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蓝色果冻海 剧照 NO.1 蓝色果冻海 剧照 NO.2 蓝色果冻海 剧照 NO.3 蓝色果冻海 剧照 NO.4 蓝色果冻海 剧照 NO.5 蓝色果冻海 剧照 NO.6 蓝色果冻海 剧照 NO.13 蓝色果冻海 剧照 NO.14 蓝色果冻海 剧照 NO.15 蓝色果冻海 剧照 NO.16 蓝色果冻海 剧照 NO.17 蓝色果冻海 剧照 NO.18
更新时间:2023-12-06 00:04

详细剧情

  巴特雅(莎拉·埃德勒 Sarah Adler 饰)是一名婚礼喜宴服务员,然而她的生活却非常孤单乏味,父母不常联系,男友也离他而去。一天,巴特雅在海边碰见一个满脸雀斑的小女孩,只穿这一条小泳裤,套着一只游泳圈。巴特雅以为她迷路了,将她带到警察局,小女孩却一句话也不说。巴特雅只好把这个神秘的小女孩带回家里照顾,渐渐地,她和不说话的小女孩似乎建立起了某种信任和依靠,巴特雅便把她带到自己工作的婚宴餐厅,然而小女孩却神秘消失了。巴特雅再次回归孤单。在一次赴约中,巴特雅竟然看见小女孩从不愿摘下的泳圈滚过马路,她上前追赶,却被车撞倒……  本片荣获2007年第60届戛纳电影节的金摄影机奖,以及国际影评人周最佳编剧。

长篇影评

1 ) 《蓝色果冻海》

一个在婚礼公司工作的女服务生

和她遇到的一个不说话的走失小女孩
和她同一个公司的女摄影师
和她的父亲及后母
和她的母亲
……

一个在婚礼上摔伤脚的女生

和她新婚燕尔的丈夫
和他们同一个旅馆的女诗人
……

一个语言不通的菲律宾女人

和她照顾的那些老妪
和她的两个雇主
……

漏水的屋顶、打石膏的脚踝、丢失的照片……寓意着生活中的侵蚀与麻木、伤害与逃避、遗失与寻觅……

没有大喜大悲、没有奇思妙想,就连她们的交集都是如同路人相碰一样简单。只有如同不断拍打着岸的海一般平淡的生活和自我找寻的释然。

2008-07-13

2 ) 爱只是暂时,孤独却永恒

在电影里沉默是一种力量。

这是一部由许多小人物片断串连而成的以色列电影。就像一部混乱世界的抽象画,每个人都力争做到最好。他们在追寻爱情,记住一些东西,或者忘记一些东西。他们走在各自自我救赎的路上。



专做婚礼喜筵的女招待。她不相信任何人。她把自己的生活平整的分成几个部分。与男友分手,把自己关在公寓里,出去工作,接听母亲的电话。车祸过后逃出医院走回寓所,那里已经因天花板漏水而满地积水。书本唱片和电话漂在水上。答录机因为进水而语无伦次。像所有用这个答录机给她留言的人,在她的生活中,来了走了,出现了消失了。原来都这么漫不经心弱不经风。原来都这么容易坏。原来坏了才发现其实都没什么。

她关上门,关上曾经寻找过困惑过的过去。走到街上,俯身系起松了的鞋带。下雨了。身后,她陌生的颇有名气的母亲笑容亲切地定格在大大的广告牌上。母亲是一家著名公益活动的形象代言人,经常出现在电视上宣传,为无家可归者募捐。可惜,母亲的爱心似乎没有顾及过自己的女儿。此时此刻,她的女儿站在广告牌前,恰巧就在她两手交叉搭起的房顶下。女儿抬起头,任雨水将自己浇透。没有谁来庇护。


女招待认识了一个喜欢在婚礼上拍客人的摄影师。摄影师喜欢把镜头对准那些不协调的画面。用特别的构图,和那些原本应该不属于皆大欢喜的喜筵的场景。比如交换戒指的关键时候,她拍一个烂醉的老头和睡眼惺忪的服务员。还大量运用一些不常在婚礼录像带中出现的镜头。比如越肩,特写,变焦,广角,小景深。把婚礼的过程拍得很视觉,很电影,很艺术。摄影师带女招待回家,给她放小时候在动物园喂鸟的35毫米小电影。女招待看得很投入,仿佛自己从来没经历过童年。



话剧女演员。她表面上忙忙碌碌,利索能干。但实际上事业上感情上都不尽如人意,或者她们搞的先锋戏剧版本的《哈姆雷特》就很失败。她其实别无选择。她也许把她的这些失落归咎于童年时代的母爱的缺失。因为在她小时候,她妈妈也许就像现在的自己一样。所以她多少有点儿怨恨母亲,或者说根本没有沟通。这样的关系,除了义务和血缘再无其他。受雇佣照顾她母亲的菲佣,不懂希伯来语,只能讲蹩脚的英文。但依旧忍辱负重,拼命坚持。为的是挣足够的钱给自己的孩子带来幸福和快乐,但却恰恰在儿子最需要自己的时候,没法呆在他的身边。

演员的母亲也很孤独。她各涩,执拗,倔强。但内心无比脆弱,需要人来温暖。菲佣和她母亲语言不通,反差极大,却找到了些许共通和契缘。在影片最后的段落菲佣劝服女演员的母亲去看女儿的演出。舞台上,扮演死尸的女儿穿越台下的观众认出了自己的母亲,对她露出了安慰的笑容。



美丽的新娘在婚礼上不小心摔断了腿。她站在走廊里看着酒店大堂中狂欢的人群,仿佛眼前的一切快乐都和自己无关。本来要去加勒比海度蜜月的年轻夫妇梦想落空。医院里,新郎抱着最后一线希望问给新娘缠绷带的医生:她这样还能坐飞机吗。医生站起来回答他们:为什么一定要去加勒比海呢,你们已经拥有了彼此。

可是拥有彼此的他们似乎并不快乐。那片原本想要去度蜜月的加勒比海,他们最终没有去成。即便是想看一眼都那么难。在临海小旅馆里,美丽的新娘打开窗户,对他丈夫说。好奇怪的旅馆,我们就在海边,却看不到大海。体贴的丈夫想让他们的蜜月留一个美好的记忆,于是他把房间一换再换,却再也换不回初次约会时一同看电影的感动。

新娘坐在床上,在明信片上百无聊赖的画画。她用黑色记号笔在明信片上的船周围勾勒了一个大大的漂流瓶。仿佛这艘船就是瓶中物。然后她在抽屉中抽出一张淡蓝色的纸,在上面写下了如下的一段话:瓶中之船,不会沉没,不会积有灰尘。看瓶中船飘啊飘,多漂亮啊,却没人能上甲板,不知驶向何方。外界的风不能使其沉没,亦不能使其扬帆。



这时,影片渐进高潮。一天,一个人坐在海边的女招待遇见一个迷路的小女孩。小女孩穿着小泳裤,带着红白相间的小游泳圈。满脸雀斑,还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她站在女招待面前,冲着她神秘的微笑。始终一句话也不说。女招待用淡紫色的毛巾把她裹起来,和她在沙滩上一起看海。后来她把小女孩送到警察局。由于是周末,警官拜托她先照顾这孩子一天。于是把她带回家。睡觉前,她想要拿下小女孩的游泳圈,小女孩发出刺耳的尖叫。她不知道,这个始终一言不发的小女孩,就是童年时代的自己。

她想到应该给她弄件衣服,于是辗转找到了久违的父亲。在那里,出现了一个美妙、奇幻的场景:小女孩不知从哪里翻出来一本女招待小时候的相册。她翻开来,却发现每一页都是空白的。只在中间有一页,是一张老相片。画面上是海滩上卖冰激凌的老爷爷。在她的童年记忆里,爸爸妈妈总是不愿意带她去海边,她奢望在那里见到卖冰激凌的老爷爷。可是即便见到,妈妈也总是要找出各种各样的借口把他打发走……相片中,这个穿着海滩裤,斜挎冰淇淋箱子的老爷爷忽然动了起来。对着她微笑,身上的衬衣还随着海风飘动。



电影的最后,是一个长长的跟摇镜头。下水救小女孩的女招待被摄影师从海里救了出来。她们俩湿漉漉的走在脏兮兮的沙滩上。忽然,她们站住了。镜头缓缓的摇到画左,那个卖冰激凌的老爷爷正微笑着坐在小箱子上吃冰棍。

那个属于甜蜜,或者悲伤的童年的记忆,瞬间回归现实。片头的音乐重新响起,那是用希伯来语演唱的伊迪丝·琵雅芙的《la vie en rose boas festas》。略带沙哑的声音听起来如此温暖人心。原来,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关于童年的记忆,作为象征意义的符号,永远留在生命狭长的小巷尽头。

Shira Geffen与Etgar Keret两位出色的以色列导演共同执导的这部《蓝色果冻海》,获得了去年戛纳金镜头奖。这部讲述Tel-Aviv城市生活群像的小电影,抛掉以色列电影一贯的寻找自我的沉重表述。略微超现实的情节却并不会让人觉得突兀。影片最后的结局并未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无论是主线,还是分线,结果都还乐观。有人为爱在海边牵起手。有人为爱选择结束生命。有人语言不通但互相成全。有人找到了失去的童年。


无奈且些许悲凉,温暖但适可而止。绝望但诙谐,希望却渺茫。电影表面上是以一个温情脉脉,含蓄内敛的情感段落来结束。其实骨子里,却蕴涵着另一个无奈的轮回。这是宿命的。也许这就是人生,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亲情如何,爱情又怎样。每个人都像电影中新娘画出的瓶中船,不会沉没亦无法扬帆,有风却不知驶向何方。身在海中却居无定所,船来船往却依旧孤独。

原来。一切繁华热闹皆为幻觉。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立的。于是每个人便是孤独的,自省的,无助的。只有自己一个人,背负着宿命去完成一段苦旅。铸下大罪然后默默的救赎。每个人的心灵都是一座孤岛。不存在绝处逢生。爱只是暂时,孤独却永恒。

3 ) 家庭,不该忽视任何幼小的心

所有对童年的记忆都纠结于海边冰激凌小贩的照片里,未能兑现的承诺,即使只是一只冰激凌都有着足够让人唏嘘的力量,那样的痛楚不算很深,但很持久。Batya终于说出,“别走”,但男友已经离去,连情感都略显迟钝,对于母亲随口的问到,她说,他晚上要加班。家庭,本该是情感最终的归属,但对Batya却总显得陌生而又遥远,这或许也是导演对于某些人的记忆,当看到满面光鲜的母亲在电视里优雅的讲到,“在这个富足的年代,有些人却一无所有,母亲愿把整个世界献给孩子,但有些母亲却无能为力,孩子们需要的就是一个家,一张床……”“让我们敞开心扉慷慨施舍,因为每个人都应当拥有一个家”,时,不知道Batya内心有着怎样的涌动,或者她会想起母亲最关心的,“我很上镜吧?”自恋的人难免自大,母亲说,“你有事别瞒着我”,“我没法和你姥姥交流,但我和她不一样”,却无法了解,或者也根本不愿去了解Batya内心的阴郁,她必然不会想到海滩上,自己不曾兑现的承诺,就如同她断定父亲会将Batya幼时的衣服丢掉一样,都有着同样的自我。而Batya不停寻找着的仅着泳裤的小女孩,或许恰就是童年的自己,情感漂浮,无依无靠,在别人的录影带里寻找自己美好的童年。

  即使医生说,“为何要去加勒比海?你们彼此相爱就够了。”但仍不能宽慰Keret的不安与焦躁,总有不满足,内心缺乏爱所包围的安全感,“就像睡在大马路中间一样”Keret在酒店里说到。即使琐碎的事情终究都会将由它所带来的感觉潜移默化到我们最终的情感里,而情感的空虚与不满足亦终于都变成彼此的隔阂,伤害与彼此伤害是我们所擅长,丈夫在终于的疲惫里说起,初识Keret的电影。而最后一起在套房的阳台上看海是否又代表曾所有的纯真呢,爱,宽容,及谅解或许也该是家庭重要的方面。

  Joy的出现是导演对母亲的另一个诠释,对于以为不能兑现对孩子的诺言的悲痛表达了导演认为母亲该有的责任,亦是对Batya的故事的呼应,丰富了影片的剧情与结构。当最终以色列老太太将买到的模型船送给Joy时,我们看到母爱跨越语言与文化的传递,这也是我们所期望的。或者影片最后Batya终于再次遇到的冰激凌小贩,就是一种情感纠结的释怀,也是导演给予的一种美好的许愿。

4 ) 五分钟拉片日记

拉了这部电影的前五分钟,写了五十三页的拉片作业~不过大部分截图截图~全是水分。虽然没有专业设备,自己手工作坊拉一拉还是挺有乐趣~

然后我发现这样的多线叙事果然是讨巧又好看~

就说说这谋杀了我五六个小时的前五分钟。

影片开始,服务生小女孩和他的男朋友出现在蓝色背景上,湛蓝湛蓝的背景呀~看上去一点也不真实,就像在梦里一样。男人的手中抱着一个放在瓶中的船……这是第一件出现的把三个主人公联系在一起的线索~~~船~~~
这片头出现之前的一分半钟一直是这一对情侣在蓝色背景下关于分别的情绪积累,两个人都面无表情看上去平静。直到那样梦幻的蓝色背景突然启动,原来是一辆货车,男人头也不回的上车走掉。
这个主角小女孩那最后的一句别走凝固在空气里,蓝色背景被灰色调取代,小景深的画面,女孩失望的表情,有些悲伤,更多是荒谬~~~

然后音乐响起,片头。01:35

接着女孩走进一扇门,走进厨房,在逼仄忙碌的空间里,移动的镜头有时候加上变换角度的摇拍,她一直不停碰到不同的人,却始终没有一个注意到她,她也从来没有抬起头。冷色调的画面和让人窒息的孤独气氛。

然后,又走出一扇门,女孩把镜头带入一场舞会,上一个场景中几乎没有一句对白,但单纯的画面仿佛就是人物介绍,一目了然,如果说这一扇门的推开是对另一个世界的进入,那最开始的一扇门就是带入女孩自己的世界~

嗯……继续,女孩手里拿着托盘,一个胖女人过来拿食物,这个女人,很胖,打扮的很花哨,很,滑稽~又是滑稽~她这么囧的造型一出现,就让人意识到~呀~有事要发生了。

果然~这个囧女人带着镜头从这个第一女主的身上来到这个故事的另一个三分之一——新婚夫妇。
这里这里,从片头就开始的音乐并没有消失,而是由女服务生的心灵音乐变成了舞会音乐~从头开始。
再说这胖女人啊~她把大家带到舞池的中间,一对新婚夫妇。这个胖女人,她就是个好串场~~~然后,新娘新郎甜蜜地转几个圈,男的被带走。有人给新娘送了一个绿气球。

为什么是绿气球呢?因为又有事要发生了……嗯……

接着跟拍这个新娘,她拿着绿气球来到一个老女人身边,这时候,镜头左边出现了一个穿墨绿色衣服的亚洲女人。接着镜头摇,摇到亚洲女人和老女人的近景画面,老女人拿着绿气球。想一想这色彩~到这里电影的最后一个三分之一也出来了。

接着,电影中的第……二次(第一次是女孩出厨房)镜头剪接出来了,两个相视而笑的女人身上闪光灯闪过,紧接拿相机的女摄影师~同时,同时音乐改变~~~

咳咳咳~从片头字幕就开始的音乐就像一段开场白,它能表现女服务生的寂寞,能表现新婚夫妇的浪漫,也能在亚洲女人身上一带而过,在主要人物全部出场的下一秒马上切换,随着闪光灯的扇动一点也不突兀~~~

中间省略几十秒……

然后是新娘被困在了厕所,又见蓝色,蓝色的封闭空间,一直用俯拍。新娘喊老公的名字,画面切到她老公喝醉的脸,新娘喊外面有没有人,画面切到一群在舞池里乱七八糟的人……这样的蒙太奇运用,又是荒诞~~~而且,随着新娘的最后一声喊,画面切到亚洲女人,摇到她的近景,她捂住耳朵,绿色气球顶在天花板上(气球不就是她……)显然她不是因为听到新娘的喊声才捂耳朵,但这样的剪接,还是两个字,滑稽~荒诞的不真实里透出的生活小悲伤……

最后呀~这新娘没办法,就自己往出爬呗~~~于是,就有了婚礼上的这一幕,婚纱摊在地上,新娘只穿着睡裙,被困在厕所里哀嚎……
还是那两个字哈哈~~~

这五分钟的最后,又是那扇门,镜头从全景推推推推成女服务生的特写。她,还是被排除在外……


这就是这部电影的开场。一场舞会,自然流畅地带出三个主要人物,并且性格鲜明,到处都是小情趣,到处都是小无奈,到处都是小悲伤。
其实在开头就能遇见每条线索的结局。
女服务生从始至终被忽略,她的世界就在没有人理会她的后厨,她一直站在那扇门外,望也望不到中间的舞台。
亚洲女人,其实就像那只绿色的气球,即使充满氢气能够往上飞也只能停留在屋顶,冲不破束缚。她在喧闹的舞会捂住自己的耳朵却不能离开,因为线始终我在她的雇主手上。
可怜的新娘,她在自己的新婚舞会上被从舞台的中心逼到了狭窄的厕所,华丽的婚纱和高跟鞋都是假的,她坐在地板上音乐盖过她的声音没有人要听她说话。

她们都在这个舞会上被排斥失语……就像,她们的生活一样。


强烈建议看看这部电影啊,三条线不时地自然交错,即使不看,找找这五分钟来看看也不错~~~这五分钟俨然一部短片啊~~~什么时候***能拍出来~~~该多么牛叉~~~~


5 ) 庸庸碌碌得不可一世

《蓝色果冻海》。
这名字真好。
可惜是冬天看的,如果是夏天应该会更好,因为清爽,凉快。
蓝色,果冻,海,这些事物都是那么舒服,让人会觉得美好。

男友离开了,他问,你没什么想要跟我说的了吗?比如,别走?
女孩儿不吭气。
男友搬家的车开走了。
她说,别走。

浑浑噩噩地过着依旧疲倦的日子,直到巴雅特(她的名字我忘记了,姑且这样叫吧)在海边遇到了没穿衣服只套了个小小救生圈的小女孩儿。女孩儿那么小,样子讨人喜欢,我对这个小女孩儿喜爱得不得了,她浅浅的棕色小卷发,红蓝的小救生圈,一切都可爱到不行。小女孩儿乐呵呵跟着,这个女孩儿自始至终没有说过一句话,只是甜甜得咯咯地笑,唯一一次发出声音,是当巴雅特试图为她穿上一件衣服的时候,她惊恐地大喊起来,就像《铁皮鼓》里面,小奥斯卡在医院里嘶叫起来,所有的瓶瓶罐罐都闻声落地,碎裂一片,这声音听得真让人揪心。

你女儿的眼睛跟你的很像。警察冒出这样一句话。
而她也在被问到小女孩儿年级的时候脱口而出,五岁。
这一切后来我才理解,小女孩儿就是她,她就是小女孩儿。小女孩儿在海边迷失了方向,或者不是迷失,她只是讨厌爸爸妈妈无休止的争吵和欺骗。她逃走了。她套着小小的救生圈,永久地,在海上,迷失自己。直到被长大的自己重新发现。可悲哀的是长大后的自己还是在重复地不快乐,过着水母一样的人生。

另一条情节线,老妈妈朝自己舞台上扮演僵尸的女儿笑了的时候,她慈祥的样子以及女儿回报她的一笑让我眼泪流下来。后来女儿说,真高兴你能来。老太太乐得那么高兴,憨憨地说,“我很喜欢这部演出,这个导演真有才华。”我为她的谎言而伤感和感动。
“我呢?”
“你是我女儿,我不能客观评价。”
“你喜欢我的演出?”
“嗯。你有一半时间都躺在地上装死。”

如果真的有什么地方让我感受到蓝色果冻海这个名字的话,那就是巴雅特家漏水漏到整个房间浸了厚厚的水。那时候,月光打在地板的水面上,深蓝夜色的光泽,柔软地浮动,碎碎的月色随着每一次的浮动被撕得更碎,漂浮的水面亮晶晶的像果冻,又放佛是一片海。真美。这也许就是果冻海。当然这只是我的胡乱联想,事实上,它的另两个名字是,蛇发女妖,水母。

从这里开始雨水把影片的几个主要人物联系在了一起。
小男孩儿以为新婚丈夫是乞讨者,在妈妈的鼓励下跑过去给他东西。老太太和菲佣挽着手走在大雨里,两个人笑得那么幸福,像是一对母女,老太太蹦蹦跳跳的样子就像又一次年轻起来了。这真让人感动。而巴雅特,面对可以游泳的房间,只是安静地关上门,走出房间,这时候下起雨来,她站在一个地方仰起头,上面就是妈妈的大海报。妈妈作出爱心公益的招牌动作,那颗用手比划的爱心就在她的头顶上,可其实却唯独没有关爱到她身上。
我能睡沙发吗?
这儿没沙发。
然后她趴到床上就睡。
她让人一次次想要怜惜。

可是这些幸福以后便是不快乐。
老太太的话气走了女儿。菲佣没有买到给儿子的大船。
她在哭,转过身,老太太看到她,突然就抱住她,两个人的悲伤转变为一份双重的情感。老太太给了她母爱,她把自己对儿子的母爱给了孤独的老太太,变成老太太渴望已久的女儿的爱。
事实上,老太太给她买了那只大船。而女儿也并不是真的要走。

“水母就在船下方”

水母,像许许多多的庸庸碌碌,虽没有作为,却一直在抗争,就像诗人的话,她们被水包围着,可仍然口渴,我突然想到幸福,其实我被幸福包围着,仍然觉得不那么幸福,还在希冀着更多的幸福。她要用她眼睛中的开口才能喝水,从不能闭上眼,没人会注意到水母的死去,因为她不会粉身碎骨于岩石之上,她仍然保持高高在上,保持着不可一世的姿态。水母才是导演的意图吧,每个人都像是水母。至于蛇发女妖,我猜也许是水母很蛇发的样子呢?

6 ) 水母(2009.4.23)

又见多主轴并行的电影。在经历了对“联系普遍性”爱好者阿加多•冈萨雷斯•伊纳里多从激赏期待到失望腻味的过程后还有兴趣为同类电影花时间,大抵就是那种心一横“看我们还能怎么拧”的行为罢。可《水母》的片尾字幕随着希伯来语的《玫瑰人生》浮游开时,却不得不打心眼里感到庆幸。《水母》是那样一部好片子,漂亮得让人推翻了对自己那点别扭的苛责。
如果拿伊纳里多的的电影作为参照,解谜式的南辕北辙奔赴一点的标的在《水母》中无疑没落了——《水母》走的几乎是与此相反的叙事方向。电影方才开场五分钟,导演莎拉•简芬和艾特格•科拉特就出人意料地早早以一场婚宴将三个女人串联起来。与此同时,他们提供的却又仅仅是数组精彩的追拍和镜头切换的单纯串联而已——因为犀利的剪接而结束在荒诞中的婚宴布的是一个在全片中神来之笔般熠熠闪光的局,可它本身对于人物仅仅代表着无甚意义的偶然性。导演一开始就让她们的人生拥挤在同一个空间里,却又用杂沓得遮断了视线的人群和嘈杂得分辨不出内容的环境音告诉观众,她们之间有着太多天然的阻隔,以至关联稀薄得像是海拔八百千米以外的空气。一个由于失恋而心不在焉的婚宴服务员,一个不慎摔折了腿却因舞曲的热烈而被遗忘的新娘,一个不会得到正式邀请仍得陪伴雇主出席的菲佣,她们的聚首仅仅是为了在将来被分隔得更远。她们从那五分钟里离开,以陌生人的身份各自过活,即便在街头撞个满怀,也只能埋头拼命地捡拾掉落一地的物什,含混的“对不起”和“没关系”不再有任何戏剧性。《水母》把伊纳里多式的电影构架倒个个儿,抛却了各叙事线条间的关联遮遮掩掩到最后的姿态,甚至连那关联的重要性都一并予以否定。电影由此换取了另一种悬念,不是观众习惯了等待的故事谜底,却是关乎电影自身价值的疑问——乍看下各行其是的三段旋律,一旦编写进同一乐章该是怎样的模样。这个问题本身新奇的魅力已然超越了任何悬而未决的情节。
若说《水母》对溢出剧情范围的所谓“大悬念”的设置是一大亮点,那么片子为它自己提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则成为了它价值的核心。电影片头的五分钟以重彩描绘出三个女人间微不足道的物理联系,然后又立即将其丢在原地。这仿佛是在说“比起生存本身的相似性,巧合下的因果该是多么无谓”。这三个不曾真正牵涉进彼此故事的女人对于生活都是那样仓惶无措。巴特雅在男友“就不想对我说点什么”的暗示下抱着手臂闷声不响,直到车子开出了视线才挤出一句“别走”。她的顽固就像是凯伦,尽管明白丈夫回忆他们初次约会的用意,出口却仍是同一个伤人的问题;也像是乔伊,哪怕在电话里被赌气的小儿子认作“骗子”,可还是作不出一个回家的承诺。凯伦咬着笔略略思考就信手写下透明得悲哀起来的诗句。她的敏感就像是乔伊,在那个充斥着自己听不懂的希伯来语的国度却始终一脸悲悯;也像是巴特雅,可以对缺乏情节的无声电影看得目不转睛。乔伊迫于生计而羁留在与家乡远隔重洋的城市。她的软弱就像是巴特雅,有着陡然脱节以至抹煞了记忆的成长经历;也像是凯伦,打着石膏的腿只能将她带往下水道的酸臭盖过海浪的咸涩的狭小房间。这样的三个女人都像是快要在近岸搁浅的水母,柔软是藏不住的,所以就努力使自己看起来更无机、更具攻击性、更让人不想接近。她们的脆弱带上玻璃外壳、剧毒触手和诡异的生气,却只是因为急于保护自己。对于她们来说,生存本身就是一场无声的搏斗。你不会知道巴特雅在五岁那年的夏天后是怎样独自长大,也不会知道凯伦心中鼓噪成无穷抱怨的诗句是怎样构建并拆解了她的生活,更不会知道乔伊一次次更换雇主的经历是怎样成了离家时日的计数器。这些挣扎因为持续得过久,已经成了电影无从追溯的习惯。你只看见她们此刻的模样,血缘、情感或者金钱都是始终凸显却已消融进生活的问题,真正的危险来自环境本身——浑浊的海水、固着的白沙以及将水母送上岸滩却不肯将它们再次带回大海的浪潮。所以巴特雅说“我不相信任何人”。尽管这种不真实的无情从脱口起就融化了它的冰冷——巴特雅第二天就窝在家中的椅子里啃起了胖警察硬塞给她的面包圈,甚至在影片行将结束时敲开女摄影师的门然后立即占据了别人的床铺——但至少,它在经过咽喉的那一刻是真实的。水母般的女人们的惶惑是成分复杂的无机盐,溶解扩散进整片水域,咸涩就成了世界的滋味。这种相似的生态使得三个女人多多少少遭遇着相同的事件,比如各自丢失了重要的东西——海边捡到的女孩、丈夫一贯的纵容、或者皮夹里儿子的照片,又比如,让那本该乘风破浪的美丽人造物落入了各自的眼瞳。
呐,给你一艘船,橡木船身纹理粗犷,麻质船帆洁白耀眼;给你一艘船,钢铁首舷弧度优雅,浑圆舷窗灯火明灭;给你一艘船,错落桅杆线条修长,简洁漆饰用色明艳——你会不会想要去旅行,往那个被水涨满的世界?电影以令人惊愕的方式给出了答案:巴特雅的家淹起半尺高的水时,一条五寸长的蠕虫躺在电话机上漂来浮去。对于那条曾在巴特雅的注视下爬着垂直墙壁的虫子,安全的避难所多不胜数——这样的印象太鲜明,所以尽管画面的表情几近寒凉,偏偏待在那儿的虫子却散发着某种悠哉的情绪。远航的希冀像是总有生根机会的古莲子,可那三名女子不曾拥有属于自己的方舟——巴特雅的白帆湮没于虚假的海水,凯伦的游船禁锢在单薄的照片,乔伊的舰桥隔绝进光鲜的橱窗——所以明明会发出叶开出花的植物就那样以种子的形态沉眠于永恒之中。船只只从她们心尖颠簸过了一瞬的侧影,昏暗的色块似乎还带着微明的边缘。那样精巧的船只被多余地装进了同样漂亮的漂流瓶,看似风行水上,实则却握不住前进的方向,唯有将命运付之波涛。它短暂的经行像是脑中一闪而逝的光,打亮了一道虚幻的念头——她们几乎以为自己就是那瓶中船了,由印着黑白照片的失踪人口登记单折叠而成,沉没在警局落满灰尘的抽屉。但那毕竟只是一种错觉,只是水母摇曳在船行过后曲折的水纹和光线下的梦境。她们是生存着的,即使乔伊雇主说出的“沙滩上尽是狗屎和水母”以及凯伦丈夫犹疑着用脚掀动死去水母的情景都像是某种对于命运的悲哀暗示,她们还是会收缩着伞状体奔逃往深海的方向,仅仅只是出于本能而已。所以乔伊和难缠的老太笑容满面地挤在一把伞下,两人抖动身体的姿态几乎让人想起宫崎骏动画中原地跑步等待穿越马路的小女孩;所以凯伦割断腿上的绷带,瘸拐着却是奋力地奔过她曾让丈夫无数次代步行经的走廊和旋梯,让海景旅馆的风第一次吹乱了她的长发;所以巴特雅身着白裙怀抱黄菊伫立于特拉维夫的街头,那张等待母亲到来的年轻女儿的脸脂粉略施,明媚得几乎照亮整部影片。那么,水母们是否就此回归了可以自在浮游的海域呢?电影在这里抛出了最后的悬念。当看到乔伊伤心的哭泣中滴落了欣喜感激的泪水,当看到凯伦背靠死亡携起丈夫被海风吹拂的手,当看到巴特雅作别五岁时的泳圈从沉没于海底的记忆中苏醒,当看到关于三个女人的故事都走向完满的终局,或许还有许许多多的疑问悬而未决。就好像凯伦的丈夫气急而去并遭遇暴雨时,避在街边的他身后却是展示凯伦睡衣的橱窗,看上去仿佛是有粉色、灰色的无数个老婆把他包围了似的。这样的细节暗示着某些东西的不可逆转。无法重构的家庭关系,无法扼杀的诗情忧郁,以及无法触及的护雏虚象依旧噌噌生长,那么未来呢?导演们笑而不语。他们的性情是,让那自涂装了艳丽水纹的卡车开走后就一直以灰蒙蒙的形象出现的海面在片尾找回了它的颜色;他们的狡黠是,让巴特雅躺在以色列特拉维尔的沙滩像一只真正搁浅的水母。而关于这种矛盾的解释却被他们雪藏进了暗下去的画面和扬起来的《玫瑰人生》。也许面对那三个水母般可憎又可爱的女人,有些真相终究将不忍追问。只得看着那位“无处不在”的冰淇凌小贩真的从照片中走出来,衣角掀动起微弱的风,让徒然或者重生交错混杂成海中大群浮游的透明生物,再难分辨。
据说水母的身体百分之九十九都是水,所以凯伦写下这样的诗句:

  尽管身处水域
  她的嘴唇却是干枯的
  只能通过睁大的双眼呼吸

然而,究竟有谁在近海亲吻了水母那干枯的唇?如果你知道,就请把它当做秘密吧。

  瓶中船
  沉不下去
  或布满灰尘
  看上去很漂亮
  浮在玻璃上

  船小得无法驾驶
  没有前进的方向
  风儿不会扬起它的帆
  它也没有帆
  仅是一小片 一条裙
  和在它们下面的...
  水母

  尽管身处水域
  她的嘴唇却是干枯的
  只能通过睁大的双眼呼吸
  永不合上的双眼
  没人会注意到她的死去
  她不会撞到岩石
  她保持高高的姿态
  还有骄傲
  如果离开时你没有吻她
  我的爱
  如果你能够
  记得回来时给我一个吻

7 ) 我们,恐怕都只能是水母


这部电影很可爱,是因为片中的所有人物都是那种古灵精怪,但孤独寂寞,又不乏可爱之处的小人物:

Batya是个无聊且无趣的女孩子,和此刻的我很相近,第一场戏,她的同居男友走了;第二场,她交不起房租了,天花板上开始漏水,水龙头里却停水了,没人能帮她;第三场戏,她的女强人妈妈来电话,体贴关爱中却透着人情冷漠和疏离,接下去,是她的鸡肋工作场景,做一个婚宴公司的餐厅服务员,她游离于那些喧嚣但虚假的场景之外,每日如同行尸走肉;她几乎忘却了她的童年,她觉得没有什么值得回味的乐趣……

第二个是婚宴公司的专职摄影师,但是这姐们太不流俗了,她喜欢把相机对准那些更有意思的细节,奇怪的画面和构图,和那些原本应该不属于皆大欢喜的喜筵的场景,她尽拍不协调的花絮部分了,比如说交换戒指的关键时候,她在忙着拍一个烂醉的老头和睡眼惺忪的服务员,给她们的老板气得半死。电影看到这儿,我哈哈大笑,我想起了几年前的自己,那时候,在电视台挣到的钱不足以养活我自己,所以我也经常去干“拍婚礼”的活儿,虽然实属无奈,迫不得已,但我还是挺善于从中找到乐子的,比如说我总是喜欢选取一些“电影”的构图和角度,大量运用一些不常在婚礼录像带中出现的镜头,比如越肩,特写,变焦距,广角,小景深什么的,把婚礼的过程搞得很视听语言,很电影,很艺术。我记得有一回,第二天,那个请我的家伙打电话来问我,你怎么搞得,伴娘的镜头比新娘的还多?当时我正在午睡,我说:“哦?是吗?”

还有一位,新娘,她在结婚的当天提着婚纱去上厕所,没成想把自己锁在了里面,最后不得不从门上爬出来,结果摔断了腿。

新郎。他原本答应她,婚礼结束之后就去海边度假,可是现在泡汤了。所以他带着新娘去了一家奇怪的酒店,准备找一间“海景房”来弥补,第一天的房间根本看不见海;第二天的房间临着高速公路,别说海,吵得女孩子连觉都没法睡了;第三天他们又换了一间,电梯坏了……直到这哥们要崩溃了。令他崩溃的倒不在于酒店本身,而是他的新婚妻子的沉静,美丽而温存的谦和态度。

酒店里住着一位女诗人。她是全片中看上去最光彩照人的一个角色,但却在影片结束前,自杀了。

Batya的妈妈是个电视台小明星,正在录制一个公益广告,内容是关爱孩子的成长,呵护他们的童年。(此段没有翻译,我猜的。)

Batya的爸爸最近刚泡了一个小妞,也是挺心力交瘁的。他好久没有见到女儿了,似乎连她的年龄都快忘记了,但是他却一直保留着女儿小时候的衣服。

还有三个女人:话剧女演员,她表面上忙忙叨叨,利索能干,但实际上很失败,事业上感情上都不尽如人意,或者说她们搞得那个先锋戏剧本身就挺失败,太前卫了,她也没什么其他的选择,她也许把她的这些失落归咎于童年时代的母爱的缺失,因为在她小时候,她妈妈也许就像现在的自己一样,所以她多少有点儿怨恨母亲,或者说根本没有沟通,除了义务和血缘之外没什么别的了,没有感情;菲佣,她不懂西伯莱语,只能讲蹩脚的英文,但依旧忍辱负重,拼命坚持,为得是挣足够的钱给自己的孩子带来幸福和快乐,但却恰恰在儿子最需要自己的时候没法呆在他的身边;演员的母亲也很孤独,她各涩,执拗,倔强,但内心无比脆弱,无比需要温暖,女儿请菲佣来照顾妈妈,免得自己心烦,语言不同的两个反差很大的人却找到了些许共通和契缘……最后是一些小小的带着点儿温暖和感恩色彩的段落,母亲终于答应女儿去看她的演出了,负责扮演死尸的女儿在台上欣慰的笑了……

无奈且些许悲凉,温暖但适可而止,绝望但诙谐,希望却渺茫。以上三个女人的这一台戏,表面上以一个微微温情脉脉的交融、释怀,但含蓄内敛的情感段落来结束,但其实根子里,却蕴涵着另一个无奈的轮回,这是宿命的。也许这就是人生,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亲情如何,爱情又怎样?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立的,于是是孤独的,自省的,无助的,只有自己一个人,背负着宿命去完成一段苦旅,驻下大错然后默默的救赎,每个人的心灵都是一座孤岛,爱是暂时的,孤独却永恒。

但这还不是这部影片的主旨,她要说的是,希望、美好的回忆和逝去的童年。有一天,Batya呆坐在肮脏的海边,一个戴着游泳圈的小女孩向她走过来,满脸小雀斑,一脸惊诧的看着她,她不得不带着这个小屁孩了,送到警察局,由于是周末,警官拜托她先照顾这孩子一天,于是把她带回家,睡觉前,Batya想要拿下小女孩的游泳圈,小女孩发出刺耳的尖叫,从头到尾这孩子没说过一句话,只在这里叫了一声;然后她想到应该给她弄件衣服,于是辗转找到了久违的父亲,在那里,出现了一个美妙、奇幻的场景:小女孩不知从哪里翻出来一本batya小时候的相册,她翻开来,却发现每一页都是空白的,只在中间有一页,是一张老照片,画面上是海滩上卖冰激凌的老爷爷。在她的童年记忆里,爸爸妈妈总是不愿意带她去海边,她奢望在那里见到卖冰激凌的老头,可是即便见到,妈妈也总是要找出各种各样的借口拒绝她……瞬间,那个老头的白衬衫随风抖动了起来,美轮美奂……

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是一个长长的跟摇镜头,Batya被同伴从海里捞出来了,她们俩湿漉漉的走在脏兮兮的沙滩上,突然,她们站住了,镜头缓缓的摇到画左,不出我的所料,那个卖冰激凌的老爷爷正在微笑着等着她呢。那个属于甜蜜,或者悲伤的童年的记忆,瞬间出现在了现实中,这一刻真美妙,我的心感觉被揪了一下,既舒服又难受,原来,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关于童年的一个记忆,作为象征意义的符号,永远留在那里。我一直在想,我的,是什么,冬天街边挂着霜的柿饼还是……顺便说一下,老头的扮演者是导演的父亲,一脸的慈祥。

其实,在这部电影中,还有其他的一些意象(这个鸟词是《艺术概论》里的术语)——比如说,大海。新婚夫妇想要去度蜜月的海滨,他们最终没有去成,即便是想看一眼都那么难。大海的记忆对Batya来说,也并不美好,得不到的冰激凌,失落,小时候她妈妈不愿意带她去海边,总是说,海滩上脏糊糊的什么都没有,除了狗屎就是水母。Batya第一次见到象征着自己的童年的那个神秘的小姑娘,也是在海边,丢了她,也是海边,最后一次见到她,干脆就是在海水里,那个可爱的小精灵鼓着腮帮子在海水深处看着她,还是一脸的诧异……于是,在整部电影里,大海永远不被拍的很美丽,总是灰蒙蒙的,脏兮兮的,像我们的童年,像我们的现实,可海在记忆里,却永远那么美好,蔚蓝,梦幻,奇妙,充满希望,而且还有脖子上挂着一个小箱子的冰激凌爷爷。蓝色果冻海,所以我喜欢这个名字。

水母——这个意象除了上面提到的,Batya妈妈的借口之外,还有一个,是导演自己说的,他说“水母很脆弱,没有骨头或者外壳可以保护自己,但同时也具有攻击性,她们在海水里飘来飘去,没有能力控制自己的前进方向。就好像片子里的这些人,小人物,有点儿懦弱,但不经意间又伤害到了别人……”——生活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呢?如果说这个鸡巴世界正如同肮脏的大海的话,我们,恐怕都只能是水母。

对了!还有,其实我完全不懂法语,以上的两段翻译来自于“豆瓣”上的我的良师益友们,他们好像也挺喜欢这部电影的。所以,在此,鸣谢,旅居巴黎的“到底 凡人”和“wonderfreda”同学。

8 ) 沉默的圆润

其实我觉得,讲的还是接受和内心强大。

接受,接受所有困扰你的生活糟粕,承认他们客观存在。
放弃沟通、停止被理解的奢求,其实人人都各自背负,理解了又如何,无法救赎。
孤独,我们生来孤独、并孤独至死。
如果你明白的,不必再多言,我们拥抱,然后微笑着独自坚强。

短评

好久都没看过一部如此感动的电影

5分钟前
  • Haitooong
  • 力荐

沉闷了点,不过还算不错

6分钟前
  • 操蛋的教父
  • 推荐

奇怪。

8分钟前
  • 女魔头
  • 还行

《蓝色果冻海》,★★★★★。几波人交织着的生活片段循序渐进着,直到分别遇上人生中某个重要时刻,获得内心的喜悦与安心。发现一个规律,与海有关的电影不会烂俗:《少年派》、《碧海蓝天》、《露西亚的情人》、《拥抱大海》、《弓》、《海洋》、《海洋天堂》(不算)以及看了无数遍的《甜言蜜语》。

11分钟前
  • 卢比
  • 力荐

迷茫在大海的尽头……总有期盼。

15分钟前
  • 大红色
  • 推荐

好片一部!三段故事的串联!

16分钟前
  • rico
  • 力荐

服务生、摄影师、菲佣、作家、新婚夫妇、泳圈小孩、冰淇淋老人,几个毫无关联没有交集的人串联起一组散文诗。我们每个人都不只是陌生人的过客,我们每个人都以某种不可预见的方式参与着别人的生活,并塑造着他人的生活轨迹,每一次无所谓的擦肩都是各自人生失序的转折点。(片头曲和片尾曲真好听,片名翻译不太认可,字幕组也没有翻译好的,直接啃的生肉,这种片子是情绪类电影,没有可供解读的空间,思维比较发散,重在感受,剧情向的受众很难消化)

17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推荐

非常晦涩的片子 OST不错

18分钟前
  • 固力果guriko
  • 推荐

就连以色列人感觉过的都比我们强,投胎真是技术活

20分钟前
  • 王神爱
  • 还行

天空那么辽阔,只有我的头顶在下雨。也许这就是孤独。

21分钟前
  • 名残り
  • 推荐

21-3-2008 6:00pm grand cinema

23分钟前
  • 何倩彤
  • 还行

剧本确实棒,

28分钟前
  • wnw
  • 力荐

片头曲是玫瑰人生.这部片子好奇怪.不知道想要表达什么..看的我特别摸不着头绪..

29分钟前
  • Riva
  • 较差

看似简单 几个人 几个故事 相互穿插 水母 沉默!

34分钟前
  • sunway
  • 推荐

一片蓝灰色,画面太美了。

38分钟前
  • 大乃乃富江同学
  • 推荐

好喜欢的基调~蓝蓝的心情~~

41分钟前
  • luluya
  • 推荐

字幕坑爹了。。

43分钟前
  • 悯笈
  • 推荐

the movie i wanna make

47分钟前
  • Rej
  • 力荐

一只水母,在无边无际的海中跳舞。被水包围,依旧口渴,是鱼群无法理解的孤独。

50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意义不明

52分钟前
  • 呼唤毅力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