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7.1)这个非常有意义的节日里,一名有30多年党龄的党员,与家人一起看了一部很有正能量的电影。《你是我的春天》片名很浪漫,内容很治愈,表现很真实,表演很精彩,选今天上映很适宜。影片让我们从疫情下平凡人的身上看到了许多的温暖,许多的温情,许多的温馨……大灾难面前人人都是平凡人,但正因为平凡的人们才孕育了更伟大的不平凡。感念一直奋斗在一线的防疫工作者们,尤其是广大党员和志愿者。王书记去隔离那一段看得我泪流不止……
继《穿越寒冬拥抱你》之后又一部以抗击疫情为题材的电影,同时展现了在疫情之下人与人之间相互关怀、相互照顾的温情画面。如今已是2023年,全面放开了,但我们仍不能忘记曾经那三年艰苦的岁月,也不能忘记曾经带给我们温暖和关怀的人和事。本片由五个小故事组成,并且由不同导演导演制作而成,彼此之间拍摄风格各有不同。但这几个小故事总体较为分散,没有特别紧密的联系。全片平铺直叙,在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描摹上也很平淡,缺乏亮点。
在初夏的北京,很适合去看这样一场令人感动的电影!故事情节真实又有力量,演员对每个角色的演绎都很有穿透力,一些微表情和小细节把控的很到位,从2020年初到2022年中,我们经历了太多,也感受到了很多温暖,更重要的是我们知道要珍惜身边的人,趁着还年轻,趁着还能勇敢,去做想做的事,和相爱的人大胆表白,把内心的爱意表达给对方!
原创2022-06-29 17:19·毒舌电影
有部电影太懂Sir了。
想去看演出,想去海边游泳,想和分开多年的朋友喝酒见面,想到草原自驾旅行……
不贪心。
实现一样可以吗?
什么样的电影能让我们如此感叹向往的生活。
青春片?爱情片?公路片?
抱歉都不对。
它的题材是关于——
疫情。
懂了。
都懂了。
《你是我的春天》
一部来迟的电影。
讲述那个疫情严峻的,2020之春。
一部并不迟的电影。
因为2022的我们,仍然在寻找一个可以自由拥抱的春天……
因为在酷暑之下,电影院仍未走出寒冬……
这样一部电影。
或许来得正是时候——
主演。
周冬雨,尹昉,黄晓明,宋佳,王景春,赵今麦,潘斌龙,宋小宝……
金牌幕后。
比如导演里的董越(暴雪将至)、张弛(东京审判)、田羽生(前任攻略)、饶晓志(无名之辈、人潮汹涌),编剧中的袁媛(滚蛋吧!肿瘤君)、史晨赟(人在囧途),音乐李小冬(无问西东,后会无期),剪辑许宏宇(亲爱的,夏洛特烦恼)……
尤为引人注目的监制。
陈道明,黄渤。
话不多说。
看成片。
01
要进入这个故事。
我们不得不暂时回到那个永生难忘的两年前。
封城,是平静水面的一颗巨石。
瞬间惊涛骇浪。
那时的我们,没有多少心理缓冲。
春运期间车站里慌乱逃离的人流,空无一人的曾经繁华喧闹的街道,医院走廊里挤满的等候急救的病患,穿着防护服的医护人员被勒得满脸伤痕。
一个词,惊慌失措。
普通的上下楼的邻里龃龉,就能吵到惊动社区书记来亲自调解。
原因无他:
在身体伤害之外,心灵创伤更像是干柴堆砌。
一丝火星,就可爆燃。
而这种不满。
在电影里,是医院走廊里质问苍天的声声不甘。
是小区楼道里亲人被抬走时的嘶哑难言。
更是无数第一次见到这幅场景的普通人从心底里泛起的战栗与不安。
包括医生,护士。
躲在角落里,大声喊着不可能,不应该,没办法……最后情绪崩溃。
没错。
最初的抗击疫情,并不全是宣传上的八方支援,斗志昂扬。
而是一线普通人,在恐惧、悲伤,再恐惧,再悲伤……中逐渐麻木的过程。
都是普通人。
谁也不比谁更强,甚至一开始,目的都不一样。
尹昉饰演的白领李南风,为了追回被丈母娘干预分手的女友尚小雨(周冬雨 饰),在疫情刚刚爆发的时候,特地从上海来到了武汉。
面对母女患病住院,他选择成为了志愿者,每天奔波空无一人的街头,买药送药,在疫情高发的病房里,给医护人员搭把手。
疲惫地拯救他的爱情。
潘斌龙饰演的货车司机王大鹏,接下了工厂库存积压的一车口罩,准备来武汉卖掉,换回辛苦一年的打工钱。
结果见识到了疫情下的惨状。
在激烈斗争之后,他咬咬牙,捐掉了口罩,支援战疫。
还有护士,还有医生。
患病了在休息室哭泣,面对战友在ICU病床前叹息。
如果说当初我们看疫情,部分还带有些许猎奇和唏嘘。
而之后两年里,已在多个城市轮番上演。
没有了第一时间的惊慌失措。
但是,却仍然解不开麻木和迷茫的不知所措。
我们应该怎么做?
我们还能期待什么?
这也许才是《春天》更想说的,在紧张的“作战”后,别忘记了这一切的终点还是:
我们的生活。
02相比于万众一心的抗疫宏大叙事。
从Sir前边的介绍也能看出:
《春天》并没有执着于诉说伟大,而是致力于书写平凡。
伟大故事的落地,依然是来自于小人物的视角。
Sir只举电影中的一个例子。
来自于董越导演拍摄的片段。
ICU医生龚臣(黄超 饰)。
演员的造型做了颠覆性改变,寸头,胡茬子,沧桑感拉满。
△ 左:《我们的法兰西岁月》饰王若飞
但电影里他出现的第一幕,就是硬挺。
ICU正在抢救病人,突然找不着医生了。
龚臣找到人时,医生此时瘫坐在休息室里,一脸绝望——这样的条件,搞不下去了。
患者太多,病床不够。
重症太多,药物不够。
病亡太多,信心不够。
这些,龚臣都知道,但也只能疲惫地安慰+打气。
电影中的一个小护士的话,能总结出这个医生崩溃的地方:
我们这么多年学习的医术,不是在这里放任自己每天只能无能为力一次次承认失败的。
话说得很对,但在疫情面前,医护人员作为最前线的战士,又能怎么办呢?
镜头一转,龚医生继续参与下一次的抢救和治疗。
但并不是没有心悸。
下班之后,他和作为护士的妻子就住在医院外的私家车里。
车门一关,一床被子熬过大半个冬天。
和孩子打电话时,明明关心得紧,又不免板起脸,在线训话。
一个中年男人的无力与矛盾,被他拿捏住了。
像他这样的,才是蔓延至今的疫情里,最广大普通人心路的真实写照:
责任,担当,压力,在崩溃和慌乱中,变得麻木和机械。
但龚臣还有一个身份,ICU主治医生。
这里不得不提《春天》特别的地方:
它用一种极为写实的方式,展现出当时疫情中,关于抢救重症病人的几乎全部环节。
这是Sir在银幕上看到过同类题材里,还原抢救现场最详尽、最真实的。
为此,不仅让演员亲临一线学习,更是请来了真实的医护人员来参与创作,担任群演。
比如让武汉第一医院的ICU主任参与检查每一个拍摄镜头,为的就是确保能够真实展现抗疫一线的细节。
监测各种指标。
推注各类药物。
插管,急救。
以及最后的心肺复苏。
电影设计了一个让人颇为感慨的桥段:
龚医生的战友,另一位医生,在疫情中倒下了。
病情迅速恶化,需要插管。
在以往的抢救中,一贯极为冷静高效的龚医生,在这一刻,也绷不住了。
心率监测已经成为直线,全场医护人员都准备停止抢救。
龚医生还是用着最后的力气,为战友做着心肺复苏。
一下,两下,三下……
电影没有展现奇迹。
只有龚医生一个人累得最后瘫软地停下,带着哭腔说: 对不住,我按不动了。
那一晚,龚臣医生一瞬间老了快十岁。
以至于当镜头怼着他的脸,给了长达数十秒的特写。
他的沧桑,疲惫,一览无遗。
《春天》依然在直面冰冷坚硬的疫情。
但不止于此。
说其他“抗疫”题材的电影,主色调是白色。
白大褂,白色防护服,白色的手术灯。
但你看《春天》的色调是什么?
绿。
绿是痛苦后的新生。
03
如果回到2019年,告诉你今后的生活,将和以下几个要素紧紧绑定在一起:
抗原,核酸,健康码,行程码,疫苗,加强针……
相信大部分人会直接说:
开什么玩笑?
但现实是,两年过去。
疫情防控,以及防控政策下的准备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甚至,已经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旅游好像是很遥远的事了,囤物资变成必备技能,学习变成函授,上课变成网课……
翻翻互联网,随时都有人在哀叹这种影响:
也因此,在2022年的春夏,大家才会对疫情以及防控政策的限制,有着各种埋怨和碎碎念。
我之前对疫情无感,直到疫情与我有关。
如今,有关者越来越多,才会引发一股“怀念2019”的风气——
那时候没有疫情,岁月静好,一切似乎都有希望。
但这,往往就陷入了悖论:
2019年末的时候,大部分人曾对2020充满信心与希望。
2022年的时候,怀念2019年,也是在逃避2020以来,绵延至今的疫情。
逃避那些我们不愿面对的回忆和记忆。
但疫情之初的困难我们共同克服过,疫情之后的疲惫也需要共同面对。
如果因为防疫带来疲惫和痛苦,就选择性忘却那段最艰难时期,疫情曾造成的伤害与曾经抗击疫情的患难与共。
也不对。
导演之一的周楠就在采访中说道:
有义务用自己得摄影机
去记录这段历史
来疗愈所有人得创伤
这也是《春天》的意义:
我们回顾2020,并不是要逃避当下,也不是要怀念2019。
而是重申,宏大叙事之外,电影之于历史,纪录的价值。
在那些官方盖棺定论过的大历史里。
一定有着那些平凡且闪光的小人物,他们也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爱憎悲欢。
为了爱情,为了工钱,为了教育,为了报恩,为了还愿……
在大时代的背阴处,演绎着属于他们的精彩。
尤其是,在电影的几段故事,基本都有着现实中的新闻原型。
比如电影里的龚臣夫妻,就来自于这对武汉金银潭医院的医护夫妻。
比如王景春饰演的社区书记。
就是无数类似的基层社区干部最真实的写照。
比如汶川人支援武汉。
比如民工们捐口罩。
在那时,我们真的齐心努力过。
并且成功过。
在某种程度上,这些现实事件在电影里的重新演绎,证明了《春天》的价值:
在一个普遍陷入困境的时代。
直面和勇敢地记录过去,不褒不贬,本身就是属于电影的责任与担当。
Sir也希望多年后,再回看这段记录。
依然能够发现它藏在最底层的力量:
我们曾经感受过春天的温煦。
又何苦向当下的冬天让步半分?
冬天终将会走。
春天一定会来。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真是哭中带笑的一个好片子!几个小故事讲述了疫情下坚不可摧的爱情、血浓于水的亲情,以及各行各业为抗疫做贡献的人们。尤其是医护人员和志愿者们,他们从害怕到慌乱到崩溃再到勇敢面对,那股冲劲儿真的很触动人心,呼吁大家都去看看这部电影,去感受武汉当时那种困境下人们是如何鼓起信心去面对生活,去和病毒作斗争!对了,影片中黄晓明一家真是让人又哭又笑,总之大家去看吧!
#电影你是我的春天# 电影中有好几个的小故事构成,每个小故事直接都是有联系的,环环相扣,虽有一些感觉有点不贴实际,但大部分都是比较接近现实的。分寸感拿捏得很好,平缓与高潮相结合,不失节奏感,演员表演的足够抓人眼球。画面、摄影角度好,故事切合现实,不浮夸,每个情景都会在现实生活中出现。观影后的直观感受是值得推荐给每个人。
参加的重庆的提前观影,整体围绕19年疫情为背景,全篇由5个故事组成,基本相互独立,5个故事讲述了5组的小人物的抗疫历程,从和大家生活相关的角度切入,很容易引发共鸣。上映时间相比其他同类型的疫情题材片较晚,但是对人物和细节的刻画更为具体,更加贴合现实。取材广泛,反映了疫情下各个小人物的抗疫里程,以及在疾病面前人类的渺小。
疫情以来看过许多的相关电影,纪录片。今天有幸超前点映看到了你是我的春天,这部电影我比较赞赏的是演员的演技,都很有感染力。但作为多个导演负责不同部分的电影,每个导演对故事和镜头的掌控能力不同,以及编剧水平的高低,很容易让每个部分有参差。周冬雨和尹舫的部分在合格线以上,满意;宋小宝和潘斌龙算是笑中带泪的一个小插曲,满意;赵今麦部分是我最不满意的,这个冲突跟疫情并没有啥关系,强行煽情了,还让我想起了楼上的讨人厌邻居,但王景春的演技还是很厉害。医生护士夫妻部分是我最满意的一部分,感觉是唯一真实刻画当时武汉情况的,也是唯一让我哭出来的。其他或多或少的过于美化当时武汉的严重情况了。黄晓明宋佳那部分也是及格线,少许落俗套。最后总结,演员演技不错,编剧上点心吧,记录真实生活就足以感人,不要强行煽情了
一部“蛇头虎尾”的电影,在相同背景的电影已经密集出现的情况下,前三个故事陷入了情感抒发受阻或是没有准确方向的境地。感动也不是,大叙事也不是,它只能盲目地交由演员勉强前进到一个位置,接着就不知所措。但“熬”过了它们的话,最出色的董越和饶晓志用各自部分为整个成片添上了“虎尾”,没有让其进一步陷落。两者用“风格”做了文章,前者坐阵的部分利用近身空间的逼仄和窒息感,在(唯一没有更大名气的主演情况下),最大可能地还原这场战斗的无情与残酷;后者坐阵用喜剧材料和如常的“云贵川一家亲方言”材料炮制了较为轻松的能量与幻想,没人不爱赵亮吆喝的几句,也没人会嫌弃只要不扮酷耍帅就很正常的教主。所有演员最喜欢尹昉,尽管海滩戏好像周冬雨的oppo广告再利用。
为医护工作者加一星
还是老一套东西,那些明星也只是匆匆过来走个过场,黄超和杨斯的表演全是唯一的亮点吧。而且我没想到,王景春演得比黄晓明还烂。
完美式人物,无感!模式化剧情,无感!空洞化歌颂,无感!抗疫拼盘电影没有核心主线,人物间没有关联,武汉人,志愿者,社区人员,医护工作者,驰援家属,你方唱罢我登场,演员是没什么问题,观影情绪却一直断裂跳跃中。加上天生道德崇高感的群像设定,看上去太假,更谈不上感动。只有《病房》胜在纪实风格,崩溃下的情感张力,影射了吹哨人,算是刀尖上跳舞了。屋顶投影,钢琴小屋,集体亮手机,变身哪吒,几处超现实的浪漫主义升华都是导演想啥来啥尴了个尬。
中国电影的脊梁就靠主旋律和爱情了
《中国医生》的时候骂声不断,没人想到这就是抗疫片的巅峰了。
医生夫妻段落吊打全场
如果一部电影的看点是超强卡司,那就是没有看点。他们只关心自己想讲什么,只想满足自己的表达欲,根本不在乎观众有没有思想有没有感情,拿一些胡拼乱凑的画面企图引起我情绪的波动。哪怕真的有被打动的地方,也是因为人们对疫情的苦痛记忆。而这种毫无艺术可言的加工,是对这种苦痛的消解,是对经历过并且正在经历着疫情的人们的不尊重!!!是对电影的不尊重!!!!!如果这能算是电影。消费疫情,死有余辜。
正好在行程卡取消星号的那天看了这部电影,很巧妙的巧合。当时两句台词印象很深,“我知道你想回武汉陪妈妈,但上海更适合我们发展”这句话放在现在看真的感慨良多,“这个世界,怎么会变成这样”是那段日子里我们每个人由内而外的发问。一部群像电影,疫情时期下不同的人和人与人的关系,看到里面对医院内部和对每个人的刻画,想起了不久前的武汉,也是现在的上海和北京。希望下半年,新的开始,大家都能找到目标积极生活,有所成!我们期待的春天一定会到来!
你在歌颂春天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很多人根本没有等得到这个春天……
冲着导演组去看的,第一个故事煽情得我忍不住直接在影院吐槽,后面的故事还好。龚医生的角色,乐乐的角色演技在线。
疫情两年多了还有疫情电影,你们这么消费疫情有意思么??
实话实说,疫情期间谁会想看疫情电影?没完没了自我感动,“我想说谢谢你”式的审美疲劳够够的。
看到那个男的在楼顶干这干那我以为就够离谱了 结果看到潘斌龙和医生争执要床位我简直想带着电影院的门一起冲出去一万米 疫情做成记录片不好吗 为什么非要憋出一个电影
很烂,却已经是抗疫片里质量最好的了,比中国医生好出10个穿越寒冬拥抱你吧。强调:依旧很烂。
命题作文,拼盘电影,没啥期待。冲着周冬雨看看,三星不能再多了。看这导演跟主演阵容,也能猜得出水准。跟《我和我的》系列都还有不小差距。但是抗疫题材,拍的感人还是很容易的,随便拍拍就赚到我眼泪了。
这两年看了不少同类型的电影,而这部却有不一样的细节,同样是用几个小故事展现人间冷暖,这一部没有一味的歌颂,医生这一对在车上吵架那段很真实很深刻,社区书记那段最感人,惊喜的是有四川的故事,也是最有笑点的一段,很贴近我们的生活,电影总会带给我们温暖和感动,就足够了。
不要被周冬雨和潘斌龙前两个垃圾拼盘劝退!!一定要坚持到龚医生和他爱人的故事!!!相信我!这个故事之优秀,不管是表演还是剧本(尽管纪录片已看过),情感之真挚,格格不入到可以让你以为在看另一部电影!这特么才是“中国医生”!!就因为这个故事我可以把这不及格的片子打到7分!尊重抗疫题材,就请把其他拼盘删了!
纪念当初的疫情,在后疫情时代,看看几年前的灾难的心路历程,和现在似乎不同。人是健忘的,需要一些留存的记忆
没《中国医生》那么讨厌,但细想一下可能就好了一点点,真就一点点。几个人里,也就董越打算搞点像样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