讽刺喜剧集大成之作,且力度是空前的,以及不留余地的输出展现,歇斯底里到了癫狂的地步。虽难免有失真与过火之嫌,但按现在的语境看,这片子的前瞻性与讽刺性几乎都一一得到了反应与预言,这可能是他自己都没想到的。也许这世上每个人都是“疯子”,清醒的人也不一定正常,因此这样的命题往往都是相对而言的。结尾疯人院那段,真是令人拍案叫绝!
几乎是冯小刚最好的电影。
02年贺岁档,把广告植入和黑色幽默玩转的最溜的冯式喜剧集大成之作。不得不叹冯确实很有前瞻性,李诚儒炒房段子应对当今居高不下的房价反而有过之而无不及了。片尾曲选用的是三宝作曲、林夕作词、王菲演唱的《白痴》,配上这一出荒诞讽刺的人间喜(闹)剧还挺别有一番风味的。“什么叫成功电影你知道吗?成功电影就是不管拍什么电影都拍广告最多的,不拍观众最爱的!所以,我们做电影的口号就是:不求电影最好看,但求广告费最贵”。
最喜欢李成儒扮演的精神病演绎的那段,历久弥新!
有意思,针砭时弊,无比令人怀念那时候的冯小刚,犀利幽默,有声有色,接足了地气。那个什么补钙之说,好吧我想歪了。
13年前瘋人院片段裏面的所有惡搞,如今都成真。且真到不得了。每天常理一般地發生。
如果可以,让我死去来检验你的悲伤。
荒诞,黑色,还他妈是个预言穿越片。
再回头看冯小刚之前的片子,真是萌呐!
葛优在这片子了可不丑~~满帅满个性的~其他的好我就不说了,反正身为一个80后的中国人~您一定要瞧~
卡赞曾说,大制片人扎努克有个电影理论,就是任何社会问题或人类问题都可以通过爱情故事的机制加以解决。有了爱情故事,分歧被治愈,关系变和谐,于是万事大吉。卡赞认为这是胡扯。可是我们返回头想想码头风云,里面有没有爱情故事?工人最终有没有复工?可见,当卡赞反对爱情机制理论时,其实他反对的是由制片人所主导的题材和角色,一旦这个选材和角塑的主动权操控在自己手里,随自己所愿塑造自己喜欢的角色——白兰度的主人公时,叙事手段未能免俗,爱情机制必不可少!……就像本片结尾,泰勒本不喜终成眷属的好莱坞式大结局,但沟通之后改变想法愿意去拍,因为他喜欢露西和尤优,要把吻戏作为礼物送给他们!说明幸福结局在内的俗套之争,其实不在美学范畴俗套本身,而在于导演是否认同于他所描述的体系!一旦前景看优,尤其之优,再俗也不觉着俗!
“听说您正在筹备拍潘金莲,正在网上选女演员呢,我建议您选本色演员,本色演员好啊。”
中国文艺界补钙十年后的结果是最会讲故事的导演改行干肥皂剧了
小刚导演早期作品,在荒诞的外衣包裹下就是一副不堪一击的丑陋身躯,具有强烈的社会讽刺感!
终于知道为什么总觉得《饥饿游戏》大反派Donald Sutherland是好人了… 小时候看电影对人物的印象还是有的,《大腕》里的老爷子简直可爱飞了… 植入的广告也很神,如「请节哀,做女人挺好!」冯小刚太皮了,策划谋女郎来葬礼,还叫嚷着「中国就没有黑社会!」。王菲片尾献唱加分。
疯人院里“不求最好但求最贵”的长镜头演讲简直就是神来之笔,能让国产喜剧电影回味个好几年了!傅彪也是,简直是来抢戏的嘛~
三星半,冯小刚把黑色幽默玩儿得最彻底最讽刺的一回,尤其精神病院里的对白,荒诞得像城市里忽然出现一头大象,几乎预测性的感知到了赞助、广告等等对影视的影响。摄影是张黎,音乐是三宝,片尾是王菲的《白痴》,作曲也是三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