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黑皮书 剧照 NO.1 黑皮书 剧照 NO.2 黑皮书 剧照 NO.3 黑皮书 剧照 NO.4 黑皮书 剧照 NO.5 黑皮书 剧照 NO.6 黑皮书 剧照 NO.13 黑皮书 剧照 NO.14 黑皮书 剧照 NO.15 黑皮书 剧照 NO.16 黑皮书 剧照 NO.17 黑皮书 剧照 NO.18 黑皮书 剧照 NO.19 黑皮书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1:08

详细剧情

  二战末期,荷兰的犹太姑娘雷切尔(卡里斯·范·侯登 Carice van Houten 饰)和她家人刚刚逃过死神关口,来不及喘息又遭到德国军船的扫射,只幸存下雷切尔一人。躲避在暗处的雷切尔把叛徒的样子牢牢记在心上,她的一生都为寻找这个人而孤注一掷。  她为了隐藏身份,当了一名歌手,然而阴差阳错竟让她开始了另一条人生道路。游击队队长让雷切尔混进德国阵营中,去搭救他被逮捕的儿子。于是,美丽的雷切尔成功俘获了德国军官的心。一切都好像进展顺利,但雷切尔的一个机密任务,却让她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况。  复仇的决心还在雷切尔心中熊熊燃烧,叛徒还在某个阴暗的角落……

长篇影评

1 ) 风雨血泪中的黑郁金香

这是我近期看过的最震撼、最感慨的影片,无论从编导水准、演员表现还是主题立意来看都是绝对的上乘之作,因而发现此片当年冲击威尼斯金狮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皆铩羽而归,甚是愤恨不平。
二战是一个能让影人产生无数灵感的题材,然而在无数以此为宏大背景的影片中脱颖而出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此片的成功不仅在于跌宕起伏的情节设计,更在于其塑造的各色人群在那个特定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给人的真实感和客观性,没有高大全的完美形象,也没有非黑即白的道德标签,没有矫揉造作的催泪瓦斯,也没有泛泛而谈的空洞说教,留下的只是如鲠在喉的激荡和深远绵长的回味,令人不禁沉静反思,这是编导拍摄此片的真诚之处,也恰恰体现了编导为此片共同构思筹备近二十年的郑重与严肃。
不曾料到,这部具有人文现实主义情怀的电影竟出自以执导《本能》和《星河战队》扬名立万的荷兰导演保罗·范霍文之手,这不禁令我对他刮目相看,事实证明,离开好莱坞娱乐回归自我内心的选择十分明智。范霍文擅长多种电影类型,无论情欲片、科幻片还是惊悚片都颇有心得,在此片中,他并没有摒弃惯用的结构,却使用了与其以往所拍的商业片有所不同的相对保守的表现手法,香艳而不低俗肤浅,暴力而不追求血腥,惊悚而不张扬刺激,叙述过程充满了张力和感染力,同时范霍文展现了很强的节奏控制能力,令影片更加扣人心弦,这也是他的一大优点,即使在《透明人》(这大概是此前我看过的唯一一部他的电影)这样的烂片也没有丧失。这里也不得不提范霍文的老搭档——编剧杰拉德·舒伊特曼,无论是范霍文的成名作《纳粹军旗下》还是这部《惊惧黑书》,他都功不可没,《透明人》若经他手,想必剧情也不至于离谱到不堪一击的程度。
活在战争年代的人生是危险而不自由的,每个人都在盼望彻底放松呼吸的机会,每个人都会面临身不由己的选择,乐安天命是奢侈的,命运的咽喉被无形之手牢牢掐住,苟延残喘着,随时都有窒息而亡的可能。于是,有人投机取巧,有人卖国求荣,有人忍气吞声,也有人奋起反抗,人性的美丑善恶暴露于现实和真相之下,或灿烂光明,或肮脏腐朽,上演了一幕又一幕惊心动魄的众生相。
爱丽丝是一个犹太姑娘,虽然蜷居在小阁楼,不得不以背诵圣经来换取食物,却始终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她性感迷人、活泼俏皮、积极乐观、热爱生活和音乐、容易相信人,但是家人惨遭德军杀害的经历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个性中的另一面也随即被一寸寸的挖掘了出来。她忍辱负重,深入敌营,以她的美貌与智慧换取敌方的信任,出色的完成了组织交给的任务,在此过程中,她逐渐蜕变成了一个有勇有谋的战士,却没想到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英雄被诬陷成叛徒,昔日并肩作战的伙伴如今却置她死地而后快,她的内心也曾闪过一丝懦弱,害怕解放后百口莫辩的她会成为全民唾弃的公敌,但她并没有因此退缩。她必须查出真正的叛徒,为自己正名,为死去的家人和同伴讨回公道,正是这个信念支撑着她即便在面临绝境的时候也不言放弃。爱丽丝就像是在风雨中飘摇的黑郁金香,淌着血泪挣扎求生,却掩盖不了不凡的气质和不败的意志。
女主角Carice van Houten成功地塑造了这个复杂角色,从单纯善良到从容果敢再到坚韧刚强,每个阶段的爱丽丝都被她演绎得丝丝入扣,时而细腻克制,时而激越迸发,收放自如的表演令人惊叹不已。其中两段表演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其一是爱丽丝被狱卒侮辱的一幕,被扒光上衣的她不像其他女人那样卑微羞耻的低头抱胸,而是坦荡荡的昂扬高贵的头,直勾勾的凝视对方的脸,严辞拒绝唱歌,她以柔弱之躯一力捍卫着自己的尊严,倔强的眼神中一览无遗的是坚毅无畏、威武不屈的铮铮傲骨,充满了强大的抗拒力量,令我深深折服。其二则是爱丽丝得知蒙茨被处决的反应,震惊后的心碎和悲伤瞬间笼罩爱丽丝,她呜咽低吼起来,全身止不住地颤抖着,这种痛就像被一把尖刀狠狠地刺穿心脏,鲜血源源不绝的从伤口流淌出来,消耗着最后的生存意志,终于,濒临崩溃的爱丽丝已无力控制自己的情绪,绝望的喊道:“到底何时才是个头!”此时,我的眼泪几欲夺眶而出。
面对决定命运的天平,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监狱承包商可以毫不犹豫的在子弹和战后勋章间选择后者,因为后者是只需举手之劳就可既保全性命又获得荣誉的双赢选择,任何人都没理由拒绝,然而摆在被捕抵抗组织成员面前的却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残酷角斗——子弹,还是背叛?为信仰献出生命,还是为苟活奉上灵魂?汉斯假装为爱丽丝开脱,其实是为自己找借口,他的答案显然就是后者。身为抵抗组织的一员,随时可能丢命的危险是早就预见得到的,可是真正到了生死一线的时候,又有多少人能始终如一的保证自己的忠诚和义气。譬如蒂姆,在经历了惨无人道的严刑逼供后,不堪折磨的他还是供出了自己的父亲葛本,却仍逃不过一纸处决令,有时会有这样的疑问:他该被谴责吗?背叛的帽子扣在他头上是否太过苛刻?我无法以高姿态评价这样一个饱受摧残的人,可像汉斯这样道貌岸然、卑鄙无耻、阴险奸诈、残忍狠毒的混蛋,犯下的是任何借口和狡辩都不能泯灭的无法容忍的罪恶,这毋庸置疑。
当爱丽丝遭受牢狱之灾身心俱疲时,真正的叛徒汉斯却在逍遥快活,被当做反抗法西斯纳粹的人民英雄,享受着人民的欢呼、崇拜和拥戴,世事就是如此讽刺,而真相揭开的那刻,让人感到生吞苍蝇般的恶心。此前观众的注意力之所以会放在律师身上,显然是受到了编导的诱引,从而令故事的悬疑成分大大增加。而作为片名关键点的黑皮书竟然在观影过程中被无自觉的忽略和遗忘,直到最后才决定性的出现,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不得不感叹导演的高明。当然,事后仔细回想,汉斯的叛变并非无迹可循,伏笔和线索早已埋伏其中。
其一是绑架范亨这件事。作为医生,汉斯竟然犯下低级错误,使用过期三年的麻醉剂,而作为射击俱乐部的神枪手,汉斯向范亨开了几枪竟然无一命中,如果将前因后果连在一起考虑,就会发现一切都是汉斯的阴谋。首先是汉斯说服爱丽丝绑架范亨的那段话,说绑架既能拷问出诱害犹太人的嫌疑人又不会让富兰肯怀疑,照理说这个一举两得的好方法在会议上说出来会得到大家的支持,可他却决定私自行动,可见他早就预谋要杀死范亨了,一来保障自己的身份不被揭穿,二来破坏上尉和抵抗组织的私下协议。其次就是具体实施的过程了,这里他利用了虔诚的基督教徒提欧,当范亨恼羞成怒全力反抗,欲置汉斯和爱丽丝于死地之时,神经质、情绪波动大的提欧受到刺激后开枪杀死了范亨,这也算是借刀杀人。
其二就是劫狱了。片中有个镜头是汉斯在牢房时嘴角很不起眼的向上扬了扬,带点轻蔑、带点嘲笑、又带点得意,想必那时他已经发现德军躲在何处,所以在双方开始对轰之时,他所在的位置最靠近出口,而且是在同伴的身后,也就是说同伴成了他的人肉盾牌,助他全身而退。而那时他本有机会救出最后一个人,他却没有伸出援手拉他一把,导致同伴身中多枪而死。这里唯一的疑问就是汉斯如何确保自己不被德军意外打死,如果出发前利用某个借口不参与劫狱就不会有忧虑了不是么,对此我只能猜测,一来不被怀疑的妥当借口不太容易找到,二来他对自己的枪法、身手和整个计划非常自信,不认为存在发生意外的可能。
最后容易遗漏的一点是关于胰岛素的。汉斯和爱丽丝在ooxx前的对话不仅是在为爱丽丝吃巧克力自救作铺垫,更是掀开了汉斯的另一角。当爱丽丝问他要那么多胰岛素干什么,他说这是不能泄露的秘密,这不禁令人对这些胰岛素的真正作用产生怀疑。汉斯企图用胰岛素杀爱丽丝很有可能不是偶然为之,而是惯用手法,胰岛素在汉斯手里一直就是以一种具有高效、安全和隐秘优点的杀人武器的名义而存在。另外还有一种可能性,战争时期胰岛素稀缺而需求量大,汉斯便通过黑市售出胰岛素以谋取高额利润,因而汉斯发现胰岛素碎了一半时骂的那句“医院可高兴了”就容易理解了。
正义之师里有汉斯这样为一己之私出卖良心的蠹虫,德国党卫队中也有像蒙茨这样人道的和平主义人士,本可以与爱丽丝隐姓埋名生活在一起,却因为光明磊落的个性落得枪决的下场。只是,孰黑孰白孰是孰非,不在于所处的位置、所站的立场和所得的结果,人性中的黑暗面即便以高尚正义的面目或名义呈现出来仍是丑陋猥琐的本质。成王败寇,自古如此,当叛徒被游街、剪发甚至露体,当流氓狱卒百般侮辱践踏囚犯的尊严,什么是道德,什么是人权,完全由一朝得势的利益方决定,弱势群体只有无条件服从的份。皆云“善恶终有报,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却从来没想过谁来报、如何报,但可以肯定的是,善恶只在一线之间,当所谓的“善”以缺乏人性的方式惩罚他们眼中所谓的“恶”,那么“善”也就离“恶”不远了。
除此以外,影片也没有回避一些历史和政治问题,提出的一些额外问题值得思考。比如在战争时期,无论你的信仰是什么,荷兰女王、耶稣还是共产主义,只要不是信仰希特勒和纳粹,就属于正义一方,就能联合起来共同战斗,然而,战争结束后,作为抗战同盟伙伴的共产主义者却成了战败方和战胜方共同的敌人,世界的政治格局也由此开始了新的变化倾向。而在争论要不要杀富兰肯的问题上种族主义的苗子也冒了出来,葛本质问爱丽丝“难道随便一个犹太人的生命都比一个优秀的荷兰人要珍贵吗?”可见很多想法暂时隐藏不代表就不存在。
有国就有政治权力斗争,有人就有思想观念冲突,“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真正的和平、平等、天下一家、和谐共处只存在于美好的愿望中,这就是无奈而残酷的现实。正如片尾暗示的那样,表面上回到祖国的爱丽丝与丈夫和两个孩子一起回家的温馨场面令人欣慰,却不能忽略军队进驻集体农场严阵以待的警备状态。1956年10月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即便是爱丽丝以二战犹太遇难者基金创建的Kefar Stein(百度上偶然搜到,Kefar是希伯来文“乡村”的意思,不知是否正确,而Stein是爱丽丝的姓)也不能独善其身,真是莫大的讽刺。“到底何时才是个头!”脑中又浮现出爱丽丝凄凉无助的呐喊,唏嘘不已。

2 ) 我从没想过,有一天我会害怕解放

什么时候,胜利的消息却会让你心神不宁呢?

爱丽丝和蒙茨躲在船上听到收音机中传来德军宣布投降的消息,这长久企盼的时刻的到来本应是欢欣鼓舞的,但却突然变得凝重,爱丽丝脱口而出:我从没想过,有一天我会害怕解放。我们可否能够想象这样一个时刻?

在这一刻,我们开始产生了荒诞感,在这一刻,对、错开始变得模糊,在这一刻,我们开始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在这一刻,电影不再只是电影。

对导演来说,这本来只是部电影,娱乐片。电影天生就被分类,这个我们不能不承认。简单来说,商业片注重桥段和高潮的设计,注重情节,而艺术片恰恰要淡化情节、刻意隐藏高潮,把关注点集于人的内心。商业片要调动你的情绪,而艺术片要打动你的心。两种不同的目的决定了两种不同的拍摄手法,目的决定了内容也决定了形式。同一个导演不是不能二者兼修,斯皮尔伯格拍圣战奇兵和大白鲨,再叫座也只是成功的商业大导,而辛德勒的名单却完全是另外一种拍法。但不是每个导演都有这个能力,或者说都愿意这样去做。范霍文在本片中较为收敛但举手投足依然是自己的套路,所以对于本片不必评价过高。是不错的娱乐片。

网上一迭声的称赞编剧,贬抑导演,其实细看下来,情节老套、悬念不足,前半部是色戒,后半部是无间道。而当那个老律师一脸喜色的拿出德军指挥部建筑图时,我分明看到了越狱中的迈克尔在偷笑。整部片子印象较深的是二战时敌占区那种气氛的营造,在这一点上本片较为成功,而且风格比较统一,这应该是导演的功力。至于演员,不妨多赞一个,她/他们值得。

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能看得出来创作人员的良苦用心。导演显然不只想讲一个好故事,他还想要反思。影片中不时出现的荷兰人对犹太人的不屑;那一句振聋发聩的“我从没想过,有一天我会害怕解放”;那个堪称黑色幽默的对蒙茨行刑的场面;战争胜利后充塞各处的暴徒与对待奸细的残暴,隐隐与德军治下的秩序、优雅形成对照(当然德军在优雅中残酷,在秩序中暴虐);结尾处爱丽丝与家人步入农庄,封闭的庄园戒备森严,武装人员四处巡视,远处传来隐约的战斗警报声,大门缓缓关闭;甚至直接借爱丽丝之口说出“这什么时候是个头啊”!但这些只言片语很快淹没在了情节和场景之中。

一部号称筹备了近二十年的电影,我们姑且相信其诚意。即便这种蜻蜓点水式的反思、略显牵强的说辞,我们还是能看出其整体思想倾向,他们反思的是战争本身,反思的是人性本身,是战争的残酷和非人化,人在战争中命运的卑微与无常。对交战方来说战争有胜负,对人来说战争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失败者。战争是开往墓地的灵车。

反观国内,这才是最悲哀的。面对战争,我们除了愤怒、自强、宽恕之外还剩下什么呢?不知如何反思的结果就是价值观的混乱和信仰的迷失。也许,可悲的不是不会反思,毕竟,我们有《鬼子来了》,可悲的也许是我们不能容忍这样的反思。是官方不容忍还是民众不接受呢?后者更令人绝望。

想起多年前看韦君宜晚年回忆录《思痛录》中的一段话:入党之后,却发现常常要在做党员和做一个好人之间挣扎。这个世界有善恶,有是非,但往往并不是象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也许只有神才能判断,但神只是默默注视,什么也不说。

让我们回到人间,永远记住那个场景:帅小伙载爱丽丝去见律师,坐在后车座上穿街而过,荷枪实弹的党卫军吹起了口哨,爱丽丝撩起裙摆,……那一刻世界回归了正常,人重新变回为人,那一刹那我们理解了上帝为何要造人世。

3 ) 倾城之恋

一直在想只有恢弘的背景才能成全一段感天动地的爱情,世界动荡,所有人家财散尽,涌上街头,在避难所出太阳的时候晒太阳下雨的时候看雨,每天准时定点到一个地方排队领面包和稀饭。两颗心在动荡中彼此靠近,彼此取暖。
可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谁都没法把握命运:自己喜欢的自己、自己以为的自己,事实上的自己,根本是没有重合。对着镜子,只觉一脸晦气:对不起,我真的没法心忧天下。可是战争从不会让女人走开?明眸皓齿、顾盼生情的女人成为战争中最厉害的武器,那些美丽的女人,被她们的首领打造成一个个危险的间谍,为敌人埋下了一个个温柔的陷阱。高跟和红唇,美丽的邂逅:你要小心,这可能都是阴谋。
在《黑皮书》中,老律师对单纯的雷切尔说:这是个非常时期,孩子不要那么轻信别人。在历史的洪流中,谁都没法置身事外。平静的生活,一夜之间全部毁掉,然后就是无休止的逃难,终于发觉这些都是徒劳,亲情、友情、爱情,忠诚、背叛、合作、信任相互交织在一起,人生中的无数可能在此中变幻无常。

关于女主角
如果不是战争,雷切尔也许在一家剧院安静地唱歌,因为生性大胆而天真,无可避免地陷入一场场桃色事件,“人言可畏”可能是她会遇到的天大的事。可是在战争背景下,她从载满人间丑恶的河岸边侥幸生还,在残酷的事实面前一夜长大。她以为经历过那一晚的泪水,她就能顿悟:她抱着为亲人复仇的目的和纳粹军官上了床,却并没有做好接受“自己要背叛的是一个有血有肉,虽然作恶无数却不是丧尽天良,而且是真心喜欢自己的人”这个事实的觉悟;她以为失去了至亲至爱,除了生命她已经没有什么好失去的,可是她还有清白的名誉和并没有麻木的心。
她天真得得意于她的聪明:列车上用情侣的身份掩饰同伴,成功地在敌人阵营按照窃听器,和共同工作的女伴骄傲地交代“间谍”的身份。
可是她并不知道“谍中谍”,在揭露真相的最后时刻,她没有说一句话,只是默默地把叛徒用自己的挂坠将真凶棺材上的气孔慢慢扭死,最后和失去了儿子的老人一起在当初登船的河岸边默默无言。如果非得经过那么多坎坷和心伤才能完成人格的圆满,那宁愿接受这不圆满。
与她命运对比的另一个“女同事”罗尼,作为一个单纯想要在乱世中好好活下去的女人,她的命运同样无奈,当初作为纳粹的女人,她卖力非常,当纳粹行将就木,她担心的不是纳粹世界的垮塌,而是她随后可能遭到的报复,当知道身边的女伴是反抗组织的一员,她丝毫没有愤怒之情,确是满满的喜悦,当纳粹离开,加拿大人进驻,她迅速地找了个加拿大男朋友,躲过了被抓到街上丢人示众的命运:对于她而言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
影片结尾被删减了:最后她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远离了曾经的爱恨情仇,做了一个快乐的小学老师。这让整部影片有了点积极的暗示:她不用再修炼了,不再需要任何磨难,一直像现在这样开心地过下去,才好。

关于男主角
一场表演,喝彩的有上千人,兴奋尚能抑止;演一场爱情戏,换得冷漠眼神后边的些微温情便不可自拔,临着深不见底的黑潭,也倔强地一头扎进去。
如果是我,也会爱上纳粹上尉蒙兹。
他喜欢集邮,他对女性很温柔,他对自己的国家很忠诚,他痛恨战争,他信守诺言(包括谈判达成的协议),他有安全感——最后蒙兹将雷切尔从牢狱中营救出来,并协助她寻找幕后黑手。只可惜最后的结局,也只能是枪决。无论他是一个多么善良,多么优秀的男人,作为一个纳粹战犯,他必须死。
当女主角听到她爱上的德军上尉被处死的时候,浑身颤抖,用自己的双手抱住双肩,痛苦地说出“什么时候是个头?”
战争中没有绝对的输赢,就好像德国军官的家人也死在轰炸之下,他们同样承受着失去亲人的煎熬。又好像那个伪装成抵抗组织领袖的虚伪医生,他用“英雄”的形象接受着人民的膜拜,私下却为了利益出卖战友出卖信仰;就像那糖尿病人都离不开的胰岛素,那是救命的良药,却也可至人于死地;又如那象征着甜蜜生活的巧克力,谁又曾想到它也可以挽救生命。很多时候,世界都不如我们想象得那么单纯,那么简单。就像某部电影中的一句台词:战争从一开始就没有赢家。

4 ) 有一种爱,穿越信仰,穿越国界-----蒙兹外传

我叫蒙兹,德国人,是纳粹党卫军的上尉。在那些犹太人看来,我们是战争中的刽子手,恶魔,其实谁又知道,在这场战争里,我同样失去了我最珍爱的东西——我的妻子,孩子,爱人,甚至于我自己的生命。
是的,战前,我曾经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美丽的妻子,两个可爱的孩子。元首说我们的家乡是安全的,我们只需要征战再征战,可是就在那么一天,盟军的炸弹下来了,砰的一声,从此在这个世界上的我的所有牵挂就那样灰飞烟灭了。
从六岁起,我开始集邮,我收集遍了所有曾经驻扎过的地方的邮票。没有了亲人,我只能寄情在邮票之上,我视它们如珍宝,只有在看着它们的时候,我才会觉得平和,战争与杀戮似乎真的离我很远。
我不是一个杀戮成性的德国人,也不像我们的元首那样恨犹太人入骨。可我也绝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会爱上一个犹太女人,并希望和她在一起,天长地久。
那一天我在火车的包厢里,看着我心爱的邮票,她就那样走来了。一头美丽的金发,碧蓝的双眼,娇艳的红唇,性感的身材,请原谅我如果直白的描述,我也只是一个普通男人,一个很久没有碰过女人的男人。她径直拉开我的包厢门,手里提着那样沉的两个箱子。出于绅士风度,我说女士可不适宜提着这么重的箱子——帮她把行李放在了架子上面。她笑着对我说箱子里面是她的留声机和唱片,而她战前则是一名歌手。是么,好美的歌手,多么迷人。可我是一个有着良好教育的男人,跟女人调情搭讪并不是我的强项。所以我只能温和的坐着看我的邮票。火车里秘密警察们正在例行检查着,我对面的女士有些紧张,这些都是我没有看到的,终于她凑了过来,问我在做些什么。我给她看我的邮票,她说她小时候也集邮的,然后她温柔的问我是不是可以拿过去看看,一定会很小心的。秘密警察打开我的门要例行检查,我扫了他们一眼,说没有看到这里正忙着吗?是的,我是党卫军的高级头目,他们难道不用听命于我吗?难道当我跟一个美女在一起的时候还要忍受他们的骚扰吗?
我们一路相谈甚欢,火车还是到站了,我提出要送她,她不肯,说有人来接,也提走了她的留声机和唱片。我说希望我们还会再见的,她那眼神告诉我似乎她不想再见到我。是啊,这是战乱时期的荷兰,在异乡的土地上,如何约定明天的故事呢?我走了好远,再回头望她,她也回头望着我,甜甜的笑着。算了,甩一甩头,处在战争中的我们,能够奢求什么?
我没有想到的是,真的,那么快我又可以见到她。当接待员告诉我有一位叫艾丽斯的小姐找我的时候,我的心都在歌唱。我跑下楼,在大厅里看到了她,我伸出手,说真高兴再见到你。她是来给我送邮票的,真美,这些邮票真美,可是我没有告诉她,这些邮票远不及她美。
秘书送来咖啡和巧克力,巧克力是从抵抗组织的俘虏那里缴获的,在战时非常难得。我留意到她吃了很多,看着她想吃却还要维系自己的自尊,我有些心疼,于是邀请她去我要去的高级军官的舞会,那里有美食,有佳酿,她应该在那里可以吃饱了吧?
我提议我们去拿她的留声机和唱片,她俏皮地一笑,说:“何不如我唱给你们听?”
那个晚上我毕生难忘,美酒,美食,美人。她站在那里唱歌的样子真的让我心醉,我想我们都有些喝多了,曲终人散以后,她的腿搭在我的身上,说想去看看我的邮票。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深夜在一起会只是为了看邮票么?我知道她在暗示着什么,可我是一个好男人,于是我说看邮票需要很多时间的,她说她有的是时间,我说我没有多余的牙刷,她大笑一声,喝了口香槟,吐掉,然后张口对我说:看,全干净了。
我抗拒不了这样的诱惑,于是带她回到了我的住处。
也许酒精真的是催情剂,我有些迫不及待地扒开她的衣服,她的胸好美,挺拔并且圆润。她脱去我的上衣,我坐在沙发上,突然看到她的发根处是黑色的。黑色是犹太人的颜色——对我们德国人来说,这是必须有的知识。我按住她的手,问她的头发是不是染过来得以保全性命,她停住了,美丽的蓝眼睛魅惑地看着我:“是,又怎么样?”她把我的手放在她的胸上,“这也是犹太人的”,她把我的手放在她的臀上,“这也是犹太人的”——是的,元首告诉我们所有一切有关犹太人的都是那么肮脏,可是这个犹太女人那么美,一切都是那么美,我还在乎什么?我吻她,我们做爱,我只想在这个女人的怀抱里迷失自己。
再醒来的时候,她不在身边,我点上一支烟,她回来了,看到了孩子们的照片。穿着蕾丝睡衣的她站在床前,问我:“你结婚了?”声音里有淡淡的失望。“是的,曾经。”我用着最简单的语言讲述那个最痛心的故事,她看向我,眼里全是哀伤,“是的,我明白那种感觉。”然后她吻向我,起初她是看着我,然后她闭上了眼睛,吻我。如果说之前的做爱只是两个成年人的互相需要的话,那么这一次的吻,我能感觉的到是心灵契合之吻,我深信她明白我的伤痛,在淡淡讲述后面的巨大伤痛,她的一句“我懂”,其实我也是懂得的,我们,在这场战争中,都失去了挚爱的亲人。
那一夜她得到了一份工作,第二天我就在我的办公厅见到了她。她像一个精灵时刻跳动在我的面前,让我的目光离不开她。每一次遇到都让我的心情非常快乐,我又是一个沉溺于爱河的男人了。下班的时候我问她晚上是不是来我家,我就像一个刚尝禁果的小男生希望和她再一次相聚。她说她来——她,也是想和我在一起的吧?
那天下午,她离去之后,党委队的线人被杀了,我突然发现这些好像一个圈套。一个活色生香的漂亮女人就这样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和我睡觉,而她工作的第一天线人就被杀了。这一切绝不可能是巧合,我准备了一把枪,放在被子下面。我需要问问她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
她来了,褪光了所有的衣服,那个美丽的酮体又一次展现在了我的面前。我把枪慢慢竖起来,她娇笑着问我这是什么?掀开被子她被吓到了,我拉她过来,告诉她我的疑惑,我问她是坦白一切还是明天把她交给党卫队。她看着我,眼里充满泪水,怎么会呢?在我眼里她是那么坚强的女性,可我居然看到了泪水。她让我拿开枪,我摇摇头,她楚楚可怜的说让我吻她,我甩甩头,罢了,我注定是过不去这一关了,我吻她,很用力地吻她,她不惧怕我——一个德国纳粹手里的枪,却像一个受了委屈的孩子想要得到家长的认同那样让我吻她?天,或许是她疯了,或许是我疯了。
我没有逮捕她,相反的是,我想为她报仇。那个杀她全家的刽子手是我的下属,他所做的这些勾当令人发指。我报告给将军,让他检查那个家伙的保险箱,可是让我意外震惊的是,保险箱里居然全部是文件,那些从犹太人身上掠夺来的金银财宝居然统统不见了。那个该死的中尉居然还反咬一口,说我在和抵抗组织谈判。当将军瞪着眼睛问我为什么的时候,我只能告诉他这样才能避免更多的流血,盟军已经近在咫尺,我们也需要给自己留些后路。将军这个极端法西斯分子不允许我这样的言论,判了我叛国罪,即日枪决。
我被带走前我的女人在门后看着我,这样的结局是我们谁都预料不到的,在这样的变化前面,她没有惊慌失措,她不知道也许这是我们的最后一面。
后来我知道了,那天晚上抵抗组织组织了一次行动,要救出所有被关押的俘虏,她要求他们也同时救出我否则就不予以配合,原来她不惊慌是因为她要救我。可是那天晚上行动失败了,所有的人几乎都死了,而她,也被陷害投入了监狱。
可是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么多年来的征战,在党卫军司令部里,我也有我的亲信,他救了我,还有这个我爱的女人,我们躲在一辆车里,在一个被单下面,我搂着她,逃出了生天。
我们躲在了一个小船上,夜那么静,周围那么安详。女人在那里忙碌着,像个幸福的小主妇。我就躺在那里,看着她,真希望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一辈子阿。。。。我吻她,我从来都不知道我后半生的幸福居然在一个犹太女人的身上。。。广播里传来了德军撤退的消息,她的面色凝重起来,她说她从来没有想到会恐惧解放后的日子。。。是的,那些抵抗组织还认为她就是那个叛徒。我宽慰她我们一定要想办法洗刷她的冤屈,我却忘记了我曾经是一个纳粹军官,是人人想捉住的战犯。
那天,那最后的一天,我们离开我们的小船,去找那个我们认为的叛徒——律师。门铃响了,律师被射杀了,我唯一的念头就是抓住那个凶手,他是唯一可以为爱丽丝洗刷冤屈的人。大街上的人很多,他们在庆祝德军的撤退,我看不到那个凶手,我鸣枪,却引来了更多的目光。他们大叫着我的名字,围捕我,想必对于他们抓到一个德军大头目是一件多么振奋的事情。她在屋子里听到了动静,站在大大的落地窗前看着我,依然是那么美。。。这是我们的最后一眼。
那个该死的将军居然在为加拿大人效劳,他拿出我的死刑执行令要求继续执行。那个唯诺胆小的加拿大佬居然答应了他的要求,同意了我的枪决命令。我狠狠地扑上去,想要掐死这个非要置我于死地的纳粹。我恨他,恨他为什么不给我一线生机,我刚刚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就这样,他把我所有生的希望,都掐灭了。
(请原谅我不知道如何书写蒙兹的死,这个是我在整个电影里最不能承受的一个场景。导演没有交代任何的内心独白,甚至没有一个眼神没有一句话,就让他那么死了。。。。大悲,悲到我2天没有睡好觉。。。。。。太痛了,虽然明知道是假的还是痛的要命。。。555,不写他的死是不是就可以假装他还活着?)
写这样一篇故事,没有任何的目的,如果说有,那么就应该是想要宣泄。黑皮书里的爱情故事,虽然那么简单,却用那么简单的几幕下击溃了我所有的防线,那一夜,我一遍又一遍地回放着他们之间的点点滴滴,民族,仇恨,阴谋,都略去,我只看到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爱情,让我夜不能寐,从剧情里拔不出来。
我不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也不是文笔多么如花,我只是宣泄了我心里的大悲。我喜欢蒙兹这个角色,喜欢他温柔的眼神,喜欢他穿着党卫军制服却爱着一个犹太女人。这要怎么样的大爱。。。
今天我把这个故事放在这里,希望有路过的人可以看到。如果你有跟我一样的感受,如果我的这个故事可以让你心有些戚戚,那么我就很满足了。

5 ) 精彩令人吃惊

选择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相当的随意,只是在那里不停地寻找,最终抱着无所谓看什么的态度选择这部《黑皮书》,尽管其实最开始选择的时候并不看好。

相信李安是看过这部《黑皮书》的,因为《色戒》中时时处处都能看到它的影子,其实,《色戒》就是《黑皮书》的中国版(《色戒》上映年代及开拍年代均晚于《黑皮书》),只不过剧情更加简单,床戏更多,故事讲述更加苍白而已。记得有两个人对《色戒》的影评写得很好“看着汤唯从始至终暧昧的表情,就像她对王力宏表达第一次本可以给你时的遗憾一样,让人觉得滑稽 ”“实现了找准了卖点的定向包装——卖给外国人的是老上海风情,卖给台湾人的是重庆政府的旧日艰险和荣光,卖给大陆人的是张爱玲和床戏”,嗯,真是极其的精辟。

好了,不谈李安及其《色戒》,黑皮书讲述了一个犹太女子在1944年——二战胜利前夕,历经了逃亡——出卖——逃亡——抵抗——打入敌人内部——出卖——逃亡——复仇——想平静的生活——面临战争这样一个故事,而且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而成。

看完了电影,眼前晃动着是那么几幕
1. “女主角向律师借钱,律师给了她几叠钞票和一把钻石,让她打了借条。女主角准备签字,律师问她你都不数一数?女主角说不用了我信任您。律师则说不要轻易地相信别人,时代变了”。
2. “为了接近德国人,她在去之前对着镜子为阴毛染色”。
3. “当女主角安好窃听器回到抵抗组织总部时,争论该不该杀死叛徒的时候,抵抗组织领袖说到‘不能为了犹太人而使高贵的荷兰人丧命’”。
3. “当女主角听到她爱上的德军上尉被处死的时候,浑身颤抖、眼泪——那种痛苦、绝望、恐惧……痛苦的说出‘什么时候是个头?’”
4. “影片最后女主角回忆结束,警报声响起,回到了一个全副武装简陋的居民点,战火声又在不远处响起”。

这部电影并没有像通常的二战电影一样,非黑即白,总是极力占线二战德国法西斯的罪恶,被占领国人民的悲惨,盟国的伟大……如果站在一个很宏观的角度,这无疑是正确的。正是德国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特别是欧洲带来巨大的灾难和长久的痛苦。然而,战争也是由人来完成,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来完成的,而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人格和人性。这也正是这部电影着力刻画描写的地方。

像女主角,一个犹太人,一个当时在任何一个基督教天主教国家都被歧视被侮辱的民族的儿女,影片展示了她的苦难,但并没有过多的描述,反而刻画了她的坚强她的乐观甚至是她的七情六欲她的悲愁犹豫苦苦挣扎。因为这才是一个完整的人,一个自然的人。

而对于迫害的一方——德国人,影片描述了三个人,将军、上尉和中尉。 将军代表了德国法西斯的上层意志,冷酷、刻板、自大、高傲,正是他们,发动了这场战争,带来了灾难。中尉则代表了德国法西斯意志的继承者和执行者,正是他们,才有了惨无人道的集中营和大屠杀。而上尉,很显然,是一个反战者,特别是当他的妻女都在盟军的空袭中丧生之后,这点在他不同意中尉处死那三个抵抗分子表现无疑。当然,对于上尉之前在战争中的态度我们无从考证,很可能之前的上尉也是一个好战的狂热分子,不过这个情有可原,毕竟一战后带给德国的耻辱实在过于深重,而希特勒正好带给德国人民一个脱去耻辱帽子的希望,所以战争初期德国全民对于战争的支持程度空前高涨。但是无论如何,随着战争的发展,上尉个人人性中善良的一面逐步显露,从迷惑到质疑,一步步发展。

而对于抵抗组织——荷兰人,又有不同。像影片开始救下女主角的那个水手,就是一个单纯的善良的荷兰人,没有因为女主角是犹太人而歧视她,也没有索取任何报酬,单纯的出于善良救助了她。要知道,在那个年代,这是极大的风险。德国人对于这类帮助从来都不会心慈手软,而且由于宗教的关系,普通民众对于犹太人不说是深恶痛绝,但也绝对是鄙视(这点可详见相关历史)。另外的荷兰人,同样是开始女主角藏身的那个荷兰家庭,很明显就有宗教信仰上的歧视,例如不背基督祈祷文就不给饭吃(没有盘子,背出后才让小女儿拿给女主角,而后来女主角对那个水手小伙子也说过)。当然,荷兰人典型的代表还体现在当女主角安好窃听器回到抵抗组织总部时,争论该不该杀死叛徒的时候,抵抗组织领袖说到‘不能为了犹太人而使高贵的荷兰人丧命’。从这里可以明显看出犹太人并不只是只有纳粹才讨厌。

此外,当女主角被荷兰“人民”“抓获”的时候,那个浇大粪的场景。这里要补充一点二战结束后,荷兰掀起了大规模的“荷奸”运动,将那些战争中的亲德分子,与纳粹关系密切的人……通通抓了起来,尤其是女人,往往都是将其赤裸身体,剃光头发,然后去游街,谩骂,侮辱……这段历史往往是现代荷兰所回避的,这是一种对于人权的赤裸裸的侮辱和沦丧。我们好像没见过对待汉奸这样的,即使在苏联,对待“俄奸”也基本就是处死。这个时候,究竟谁是正义?人民?不是,女主角本身就是受害者,更是为了解放人民而打入敌人内部。然而,正义在这一刻并未得到伸张和尊重。但是,对于这些不明真相的普通民众而言,你又怎能说他们有多大的错呢?因为他们自然是受害者,是被压迫者,出于此,不可能要求他们去包容自己仇恨的人,这是人自然的本性,至少是大多数人自然的本性。就我所知,好像基本没有人被人凌辱侮辱欺侮之后,很大度地说,哦,我无所谓的,我宽容你了。好像没有。所以这里无法说谁是谁非,这就是现实,就是这个真实的世界。

当然,最后女主角最终实现了复仇的目的,然而正义在这一刻真的就得到了充分的伸张么?没有,女主角用她最美好的岁月,用她全部的亲人,用她的爱情,就只是为了实现复仇,实在不能说这是正义得到了充分的伸张。

影片最后,女主角终于回到以色列,犹太人的故乡,本以为可以安宁的生活,然而,战争,又是战争,接踵而来。这实在是一个讽刺,一个历来胆小怕事谨小慎微的犹太民族,却始终和战争、争斗、歧视搅在一起。也许有人会和我说,啊,看《圣经》上怎么怎么说,啊,是犹太人出卖了耶稣,是犹太人把耶稣吊在十字架上,所以,他们应该被欺侮应该付出血的代价。对于这种说法,我只能嗤之以鼻。首先,《圣经》只是一部书,确切说是一部故事书,在确切说是一部人写的故事书。好了既然是人写的,那就有可能变造虚构伪造捏造,凭什么要相信它?凭什么它就一定说的是真理?更何况它只是一部故事书,既然是故事,怎么能就依据一部故事书来给他人定罪,而且是给一个民族定罪?其次,退一步说,就算《圣经》是人写的一部准确无误的记录,那么,又是谁规定的,祖先的罪恶一定要子孙甚至全体后人来承担?又是谁规定的,部分人的错误要整个民族来承担?这本身就不合逻辑,事实上,哪个信奉基督的国家也没有遵守这个准则。唯独在针对犹太人上,大家异口同声。我看,关键的原因在于犹太人是个聪明而且勤劳的民族,他们拥有太多的财富,让广大基督徒们垂涎不已。加之犹太人一直受到排斥,比较胆小,就更让广大基督徒觉得好欺负。正好又有《圣经》来引经据典,嘿嘿,犹太人的苦难就这样练成了。

其实,我过去很讨厌以色列,并不喜欢犹太人。但是有一天忽然发现,我们自己,和犹太人其实很像。我们也很勤劳也很善良,华人在海外特别是东南亚也很有财富,于是呢,排华开始了,印尼暴乱,马来西亚的排华,俄罗斯驱赶华人商人,西班牙火烧华人鞋展……这些都是为什么?过去我们穷,即使意识形态不同,也不至于如此。但现在我们富了,我们成了世界工厂,全世界都是made in China,于是呢,眼红了,我就要排斥你了,为的就是夺取你的财富,把你踩在脚下。管你信仰什么,于是信基督的来了,信安拉的也来了,甚至信释迦牟尼的也来了。由此可见,管你信得什么东西,利益,只有利益,才是维系一切制造一切的根本,国与国如此,人与人之间,亦如此。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越扯越远了,估计有无数信徒会众要来拍我了。随便!

还是回到电影吧,出了电影本身,我发现真的很喜欢女主角的扮演者卡里斯·范·侯登(Carice van Houten)。有一些俏皮,有一些大胆,有一些天真,但是却又那么自然。还记得她让那个水手小伙子亲她的面颊么,她却突然把嘴凑上去了,多么自然而美丽的一幕。还有她第一次去律师家,和兔子抢胡箩卜,还有她对着镜子给自己的阴毛染色,还有她浑身颤栗痛苦万分地说出“什么时候是个头?”。

总之,借用别人影评的一句话,这部电影“精彩地令人吃惊!”。

6 ) 揭密血腥往事,惊艳性感歌女

一个歌女,乱世漂零,以天生的乐观与自信行走,在战争的年月里,痛失爱父、爱母、亲弟,以无谓的坚强的加入反抗组织,投身敌营,却为真正的叛徒所卖,反被污指,以至于在解放之后遭遇到泼粪的羞辱,同时失去爱人,为叛徒害命,这一切何时才能结束?她发出如许的质问,终于,在牧师的黑皮书里,她读解了一切背叛密码,揪住了可耻的叛徒……这就是一切么,她的命运终是尘埃落地,成为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终于结束了么,那岁月笼罩在她头上的阴影是否真正烟消云散?她的心能否走过那段血肉交织的岁月赢得生命又一个新的循环?

性与暴力是片子强劲佐料,此料一直为人所诟病,仿佛此片正欲借此来吸引眼球,如果这的确是导演的意图,我得说,他将此意化得出神而入化,一点不嫌做作与突兀,性感处,无论是女主角穿着耀眼的红裙圳出性感的长腿,挥洒迷人的歌喉媚惑众生状,或是她变身谍女郎,以无比的妖娆美艳俘获男人之心,再加上配角不遗余力的裸身演出,暴力处,无论是枪杀、折磨的血腥恐怖状,还是的让人无法忘却泼粪画面,凡此种种,无一不做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使这些佐料的恰入其份的突显真实人性的复杂灰度,与故事情境的相映成景,佩服导演炉火功力,富于刺激性的性与暴力更加深入的使我们理解这部电影。

一直觉得好的电影,如《小说人生》《魔幻时刻》《杯酒人生》……等等,时间轴上每一刻展现的画面,述说的语言,既富于诗意美丽,又富于生活的真意,将生命的本质、生活的本质真实而细致的展现在人前,每一刻的回忆都令人惊叹,每一时的画面都让人深味,此片因为毕竟题材不同,在此标准上似有折扣,但作为一部故事电影,或者说史诗电影,它完整讲述了是曲折动人扣人心弦的故事,光是这一点,与时下许多大片相比,已值得叫好,电影最简单的本质就是如此吧,准确而清晰的描写矛质,结构故事,然后在光影交错间,带出影片传达的主题——人性的灰色地带\对战争的控折\历史的迷雾\信任与背叛,二十年磨一剑,剧情与场景的丰富度勿庸质疑,果如其名《黑皮书》般,激起人心深处的沉默敬畏、好奇恐怖,看此片,如同品尝饕餮盛宴,绝不会让人失望。

女主角卡里斯·范·侯登在片中的表演绝对值得赞誉,她首先必须是声色俱佳的歌女,同是亦是亲睹家人惨死的孤女,再又必成勇谋兼备的抵抗组织成员,强烈的民族感爱国心又驱使她躺在了敌人的床上,化作黑色间谍,另外,她亦真挚的与敌首相爱,甚至生死不曾离弃,她忍受了这一切,却在战争结束后遭遇无比羞辱,同时也丧失自己的所爱,她终是离开魔掌,揪出叛徒,可是这一切能抵偿这战争给她带来的所有痛苦与丧失么,看她的脸,细微的神情变化,印象最深刻处有二,她轻盈献唱声色婉转,如莺喉妙语,性感纵情;她闻知爱人已死,无奈道出一句,这一切什么时候才能结束,无比的悲伤与痛苦在心泛起,直至浑身颤抖,两相映照,十出杰出,角色与演员融为一体,表演功力自然无痕,可谓行云流水,浑然天成,她仿佛是镶嵌在黑皮书里的闪耀钻石,以纯熟的演技与绝美的姿容掳获看客眼睛,此片看罢,不由你不爱上这浑身散放天真性感的女人。

7 ) 说了一个好故事

闷片看习惯了,老是去想人家花了百多分钟到底要说些什么。看完《黑皮书》,一想,有点郁闷,说的是战争说的是立场说的是女人的成长和男人的背叛吗?很多镜头都有这些意思,不过又似乎浮光掠影轻描淡写。后来醒悟过来,这真是好看的一部电影,而已而已,难得难得。

苦大仇深惯了,差点忽略这种电影的好处:情节行云流水峰回路转,动作悬念暴力情色一样都不少,隔那么个十几分钟就可以看到导演给你制造出的一个个小趣味,不压抑不煽情,充分享受完那刺激的2个小时就好,可也不像那些好莱坞傻片让人反刍出腻味和恶心来。本来以为《星舰战队》之后,我们的《本能》大导保罗·范霍文就此完蛋了(票房亏得够多的,评论批得够惨的),没料到这厮回到老家荷兰,靠了这样一个好故事,东山再起了。

一个好故事的可贵就是如此。尽管《黑皮书》在大影展上最后是一无所获,但这并不妨碍它名列2006年最好看电影之列,况且女主角如此销魂——电影结束很久,我还在回想她撩起裙子以及和兔子抢吃胡萝卜的俏皮样子。

8 )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

1925年12月1日,《革命》半月刊第4期上发表了毛泽东的一篇文章——《社会各阶级的分析》。《革命》是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政治讲习班主任兼理事、第二军副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的李富春主持编辑的。这篇文章后来成了《毛泽东选集》的开篇之作,改名为《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您别误会,我在这儿说的,跟毛老爷子这篇文章没有多大关系,所以您不必担心接下来会上一堂“毛选讲用课”。

之所以会想到毛老爷子这篇文章,实在是跟保罗·范霍文的一部电影有关。看完那部电影,首先想到的就是毛老爷子这文章中的第一句话: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之所以会想到这句话,其实道理也很简单:第一,电影的故事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第二,当年上学赶上了革文化命的尾巴,毛主席著作和语录都正经背过一些,早年间的记忆总是印象深刻,不自觉地就往外溜达。这第二个原因的存在,说明我老了,现在的小孩儿你打死他他都不会从范霍文的电影想到毛主席的教导上来。

保罗·范霍文是谁?说一部电影和一个人你就知道了,《本能》和莎朗·斯通。《本能》的导演就是这位范霍文,而莎朗·斯通今天依然能拍《本能2》,跟当年范霍文起用她大有关系。须知,那个时候的莎姐已经是三十八岁高龄了,但范霍文还是慧眼识美人,莎姐果然性感逼人,艳光四射,貌似枯木逢春;但是她的演技实在平庸,而且值得吃一吃的身体容貌的本钱也正在迅速消失,《本能2》就是个恶例。

这部让我想起毛主席语录的电影,名字叫做《Zwartboek》,这是荷兰文,翻译成英文是black book,汉语的意思是“黑书”,所以这电影的名字在我们这儿翻译成“黑皮书”或者“惊惧黑书”。

故事说的是二战末期荷兰一个犹太女歌手的事儿。这位女歌手和家人在逃往荷兰南部盟军占领区的过程中遭遇纳粹截杀,女歌手侥幸躲过了这一劫,但亲眼目睹了家人被杀、细软被劫的全过程。逃回阿姆斯特丹的女歌手乔装改扮为非犹太人(染成金发,甚至把阴毛也染成了金色),不仅参加了抵抗组织,而且还打进敌人内部,当上了一个纳粹军官的情妇兼文员,一边为抵抗组织做地下工作者,一边寻找着家人遇害的真相。然而,荷兰抵抗组织要营救自己被俘的人,让女歌手帮助,但是,这个计划被奸细得知,抵抗组织遭受了很大损失。于是,纳粹和抵抗组织都把女歌手视为敌人。那位纳粹情夫与她一起逃离并躲了起来,等待着战争结束。而结束了战争,却并没有给她带来自由,她被荷兰人当成“荷奸”关进监狱,是抵抗组织的英雄医生解救了她。但是,最后的大结局却出乎女歌手也包括我的意料之内外。真正的奸细和凶手,既不是吃里扒外的荷兰伪警察,也不是掌握着犹太人生杀大权的纳粹情夫,而是抵抗组织的英雄医生和帮助犹太人逃难的律师先生。而这奸细的动机也很简单,图财害命,与实施杀人的纳粹分享这些血染的财富。而这一切的秘密,就藏在律师先生的黑皮面的笔记本里,这也是电影名字的由来。

这电影中的人,都是具有复杂性格的“真人”,没有纯粹的好人,也没有纯粹的坏人,刘再复先生当年提出的“性格组合论”在这部电影里再一次得到了印证。人性的复杂,人性中的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在这部电影中表现得可算淋漓尽致,就连我这样走南闯北、号称阅人无数的老家伙,看完也很感叹了几分钟。

故事是个好故事,情节发展和关节处都处理得好,一帮基本不熟悉的德国演员演得也好,乱七八糟的德语、荷兰语听上去不算太难受(反正一句也听不懂)。据说范霍文的这部电影构思了将近二十年,当年江青搞样板戏,号称“十年磨一戏”,但跟范霍文的二十年一比,就小巫见大巫了;而且,或许是因为构了二十年思的缘故,这电影的故事编得很圆,没有什么破绽,而且也没抄别人的桥段,这真是不容易。

只是我替那个女歌手感到相当不值,于是就想起毛主席的教导来——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倘若女歌手把这个问题先解决了,就没那么多乱事儿了。当然,果真如此,那这电影也就甭拍了,看的就是这一波三折的复杂劲儿。

短评

长篇小说的质感,真是一波三折、令人唏嘘

5分钟前
  • boks
  • 力荐

荷兰解放后的众生相刻画给影片大大加分。

6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即便是讲述一个发生在二战时期充满阴谋与复仇的故事,范霍文的片子里也少不了情色与杀戮,然而他将这些元素作为陪衬,打造出一部环环相扣伏线千里的大戏;某种意义上本片有点像荷兰版色戒,但个中曲折更加虐心,几乎可称做女主角一个人的史诗;结局隐晦地点到巴以冲突让这个光明的结局又蒙上一层灰尘

8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正与邪,善与恶,在战争的大背景下全部模糊,战争中从来没有好人与坏人,只有强者和弱者

10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说它是外国版的《色戒》?《色戒》我还没有看,但是这个真是没什么意思,那个情报局局长一点也不像个高官,那么nice,还那么痴情种的样子。MS中国的敌我战争还老奸巨猾了一点。

13分钟前
  • 半袖
  • 较差

我就想推荐大家看看主角穿红裙戴红花唱歌那一段。

15分钟前
  • satan
  • 推荐

绝代尤物。“风声过后,世间再无传奇”用在这里才合适。那句与其选择子弹不如投降恐怕会是大多数人的选择。

20分钟前
  • Lan~die
  • 推荐

没法不联想到色戒,不过这部是彻头彻尾的情节片,没在文艺上纠缠。另外,女主角很好看,不单单是相貌上的~~

25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一开始是《辛德勒的名单》,中间是《色戒》,后半部分是《西西里美丽传说》,最后是《名侦探柯南》#好像混进来奇怪的东西了#

26分钟前
  • 刘康康
  • 还行

2008-6-19看毕,非常的经典,比色戒强很多倍

31分钟前
  • 左思
  • 还行

看过的最好的荷兰电影,悬疑迭起,险象环生。对于我这种剧情控,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好电影。极度推荐,这是了解荷兰人和荷兰历史的一扇窗,同时也是一部剧情几乎满分的电影。

35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有些地方看到了文革的影子

37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3.5,精彩归精彩,但过度戏剧化,以至于2个半小时要滴水不漏圆住这个故事已经相当局促,更没有任何文本空间去构筑叙事之外历史和人性深度。

42分钟前
  • Peter Cat
  • 还行

实际上,所有人都憎恶战争,除了旁观者

46分钟前
  • 大xu
  • 推荐

剧情紧凑。演员到位。名副其实的好片儿。

48分钟前
  • 圈圈圈
  • 推荐

无以伦比的棒 惊艳到极致 保罗真是个人才

52分钟前
  • 深毒
  • 力荐

精彩淋漓的佳作。本片开局平平,但随着故事的展开变得越来越是精彩,剧情一波三折、峰回路转、起伏跌宕、高潮迭起,如倒食甘蔗、渐入佳境。叙事更是干净利落,绝不拖泥带水。且始终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结尾一切复归于平静,令人不胜唏嘘感慨。正是: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4星半,强力推荐

53分钟前
  • 易老邪
  • 力荐

爱好邮票的魔鬼尚有一线良知,庆祝胜利的天使早已丧失尺度。法西斯与基督徒并无区别,英雄与妓女界限模糊。有的身体被千刀,有的灵魂被万剐。可以向仇人袒胸,不愿向恶人露乳。注射贪婪的胰岛素,吞下伪善的巧克力,刚被万人簇拥,转而躺进棺木。战争有结束,攻讦不结束。可以信任人,但不可信任人性。

55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每10分钟剧情就来一次大转变,这比较强

60分钟前
  • bba
  • 力荐

所有打三分以下的都是看的删减版嘛?其实是多美好的片!!!女主与德军上尉第一次的时候眼睛好漂亮>///<上尉大好人我的菜!。。结局在半途有点眉目,但合情合理的伏笔和对小角色剧情的适当渲染是成就了一个还算出乎意料的结局。。Carice演女主好不容易的!别再说她胸部小了其实很漂亮Q_Q

1小时前
  • 拉子闪闪发光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