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看了第一行介绍就去下,以为只是讲人的冷漠,没想到还是部政治片。想说的前面人都说了,只想说一点:片子里有一群人冷漠地看着两个人跳楼,老美恐怕觉得这是幻想中的场景,殊不知,在我国早就发生了
看Preview的时候本来以为是部寻常的恐怖片,但因为是Nicole Kidman与Daniel Craig这样的演员阵容,又恰逢好莱坞夏秋交替青黄不接之时,于是欣然前往。看过感觉可以用喜忧参半来形容,有惊喜,也有很大的失望。
惊喜之处是没想到这片子竟然走的反乌托邦路子,否则早就毫不犹豫的看了。Nicole饰演一位心理医生Carol,通过药物治疗帮病人解脱苦痛、抑郁等情绪。离婚的丈夫Tucker是个政客,在秘密视察爆炸的卫星碎片过程中不小心被外太空的病毒孢子所感染,成为了异类。说是异类,思维功能与正常的人并无显著区别,不同的是,被病毒感染之后,人就失去了情感的震荡,只剩下理性思维:爱、冲动、恐惧、欣喜这样的感情被彻底剥离,人类分化成两个阵营——理性人与感性人,双方陷入战争。
作为心理医生的Carol在世界陷入战争之前曾经与男朋友Ben (Daniel Craig)的朋友就人性产生过辩论,Carol曾经骄傲的认为,人类是可“进化”的,人类可以通过药物,通过心理治疗等方式来控制感情,抑制原始冲动,从而实现一个完全理性的和谐社会。但在这个和谐的“完美新世界”到来的时候Carol自己却退缩了,她不能放弃母子亲情,不愿选择被这个不带个人情感的“完美世界”同化。在这种挣扎中,究竟什么是“人”的真正定义,永久的和平与战乱纷扰的世界你会选择哪个,永恒的“完美”是否就是真实的完美,人的理性与感性两方与基本人性的关系…… 这样根本性的哲学问题作为大部分反乌托邦作品的核心,通过心理医生Carol的个人心理历程被展现出来,应该说,本是非常精彩的一笔。与电影的原型,1956年的电影《人体异形》(The Invasion of Body Snatchers)相比,《致命拜访》采用了原来的反乌托邦哲学理念,但抛弃了冷战与苏联入侵的背景,转而用现代心理医生的自我否定,辅以母子亲情作为Carol心理转变的强有力支撑,本是一个可具有高度说服力的精彩故事,可惜,电影编剧与导演在情节安排与细节处理上均出现重大失误,致使电影处在了一种不上不下的尴尬境界,进退两难。
首先,电影的定位是恐怖片,但导演Oliver Hirschbiegel的风格路数显然与好莱坞恐怖片的套路不能一致。从恐怖片的角度来看,人物心理刻画过多,视觉效果的震感力与情节转变的节奏感都不够强劲;而在对人物心理刻画的过程中,也没有采取日韩恐怖片缓慢心理刻画与恐怖场景相结合的方式,完全是剧情片的叙事手法,这导致了影片定位的错乱。
其次,抛开电影的定位不谈,故事的叙事重点主要放在了外星病毒入侵前后两种世界转变的过程中,花了不少时间来刻画世界动乱的细节,可相对的在心理医生Carol的内心挣扎表现上却严重的笔墨不足。这样安排的原因我想大概是想走好莱坞的大场面套路,不过导演似乎忘记了一点,好莱坞的大场面电影一般都要与个人英雄主义的激烈动作场面相结合才能吸引票房,这部片子的第一主角是心理医生Carol,扮演者Nicole Kidman尽管展示了不错的演技,但并没有太多动作场景。抛弃挖深主题的心理刻画细节转而追求宏大视觉场景,对于这部电影来说,绝对是舍本逐末。
综合来说,《致命入侵》一片选择了Indie film的主题,却没在主题上深挖;定位在恐怖片,却没按恐怖片牌理出牌,并没多少视觉恐怖的元素;采取了好莱坞的投资与制作手法,却没有足够激烈的大场面来吸引票房。最后的结果是影片刚好卡在了中间,思想内涵挖得不够深,恐怖效果做得不够悚,场面特技拍得不够“炫”,哪一边都不上不下,没能完成任务。
水至清则无鱼,人类便是从混浊的水中爬到了陆地上,但到了陆地上之后,许多人以为自己不再是鱼了,所以也便回不到水里了,即便那水看起来十分地清彻。
―――韩兮
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睡醒一觉后会对这个世界产生疑问,自己与昨天的自己是不是同一个人,这个世界与昨天的世界是不是同一个世界?这种拷问与哲学无关,而是一种病毒在作祟,至少影片中设置了这样的环节,所以主人公卡萝尔一定要保持自己的清醒,因为哪怕睡觉这种与世界短暂的隔离都会令自己身处另外一个世界,也许自己已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世界是需要参差多彩的,人也是这样,但参差多彩的世界却充满了罪恶,大同的概念令所有人即向往又感到恐惧。影片的科幻性便提出了这样的假设,但事实上,我们所面对的一切,包括罪恶也包括美好是不是也同样是假设出来的呢?当太空舱携带着外星细菌传染着世界上最富有胜名的都市华盛顿的时候,政府采用了隐藏真相的报道方式,假设出来的流感终于成为现实中真实的影像。
《致命拜访》是根据1955年的小说《人体入侵者》改编的,其实笔者更喜欢小说的名字,所谓的人体其实是人类的精神家园,相比起以往的许多科幻灾难性的影片,此片的外星生物从对人类的肉体伤害直接转嫁到了精神伤害,这个立意显然要高明一些的,而影片的主线人物也并没有标榜着自己的救世理念,相反,卡萝尔只是一个十分正常的母亲,她所要做的事情也是极具普通意识的,这一点与《世界大战》有异曲同工之处。
故事的情节发展与本片的创意几乎达到了生理上的同步,卡萝尔怎么也想象不到自己的一个心理病人与那从外太空掉下来的残骸有什么关系,但所有的变化就是在这种不经意间悄然进行的。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身边朋友身体上的改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精神实质的改变,而卡萝尔却慢慢地发现了这个世界所有人精神方面的变化,呆板,同一。其实这是一个相当古老的命题,说到每一个人的变化主要谈及的便是这个人心理上的改变,似乎已经不是当初那个人了,但这种体验只是个人的,对于整个世界来说,其反讽的意义在于人们对自我感官的过份依赖,于是影片中被外星生物侵入的人们外貌并没有任何变化,符合人们感官上的常识,但其精神领域已如行尸走肉一般,这却需要正常人用心灵却辨别。
任何一个人如果发现身边所有人都变化了,那么他一定是极其恐慌的,换句话说,他是唯一一个清醒的人,只有清醒的人才会感到恐慌,这是古往今来的惯例,而卡萝尔恰恰是这个清醒的人,更重要的是,她发现那些变化后的人却希望改变身边的每一个人,包括她,于是冲突在这里产生了。此时我们回到小说产生的年代,1955年,这是处于后二战时期的年代,信仰在战争的阴影中崩溃,而强权体现在整个西方国家,(当然东方的强权更为残酷)于是对有着古老的人权理念的西方人来说,这种精神上的强权无疑是一种无耻的酷刑与压迫,而反抗与暗讽便直接体现到了作品当中。
小说分别于1956年与1978年被改编过电影,《致命拜访》已经是第三次了,前两次由于处于当时的敏感时期,所以在美国社会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其政治与社会的暗喻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便不难看出,这绝对是一部在科幻的外壳包装下的政治影片,而故事中卡萝尔寻找孩子只是作为讲述的线索,与影片的主旨关系并不是很大,但客观地说,这种亲情的牢固感恰恰与同一的思潮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卡萝尔的个人行为也与整个世界的改变形成了对比。以个人生活为故事,反衬政治大背景的荒谬与苦难,这是许多影片采用的手法。之所以这样地讲述故事,其主要原因在于对个体的承认与尊重,这也许就是所谓的人性的直接体现。
其实影片在讲述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个极其真诚的问题,那就是所有个体的消亡将会令整个世界呈现出一种和平安宁的景象,没有罪恶,达到真正的“和谐”。相信每一个人都会面临这种选择,是“和谐”而没有罪恶,还是让这个世界继续呈现出多重性呢?这个问题看似尖锐,全人类的答案与个体的答案也许并不相同,而这种不同感恰恰反映了世界的荒谬。尤其在影片中,当这群异化后的人们要杀死卡萝尔儿子奥立佛的时候,这种荒谬感便更为突出了,所谓的大同是建立在排除异己之上的,那么这种排除异己的行为本身又怎么可能是“和谐”的呢?
没有“和谐”也许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这是人类生存的世界法则,任何人都改变不了的。
韩兮
2007-12-22于通州
——病毒恐怖吗?我没感觉到。说老实话,非典可怕不?可怕。这部电影连这点感觉都没拍出来了,白瞎了妮可基德曼和丹尼尔克雷格等等好卡司!
——好的电影一定注重铺垫,注重对比和衬托,导演,你好歹用用这些好不?!
——片子里少得可怜的亮点有:妮可跑得时候胸晃晃的,依稀还能让人觉得性感,当然这和她洗脸换衣服露出小裤裤比还是差了点,但是也没什么让人冲动之处!此外,电视里播的新闻很有点意思,无论是说到印巴的、北韩的还是中国的。
“如梦如幻月 若聚若离花”,先看的《胭脂扣》,想想国荣哥哥和梅姐姐如今都已不在人世。更是对着这句台词伤感了好几分钟。觉得不好,一个大男人不该如此多愁善感。决定换部看看,换换心情。
《致命拜访》,下了好些天的片子了,看简介:外星病毒入侵、拯救人类,很高的主题,很符合一个大男人的观片口味,还有好多明星,特别是大美女Nicole Kidman(其实是看片的最主要原因……)。影片开始:一架航天飞机坠毁,碎片到处都是女医生的前夫前往现场,毫无疑问被感染。病毒感染的症状很奇怪:没有电影中常见的变异、血淋淋的死亡等。看起来感染者和从前没什么两样,只是没有了……感情,每个人都变得不可思议的冷静、理性。病毒悄悄开始蔓延,被感染者也开始清理未被感染者,给他们注射。人类分成了两种:我们常见的的人:动物性与社会性复合的正常人、完全没有动物性、没有个性、没有感情的完全理性人。女医生一路寻找儿子,努力逃出被感染区。情节很简单、场面也没不火爆、结尾有点草率。但给出的命题却很有意思:究竟什么才是“人”的真正定义?人的理性和感性哪个更重要?个人和集体、我和全世界哪个更重要??
“人在特定状况下 ,都能犯罪使坏,假如这个世界改变了,危机不会再衍生新危机、报纸不报导腥膻色的新闻,那么世上的人类就不再是人类了。”如片中所呈现的被感染的人都没有感情、只有完全的理性,每个都一样想、一样做,对于异类:要么同化,要么“全部杀死,如果需要的话”。对于一个活生生的人来说,这无疑很可怕,所以每个都想逃脱被感染的命运,女医生就是历尽千辛万苦也要救出儿子,逃出被感染的命运。可是片中又展现了被病毒感染的世界:“我们可以让全人类和平共处,没有战争、没有贫穷 、没有谋杀、没有强暴,一个没有苦难的世界。我们的世界不会互相伤害剥削,因为我们的世界不分你我。”核危机瞬间消失、印巴和解、小布什与萨达姆握手言欢,每个贫穷、疾病的人都得到帮助。这不是人类理想的社会吗??如果完全消灭个性、所有的事都以集体的利益出发,个人的利益可以完全忽略甚至消灭,这还是人类理想的社会吗??个体与集体-这真的是个两难的问题吗??
完全集体主义社会总是能产生最高的效率,也是最容易产生独裁的社会。当一个社会完全抹杀了个体的存在,人民还会觉得幸福吗?肯定不会。想想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为了某个集体(常常以“祖国”、“人民”的名义)而牺牲个人是一种英雄的行为。仔细想想吧:从你的牺牲中得到好处的是……?再放大了说:我和世界对于我来说哪个更重要?如果要我牺牲自我来拯救世界,整个世界—对于已经牺牲的我来说,还有意义吗?乱七八糟想了好多,自已也已经糊涂了。正在写不下去想结束时,突然又想起了《胭脂扣》,对以如花和十二少来说,他们两人,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
看《致命拜访》的时候,让我不禁想起了她的小说《一个人》。这部小说构想了一个集体主义发展到极致的社会,不保留地说,这个社会和我们从小在历史书或政治书里面所描述的大同主义社会或是共产主义社会极其相似,只不过可能集体地过分了一些。当集体主义发展到完全忽略个人特性的时候,集体主义便会变成一种暴力,而一个集体一旦成为一种以集体思想为准绳的组织,个人需求必然会被忽略甚或是被打压,就像这部影片里所形容的被感染以后的美国社会。 感冒病毒对人体损害较小,活着的宿主有利于他们的扩大繁殖;埃博拉病毒在几天内杀死宿主,有杀鸡取卵的风格但是短期繁殖迅速。不过对于片中的病毒,从进化论角度来说有些难以解释。单不说能不能通过基因改变控制性格这个问题(心理学尚无定论),病毒为什么要麻烦的改变人的性格?对于病毒来说能够有效地感染新的宿主,大量传播自己的遗传信息已经足够。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个被感染的副作用,就像感冒了流鼻涕一样。那么这样的病毒很显然不会拥有如此高的智能性。病毒会主动的传播自己(通过空气,血液,体液,皮肤接触等等),但是如果病毒智能到能利用人的大脑思考并且抽象思维,那他就会完善与之相对应的伪装。不过感谢老天这样的病毒还没有被发现存在的证据。
我在看《致命拜访》时一直觉得那群被外星病毒所感染的人就像是一群极端的社会主义恐怖分子,采用一切暴力手段使周围的人都成为这个组织的一分子,而“注射”这种传染方式感觉更像是一种政治洗脑,所以被感染以后成为组织的一分子的人会对被注射的经历毫无印象,就像政治上被洗脑的人完全不会觉得自己曾经被侵犯过一样。而对于电影所设定的感染之后睡一觉就会成为组织的一员的方式,更像是对人本身对“希望一觉醒来世界都会变成自己希望的样子”的思想的隐喻。
第四是动机。对于病毒是否属于生命还存在争议。一方面病毒具有生命体的最基本特征(可悲的是这些特征看起来更像哲学定义而不是生物学概念),他通过寄生在宿主细胞内繁殖自己。另一方面,病毒从分子学角度来讲只是高分子有机物按照规则的组合,是一种逆向进化,甚至可以被结晶出来。回到病毒本身,他们的存在有何意义的问题不应从人类的视角考虑,能够利用资源生存繁殖并且新陈代谢(如果病毒的也算)就是合理的。于是感冒病毒和埃博拉病毒本质是一样的,只是由于进化的关系。
另外在《致命拜访》中被感染后的ben劝说carol成为组织的一员时,他的用词“我们”更是让我深切地体会到了ayn rand的思想在这部影片里的表达。《一个人》里面ayn rand曾费了很大的笔墨揭示了她所假设的那个集体主义社会的大众思想构成。在这个集体主义社会里,不存在“你”,“我”,“他”这样的字眼,所有的你都是“你们”,我是“我们”,他是“他们”,可以发现,影片里的组织的确是一个这样忽视个体的集体主义为宗旨的组织,人与人之间没有区别,个人没有任何情绪,因为情绪的变化对于集体来说,是过于个人化的表达。而女主角三番五次被劝说时对方所提到的那个“没有丑恶,没有暴力,尽是美好”的社会目标,更像是一种政治思想激进的理想主义者理想中的社会。是否当社会思想被集体主义所控制垄断时,那些丑恶,暴力的东西就真的都会消失?人们就真的能够幸福?按我的思想观念,缺乏个性化的千篇一律的社会是毫无幸福可言的。
首先排汗的控制应基于脊髓神经反射,所以我们很难通过意识增加或者减少排汗,当然你可以通过心理调节让自己觉得有变化或者因为紧张手心出汗,但这更多是大脑变化引起激素释放进而引起的条件反射应激行为。后来电影里的确提到了灰质白纸的问题(感染过脑炎的人获得免疫),但是大脑和脊髓是不一样的,严格的说大脑才会睡眠,大脑睡眠和排汗没有关系。除非这个病毒如此厉害,能彻底改变人体基本功能。
当然,既然本片定位为恐怖片,对《致命拜访》的科幻背景进行深究也有些过于挑剔的嫌疑。但是限于他的剧本出自于畅销的科幻小说,让人禁不住稍微推敲一下他的硬科幻背景。
再次是哲学角度(佩服一下自己)。原来老是不明白世界上会有庸俗唯物主义这种东西(相信意识不过是人脑分泌的一种物质,所以不存在绝对的意识,只有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看了这部电影才相信。睡眠产生快速眼动是被证实的,那么通过病毒,在睡眠的时候分泌出结成固体的汗液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未知世界总是最吸引人的,好奇心本身就是人类存在的原因之一。于是乎我们尚未认识的世界是很好的题材。而和未知相伴的,也总是若隐若现的危险和恐惧。本片的题材恰恰集合了这些的全部。
首先是地外生命,这是已经被争论了很久的话题。地球之外是否存在生命,进一步更被关注的是是否存在智慧生命,以及他们对地球人类的关系。
其次是黑人医生反复向我们展示的病毒吞噬细胞动画。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个来源于巨噬细胞吞食其它细胞。但是问题是人家是体积最大的血细胞,而片子里面说的是一种病毒。如果真是病毒感染的话,我们看到的应该是一个细胞,接着有个非常小非常小(医院的设备绝对无法看到)的东西贴在上面,然后过一会细胞破碎了。。。不过如果拍成这样,视觉冲击是绝对不如那个亮亮的水母一样的白细胞吃小细胞大的,从这考虑倒也情有可原。
从选材来说,尽管牵强,但是一部恐怖片却也几乎把科幻电影常见的元素都涉及了,不得不称赞一下。不过关于具体的科幻逻辑,个人认为却经不起考究。
再其次是病毒。虽然人类的医学如此发达,但是我们对于病毒的了解确实如此有限。以至于对于最简单的感冒,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一部分人感染之后依靠概率找到免疫疫苗,接种其他人。我们药店里琳琅满目的感冒特效药所有的功效只是缓解感冒的症状和提高免疫力,正所谓绝对的治标不治本。感冒之所以在目前没有很高的死亡率在与病毒本身的怜悯,而不是人类医学的强大(西班牙流感是个特例)。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在《世界大战》以及《异种》等科幻电影里感冒病毒屡屡成为挽救人类的希望,起码是心存感激。
再次是科幻电影的通病,那就是为了追求视觉效果糊弄外行的观众。其实美工道具都是普通人,而科幻作家也不屑于仔细的描述每个外来物种的样子。所以我们看到的所谓外来生物形象大多是人类世界的夸张。要显示他的高智慧,就是个光光的大脑袋(ET,火星人);要显示他凶恶,就是爬行类的鳞片加上昆虫的刺(MIB,异型);要显示他恶心,就是霉菌孢子黄绿色外加结缔组织渗出液或者淋巴液一样的透明粘稠液体。
本片也不例外,虽然告诉观众是一种病毒(还说了单细胞的病毒,汗),却在航天飞机外壳上结出肉眼可见五颜六色的晶体状组织。我们常见的单细胞组成的肉眼可见的物种大概就是太岁一样的蘑菇了吧。不过蘑菇是真菌,而这个靠病毒形成的如此规模的晶体,的确数量级骇人。而且病毒构成的晶体有如此硬度(扎破尼克前夫的手指),更是厉害。从科学角度来讲,难道就是传说中的硅基生命?
再再次是寄生和精神控制。汉语里面对一个人最差劲的评价可能就是浑浑噩噩,行尸走肉;而西方电影里比吸血鬼还差劲的形象可能就是僵尸。失去自我被时时刻刻控制的滋味一定很糟糕。
最后还有睡眠和梦。亚里士多德原本以为人用心脏思考,大脑不过是让血液冷却的空调机室外机组。很快我们知道人依靠大脑思维,但是对于睡眠,我们的了解确和几百年前没有什么实质区别。而在这之后的是人们对于睡梦中失去理性限制潜意识的深深恐惧。
文章转自:美剧巴士
http://www.meijubus.com/news-read-id-50.html
导演不想拍喜闻乐见又没有能力驾驭政治题材的结果就是,不知所云
6.3分
不错
我想变成那样
关于高耀洁
这部电影的唯一意义就是再次nk的美丽
德特里克堡和病毒都出现了,现在看是真讽刺。
除了恶心还剩恶心!
不是特别好 情节一般 而且没有好的配乐 不建议看
妈妈真不容易
看着还行
这样的外星人侵略方式倒是挺有新意,就是咱能不能讲点卫生别到处乱吐口水?妮可演这个类型的角色太多了点,没什么突破。
司空见惯的剧情下总还藏了吊诡,尼采的激情被去势,人类和平只能以非人为代价,但主角为了亲情可以杀人,驱走病毒后,北美的天堂生活再次遮盖了伊拉克的自杀炸弹。
干净的僵尸片,凑合看
主妇版生化危机。
到底怎么才能免疫啊!
2008.5.17 本该是很好的科幻娱乐片,结果被糟蹋了。其中提到被感染后世界和平,最后治愈后又开始打仗。虽然是对人类战争天性的讽刺,但却有点非此即彼的意思。事情哪会这么简单啊!是不是改编自《傀儡主人》?
没我想象的那么差啊
如果不是有政治隐喻 这部电影真的很不知所谓
如果报纸上的新闻不再是战争,那么人类就不再是人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