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上映的影片。
故事背景是1971-1981之间的事。
那个年代香港房地产的环境不就是大陆的现在吗?
男主是那个时代的香港青年,迷茫且焦虑,没有归属感。
女主是大陆偷渡客,黑龙江人,父亲在WG被迫害致死,她只想寻找一方自由的地方生活。有几个细节很有趣,女主惊叹于香港人吃完饭不用拿粮票,惊叹于香港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会被红/卫/兵抓。
不过,香港人很讨厌偷渡客,藏匿偷渡客是犯法的。男主和虎叔藏匿女主,被人举报,一群警察来暴力抓人。虎叔因此死掉了。
我觉得有点不懂,男主是香港人,他和女主相爱,那么他和女主结婚,女主不就能上户口留在香港了吗?但是男主为了和女主合法地在一起,抛家舍业,宁愿花重金和女主一起冒着死亡的风险假冒越南难民偷渡离开香港,也没选择结婚这条路,大概是当时的背景下,结婚都是行不通的吧。。。
最后,女主看见偷渡的人九死一生,舍不得男主拿命陪她冒险,就偷偷地走了。她送给男主的那幅父亲留下的画,看上去好震撼。
男二是拳击手。女二的一家人也很有意思,他们是华侨,50年代从国外回来住在大陆,但是60年代大陆因为zz原因排斥华侨,迫害华侨,他们一家人就逃到香港定居。70年代香港人因为回归问题人心惶惶,很多人对大陆没有归属感,认为大陆很闭塞穷苦。人民没有任何自由,香港人就害怕回归后自己也活在没有自由的恐怖制度里,掀起了一股移民风潮。女二一家子就移民去美国了。女二为了全家能移民美国,抛弃男二,嫁给了自己的老板。
男二吐槽女二一家时就说她家十年换一个地方住,下一个十年就换去美国了。笑死我了。
看完之后,最大的感慨是改革开放是非常正确的一项政策方针。我们现在能活得如此舒适,相对有一定的言论自由,还是值得感恩的。
最后,女主说她要回来的地方(大陆),就有点惨。她回去正好赶上那啥,她从香港回去的话,背景有问题,一回去就要遭殃。她还真不如再挨十年,改革开放中后期回去,90年代沾点香港背景,从香港到大陆的人,很吃香的。
不过,有些选择后人一看历史节点就很清楚怎么做好,但是当时的人没有上帝视角,肯定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选择。
80年代的港片给人的印象多是警匪片、动作片、三级片、搞笑片,像这样的文艺片就很少。这部片讲述了中英开启香港问题谈判背景下,香港普通市民阶层的人生境遇,有点类似同期内地的伤痕电影,甚至拍摄手法也差不多,比较老套,似乎是老一代香港电影人的作品。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忧愁,如果不是上了岁数的人,恐怕很难理解电影里流露的老一代香港人的大陆情节和对香港前途命运的关注。朱海玲饰演的偷渡妹很忧郁,古嘉露饰演的摩登女郎很惊艳,初出茅庐的华仔则很青嫩。一晃近40年了,影片中的角色大多湮没在时光里,只有刘天王还活跃在影坛,真是让人唏嘘呀。
本片是香港新浪潮的经典之作!可惜看的人太少了,也许这个电影的主题现在不太受欢迎。本片是敬海林导演的两部电影之一,也是最好的一部。 本片围绕华仔饰演的张伟伦而展开!开始伟伦接受化妆品推销员的洗脑教育,梦想通过卖化妆品致富,可现实是残酷的,他的化妆品一点都卖不出去,还受人嘲笑。郁闷的他在酒吧遇见女老板erica,两人发生一夜情,伟伦以为找到爱情,去发现女老板只是在玩弄她。伟伦伤心离去,遇上了偷渡女阿婷,阿婷心地善良,两人渐渐心生情愫。 建辉是一位憨厚的包工头,爱好打拳,女朋友阿红说小心被打成痴呆谁知一句玩笑话却成为现实!阿红的父母看到中英关于香港的谈判报道后,顿时恐惧倍增,他们对毗邻的大陆母亲怀着深深地担忧,害怕文革类似的情况!于是阿红父母决定移民,并要求阿红嫁给一个外国人,阿红最后妥协了,建辉伤心不已,对天长啸:你们到底怕什么?可以臆测出,他们对回归的恐惧! 阿婷为了获得香港身份,伟伦和阿婷不得不铤而走险假扮越南难民,心地善良的阿婷害怕连累伟伦,最终返回大陆!可以看出导演对阿婷这位大陆人的身份是心地善良,积极向上,暗喻大陆母亲会民主富强! 喜欢新浪潮作品的朋友,这部作品真心值得推荐!
有一种电影,因其强烈的政治表达,放在历史长河中回看才有意义。《家在香港》,过去了将近四十年,电影中的男一号刘德华,其时还十分青涩,留着近似混血儿的造型。所以,即使对其政治表达不感兴趣,看看刘天王的小时代也好的。
但那却是一个香港的大时代。在经历了七十年代的社会改革和经济腾飞之后,香港走向富强繁荣,与此同时,香港社会的国家认同意识触发,八十年代初,中英两国就香港回归问题开始谈判。香港既充满了期盼,又带着彷徨。电影的主题有两个,其一是香港人的奋斗和成功,即七十年代中期以来所倡导的“狮子山精神”,导演敬海林曾执导了多部《狮子山下》系列剧,个中表达便是其应有之意,在电影的前三分之一片幅中,我们看到了刘德华们的打拼与成功。借剧中角色之口,电影告诉我们,“香港到处都是机会”。剧中这样唱道:
“香港,香港呢个美丽古怪岛,揾通世界再冇一处咁既样。
够哂矛盾,也够哂突破,一边井井有条,一边一片混账。
Rolls 通街,小巴一样到处闯,赚钱有理却也不忘高理想。
会有实际,亦会去乱博;一边满肚心酸,一边充满乐畅。
阔少豪客真天堂,穷嘅亦有啲企望;
人人日晚忙,个个抢光,没有话偷懒。
你会今天衷心赞颂香港够香,听朝你会拼命预言香港会完”。
香港够香?香港会完?电影的第二个主题,也是最要紧的一个,所谓的“九七焦虑”,便顺势呈现。
有的人来了,有的人走了,有的人走了又来了,有的人来了又走了。有人开心,有人沮丧,更多的人迷惘。尽管诸多呈现,电影创作者的立意,却无疑将香港设定在以中国为祖国的身份认同之下的。这试图让观众去理解,所谓的“九七焦虑”既不可取,也无必要。中国一定会走向富强民主繁荣昌盛,这是创作者的心愿,更是信心。
我们可以明显看出电影的“左派”立场。电影的情感纽带确凿地系于祖国。剧中有一段,是香港人抗议“日本篡改教科书”问题,这让我回到波谲云诡的八十年代。甚至在影片的结尾,从大陆偷渡而来的姑娘选择重返大陆,因她惦记着父亲的叮咛,“不要做民族命运的逃兵”。这听上去几分期许,更多的是一种悲壮。
“你是我最热爱的家乡,我在你护荫里生长。
从前我那满怀美梦,共现今的欢乐忧伤,一切是你汇成影响。
你为我献尽了优美芬芳,你令我见尽了众生善恶相。
维园里铸造了少年渴望,隧道中刻出冲力坚刚;
浅湾赤柱,马径雾山,牵我梦萦,难改印象。
从前我那满怀美梦,共现今的欢乐忧伤,一切是你汇成影响。
我为你献上一柱心香,渴望你世代也不变芬芳。
维园贯彻志向与美梦,隧道沟通东方共西方。
千秋百世,这自由港,不会一天。。变样!”
“不要做民族命运的逃兵”,几分期许,一种悲壮。家在香港。
想完全没有粉丝向的聊一部老电影。 有时我会想,认真、努力、天赋、智慧以及格局等等,都是大家已经公认了的他成功的组成因素,但其中真的还有一块不可或缺的拼图,就是机遇。 很多人说他入行正值香港电影最好的时代,但大时代里也不是谁都能摸到好牌——和他同龄的演员还能有运气拍到张彻作品的几乎再没他人,而第二部电影就遇到了许鞍华和她的新浪潮扛鼎之作,(这两个角色还都是因为原定的演员生变不能接演),不得不感慨一句老天待他不薄! 这部电影是香港新浪潮晚期的作品,在一众现实主义题材的文艺片里也算不上起眼,只有在专门论述新浪潮电影的文章里才会被提及;编剧导演也都没能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片市场存活下来早已寂寂无闻;甚至我身边几十年的粉丝中完整看过的都不多——但是,这的确是一部有大时代思考和社会触觉,充满情感和鲜明立意,饱含人文关切甚至家国情怀的作品。 就像披着商业类型片外衣的省港旗兵一样,这部电影用寥寥几个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角色讲述了一个正在经历巨变的大时代——电影拍摄于1982年下半年,彼时铁娘子访华刚刚结束,一周之内hk股市暴跌25%,民众陷入了完全不知未来何去何从的迷茫甚至恐慌;另一边,wg后遗症的影响依然未消,新的一波逃港潮正盛,(那段时期内地盛行的“伤痕文学”同样是对历史的反思和具有时代启蒙意义),两边的人们既完全不了解又充斥着误会和偏见;与此同时,旧时代经历过战争离乱的老辈人寄居偏隅却依然心怀故土(稍晚几年兴起的TW新浪潮电影中也有大量去国怀乡的离愁)……所有这些具有鲜明时代印记的社会现象在片中都有不同方式的体现——而这些元素,既沉重又无法快速变现,在如今资本运作和控制的电影市场里,全世界范围都越来越难见到这样的作品了。 彼时刚到21岁的刘德华能接到这部戏,我想应该主要受益于前一年拍过的投奔怒海以及凭借该片获得的最佳新人提名——看过他早年文艺片的人都会承认,正如他给自己极精准的评价一样:“我入行前几年所有人都认为我是会演戏的!”直到在歌坛功成名就之后反而陷入了无中生有的质疑。——诚然,遇到黄金年代是幸运,摸到一手好牌也是幸运,但能不能打赢,就全靠个人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这个圈子里还少吗…… 看电影,虽然看得是大历史中的小事件,但很多时候看见的是一个时代共有的悲欢与离合——还是要说那句话:谢谢刘德华,时代的经历者、见证者甚至参与者里,都有他。在40年间每个阶段,都会留下虽然不同类型但都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作品!
70,80年代是香港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到处拔地而起的一座座高楼大厦像极了30多年后的大陆。随着香港即将回归同时而来的是香港80,90年代的“移民潮”,香港人的97焦虑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显露无疑。而即使是回归十几年后的今天,香港人的后97时代依然焦虑。
胖胖的刘德华居然演小白脸!全片都弥漫着一股不安和迷茫的气氛,被舆论认为是中英谈判后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恐共”电影,其后越来越多港片开始涉足政治和对九七的恐慌。“香港的繁荣是香港人打拼出来的,他们凭什么坐享其成?”正是当时港人对大陆的鲜明印象。
龙海生,好久不见!
人物典型,说出的问题非常有代表性 “如果样样都管,香港怎么会发展得那么好?”“香港有今天的成就,全凭香港人努力建设而成,他们这样就想下来就坐享其成?”
太压抑了,大陆人挤破头想到香港,香港人却想到美国,自由富饶的土地是每个人的梦
非常写实地还原了香港人在回归前的焦虑与疯狂。当一脸素净的朱海玲平静地说:“没有自由的人就好像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我想,她为了这部好电影而被徐进良的公司解约,其实是值得的。
那时有点微胖的华仔实在太青涩了。。。97移民问题,写实。古嘉露真美。。。
时代悲剧同样是人的悲剧,家到底在哪儿呢?
很写实啊 看了让人感觉那个年代的大陆是太恐怖了
充斥着回归前种种焦虑心态的片子。台词满满的隐喻风格,不过节奏还不错。非常喜欢里面的老大爷角色,很多耐人寻味的台词都是从他口里说出,也是让人倍感唏嘘。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香港影坛都很少有这种味道的纯剧情片,不得不说是当时一股清流。男女主最后的抉择更是看得五味杂陈。
香港人当年深陷九七恐慌,阿婷最后却选择回到此岸,还留下了一段改开的愿景之言,再加上虎伯对故国的“耿忠”,可见,这是一部向左转的“文艺片”。身边认同、九七恐慌、非法移民等,都拍出了时代的气候,但感情线编得比较敷衍了。中国人扮越南难民,后来在欧洲演变成扮北朝难民的套路。刘德华嫩,朱海玲纯,古嘉露妖。
平常的电影吧。。。
我想,他会喜欢葬的这个地方,因为对面那片广大的土地,还有美丽的山川,河流,就是他怀念的苦难的地方。愿中国越来越好,愿所有中华人民不再遭受苦难。
一边是中环金融地产豪客捞金,一边是游水而来的黑五类要扮越南难民投奔怒海,和《爱人同志》类似有一种触目惊心的并置。谷老爷子花鼓戏真好。逃亡的人何尝不是留低见证的火种?阿红两首歌真是东方之泪,阔少豪客真天堂,穷的亦有些期望,维园贯彻志向和美梦,隧道沟通东方和西方,愿自由港不会一天变样
2003.9.14
非常现实的题材,很真实,1983年的香港社会就像20年后现在内地的社会形态,热火朝天到处搞建设,买楼炒房,对未来没有把握人人都想移民,穷小子傍上富婆,女孩子傍上老板……
这么老的片,竟然拍这么好。好清纯啊!
四十年过去了,最后一句台词依然震撼人心!
对现实有体现,有思考,有呼喊的电影。放在今天中国内陆,也不见得有几部内涵能比得上。
不一样的香港电影没有黑社会 没有古惑仔没有枪战 没有老千有的是现实的迷茫与茫然有的是对自由的渴望 某种意义上对当时大陆现实的折射与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