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功夫片在大家眼里应该是什么样的?但我可以估计到,绝对真实的功夫,如果搬到银幕上,观众反而不会买账,功夫每一招每一式都有它创造的作用和搏击技能,但往往耐用的东西不一定耐看,这就会造成那些希望将真功夫搬上银幕发扬光大的电影人,不可避免的遭受滑铁卢和走向没落,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刘家良三兄弟,当然除了他们三位值得敬仰的传统功夫守护者的电影人外,还有诸多如同此类的电影工作者同样如此,其中杨菁菁最为显著,她是一位功夫精湛的女演员,虽然出演的影视剧不多,观众也几乎不认识她,但真正可贵的是,她一直是一个幕后武术指导,曾经为林青霞,张曼玉,周星驰等一线巨星设计和指导过,几十年的武指之路,一直恪守真功夫的底线,不愿将武术招式加以耐看而无用的虚假动作,如此一直被埋没,固然传统功夫片最终没落,她也一如既往的坚守传统功夫片的阵线,如果她愿意转型成武打女星,相信也会成为像杨紫琼,杨丽菁,李赛凤一样的一线打女。
这部影片就是她想用讲述纪录片的方式,将诸多武术家真实的练武经历分享于世人,其中有些武打场景也是她亲自指导,这无疑是想让国人真正领略一下什么是真正的中国功夫。
可是观众并不理解这些传统武术家的良苦用心,他们只知道看着枯燥乏味,电影不像电影纪录片不像纪录片,殊不知这是一部向传统功夫片告别的纪录片式的电影。
我看了这么多差评,始终看不出观众眼里到底觉得这部影片差差哪里?我只觉得观众的定位是错误的,普遍的观众基本上不懂功夫文化,看功夫片子图个快乐和刺激,不知道功夫片和真功夫是两个概念,功夫片是以真功夫为框架进行动作演变的商业片,其中不乏天马行空的设计,是否具有实战性基本上不考虑,但是要求动作美观耐看,让观众能够受到视觉的冲击,但真功夫就不是这样,它的每一招每一式都有严格的搏击技巧,讲究的是实战性。但观众往往会认为功夫片就是真功夫,只会觉得像这种纪录片式的传统功夫电影,拍的像做游戏一样。
我也看过许多好评如潮的功夫片的评价,也始终看不出观众觉得影片到底好在哪里,当然我们不会功夫的观众,进电影院看功夫片就是为了图个刺激和快乐,但请广大观众也不要过分贬低像这一种纪录片式的传统功夫片,功夫片是为了娱乐观众的商业片,而纪录片式的功夫片,它向观众表达的是功夫文化,拍摄必须严谨,不能马虎,动作的每一招每一式都必须恪守真正功夫的底线。
我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说明,功夫片是商业片,纪录片式的功夫片是功夫文化,两者相比较,我觉得后者更难能可贵。
我们更应该有足够的理由和敬意,去谢谢像刘家良三兄弟和杨菁菁这样坚守传统功夫阵线的武术家们,也许正是有了像他们这样坚守传统文化的守护者,才让我们中国许多优良传统不会流失。
那时候不赚钱的纪录难得可贵。虽然没什么表现手法,也算是发扬光大,最重要是珍贵的音像资料。这片是不是也间接开拓了李连杰的港台市场
在飞机上看完的,东航的片库不行。
看了李连杰部分,武术要是能普及一点直接入学校从小学起就好了
补记,看看李连杰
正片从8分钟左右才开始!一部中国功夫纪录片,但有男女主角,李连杰的大师兄王群(代表作《无敌鸳鸯腿》,2008年突发疾病离世),和香港武打女星杨菁菁。这两位带着大家大江南北各处旅游,一路打情骂俏,最后还终成眷属。35分钟~55分钟左右,各种江湖戏法儿,已经很少见了,值得一看
港人精准找到当时优秀历史建筑和风景还是有剧情的李连杰好年轻好帅那个年代的港人眼中的中国中间讲了一段气功:什么人头搬家,纸人揣锅……后面讲李连杰的故事
气功村令人大开眼,啼笑皆非
也就看看李连杰
原来以前电视上看过 谁有地方下载
海外版《龙的光辉》有樊少皇
很多地方拍的很尬~老港片看多了发现有不少现在一看明显是直男癌的地方——纪录片都不放过——怪不得都说香港是清朝~现在倒是老实点了。刚知道原来王群也是北京人。
武夫特供
功夫纪录片。
算是武术宣传片吧,不过中间一段的天桥把式,连画符都用上了,有点儿那啥了
武术是国粹,要好好发扬光大
能看到当时的中国还是有许多正宗武学大师及隐藏高人。但纸人抱铁锅太难令人信服了,不知老外看了又会怎样想
李连杰,王群。
完全看不出光辉啊,尤其中间一段不是卖艺的把式吗?除此之外也都是表演套路性质的。感觉像当时的什刹海宣传片。
乘着功夫热风潮拍的,当中气功那段太扯了。是该消失了这种片子。
一部极具批判价值的反面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