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转贴】来自蓝迪的文字:《咖啡时光》
题记:
这篇关于《咖啡时光》的文字是,一位未曾谋面的朋友发给我的邮件,我贴出来和大家分享,出于对原作者的尊重我未改动一字。
正好也回答了今天一位朋友对于我的一些质疑,她说:你还是会渴望名和利益吗?
我的回答是:我无名无利,所以没有什么可以失去。(既然)我的博客成为一个理想主义的平台,我不希望(我的)言行不一玷污这个称谓
我为什么写字,其实很简单,因为喜欢电影,因为喜欢分享快乐,而且,在文字的路上因为知会会有许多的朋友,这是人文火炬的传递,通过我们,通过千千万万像蓝迪这样的爱好者加入,无论是中国电影和艺术都会有阳光灿烂的一天。
――――卡夫卡·陆 kavkalu
来自蓝迪的文字:《咖啡时光》
[img]
http://www.dvd288.com/upload/newsimg200506/20056282256391.jpg[/img]
Kavkalu:
天黑了,屋子里静静的。我将《咖啡时光》又重新看了一遍。影碟的封套上介绍,这是台湾导演候孝贤应日本松竹公司之邀,为纪念日本电影巨匠小津安二郎诞辰100周年而专门拍摄的。此前,我一部小津的片子也没有看过,候孝贤的片子也是从这部《咖啡时光》开始。如果这是一部向小津致敬的影片,那么,我想自己也要对着小津,深鞠一躬。
我看的是一张D版碟。里面的日文翻译得非常差,差到已经影响了故事情节的清晰度。尽管,这好像是一部没有什么情节可言的片子:)中文字幕有些不知所云,但是并没有影响我静静地看下去。
第一次看这部片子是在十月的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那天上午阳光很足,足到我把窗帘拉上了也还是一室明媚。我把这张D版碟放到电脑里,一边磕着瓜子一边漫不经心地等着开演,没怎么太放在心上似的,之前也没对这部片子有过什么耳闻和期待,正好弄到这样一张碟,那就放在电脑里看吧。小津安二郎是谁?我不知道。候孝贤?只知道是个台湾导演,好像是以拍闷片著称的。
然后,电影就在被窗帘布滤过的、麦黄色的、喜人的太阳光线下开始了。画面很干净,也很安静,第一个镜头就是日本东京城里的有轨电车稳稳地开动着,轰轰,轰轰地响着。这是一个亲切的镜头,电车的开动声是都市里每天都能听到的背景音。它轰轰、轰轰地响着,却奇妙地带给电影一种沉静安然的感觉。
接着镜头就转到了东京城某一幢房子的某一个房间,注视着某一个女孩儿,这个女孩儿可能是刚刚旅行回来吧,她正背对着镜头把旅行袋里的衣服一件件地拿出来挂在阳台上,她站在挽着格子布窗帘的窗户前,脚下还有一个小小的电风扇呼呼地吹着。她自然随意地挂着衣服,就像我们平时一样。这样两个亲切安静的镜头,使我不自觉地合拢了双手贴在脸上,侧着头,被吸引到电影中去了。多么奇怪,平淡无奇的简单画面,我都不晓得自己是被什么吸引了。我静静地看下去。
女孩儿的朋友打来电话,她就一边侧脸夹着电话,一边挂着衣服,在电话里给朋友讲她做的一个奇怪的梦。这个朋友就是后来出现在影片中的那个旧书店的老板,由浅野忠信扮演的、内敛温和的、很是好看的一个男人。我说的好看不是指眉眼的好看,而是丰富的精神内在外溢到相貌中的一种气质沉淀。
其实,这真的是一部谈不上什么故事情节的影片,影片节奏缓慢、情节零散,大部分镜头都是女孩儿在街上的行走,电车中的望景,回父母的家中,父母来到女孩儿东京的住所等等,当然,还有咖啡馆里暖暖的光线、书店之类这些让人感到亲切熟悉和一点点寂寞味道的场景。以及女孩儿和旧书店老板之间的清淡的友情。是友情吧?我能从这张D版碟中获取的人物关系和人物背景的信息是受限制的,
可是即便如此,影片也莫明其妙地让我的心在好几处受到牵动。
比如,女孩儿的父亲去车站接她回家,他站在那里,等着女儿出现。他其实什么也没做,只是等着女儿而已,就是这样的一个简单场景,令我莫明感动。这位父亲的扮演者在等女儿的时候没有任何煽情的表演,可我还是感受到一点什么,来自于这个老人身上或是心里的一点什么。
女孩儿回家了,父亲好像也没怎么和她交谈,可你知道这个父亲此时的心情是愉悦的,妈妈在厨房里做饭,父亲在一旁看报纸吧,我记不清了(尽管我刚才刚看完一遍)。而这个女孩子,她躺在家中的地板上睡着了。吃饭的时间到了,父亲不忍心叫醒女儿,就由着她一直睡着了。父亲的表情很有意思,他似乎喜滋滋的,可他也没特别说些什么,只是不言不语地喜滋滋的。我想可能是因为女儿这次回家可以住上几天吧。
天黑了,女孩儿睡醒了,肚子饿了来厨房找吃的,这里忽然感动了我(感动这个词似乎用得太大了,可我一时找不到其他的什么词,就把我说的感动理解为我看这部慢节奏片子被吸引的地方吧),已经睡下了的妈妈这时听到动静就起来了,来到厨房坐在女孩儿身边陪她吃饭,妈妈其实也没做什么,她只是坐在一边看着女儿吃饭而已,可是就让人想起了自己的妈妈。放学回家了、下班回家了、偶尔回家住了,这些妈妈们也是这么坐在旁边看着你吃饭,那时你不会觉得怎么样,这时一看画面,就会想起她来——哦,我的妈妈也是这样。
然后女孩儿就对妈妈说自己怀孕了,要生下宝宝但不结婚云云,可能也说了会好好地养育宝宝之类的话吧,这该死的翻译。我想,女孩儿妈妈的心里此时是有点手足无措的,尽管影片中她没有大惊小怪什么的,一付很平静没有丝毫责备的样子。在妈妈的询问下,我们知道宝宝的爸爸应该是一个台湾人,是女孩儿在台北工作或是旅行时认识的吧。反正是一个一直都没在电影中出场的人。女孩儿打算生下这个宝宝,却没有结婚的打算,她说自己做不到像传统的妈妈那样,哪样呢,翻译得真的好差,我猜想可能就是日出月落地面对柴米油盐,每天循规蹈矩吧,她可能做不到像传统的父母那样把“自我”牺牲到市井的生活中吧。至于那位台湾爸爸的想法,电影中一点也没提。即使提到了,好像也是在影片后来和女孩子的电话留言中吧,具体两人互相说了些什么,由于翻译得不知所云,于是我就只好不明所以了。
而此时这一幕母女共餐的感动其实来自影片后面的情节,女孩儿在打电话时随意地提到了这个妈妈不是她亲生的妈妈,知道她是一个继母,让人突然间就很感动(这次我想说的就是感动),她就是一付亲生妈妈的样子(会在厨房里责怪一下女孩儿不良的吃饭习惯,而不是避嫌似的、很煸情的那种母爱),令我感动的不是她待女孩儿的那份自然的母爱,而是,她一定很爱很爱她的老公——女孩儿的父亲吧。
好吧,关于这对父母,就先说这么多。
下面说说女孩儿和旧书店老板吧:
女孩儿在电话里对他讲自己做的奇怪的梦,他给女孩儿找来和梦中情节相似的书;
女孩儿送他一块怀表,在去他书店交给他的路途中的电车上拿出怀表对着阳光看,一付心情愉悦的样子;
他陪女孩子四处寻访一个已故的台湾音乐人;
在相约去咖啡馆的路上,女孩儿由于孕期反应疲惫地蹲下身来,告诉他自己怀孕了;
第二天他去女孩儿的家中看她时,她正在睡觉,开了门接着睡,他就在厨房里弄些简单的吃的给女孩儿,女孩儿醒后他给她看笔记本电脑中自己画的关于婴儿的画,算是为她画的吧,我想。
影片结尾处,两人在两辆电车中平行地错过,又在另一站里汇合,旧书店老板带着采音器上车后看到了在车箱中一角昏睡的女孩儿(怀孕的女人总是容易困的吧),他没有叫醒女孩儿,只是站在她面前眼含笑意地看着她。影片的最最后,站台里,下了车的两个人,一个拿着采音器录着电车站里的声音,一个恬淡自在地站在这一个的身边。
我想,旧书店老板和女孩儿间既不是明确的爱情,也不是完全的友情吧,也许两种情绪看似都有那么一点,而这一点点似有还无的情绪又不足以发芽抽枝。不发芽抽枝,反而更让人感觉到他们彼此间的珍惜,这让我想到了两个字“孤独”,也许吧,他们珍惜的就是这孤独的都市生活中难得的一点什么,这点什么使孤独变得不再可怕而显得从容淡定,这点什么是什么呢,我说不太好。总之,在这样一个男女之间大多用身体沟通的时代,这种洁净恬淡的交往总是难得的、温暖的、让人珍惜的。
影片中那咖啡馆里的木桌木椅,拙朴、温馨的感觉,还有那一排排的书籍的镜头,都让人感到格外亲切。一个人的生活其实很孤单,孤单,又不能声张,只好一部接一部地看电影或是泡在书店里,四周耸至天花板的成排成排的书和周围安静地翻着书的人,那种氛围会让毛糙糙的心慢慢地静下来。很多易消化的小说就是站在书架前看完的,有时书太厚,看到一半记下页码第二天接着来看完,走的时候挑几本书买回家,心满意足。
竟然不小心地写了这么多,也不知道你看着累不累,就此打住吧。其实,关于这部《咖啡时光》我还有好多话想说,或者,我只是想表达一个意思:这部没什么情节起伏、慢吞吞的片子,出乎我意料的,竟有着自己一种特殊的节奏感与内在的质感,就像某个人静静地望向窗外的某种神情,恬淡、悠然。似一杯淡茶,品后,余香满口。
女主角叫一青窈,听说,她在日本是唱歌的。片尾的歌就是她唱的吧,我喜欢那段独白“长大成人之后回头一看,都是一些让人伤心的往事,终于,终于,青春的花开了,能生下来真好。”
我也非常满意影片中服装的设置,一青窈扮演的女孩子的家居服是我最满意的服装设置,是真正随意的家居服,而不是偶像剧里那些漂亮的过份的家居服:)不知道你有没有同感。
能把这些话对着谁说出来,真好。头一次这样喜欢一部电影。
只是,自己的表达能力不好,是属于那种即使心中感想翻涌,也难流于笔端的那类人。我很喜欢看你的影评,在你的影评里能读到自己观影时遗落或是没能读出来的符号,等于一部电影看了两遍,浅一遍、深一遍。如果自己喜欢的片子都能看到你相关的影评就是太完美的观影过程了。
这封信真的是长得过份了,呵呵,必须打住了,谢谢你在Mail里听我说话。祝快乐!
(全文完)作者:蓝迪
【后记】
很高兴看到年轻朋友文字,交流和分享是生命的快乐时光,在生命的舞台上因为感动和知心,我们彼此温暖。感谢这个叫蓝迪的朋友,我不知道她(他)的网名是不是和李宗盛的《和时间赛跑的人》有关,然而我依旧想对所有看到此文的朋友说,听听那首歌吧,他有着一种力量。
注:转载请注明作者蓝迪 和出处
2 ) 情境超越故事:《咖啡时光》与侯孝贤
转自东西网
原作者:托尼· 麦克滨
译者:洛阳伽蓝记,译作
http://dongxi.net/b09mc
托尼·麦克滨,独立作家,教师。为爱丁堡的The List 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各种电影和文学杂志撰稿。
天真无知的观众观看侯孝贤电影时,可能会觉得不过是无足轻重的片子,绝不是大师之作。此语境中的天真无知的观众也不是简单一般的观众,他们也可能了解并赞赏马丁·斯科塞斯与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作品的激烈复杂;喜爱布莱恩·德·帕尔玛与罗伯特·阿尔特曼精湛的长镜头艺术。但如果他们不知道侯的异质性天赋,他们就是天真无知的。侯坚持不懈地让影像充满悬而未决的可能性,不是设计好叙述迷局让观众去填补空白 ,而是让观众费解,这种费解正来源于以局部视角关照生活。让我们从美学与哲学两方面来论述这一点。
先看《咖啡时光》(2003)中一个前面的具体场景,年轻的中心人物阳子(一青窃)去拜访在东京经营书店的朋友。场景中还有朋友的狗,有很多关注点--阳子从台湾带回一只表给肇(浅野忠信)作生日礼物--侯对于构成影片片段的多样性元素,而不是场景的意义更感兴趣。这种松散性将把侯划入让·雷诺阿、罗伯特·阿尔特曼以及其他一些电影导演的传统中,他们关注影像,高强度制造前后景差异,从而让你不能轻易地吸收信息,因为总是有更多的信息需要回应。但是阿尔特曼、雷诺阿这样的导演是忙碌的:部分原因在于他们的长镜头探寻意识需要持续不断的众声喧哗。我们可以想一下雷诺阿《游戏规则》(1939)中的早期场景,宾客到达时,导演就让角色们从景框的四面八方进进出出。同时,批评家宝琳·凯尔也精敏地指出,阿尔特曼的《婚礼》(1978)"就像一袋爆裂了的弹珠,人们即刻以各种方式狂奔。"
侯孝贤的电影有点儿阿尔特曼和雷诺阿的影子,但是感觉又非常不同。他的影像当然很完满,但并不兴奋热烈,相反,十分安静沉着。在阳子、肇与他的狗的场景中,很多事物进行着,但是我们却没有弹珠袋子爆裂的感觉。侯创造了一个悖论:他填满了景框,却留存了一种寂静感。通常,通过这种取景方式,侯保持了人物动机与行为的模糊性。而让物体和非人的东西(比如肇的狗)与主体一样处于视觉中心,侯在完满的场景中制造出一种稀疏感。这里我们可以想一下《南国再见,南国》(1996)中侯用远景拍摄的打架片段,或者《海上花》(1998)中在场景后部发生的自杀情形,这样我们就能很容易地错过角色从窗户跳下,自杀身亡的那一刻。让摄影机处于那样的位置,或者暗示人们更应注意前景而不是后景,侯正是在形式而不是主题上获得了他电影的模糊性、费解性以及不可思议性。
主题方面,《咖啡时光》几乎是一部小津安二郎电影。(与当代台湾人做比较,也可能更是杨德昌电影)。当然,它是为了向小津致敬,庆祝小津百年诞辰而拍摄的。但是,小津作为电影大师,却从不是一位传统的大师,他的电影频繁地聚焦于对家庭意义的理解,友谊的重要性,婚姻的重要性。正如唐纳德·里奇所说,
小津很多电影中关注的生活,都是传统的日本资产阶级生活。这种生活的特性是,缺乏那种不那么压抑的社会中常见的戏剧性高潮和深刻之处。
里奇接着引用G·K·切斯特顿的话:"传统意味着对我们社会中最卑微的那个阶层,也就是我们的先人,投赞成票的权利。这是一种让死去的先人享受的民主。"而小津是一个民主的传统主义者,尽管人们认为侯的个人位置与小津有相似之处--他和对传统缺乏尊重的年轻一代之间存在问题--但这通常不是他美学焦点的一部分。比如,在《千禧曼波》(2001)和《南国再见,南国》中,他停驻凝思的与其说是传统,不如说是角色们无处安放的精力。不管这表现为《南国再见,南国》中的打架,《千禧曼波》中跳动的电子乐,还是《咖啡时光》中,中心人物阳子拒绝嫁给使她怀孕的台湾男朋友,侯都展现出了角色们的漂浮与寻找。它们通常都是非传统的,尽管在很多方面侯有着和小津一样的寂静风格,但小津的寂静是由对话激发出来的,人物们在公寓里慢慢地走来走去,啜饮清酒,或者坐在办公桌前。侯的主题旋律更可能是由摄影机运动或者是全宽度全景深的景框形成的,他会找到一个远离他躁动不安的角色们的位置。
从我们提出的视角来看,我们能发现马克·卡曾斯在《电影的故事》一书中所持的观点基本上是正确的。即,不像好莱坞,小津应该是摄影机中心。他说,
如果人物在小津电影中,比在任何其他导演的作品中都能最清楚不过的处于电影空间的中心,如果他的世界观--他对社会和心理变化可能性的感知是如此构成的。因此,至少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将他的作品,置于世界电影美学光谱的中心。
因此,尽管侯对小津表示无比钦佩,貌似他所追寻的却完全是周边多于中心,不管我们对中心如何理解。他通过这种方式去除了摄影机中心,即不让电影成为观察人物的空间,而是成为周边之物可以变成中心的空间,它成为中心不是通过其在景框中的位置(阿尔特曼就用牺牲整体布局的方式寻求周边),而是通过观众留心到周边的敏锐感觉。就像我们细看精心建构的整体布局,试图聚焦于真正重要的东西。因此,它首先不是观察人类的空间,而是为了让人类观察的空间。(未完)详见
http://dongxi.net/b08K3
3 ) 咖啡時光:城市.女性.無故事
電影為了紀念日本電影大師小津安二郎,製作班底為台灣人及日本人合壁,但以電影的「身份」來說,本電影絕對是日本本位,電影中段為女主角所加插的台灣男朋友,沒有表現出這部電影的台灣性,相反,以女主角封閉卻自信的心理來說,觀眾則更能確切看到電影對「日本」的肯定,而這份肯定確實與電影中有機出現的台灣和美國無關。
說回電影。「城市」、「女性」是這部電影的兩大主題,全電影表現了城市的散漫和流動,這份流動有點停滯的特質,是「非積極」的一種,卻有點自得其樂的意味。淺野忠信的角色正表現了這一點。他開書店、聽自己喜歡的音樂、繪畫等,散漫卻帶著藝術的氣息。他喜歡電車的聲音,錄音是為了把流動的時間凝固起來,這個行為是相對於都市的變化,他在變化之中找到自己的生命,於是他駐足,側耳傾聽。所以在電影後半部出現的畫成為了全電影的中心意象──表現了自己的生命來自城市,像在子宮裡一樣,是「孕育」。
於是電影更重要的主題──女性,便出現了。這或許是編劇朱天文的悉心安排。女主角是表現了女性與城市的關係──「封閉」與「孕育」。女主角的懷孕,卻沒有給她晴天霹靂的震撼,相反她悠然自得,她準備生孩子下來,但卻與其他人無關,包括她的父母。她把自己設於一個封閉的狀態,卻表現出無限的孕育力量。女性力量在電影之中比男性強得多:如女主角父母的對照,及女主角自我的心理中得以表現。但這份力量卻逐漸感到「崩塌」的危機,她的夢成為她命運的預言,她或許因為背窗而走,而跌到外邊的世界。電影中的角色常背向觀眾,便是表現女性即使封閉自己但卻擁有強大的力量,但強大的力量背後,卻隱約感受到外在世界的威脅。《咖啡時光》便是設置在這個矛盾點上。
那麼電影以什麼方式表現這種女性心理呢?導演用了「咖啡」。咖啡時光代表著「悠閑」、「談天」,有著張愛玲式的流言意味。這是對於世界上既有的觀念、強權,提出補充。甚至以悠閑的姿態企圖擊倒世界的認真、緊張。朱天文以「咖啡室」挑戰「論壇」,以「無故事」挑戰常規電影,為城市藝術表現了另一種充滿女性意味的書寫情態。
4 ) 咖啡时光和其它
因为读“最好的时光”一书,就重新找侯孝贤的电影来看,其中“风柜来的人”、“恋恋风尘”叙述的都是少年情怀,但融入了家园故土,那份初入世间的愤怒不平、青涩动人的青梅竹马,于朴素自然、不动声色的画面中展开,更显得博大关爱。十年前领悟到的情怀,至今还是温暖于心。有那么几次,眼泪几乎要抑制不住地涌出。
这次重读,发现了侯的与众不同。在一大批受西方新浪潮电影影响的80年代崛起的导演中,他是最东方的一个,除去受小津影响的摄影基调,他电影中的人物,也都是东方式的,隐忍、含蓄、不擅言辞。即使是少年孟浪、都市喧闹,也让你感受到一个老人在抒发着对于美好过去的惆怅与哀愁。那种乡愁氛围,他一直以离别后的怀恋来参照,仿佛活了一世,其实还只是原地的心境。他总要以一个人物为轴心,展开对于整个家庭的观察,走出故乡,相当于走出了家,走出了幼稚的青春。走出来的,终究还得回去。几乎每部片子里,都有主人翁再回到乡土中的情节。
这唤起人内心被掩埋很久的温柔,即使身处一切都被瓦解得支离破碎的时代,你仍然可以走进侯孝贤的电影,去学习细腻地感受被时光冲刷掉的美好、安静、沉默,学习旧日子的醇厚善待。
“风柜来的人”有一个堪称伟大的结尾,我以前看的时候没注意到,像是一个人内心的爆炸,在最爱的事物被毁灭时,必须要无所谓,当作没有爱过也无所谓失去,此种重负,加诸少年身上,仿佛是成长的痛苦,让人揪心。
侯的叙事很像散文,淡泊和不经意间,一点点浸润,像风情画中的故事。他从不过于紧张地扣住什么“主线”,而是将故事的逻辑掰碎,撒在每个细节中,让你领悟到生活的缓慢、那背后的大悲愁。很多处转场镜头先交代的,是日常琐碎、无关故事的推进,但是都非常准确地交代和暗示了人物关系、心情。忽然间,一句话或是一个表情,你就知道发生了什么无可挽回的。
“咖啡时光”是第三次看了,仍然很喜欢。阳子故作轻淡地对母亲说出心事,父亲坚决保持沉默的表情,都发生在准备食物、端茶倒水、互相客套之后,因为是父母来东京看望独居的女儿,那种陌生、小尴尬,都由着此前女儿怀孕的事而紧张起来,戏味十足,都让人感受到大师在处理细节上的耐心与从容。
阳子在地铁车厢的角落里紧锁眉头,接着并没有她眩晕或不支的交代,而是等到车到站,她坐在地铁门口地上,打电话告诉对方,因身体原因取消约会。观众才了解原委。这种处理手法,既脱俗又贴合阳子的气质,让你觉得作为一个旁观者,你能看到的就是这些,不夸张、不激动,好象是一个冷漠的跟踪者,体察着一个有着自己独特思想的少女的丰富内心。在生活里,如果我在一个地铁门口看见一个少女在打手机,也就是那效果。
结尾那首歌的歌词,交代了阳子内心最美好和隐秘的个人理想,在无轨电车环绕的城市丛林中,娓娓升起,真是诗意盎然。
在这几部侯的电影中,对女人的描述,都有一些相同的笔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喜欢拍女人晾衣服,每部片子里都有,“咖啡时光”中甚至出现在开始。在阳台上、小土坡上,穿裙子走来走去,人有时候走出镜头外,就让你看那些花花绿绿的衣服。这也许包含了侯对于女人的一种朴素而优美的愿望吧。
作为中国人,不看或看不懂侯孝贤的好,实在是人生一大损失。
5 ) 《咖啡时光》除了流逝,还是流逝
题记:
旧物尚在,斯人已去,斑驳夕照下,天色将隐没一切。
小津的固守并没有坚持到最后,侯孝贤却明白除了稍纵即逝的咖啡清香和月升日落人漫游任何可以抓到的东西,人情在旧时的街区同样成为照面的寒喧,亲情也是那隔着一道无形幕墙的凄惶,行走,是我们一生的宿命,在失去鲜活的黑白照片里忆起彼此的关联。
――――卡夫卡·陆(KavkaLu)
http://www.heatmovie.com/bbs/UploadFile/Mon_0610/21_71907.jpg
城市很小,当你没有一个朋友的时候,这个城市就和你没有关系,悠闲也罢,孕育也罢,都和孤单没有关系
文德斯去过东京,他想寻回的小津却已是充满划痕的胶片上的旧情怀。
城市很大,当你在孤单里寻找心灵的栖地,每一张陌生的面孔可有机缘对应?沮丧也罢,庆幸也罢,结果在小津的墓碑上。
侯孝贤在小津百年的时候也来到了东京,我们在周而复始的黎明相信自己活的意义。时间的流逝里早已抹去往日的影子,新的地标和脚步也会被久长的岁月尘埃覆盖,
日式电影和侯孝贤影像世界是接近的,内中是鲜活的人世,你甚至在有些寂寥的光晕间嗅得到居家的气息,生活化的场景是需要导演观察能力的,日本电影里那些平民生活的场景就像是我们间壁的邻居,柴米油盐,平淡如菊。
同小津那招牌女子不同,《咖啡时光》里侯孝贤选择的女主角非常朴素,而在影调上的雕琢则延续了侯孝贤的唯美,雨色造就的氤氲让草木更加苍翠,站台收拢了时间的遗憾,只要你还站着下一趟车或许会捎来你想寻找的意义,中年之后的侯孝贤对于时间的流逝感兴趣,从《海上花》渐显、渐隐开始,时间的风霜充满逝去的幽怨,寻找,站台,等待,酝酿,发现,这是生路上经常的发生。我们可以看见旧书、怀表和时钟这些表现延续的镜头了然心绪的怅惘。
小津的机位在本片里侯孝贤也有应用,在阳子父母家讨论阳子的戏中相对静止的固定镜头正是小津式内敛的继续,而侯孝贤对于光晕的迷恋让流转变得急迫。
影评人LY884说:台湾很多专业人士,都声称不知道《咖啡时光》到底在拍些什么?我想了想回答,时间吧,我们试图抓住的,我们正在无奈逝去的,过程就像影片第一个镜头,苍茫里到来的列车将带命运去往何方?!
阳子的火车犹如《恋恋风尘》里的乡土,我们可以在这部影片里找到某些台湾乡土的痕迹,毕竟台岛很长时间是日本殖民地,它在后世的血脉里残存。
影片多次出现高架轨道交通的列车驶过的镜头,而高架下微澜的河依旧缓慢流淌,本片就像隽永的散文诗在流动的城市里因你的眼睛而对应,导演摒弃了华丽的建筑部分而通过阳子追求音乐的过程走进东京那些旧式街区,在光影里追问空间和时间的关系,人类社会在不断创造新的建筑和生活模式,只有河水波澜不惊带走记忆和往事。
我特想知道为什么朱天文在设定人物关系时以老师、台湾和私生子这样的一条路数,这样的选择和小津之间是有些差异的,虽然,在小津后期影片里可以找到对应,当那种伤情在当下已是坦然,时间早已抹平所有观念的差异,河,只有河水常在。
小津关心的是人,侯孝贤关注的是流逝,这或许是人情缺乏、过于仪式化的社会里的精神世界的落寞吧!影片里阳子和父母在墓园,她所追寻的旧音乐人乃至所有关于小津世界追寻着的人们其实都在打发自己的时间,旧物尚在,斯人已去,斑驳夕照下,天色将隐没一切。
小津的固守并没有坚持到最后,侯孝贤却明白除了稍纵即逝的咖啡清香和月升日落人漫游任何可以抓到的东西,人情在旧时的街区同样成为照面的寒喧,亲情也是那隔着一道无形幕墙的凄惶,行走,是我们一生的宿命,在失去鲜活的黑白照片里忆起彼此的关联。
我们可以试图留存一切,从图像到声音,可,岁月荏苒,生命老去
花落花开间,习惯,被习惯。
活着,就是一个可能,就像阳子去的那家咖啡馆磨砂玻璃后熙熙攘攘的人群,每个人都是一个故事,每个故事的最后都会被河带走。
而,声音依旧,人流依旧……
当你伫立,听任暗夜收容你的面孔,此刻,谁在倾听?谁在寻访你寂寞的心
在寻找背景资料的时候,看到编剧朱天文引用的胡兰成的话语,也许,了然这部电影之前您还需要看看胡兰成君的《今生今世》,那是,情感的河流,应心才知。
【附录:影片资料】
《咖啡时光(珈琲时光)》2003日本
编剧: 朱天文
导演:侯孝贤
摄影:李屏宾
影片编辑:廖庆松
主演:一青窈、 浅野忠信、萩原圣人、余贵美子
奖项:2005伊斯坦布尔国际电影节金郁金香奖、2004釜山影展亚洲电影人奖,2004年第61届威尼斯电影节正式竞赛作品、2005第28届日本电影学院最佳新人奖(一青窈)
片长:104分钟
个人评价:艺术性7.5,欣赏性2(知识分子电影,非文青莫看)
绝处·情殇·扬翼·秋意·冬藏·振翅·空间是物理的距离,心在·黎明不远·懂狄龙的知情谊,知沧桑的明心境·无言·感激
2006年10月26日 星期四 下午20时02分 云间 寒鸦精舍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MSN:kavkalu1967@hotmail.com
邮箱: kavkalu1967@126.com
6 ) 细尘里的微光
看完[咖啡时光],起身去冲一杯牛奶,因为电影里阳子面前的那一杯。
在一早没能看完[绿洲]之后,几乎一天调不起看片的情绪。不知为何就忽然想到了[咖啡时光],两年前匆忙掠过的电影。
像是忽然做好了准备,在一个情绪有些走低的晚上决定独自看完这部印象中几乎没有任何情节的电影。
现在想来,面容素净的阳子却不容易让人忘记,尽管大部分时候她侧着脸,甚至背对镜头。就是这样一个顶着细瘦的身子徜徉在镜头里的恬淡女子,若无其事般地说出“我怀孕了。不会结婚,已经决定自己养这个孩子。”
孩子的父亲仿佛只是可有可无存在着的概念。甚至判断不出阳子对他的感情。继母在得知时克制般的讶异以及父亲的欲言又止,也都只存在于某个瞬间。这唯一显得戏剧化的情节持续着被冲淡的过程,让我们几乎忘记了阳子要做单身母亲的事。
深夜,阳子进厨房取出先前错过了的晚餐。有白色的灯光渗进了黑暗。
我们是在透过某处未知的光线,窥见了那个平凡女子的生活片断。
所见与现实如此熨贴。
也许我是木的,看不出肇对于阳子的感情。
海报上是阳子支住下腭的安然张望和肇在一边的低眉浅笑。他们在一起的时候说一些我总是过耳就忘的话,一个梦境,一位过往年代的乐者,或一些与故事无关的其它。
如果是爱的话,淡得不能再淡了吧。
电影伊始,有熟悉的铁路信号声响起,这似乎是日本电影的标志。我不知道该怎样称呼日本的列车,在我眼里它们是没有过多现代气的,更像是属于过去的旧事物。至少在这部电影里,所经之处尽是日光,轰鸣声是令人心安的实稳。
整部电影的情绪都陷进了列车的奔走里。至此,车窗有了朦胧情感的倒影,车厢成为抒情感怀的载体。
结束镜头是几列相继驶过的列车,画面未暗的时候音乐响起。不免突然的收尾带来的瞬间遗憾渐渐变作感怀。
又零碎地想起一些——
关于家庭的画面。父亲盘腿坐着,矮桌上摆着的玻璃杯盛着茶。阳子走过去,背对着镜头端起了某个杯子。稍远一点的地方,有一只不知是否在转动的白色风扇。
2007.5.
7 ) 初恋
有一位女孩想从新过上一种全新的生活,夕阳的红光照在海边上,妈妈的身姿,看的令人眼绕,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和周围的一切一起,时光永远在停留。少女之心想要深深在藏起。谁也没有料到初恋会来的这么快,女儿,从大人的角度回过头来,看一看,总是很多让人不可以放心的事,到了最后,情感之花勇敢的绽开了,活着真好。
人们总喜欢把剧情平淡称为是克制。内容少的东西无法克制,能被克制的东西都是猛烈的。
这不是小津,这依然是侯孝贤
109min a 我爱上了浅野忠信@Centre Pompidou a 我已经迫不及待再问自己什么时候能在影院再看一次了...|“混蛋是没到场的---好冷 ,想回家煮汤喝,于是今晚不看了”|20130314资料馆JD俱乐部重看~AYR|20160311 资料馆HHH回顾展重看
之前看过这部电影 然而现在再看了一遍才能真正感受 多好的电影啊 围绕着一个显而易见的主题 描绘 对梦境的求证和丰富化 拍下书店的照片 录下电车的声音 按图索骥… 实际也是对记忆中的事物的描绘。 怀孕与交换孩子的梦境 如果用精神分析就太无趣了 电影中的情境是如此“单调” 我甚至开始怀疑其实生活本身并不具有丰富的意义 而同时这种单调也不是符号化抽象所致 那么生活是蒙昧 是意义的原初状态 本身就是经验 意义是经验的进一步开化 经验是未开化的意义 原来这就是我体验到的生活的本来面目 而尽管电影终究不是现实生活 但却传达出生活给人的感觉 那就是抽象出意义之前的漫无目的的经验
谁要是能看得进去这片子,那他的性子得慢到什么程度啊,狂晕,我浮躁了,我流俗了,我坦诚我欣赏不了这种文艺片。
仍然非常多的侯式生活化场景长镜……但因为换了日和的情境,不是太有共鸣。后面到了10+10里的压轴短片黄金之弘……又换搞是枝裕和了吗?
哈哈哈真是难忘的放映经历。放映中途不知道哪个部门给断电了,左衡老师反复讲胶片没受损伤。正好大家趁机抓住七排廖桑纷纷要签名去。左边两个搞电影应该是情侣学生和另一个才从平遥回来的朋友聊《热带雨》被前排姐姐警告不要剧透。映后对话开始话筒还出了问题。最有趣的是,刚开始对话,有人手机铃声响起《我和我的祖国》,全场哄笑。真该收拾收拾这帮搞艺术的。
令人沉醉,并且回味时愈发觉得好。侯孝贤把“两班爱情的列车还未接上,先在这夏日喘口气吧”这种人生的瞬间扩张到了一个多小时里,一青窈不算很美但却绝对是这个故事中女孩应有的样子。这种看似巧遇的火车交汇、两人偶遇,其实都是千秒万秒等来的。
下午一点,天黑了,因为无事可做的人们坐到了电影院里。资料馆不让带杯装饮料,可是如果没有一杯咖啡,很难清醒地度过这一段咖啡时光。生活中还有很多事想不通,也没有办法在一部电影的时间里就想通,所以总会昏昏沉沉地睡去。看《咖啡时光》的时候,总会想到阿巴斯的《如沐爱河》,两个到日本拍片的异国导演。可是缓慢如阿巴斯,也会用戏剧冲突搅动观众的心,侯孝贤却讲了一个没头没尾的故事,就像星期天下午的垃圾时间。说是纪念小津,也没用太多榻榻米镜头,也没有在室内用分切塑造空间感。什么也没有发生,但是在地铁上错过的人,又会在地铁里相遇。孩子会生下来,书会写下去,电影和生活一样不会停止。走出电影院,抬头看到下午三点的阳光。北护城河波光粼粼,有老人在钓鱼。想把此时小西天的声音录下来,寄给远方的你。
侯孝贤说:“坐咖啡厅就像坐火车一样,晃啊晃的,那种平稳的节奏,人就恍神了,很容易就会睡着,就会有很多影像浮现了开来。”大量出现的电车、铁轨就似赛不过的时光,令人唏嘘不已。每个人都负重着生命的孤单、苦楚和隐忍。想起法拉奇的《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一青窈啊!
什么咖啡时光,明明是火车时光
不止情节的戏剧化,细节的生动化也没了。小津简单归简单,总还有个小结式的重点归纳,到底是为了主题。侯则已纯文本化,既无故事也无深意,只为感觉和意境。就观赏性而言,相当寡淡沉闷,确实考较耐心。但奇怪的是,那份自信满满的“中国诗”意境,依然充盈其间。个人看法是其走得不是太偏,而是太超前
侯孝贤也许拍出了最松弛的影像。
5.0 要搞这个“松弛影像”做法也不太难嘛,无非让镜头运动滞后于人物动作点,场景和环境再拖慢事件点,重复的把戏很容易被识破。想抓住虚无缥缈的触感十有八九是徒劳,因为“抓住”和“虚无缥缈”本就在一个支点的两端。更想看侯导在建构的过程中把“虚无缥缈”不经意遗落的瞬间,那就仿佛滑过手掌的缝隙
一知道台灣電影不能去除的小清新風格來自哪裡了吧,就來自大名鼎鼎的侯導,所以我堅持認為相比于這位侯導的貢獻,他對台灣電影的負面影響簡直更大,以至於直到今天台灣電影也擺脫不了這種小清新的文藝氣質,真是讓人作嘔。二對於這種醜陋並且矯情的女人真是深感無力,對於這種家庭關係也表示不予理解
非同一般闷,话说我就看过小津一个片子且觉得这丫的天天叨叨嫁出去的女儿问题好烦呐于是就不太喜欢,侯孝贤的致敬成功了,酒馆啊一家人吃饭不动声色的老豆神马的。鉴于本人在干机械重复运动——十字绣,于是乎竟然看完了。为浅蜀黍看的,可是没出来多少时间,花痴的心没能完全得到满足..抹泪..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胶片版。以电车始也以电车终。在女主角反复的搭乘、男配角的绘画作品中,电车的意象始终挥之不去。女主也一直在打电话。因此。相比所谓纪念小津的“咖啡时光”,更像当代日本年轻人的“电车时光”或“电话时光”,倒也恬静悠然,处变不惊。唯有沉默不语的父亲、浅野忠信自画的电车子宫图,是饱含深意的所在。片尾曲非常动听。三星半
小津百年+《东京物语》50周年,此片的确用了心,不少地方跟《东京物语》直接相关(借酒一段直接是搬演),不少小津元素,但是这篇的确跟小津关系不大,说起来,还是“巨匠”侯孝贤用自己的语言讲了一个50年后的故事,是枝裕和《步履不停》倒是直接跟小津相关。
第一个镜头是电车,最后一个镜头也是电车;女主是每天搭电车的作家,男主是喜欢电车的二手书店老板;影片有大量电车的空镜头,也出现了都电荒川线、山手线、高崎线的身影……如果说这还不是一部电车电影,那还有什么电影是?12年前初看此片时喜欢酒胜于咖啡,现在没有咖啡可能一天都过不到头。荒川线的8500型和7500型太好看了,让我格外怀念那套租出去的公寓。每天清晨推开窗户,便能看到开往迪士尼的11号线从嘉定新城驶出,载着一车睡眼惺忪的乘客。
一青窈对侯孝贤印象最深的是,拍摄时狗在叫,旁人欲制止,侯却反而干脆主动学狗一起叫,让狗叫声进入电影。浅野忠信说,书店一场的时候,突然不明真相的群众闯入镜头当中,侯却照拍不误。这在常规电影制作中是不可想像。以上,侯孝贤如何利用自然环境,即兴激发演员表演的特点,可得一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