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司之神

记录片美国2011

主演:小野二郎小野祯一小野隆山本益弘

导演:大卫·贾柏

剧照

寿司之神 剧照 NO.1 寿司之神 剧照 NO.2 寿司之神 剧照 NO.3 寿司之神 剧照 NO.4 寿司之神 剧照 NO.5 寿司之神 剧照 NO.6 寿司之神 剧照 NO.13 寿司之神 剧照 NO.14 寿司之神 剧照 NO.15 寿司之神 剧照 NO.16 寿司之神 剧照 NO.17 寿司之神 剧照 NO.18 寿司之神 剧照 NO.19 寿司之神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19

详细剧情

  《寿司之神》是由大卫·贾柏拍摄的一部关于寿司的纪录片。他是一个道道地地的纽约客!从小热爱寿司的他被小野二郎的职人精神而感动,干脆扛着摄影机至日本拍摄。  现年86岁的小野二郎是全球最年长的三星大厨,被称为“寿司之神”。在日本地位崇高,“寿司第一人”的美誉更远播全世界。终其一生,他都在握寿司,永远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跟学徒,观察客人的用餐状况微调寿司,确保客人享受到究极美味,甚至为了保护创造寿司的双手,不工作时永远带着手套,连睡觉也不懈怠。  他的寿司店“数寄屋桥次郎”远近驰名,从食材、制作到入口瞬间,每个步骤都经过縝密计算。这间隐身东京办公大楼地下室的小店面,曾连续两年荣获美食圣经《米其林指南》三颗星最高评鉴。被誉为值得花一辈子排队等待的美味。

长篇影评

1 ) 美,是种令人感伤的偏执

美食家说

“我听说米其林第一次颁发三星的时候

根本没有吃过二郎的寿司

他们吃的,是祯一的作品”

此后

仿佛视觉从耀眼的太阳身上缓缓拉远

而一颗同样夺目的星星正从远方升起……

“只要他一生都这样坚持

他一定可以……”

可是,这终究是一生啊!


容我做一个默默鼓掌的路人吧

望着太阳的美丽惊叹着流泪

2 ) 职人的精神,职人的寿司

职人的精神,职人的寿司


在我对日本的所有了解中,除了“礼仪”,日本人的“职人精神”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

“职人”,在日语中有“手艺人”的意思。古时候的手艺人社会地位是比较低的,士农工商,这种阶级划分不仅只是在我国有而已,同属大儒家文化圈的日本亦是如此。

职人精神,是指一个人不仅将自己所从事的手艺劳动当作自己的职业及事业,更是作为自身人格寄托的所在。在对手艺的不断践行中,自身修养和心灵境界也随之进步,知行合一,从一而终,倒与禅宗颇有异曲同工之趣——这也不算奇怪,日本人同样崇信佛教,而茶道更是体现禅宗三味的一门艺术。

传统手艺人专注于自身专精的领域,执着于最高技艺的追求,这就是“职人精神”。

某天晚饭,与家父家母在酒店吃自助餐,餐厅里除了中餐和西餐之外还提供日本料理,而我恰好又爱吃日本菜,于是扫了一大盘生鱼片和寿司回桌大啖特啖。现在想起来,还真是有些牛嚼牡丹的味道。

在看完《寿司之神》前,我固然不会认为寿司就是“生鱼片放在米饭上然后捏起来”(因为看过柯南,所以多少算是有点寿司常识),但其实也不了解一个看似简单的寿司背后究竟蕴含了多少辛苦与汗水。

记得以前看《霸王别姬》,看完之后许多场面、镜头、剧情都忘记了,唯有一句台词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说好了是一辈子,少一年、少一个月、少一天、少一个时辰,都不是一辈子。”

将毕生岁月奉献给一门手艺,一项事业,一种信仰,这个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

现在我知道,有一位日本人做到了。

小野二郎,一个看起来很普通的日本名字。然而这个“糟老头子”,却两度获得米其林三星评价、甚至以86岁高龄被吉尼斯世界纪录鉴定为“全世界最年长的米其林三星大厨”;他的“数寄屋桥次郎”寿司餐厅位于东京地铁银座站的地下室里,只有10个座位,洗手间甚至位于店门外,至少要提前一个月预订才能吃到这里的寿司料理,每位客人最低消费三万日元,店内甚至没有菜单,不提供小菜和酒水,只有“主厨推荐”,菜品一律以当天的材料时价计算。乍一听,多数人都会忍不住想道:这样的餐厅,怎么经营得下去啊?这家餐厅难道都不会为顾客考虑一下吗?

或许二郎并不是没有考虑吧!不经营除了寿司以外的东西,而专注于这一种料理,永远要以“最美味的寿司”招待顾客,这难道不是最为顾客考虑的想法和做法吗?正是因为小野先生有这样的觉悟,米其林才会给予最高的三星评价,并盛赞这家店“始终具有完美主义的精神”。

寿司的世界是非常简朴的——鱼肉,米饭,食醋,食盐,酱油,这些东西就构成了一个寿司。不过这么简单的材料,做出来的食物却有着引人入胜的丰富滋味,就是非常神奇的事情了。数十年来,小野先生一直在这条道路上前进,不断地告诉自己“一定还可以更好吃”、“一定还可以更好吃”,不断地努力攀登寿司技术的高峰——尽管谁也不知道那顶端究竟在哪里。有时候半夜里突然有了好想法,会一下子从床上坐起来;哪怕在梦里,也常常梦见成排的华美寿司,这就是小野先生纯粹的寿司世界。然而就算捏制了这么多年寿司,小野先生仍然认为,自己的技艺还远远没有达到“完美”。

这就是“职人精神”。

次郎寿司究竟有多好吃?没有亲口尝过的我或许是没什么发言权的。然而看看小野先生对自己、对两个儿子、对店里的年轻学徒们严格到了苛刻境地的要求,大概也就可以想象出那是怎样的美味了。无论是热毛巾、香茗、茶具这些会直接面对顾客的物品,还是配菜箱、调料盒、煎蛋器、团扇、刀具、羽釜、竹篓这些顾客不会怎么注意甚至根本看不到的东西,抑或是芥末、生姜片这些与寿司搭配的并不起眼的东西,小野先生都有许多特别的要求。比如芥末就一定是挑选伊豆半岛的野生山葵在擦菜板上以特定的动作、力道和速度研磨出需要的份量;生姜片经过腌泡后的酸味和辛辣进入嘴里后应当是圆润、柔和、清爽的口感;配菜箱是专门订做的、底部配有竹席的木箱,为了能给人以豪华的印象而采用略微倾斜的角度码放,或是箱角交错地码放;茶具都是请名家制作的优质陶器(据说其中还有小野先生本人制作的茶碗);寿司台上方的布帘会根据季节交替更换麻质和靛蓝布两种帘子;以及作为餐厅来说,最重要、最不能忽视的卫生问题,也绝不会以“寿司店内充斥着鱼腥味不是理所应当吗”这种话来为自己辩解,每天早晚都会各进行一次彻底的大扫除——这些看起来或大或小的事情,都凝聚着寿司厨师们的心血和智慧。

除开这些旁的东西,对于寿司来说最最重要的莫过于食材的选择。要做出好吃的食物,购买品质最好、最新鲜的食材是必须的,小野先生开业多年来,始终从当地最好的鱼贩、虾贩、米贩那里选购材料,而他选中的供应商,也把小野先生的认可当作最高荣誉。为他供应鲔鱼的人就只售卖鲔鱼,“整个市场里只有一条鲔鱼是最好的,我就买那一条,要么就什么也不买”;为他供应虾子的人已从业几十年,经验非常老道,“早上看到新鲜的虾,就会想,啊,这个很适合卖给次郎”;为他供应大米的人拥有最好的挑选稻米的眼光,“曾有著名酒店的人想要从我这里买米,我不卖,(最好的米)我只卖给次郎,因为他才知道怎么煮这种米;不会煮的米,买回去也没用。”

对食材品质极尽要求的同时,而对店内员工,小野先生也苛求到常人难以想象。“在我们店里工作时间最短的员工吗?一天,就一天。早上来报到,晚上就跑掉了。”小野先生的长子祯一如此回答。“刚来店里做事的员工,要从拧热毛巾开始做起,拧不好毛巾就不会让你碰鱼;做满十年后,才会开始教你烤玉子烧(鸡蛋卷)的方法。”店里的一位学徒很感慨地说道,“刚开始学习如何烤制的时候,我一直在失败,每天都很沮丧;就这样做了两百多个,师傅(小野二郎先生)才终于点头了,说‘这才是该有的味道’,我当时差点落下眼泪,努力压抑激动的心情。”在六本木之丘分店里,小野先生的次子小野隆回忆说:“父亲当时对我说,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你已经没有退路了。”

这就是“职人精神”。

米其林三星是什么概念呢?一星餐厅是“值得造访”,二星餐厅是“值得绕远路去光顾”,三星餐厅是“值得专门安排一次旅行去品尝”。就算要打“飞的”跑到日本去,也绝对能吃回票价,这就是米其林三星餐厅的魅力。被米其林评为三星餐厅后,次郎寿司的顾客里多了不少外国人和其他餐厅乃至国家的三星大厨。不过就像米其林指南的品鉴密探所说:“(次郎寿司)真的非常奇妙,不管去吃过多少次,我从来都不曾失望过。”是的,无论是来自哪里的客人,最后都被小野先生的手艺彻底征服了。“顾客觉得我是什么大明星,”在镜头前,小野先生笑得很爽朗,一点也不像那个站在寿司台后神色严肃冷漠寡言的大厨,“但是在这些食材交到我手上的时候,寿司其实已经完成95%了,结果客人们还以为我有什么魔法。”

引用法国名厨乔·卢布松先生(Joel Robuchon)说过的话:“如果烹饪的流程尽善尽美,料理的品质就不可能差。”小野先生的寿司,从食材的选购到准备到最后的捏制,甚至那些微末的细节,都做到了他能够做到的最好,所以他的寿司是超一流的寿司。

这就是“职人精神”。

尽管已经八十多岁,小野先生仍然没有停止工作。他是那种连节假日都会嫌弃太长、太浪费的老派人,每天都想努力工作。看着小野先生在寿司台后抹上手醋,拈起鱼肉,沾点芥末,抟上一团米饭,将这些食材捏成一个又一个各式各样的精致寿司,一下子就让人感受到了一种肃穆的仪式感。正是这种对自己从事的工作的严谨与认真,才造就了身为米其林三星大厨的小野先生吧?然而这种使命感在如今却已经很难见到了。

“我做寿司这一行已经做了几十年,如果我突然哪天不做了,我这个人不就没用了吗?”小野先生这样说道。

以时下流行的话来说,他是“用生命在做寿司”吧。

我想,这就是“职人精神”。

若我有幸,希望在有生之年到“数寄屋桥次郎”,去品尝一下小野先生的寿司,职人的寿司。

那时候,我或许也会找到我自己的答案。

3 ) 影片不算好,评论的人这么多

影片看了1/3 就开始快进了,为什么?没有什么悬念了,知道它会将什么。看了豆瓣上有这么多评论,也不怎么认同。
日本人总是被描述成像 西门吹血 一样,神,为了成为神要舍弃很多。 所以食客们在神面前吃寿司变成了压抑的事情,厨师就站在对面,如果你脸上有点不悦,他都会自责,痛苦,所以你的仪式一样表示 满意。
我不想评价寿司的手艺,味道有多少神话的成分,但是在我心中完美或相对完美的人不应该这么专著于一点。小野二郎是一位出色的手艺人,也许做出了最完美的寿司。但是我更希望我看到的厨师是一位生活家,能能够享受生活,又更多的兴趣爱好,能够聊几句的。成为神似一种痛苦,在boston legal中,denny crane 反复提醒别人他从来没有输过,这是他的辉煌也是软肋,他怕输,所以没有alan shore那么潇洒,敢于出奇致胜。
如果有一个国家,有一群人会投入毕生精力做一件事情,我相信那是日本,但我不羡慕,也不认为中国人应该仿效。如果对比神话故事,小野二郎以为他做的是神的事情,而事实是更像奴隶干的事情。

4 ) “寿司之神”是不是过度营销、擅长PUA的日本骗子?

这部纪录片以及它的拍摄对象,从2011年上映至今,口碑上是坐了一轮过山车的。一开始是一面倒的好评,全网吹捧“一生只干一件事”的匠人精神;后来逐渐觉得这是日本人过度营销包装美化内卷,否则当十年学徒才能煮鸡蛋太扯淡了。

我也没吃过,不知道是不是,不过舆论风向转变,和观众对本片的误解、以及电影本身的文化缺失,是有很大关系的。

质疑1-为啥一辈子只做寿司就是寿司之神?

事实上,纪录片本身没想神化这家店,无论英文还是日文它都叫《寿司之梦》,虽然据说综艺上称小野二郎是寿司之神,不过综艺这种东西不就是到处给人安这种夸张称呼吗,神保彰还号称“变拍之鬼”呢。

讲述以小野为首的一群料理师傅,每天挑选食材、捏饭团、不断钻研寿司,实现“寿司之梦”,以做出有逼格的寿司为梦想,这个总是没问题的吧?谁也没有说他们是神。何况“梦”还有一些幻灭、质疑的意味。

质疑2-每天按摩章鱼和煮饭,学徒十年才能煮鸡蛋,是不是有病啊?

纪录片导演是美国人,团队主创根本不会日语,也谈不上了解日本文化、东方文化,制作过程甚至是让翻译先把海量素材翻译成英文,然后剪辑的。不会日语、不认识汉字,对日本文化等东方文化的理解,显然有壁的。

所以这个受过系统性电影学院教育的美国导演,把小野二郎做寿司这件事,提炼成了一个非常浪漫化、故事化、读者文摘式的,心灵鸡汤。

本片其实已经拍摄到了东京市场、鱼获、生鲜提供等等画面了,但他们拍的角度,是很游客化、旅行指南式的。美国导演是这么呈现的:“一生只做一件事。”“做一件事,专注地把它做到最好。”“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不是说一生只做一件事不好,甚至不是说心灵鸡汤不好,只是他们这类厨师做寿司,不是这么简单的。

有个电视剧和这部纪录片相映成趣,就是日本人以东京米其林三星餐厅为原型拍的电视剧《东京大饭店》,也是米其林三星餐厅。在做高级料理的流程上,两部作品说的都是一回事——

a.这类餐厅高度依赖主厨,出品的是顶级手工、高度原创作品,而非流水线菜品,而且,优秀主厨都是有成体系思想的。 b.定位上,这些店和一般餐厅完全不一样,它不是批量生产的,也不追求规模扩大。所以没有必要用它们和普通餐厅比较,因为普通餐厅是要流水线、走量的,定位目标不一样,完全不是一种东西。

c.为了顶级料理,主厨会非常非常严格,团队集合冥思苦想勤学苦练。所以吃顶级料理完全不是交智商税,类似在重要纪念日花一两千块钱欣赏艺术,它能给我们平时吃饭吃不到的美学体验。 d.找最好的食材供应商,因为食材选择也是一门很吃经验的学问,做的好也是需要热爱这件事,不停钻研的。 e.高强度工作,枯燥的练习,考虑到客人需求的个性化服务……

《东京大饭店》

有钻研烹调经历的人会明白,往往处理食材的手法、火候有些许微妙的调整,吃起来就完全不同了,做好菜不是对着菜谱依样画葫芦就行的。至于这个手法、火候是怎么发现的呢?还真是从每天的实践里,“开悟”到的只属于自己的东西。我觉得类似感受,凡是全身心投入项目的人都会有,哪怕每天打游戏也会有。

因此小野等人每天研究按摩章鱼的手法,是非常合理的。但这个纪录片里,把小野按摩章鱼、煮米饭,拍得像是一种玄学、猎奇,它似乎故意不去说明白这件事。

还有一点,《东京大饭店》讲的是法餐,其中的创意是复杂的。小野这个店,据说当学徒十年以后才能煮鸡蛋,这个我也没查到是什么原因,我怀疑他说的这个煮鸡蛋是煮玉子烧吧,那就是单独一道很有讲究的菜了,下图里面这个玉子烧,光看外形已经充分说明料理内功深厚了。要不水煮鸡蛋确实太夸张了吧……

最后,就是小野的店牌子够响,在这里熬出去的人出去之后肯定能自己开店(片中有一个学徒即将开店),所以给他当学徒,对于脑子不那么“活络”但是吃苦耐劳平心静气的人来说,可绝对是很不错的一份工作。这种现象在很多行业都是存在的:倘若在一个平台是真的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也能确保出去以后的发展,吃苦乃至工资低确实都是可以忍受的——就看平台提供的其他价值,究竟有没有它们吹嘘的那么好了。

-影片对日料的文化属性没做挖掘

之前我只因为工作原因蹭着吃过一两次高级日料,下面这部分内容,我的感受也是从各种书上看来的,放在这里作为对影片结构的思考。对了,即使我不太懂高级料理,我也很确定,从东方人的视角来看,这部《寿司之神》(确切地说是《寿司之梦》)在文化探索上,是比较薄弱的。

日料在Fine Dining界地位高,和它整体有一套文化是有很大关系的。小龙虾和烤串好吃,Fine Dining也好吃,它们不是同一种好吃,Fine Dining就像音乐、绘画一样,有前卫/复古/融合等等风格之分。

二郎的寿司虽然不是怀石料理,不过查了一下对Fine Dining颇有研究的博主们的撰文,都提到了他家的寿司精华在于醋饭,也力图还原食材本身的味道。可参考这篇://zhuanlan.zhihu.com/p/24243476,《寿司之神,吃到三十次是什么体验》,她的描写让我感觉小野的寿司,类似视听语言上很讲究的文艺片,欣赏之前是要了解相关文化来入门的。

更不要说,日料尤其高级日料、日本文化,都受到了禅宗很深的影响;而禅宗讲求的,是开悟、修行,追求内心宁静,回归事物本性,不追求过度欲望,秉承极简美学。很多开悟都是在平凡的日常劳作中发生的,所以会有禅悟讲:“一日不劳作,一日不得食。”与二郎上午拿了奖,下午就回到店里如出一辙。

《Jiro Dreams of Sushi》,一开始给大家的印象是:“每天坚持做一件事,做一辈子,就能做到极致,就能做出美味到让人‘哇’地一声叫出来的寿司,成为寿司之神。”后来这个叙事遭到质疑也是因为,人们发现:“他家的寿司就真的比平常厨师好吃那么多?敢不敢做个双盲实验?”“做一辈子寿司就说明他牛了?”“一团米饭一片鱼还能做出什么来?”“把事情做好不就得视野开阔吗?”

其实,问题出在,无论“每天做寿司就能做出最好的寿司”,“美味到让人‘哇’一声惊叫的寿司”,“最好的寿司”……这些说法,都太欲了,目的性太强了,太有逻辑也太入世了,是完全悖于禅宗思想的。假如匠人精神是“每天捏饭团,为了连捏五十年捏出世界第一的饭团”,那是有点精神疾病。

但如果我们将“匠人”理解为“修禅”呢?在专注的劳作中,寻求内心的平和,感受生命与自然,无欲无求,不惧空寂,在平凡的日常中,经由充实的劳作寻求到顿悟与清心——这种体验,一般人不必进行五十年,即使只有五天,也是值得感受的。它可以让我们发现感官、世界中,一些与社畜生活不一样的层面,不做欲望的奴隶。

再强调一遍我真不是日吹,高级料理我也不太懂,这部分放上来是作为我对纪录片风格的思考——我想,这部片火,在于它的叙事十分西化,完全是好莱坞商业作品的路数了。但如果横纵对比地、深入地讲,就会接近BBC的历史纪录片,或者像《舌尖上的中国》那样是解说形式了。

就会变成,这家名店的鱼片是怎么切的,那家名店的酱油是怎么调配的,怀石料理背后的美学体系……我个人来说,更想看这样的影片。但是,它大概也不会火了。

5 ) 血管里流着面条汤

看《功夫熊猫》时,父亲老鸭给儿子熊猫说的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他说:“你的血管里流着的是面条汤。”父亲是个以卖面条为生的手艺人,他以此劝说儿子不要好高骛远,去学什么武术,而是老老实实子承父业,谋得一口饱饭吃。

《功夫熊猫》虽说是一个关于中国的动画片,实则只是用中国元素包装起来的好莱坞影片,其核心的理念并非来自于中国,而是西方观念的中国化而已。就如鸭子父亲的这句话,里面只有认命与悲愤,并无多少职业的荣誉感。他让熊猫仔跟着他学卖面条,也只是权宜之计。“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推车引浆非我愿,跻身官场争上游。中国人对于职业是有着非常鲜明的等级的,如是迫不得已,决不会让自己的子孙血管里流着“面条汤”的。

对于职业,我们是有着贵贱之分的。目前所从事的职业,只是不得意之时聊以谋生之用,那是龙困浅池,一旦时机合适,自会一飞冲天。买个面条做点小生意,更是算不得正经的职业,虽然让自己及家人衣食无忧,不过,却绝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仍然继承自己的衣钵,还得让他们努力读书,去寻个好前程。最少,也得干件更体面的职业。因此,在中国子承父业,一家老店开个百年数百年的甚少,那也会被人笑话的。几代人就会卖个炊饼,只能是像武大郎这样的人才会做的。

不过在欧美,甚至我们的近邻日本,工匠的地位似乎比我们要崇高一些。欧洲大型建筑,都会留下石匠的名字;做衣服的打铁的,都能做成家族生意,代代相传并以此为荣。在日本,虽然工匠的地位没有武士高,但卖米的剖鱼者,亦可以行家自居,也能很自豪地传给儿女,成为他们养家糊口的一技之长。往往一家做糕饼者,都能轻易地将自己的历史往上追个几百年。至于说寿司,更是属于国技,其荣耀更是非凡人能比。

由美国人拍摄的这部《寿司之神》,就描写了一个日本的小寿司店。寿司店虽小,却不简单,被评为米其林三星,影片中的一位美食作者,甚至称其为日本最好吃的寿司店。而这家小店的开创者及经营者,是一个年已八十五岁的老人,他从九岁被父母赶出来讨生活,做寿司已经七十年了。现在仍在那个小店里忙碌着,寿司做了一辈子,现在不让他做寿司都不行了。他的店位于东京最繁华之地,店很小,只有十个座位。收费却不低,每位客人的价格从三万日元起跳,仍是食客盈门,要想吃,最少也得提前一个月预订。

这家店何以声名如此大,如此贵价还能吸引到这么多人捧场?说白了,也很简单,就是用心二字。做寿司所需要的海鲜,皆是由店主亲自去日本著名的鱼市筑地去选购,且宁缺勿滥,只要最好的。直到店主小野二郎走不动了,才将此事务交给了已经从事寿司多年的大儿子。该店虽然名气很大,想来工资待遇也应该高,但招学徒却很难,很多学徒受不苦即辞职而去,最短的只呆了一天。而能留下当学徒的,也得经过艰苦的磨炼,学徒十年还只能让你去煎鸡蛋,至于捏寿司,想都别想。更多的学徒还只能一天数小时地用手拍八爪鱼,这种单调劳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八爪鱼更加柔软口感更好。至于店主的大儿子,也跟着父亲学艺二十多年了,在父亲面前也只是恭敬学着的份儿。同时,他们还时刻观察着用餐者的情况,对食物适时做出调整。如此这般,寿司想不好吃都难。

当然,电影里最让人感动的,还是父子三人对于寿司的热爱。如果说功夫熊猫的父亲希望儿子血管里流动的是面条汤的话,那么这个家族血管里流动的都是寿司。这是一个寿司之家,父亲小野二郎白手起家创下了牌子,然后又将两个儿子拉入了这个行业,甚至都没有让他们上大学。从学徒做起,从最简单的事干起。镜头中数次展现大儿子祯一烤紫菜的情景,祯一虽贵为继承人,也得做这种简单而又单调的活。二郎将大儿子留在身边,让他未来继承自己的这家店,他每天坚持到店,向儿子言传身教做寿司之道,坚持传统,不让儿子有半点逾越。而对二儿子,他则宽容得多。他在另外地方也开了一家寿司店,让二儿子独自经营,这家店就如主店的翻版,但却允许二儿子自由地创新,同时价格也订得更为平民化。父子三人一辈子都从事做寿司之业,对于这份职业充满了热爱,也有着热诚。他们也未有其他之想,只是想着将寿司做到尽善尽美。

小野二郎说,我的寿司没有什么秘诀,就是要用心认真地做。功夫熊猫里的鸭子爸爸也说,其实我的面条就是一碗普通的面,没有什么祖传秘方。是啊,只有用心,只要对自己职业充满着荣誉感,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件小事,如果你的血管里流着的都是寿司都是面条汤,何愁寿司不美味,何尝面条汤不鲜甜呢?

6 ) 把吃货藏起来,以纪录片学习者的角度欣赏

1、二郎正平静地随着扶梯上升,突然旁边的大屏幕上播起了伴有激烈音乐声的广告,二郎吓了一跳似的找寻声音的源头,但张望的幅度又很小,表现出老人特有的内心的平静
2、二儿子说,有的顾客在父亲面前吃饭会紧张。影片开始米其林评委到店中吃饭的时候展现了一段,将寿司低头放入嘴中,抬头时与二郎严肃而笃定自信的眼神相撞,的确很慎人。
3、职人精神:每天重复着同样的事情
4、在行进的列车上,完成对二郎童年的追述和采访,老照片和窗外快速流动的景物穿插叠进,仿佛穿梭于一条时空隧道。这一段落用隐黑结束。
5、小时候家里穷,儿子间喝可乐的趣事;因为工作忙,父子间的生疏;让儿子高中毕业就进店学习,放弃大学;两个儿子之间的竞争与情感;创新菜式的打磨。
6、传承的难度,上市场买鱼,延伸到另一个相关行业——海产业,鱼市壮观场面
7、后厨忙碌的准备食材场面,配以主题音乐,形容成交响乐团
8、想吃“煎蛋”,蛋饼的意思吧
9、不同场景的变换,大儿子说喜欢速度,还梦想过当赛车手,对他单独的采访很大一部分是在汽车上完成的,窗外的景致也从白天开到了黑夜。
10、为了做出美味的食物,你必须吃美味的食物。为了做出精彩的片子,你必须看精彩的片子。
11、与米贩之间的渊源情谊
12、二郎的寿司像是一支协奏曲,接近尾声的时候,一场豪华盛宴让二郎的寿司之精华完整地呈现。
13、最后竟然又拐到了防止过度捕捞的公益话题
14、回乡与老友相会,扫墓。回到人生的起点,回望走过的人生。(这时才知道前面在火车上的镜头是跟这次旅行一起拍的,因此会回忆童年的事情,但是用在前面因为有意象的契合,所以也并不觉突兀)
15、片子最终还是回到了寿司店:二郎对于晚年的想法,米其林的评语,最后的包袱是,米其林第一年评选时是二郎的大儿子捏的寿司,之前传承的难题仿佛迎刃而解。儿子的身影最终揭示,“寿司之神”还会一直走下去!(此刻我非常期待结尾镜头)
16、结尾,是儿子的受教,和二郎的微笑。

短评

必须提前一个月预定,最低消费2386.1413人民币元

5分钟前
  • 维城乱马
  • 推荐

寿司大师爷爷!给您敬个礼!

7分钟前
  • 晚晚
  • 力荐

好吧,当我们以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傲视群雄,并纷纷对身在水深火热中的日韩人民流下同情的泪水时候,尼哄人民绝地反击了:精益求精的精神+最顶级的鱼获,成就了寿司的纯粹味觉。(八过对俺这种不热爱生食的土鳖来说,再生鲜的寿司说穿了其实就是个饭团嘛,so 继续流下同情的泪水。

8分钟前
  • 大米
  • 推荐

仪式主义的狂欢,偏执狂的完胜。

10分钟前
  • 苇间疯
  • 还行

除了二郎这个人物有趣,纪录片导演David Gelb对素材的组织和对视觉手法的运用都相当出色,他采取了音乐节奏的起伏手法来展现二郎本身及他与周围人物、环境的关系,在有限的小空间与人物中拍出了大乾坤。

11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SCA的校友很给力 交响配乐搭配寿司制作真让人心情澎湃 7:00 p.m. Feb.17, 2012 @SCA 112

14分钟前
  • umi
  • 力荐

有机会能亲自去尝试一下就好了~~国宝级寿司~交响做配乐真棒!让镜头和主人公本身去讲故事才更有感召力呀

19分钟前
  • 马克兔温
  • 力荐

完全用匠人之心来面对一种食物,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仪式感引人入胜

21分钟前
  • 请保持高冷
  • 力荐

职业的达人首先要全身心的投入,说来说去还是“迷”这一重要因素。认真与坚持以成就自己。不过影片用了很多内容在儿子上,或者是为了以旁人的变化和感受去烘托主角吧。不过总有种帮下一代打广告的感觉

2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一间干净整洁的食屋,一个精神矍铄的耄耋老头,一案赏心悦目的精巧美食;我跟你讲啊,本国若有这样的地方,吃不起我也要没事去那看看,饿了就去对面超市泡碗面。

26分钟前
  • 枯川满
  • 推荐

大和民族真是一个认真到让人害怕的民族,这种简单、极致与近乎苛刻的严谨或许就是他们民族精神的一种缩影。

29分钟前
  • 狷介有乌青
  • 推荐

人生和寿司一样,下一道可以更美味

33分钟前
  • 阿德
  • 力荐

“现在的人只想要轻松的工作,然后要有很多空闲时间,还要很有钱,但他们都没想到要培养自己的技能。你在二郎寿司这样的地方工作,就是一辈子投入这一行。”这部作品与其说是寿司纪录片,更不如说是一部职人精神的纪录片。推荐给所有尚未决定职业的人看。

35分钟前
  • 波澄酒
  • 力荐

或许可以挖得更深入,但真是看得人垂涎欲滴啊。一颗(汗,不知如何用词)好的寿司从选鱼 切片 烹米 手握,每道工序都成了科学啊!日本人的固执和严谨也在这一家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不过真是馋啊,必须吃一次!以前自己吃的那都是神马玩意儿啊。。。

39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按中国人的思维,出了名,该是赶紧开分店,自己退居幕后做老板——『终于熬出头了』。但别人不是的,上午领了大奖,晚上就回店捏寿司。这就是日本人值得尊敬,也该我们学习的地方。

43分钟前
  • 欧米
  • 推荐

极道的意义就在于 不仅你生来拥有天赋 不仅每天都比其它人更努力些 而且能够坚持足够长的时间 甚至至死都不停止 天赋的层次是不一样的 比如米其林法厨的嗅觉和味觉 可能确实在二郎之上好几个层次 但所谓滴水穿石之功 长久磨砺之后 同样是可以超越五感限制的 极致的实际存在 是最能给予年轻人以希望之事

47分钟前
  • 文泽尔
  • 力荐

其实涉及到他儿子时,话题略沉重,但因为配乐而有一种轻盈的透明感。关于筑地鱼市场那部分其实是被低估的戏码,结合日本的食鱼文化,简直有文献价值。另,亲历者说:http://www.quora.com/Tokyo/What-is-it-like-to-eat-at-Sukiyabashi-Jiro

50分钟前
  • 张佳玮
  • 力荐

感觉始终都是在展示,展示一种精神,一种人生,但本期待会有更深入的挖掘和探讨。自己以前吃的寿司真都是垃圾食物啊...

53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职人的精神就是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并且把这件事做到极致。

57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力荐

すきやばし 次郎(銀座店)    地址:東京都中央区銀座4-2-15 塚本ビルB1楼    电话:-35353600

59分钟前
  • 7!1107us!0Ro0n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