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写的一篇应试文,摘到这里来记录一下)
今天我观看了讲述时代巨人袁隆平经历的一部电影,感觉收获颇多。论及具体是什么,我想大概是我明白了那种叫做坚持的态度,那种叫做热爱的情怀。 在那个“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大跃进时代,盲目、冒进和盲从是当时特色。在影片中有一位刘老师,他讲起学术来是慷慨激昂,造起假来也是毫不犹豫。为了证明自己“深翻土地,水稻的根系才能扎得更深”的理论,他甚至把不同田地的高产水稻一株一株拔出,然后再一株一株插进同一片田里。这种带着不严谨,不科学的学术态度却掩人耳目地换取到了人民信任的行为是不道德的,他可以谎报亩产的数量,却无法挽救那些饿死的灾民。现在那些学术造假,剽窃的人何尝又不是像他那样“金玉其外而败絮其中 ”呢? 影片中镜头给了一个冲突,两位老师同时演讲,刘老师座无虚席,而袁老师只有一个学生在听。然而,无论当时多么受人拥护,追捧的理论,也在后来的实践中被确定是谬论。从此,我意识到:真理不会冲昏头脑般让人信服——反而那像传销组织;真理更像是一种润物无声的灌养,那植根于我们深入思考过的灵魂。 我认为像袁老师这样坚持自己态度的人是勇士。我们带着后来的眼光去审视当时的人,会愈发瞧不起、鄙视囿于时代的刘老师,但其实我们当中有太多“刘老师”,不敢向前、不敢直视、不敢坚持、不敢反驳……哪怕明知对方是错,也趋炎附势的去接受,这实在太常见。“我是不想和我一起共事多年的老同志,到老了,一事无成,交一张毫无成果的白卷”,崔主任这样说。是啊,袁隆平他成功培育了杂交水稻,但他当时就能百分百确定自己一定能成功吗?所以我说,做个勇士太难。 袁隆平有一个绿色梦想,因为小时候喜欢大自然,大学就报考了农学院。我认为他是一个浪漫的农学家,他对于热爱从不吝啬。比方同一份杰作,有的人觉得杰作就是那五点六分田里能够打出的6132斤稻谷(当然这是谎报数字),有的人却把水稻当孩子来养育,在他看来,水稻就是上苍赐给人们的杰作。袁老对水稻的热爱,不仅来源于他儿时的梦想,那种对于大自然朴素的热爱,更体现着一种对社会,国家,全人类的热爱——那个时代太苦了,饥荒是全人类共同的敌人。可是袁隆平说,能够克服!为了这份执着与梦想,他将一生精力投入到水稻事业之中,像太阳般燃烧着自己,永不停歇。 成就大事者一定会遭遇很多反对势力,尤其是在那个年代。当那个培育着优良水稻品种的罐子被砸碎的时候,我仿佛听到了心破碎的声音。好不容易长成苗的水稻,又在暴风雨中被贼人一夜袭毁……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然而,面对困难,袁隆平毫不抱怨地不断琢磨,不断探索,丝毫没有停止自己前进的脚步。提建议的人已经换了一批又一批,坚持的人还在坚持。 22日袁爷爷离世的时候,我正好吃中饭,悲伤,感激充实着我的情感,看着新闻,吃着米粒,直到碗里的米粒被吃得一粒也没有剩下来——我竟以为伟人不会离去。1999年国际发现了一颗星星,将之命名为“袁隆平星”;2021年,袁爷爷飞向了他的星星。死亡不是终点,只要永被铭记,那颗星星就能永远闪耀!
总有一株稻,鹤立鸡群;总有一个人,光照春秋。电影里包含了袁老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看着总忍不住泪流。若问村中老人,你们知道几个村外的人名,他们会说:毛主席,还有那个杂交水稻的袁隆平。天哪,村中老人文盲居多,居然时刻记得袁隆平!因为一个让我们有饭吃,一个让我们吃的饱!记住他们就是记住自己的良心……那株稻,那个人,好美。
科学家是不太习惯聚光灯的人,但一个崇尚科学、矢志创新、健康向上的社会,有理由让他们站到聚光灯下,让人们认识这些科学金宇塔尖的名家大师,以及更多构筑坚实塔基的科研人才,让人们知道他们是用怎样的努力来探索未知、闯关夺隘、诠释家国情怀。也是因此,“走红毯”作为上海科技节的一项创举,一直坚持了下来,呈现出特殊的仪式感,提醒人们记住并尊重一些人、一些事。 谁更值得被记住?这是个老话题。近年来,“科学家为何不如明星出名”这样的争论屡见不鲜。在“鲜肉”“小花”们占据头部流量的时候,一些潜心修行的“国士”常受舆论冷遇。袁隆平院士、吴孟超院士等,无疑已经是科技领域的“顶流”人物,即便如此,他们的知名度是否超得过一些流量明星,也还要打个问号。不过,我们并不想在此讨论“谁比谁有名”这样的问题,很多时候科学家与流量明星的知名度也不具可比性。某种程度上,“认识流量明星,不认识科学家”,还不算大问题,但如果“认流量,不认科学”,那一定要出大问题。 许多人用“国士无双”评价袁隆平院士,他担得起这个称号。但如果朝前看,我们更期待的是未来“国士有众”-“袁隆平和吴孟超们”都应当有“精种传人”,所有人都有机会做这个传人-未必要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成就,只要像他们一样踏踏实实,做好手中的事。
有一说一,仅仅从电影本身的质量上来说,这部电影并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作为主旋律电影中规中矩。但是我更想谈一谈的是这部传记电影的绝对男主角——袁隆平老爷子。
透过电影,我们看到的不光是袁老爷子的传记,是杂交水稻从萌芽到成型的发展史,更是新中国几十年来的发展史。从大跃进到三年饥荒到文革再到文革后的以及改革开放,袁老在不懈的追求梦想中与历史融为了一体,成为了时代的缩影……
电影中袁老的乐观精神给予了我极大的感触:在科研、生活的过程中,袁隆平都遭遇过巨大的困难与挫折,有三年困难时期的饥饿,有文革红卫兵的打砸…质疑与讽刺仿佛黏在这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科学家身上。然而,最打动我却总是挂在他嘴角的笑容,无论实情有多么的绝望,他总是笑着,即使是在泥地里险些丧命,他上来后也是一阵开怀大笑,那个笑容在那个特殊的情境下,又是多么的难得,多么的富有生命力。
因为不知道他的乐观是真的还是电影里效果,所以专门去看了袁老的采访,才发现这份乐观简直真实的不得了。一个8、90 岁的老爷子,喜欢打排球,喜欢打麻将,还仗着“特权”上下班不打卡,这样可爱的老爷子又有谁会不爱呢?这些方方面面,一点一滴的回溯,就仿佛那个老头还在,禾下乘凉梦还在继续做着……
袁隆平的贡献不知道大家是否清楚,我在这里说一下:
1.明确了水稻的杂种优势,打破了经典遗传学理论在中国的禁锢
2.发表《论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成为中国第一个可查的对于杂交水稻的研究
3.通过长期的努力,在14000多穗的水稻里寻找到了6株雄性不孕稻,寻找到三系法中的不育系
4.探索到寻找保持系的方法,即野生远性稻
5.带领着李必湖发现了“野败”(确实是李必湖发现的,但袁老作为老师,也是功不可没)
6.将野败种子分发给全国,最终张先程研制出最好的恢复系IR24
7.将水稻技术传播到世界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袁隆平从普通的农业教育者通过实验,经过不懈努力,饱经风霜后成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故事。在实验中,袁隆平发现了一株雄花花药不开裂,形状奇特的植物,他欣喜若狂,经过研究证明出了它是杂交水稻,而且它比一般的水稻结出的稻粒还多出了许多,于是袁隆平就在崔主任的阻碍中不懈努力研究杂交水稻。有一次,崔主任和一些人来袁隆平家闹事,还把袁隆平精心研制的杂交水稻摔烂,幸好袁隆平的徒弟把几盆比较好的给藏好了,不然袁隆平多年来的心血就会在这转眼间就化为乌有了。袁隆平的一块杂交水稻田也被崔主任他们全部糟蹋了,但袁隆平始终坚持着他的信念,所以他取得了成功。
观影后,我才觉得自己做任何事情,是三分热度,不太执着自己喜欢的事。未来要像袁老学习。
明白了,我们祖先搞不成的事,我们也搞不成,外国专家同行研究不出来的,我们也研究不出来。从你们的谆谆教诲中,我悟出了一个道理,放弃。那我很想问问,那要我们这些学农业的干什么?我们就跟在外国人屁股后面爬不就行了?我不管你们怎么想,但是作为一个学农业的人,我觉得我有权利也有义务,让这个地球有限的土地,收获更多的粮食,让人类远离饥饿。我永远忘不了三年自然灾害,刻骨铭心。我从那会才真正理解到,什么叫饥饿是人类最大的敌人。饥饿可以使人类失去和平、安全,过去如此、现在也如此。
十余年艰辛,终成伟业。当世界各国都放弃了研究,您还坚守在稻田里。面对种种磨难,您都咬着牙,挺了过去,心无旁骛,一心专研,最终让老百姓不再挨饿。
我想这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我们这一辈人虽然没有经历过大的磨难,但是我们都有一颗爱国的心。
我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一个人如果能够将实现自身价值,与为社会、为国家、为世界做贡献相结合,那么一定也会有一番作为的。
袁老,您走好,我们会永远怀念您!
袁隆平院士去世了,我们湖南这边家乡人民都表现得格外不舍,格外难以接受。有很多人留在湘雅附一医院门口敬献鲜花。
我父母后来也在广西农垦系统干了很多年,这也是需要沉得住气的一门笨学科,年复一年的实验,失败,再实验,再失败......没有人知道什么时候成功也没有荣誉,有的只是默默的奉献.........
今天袁老走了,看个电影纪念他
袁爷爷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所描述的那种个人与世界达到全方位和谐的“自我实现者”。
袁老值得一部更好的传记电影,希望能给安排上。
大方向上倒是问题不大,但为了突出袁隆平的形象,影片的一些处理颇需商榷,甚至有含沙射影之嫌,比如1970年由湖南省进而席卷全国的大协作,因为涉及到文化Revolution以及江西颜龙安、广西张先程等等很多人的贡献,在电影中硬是被拍成了协作组集体看热闹甚至拖后腿。
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今天逝世了(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为此而观看这部同名传记片纪念一下:袁隆平爷爷是我从小就知道并尊敬的中国科学家之一,但就电影拍摄制作而言,个人不太满意,感觉配不上《袁隆平》这个片名。并非音乐人物传记片,却选择用交响乐团表演的镜头画面转场,不搭;模糊剧情时间线,再加上人物妆容变化有限,会使不太了解其生平的观众对相关事件发生时间点的认知不明不白甚至产生误解,也体现不出长年没明显研究成果依然坚持不懈、决不放弃的艰难;最后来之不易的成功也就用轻描淡写的少数情节以及字幕交代,呃,莫名其妙?……整体拍得有些“流水账”,不过其生平故事的切入点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大跃进时代倒是让我有点意外……结尾「袁隆平」爷爷现身出演自己是本片的亮点!
转:德配天地,独步当世,是为国士!无双!清白守节,泽被苍生,是为国士!无双!立志及众,慕者如云,是为国士!无双!学勤好问,教诲不倦,是为国士!无双!彰而弗显,功而弗居,是为国士!无双!
有些电影是为艺术而艺术的,类似小说,当然要用严苛的眼光去对待,如《信条》;有些电影主要是为了记录和致敬,类似史传,不妨在技术层面稍作让步。从前个角度而言,本片四星,从后个角度而言,五星毫不为过。
评分一夜之间涨了,不是为电影,是为了敬爱的老爷子
游泳小提琴文武双全师生恋爱情事业双丰收,一生只做一件事,为亿万人民带来福祉的袁老一路走好~~
贫嘴袁隆平的奋斗生活,这个袁隆平十分可爱。电影中的水稻充满各种不孕不育的问题,需要寻找“种稻”来达到交配的目的。
有些人伟大的让人觉得他们没有生老病死2021522缅怀
诶。有点太神化了的说~但是看到什么孟德尔啊测交啊什么的感觉又回到了高中哈哈哈。还有么就是诶励志精神还是挺感人的
民以食为天。很好的片子,看得流泪。有的人走了,但他会永远留在我们心里。怀念袁隆平先生
袁隆平是坚韧而执着的。在探索杂交水稻的这条路上,他遭遇过太多太多的困难,遇到过太多太多次的失败,可他始终没有放弃。
袁隆平院士千古!
作为主旋律,算是不错的献礼电影。。。
一辈子做科研做得实在,先生一路走好!
C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