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很有味道的一部电影
无意之中在凤凰电影台看,居然就一直坐在电视前面看完了。这部电影让我重新认识了郁达夫先生,而事后的功课让我对他更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无疑,《郁达夫传奇》讲得是建立在历史上的虚构的故事,但仍然让我觉得很真实,尤其将那个时代描写刻画的很成功,中国和日本,中国人和日本人,都是构成冲突的要素。也正是如此,才能让我对这样一部“老片”印象深刻。
2 ) 明月几时有
那个时候的香港电影还是有些腔调,如果你只看现在国内引入院线的港片,怕是会滋生轻蔑之心。推出李小龙和成龙的嘉禾也曾出过不少本片这样的电影。周润发不是主演,但是简单两场戏很有力度。沉思喝酒,拿着手帕不停擦汗。最后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伟岸如斯的诗人应死在这里。
日本美景如画,摄影动人。青春期的性与力,在民族身份下撕扯,少年励志的改变最后难免无奈。“他们不是中国人,他们是支那人”的恨铁不成钢(还未见次年的风暴),在今时今日依然有批判意义。本欲沉沦的少年,却无法划清国仇家恨的界限,面对大海乞求国家富强的呐喊令人动容。
本片名不符实的除了周润发主演以外,还有“传奇”二字。人生比电影更唏嘘。听许子东讲现代文学(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8880955/index_6.html#page=5),把这部以前未看完的电影又翻了出来。郁达夫文采斐然,少年风流,为人不羁,本应为魏晋之仕,而处多事之秋,给日本人做翻译,暗地里救中国人(《明月几时有》哇),无党无派自从一心,最后死于暗杀,被人发现身份竟然是因为当今世上做得出这样出色古体诗的中国人只有鲁迅周作人和郁达夫,而周氏兄弟已死。可叹。想起《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使男女偶秉此气而生者,在上则不能成仁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置之于万万人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情痴情种,若生于诗书清贫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纵再偶生于薄祚寒门,断不能为走卒健仆,甘遭庸人驱制驾驭,必为奇优名倡。”
3 ) 怀鲁迅 郁达夫
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然听到了鲁迅的死!
发出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22日上午10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内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1936年10月24日在上海
4 ) 打滑翔飞机坠落的诗人
1,本片背景太大,只是选取了性苦闷部分,纯情爱国正太爆发的部分,按照港产片的模式重新组合了一下。但能写出那么一手好诗,必然风流少不了,只是打飞机前的酝酿太长,射完之后的回味也太悠久,就成就了文艺无比的一段往事。
2,沈从文,郁达夫描写中国文人骚的蛋疼,憋的蛋疼的东西太好,但是这里面只是作为了风景片和商业片的点缀。
3,周润Fat的出场只是点缀。
蔡澜的监制。
4,女主角选的好。不问出身,推倒就好。
5,爱国部分挺感人,比活谐的生硬说教片强多了。那时候混吃等死的富贵留学生到现在,仍没有绝迹,反而不断增长,形成支那留学生的一道风景线。
6,娶了个日本媳妇的小胖中年眼镜男真是好福气啊。他“对这个国家只意味着几亿分之一,对这个家庭却不只是三分之一”,可惜他没有想明白,执意抛弃妻子回支那了。
5 ) 爱情别有它事
最早是在彭浩翔博客里知道《郁达夫传奇》这部电影的,因为郁达夫,因为周润发,就变得很感兴趣。
虽然所有海报都写着主演是周润发,但实际上周润发只在影片始末出现几分钟,准确地讲应该是客串,电影公司是打着周润发的招牌来拉票房。抛开这个不谈,整部影片还是不错的。特别是在郁达夫早年对性的迷惑和对爱的追求表现上恰到好处。
影片能从郁达夫的小说《沉沦》找到一些痕迹。郁达夫早年到日本留学,喜欢上一个叫隆儿的少女,他的好友港田也喜欢隆儿,面临爱情与友情,由于祖国贫弱,郁达夫选择了友情,让隆儿随着港田离去。过后的二十多年,由于那段让自己心醉的初恋,郁达夫一直寻找着港田的下落,但是日本宪兵却告诉他港田已经死了。
我们一直以为爱情只要两情相悦别无它事,其实除了两情相悦,爱情还有很多其它阻碍因素,父母、友情,还有那最不易使人想到的祖国。郁达夫在日本目睹并感受到日本人对中国人的歧视。隆儿的父亲为了隆儿下半生的安稳,要郁达夫作日本人;郁达夫知道自己不能给隆儿下半生的幸福,让隆儿嫁给了港田。他深深感受到贫弱的中国使留学生们受到极大的侮辱与委屈,所以在他的小说《沉沦》结尾有一个留日学生对着大海喊:祖国啊,祖国,我的死是你害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很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郁达夫就是受苦者之一,我认为他失去隆儿的最大因素不在友情,而在祖国的贫弱。
我们都说爱情简简单单,我们都说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情,但也许当我们都经历了,我们才猛然醒悟:原来爱情别有它事。
2008年07月24日
6 ) 很不错的电影。
给我感触最深刻的两个电影一个是这个,一个是鬼子来了。
上初中的时候看的。当时我还是个极端的爱国主义分子,但是看完这个电影以后感觉好像我崇高的理想、坚实的精神支柱似乎要破灭倒塌了一样。
7 ) 有感而发随便说
看《郁达夫传奇》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冲着主演周润发去的,我想看看他会如何演绎这位传奇的才子。结果发现被导演狠狠涮了一把,开头加结尾不过几分钟的出场只能叫做特别出演或者友情客串好不好?!没想到89年的时候电影已经学会忽悠了!其二是想借着这部电影了解一下主人公的生平,虽然有幸通过高中语文知道郁达夫这个名字,也晓得他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代表作,但也仅限于此而已。哦,还知道他曾经娶过一个名叫王映霞的特别漂亮的老婆。这也算是民国时候有名的花边新闻。结果发现,自己的这一企图也泡汤了,因为这部电影仅仅是郁留学日本的一段经历,它的英文名字更准确直白:When TAT was young 。虽然最初的目的没有达到,不过倒有了些新的发现,也算没有浪费时间吧。
或许对郁的生平太过陌生,我倒觉得这部片子更像是鲁迅的在仙台。两者相似的东西太多了。譬如,主人公都是早年留学日本,见识了中国留学生的吃喝玩乐不学无术;被日本同学歧视为低能儿,被怀疑成绩好是因为作弊;观看枪杀中国人的幻灯影片,听着周围的日本人高呼万岁;曾经被一些淳朴善良的日本人照顾生活饮食,也被富有良知正义的良师益友深深帮助;都曾陷入救国救民的热切与茫然,都曾经有弃医从文的报国理想……
说实话,观影中的我自然而然想到的就是小学那篇课文《藤野先生》。虽然影片讲述的是郁在东京无疾而终的初恋,但是诸多细节构成的情节,真的感觉似曾相识。当时的我们年幼无知,并不能理解这种复杂的感情,尤其是在传统思想的教育下对日本人只有深恶痛绝的愤恨,现在想想,我们是不是也跟那些极端分子一样,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或许,我们该好好反思一下日本这个民族,也好好反思一下我们对日本这个民族的态度。
有人说过,日本是一个可怕的民族。我曾经听过这样两个例子。其一是日本在中国战败投降撤军的时候,在一个简易搭建的帐篷里,日本老师带领日本孩子上课读书。其二是有个日本人为了得到某国酿酒的秘方,不惜打断自己的腿潜伏庄园十多年。如果前者给人带来的是震撼,那么后者则让人脊背发凉。这是一个从忧患中奋起的民族,也是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民族。在这部电影中,也有两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一个是讲卫生。郁达夫被哥哥用武力强迫养成讲卫生的习惯,以至于会馆的老板娘觉得他不像是中国人,因为在日本人的眼里,中国人实在太邋遢了,而日本人的讲究和仔细也确实让我们认为过分和汗颜;还有就是郁达夫的考试成绩75分便让周围同学羡慕嫉妒恨,觉得优秀,怀疑是作弊所得,要知道我们在国内大学里混个及格是何其容易。日本人的治学严谨可见一般。
我们跟日本的渊源由来已久,尤其是近代的那场战争,更将两个民族推向了针锋相对水火不容的顶端。我们自然是爱国的,嘴里骂着小日本的祖宗十八代,也恨不能将他们斩尽杀绝碎尸万段。而日本也一直在不断的刺痛我们的神经,不断的挑衅示威,不断的惹是生非。
跟日本的这场旷日持久的仗是要打的,但是我们有信心赢么?当我们静下心来理智的分析一下的时候,我们会不会胆颤心虚?综合国力,国民素质,我们是否足够强大,坚不可摧?爱国,报国,不是一两句高调的口号,不是头脑发热砸车伤人,它要的是强大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以及为之奋斗的决心和勇气,还有奉献牺牲的精神和能力!
自强,才能自信。
8 ) 【影评】青年郁达夫的爱与忧郁
目前来看,除了文学,电影便是我最感兴趣的东西了。我的爱电影,也没有所谓固定的套路,这同我的爱文学相去甚远。我的爱电影,涉猎的题材比较广泛,只要能有一方面能动得了我的情感,我就会产生一种特别的欢喜。
电影,不论是哪一形式哪一类型,都要比文学轻松些,我常视文学是严肃、深沉的东西。用不太确切的修饰来说,文学是坚硬的,更多时候像一座高塔,巍巍然立在远处供读者瞻仰;而电影则是柔软的,或许也是因了电影本身的宗旨,常常更能牵动观众的情感,甚而有时会落下泪来。
正是由于我对电影的“饥不择食”,所以也算是看了不少数量的电影。《郁达夫传奇》是这些当中能牵动我情感的一部影片了。这也是一部老电影,仔细地想来,我发觉自己现在的品味真是“顽固不化”地回到了过去的年代,反而追不上也不打算追赶摩登的时代了。
《郁达夫传奇》主要讲述了青年郁达夫在日本求学期间,与日本好友冈田勋因同时爱上少女隆儿而发生的一段铭心的爱情与友情的故事。故事情节有些单薄,但风格清新,有日本的许多元素在里面,这也是迷上我的一个原因。
我喜欢这部电影,不在于电影本身有多么出色,故事有多么引人。即使拿片中的爱情故事与其他相似题材的电影对比,它远比不上《罗马假日》的阳光迷人,也比不上《魂断蓝桥》的凄美深刻,更比不上《乱世佳人》的恢宏炽烈。而是我对郁达夫本身的喜欢,这是由他的文字衍生出来的一种喜欢。
人们喜欢一个人,可能是喜欢ta身上某一迷人的特征;人们喜欢一样事物,可能是钟情于事物的某一元素。《郁达夫传奇》中,日本青年冈田勋是我十分欣赏的人,俊朗潇洒、个性坚强、明辨是非、爱憎分明、重情重义,有爱才之德、君子之风。另外,电影中有一个细节感动了我:郁达夫的诗作受到日本一位很受读者爱戴的老诗人的欣赏,老诗人邀他与冈田勋前往家中一叙。一场忘年的交心谈话后,老诗人还热情地送他们很长的一程,这种抛却民族爱恨的欣赏和人性绽放着耀眼的辉光。
影片由于对郁达夫青年时代集中的刻画,以至中年郁达夫与青年时期产生了巨大的差异,我窃以为这种割裂是导演对郁达夫个性刻意的夸大,以使青年与中年时期的两个郁达夫处于两极,而这两极正好能承载导演刻画和表现主角的特异个性和炙热的爱国之情。
不过,《郁达夫传奇》虽然明写爱情与友谊,其实暗里也有展现小说家郁达夫爱国的赤胆忠心的目的,我却以为这部电影对爱情过度的突出,极大覆盖了这一层暗里的目的,再者也鲜有确切的细节来展现这一层主题,所以是算不得一部优秀影片的。所幸者,我还是对他们那种纯洁的爱情与友情产生了很大的热情,我实实地被感动着,或许也是自己怀念过去的缘故罢!
周润发在海报上结果还是客串····里面几句台词居然东成西就上面抄了····
至今不忘:日本华侨“世世代代不做中国人”的怒吼,苏门答腊海边日本军人的歌声以及郁达夫就死前的微笑。
从哪找来这么一个面色红润天庭饱满的傻兮兮的肌肉男当主演??港片的浮夸和喜剧风格实在配不上郁达夫文章里的阴郁哀愁。剧情既不像郁达夫传奇也不像沉沦,全篇在讲跟隆儿谈恋爱,把个人的爱情看的比家国情怀还大,请问导演了解这个人吗?追求王映霞(这才是重点的爱情部分)、在中国教书、从事抗战活动的片段全给导演吃掉了么
我就记得少年郁达夫偷窥人洗澡的情节了囧……
还以为是发哥主演的片,结果只在片头和片尾出现了一下。片中的一些台词挺经典,牛逼的是里面还有个郭沫若的原型....
好喜欢方令正八十年代的一系列作品,所以发哥是来干嘛的?台词太棒了,当下的语境里依然有活力。
基调和南京的基督很相似,其实即便是读了他的文字,也不太能理解他的性苦闷,文学和爱情是他生命的主旋律,极富激情的一生。
郁达夫筒子要有发哥这么帅就好了,发哥要有郁达夫这么有才气就好了,电影可以满足很多幻想
“我做了大半辈子中国人我受够了,革命成功是乱,袁世凯死了之后更是乱,中国人杀中国人,根本就没得救,我要我的子子孙孙不再受苦。我们不姓赵,我们是日本人,我要我的子女世世代代都嫁日本人,娶日本人,我不要做中国人。。。”
港人根本拍不出郁达夫的阴郁和才情,只截取《沉沦》部分的性压抑大书特书,拍的轻浮又孟浪。他之后的文学成就与王映霞的恋爱明明才是最重要的部分,此片全都忽略不计,也能涎着脸叫郁达夫传奇,周润发出来两分钟,也可以称之为主演,可见80年代的港片有多不靠谱,还蔡澜监制呢。
本片讲述了一个半真半假的少年郁达夫在异国他乡求学的恋爱故事,主要探讨了两大主题,一个是郁达夫对性的迷惑和爱的追求,另一个是对中日民族问题的爱与恨。前者表现含蓄浪漫,深得日本文艺电影的精髓,还夹杂了欧洲爱情电影的清新飘逸。后者表现的爱国热情,令人动容。本片在日本实地取景,摄影表现杰出,无论在构图,色彩搭配和镜头运动都有很高的水准,编导表现不俗,能从形式卖弄深入发展内容的协调,效果不错
3.5,其实对于郁达夫一生的长度来算,这片子应该叫青年郁达夫。总体还好吧,虽然不太相信郁达夫会是那个傻小子,但谁十八岁不傻呢!每天心里想着精忠报国,现实却是明天开始要重新做人!
因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集中的看了郁达夫的《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采石矶》等小说,较凌叔华、冰心、许地山,郁风格迥异,文笔很好,如同小说里男主角一样,清矍,纯净,暖时如春风沉醉,冷时如朔风凛冽。看许子东讲座提及本片,就在腾讯上找来看完,片名或许叫《青年郁达夫》更妥。影片摄影不错,结尾处发哥饰演的郁达夫在惊涛拍岸的礁石边被日军处决,很有冲击力。比近日《第一炉香》好太多。
周润发演的还挺好,在不考虑所谓的外在形象的情况下,自然而适度。但是另外一个年轻版本的郁达夫就不知道怎么说了。。。根本没有表现出郁达夫在文中描写出自己的样子。。。电影虽然涉及一部分国仇家恨的,以及在日本的不堪处境,但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爱情上面,不怎么值得。
完全忽略掉以后的事,只从那瓶叫“初恋”的米酒说与隆儿和日本青年的三角初恋……郁达夫人品是好,不过就这个傻逼样?我不相信
只是取了郁达夫在日留学的一小段经历,称之为传记实在有点以偏概全了,郁达夫曲折的一生和他的文学成就、独特的文学和感情观念,在影片中完全没有表现
有当时香港电影制作上的粗糙,但更大的问题是没有表现出郁达夫人生的传奇之处,完全是“沉沦”时期的郁达夫。郁的旧体诗写得的确出色,很有名士气质,剧中虽然有所提及,但毕竟诗与剧无法融合。
叫青年郁达夫或许更适合一点,英文片名When Tat Fu Was Young就很好。。
剧情记不住了,反正主演不是发哥
身份问题,香港迷思,国仇家恨避无可避的青春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