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上播出一段令人惊骇的视频:一个13岁男孩转到一所陌生学校上学,屡遭班上几十位男生群殴,男孩始终一言不发,更没有还手,一顿拳脚后,这帮男生恐觉不过瘾似的,再如群狼般扑上去如法炮制……
可怜的大男孩很坚强,没有哭,他默默忍受着。从心理学上来讲,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异常躁动,易怒易叛逆,一言不和,离家出走也是常事。而有陌生者闯入,本我渐占上风,如同动物世界一样,常常欲置陌生者于死地。只是学校毕竟是一个受教育的地方,这班学生忒不象话,需要指责的是这所学校的老师或者说这所学校的校风实在是糟糕透了。
2011年,意大利导演爱丽丝·洛瓦赫执导的《天体》(又译《天体》),就是讲述一个叫玛塔的十岁女孩,在瑞士生活了十年后,回到意大利南部城市的父母身边生活。一切对于玛塔是陌生的,也是新鲜的。只是连她亲生姐姐已有十八岁的罗莎都处处排斥她,显然,姐姐认为她的领地遭到了入侵,当然她要反击。
惶恐的玛塔在学校的日子也不好过,在一次坚信礼课堂上,她的一次极普通的玩笑,也遭到了女老师的羞辱,她感到很不适应。好在她还有一个知心的妈妈,至少从妈妈那儿能找到慰藉。更多的时间,她感到无比的孤独,可谓形单影只。
10岁的女孩正要步入青春期,叛逆与对抗不可避免地也烙在了玛塔的行为上。但她仍尝试着去慢慢适应。时间总是会平复一切伤痛。妈妈鼓励她面对这一切。孩子的心体即是天体,他们眼中的世界是新奇而不可一世的。正如玛塔落寞时就爱关上洗手间的门,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哪怕姐姐擂得山响,她也会不理不睬。
沉默即是最大的对抗。只有我们不再视孩子为孩子,不再颐指气使的过分苛责和要求,彼此才可能达成良性的互动。
想想我们小时候又是如何度过童年的,这就会让我们平和好多。如果成人们总是一味地用成人都无法兑现的标准去规范孩子,这不是很可笑吗。
其实,在现实社会中,大人们常给孩子们的所谓谆谆教诲,本身他们又有几人能做到呢。毕竟孩子是受成人监护的对象,只有用入情入理的爱去化解孩子心中的疙瘩,孩子的天体才会和大人的天体融为一体,这个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和安宁的可能。
2012、12、25
对于成长这个问题,我们一直是处于一种争论不休的状态。素质教育喊了好多年,我们的内心之中依旧是对于应试教育蒂固根深。我们或许会想着可以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但是碍于同别人的比较,这种想法却一直以来只存在于想象的阶段,从来没有谁能够真的按照这种想法真正去试验。因此,我们一直在向往着一种不一样的教育环境,但实际上却是将某种根深蒂固的东西不断地加深。最终,我们失败了。
孩子本该是非常冰雪聪明的,这种冰雪聪明与成人世界的伪善不同,孩子们所说出来的话,所作出来的事情,其实都是非常纯真的。如果放由他们自然成长,那么这个世界该是多么的美好,但是这种想法却仅仅只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谎言而已。我们对于孩子的禁锢从来没有放松。因此,这个社会才会产生形形色色的矛盾。
对于孩子而言,我们究竟是要做出选择还是要尊重选择,这个本该争论不休的话题却在执行上出奇的一致。几乎所有的大人都认为,孩子的行为需要规整。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人都不约而同的做出了一个选择。做出了一个看似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好,其实却是抹杀了他的天性的选择。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个电影,讲的就是一个有关孩子的故事,而这个孩子最终没够成为自己想象的样子。
《圣体》讲的是一个小孩从一个熟悉的地方,回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尽管这个陌生的地方被称之为她的故乡,但是对于这个故乡而言。自己却没有一丝丝的归属感。小女孩用着自己一切可能的感觉去听,去看,去感受。但是这种现象却从没有因为她的认真而改变。
某一天,小女孩要接受洗礼了,在这个节骨眼上,自己和母亲以及妹妹还有老师发生了争执。而小女孩的这个本该属于她的神圣的时刻此时变得面目全非。错愕的小女孩开始迷惑了。而这一次,她做出了自己的选择,鬼使神差的剪掉了自己的头发以后,她惊奇的发现,原来让自己感觉到陌生的地方,一下子变得熟悉起来。
这是一个“破立”的故事,故事中的小女孩或许是千千万万个被压抑着天性的孩子的真实化身。这个世界上有多少幸福的孩子,就会有多少感觉不是那么幸运的儿童。他们或许没那么天真快乐,因为他们过早的接触到了成人世界的看不懂。他们看不懂父母的出尔反尔的行为,他们看不懂老师的尊尊教诲。他们看不懂与陌生城市快速融入的人群,当然,他们也看不懂现实中与自己内心完全相反的种种不可预知的事情。
很多时候,这些孩子们看上去是非常不听话的。以成人的态度去审视的话,那么这些孩子没有一个是合格的,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就是错的。每一个孩子自然有成长的权力,而这种权力最最应该是独立的。但是现实却不会让这种权力太过于独立。
我们所能接触到的一切都在不断地纠错,纠正一个孩子本应该自己独自面对的各种场景。美名其曰是为了让他们少走弯路。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却是让孩子们失去了体验的机会。最终让成长的道路上变得异常的单调。当我们为自己的行为沾沾自喜的时候,却不曾想自己早已经让孩子们失去了某种应该具备的天性。最终变成了成人世界的一部分。
孩子应该有孩子的快乐,孩子的世界也是构成现实世界的一部分,成人的世界不应该建立在剥夺孩子们世界的基础之上。成人的世界虽然是纠错产生的最好结果,但是每一次犯错的体验或者是前进的阶梯却不应该就这么轻易的错过。从成人的角度来看,孩子们少了很多弯路,最终自然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但是对于孩子而言,这样的捷径会让原本的快乐打折,让原本的纯净减分。这恰恰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
孩子们应该有孩子们的快乐,这种快乐是不加干涉的。而我们也应该给与孩子自由成长的权力,从一个熟悉的地方,重回陌生的领域,对于孩子而言,适应的过程是建立起来他们完整人生的一部分。或许我们可以用一种特殊的手法来进行加速,但是这杨做,本身就破坏了他原有的平衡。
或许我们应该慢一点,等待着孩子好好长大,或许我们应该尊重孩子,使他们有机会按照自己的节奏成为一个正常的大人。
2011年意大利最新剧情佳作,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埃松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影片以近乎记录片的手法记录了一位小女孩内心的挣扎 13岁的玛塔生活在意大利南部深处,她在瑞士呆了10年,现在正在努力适应着回到意大利的生活。长着一对明亮大眼睛的她时常感到不安和害怕。她用着自己所有的感官在感受这个城市——她看、她听、她感受——但是她却觉得自己只是一个局外人。 玛塔即将在当地的天主教教堂里举行自己的受洗仪式。根据天主教教义的规定,玛塔必须通晓教义问答集的内容,并且将其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来遵守。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玛塔和她的妈妈、妹妹以及学校的老师起了冲突。在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她决定剪掉自己的头发,开始新的生活。 从这一刻起,玛塔才觉得自己在回到意大利之后真正地“活”了一次。 一句话评论 可能导演真正犯下的错误只有忽视了主角的观点和性格这一项。不过,如果把影片放在纪录片美学的框架下看,这又算不得什么缺点,只能说是导演为了实践纪录片美学所做的妥协。——每日银幕 简单随性的故事,若即若离的镜头语言。这是一部很标准的欧洲文艺片。可能只有小部分影迷才能欣赏它。——综艺杂志 应该说,这是一部完全遵循现实主义的要件而创作出来的影片。它探讨的是关于信仰和成长的话题。加之一些象征的元素,让影片很有观赏性。——好莱坞报道者 幕后制作 影片在意大利南部小城雷焦卡拉布里亚拍摄,在影片中,这个地方显得脏、穷以及脱离现代社会。导演洛瓦赫是在拍摄记录片的时候发现这个地方的。她说:“就在这个地方,孩子们需要捡垃圾过活。我很喜欢这里,所以决定要把《天体》给放在这里拍摄。这里显得很真实,它的的确确地表现出了整个意大利的矛盾:在漂亮的风景之下,人们却被现代化的进程搅得心神不宁。这个城市的特质,表现出了整个意大利的浮躁。” 影片用一个寻找自我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关于迷失和宗教问题的主题。实际上洛瓦赫在一开始并没有把迷失作为主题来创作。她说:“整部电影建立在我的调查的基础之上的,并没有从一开始就准备从迷失这个主题开始创作。我在调查的时候,发现在一个社区中几乎所有人都处在迷失中。所以我创造了玛塔这个角色,让她迷失自己,在大千世界中为自己寻觅一个合适的位置。”影片中出现了不少批判宗教的内容,可以看出来洛瓦赫对于宗教很有意见。在电影中,唐·马里奥神父对于信徒的信仰、问题和困顿并不关心,他只关心自己的“事业”。洛瓦赫说:“在
导演还是一如既往的去描绘意大利乡村的人物群像。这个小镇上的人物关系也许是没有国界的,大陆的乡村也一定会有一个像牧师一样的角色。 牧师他不止组织宗教活动,还收房租,还置喙正当投票。他是一个权威人士,而这一切都是宗教带给他的。 然而一切都跟信仰无关。耶稣变成了一个口号一个象征。
那么生活在更偏远的山海之间的牧师,是不是可以理解成耶稣真正的追随者,并且是自认为被遗忘了的追随者。他跟女孩的对话后,走出破败的教堂时,外部强烈的光线造就的光晕让人有种强烈的圣感。
在所有即将受坚信礼的孩子中,只有Marta试图去弄明白那句口号"Eli, Eli, lema sabachthani" 的意义,而大人的世界又是那么复杂,在并不纯粹的环境中,明白和坚持信仰根本不是件易事。耶稣圣像没有了,Don Mario神父在仪式上泣不成声,Martha在海边再次发现了生命的奇迹。ps牧师喜欢听莫扎特的艺术歌曲
请导演多拍小女孩的故事吧。
洛瓦尔彻镜头下的小女孩永远那么纯真、脆弱,她们都与周遭有些格格不入,却最为单纯善良。这样的孩子在第一次认识到世界的残酷时会令人无比地感同身受。被世俗玷污的神职人员,他们每天诵读圣经却把教会完全变成政治工具;而其实不算信教懵懂却实为虔诚的孩子正好形成鲜明对比。最后逃离吵闹虚伪现实的她,却怎么也没有出口,只能来到了海边,就像四百击的安托万一样。(在亚马逊找碟租时才发现她几部长片一部蓝光都没有,怎么会这样,各位碟商快点跟上好吗…
2022.9.18
用民谣的方法拍了一个特摇滚的故事。
以利以利,拉马撒巴各大尼。意思是“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耶稣在十字架上所说的最后一句话。但究竟是上帝离弃了我们,还是我们离弃了上帝?这部由一个纪录片导演萌生想法指导拍摄的影片引发了极其深刻的思考。
B / 作为处女作还是有些不成熟。其一是前半段大量抖动的手持并没有与胶片以及影调的“物性”叠加出双重的真实感,反而阻碍了直观/静观视角的形成,在人物情绪的捕捉上模糊甚至分裂;其二是剧情的推动并没有后两部那么强大的影像自信,在个别关键时刻也未能抵御住用文本化的隐喻和突然的戏剧性来进行直白表意的诱惑。但总体而言也实在是太迷人了,后两部的优缺点这部里基本都有。
迎来初潮的女孩走过了那条哪儿也不通的路。
一路跟拍 全然没有表演痕迹尤其是小女生萌萌哒一张雀斑脸,把意大利🇮🇹南部的风土人情自然演绎出来
蒙上双眼触碰神迹,感受到的是外在的冷漠,睁开双眼看陌生的世界,却看到自身肉体的变化和心灵的成长。被遗忘的圣像终于寻到自由,人们的信仰却不知何处寄托,唯有穿过黑暗的泥沼找到生命的神迹。罗瓦赫尔处女作的镜头里就透露着一种现实主义的美好关怀,就像那穿过发丝的逆光。后半程和牧师一段略刻意了。我看到了Dogman!
成长大概就是你先被教育不能成为一个“恶人”,然后又在各种“为你好”的“忠言逆耳”中丢掉了所有的纯真,最终沦为了一个不好不坏的“正常人”。
啊,觉得比马特尔好!
摄影很有风格,对城市(雷焦卡拉布里亚)市郊的描述很有意大利电影传统。宗教题材写得并不算新鲜(带一点点嘲讽但是中间竟然还带换视点的……),母女戏姐妹戏开了个头后面就写丢了(兴许是故意的)。不过在某种意义上这部片的质量和观感还都要好过[我的女儿],那些比较随意的观察性的段落很是提气啊。
所谓的信仰教习,只能给这位发育中的单纯少女带来无尽迷茫。教职人员毫不掩饰的官腔、功利以及暴怒,心口不一地玷污了本该光洁的圣体,或者说,本该凡俗的圣体。耶稣凡人一面的愤慨与气馁被抹平,他们以为祂完美无瑕的圣光会给自己镀金,不知道那窝奶猫被残忍丢弃后,有些信仰就在巴掌与呵斥中枯萎了。少女Marta的灵气被教会与家庭围攻,海边的一个小出口,意外地亮堂。爱丽丝·洛尔瓦彻真的很会拍孩子与光。三星半。#桃花岛观影团#
3.5 看来导演从处女作开始,就擅长以可联系的个体,体现更为宏大的主题。但多个主题散漫并行,视角有些凌乱。在宗教与人性、社会的碰撞框架下,唯一受神蒙召的少女初长成。后半篇灵性片段满溢,灰调画面和神性主题总是很搭调。对场景音的捕捉,也贯穿三部。
个别段落略显做作,整体上充满张力,细腻却不说教。女导演好甜美~
少女的启蒙叛逆觉醒,映射天主教的迷失现状,但叙事线索乱,节奏慢,浪费好创意
3.5;拍得细腻而优雅,多条线索略有凌乱,“坚振礼”的宗教洗礼与女孩的身体发育同步共振,构成身心的成人礼,思想上对宗教的疑惑也逐步显山露水,并与家庭内部的问题勾连,这几方面的缠绕以女孩视点来观测体验,是本片最动人的部分。
阿莉切一鸣惊人和毫不妥协的处女作为《圣体》找到了恰当而完美的喻体。不知所措的《小孩子》被困在青春期的迷茫当中,然而未来的领导者却早早做好了拥抱子民的准备。在这部颇具政治批判性的作品里,她对于传统宗教的现代化进程提出了重估一切价值的质疑和思考。散发着灵性的小演员犹如一个小小的圣人,最终我们在她的成长史里看到了一场圣洁而又充满想象的坚振礼。
干枯河床上的宗教集会,荒芜的村庄教堂。耶稣神像滑落的设计是神来之笔,想到《处女泉》。13岁的少女是一张纯净的白纸,家庭、宗教、初潮让她领悟成人世界的复杂,她不断叩问的那句“Eli, Eli, lema sabachthani”也是对所发生的一切的质疑,根本上还是内心的非现实与现实之间发生碰撞的成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