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看到《朗读者》介绍,想起前不久才结束的同为董卿主持的诗词大会,心里念着这一定又会掀起收视狂潮。看到第一期前半部分,才想起了类似的节目《见字如面》。
今天不谈节目内容,谈现象。一股脑出现了一系列文化类节目让我们看到的是电视人在试图拯救现在趋近于数典忘祖的年青一代。不幸的是这个出发点本身隐藏的文化流逝之痛,而幸运的是从颇高的评价中看出这些电视人的努力没有白费。
用那句很老但很经典的话"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之于电视人和中国文化均是如此。当你看到满屏的真人秀和鲜肉,真的不会觉得被娱乐和综艺侵占太久的电视行业是在和互联网新媒体的博弈中垂死挣扎。是时候换换口味了,于是我们看到了《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
我们该被其包含的多样文化性而折服。
看了30多分钟,有一些不成熟的小意见: 1.看起来像朗读版的艺术人生,说出你的故事。 2.朗读嘉宾不太自然,而这种不自然像是被董卿传染的。 3.演播厅搞得太大太华丽,豪华演播厅+豪华会客厅,有点隔一层之感,更何况开门关门进进出出的,弄得繁琐。 4.“你准备好了吗?”这句梗,以为在看“我要上春晚”或是“开心辞典”。 5.巴拉巴拉鼓掌的观众,以为在看“我是歌手”。 6.如果可以,希望能看删减版,有文本朗读就够了。诶,这样又好像《见字如面》。 7.吐槽完毕。
看了四五期的见字如面,偶然看见《朗读者》。第一反映是模仿,都是以“大家”读的一种形式呈现。
然后许多人跳出来说《朗读者》是董卿出任制片人,在见字如面播出时朗读者已经进入剪辑阶段了,无抄袭可说。
当然对于非诚勿扰这类节目火之后,各大卫视相互创新模仿,种种类相亲节目串出来,所以也不知无模仿你说是否真假。
当然不否认现在热度和评分来说,朗读者略胜一筹。
刚播出便带着许多标签:董卿主持,读信,名人等等。
客观来说。董卿远胜于见字如面那两个聒噪的主持人,场景布局更华丽,有名人有普通人,更有如今我们不知名的伟大的艺术家。
比起网剧制作的见字如面,有些在老大哥平台播出董卿主持豆瓣评分9.2的朗读者。见字如面好像被甩了几条街。
对我来说,我更喜见字如面。片头占5分。朗读者意在走近大家,片头采访许多人读信,节目访谈加朗读,以小见大。确是喜人,但在那么富丽堂皇的布局下将小人物,朗读文字搬上去,总是有点过于耀眼,难以放下。
在著名翻译家许先生与董卿的交谈里,我湿了眼眶。只为依旧可以热泪盈眶的许先生,而不是节目。
在见字如面第一期归亚蕾读蔡琴写给杨德昌的信时,我更为撼动。这一次,有为节目。
虽然女主持人一直在各种解读抢话,男主持人一直插不上话,蒋勤勤林更新的朗读被各种人吐槽没感情。
但在一个不大不小的空间,一张讲台一封信一个人站在那,就仿佛能触到岁月的影子。
朗读者,看了目前的两期,场面很大,灯光音效也好,可是感觉一般,文学和情感的混搭,要表现的似乎有点散,者的情感访谈要比朗读的比例大多了,就是一个简版的艺术人生,找来的这些嘉宾和他们的故事,除了许大师的,别的我听了没什么感觉,因为挖的不够深,背景介绍的不够。
让访谈对像上台去做个总结陈词性的诗书片断朗读,可是选的片断除了太短,也比较陌生,如果读的很好的话,倒也能表达情绪,让人产生了解的愿望,却又读的基本不太行,没能让我情境交融,听了以后没有特别想要看哪本书的感觉。
让普通的百姓,素人去朗读,能明白导演的用意,是想用朴实和真实来打动人,毕竟他们是我们身边的活生生的人,真真实实发生的事情,可是事与愿违,也可能是我在电视机前看的缘故吧,情绪没感染到我。
我妈就挺喜欢看这节目的,她完全是当成情感访谈来看的,尤其是看到乔榛老师的时候。这应该可以是一个好节目,可是目前这搔痒还没在点上。
3月6日更新:
节目进行到了第三期,导演大概听取了网上的意见,让每位嘉宾朗读的时间延长了,朗读的片断相对更完整了一点,节目的重点越发体现在情感上面。
本期出现了一位令我感动的嘉宾郭小平校长。第一期的许渊冲老先生对中国著作的翻译贡献。郭小平校长对艾滋病儿童的无私帮助。包括美国那位汉字叔叔自费建立的古汉字查询网,这些都是大爱,大爱无私,大爱无疆。爷爷奶奶的养育,父母之爱,个人奋斗的不易,这种爱是小爱,私心之爱,家家几乎都有,你我无非是没有显著的名气上不了那个舞台,既然如此,何必为这些刻意的煽情,为我也有的小爱而动容?可节目组如果再继续多找几位拥有大爱无私奉献的嘉宾来,就要从艺术人生变成感动中国了。这节目文化性又产生在哪里?
花了两天时间刷完两季,朗读的文章没怎么看,主要是听各位大佬讲自己的经历,感觉自己的人生也厚重了一些。 对于我这种泪点低的人来说,简直就是催泪弹! 非常喜欢董卿了,完全能够跟上访谈者的思维,引导得非常好。 ~ 宗月大师,刘寿绵。林兆华。 柳传志:“只要你是一个正直的人,不管你做什么事情,你都是爸的好孩子。” 西南联大校训:中业兴,须人杰。 曹文轩:《草房子》。 张梓琳:“小布谷,愿你慢慢长大。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 不害怕,不后悔。 不合适的两个人,最应该做的事就是早点分开!(所以,好像看开了?真开心~ “爱,是唯一理智的行为。” “我从来没有长大,可是也从来没有停止成长。” “自己不倒,别人推也推不倒;自己倒了,别人怎么扶也扶不起。” 人,不应该过于强调自己的痛苦。因为这会让你忘了对别人的关照(文革),不要忘了听那些容易被忽略的人的声音。另外,要知道,痛苦大多是上天的旨意,目的是让你成长。所以,可以为别人流泪,但是不要为自己,没有用。
访谈做作。节奏拖沓。布景、动作是央视一贯的好大喜功、喧宾夺主。低估了观众的理解与审美水平。朗读水平参差。但朗读是真诚的。
听许渊冲老先生说情诗的那一刻,竟也分分钟热泪盈眶
凡凡总总,各色人生,不是讲你朗读的如何,而是讲朗读背后的故事。诚然,见字如面的朗读更加规范,但朗读者更加人性而真切。董卿真的惊艳了我。
愿你有好运气 如果没有 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 愿你被很多人爱 如果没有 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 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
董卿太美了!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些读的还是有些瑕疵☺不过朗诵技巧不是最重要的情感才是
董卿到底读过多少书,这张口就来的功力也太可怕了!
一样是明月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有人不见梦似的挂起
希望清流成为涛涛江海
水的太明显
感谢央视,让我在继诗词大会之后还能看到这么有格调的节目。
建议更名为《董小姐的客厅》,来做客的嘉宾带点打动人的小故事,读段豆腐干大小的文章,佐酒。改回三星,毕竟这才是本意。另,期待一个更纯粹更厚重的朗读节目。
比起见字如面的信 朗读者则重在人也更深入 看许渊冲老先生那段看的热泪盈眶 先生的心里宛若住着一个少年 那般灿烂 生命不在长短 而是活着的每一天都是值得记住的一天 可以感受到每一个朗读者都是那么的热爱生活 读的字也鲜活感染人心 从诗词大会到朗读者 越来越被董卿的魅力吸引了
总被拿来和见字如面比也是够了,别的不提,单主持人这一项就无压力秒杀见字好么。
把名人或普通人的闪光点或想表达的内容跟阅读的文本结合,透露着央视骨子里的人文关怀。看见普通的情感,也看见董卿的底蕴。重点在“者”,而不是“朗读”。
如果说《见字如面》是在朗诵中饰演别人,那么《朗读者》便是通过文字回归自我,各有千秋,各有侧重。好多人看完朗读者之后感动满满,想起了自己学生时代的朗读经历,甚至重拾了朗读的热情,但就这一点,朗读者就功德无量了。我的卿,可以的!
不错的。《朗读者》,《见字如面》,《诗词大会》这一波文化综艺终于走进主流了。事实证明,市场不一定是去迎合的,而是可以引导和培养的。
《朗读者》绝对是现在众多综艺节目中的一股清流。央视依然煽情的一把好手,几度让我潸然泪下,结尾胡德夫自弹自唱《匆匆》彻底击中我。。#北汽出品,必属精品#
《艺术人生》无艺术,《朗读者》内无朗读。
其实是央视人脉故事会啦,就像董卿春晚串场介绍楷模事迹。
当初无意间看到这个节目的第一期感到很惊艳,看了之后几期五星改成四星,扣分之处在于舞美和过度的煽情,这两点也是央视的老毛病了。不过我仍觉得这个节目比《见字如面》好,在这个时代做这样一个节目本就不易,没必要用过于理想化的标准来要求它。我不否认董卿有内涵,但是说的内容可能是安排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