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她们美得叫人心碎~~~
好片儿是不受地域限制的,因为人性大同……
那些欣喜
那些悲伤
那些小幸福
那些生活的枝微末节……
无以言表的轻描淡写,美得叫人心碎~~~
PS.
相当喜欢片子跳跃式的点到为止的手法
绝不拖泥带水,却不影响剧情推进,反而留给观者更多意味深长的空间
岁月神偷真算不上什么~:)
2 ) 女人最了解女人
一直很喜欢焦糖的味道,记得在五道口的雕刻时光,曾经有一块名字很诙谐的叫“焦糖玛奇朵”的cheese蛋糕,那个晚上,甜中略有苦的味道,不知所以地撩拨着情欲,思绪飘得很远很远……那种感觉深而甜蜜。
在豆瓣上偶尔得知有这样一部叫《Caramel》的电影,一眼就被海报里的焦糖色吸引。在上海阴雨的下午,在属于一个人的静止里,被整部影片温暖的焦糖甜包围,和美丽性感的Labaki一起品尝由她冲调的这杯焦糖玛奇朵,悉数女人的心事,感觉美极了。
女人,真的最了解女人。
很久没有看一部电影哭那么久,上一步是《leon》,持续半个小时,这一部,从Labaki独自在情人旅馆为心爱的男人准备生日擦洗卫生间开始,泪水止不住滚下来……年老的Rose在理发店精心做了头发,坐在化妆镜前轻点眼影,将赴老绅士之约又因为疯姐姐的嚎叫断然擦去眼影……Labaki在为情人的妻子修脚时所感知到那个女人与自己同样真实的爱,出门后坐在街沿失声而泣……临出嫁以前,妈妈在床上对即将出嫁的Nisrine不舍叮嘱“这是你在家里过的最后一个晚上了,我舍不得你的离开……明天将是属于你的夜晚,你将从一个女孩变成女人……在他面前不要害羞,他是你的丈夫,你的王子……无论发生什么,好的坏的,起初可能不大习惯,会好的,你慢慢的学吧……好好活吧,只有上帝知道,前面为你安排了什么”……Rose在暮色里搀扶着疯姐姐为她捡拾纸片……
自从懂得爱以来,只有全情的投入过,我们才会如此温软可人,充满了对生命的尊重、悲悯与感怀,犹如那可以用舌尖品尝其甜,亦可以被其敷在腿上脸上撕扯出痛的焦糖,不是么。
喜欢Labaki,第一部电影就如此出色,亲身演绎棒极了。
谢谢vanysun,与我分享电影里让人惊叹的原声:
http://www.xiami.com/album/244688
希望有一天也可以在贝鲁特望着窗外来往的黎巴嫩美女,喝一杯焦糖玛奇朵。
3 ) 酸、甜、苦
一部透着酸、甜、苦的好片子,那种淡淡的味道让心跟着一起颤动,喜欢虽然年老但依然美丽含羞的罗丝阿姨,喜欢最后她牵着自己的傻姐姐在公路上捡垃圾,那么现实的美好。
4 ) 美人儿哟,转眼你们便已老去
昨天傍晚的时候,我提着一个插座与一盏台灯走在回出租房的路上,在快要上楼梯间的地方,我突然又一次感受到对死亡的恐惧,这种恐惧在一段时间内已经很久没再出现过,我提着东西的手颤抖了一下,似乎被什么东西刺中了一般。
如果不是傍晚,是下午的话,在楼梯间旁能看到住一楼的老太太,她一般坐在一把藤条椅上晒太阳,旁边是属于她家的小院,小院里有一棵枇杷树和不知名的普通花,还有一只总是懒洋洋的猫,有一天晚上我没有关窗户,这只猫从窗户窜进来,我费了比较大的劲才将它赶出去。自从我们搬到她的楼上之后,她的睡眠质量始终都不太好,有时候半夜也会上来和我们交涉,她交涉的方式是用一种含混不清的语言不停的诉说一件事情,你只能从你能听清楚的只言片语中把握她的观点。她与我们交涉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我们会异常注意行为举止,可几天之后,必定又会故态复萌。这段时间没有看到这位老太太再上来了,也许她屈服了,也许她习惯了,每当我走进楼梯间看到坐在躺椅上颐养天年的老太太,还会带着歉意的在一瞥之间注意她脸上的表情,但她脸上始终呈现出的都是一种难以称之为表情的表情,或许是掩盖在皱纹下,难以辨明。
在一段时间里,我是害怕变老的,在我十五六岁的时候,我想活到二十四五人生就该差不多了。可是转眼我便已经迈入二十岁,还有四五年,我甚至不知道到底够不够。
最近这段时间,我总是想起以前的事情,在情绪的低潮期,这些回忆是很容易便占据我的大脑的,在那个贫乏的小县城里,穿着一身校服,脸上长满浮肉的我快乐的度过我的青春期,那时候的我沉迷于青春的感动与困惑之中,与邻桌的女生传纸条,听年少无知的歌,在学校的操场上挥霍着自己的汗水,困惑于那些年轻的忧伤。再往前,我的记忆被定格在一座小镇上,被定格在父亲工作的学校中。那时候夏天的晚上没有如今这样漫长,几个简单的游戏便轻易的将时间耗费殆尽,直到学校零落的响起父母的呼唤,我们几个小孩儿乖乖回家,将一天的不快与欣喜都埋藏在梦里。
那时候的女孩也显得健硕而充满力量,无论是被太阳晒黑的皮肤,还是开朗的笑声,都散发出青春本真的力量,在这样的力量面前,任何青春期的爱情都显得美好,虽然它们在当时总是故作隐秘,小心翼翼的。
连傍晚都蕴含着无限的温柔,我始终忘不了初中的一天下午,教室里扬起扫地产生的灰尘,我趴在阳台上,一边完成我的课后作业,一边听周围男孩与女孩的嬉闹,晚霞像一条橙色的小河,在天边流淌,经过回忆的过滤,那个场景在我脑海中的色调变得更加迷人。
在我现在租房所在的小区里,大部分都是老人,经常能看到老人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男的多半在讨论一些社会新闻,股市走势,女的则扯着家长里短。在他们脸上看不到对于青春的眷恋,也许那些回忆都在更隐秘的时间,更私人的晚上出现。青春呵,我转眼便站在进入社会的边缘,对于成长的抗拒让我畏惧接受接下来将在我身上发生的改变,不如把时钟调回,让我重新度过我的青春,只要重新度过便好。
看《焦糖》的时候,我想到了些别的东西,那个疯疯癫癫的老太太无疑最令我感到触动,对青春期爱情的怀念竟然能产生如此强大的力量,而其他的那些美丽女孩,经过着属于自己的过程,可转眼间,她们也将老去。
面对那些回忆,成长甚至显得不值一提,女孩们告别年轻的模样,在自己的脸上挂满成熟的高傲,胸部膨胀,脚上踮起高跟鞋,丝质连衣裙将身材一展无遗,但美丽却渐渐远去了,取而代之的是对青春的恐惧,是那只努力想要抓住时间的软弱的手,是丢弃在厕所里带血的卫生斤。
影片最后,两个老太太在寂静的街道上携手走过,一个刚从时间的残酷中摆脱出来,另一个永远带着青春的幻想。“我们是糖,甜到哀伤。”可经历时间熔炼的焦糖不再甜得发腻,它可能会苦涩,更可能的是它被丢弃在某个地方,与青春的毛发一起,被人遗忘。
5 ) 4个女人一个les
很有阿尔莫多瓦《回归》的味道 细腻刻画了4个女人的生活和情感姿态~
发现最近的好多片子4个女人中就有一个les 像这片里的Rima 美剧《女人帮》里的catlin 《心倾何处》里的Spencer(Ashley应该是个BI)等等
同性恋的角色像是一种调味剂 又像是某种社会挑战 宣誓着女人不仅在社会地位上的进步姿态 甚至在性别取向向也开始逐渐抛离了男人角色~
6 ) 终究是美好的
在不久前的电影节上选了这部片子看,果然如意料般的好看。当时晚到没看到开头,便立刻回来下载了在看一次,而我很少将电影看第二遍。
焦糖,顾名思义是指苦涩甜蜜的滋味,而它另一个用途,便是引出了这段故事的场景——美容院。这一私人场所成为了几位女主角的聚集之地。
Layale爱上了有妇之夫,他们偷偷私会。为帮他庆祝生日,她在一个不需要查夫妻身份的小旅馆订了双人房,把房间擦洗得一尘不染,吹满红色气球,烤了蛋糕,一面拨打他的手机一面等。或许她心里已经知道他在逃避,却还孤注一掷;Nisrine将与丈夫举行婚礼,大家沉浸在欢快气氛中的同时,她却担忧自己曾经对丈夫撒谎是处女的事。之后再姐妹的鼓励和陪同下去做了修复手术;Rima是个女同性恋,和常来光顾的拥有乌黑长发的女人神情暧昧;理发店的老主顾Jamale是个无法面对衰老的女人,她一次次的试镜,做着明星梦;裁缝店的rose因为要照顾神志不清的lily,放弃了一段美好感情的可能。影片是在nisrine的婚礼欢笑中结束的,对于许多问题并没有再做进一步的交代,而仿佛在平淡的阐述,平淡的做结局,我愿相信她们的生活终究是美好的。
作为一部女性题材的影片,整部剧情的基调都是淡淡的,以不激烈的手法讨论着关于宗教和男女问题,揭露了一些穆斯林世界禁忌的东西,比如同性恋,婚外恋,婚前性行为。影片吸引我的地方还在于,它的色调偏暖色彩饱和,背景音乐非常的好听,人物刻画细腻完整。主演Nadine Labaki竟也是本片的导演和编剧,真是才貌双全。非常喜欢。
花絮:本片入选了第60届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
焦糖电影原声:
http://www.songtaste.com/user/album/a41621
7 ) 时间是身边匆匆流过的沙
当我开始经常回忆,我以为那只是小小的伤感吧。
当法令纹渐渐清晰,我以为那只是表情太严肃吧。
七年前,当一个三十岁的女人告诉我,这是一个多么重要的日子时,我还听不出她语气中的的凄凉。
对那时的我来说:老去,是如此的遥远模糊。
焦糖初融,色泽亮丽,引人垂涎,像那曾经的青春,肆无忌惮的流淌。蜜样的颜色,温暖柔软。
原来,甘愿爱上一个有妇之夫,也是年轻才能有的勇气。
原来,放纵自己,也是年轻才能有的荒唐。
原来,在极盛时凋零,也是年轻才能拥有的权力。
冷却的焦糖退却那温暖的琥珀色,苍白如胶皮,带着被发泄的怨气和连根的体毛,不知所终。
那些年轻的面孔如此惊艳,火辣大气,她们拥有的是尚可选择的未来,错爱还来得及放手,荒唐还来得及修补。
而那已然老去的人儿,做着徒劳的抗争,做着人前的伪装,不肯放弃。那滩红药水伪装的经血,破败之丑陋苍凉,不忍卒睹。
当我们开始不想改变,当我们开始甘愿放弃,是在面对正在老去的现实吗?
那甘心抹去妆容的面孔,那短着一截裤腿的背影,是这样的无奈和苍凉,老了,没时间了,没选择了。
洪荒之境,无人取暖。那些坚持独自走过一生的女子,内心的坚强该是怎样。
这个晚上,面对美人迟暮、终将老去的现实,我如此寂寞、如此荒凉,七零八落。
8 ) 《焦糖》:贝鲁特的女人们
生活在中东“小巴黎”贝鲁特的女人们,她们似乎比中东-西亚其他伊斯兰国家的女性要“自由”,但她们在爱情、婚姻、性取向、年龄等问题上,仍然活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焦糖”的苦涩、粘稠、柔韧都附着在她们的身上。
《何以为家》在中国大陆的热映,让很多中国影迷开始注意到来自黎巴嫩的女导演纳迪·拉巴基。
在国际影坛,纳迪·拉巴基早已经是有一定份量的电影人。她可以说是戛纳电影节的“亲女儿”,第一部长片《焦糖》(2007)便入围“导演双周”单元,2011年,她的《吾等何处去》又入围了“一种关注”单元,2018年,《何以为家》不仅入围了主竞赛单元,还一举拿下了评审团奖。十余年间,纳迪·拉巴基已经在戛纳电影节这个当代艺术电影的殿堂完成了“三级跳”,成就斐然。
纳迪·拉巴基除了是一名导演,也是一位出色的演员,她出演了她导演的大部分作品的,有时候还是“女一号”。《焦糖》便是纳迪·拉巴基自编自导自演的作品,讲述了贝鲁特的五个女人的故事。《焦糖》是一部群戏之作,五位女主角的戏份相差不大,但纳迪·拉巴基仍然算得上是“女一号”。
贝鲁特是黎巴嫩的首都,是中东-西亚地区最西化的城市,有“小巴黎”之称。
黎巴嫩历史上曾先后受埃及、亚述、巴比伦、波斯、罗马、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统治,一战后成为法国殖民地,1943年获得独立。正是在如此复杂的历史处境下,黎巴嫩成为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交汇之地。在黎巴嫩,基督教人口曾一度占据优势,但五次中东战争使得大量的穆斯林难民涌入黎巴嫩,从九十年代起,伊斯兰人口逐渐占据了优势。
也许是受基督教文明的影响,相对于中东-西亚的其他伊斯兰国家,黎巴嫩算得上是比较“开化”的伊斯兰国家。贝鲁特作为黎巴嫩首都,自然也成为了中东-西亚最“开化”的首都之一。
那么,生活在贝鲁特的女人们,在一个相对私密的空间里,她们能够享受到多大程度的“开化”呢?《焦糖》给出了一个比较生动、具体的答案。
《焦糖》的故事主要发生在贝鲁特的一家美容院。这家美容院的顾客基本上都是女性,因此,这里算是女人们的一个比较私密的空间。在美容院工作的有三个姑娘,拉亚里(纳迪·拉巴基 饰)、尼斯瑞和瑞玛。詹美尔是一位徐娘半老又不服老的前演员,是美容店的常客。美容店隔壁的裁缝罗丝和美容店的姑娘们相熟,也时常帮她们一点忙。
相信很多国人对中东-西亚伊斯兰国家的女性的印象是,她们大多缺乏基本的“自由”,出门要带面纱,好一点的戴“希杰布”(能露出正脸),比较严格的戴“尼卡布”(只露眼睛,甚至可能眼睛都不露),她们很少外出工作,主要从事家务。
但在黎巴嫩,女性一般是可以“抛头露面”的,比较传统的穆斯林妇女也就戴“希杰布”。《焦糖》中的五位女性,尼斯瑞应该是穆斯林,因为她出嫁前,她的母亲是戴着“希杰布”跟她“谈心”的。其他四位女性的宗教属性,恕我眼拙,我未能清楚辨别。影片中有一场戏是天主教的宗教游行曾到达美容院,可以肯定,美容院里应该是有基督徒的。
贝鲁特虽然比较“开化”,但从五位女性的遭遇看,她们的生活也处处受到伊斯兰文化的影响。
影片中,拉亚里爱上了一位有妇之夫——她幻想着对方会为了她抛弃原来的家庭。这让她在家庭生活中显得非常被动与难堪——她的家人不时“催婚”,让她有苦难言。她想与心爱的他共度生日,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原来,在贝鲁特,单身女性要到正规的酒店开房是很困难的。她不得不冒充已婚妇女去开房,却被要求提供已婚证明。不得已之下,她只能到一家不正规的酒店开了房(色情酒店之类)。房间很脏,她只好自己搞清洁。她还费尽心思布置了“甜蜜现场”,结果,心爱的他并没有出现。
其实,这位有妇之夫自始至终都没有在影片中“出现”,这样的“安排”进一步强化了拉亚里的爱情的虚幻性。不过,现实中,一位爱慕她的舍不得给她开罚单的交警一直默默地守护着她。爱情幻灭之后,拉亚里终于注意到了现实中的他。
尼斯瑞婚礼在即,却陷入了深深的忧思——她不是处女。作为穆斯林女性,婚前性行为是“有罪的”,更何况,和尼斯瑞发生关系的那个他并不是她的未婚夫。贝鲁特的“开化”在于,这里有可以修复处女膜的医生。在现代文明中,“处女膜”只是中世纪的“魔咒”,但这个“魔咒”在穆斯林女性身上,依然是挥之不去的。最“开化”的贝鲁特,也解不开这道远古的“魔咒”。
瑞玛从出场开始,就是一名“女汉子”。是的,她是一名同性恋。
在伊斯兰世界,同性恋同样是“有罪的”,所以,瑞玛不敢面对自己的真实的性取向。直到“她”出现了,还主动“诱惑”了她。
在影片中,我们没有看到她和“她”在一起,但“相知”后,她和“她”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美满的笑容。毕竟,这里是中东-西亚,这里是黎巴嫩,这里是贝鲁特,能够如此含蓄表现同性恋,已经非常“大胆”。
詹美尔可能是《焦糖》中最“自由”的女性。她已婚,她有孩子,有闲。她去试镜,试图重拾演员事业,不过是她的一种“休闲娱乐”方式。
但她也有烦恼,那就是,她不年轻了,她甚至都不来“那个”了。在试镜等候室,在婚礼上,她假装来“那个”了,看似可笑,但珍惜并热爱青春,就是女性的一种“自由”吧。
等了几十年,罗丝终于等到了她的“白马王子”。可是,她有一个患了老年痴呆症的姐姐莉莉,如果她就此追寻她的幸福,莉莉将无人照顾——她也不忍带着这个“累赘”走进“白马王子”的生活。
在罗丝身上,是沉重的责任,也是一种相对保守的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也或多或少来自于她所处的国度与社会吧。
生活在中东“小巴黎”贝鲁特的女人们,她们似乎比中东-西亚其他伊斯兰国家的女性要“自由”,但她们在爱情、婚姻、性取向、年龄等问题上,仍然活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焦糖”的苦涩、粘稠、柔韧都附着在她们的身上。
挺温馨的,女主角太漂亮了
小温馨的文艺片
焦糖剪裁了寂寞的裤脚、粘下了僭越的腿毛、钻进了爱意的裙摆、修复了道德的薄膜。是染色剂,让卫生棉条染上殷红;如玛奇朵,给润发清水逐渐加热。曾经缱绻,放了十个鸡蛋的蛋糕抵不过钱包里的合照;也曾雀跃,擦掉泪水卸掉眼妆认定这便是宿命。愿某日当你倚窗打电话,会有人在街角深情作答,浓似焦糖。
焦糖的甜,太浓太沉,就像女人的爱情已于最初的少女时不同
糖的后味是苦涩...画面亦有焦糖的色调 暧昧的软软的流动的黄色 像午后的阳光 撒在姑娘们的发丝上、眼眸上 为了今宵美景也暂忘掉难以拒绝的命运...
爱恋的甜腻,现实的苦涩。昏昏黄黄的温暖小电影。(喜欢的海报)
当青春和炎夏离我而去时,我也想剪去长发,挥去所有浓郁的爱,重新来过再爱一次,也许很不一样。
配乐太美。女人们太美。这个雨天看的心里满满的泪水。这些坚强的女性都是我的榜样,是我生活的督促
好看。
如果可以有一个肩膀可以靠着哭泣是比任何现有的食物安慰更适合疗伤的。
因海报吸引而看的片子。不错。拍摄颜色是我的爱啊,女人们在片子中穿戴的耳环令我流口水啊流口水啊。。纯女人的电影,讲的是几个女人的生活状态,但情节刻画不够突出,那个半疯婆婆搞笑可爱了,个性最鲜明的就是她啦。感动,为女人感动,女人,你的名字叫美丽。我们虽然忧伤,但甜着,一直甜下去。。
听着OST打算写点东西,结果憋了半小时什么都没憋出来。就放弃了。太郁闷了。我已经丧失了最后那一点文学基础了。最后那幕,老裁缝拉着她半疯的姐姐,我的眼泪就使劲的掉。在你孤单的圣诞夜,是谁陪在你身边。在你暮暮之年,又是谁还拉着你的手。我们都很坚强。
娜丁·拉巴基必须是戛纳亲女儿啊,双周-一种关注-主竞赛三级跳(但是也花了十多年……),出手这部处女作在2007年是双周爆款火遍全球。确实是蛮有新意且十分纯粹的女性电影,从这种有点乌托邦性质的“组织”(今天看就是[问题餐厅]吧)写女性的种种欲望进而带一点社会观察(却不是社会问题片)确实是独一份儿。结构稍稍有些散,而且焦糖这个梗其实可以结构性地再拎一下,调色上都在找焦糖的暖黄色的感觉也是很棒。拉巴基自己表演的处理也不错。
女人们的青春
女人们的心思与故事。
原来固执就是绝经后的红药水染成的那抹红
生活像焦糖,偶尔甜蜜,略带苦涩
女性群像,各有风采,有想夕阳恋的,有做手术变处女的,有蕾丝,有小三,在穆斯林的大背景下,显得极有异域风情。
我爱这个调调
没想到主演导演是同一个人,没想到焦糖还有这样的功效。没想到其实全天下的女子都对爱情怀有同一样的惶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