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这里,那里》一篇寻找共鸣的散文……
电影相比其他视听语言形式,更加个人化。
经常能从影片中感受到导演对一种情感的充满诚意的执着表达,
这种寻找共鸣的纯粹的创作目的,是最让人感动的地方!
《这里,那里》与其说是故事,更像是散文。
这里,是家。
是我们最初也是最终的地方。
那里,可以是任何地方。
但无论是大兴安岭、上海、还是法国……
只有曾经漂泊过的人才能体会那种始终伴随的没有归属的孤独感。
在那里,我们永远只是过客。
就像老陆的儿子骑着摩托看着法国五光十色的街景,充满迷茫。
就像他在地铁里和两个异乡人的搭讪,第一句永远是“你来自哪里”……
看到有人不理解海报的设计。
其实,我觉得海报设计的非常好!
无论你走到哪里,多么的繁华、优越、景色瑰丽。
都如你家墙上的一幅画作,只是一种人生经历罢了。
只有这里,这个古色古香,充满中式气息的地方,
同体内流淌着的血脉一般,
是从出生就注定了我们一生最为挂念熟悉的地方,家………………
2 ) 还有比驯鹿人更忧伤的职业么
凡是摄影师起家的导演,拍出来的影片画面没有不美的,然而这是优点也是缺点,当你过分纠结于形式的时候,内容往往容易被疏忽。
《这里,那里》是一部很美的片子,大兴安岭上的厚雪和森林,自成一画,镜头往那儿一摆,就是流淌的诗意,甚至导致我观影的时候几次走神,心中念叨:这地儿用来拍片儿该多范儿啊,诸如此类。但好在它的内容并没有因为它美丽的画面薄弱下来,没错,本片的结构段落或许是不够完整,起承转合并不明显,全片甚至没有高潮,显得细碎有余规整不足,但它对于人物情感出色的白描能够弥补那些缺失。
分隔两地的亲人、漂泊在外的游子、大兴安岭上寂寞的驯鹿人、大都市里烟花般陨落的打工妹,他们的思念、孤单、寂寞、无奈、梦想、寄托一一上演,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一幅最接近现实生活原味的白描,你不知道哪个镜头忽然就戳中了你,瞬间泪崩。
除了身为北漂各种被戳泪点外,大山上的驯鹿人更让我忧伤。不是我要用“忧伤”这么矫情的词,是因为那场景实在是太诗意,这份工作实在是太浪漫,让我不得不用。本人有严重的老庄情节,常常产生厌世情绪,想着哪天就去大山里隐居避世算了,当然也仅限于空想,而驯鹿人却能堪称真正意义上的隐居避世。他一个人,长年累月守着大山、森林和驯鹿,或许每天爬到山顶看日升月沉就是他唯一的消遣,是的,这听起来简直太浪漫了,但是,彼时彼刻大银幕上流露出的寂寞简直刻骨铭心。更戳我泪点的是,在放映结束后的交流上,导演卢晟说,本片的演员就是一位真正的驯鹿人,他就是本色出演,而影片中他的儿子和老婆也是他现实生活中的儿子老婆。难怪这条支线如此动人。
一想到世界上还有人在从事着这样一份职业,没有理由不热爱生活。
必须一提的还有演员,吕聿来的青涩腼腆和年逾古稀王德顺的气质,都太让人眼前一亮。当然还有真实出演的驯鹿人一家三口,浑然天成,毫不做作。
最后,在今冬北京初雪的夜晚,能在大银幕上遥望大兴安岭上的雪原和森林,真是一件很饱眼福的事情。
3 ) 【并非孤独】我在这里,你在那里
这一天挺累的,比我上班一天都要累。先是去公园拍了点花花草草,天气倒还好,只是风沙过大。中午时分,不顾及吃午饭,便急急忙忘传媒大学赶。下午三点时,坐在综合教学楼里听着白岩松老师和宁浩导演在那大谈特谈。出来后,看看时间,将近五点。算算时间,还来得及赶去清华。真的很庆幸自己所做的这个英明神武的决定。要不然我会错过这部不错的电影和那个略带忧郁的卢导演。
等我走进大礼堂的时候,已经六点五十五分了。休息了片刻。电影如期开映。
第一个镜头出现。我在自己的小本本上写道,开场不错。对我来说,不管看何种电影,第一个镜头是非常重要的。
故事继续下去,在大山里,一位驯鹿与山,与水,与树,与大地,与天空,与鹿为伍。过着自己孤寂的生活。在美丽如斯的大自然里,他仿佛和自然融为一体。另一边,在上海的国光,在老陆的一家破旧的面馆里打工,遇到了四川妹子小夏,正当两个年轻人日益亲密的时候,小夏却突如其来的死掉了。远在他国异乡的陆浩。晚上被打劫,靠打零工给怪脾气的房东老刘还房租。
三个全然不懂的地点,人物,上演着各自不同的生活。却存在着某种关系。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这是谁都无法改变的事实。有人说,这场电影是讲的生活,有人说是讲的孤独,有人说是讲的思念。其实这些都有的。生活化的场景,所有的演员都不像是演员,仿佛在大兴安岭真的有这么一位驯鹿人,仿佛在上海的某个弄堂里真有那么一家破旧的面馆,仿佛在巴黎,真的有那么一个中国的留学生。似乎他们没有在演谁,而是他们就是。这不仅让我想起了 贾樟柯导演的电影,风格有相似之处。脑海中还有一个人的影子,就是能和金庸金大侠并肩的古龙。古龙的文风非常独特。这部电影亦是。
看到还不到一半的时候,就在想至少导演请的摄影师不错。都来卢导证实了他以前是做摄影的。画面感非常强,看上去很舒服,这不是任何一个导演能够做到的。好像每个从摄影转向导演的导演都有这样的一个“通病”形式感非常强。张艺谋,顾长卫,拍的片,画面没有不美的。
之前看过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做《并非孤独》。是一本图文并茂的类似于绘本样子的书。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不止一次的想到了这本书。并非孤独。看电影 ,就是这样,不管什么样的片,都会让你想起些什么。开始的时候,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最后的时候,每个人还是孤独的,这本是真理所在,任何一个人,都不会一直陪在你左右,即使是你的父母,妻儿,朋友,都会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中离你而去。离你去之后,你的孤独已经并非孤独了,你还有牵挂。
和导演如朋友一样的聊天,讨论关于电影,关于生活,关于一切。不知不觉中,都快十点了····没办法,为了能够赶回去,我提早离场。走出大礼堂,一股清凉的风迎面而来,拂在面颊上 无比的舒畅,
夜,微凉,裹紧了外衣,回头看了一眼大礼堂,在一弯朦胧月下,缓缓走出清华。
4 ) 人都是被人杀死的
我从来就不是个写正经影评的料,但时不时的就是会看一部片子然后哗啦啦有一堆话要吐。
但我觉得我们看到一篇从镜头到逻辑到中心思想分析得面面俱到的影评也会觉得,“so,what?"
就犹如今天看完片子的交流会,有人说,导演你片子里是个案它不具有代表性,我和我身边的姑娘眼神交流了一下,心领神会地笑了,so,what?
我其实对于感受这件事很说不出来理论性的篇幅,直到导演简单几句的阐述我才觉得戳到了我的点。他说,电影其实讲白了就是说思念和孤独,距离产生思念,思念是那样一种千丝万缕的情感,从中直击人们的心灵,我们总是和别人会有距离,朋友或者家人、恋人,从这里到那里的思念和空寂。
于是,我明白了那驯鹿人从头到尾一丝不苟的平静和认真,我看懂了父亲的那些谈不上忧伤却很动人的眼神,我被国光的一滴眼泪所打动。在那些个片段,观众都是觉得压抑的,因为片子讲的是生活,它甚至都没有情节,它没有故事性,却在无时无刻让我们思索我们过去的、现在的生活状态。
作为导演第一部拍摄的影片,他具有非常强烈的自我表达,换作你做导演要拍一部戏,当然会体现出你活到现在的所思所悟,也正是因为他走过的地方,出国留学的经历,和亲人朋友的关系,才有了这样的创作。所以这部戏最让我叫好的地方不是它的镜头有多美多讲究,也不是导演有多细腻人物处理和片段衔接多么流畅,而是它打动了很多人,在场的交流非常热烈,很多人讲述着他们的人生经历,有出国留学被抢的,有辞职去西藏差点死了的,还是那句话,它让我们回忆着自己的人生漂泊,而没有那些东西的人,自然会在电影结束后粗暴地骂,这特么的什么玩意儿!
这也是之所以文艺独立电影的小众性存在,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深刻的对自己生活的感悟。而如果是碟中谍4,人们会被爽到会觉得太牛逼太帅了,但人们看完以后会思念起某个人或者坐下来静静想我们的人生会觉得片子里有自己的影子吗?
有人会质疑片子中人物的真实感和情节的逻辑感,包括小夏是怎么死的也没有交代,而导演只说了句,从某种意义上而已,人都是被人杀死的。我瞬间觉得这句话简直是精髓。人活着靠人和人之间的联系,而所有的感情,思念也好爱恨也好排斥孤独等等,都给一个人最终要走的道路有着莫大的影响。
片子无疑是有些压抑的,拿坐在身边的姑娘的话说,它很可贵的是没有学院派学生作品的那种端着,很多细节处理得让我欣喜若狂,父子的交流、父亲的孤独和善良、老战士对故乡的感慨,这些都没有直接明显地表露出来,而是用很多负面的东西,比如儿子的梦想是当一个军人并没有想继承父亲的驯鹿生涯,父亲对国光的叫嚣怒骂然后长久的停顿和理解,或者老战士的怪脾气和拒人千里又对人的需要。
这些似乎都很熟悉却也是陌生,回家坐电梯,身后一对母子,我为她们停留等了下电梯门,儿子好奇地看着我,母亲突然问我脖子上的挂饰很好看是什么,改明儿也给她儿子弄一个去,她们笑着出了电梯门。我心里觉得特别温暖,我觉得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部纪录片。
5 )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
■一句话点评:它是孤独时代的守望者,三个故事的联系似有似无,没有想象中的紧密。导演说,人在城市的孤独感,跟在森林里并没有两样。 九月选片,十二月电影中心放映,我看了两遍《这里,那里》,但在二十分钟左右,我两次都精神恍惚了——不知道是我的问题,还是影片本身的问题。坦白点说,作为第一部长片,卢晟也承认电影有许多不足。就像有人指出的,以三段式架构的电影,它的联系没有想象中紧密,也没有形成循环或者首尾呼应。上海一段和巴黎一段的关系较为明显,但是大兴安岭一段和上海一段似乎联系不大,很容易被疏忽遗漏(弟弟送的东西)。 那这种剧作上的不完整和不严谨,是否损害了影片整体?即便确实会给一部分观众造成理解的障碍,我觉得,其实未必。导演说是有意去做如此处理,先不管该解释说法。在上海一段中,女孩的离去同样非常意外,一直到电影结束,导演始终没有告诉观众原因。普通人与死亡的距离到底是近还是远?这个年底,面对行将结束的2011年,从网络上的新闻到现实中的事例,这种突如其来的死亡都给我个人造成了很大冲击。谁说死亡就是刻意编造的情结冲突,在《这里,那里》中,它的出现正是为了服务孤独的主题。 当前来探望的老婆儿子离去,大兴安岭的驯鹿人是孤独的,与他做伴的只有那篇亘古不变的原始森林。老婆去世,儿子出外留学,开小面馆做小生意的中年人也很孤独,一样孤独的还有那个沉默寡言的服务生(弟弟),他的情感寄托是那位老同学。留学在外的年轻人很孤独,一战老兵也很孤独,所以,孤独的人在异乡相遇。当老人到了祭拜战友的海边墓地,那些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记忆和往事,开始扰动年轻人的内心,也让观众开始明白电影的核心主题,由孤独所带来的种种思念,有时候难以排遣。 如果按照我四五年前的个人定义,《这里,那里》的电影人物依然是一群“不快乐的中国人”(吕聿来的角色尤其明显)。好在,导演很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强项所在,他把大兴安岭一段放在了影片头尾。无论活泼小孩、砍冰背冰还是人与动物的情感,这部分内容正好流露出对生命和亲情等价值的认同,自然流畅。更不用说还有人造极光带来的神秘亮色,扭转了我对整部电影的色彩印象。 面对《这里,那里》,许多人会达成一致好评:片子的摄影相当突出,画面充满了美感。这摄影师转行当导演,卢晟没有两把刷子是不可能的。甭管像油画、明信片还是像风光片,总之,做的用心、精致,观赏体验很棒。三棵孤立的树,行走的两个人;上海的城市森林,光线昏暗的老建筑,登上东方明珠的眺望;在深林里登到高处,寻找信号打电话。透过这些具体的意象(树)和由此及彼的想象,卢晟营造了一个略显冰冷的广袤时空。那是一个被心理时间和物理时间所阻隔的世界,距离感无处不在,周围上下都布满了孤独的情绪。 巴黎、上海到大兴安岭,无论身在何方,片中人物所处的环境都有点简陋。大兴安岭是条件所限,巴黎是外国的月亮没有那么圆。而如果对比《到阜阳六百里》可以发现,不同作者对上海城市空间的表述是一样的,弄堂、杂物,狭小的屋子。高大的标志建筑虽然一眼可见,但是他们从未上去过。这种情境的定义就如同身边的人触摸可得,但是,你从未抵达过他们的内心真实,更无法理解他们的孤独。 除了前面说的吕聿来(《孔雀》的小弟),有人说他是另一版本的上海韩寒。《这里,那里》的演员多在重复他们以往的表现,演了不少文艺片的黄璐,细节做的不错,但戏份太少了。姚安濂还是《青红》里的父亲形象,眼神隐约有一股杀气,多数时候是茫然无奈。然而,一部文艺小片能汇集到老中青三拨演员,并且做足不同的情感戏份,像父子、家人和恋人,体现出差异,又没有跳出大的主题。光是这点,《这里,那里》已经不易。或许,这真的不是一部能让人快乐的电影,但是,它会让人想到很多。
6 ) 在这里,望着那里
昨天下午老梅开车带我去影都,活动的主题是参加好友刘刘编剧的大片在本地的首映活动。我们提早出发,在影院附近找了家咖啡店吃意大利面。餐厅在一幢高楼的顶端,以前那里是旋转餐厅,没想到几年后转不动了,易主成为本地最有名也是最通俗的一家咖啡连锁店的分店。相同的是,我凭窗而望——小半个城市的风景:地铁工程、搬迁后的老小区,蚂蚁般移动的车辆,正在往外退去的山影,尽收眼底。
吃饭不是主题,我和老梅谈完事,拔拉几口,匆匆赶往影都。
电影的名字为《这里,那里》。在门外等着进场时,我遇见好多朋友。他们闻讯出动。许多人和许多人好久未见,或者初次谋面。大家很客气,颔首,握手,寒暄,眼神错过,回到原地。当然也有又搂又抱的,我就喜欢这样。身体比语言诚实,体温比赞美可信。我有种幻觉:看朋友的电影只是借口,重逢才是主题。
影院真是个巨大的魔法盒。人一进去,灯光熄灭,屏幕亮起,音乐升腾,字幕打起来,画面动起来,故事打开局面。人进入另外一个世界,另外一番景观——人类以人工手法将自然带入人生的具象呈现。但凡电影还有些看头,观影的人即使从影片中抽离,也会有一次扎入别人的故事里。
我以前拿到过这部电影的光碟。听说有影院放映,我就没有看多少时间。比起电脑里看光碟,我多少是被影院的形式感、仪式感带入了剧情。很多次(尤其是东北和法国的段落)人物被放在画面里,导演和摄影师运用寓情于景的技巧,使剧中人物和大自然、小社会产生呼应,作为观众,我得到感应。导演显然有类似的异地生活的体验,他的表现自如。但是有点遗憾的是,他还没有传达出编剧的内心世界,影片缺少一种贯穿始终的滋味,三个地域就是三个段落,每个段落自己也没有凝成一种味道,五味杂陈,让观众慌不择路,最后只能迷失在自己的心事中,游离于影片之外。你需要努力再努力,才能明白电影要说什么。这就在打动人心前,自行设置了不少障碍。导演好像还没有和编剧沟通顺畅啊。
我喜欢这部影片的摄影。这是亮点。大兴安岭、上海和巴黎,三地之间有明确的空间差异。或开阔、或黑沉、或迷幻。可是,这就让本要突出的乡愁,无法并置,无法等量齐观。电影的脉络似乎虚弱了。该剪还是该增加些细节呢?大陆于法国、过去于今天,亲情于现实,本就有段距离,天然会产生空白。拿什么填补内心的亏空?事实是眼下影片的剪接处理,弱化了愁怨、扩大了观众和影片的距离,历史导致电影人物内心的落差说得稍微有些含糊。能否再调整一下:最后,能让梦想自由行走,能证明因距离而想念。
看完电影后,观众散场。朋友老猪菜刀发来短讯,说,要是大家还能坐下来聊聊,多好。可惜编剧有事要赶回家,不然大家还可以聊得尽兴些。我当时也有些不明白的地方。现在,倒也忘记了。
2012-4-9 宁波
7 ) 我的第一部文艺片
三个不同的地点,三个不同的故事,对于生在东北的我,更喜欢大兴安岭那部分,好久没见过那么厚厚的雪了。海报中三个地点的图片,大兴安岭、巴黎似乎都可以看到主人公的存在,而对于上海的部分,海报中繁华的城市背后,有多少默默离去的人呢?
7年了,演的还是那么好,歪起嘴来笑还是那么好看。
慢
400 | 新人电影节@南配殿 很久没有这么安静地看一部电影,一部关于分别关于生死关于孤独关于思念的好片。导演果然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他说得对,大家都觉得左手和右手的关系很近,可它们很少握在一起。四星给电影,一星给导演XD
放映的中途卡住了,想必坐在前排的主演有点窘吧。不管是内容还是表演都有点生硬,不过支持一下留法导演给三星。
摄影做导演,虽然是艺术片但至少在视觉呈现是极为美感而不让人困的。三段完全不同的时空,三段对未来死亡过往的思索,三段完全不同的调度手段,用影像来呈现意义来叙述思想才是电影人应该走的道路。国内总算有些不是无病呻吟不是标新立异充满人文关怀的东西了。卢晟导演有想法也有技术。
2011.11.5 金鸡百花
赶了30公里来看这部电影,网上没有在线,也没有下载资源,居然还有电影院在放这部电影!看完电影出来,一抬头看见很多星星,猎户座就在头顶,而这个电影就是一个漂泊的故事。
呵呵两字以外的评论只想跟导演私聊。
湖北鑫乐银兴电影城 2012.5.19 18:31 国产精品
用一整部电影营造一种氛围,但却被断了3的倍数次。有些画面美得让人窒息,正如孤独本身,但它本身容易产生不容易感染。
那个大兴安岭上的驯鹿人,是真正的拥万里江山,享无边寂寞
因为距离而产生思念,因为思念而产生孤独,人与人之间的就是这样的遥远且相近。摄影很棒,但略微有点喧宾夺主的意味,匠气过重。但这仍是一部诚意十足的影片,迷茫的时候,需要一些震撼心灵的事情去叫醒自己,记住自己还有一个完整的世界。
电影很好 就是海报莫名其妙 @MOMA
多角度叙事,有点意思,但是作为剧情片来说,演员演技也太纪录片了。不过电影配乐很赞,很美。片子还可以其实,处女作有的期待。空灵,优美,孤独,思念,死亡。
喜欢。关于人和人之间,关于人生,关于生死,关于过去和现在,关于走远和回归。导演挺可爱的。人很平和很懂得尊重人。现在觉得摄影或者剧作入行做导演就是好,似乎比只会做导演的人走得远一些。吕聿来是个好玩的怪人。
大兴安岭那一段表演很生活。三段都有些孤独。
孤独的中国人
思念。三个地方,三种视觉风格,三种镜头焦段。同一种孤独和未知
虽然×××但我还是想再说遍,故事真烂,摄影真赞
大兴安岭那段实在实在是太好了,单独给大兴安岭一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