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电影很正面。全篇除了霍金生病之外,再没有丝毫的痛苦与叹息:霍金很积极,周围的人很友善。告诉我们有健康的体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已经是最大的恩赐,无可抱怨生活的细枝末节。
其次,看到科学家头脑风暴时释放多巴胺的喜悦,也会感慨作为智者的幸运、还有每个儿童曾经拥有的成为科学家的梦想。当我们曾经坐在教室里面解题的时候,不知道算不算也曾分享过一丝丝科学的艰难与快乐。
然后,不得不承认,我是冲着BC才看了这部电影。怎么可以看上去就聪明,笑起来又能那么天真。配合三一学院的氛围、学院风的装扮、暖色调的画面、还有慢镜头扫过的美感,感染力太强,完全带入。
最后,电影结束之后,也感觉到自己搬砖实在是有理由的。小时候老师总会告诉你,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小红学习好,是因为她认真努力。可是我们越来越发现,天赋的差距是无可辩驳的。而这样缺乏沟壑的大脑如我,至少搬砖还算是有益社会。心理竟然感到了平衡和宁静。
忘了是在哪篇文章里看到,说人们聚集在天才的身边,忍受种种的困境、艰难,甚至是来自天才本身的缺陷,帮助他们、支持他们,因为他们的才华把周围人们的生命也照的光彩熠熠,意义非凡。
因为存在像引力这样的法则,所以宇宙能够“无中生有”,自发生成可以解释宇宙为什么存在,我们为什么存在。
——霍金《大设计》
四个多月前,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躺在椅子上研究一篇剑桥图书馆刚刚解封出来的论文,正是霍老师在1965年发表的那篇著名的博士毕业论文。艰难地读懂了第一章,后四章只好从简介跳到结论,然后就看到了他在致谢页上歪歪扭扭的签名。他谢了导师沙马,但没有任何与他后来的太太简相关的字样。
在得知他逝去的消息时,我有些难过,并未震惊,但略感诡异,因为前一晚正好在奇遇电影上读一篇讲《她比烟花寂寞》的文章。我们都知道杜普蕾得的病和霍老师的很相似,杜普蕾渐冻的身体在42岁的时候停止了呼吸,霍老师比她多活了30多岁,这已经是个不大不小的奇迹了。
我又想起了大三那年,霍老师来浙大演讲,邵体馆乌泱泱的挤满了人,大家只为一睹传说中这世上“最聪明”的大脑。那年霍老师演讲的内容我已经全忘了,只记得坐在轮椅上全身肌肉萎缩的他,却是一个出奇幽默的人。
而这一点,很受电影人喜欢。
霍金与万物理论
回过头来再看2004年的《霍金传》,彼时的卷福还非常年轻,剧中最后有一幕是他在身体已不受控制的情况下为自己的博士论文署名,为此他拿到了沙马教导他的“自力更生”的奖学金(彭罗斯的评价:“前三章平淡无奇,但第四章却是莫扎特一般的杰作”)。这一幕显然与史实不合,因为霍老师确实是现有奖学金才后有博士论文,这一点在致谢页上有体现。
抛开这一点而言,我认为《霍金传》还是一部很很写实的电影,因为它并不着眼于霍老师是如何如何“身残志坚”,或者简与他的爱情是如何如何地帮助了他,它认真讲述的,就是霍老师是如何追求属于他自己的物理理论的。物理对于他就是一切,这对于大部分的物理学者来说都是相似的。尽管用影像来表达科学的内容并不容易,但对于科学的探索过程却是可以表达出来的,在剑桥人针锋相对的探讨中,关于相对论、稳态和奇点的解释也就不那么艰深了。
这种学术性的探讨,在卷福出神入化的表演下体现出了《霍金传》的精髓:万物理论并非万物内在的理论,而是适用于万物的“一种理论”。它表现了科学精神中反叛权威的重要性,这正契合了片头霍老师放的瓦格纳的《女武神》,和简喜欢的拉赫玛尼诺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和卷福的表演相比,小雀斑在《万物理论》里的表演并无明显的过人之处,但他占了些“精致”的便宜。《万物理论》的故事走向更偏好莱坞,更温暖的色调,更唯美的摄影,更多个人情绪的体现,更多二人世界相濡以沫,这样的故事更讨巧,符合大众对科学家的猎奇。但这样的故事又让我有一种错觉,仿佛霍老师是靠谈恋爱谈出的科学成就。
这便是科学家和电影人之间巨大的鸿沟。
大爆炸
客观上说,绝大部分的科学家和绝大部分的电影人都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一类追求绝对理性,一类拥有绝对感性。大部分电影人并不具备很高的科学素养,因此在他们眼里,科学家更多的是一种“符号”,能解释一切他们觉得玄乎的东西,而这种玄妙在电影中带来的神秘感,往往比科学带来的理性精神要更重要。
霍老师在理论物理上的成就有多高,在学界尚存在争论,一方面他因为身体原因,大部分的理论贡献停留在七十年代,另一方面,他的科普作品在社会上产生太大的影响以至于人们对他的关注聚焦在名望而非实际的研究成果上。霍老师提出的奇点证明和黑洞蒸发理论在他这么多年孜孜不倦的科普下可谓深入人性,用镜头表达起来不太有疏离感,但要表现多维空间就不太容易,所以诺兰在《星际穿越》中的镜头才会让人惊叹不已。但摄影师对于超越经典物理体验的表达始终是一种迷幻的感觉,与贴切的理论构造相去甚远。
真正给出详细背景知识的,是最初的《生活大爆炸(TBBT)》,片名就契合了霍老师一再追求的宇宙大爆炸理论。为了得到最正确的表达,所有的背景知识都由加州理工和喷气实验室的学者支撑,这是TBBT最初让人信服之处。前三季TBBT讲述的博士及研究员的生活非常贴合事实,但是之后的几季就逐渐陷入到肥皂剧的囹圄中,而对科学的致敬,也不过是谢耳朵时不时拉霍老师来出个镜。这也说明,再好的编剧,他能在科学笑话上准备的段子也都是非常有限的。无法走入科学家真正的生活,也就导致对科学家的描绘失去了灵魂,只剩打着“科学名词”的旗号,对极客们缺乏生活常识的嘲笑。
有趣的是,TBBT里的一大梗就是谢耳朵总叨叨着擒下诺贝尔奖,这似乎也体现了公众对科学家们心态的误解,似乎诺奖就是唯一的追求,而诺奖也成了唯一的评价方式。殊不知,直到最后霍老师也没拿到诺奖,一来学界对他的理论还有存疑,二来他的理论确实尚未得到实验证实。事实上,霍老师追崇的相对论也没拿到诺奖,因为实验证实的争议,爱因斯坦只能通过光电效应拿奖,这也是诺贝尔评奖委员会自身的限制。《霍金传》在这里有个巧妙的设定,两条并行的故事线里,有一条说的便是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因为发现宇宙背景辐射而获诺奖,这倒是很实际地说明了二者的区别:同为聚焦大爆炸理论,也许彭威在公众上的知名度远不如霍老师,但他们的原创性实验真正探索到了对新晋理论的决定性支撑。
更何况,霍老师,应该算是数学家。
美丽的数学
没错,霍老师是剑桥的数学系教授。
理论物理学家几乎都是数学家,理性的框架不能光靠拍脑袋思考哲学框架,必须有严密的数学推导。而沉溺于数学世界的大咖,因为抽象逻辑太强,很容易被电影人们视为怪咖,有很多例子,比如《嫌疑人X的献身》里的石神、《古畑任三郎•微笑的袋鼠》里的二本、《心灵捕手》里的威尔、《模仿游戏》里的图灵。当然,最有名的是《美丽心灵》里的纳什。
读博到第三年的时候,导师有天指着一篇论文对我说,我们是不是该整点博弈论的东西?于是我重新开始修博弈论的课,看博弈论的论文,都拜追纳什教授的热点所赐。博弈论最火的时候,什么学问都要往上靠,仿佛一项研究只要有博弈论的影子,就更高深了。
《美丽心灵》里对博弈论的展示无非是让罗素克洛在黑板上写写画画,但在导演霍华德的眼里,纳什吸引人的地方并不是他发明的理论,而在于他的传奇性,这种传奇性就体现在他的精神分裂症上,这与马什看待霍老师的角度是一样的,如果他不是“渐冻人”,如果没有一位女性在背后默默的奉献,他的传奇性就会降低,就很难塑造一个吸引人的故事。可我们真去深入纳什的现实生活,会发现并不存在美如珍妮弗康纳利的妻子,也不是完美无瑕的婚姻支撑了他在学术道路上的奋进。故事很美好,很温情,但学术研究的残酷性却在好莱坞的包装下变得云淡风轻。
把科学家们变成“传奇”,这是绝大多数电影人的做法。可是,为世界做出那么多贡献的科学家们,有几个具有故事性的话题呢,难道讲玻尔就只能说他踢足球和在“蚊”式飞机上逃难,讲怀尔斯就只能讲他在解费马大定理时因为时间关系而错过菲尔兹奖?科学家真正为人类做出的“贡献”,往往离寻常人太远,倒是茶余饭后的故事,能流传很远。
科学的作用是发现真理、帮助人类进步,但科学家们还肩负着传播科学的使命。霍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他很受限制的生命里,他乐此不疲地向世人做一般物理学家不屑于做的科普(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谢耳朵)。客串一下《星际迷航》,这有啥不可?我觉得这是他最了不起的地方,尽管在后四十年里因为残疾而无法让研究的火花迸发到最亮,但他用简约而美丽的数学公式和物理图景让数以亿记的孩子们对探究宇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让我们认识到,就算再普通的人,也会好奇我们所在这个世界的真相:
宇宙是什么?宇宙从哪里来?宇宙向何处去?
结语
塑造科学家的电影人们也许不太懂科学,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伟大的科学成就,离不开孤独的钻研。无论是《万物理论》、《模仿游戏》还是《美丽心灵》,在不多的讲述科学家的这些电影里,都有关在图书馆里闭门演算的画面。这让我想起自己当年关在工程图书馆里写博士论文的日子,一边在陈旧的书堆里寻找能解决问题的数学工具,一边在成堆的稿纸上进行数学推导。在论文上敲下满屏的公式,最后得出一个让自己满意的答案,那种阿基米德式“Eureka”的惊呼,是可以让全身每根汗毛都竖起来的。
所以我充分理解,卷福在《霍金传》里通宵鏖战推导出稳态宇宙理论错误时,瞳孔放大时的快乐。那真的是,Eureka!
(Rollin)
很奇妙地跟着BC,从Sherlock,到To the Ends of the Earth,到Hawking。追探案剧是娱乐,遍寻海洋三部曲是为了完成当时阅读原著时的想象。那么Hawking对于我是什么呢? Hawking首先是关于爱情的思考——简对霍金的爱情。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影片开头就告诉我们:霍金,21岁,已经开始在剑桥做PHD,而简则被牛津剑桥拒之门外。霍金热爱瓦格纳(Jane:I think he is pompous, ridiculous),简喜欢的是拉赫玛尼诺夫,勃拉姆斯,披头士(Hawking:Who?)。霍金是Cosmologist,而简相信上帝。霍金对于简意味着什么呢?我想,当这个男孩在星空下告诉你,银河系正在以2亿英里的速度远离你,所以如果你想要握住星星,就要赶紧,当他告诉你,是的,星空浩瀚,人那么渺小,而上帝也许让你觉得自己不那么渺小,当他告诉你如果你向着遥远的东方行进,非常非常快速地行进,那么你的时间会变慢,时间不是我们测量一切的背景,时间——Time——is dynamic, active, wonderful! 那么我想,对任何一个女孩来说,这个男孩的魅力难以抵挡,因为当你和他在一起的时候,他为你打开的,是整片星空,宇宙,时间,永恒。 或者这么说,当你和他在一起的时候,你获得的是一种奇妙的存在感。在时间和寰宇之中,人是渺小的存在,但是有趣的是,当你意识到这些,你就会更强烈地感受到自身的存在。如果医生告诉你,你的人生只剩两年时间,渐渐地,你的神经不再向你的肌肉传达指令,渐渐地,肌肉因为不再运动而萎缩失去力量,你甚至会失去呼吸的能力,那么你同样会获得一种存在感,你必须飞快地行进,非常非常的快速,那样才能让你的时间变慢,让你的生命延长。我想,霍金对简来说,固然是天才,但更重要的是那种存在感。正是这种存在感,让人超越生,超越死。 人生会有多少这样的时刻?对霍金来说,是经过一夜的运算看到的第一缕晨曦,是在博士论文的扉页签下自己的名字:This dissertation is my original work—S.W. Hawking,是在火车上的那个瞬间。呵,那段太美了,不是吗?用一支粉笔,在街边的青砖上,在来来往往的行人中,绘出时间的起源。一切都褪去了……只有狂喜,狂喜!对我来说,是似乎没有尽头的思考,然后在一个奇妙的瞬间找到了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是终于建立起富于美感的结构。是的,Hawking让我又回想起那似乎已经忘却的喜悦,思考、工作、学术带给我的喜悦。虽然我的喜悦是那么渺小和微不足道,但是对我来说,那不也是生命的奖赏——我的存在感么? 在这种存在感中,人进入一种纯真的状态。霍金是纯真的。他对宇宙和时间的好奇,他对物理的热情,使绝症这难以想象的沉重和悲苦,变轻了。那又算得了什么呢,即便你对着出租车司机说不清你的目的地,即便你躺在地上无法起来,即便用刀叉、关水龙头、写字、走路,都需要更多的力气。如果信仰上帝能让你变得不那么渺小,那么作为信仰的学术,同样能让你变得不那么渺小。这是美丽的,不是吗? 用影片结尾的对话做结语,同时希望这是一个开始: Hawking:We are very very small, but we are profoundly capable of very very big things… Where are you going? Jane: Things to do, things to do. ... Hawking: Can you hear me? Can you hear me? Can you hear me?
在看过小雀斑的霍金后再看这版本尼的霍金还真是互补,卷福这版聚焦在霍金人生的重要时刻。黄金时间刚刚开始就得知身患绝症,人生的意义突然变得如此急迫又现实,霍金对时间和宇宙起源的“神来之笔”和他当时的身体状况有没有一些微妙的关系呢······ 这应该是本尼出名前的表演,他那张大长脸上裂开的傻笑还真的蛮有感染力的,肢体语言虽然没有小雀斑那版的长跨度,但也很不错了。
最后他说can you hear me 那里很妙。就像把双手浸在水里,然后对水说can you feel me的感觉。BC演得真不错!
赞下BC的演技 及他脸上的招牌神经质表情 裸看 到后半部有点吃力
因為Benedict Cumberbatch看的。
BC饰演高智商天才无鸭梨~
BC啊,各个领域的天才都让你去演了,从霍金到梵高到夏洛克到阿桑奇到图灵…… 站在站台上用粉笔对着Penrose画示意图的一幕好有感染力……
这片子豆瓣居然8.7分……不得不说BC的脑残粉真是多!看过Eddie的版本,再看BC演得霍金,实在是有点呆,智商有余情商不足的样子,而且女主也太老了点,霍金他妈妈都比女主好看o(╯□╰)o PS:BC真不太适合演传记片,大概因为个人特征太鲜明,演谁都是他自己的痕迹太重。 [66]
每一个研究物理的人其实都在等待一刻的真理之光,有些人等到了,有些人没有
结果这怎么成了向BC致敬的电影了?Hawking看到会哭的....
BC演得好好,一举一动都像行动不方便的人~ 整个学院派的打扮真美好!!萌点重重啊~~~
你们这些瞎了眼的,BC叔明明是演技派!
介尼玛绝对是宇宙美的标杆啊摔桌!
其实我非常明白自己为什么喜欢BC。。
它穿越了黑洞,穿越了童年,穿过蟑螂与行李箱,穿过了美国甚至成真的美国梦,你懂吗?这噪音,这美丽的嘶嘶声,是时间起点的声音,是大爆炸的余温,是冷却不下来的三度热量,有五十万年的历史,无所不在,环绕着我们。
我一直以为bc演的福尔摩斯够神了,我日,这才是这货最牛逼的作品,没有之一,这版本是最帅的霍金吧?正如他还演过最帅的梵高~
年轻神探演绎卢伽雷氏症的Hawking真是帅得有模有样的。
传奇物理学家霍金去世 享年76岁:http://news.mtime.com/2018/03/14/1578931.html →看过卷福饰演图灵、梵高,才知道他也扮演过霍金,在这特别的一天观看这部电影里纪念一下:R.I.P!→1642年1月8日伽利略去世,1942年1月8日霍金诞生(片中有提);1879年3月14日爱因斯坦诞生,2018年3月14日霍金去世。
我说,这片儿里的罗杰彭罗斯好帅啊。。。二缺的霍金也好帅啊。。。在一起更加耀眼啊。。。大家知道我要说啥了吧。。。(逃~~
她从没有说过什么甜言蜜语, 她只是在得知了眼前的男人患上渐冻人症 将会全身瘫痪,不能走路不能说话的时候, 仍然选择了和他共度未来的人生, 她无比自豪地向别人宣布宣布, “这个如此勇敢的,天才的,能够给这个世界带来真理的人。
如果不去想生活大爆炸里霍金亲自去客串时缩在轮椅里的模样,不去想后来她和他离婚时那些不堪提及的细节,那么这一切都无比美好。Time的魔力,就在Benedict孩童般的笑容里,在他无法控制的肢体和口齿不清的话语里。「年轻十岁带着粗框眼镜的Benne看着真像Nick Hoult。
"I believe small though we are, insignificant though we may be, we can reach a full understanding of the univers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