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伤痛从未过去,不过会有变化。
第二遍看了,感觉自己这几年记忆力严重减退,看过一两年的片子会不记得,但是有一点印象,所以我看了一段记起来这是第二遍。不过也挺好,证明找片子的口味没变。看的时候很压抑,小心翼翼的看完,深怕某个细节出一点问题,就会让两个人深陷伤痛,就像另一对夫妇一样,那么多年了,最后还是没能捱过去。。。
短评里有一个“有钱人死了儿子,生活就没其他的了”。。我从来不是圣母婊,但是这一句说的太偏激了,这几年宝贝回家之类的看的还少吗?没钱或者家庭条件一般的家庭也有很多大人走遍中国找孩子的,哪个孩子不是父母的宝贝命根儿?何况片子里的父母才刚失去儿子八个月。
就像女主的妈妈说的一样,这件事不会就这么过去,永远过不去,只是,会有变化的,或许是它的重量从某一刻起可以承受了,你不会喜欢它,但是这种感觉会一直跟随你,挥之不去。其实,挺好。。
丧子的伤痛永远不会忘记,但是人还要继续往前走,只是这种伤痛需要时间去安抚,直到你觉得可以承受。这时,心里永远留着这道深深地伤疤,但也还能好好生活了。这种感觉虽然你不会喜欢,但其实,挺好。
2 ) 兔子洞,浓妆遮盖下的惨白!
这是一部被导演精心打扮后的贵妇级的影片,她的出现只为那些大奖。影片有大牌的演员,深入内心的主旨以及或隐或现地几次对于人性的探讨,可以想像这样一部充斥着文艺氛围的作品将带给人如何的观影感受。
同同类型国产片不同的是影片没有刻意追求悲痛的主题,只是以此为契机,深入探讨人类是如何运用各种方法去摆脱那些令人无法忘怀的情感。每一位角色都不约而同地选择逃避而不是直面,兔子洞的寓意也许正是如此,当你无法找到情感宣泄的出口之时也许转换到另外一种形式便能重见光明。平行宇宙比上帝更能使你相信,另外一个世界的另外一个快乐。
然而,故事本身始终还是过于单薄,这个就如同一个奇丑无比的姑娘,想尽心思将她打扮成为一名贵妇人,却又遮遮掩掩怕别人发现,所以导演也和影片中的主角们一样想方设法回避一个疑问——为何人们脸上总是纠结的沉痛。然而,当观众在影片放映到三分之一便猜中这个疑问时,影片想再次将观影者带入同喜同悲的角色认同便不再容易,此时,观影很有可能成为一种负担,所以影片的后半段几乎毫无乐趣可言。From Sandy
3 ) 中产阶级的审慎魅力
冲着aaron eckhart看了rabbit hole。
为人父母,这部片子说实话看起来很费劲,因为一方面我对他们的丧子之痛感同身受,一方面我“控制不住想扒aaron eckhart这个男人衣服的冲动”(某影评人语)。
妮可的角色很复杂。就像海报,破碎的镜子映出不同角度不同深度的人脸,这部片子不是纯美式家庭观念与价值观的颂扬,还要多一点。
你看他们的生活是多么资产阶级啊。郊区房子,一条狗,一个孩子,两部车,女人辞掉sotherby的工作在家相夫教子,一手好厨艺,男人定时去健身房,对应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outfit,他们甚至为了应付丧子之痛,加入了心理治疗小组。这位太太这位先生,你们还敢更中产阶级一点吗。
我猜妮可的角色想逃,逃开这种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逃开这种应付悲伤的,suave的,优雅的,平庸的方式,但她连自己想逃开的是什么都不知道。你看,妮可角色的生活是非常中产阶级的,然而我感觉她生活成长起来的家庭并不算幸福和中产,她的母亲疑似有酗酒史,父亲是个sadistic bastard,妹妹更是泼辣,从小一路从酒吧打架闹事打过来,最后未婚先孕,还是和一个毫无前途的,搞音乐的黑人。是啊,不幸福的家庭,妮可的角色,这个女人,她成功地跳出去了,找到一个好工作,一个好丈夫,房子,车子,孩子,本该幸福美满,但孩子的死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妮可的角色开始质问自己的生活:这些真的是她想要的吗?或者说,她真的可以靠这些引以自豪吗?
有一场戏,是妮可穿上黑色职业装,戴上珍珠项链,去sotherby看望以前的同事——她推开玻璃门那一刻多么意气风发。就好像一切都可以重上轨道。但已经物是人非,同事全都不在了,以前端咖啡的人现在变成了老板。他问她,孩子怎样?那一刻她的表情顿时溃不成军。
这一切感情都没有解释。
失去亲人的悲痛,可以靠很多来消解。一般正常人的方式是靠近剩下的家人,倾诉,哭泣,运动,或者转向上帝,就像一开始,我们看见aaron eckhart饰演的父亲,他是个正常人——他就是这么干的。但他的妻子呢?妮可的角色母亲说得好:她将孩子的死怪罪在所有别人的身上。所有人,那是说,除了那个开车撞死了她的儿子的男孩。
正常人,我是说正常人,一般来说,对于开车撞死了自己儿子的人,反应一般都是“倾家荡产也要把你告到裤子掉”,更不用说是热爱打官司的美国人民;这里车祸不是这个男孩的过错,但一般正常人的反应也应该是不想见到他,恨他,怪他。就像eckhart饰演的父亲。
妮可不一样。她对所有亲近的人冷漠,疏离,粗暴,唯独对这个男孩宽容温柔。
为什么?
我不懂心理分析,但里边有个术语叫移情,讲的是心理分析治疗过程中病人和分析师之间产生的一种近似于爱意的复杂的东西。我猜这种东西大概就有点像妮可和这个男孩之间微妙的感情。
对最亲近的人粗暴冷漠,而对陌生人温柔亲切,其实我们身边有不少这样的人。为什么?我没有答案。
妮可角色的歇斯底里,在几场没有结果的大吵之后,逼得她的丈夫也几乎走上了这条道路。他一个人去心理治疗小组,和一个亚裔母亲渐渐熟悉。那是非常有戏谑性的几场,他们在车里抽叶子,她告诉他,我的丈夫走了,什么话都没留下。他们也失去了孩子。参加心理治疗已经长达八年。第一次听说八年,aaron惊讶地表示,我没想到会那么长。你当然想不到了,aaron。
Aaron和亚裔母亲差点就跨过了那一步。
妮可开车去见那个男孩,而她的丈夫开车去见那个女人。他们都对彼此撒谎了。亚裔母亲站在门口,看着从车里走出来的aaron微笑,从容温柔,说,我家好找吗?他站住了,一身白衣,看着他,背后是夏日无尽的绿意。那一刻他们都知道,这样也不行的,这样也没有用的。所以他说,对不起,然后转身走了。她在他身后微笑,什么都明白,什么都原谅——你想,八年,八年啊。
那一边,妮可看见男孩一身结婚礼服,和新娘在门口和家人拥抱道贺,上车离开。她看着这一幕,在车里哭得撕心裂肺;为什么?为什么到现在才哭出来?因为她觉得他的结婚是背叛?因为天伦之乐让她想起自己的儿子?因为别的?我不知道,我也解释不了。
然后他们当然要重归于好,重归于中产阶级的,优雅的平庸;他们请了朋友过来吃饭,谈话,装作对他们的孩子感兴趣;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下午。席终人散的时候,他们坐在那里,慢慢地,手握到一起,表情却哀伤得没有出路。是的;他们会继续生活下去,两部车,一座房子,重新开始有规律的,越来越少的性生活;也许有另一个孩子;总而言之,在生活的兔子洞中一路下落。每场死亡都是一场奇遇:而这里的死亡有可能是一场出路。通往另一个兔子洞的出路。只不过他们都错过了。
4 ) 《兔子洞》——属于妮可一个人的胜利
其实之前我是不太看好《兔子洞》的——小成本独立制作、一个我不是很喜欢的导演(当初看Shortbus时我都没看下去)、再加上以前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探照灯放弃本片狮门接手……最少还是在2个月前,妮可被传出申奥呼声,我才逐渐恢复了对本片的希望。看完此片,我觉得妮可真的做了一个十分正确的选择(指筹拍本片)。
先说故事(我尽量不剧透):这无非又是众多讲述在丧子之痛后重拾生活希望的故事之一。个人觉得剧本结构和内容没什么太精巧的地方,至少在今年的我看过的申奥片中,个人认为本片的剧本没什么优势。(为保证绿色影评我就不再继续说了)再来说表演。如果要我在个人的电影清单上给本片加一个定语的话,我会加上:妮可基德曼最好的表演,没有之一。个人认为妮可在本片中的表演甚至要超过《时时刻刻》。妮可在《兔子洞》中几乎做回了她最本职的角色——一个母亲。在我看来,妮可并不是将角色本身究竟有多么悲痛大吼大叫完全宣泄出来(虽然有爆发戏),妮可的表演更打动我的是她将角色的悲痛通过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表现出来。整理孩子遗物时微颤的手指、急刹车时下意识地回头张望、在他人面前表现出的故作坚强等等细节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一个母亲的痛苦。也许我们在参加一个亲人或朋友的葬礼归来后并不是痛哭流涕,而是装出轻松一笑去宽慰他人。那么妮可以这种方式(也许是在导演的指示下)去诠释角色可能就会更好地贴近生活,从而引起人们的共鸣。也许妮可表演的高潮可能被定位在和艾伦扮演的丈夫在临近末尾时大吵的那一段,但妮可最打动我的是她在超市打一女人的那一巴掌——在那一刻,妮可的眼神由气愤转为伤心,她仅仅眨了两下眼睛就做到了,个人真的很欣赏这几秒钟的表演。还有就是Dianne Wiest ,我是完全支持老戏骨入围女配的。或许演技这东西真需要时间的磨练。即使妮可气场再强大在Dianne面前也稍显弱了下去。至于Aaron Eckhart 和那个男孩(我很惭愧不知道他的名字),其表演可以算作优秀甚至是富有灵气,但今年申奥的话我其实不是很看好(尤其是Aaron,可惜了)。反正兔子洞使我相信了导演Mitchell的执导能力,也许哪天我会再把Shortbus翻出来看吧?本片的配乐和摄影个人也十分喜欢,可惜申奥是没什么希望了。
最后再解释一下标题为什么用“妮可一个人的胜利”去形容:众所周知近几年妮可的票房毒性持续增强——或许再大胆地预言:兔子洞的票房成绩也不会太过出色。但妮可筹拍本片似乎证明她铁了心想做一名好演员,而不是什么票房明星。今天看到了一组妮可的写真——她脸上的细纹都清晰可见——我们听多了关于妮可整容的传言,但对于一个43岁的女人来说,拥有皱纹应该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我很高兴能看到妮可脸上的皱纹,而不是经过PS后的光滑肌肤。也许以后,妮可踏踏实实地拍出一部接一部质量上乘票房不佳的作品,对我这样的妮可粉来说,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了吧?
5 ) 斯
而相比《我是山姆》来说,虽然同样显得有些拖沓,但狮门却不会让它的电影变得让人头疼。《兔子洞》在前半部分的拖沓可以算是在慢慢烘托气氛与心境,不然之后Becca和Howie的爆发就无从谈起了。电影从Becca路遇撞死儿子的少年而开始转折。痛苦的事件所引发的所有的后续作用在Becca和Howie两个人身上双线并进,直到Becca没有回家的那个夜晚。他们试图通过改变或保留而穿过兔子洞,或至少在心情和生活上。可是发生就是发生了,怎么也穿不过去了。岁月不饶人,影片刚刚开始时的那张脸我真的一下子没有认出是Kidman……
6 ) 终有一天,你会爬出痛苦的阴影
这种生活式的情感片拍出来其实非常危险,你可以感知其中情感递变的微妙氛围从而领悟生活真谛,也可以讪笑这片子无聊的情节顺便打个喷嚏,褒贬的判断往往只有一线之隔,不值一提。
其实讲的是一对夫妇在遭遇孩子意外死亡以后,怎么经历漫长苦痛的折磨以及慢慢痊愈的过程。
很简单的故事没错,只是痛苦从来都不是一瞬间的事。
故事里面的外婆说得很好,总有一天,你会从痛苦的阴影里爬出来,但是它不会消失不见,只是变成了一块石头,你可以把它放进口袋,你能够感受到它,不会遗忘。
生活里面的太多事件不附带任何性质,只是人们会刻意赋予它意义和价值,当你抬头跳出自己的圈子时,无数个平行宇宙中存在着的大大小小的悲喜就显得稀疏平淡。
妮可基德曼有点老了,傲气消退了不少,但是那种锐利的感觉却依然存在,一个失控的母亲变成小怪兽的故事特别需要把握一个度,不能完全变成一个让人厌恶的疯子,但是还得有点偏执和强迫症让人辛酸。
这个片子的名字翻译得有点奇怪,爱的拐点,90多分钟的片子其实没有任何一个拐点稀释爱的浓度驱散爱的意义,我总觉得任何一种深刻的情感都不是大哭大闹式的喧嚣,而是默默像是淡忘的底色,铺成在生命中。你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但是并不会时常想起。
影片的最后,夫妻俩坐在院子里,新的聚会散场,午后有一种近乎忧伤的平静,但是痛苦这块石头放在口袋的重量,其实只有自己知道而已。
“爱让悲伤终结。”或许不少人看过以后会觉得沉闷单调,但这却是一部需要你慢慢品读的电影。影片并没有多么吸引人的剧情冲突,也没有复杂至深的台词,但从始至终都弥散着淡淡的温情淡淡的哀伤,平静中饱含力量,细腻、真诚,配上拨动心弦的音乐,让人沉浸其中。★★★★
音乐很棒,妮可和艾伦都很出色。
除了Nicole和Aaron之间的歇斯底里的争吵,基本算中规中矩
该如何忘掉过去,是像妮可那样病态的偏执,还是艾伦那种积极的改变。其实他们都挺难熬的。细节上很精彩,几个小的动作,几句有所指的对白,导演一直是个很擅长挖掘内心的家伙,这里只是去掉了短巴士的噱头。结尾收的太平淡了,总觉得空空的。更喜欢艾伦的表演,虽然他最多只能混个影帝提名。
平淡寡然。我怎么觉得Aaron演的更好?两人争吵那段被男主感动了。连饰演Becca母亲的Dianne Wiest都强过Nicole,或者是我实在看不惯一个女人像个怨妇一样折磨自己的爱人亲人当事人。我不是黑谁也不是故意唱反调,但真的不要觉得提名奥斯卡的就一定是好货。赞个配乐和结尾吧。
丧失亲人这种悲伤,就像口袋里揣着一口砖,随着时间流转,渐渐地变成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你不再感受到它的重量。可是,当你伸手掏口袋的时候,你又会惊讶却淡然地发现,它,其实一直在那里。年度最喜欢的电影之一,流畅,美丽。配乐犹如甘醇清冽的美酒,格调淡雅,这是属于妮可·基德曼一个人的电影。
又是这种治愈系电影,每年奥斯卡颁奖季都会出来那么几部;妮可的演技固然出彩,但还是达不到《时时刻刻》的高度,得奥斯卡的几率不大;这导演我挺喜欢的,以后会更好的...
x
平淡,平淡,吵架,平淡,外遇,平淡,回归,平淡,吵架,平淡,平淡,平和……
平淡的没什么意思
真实琐碎沉重的看不到出路的悲伤。迁怒所有人却对肇事者宽容,设定很赞;两人吵架那段,超市那段,大赞。
1、電影拍得很小巧精緻,想篇小品文,適合夜深一人獨品 2、Nicole真的老了,唯有化妝才會偶爾一閃當時的光鮮 3、自然地,大家都會把這部電影跟《另一個女人》作比較,個人覺得此片略勝一籌,娜塔莉不及妮可 4、兔子洞又名“任意門”,over。
挺好的 有些坚持我们是不必那么执着的 放开了 反而就豁然开朗了。你觉得呢?
《兔子洞》贡献了一个经典人物:愤怒的母亲。丧子之痛让女主角变成了刺猬,她处在愤怒之中:对妹妹的愤怒,对母亲的愤怒,对丈夫的愤怒,对上帝的愤怒,对自己的愤怒。她拒绝安慰,拒绝类比,拒绝将自己的儿子与其他儿子等同,拒绝敞开自己,拒绝向前走。愤怒需要很大的能量,化作接纳时也特别的动人。
在伤痛之中我们总需要相信一件事,一个人,一段关系,一种未来。只有去相信才能继续活下去。妮可和艾伦的表演都很精彩,值得杀进提名名单。
不喜欢这类 一个没生活经验 第二 其实就是想不开呗 还拍成电影是想让人家都想不开么
已经是母亲的人一定看不了此片。抑郁纠结无法抽离的情感'从头到尾贯穿。
一般。。
看这部影片时,正处于“意外风波”中。心情起起伏伏。这是一部从头到尾都会给人压抑感的电影。因为表现的情感太过沉重。做为父母,失去年幼的孩子的确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去平复。而且往往是暂时的,因为那种失去的痛苦,会是一生的阴影。妮可。基德曼的表现非常棒,所以即使我并不是很喜欢这种调调
没什么高潮,看的好压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