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爱丽丝2019 剧照 NO.1 爱丽丝2019 剧照 NO.2 爱丽丝2019 剧照 NO.3 爱丽丝2019 剧照 NO.4 爱丽丝2019 剧照 NO.5 爱丽丝2019 剧照 NO.6 爱丽丝2019 剧照 NO.13 爱丽丝2019 剧照 NO.14 爱丽丝2019 剧照 NO.15 爱丽丝2019 剧照 NO.16 爱丽丝2019 剧照 NO.17 爱丽丝2019 剧照 NO.18 爱丽丝2019 剧照 NO.19 爱丽丝2019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6:14

详细剧情

  爱丽丝(Emilie Piponnier 饰)拥有着人人羡慕的生活,和丈夫感情稳定恩爱有加,孩子可爱乖巧常伴膝下。某日,她像往常一样刷卡购物消费之时,竟然被告知信用卡因为欠费而被锁定了。直到此时,爱丽丝才发现自己的美丽人生梦在很久之前就破灭了,丈夫不仅将他们的积蓄挥霍一空,而且还是花在了应召女郎的身上。这个男人选择了抛妻弃子,还顺手卷走了曾经充斥着一家人欢声笑语的公寓。霎时间,爱丽丝失去了所有,面临流落街头的窘境。  追寻着丈夫留下的线索,爱丽丝来到了夜总会,想看一看究竟是怎样的女人害得自己落得现在这般下场,哪知道,在夜总会里,爱丽丝竟然发现了生活的新希望,她竟然顺势也成为了坐镇其中的应召女郎。

长篇影评

1 ) 《爱尔兰人》全网公映,所有影迷,看过来!

马丁·斯科塞斯罗伯特·德尼罗阿尔·帕西诺乔·佩西,每一个名字都是那么如雷贯耳。如果你是黑帮片爱好者,听到年近耄耋的四位合作了一部电影,是不是会戳心肝儿得兴奋?

没错,马丁·斯科塞斯又杀回来了!

他携着这三位国宝级演员,给观众带来了又一部黑帮史诗——《爱尔兰人》。本片此前在北美小规模院线上映已获得了超高的口碑,上周,《爱尔兰人》在Netflix全网上线了。作为年度最重量级电影之一,你一定不能错过。

影片随着The Five Satins《In the still of the night》摇曳的歌曲慢慢响起,年迈的弗兰克(德尼罗 饰)坐在养老院里,像幽灵回望一生一般,平静地叙述起他步入黑道后血雨腥风的故事……

本片用两层闪回串起了三个时间段,即壮年时期初入黑帮,中年时如日中天,和老年时孤身一人的弗兰克。从多重维度来说,这样的剧情设定不得不让人联想到了斯科塞斯早年的《好家伙》

《好家伙》(1990)

二战退伍后的弗兰克是一名卡车运输司机,通过小偷小摸也勉强支撑着妻子和女儿们的生活。一次卡车抛锚让弗兰克遇上了自己的伯乐——当地黑帮大佬拉塞尔(乔·佩西 饰)。

因看中了弗兰克的头脑活络和不俗的胆量,拉塞尔最终把他引荐给了当时权倾一时的卡车工会主席吉米·霍法(帕西诺 饰)。

在他们的第一次电话对白时,吉米就问起了弗兰克:“我听说你刷房子了?”

“刷房子”是黑手党之间的一个黑话,影片开头一幕一枪爆头血洒白墙,给出了最形象的解释。此后弗兰克究竟刷了多少间房子,这就留给各位看官自己去发现了。

《听说你刷了房子》(I heard you paint houses)其实也是《爱尔兰人》改编原著的书名,是查尔斯·布兰特在2004年出版的一本犯罪纪实作品。

有意思的是,影片开场的字幕也是“ I heard you paint houses”, 笔者在首映以及院线上映时均没有看到Irishman(爱尔兰人)作为标题出现在片头,不知道这和德尼罗执意要拿小说名作为片名有没有关系?也不知道在Netflix上线的影片会不会有所改变?


《爱尔兰人》是斯科塞斯的第26部电影院线长片,也是他最难产的一部。

电影立项于2010年,但直到2017年才开始拍摄。拍摄时间为106天,电影时长3个半小时,均打破了斯科塞斯的个人记录。本片初减甚至长达4小时,更传言说本来有意分为两部上映。但对于影迷来说,可能3个半小时还不过瘾吧。

不久前炮轰漫威电影的导演本人,也曾经反对过在电视上观看电影,为什么最后他选择流媒体Netflix来发行本片呢?

其实本片最初是由派拉蒙影业接手,因为预算超支和资金问题,最终Netflix买下了《爱尔兰人》的版权,并且给了斯科塞斯绝对的电影掌控权和约2亿美元的投资

正是由于这笔巨额制作经费,观众有幸可以看到CG减龄技术呈现的德尼罗和帕西诺中年时期相貌,也正是因为绝对的掌控权,斯科塞斯可以出品这部3个半小时电影而不被干预剪辑,这在传统的利益至上的好莱坞电影体系里是很难做到的。

出于对斯科塞斯的尊重,Netflix也应许在全网上线之前在少量院线放映本片。这是这家流媒体巨头对于大导演的妥协,但何尝也不是导演对于完成自己电影的无奈妥协呢?

斯科塞斯说漫威电影不是cinema,这点见仁见智。但是笔者十分同意cinema这个概念,观影不只是电影本身,它还是坐在漆黑影院里和一场陌生人分享的时间流逝,不能暂停不能快进,你得要纠结究竟是憋尿还是错过,可能会疑惑为什么有人笑(泪)点这么低,又或许惺惺相惜于和你一样会坐到片尾走完字幕的观众……这些都是电视不可能取代的。

所以如果你身边有剧场在放映《爱尔兰人》的话,请一定不要放弃这种体验cinema的机会。


斯科塞斯电影里一向不乏好音乐,《爱尔兰人》里贯穿全片的有两首,一首是抒情和缓的《In the still of the night》,出现在了影片开头,婚礼片段和结尾处。另一首是原创的《爱尔兰人》主题曲,吉他伴随着鼓点的冷峻,每次音乐响起似乎都伴随着不祥的发生。

和配乐一样,三位主角也有着他们的阴面和阳面,他们站在权力的巅峰杀伐决断,但面对关心的人也会和风细雨——比如对待弗兰克的女儿佩吉

佩吉作为副线虽然对剧情推动并没有任何作用,但是她就像一面镜子映射出了三位主角的性格

弗兰克一直都在保护女儿,佩吉小时后被一个店铺老板揪了一下,弗兰克知道后差点把他打残,幼小的佩吉只能站在一边手足无措。佩吉在弗兰克面前永远是恐惧的。

父女的疏离关系也成了暮年的弗兰克心中的遗憾,甚至在罹患癌症期间他的女儿也没有去疗养院看望过,当年叱咤风云的弗兰克,最后的日子只能靠着手中的黑白照片回忆过去。

拉塞尔是个非常讨喜的角色,不同于乔·佩西在《好家伙》里的跋扈暴虐,《爱尔兰人》里的这位黑帮大佬一直是个笑眯眯的小老头形象。当然这种人才是狠角色,你从来不知道他安安静静的坐在一处端详你的时候心里在想什么。

拉塞尔似乎也很喜欢佩吉,有一次他想讲个笑话逗小姑娘一笑,结果冷爆全场,坐在一旁的弗拉克都替他尴尬。和蔼机智如拉塞尔,面对佩吉也无能为力。

佩吉喜欢谁呢,吉米·霍法!

当年他的卡车工会拥有百万会员,是一代传奇。影片中他走下飞机向群众挥手的一幕,可谓是不输任何伟人。用弗兰克的话来说就是,在50年代他和猫王一样红,60年代他和披头士一样红

阿尔·帕西诺在谈及自己的表演时也说,吉米·霍法当年太有名了,有那么多视频资料可以参考,扮演起来也不算难。正是这么一个铁拳形象,跟着幕僚们外出,却卖萌似的只给佩吉和自己买冰淇凌吃;晚宴上刚被心腹劝退,转身就拉着佩吉跳舞,老大毕竟是老大,既能率领蓝领卡车司机,也能哄络内向的小女孩。

佩吉的态度似乎也给这看似亲密无间的三角划了一条等分线。

成为工会主席左右手的弗兰克虽然在吉米·霍法的协助下名利双收,但在利益冲突下,他还是选择站在拉塞尔一边,毕竟当年知遇之恩是拉塞尔给的。

另一方面吉米·霍法却是无条件的信任弗兰克。比如霍法一次捶着桌子对自己手下一通乱骂,看到弗兰克推门而出立马就跟了出去说“我没有说你啊“,甚至还滑稽地把弗兰克刚穿上的外套给扒下来,好让他留下来继续开会。帕西诺演得惟妙惟肖。

所以影片临近尾声霍法自觉步入圈套,拉着弗兰克的手说咱们赶紧走,却被后者无情背叛时,就成了本片最令人揪心的一幕了。

反观弗兰克和拉塞尔,两人的兄弟情一直持续到了拉塞尔生命的最后,当连面包都咬不动的他,在监狱里和弗兰克用法棍蘸着葡萄汁吃,也是心酸至极。

当然business is business,全片唯一一次拉塞尔情绪失控就是背叛了霍法后,他对着弗兰克说“I chose us over him. F*k him! F*k him! F*k him!”

所以你看,谁才是真正的大佬?

再说说导演,能坚持辗转将近10年拉到了Netflix投资,召回了息影多年的乔·佩西(据说乔·佩西拒绝了50次后终于答应),带着三位年逾70的老戏骨,制作出又一部黑帮史诗,斯科塞斯也是绝对的狠角色

然而没了八九十年代的锐气,这位大师级的导演在晚年的作品越来越多的体现了自省和沧桑。笔者在围观首映礼红毯时,看见角落里有个坐在轮椅上些许恍惚的老奶奶,经人指点说这是斯科塞斯的妻子。一边要周旋于剧组和媒体之间,一边还不忘带着身体抱恙的妻子,可能也是这位大导演此刻的柔情吧。


正如影片中曾经如日中天的三人的晚景凄凉,很多人哀叹电影这门二十世纪兴起的艺术也开始江郎才尽,一步步走向衰微。前有斯皮尔伯格合作苹果,伍迪·艾伦联袂亚马逊,现有斯科塞斯牵手Netflix,传统院线真的日薄西山了吗?

其实想想,如果不是Netflix伸出援手,《爱尔兰人》的出路在哪?

对于传统电影体系来说,如果可以找青年演员扮演的话,为什么要花上亿美元来制作减龄特效?如果2小时就可以把主线故事说完,为什么要多出一小时听导演絮叨?

然而,对于怀揣着new money的Netflix,正处在公关品牌口碑的关键阶段。电影时长和资金两座大山在他们面前似乎都不是问题——传统影院希望压缩片长以增加场次,这在电视收看的模式下无关紧要;高票房也不是Netflix的即时业绩指标,毕竟放长线钓大鱼,赢取更多用户订阅才是真道理。加上之前慷慨投资的《罗马》颁奖季拿奖无数也给了Netflix一剂强心针。

金主有意,斯科塞斯又何必无情呢?只可惜了本片只能在几十家电影院放映,但是聊胜于无,总比电影拍不成好吧。

就像《午夜巴黎》里说的,知识分子们总觉得自己生不逢时,错过的才是黄金时代。但谁又能说我们如今的各种传统工业不是当年被保守分子们批判的前卫艺术?

商业和艺术的平衡游戏似乎永远不会结束,电影产业的未来会是怎样,谁都说不清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是顺着市场选择的最优解法演进的。所以对于流媒体投资优质电影,与其说是大势已去,不如说是柳暗花明。

(喂Netflix,麻烦把广告费结一下。)

2 ) 老马传奇黑帮系列电影里的一部华丽的谢幕之作

老马(马丁·斯科塞斯)已经76岁了,而《爱尔兰人》则是他漫长导演生涯中的第26部电影,也是他最难产的一部作品。从2010年立项到现在上映历时九年,不仅拍摄周期长(106天),成本也极其高昂(近1.6亿美元),以致于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不断出现预算超支和资金断裂的问题。

年纪这么大还能活跃于影坛的导演是不多见的。老马从上世纪60年代拍片至今,广泛涉猎无数类型题材,斩获世上几乎所有最重量级的大奖,收获多数同行无可企及的票房和财富,人们不禁好奇,到了现在这个年代,这样一位功成名就的导演为何还要如此挣扎于创作?

《爱尔兰人》算是一部黑帮片,而在30年前,黑帮电影早被老马拍到了极致。1990年上映的《好家伙》是他个人难以跨越的一次高峰,这部被大众广泛认可为仅次于《教父》的黑帮电影,生动刻画出了美国黑道人物极富魅力的生活形态。随后,老马在1995年的《赌城风云》与2002年的《纽约黑帮》中再次涉猎黑帮题材,但许多人对于后两者的态度则是感觉平庸多过期待。

所以时隔多年后重返黑帮题材,不计成本的召回昔日原班人马拍摄这部《爱尔兰人》,导演的目的是否是想重新突破自己,超越往日巅峰?而《爱尔兰人》相较于老马之前的作品,是否又想表达新的东西?

《爱尔兰人》改编自查尔斯·布朗特2004年的回忆录《听说你刷房子了》 (I Heard You Paint Houses)。“刷房子” 在小说中本身是一句黑话,代指“杀人”这一行为,因为人在被杀之时,血液四处喷溅,正如颜料般粉刷墙壁。

本书的背景是美国一桩著名的历史悬案。1975年,美国著名卡车司机工会领袖吉米·霍法(Jimmy Hoffa)突然神秘失踪,有人推测他被黑手党谋杀,因为其失踪前计划的最后一个行程是与两位黑手党领导人会面。警方为此展开了长达数十年的大规模调查,但始终缺乏证据,无法找出真凶。而在2003年,一位83岁高龄的名叫法兰克·希兰(Frank Sheeran)的人在去世前不久曾联系到本书作者,坦言自己就是当年杀死霍法的凶手。

历史上的 法兰克·希兰

于是这部作品就详细的把法兰克·希兰从一开始如何白手起家走入黑道,认识和接近吉米·霍法,直到两人产生纠葛,最终将霍法杀害的全过程完整记录了下来。《爱尔兰人》影片的第一幕就是发生在一个养老院里,由罗伯特·德尼罗饰演的这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悠然着面对着镜头,对着影院里的观众叙述着自己的一生。

随后,长达三个多小时的影片在各类回忆和插叙中徐徐展开。很多人疑惑,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何以做到三个半小时的片长?《爱尔兰人》不仅做到了,而且还做得相当的饱满,令人意犹未尽。就在整个影片的前半段,导演耗费大量篇幅解释了为何 法兰克·希兰 就是注定要遇见 吉米·霍法 并与其产生纠葛的那个人。

由 罗伯特·德尼罗 饰演的 法兰克·希兰

法兰克·希兰(罗伯特·德尼罗 饰)原本是一个二战后退伍的老兵,在经历了战场上种种激烈残忍的杀戮后,回到了和平社会,当了一名卡车司机。不得不提,此时这位人物所身处的境遇,其实就跟1976年同是由德尼罗的扮演那位越战退伍回来的“出租车司机”一样。这些人在经历过战场上的生死较量后,或多或少的都会对这个世界感到一些迷茫与困惑,他们并不知道接下来的人生应当走向何处,未来的自己在这世上又要扮演怎样的角色。

而与黑手党大佬 罗素·布法利诺(乔·佩西 饰)的一次偶然相遇,希兰得到了机会,很快成为了一名黑道中人。布法利诺自年轻时起就是活跃的犯罪分子,他能一步步领导自己的犯罪家族做强做大,这其中少不了过人的胆识与看人的眼光。他一眼就相中希兰,与其成为亲密伙伴,给了他足够的施展身手的机会。

由乔·佩西 饰演的黑手党大佬 罗素·布法利诺

就这样,通过参与一系列残酷激烈的犯罪活动,希兰向众人逐渐证明了自己的业务能力,也似乎找到了后半生所擅长与热衷的事物。而也就是因为这份杀人不眨眼的沉着与镇定,希兰得到了重量级人物吉米·霍法(阿尔·帕西诺 饰)的关注和赏识,并逐步迈入了他人生中的又一轮跌宕起伏。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吉米•霍法是位英雄。他自幼丧父白手起家,在年仅二十多岁时就成为卡车司机工会里的活跃人物,为广大工会成员争取了相当多的权益,同时也为整个工会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许多贡献。在他担任工会领袖期间,工会的规模一度达到了两百多万人,成为了美国最大的工会组织。因此,在影片中,当我们看到希兰与霍法相交甚欢,希兰的女儿对自己父亲是感到骄傲的(这也是他女儿这辈子唯一欣赏过他父亲的时刻),毫无疑问,能结识霍法这样一个万人敬仰的工会领袖,任何一个中下阶层的家庭都会倍感荣光。

历史上的卡车司机工会主席:吉米·霍法

当然,霍法身上也有不少污点,从早期的工会生涯开始,他就持续参与有组织的犯罪活动。1967年担任工会领袖期间,他被指控参与贿赂和诈骗,并被判处入狱监禁13年。直到1972年他主动辞任工会主席后,尼克松政府才松手准许他出狱。在阿尔·帕西诺的演绎下,霍法是一位极具戏剧魅力的人物,他拥有强大的口才与魄力,爱吃冰淇淋,并且异常的守时,对于开会迟到这类事常常无法容忍。当然他的致命缺点也不少,比如狂妄自大,控制欲极强。他自命不凡地认为工会就是他的个人财富,没人能有资格从他手里夺走工会主席的权力。

阿尔·帕西诺 演绎下的 吉米·霍法

很多人都会把这样的一个角色作为当今美国某位政治人物的影射,至于影射的这个人是谁,想必看过电影的人都会清楚。电影更是牵涉到了当时的黑帮与时任总统肯尼迪的种种联系,在这些黑帮分子眼中,是他们最早帮助肯尼迪赢得了大选,但肯尼迪当选后非但没有报答,反倒指派其弟弟担任司法部长,对黑帮实施打压。因此最后的暗杀肯尼迪事件似乎更像是一次黑帮团伙的密谋报复,而本片中的主角法兰克·希兰更是为那轮刺杀行动提供了三把步枪。总之,这一系列黑手党与政治人物的种种神秘纠葛,都让人不自觉地联想到了影片对于当今政治的影射与讽刺。

影片随后进展到了高潮,众黑帮领袖对霍法狂妄膨胀的野心逐渐无法忍受,终于到了希兰受托去杀霍法的时候。影片一分一秒的还原了当时那个事件的场景。我们看到霍法来到了那个著名的“Red Fox”红狐狸餐厅停车场,正打算会见当时的两位黑帮领袖,商讨他重夺工会主席的事情。希兰则按之前与几位黑帮领袖的密谋,与两个黑帮小弟开车去见霍法。随后,早就等的不耐烦的霍法,将信将疑地上了希兰的车,他们共同去到了一处秘密地点。当希兰和霍法两人走进那个空无一人的房子里时,霍法这才发现不对劲,急忙拉着希兰说“我们还是走吧”,没想到就在这时,希兰一枪回头将霍法毙命,鲜血有如刷房子一般的溅在了墙上。此时房子外阳光明媚,在房外的等待的两位小弟默默地进来收尸。

“Red Fox” 红狐狸餐厅:吉米·霍法的失踪地点

整个刺杀过程导演都是轻描淡写,表面是云淡风轻,实则暗流涌动,看了让人不禁长吁一口气。为什么希兰会杀霍法?以正常思维,似乎很多观众不大接受希兰的决定。毕竟他与霍法一直关系不错,没有直接利益冲突。霍法一直待希兰很好,是希兰几十年的老朋友,更是希兰的人生导师。他关怀希兰的家人,逢年过节还给他们送礼物,希兰的女儿更是一直崇拜着霍法,在霍法失踪后,她都一直无法原谅自己的父亲。因此从人之常情上讲,希兰完全有拒绝去做这件事的理由。但“Business is business”,处决霍法本身就是几位黑帮高层的决定,希兰只是在履行他的职责罢了,这不是个人情感可以左右的。作为一名职业杀手,唯一要做的就是履行雇主的要求。 “断绝人之常情”是做这门生意最基本的职业素养,“绝不心慈手软”更是得以在这世道生存下去的神圣法则。

在《教父》《好家伙》等传统黑帮电影里,家庭往往对黑帮人物的命运有着决定性影响,成功者常常能平衡好家庭与事业的关系,而失败者的悲剧则往往起源于或伴随着家庭的破裂。《爱尔兰人》却有些不同,它仿佛只是这帮男人之间的故事,家庭对这些人物的决策和行动无法构成太多影响。希兰的整个家庭——他的妻子及儿女从头到尾对他都是相对的若即若离,希兰的女儿从小看着自己的父亲拿枪夜出晚归,既没有表达强烈的不满,也没有表达赞许或肯定,唯一能做的,只是恐惧与回避。因此,希兰最后的孤独终老也是非常现实的结局,这是他自己选择的,也是不可避免的。

最后,坐在养老院的轮椅上,希兰笑嘻嘻的带领我们回顾完他自己的大半生。他既不是一个成功者,更不是一个失败者。他只是一个一辈子默不作声,踏踏实实做事的普通人,他的职业是杀手,自始至终的恪守自己冷血的职业道德,圆满的完成了雇主交给他的工作,平安的活到了最后,这与他那堆被断肢爆头的同行们相比,也算是个善终。导演花了三个半小时篇幅,讲的不仅仅是这个普通人的非凡一生,更是让我们从他经历的这些事里,见证美国50到80年代的这批黑手党人独特的做事方式与精神风貌,回味这群人一路走过的那个辉煌、腐坏、残暴、温柔的时代。

希兰本人有对霍法这件事感到过内疚吗?至少霍法失踪后,在他打给霍法妻子的电话中,我们能感觉到,他是真的有那么一丝痛心的。

由CGI生成的不同时代的罗伯特·德尼罗

让现年76岁的罗伯特·德尼罗饰演这名40多岁的职业杀手,是影片的一大看点,也是一次挑战。影片花费昂贵代价,大面积的采用了类似于《本杰明·巴顿奇事》 的 CGI 虚拟重构技术,将几位老演员脸上的皱纹去除,让他们的面部更为紧致,更显年轻。但坦率地讲,外表的年轻化实际上难以掩盖一个人神态与精神面貌的衰老,这点尤其体现在罗伯特·德尼罗身上,单看他走路的姿态以及行凶杀人时的反应速度,我们就能明显察觉出一种年迈者的力不从心。因此,无论成本高昂与否,CGI 其实未必能成为角色年轻化的最好选择。试想一下,倘若《教父2》中年轻的维多·克里昂改用由 CGI 年轻化的马龙·白兰度来饰演,效果其实未必好过重新找一位更年轻的演员(后来找的正是罗伯特·德尼罗)。但我们并非是在这里否定这套 CGI 的方案,至少让人出乎意料的是,饰演的吉米•霍法的阿尔·帕西诺在这次其实是一反常态:在 CGI 的帮助与个人的卖力表现下,他有如返老还童般的找回了年轻时《闻香识女人》中的那番神韵。

这部《爱尔兰人》与前作相比,更像是老马传奇黑帮系列电影里的一部华丽的谢幕之作,这位老者有如那位“爱尔兰人”,一辈子兢兢业业,创造了不计其数的荧幕形象,历经成长与辉煌。如今在年迈之时,他能不遗余力的找回年轻时的搭档,带领我们重新领略一番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样貌和风采,这对整个电影行业,对全球影迷观众,包括对他们自己而言,都是一件幸事。

3 ) 深度解读!这样的群戏可能再也不会有

最近这两个月,简直就是影迷们的福利月。虽然碍于国内公映的各种限制,有些热门电影注定无缘内地大银幕;但得益于流媒体的不断普及,国内影迷终究还是赶在跨年之前,如愿地看到了这些年度大热门。

前有《小丑》《好莱坞往事》等三大国际电影节超高口碑作品,后有老马丁《爱尔兰人》接踵而来,加上正在热映的《利刃出鞘》,红红火火,恍恍惚惚,让人几乎完全感觉不到2019年只剩下最后一个月。

尤其是马丁·斯科塞斯导演的《爱尔兰人》,从豆瓣刚开放评分时的8.9分,随着观看人数的不断暴涨,甚至一路攀升到了9.1的高分,在IMDB上的评分也高达8.6,足见这部电影的品质非常经得起观众们的考验。

而这部新作如今能够面世,确实也经历了不少波折。从2010年德尼罗拿着原著《我听说你在刷房子》去找斯科塞斯合作,到数年前开始立项,再到快十年后的今天,才终于顺利诞生。

历时10年,故事横跨半个世纪;总投资1.75亿美元;三位主演加导演的平均年龄超过75岁;影片时长达到210分钟;能够在同一部电影里看到罗伯特·德尼罗、阿尔·帕西诺、乔·佩西这种世界最顶级的演员阵容。

想必光是这些便已经足够引起话题,更不用说老马丁和漫威电影之间的那场论战,更是大大地增加了《爱尔兰人》这部新片在网络上的热度。

回到电影本身,将《爱尔兰人》放到马丁·斯科塞斯的个人创作维度中来看,这部作品既是对其标志性的黑帮电影的一次回归,但又与他的任何一部前作都完全不同。

影片的叙事还是那么扣人心弦,并提供了所有大家期待已久的老马丁黑帮风格。与此同时,在老人式的节奏和速度上,《爱尔兰人》对时间、年龄、关系、际遇的展现,都达到了大部分黑帮电影所无法企及的高度。

*下文涉及部分剧透,敬请留意。

【我听说你在刷房子】

影片《爱尔兰人》甫一开场就是个长达两分多钟的长镜头,镜头在一个养老院的走廊里徐徐地前行,就像一个凝视的散步者。当镜头慢慢地“走”到银发老人弗兰克·希兰(罗伯特·德尼罗饰)的面前,仔细端详着他手上的金扳指、金手表,而后便将“目光”停留在他那张布满皱纹的脸上,听他娓娓道来。

弗兰克的故事发生于两个并行的前后时空里,在这位年近八十的老人口中,五十年代的故事与七十年代的故事以不同的速率在倒叙中倒叙,最终交汇到命中注定的集合点。故事的序幕始于希兰夫妇与罗素·布法利诺夫妇一同开车,前往底特律参加工会律师比尔女儿的婚礼。

四人驱车的路线非常有意思,从费城出发、途径皮茨顿,顺着80号州级公路,经过宾夕法尼亚州、俄亥俄州,到达托莱多后,再北上至底特律。

而这片地区,不仅是罗素·布法利诺(乔·佩西饰)这位黑手党老大的生意分布版图,更重要的是其背后的社会经济。沿线经过的大西洋沿岸和五大湖南岸区域,正是美国50-70年代制造业黄金年代的集中地。

这片老工业区一直是美国击败苏联成为世界单极霸主的发动机,在制造工业发达的同时,衍生出工人组织与黑帮之间的关系,提供财富积极、势力斗争的可能。影片三位主要人物:意大利黑手党老大罗素、地方工会执行者弗兰克和美国工会领袖吉米·霍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随时代起起伏伏。

命里有时终须有

弗兰克一行四人开车在途中停下,路的对面正是当年弗兰克初遇罗素的加油站。

镜头顺延切到五十年代初还是货车司机的弗兰克身上,伴随着美国制造业的腾飞,他像只猎犬一样到处嗅着机会。弗兰克通过朋友介绍,结识了餐馆老板同时也是帮派中人的“瘦子”,他倒卖手中的优质牛排,偷换成普通牛排,既赚了差价,同时又讨好了“瘦子”。

在东窗事发时依靠着工会律师的诡辩逃脱掉责任,同时也顺利搭上了布法利诺家族,也就是罗素这艘大船。回头看弗兰克与罗素的关系,两个人似乎是命中注定要联结在一起。

弗兰克身上有着黑帮兄弟会看中的一切品质:被军队训练过的高度服从,偷卖货物时的钻营机智,东窗事发时严守秘密,执行任务时冷酷无情。这些都是罗素之所以将弗兰克提携成心腹的重要理由,也是弗兰克从无到有的机遇所在。

尤其是弗兰克在不知情的状况下,误接了与费城老大安吉洛敌对的任务时。这一场景被斯科塞斯处理得非常有意思。

弗兰克走进餐厅,坐下,圆桌上明明是三个焦点中心位置,但镜头从安吉洛和罗素身后穿过前景的两位大佬,将弗兰克放置于中后景位置,形成锐角三角形的审问角度。镜头依次掠过弗兰克、安吉洛和罗素,用近景拍摄强调人物紧张对答时的神情,以此渲染气氛。

而此时文本设计的对白也非常精巧,当安吉洛问弗兰克“你知道这家公司另外的大股东是谁吗?”弗兰克答“不知道”,安吉洛马上接“是我”(I do),弗兰克立刻反问“你说谁?”安吉洛解释“我说是我,我的意思是我拥有股份,不是说我知道谁拥有股份”。文本在此处玩了一个文字游戏,用了带有歧义的“I do”形成间离效果。

剧情难道仅仅是为了黑色喜剧的效果,所以在这里抖了个包袱吗,显然不仅于此。将场景回放一遍,当安吉洛在“审问”过程中将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地抛出时,弗兰克的回答显得非常谨慎,点到即止,滴水不漏,并用眼睛余光瞟罗素。也就是说从坐下那一刻开始,弗兰克就明白这个任务不对劲了。

以此来反推弗兰克在上文提及的对话中反问的“你说谁?”,其实是急智下故意制造的老实忠厚,所谓不知者无罪,还马上戴罪立功,刷了第一次墙(以血刷墙)。罗素坐在一侧笑而不语,将这些都看在眼里,可以说是对其表现非常满意。也正因此才将弗兰克介绍入工会组织,选择他去“成为”美国工会主席吉米·霍法的挚友。

影片在将近1小时的位置结束第一部分的铺垫,开始第二部分变奏的叙事。在弗兰克的命途来到第二个转捩点时,美国也正式进入繁盛的工业制造时代。伴随着金钱的积累,还有阶级权利的斗争,及工会的盛行与壮大,一个国家的第二号权力人物并不是大家熟知的政治高层,而是全国工会领袖。

美国工会从六十年代正式进入名利场的角逐,影片从第一部分五十年代带有胶片颗粒乳胶感的色调,渐进入具有油彩般厚重饱和的六十年代。

财团、政权和工会力量无时无刻都在角力,而黑帮在背后扮演着不同势力之间的中和剂。影片进入第二部分后,节奏明显加快,剪辑也更加干脆利落。

钞票、烈酒、雪茄、生意,与此交织着的则是黑帮、工会与政治之间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肯尼迪家族的上台和背后黑帮的扶持,肯尼迪对工会的打击,工会与黑帮间的金钱交易,三股力量此消彼长,而罗素、弗兰克和霍法也同样忠实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

影片中所呈现的古巴猪湾事件的前因后果,更是将黑手党、工会与肯尼迪家族间的恩怨推向极致,从而把众多黑帮和工会头脸人物包括霍法都送进了监狱,这场角力也随着肯尼迪总统遇刺而告一段落。

顺景时,弗兰克在黑帮杀手与工会领导这两个角色中左右逢源;运滞时,他就成了黑帮势力与工会派系斗争中的夹层。

是敌与是友 各自也没有自由

龙头移位当然马上就会有人蠢蠢欲动要取而代之,影片《爱尔兰人》在将近两个半小时前期铺垫叙事后,终于进入第三部分的高潮戏份。

影片虽然在节奏上偏慢,也很少有斯科塞斯以往惯用的暴力特写镜头,但在运镜和剪辑上都是老马丁臻微入妙的技艺。他太清楚什么样的剪辑和叙事节奏可以不多不少地做到“好看”,以致于耗了两个多小时后才进入高潮,也不会让观众坐不住。

最让笔者感叹老马丁深厚功力的一幕戏,是弗兰克在罗素的命令下刺杀霍法。“解决霍法”的戏份紧接着霍法为弗兰克颁奖的浮华场景,老马丁将节奏放缓,一边让观众情绪从前一个场景的鸿门盛宴上松弛下来,一边为下一个高潮慢慢铺垫细节。

影片以三次电话作为情节一轮高于一轮的铺垫。第一次电话场景敲定与霍法的会面,彼时弗兰克还是一心为挚友霍法和恩师罗素调停;第二次电话场景,镜头先给罗素在电话亭通话埋伏笔,接着是弗兰克与霍法通话发现事情出现转机;而第三个场景则是转机的希望被罗素破灭后,那通没打出去的电话。

在处理高潮戏份的时候,表面上看起来不温不火,实则每一幕都隐藏杀机。其中最为明显的一幕是,罗素送弗兰克到私人机场“抄捷径”到底特律杀人时,上飞机时弗兰克眼神中还流露出弑友的哀伤;当螺旋桨响起,弗兰克仿佛回到战场,成为战机空投前准备的战士。

而当弗兰克到达底特律,驾车经过与霍法约定的地点时,脸上的警戒和冷酷显示弗兰克已经做好了杀戮的准备。动作干净利落,镜头毫不拖泥带水。在这一场重头戏中一共有三个基本场景定位,房子、轿车、餐厅,以俯拍的对称直角转角镜头为节奏点,同时也是交代剧情转向的心理预警区间。

在这场戏中,一共出现了三次以该转角作为转场的切换点,弗兰克进场,出场诱敌,请君入瓮。可以看得出来,老马丁在设计这场重头戏时,花的心思不亚于设计谍战片的围剿场景。通过空间营造、镜头语言和对话文本的配合,立体地呈现出人物关系之间的权力位移。

在弗兰克与萨利虫一同坐上霍法养子查基的轿车、前往餐厅接霍法时,坐在前排的查基、萨利与后排的弗兰克形成三角关系,凹角三角位置可以明显看出,权力中心被掌控在弗兰克的手上,弗兰克的位置也同样在空间内形成不对称夹角。而查基被萨利一边试探一边打压气势,也清楚地显示出草包本质。

当接到霍法上车后,镜头从萨利的角度切入,查基在空间上明显被边缘化,三角权力关系话语权转到了萨利、霍法和弗兰克身上。编剧斯蒂文·泽里安用一个关于“鱼”的话题,用戏剧文本的重复对话与置换顺序手法来重置权力架构。当萨利以为能像欺负小子那样欺负老子时,霍法三言两语就让萨利不敢开口。

镜头转到后排,用一组正反打去表现霍法与弗兰克的交锋。霍法的疑虑在镜头与弗兰克的解释下被暂且压下,第五个剪切箭头焦距突然改变,从单人对单人变成双人对单人,用空间解释霍法与弗兰克二人关系上微妙的变化。而最后一个弗兰克的特写镜头,配以霍法仍不知就里的对白,气氛更紧张不安。

一生何求,迷惘里永远看不透

如果说前面三个部分是老马丁用毕生绝学构建的黑帮往事,还显现不出其真正创作意图,那么在第四部分则是自我拆解、全盘推翻。《爱尔兰人》凭一个角色,凝聚起所有随这段美国命运一并浮沉的弗兰克们,在故事的结尾给出了答案。

影片带着典型的四幕剧的形式,从弗兰克白手起家的铺垫,到三人相辅相成、飞黄腾达的叙事,再到分崩离析后自相残杀的高潮;最后借助科技这种既沧桑又新奇的方式,看着德尼罗皮肤由紧至松,发际线渐渐后退,眼睛从明蓝变得浑浊灰白。而跟他一起衰老的,是渐渐被时间淹没的美国黑帮往事,所有观众都见证了这个由盛转衰的过程。

就《爱尔兰人》而言,重点并不是在于德尼罗的脸看起来有多年轻,而是为了重温往日的年轻,就像还能伸手触摸传统工业黄金时期的《美国往事》那样。当最后一个镜头以伪长镜头的方式,移动到弗兰克最后注定终老的房间时,这个灯光幽暗的房间无疑就是他最后的坟墓。

如果说弗兰克的一生为了假性的信仰、想象中的忠诚而放弃家庭、放弃友谊,那么到头来到底还剩下什么呢?到了影片最后的那一幕,当神父转身离开,老马丁便将视角停留在了房间之外,通过半掩的门缝完成了最后一瞥,小孔成像下房内的孤独感由此被无限放大。

影片《爱尔兰人》最大的悲剧不是只剩弗兰克一人活着,而是通过电影这种超越时间之外的把戏,将弗兰克们最后的余光从坟墓的缝隙中折射。影片最后,弗兰克看着门缝之外,眼神中仿佛透露着“盖棺定论”的意念。他轻轻转过头,只剩一个孤独的灵魂被遗留在不再有人问津的房间里,直至消亡。

【暴力与道德的镜面对立】

影片的成像带着非常明显的可以营造的钝感,这种钝感不是对现实的迟钝,而是对情感的刻意剥离。我们不能忘了影片开头就交代清楚的一个重点,整个历史的叙述都是基于弗兰克的主观认识,无论是罗素、霍法、还是自身的处境,其实都是弗兰克意识的折射。

对于一位经历过二战屠杀的老兵而言,其一生都注定无法摆脱战后创伤后遗症。对于情感的淡漠,对于服从的过分追求,都是弗兰克身上最明显的体现。

但在弗兰克、罗素和霍法的三角角力之外,老马丁其实早已超越了纯粹展现黑帮片的暴力与紧张。对他而言,影片《爱尔兰人》更为核心的主题在于批判,对存在主义的思辨。在这些男人权力群像上的争斗,每个人都喜欢将动机美化为追求更好的生活,但到底哪里是“更好”的边界?

斯科塞斯将女性镜头更多地放在弗兰克的二女儿佩琪身上,佩琪对于暴力血腥争斗的反感正是弗兰克人性缺失的一部分。影片几乎在每一次弗兰克外出执行暗杀任务,或是完成任务后在家看新闻时,都会安排佩琪在一旁用阴郁的眼光看着爸爸,眼神中的通透明了,在无形中质问着弗兰克的良心。

在最后一个部分,当佩琪察觉出爸爸可能与霍法的失踪有关时,一连串的质问更让弗兰克不知所措。弗兰克一直以为,打断杂货店老板的手为女儿出头,就是在保护女儿、在赶尽女儿身边的坏人;殊不知,其实自己才是女儿心中最大的坏人。事实上,对于弗兰克而言,家庭、友情都尽然离他而去,难道名和利真的就是他最大的追求吗?

显然不是,影片中弗兰克的初心是因为家庭成员的增加,而不得不寻求更高的收入,他甚至亲口承认对利的淡然。但在弗兰克的心里,信念的地位高于一切,对信仰高度神话后的绝对忠诚是他毕生所求;参军时对将军的命令绝对服从,进入帮派后则视罗素为人生导师。

弗兰克一生最高光的时刻不是美好的家庭,而是工会为他颁发奖章时,那枚由罗素套到他手上的黑手党指环,让他一直处于荣耀的地位。在日复一日的效力中形成的独特的使命感,佩琪作为弗兰克道德感的物化形象,却永远被甩在背后的阴影里。

事实上,弗兰克从来没有对“组织”这个概念给予过批判的思考。当时代走进80年代,再也没有黑手党什么事儿时,一批老家伙们死的死逃的逃。对弗兰克而言,作为一名爱尔兰人,却只能依靠在美国的意大利人社群发迹,靠意大利人的认同才能得到应有的地位和尊重;而作为一名尽忠尽职的男人,只能靠幻想中高度团结的组织来实现自身存在的意义,着实可悲。

他认为,人总会有死的一天,活着的时候抓住点什么,死后才可以留下些什么。这也是为什么在选择自己的墓碑号码时,挑选1948(爱尔兰议会正式通过法律,宣布脱离英联邦)来坚定自己的身份。对于权倾一时的大人物而言,最难以忍受的,莫过于“结束”二字。但最可悲的是,当警察问他,所有人都已经死了,都结束了,还严守秘密有什么意义吗?

也许对于弗兰克而言,背后的争论根本不是“罪与非罪”的问题,而是信仰的执著与判断。影片在最后将弗兰克交给了宗教,也许在超越世俗法律的宗教道德里,弗兰克能够最终找到存在的答案。

而在斯科塞斯的创作中,所谈论的重点也绝不单纯是一个个体的存在困惑。在近年来好莱坞盛行的平权主题里,有女性、有少数族裔、有性取向、有社会争论、有福利问题,但却鲜有美国过去最主流的白人男性话语的作品。

影片《爱尔兰人》重新将焦点放在了,实际上在今天都依然占据美国社会最高话语权的白人男性身上。他们也许来自不同的祖地,有爱尔兰人、有英格兰人、有意大利人、有欧陆人,甚至有犹太人,最后组成了今天的美国白人。曾几何时,他们的形象就代表着这个国家的形象,不畏争斗、强而有力、团结勇武,怒吼似的发出自己的声音,是这个国家顶层秩序的制定者、执行者、维护者。

老马丁在《爱尔兰人》中对于这段伴随着美国工业和制造业的兴旺而凸显的强势重现,也是光影对历史的抚摸,为战后美国的曾经做一个注解。对于二战后带给社会的对强力的推崇,或许有很多人会认为是一块社会伤疤,但同时也曾给这个社会带来不一样的辉煌。

这不得不让人想起,马丁·斯科塞斯一直以来以电影作品来表达的人文思考,现年77岁的老马丁直到如今都没停止过对“人”本质的思考。斯科塞斯一直没有将生命中的矛盾看作是个体与自身的斗争,而是人与时间、与环境、与生命的抗争。老马丁在其作品中一直以不同的形式阐述“造人”叙事。

如果说早期的斯科塞斯还凭借着过人的洞察力,在《愤怒的公牛》《喜剧之王》和《出租车司机》中解构美国文化和社会问题,在《赌场风云》和《好家伙》中讨论人性的抗争。那么这部《爱尔兰人》则意味着这位到了古稀之年的老导演,开始站在历史和人生的宏观维度上去看人的渺小与抗争。

影片《爱尔兰人》在个体上,塑造了三个到死都不肯轻易妥协的男人,在奔腾年代勇武一生,也许并不伟光正,但如弗兰克所言,他们的确留下了些东西;

在国家层面,回望这段曾经让美国人都激动无比的历史,也带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论题,美国白人如何看待身份认同;

从人类角度而言,《爱尔兰人》从开篇就无惧于死亡意识,每位出场的黑帮风云人物都带着最后的下场。在重描这段浩瀚的历史长卷时,老马丁带着对生命最大的坦然,与死亡和解。

还有一个月就要结束2019年,意味着人类马上要开始新千年的第三个十年。而影片《爱尔兰人》中一个个跃然屏上的曾经的传奇们,都已然是百年前的人。但过往与今天有什么不一样吗?其实没有什么不一样。同样的存在,同样的困惑,只不过换个马甲周而复始地轮回,唯一的主角只有时间而已。

引用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序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信仰的时期,这是一个怀疑的时期;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作者| 小飞侠;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4 ) 《爱尔兰人》的历史原型,真相都在这里了

作者:Alejandro de la Garza / Time - Tony Soko / Den of Geek

译文首发于《虹膜》


译者按:本文整合了两篇关于《爱尔兰人》幕后的文章,前半部分介绍了影片中几个主要人物的原型,后半部分则提出了吉米·霍法之死的疑云,这位传奇人物的死亡显然也充满了神秘色彩。


在马丁·斯科塞斯的《爱尔兰人》一片中,工会领袖和黑帮老大几乎难以区分,道德沦为充满冲突的忠诚,亲密的朋友可能比死敌更危险。这是一个扭曲的中世纪世界,真理从来都是不确定的——正如黑手党的承诺,或影片旁白叙述者弗兰克·「爱尔兰人」·希兰(罗伯特·德尼罗饰)的可信度,这个男人对家人的保证和他对观众的坦白一样令人怀疑。

《爱尔兰人》(11月1日影院小规模上映,11月27日登录网飞)改编自查尔斯·布兰特的畅销书《我听说你刷房子》(I Heard You Paint Houses),影片中,主角希兰的肮脏之旅穿行于费城黑帮社会,和由傲慢而有魅力的吉米·霍法领导的唯一稍微不那么腐败的卡车司机工会。

故事梗概早已诉诸大众;许多细节是基于原型希兰本人对布兰特的口述。在这个故事中,希兰处于他那个时代一些最耸人听闻的犯罪事件的中心,并参与了一些其他的罪行。但所有这些案件都缺乏确切的事实;根据官方的说法,影片中涉及的两起最大的犯罪案件仍未真相大白。但是斯科塞斯这部最新的史诗电影中的人物实在都太真实了。

以下是《爱尔兰人》中人物背后的真实故事。

吉米·霍法

吉米·霍法(阿尔·帕西诺 饰)对一些人来说是改革者,对很多人来说却是恶棍,他一度是美国最有权势的劳工领袖之一。从1957年到1971年,他是国际卡车司机工会(International Brotherhood of the Teamsters)的主席,该卡车工会在霍法的帮助下发展成为美国最大的工会。

吉米·霍法

但是霍法并非一个社会改良主义者,他和他的工会长期以来都以与有组织犯罪的联系而闻名。这些联系最终导致了美国历史上历时最长、涉及最多的国会调查之一,由首席法律顾问罗伯特·肯尼迪领导的劳工或管理领域不当行为特别委员会(Select Committee onActivities in the Labor or Management Field)于1957年开始调查霍法和其他工会领袖。

肯尼迪认为这场与霍法的战斗是一场道德之战。「卡车司机工会是这个国家最强大的机构——除了美国政府之外,」他后来写道。「在詹姆斯·R·霍法先生的掌控下,它变成了邪恶的阴谋。」

1961年,罗伯特·肯尼迪在哥哥约翰·F·肯尼迪的麾下出任司法部长,他对霍法继续穷追猛打,甚至创建了司法部「打垮霍法小队」(GetHoffa squad)。最终,这位狡猾的工会主席的好运到头了。1964年,他因欺诈和干扰陪审团的罪名被判在联邦监狱服刑13年。

1971年底,尼克松总统为霍法减刑,条件是他不得「直接或间接管理任何劳工组织」。然而人们相信,当霍法于1975年失踪时,他可能正在这样做,试图重新掌控自己的工会。

1982年,霍法被宣布为法定死亡,但他的尸体至今仍未找到。他的儿子詹姆斯·P·霍法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从1999年起担任卡车司机工会的主席。

罗素·布法利诺

在现实生活中,由乔·佩西饰演的罗素·布法利诺低调行事,隐藏着自己的影响力。据布兰特所写,布法利诺是宾夕法尼亚州东北部一个犯罪家族的低调领袖,还是卡车司机工会的重要成员,甚至被美国中央情报局招募到古巴从事间谍活动。此外,在布兰特的书中,布法利诺是他那个时代一些最具爆炸性的黑帮谋杀案的幕后黑手。

罗素·布法利诺

其中一些事实可能存在争议,但有一件(未遂的)谋杀案是布法利诺策划的。一名证人在1981年的一次审判中作证说,布法利诺在1976年要求两名助手杀死另一名受到联邦证人保护计划保护的证人。这已经不是布法利诺第一次对那个人采取行动了。该证人在1977年作证说,布法利诺曾因2.5万美元的债务威胁要谋杀他,这一指控使布法利诺入狱近三年。

1981年的审判以另一项罪名告终——合谋杀害一名证人,导致届时77岁的布法利诺入狱近十年。他于1993年去世,享年90岁。

弗兰克·希兰

取决于你问的是谁,真正的弗兰克·希兰介于费城卡车司机工会的二流领导人和有史以来作案最多的黑手党杀手之间。而据他所说——正如他在暮年时告诉查尔斯·布兰特的——自己属于后者。

在不剧透电影《爱尔兰人》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公平地说,希兰犯下了几起可怕的罪行,以及《我听说你刷房子》中提到的「25到30起」其他的谋杀案。

弗兰克·希兰

据《Slate》报道,希兰的确有犯罪前科。他曾面临两项与谋杀工会成员有关的指控,在1964年还被指控用扳手袭击了一名卡车司机。几年后,他被判欺诈工会成员。随后,希兰得到了提前假释,并向布兰特透露了一长串可憎的罪行,最终在布兰特那本畅销书出版前6个月,希兰于2003年去世。

安东尼·普罗文扎诺

安东尼·普罗文扎诺(斯蒂芬·格拉汉姆 饰)在同行内部被称为「托尼·普罗」,他是横跨卡车司机工会和黑帮的活生生的例子。据称,他在两边都担任过领导,曾任工会副主席和一个臭名昭著的黑手党家族的头目。

托尼·普罗以凶残手段著称,多年来,他的一些敌人和对手要么消失了,要么被谋杀了,其中最著名的是吉米·霍法,他在去和普罗文扎诺开会的路上失踪了。

从来没有人因为霍法的死亡而指控普罗,但他最终在1978年被判犯有另一项谋杀罪,因为他在将近20年前雇凶杀害了工会里的竞争对手。大约在同一时间,他在两起不同的敲诈勒索案件中被定罪,这两起案件让他在监狱里度过了余生。1988年去世时,他正在加州服刑。

威廉·布法利诺(译者注:即比尔·布法利诺)

律师威廉·布法利诺(雷·罗马诺 饰)在《爱尔兰人》的第一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竭力为工会成员摆脱法律纠纷。在现实生活中,布法利诺几乎同样高效。他在5、60年代代表工会及其领袖吉米·霍法,抵挡住了敲诈勒索等指控的猛烈攻击。

据《纽约时报》上刊发的讣告称,他曾七次为霍法和工会出庭,只输了两次。但在1971年霍法出狱前后,布法利诺疏远了他曾经的客户。

然而,布法利诺的某些关系比律师-客户之间的特权更为深入。他是黑帮老大罗素·布法利诺的表弟,后者也是他女儿的教父。丹·莫迪亚的《霍法战争》(暂译,The Hoffa Wars)一书中引用了比尔·布法利诺的话,「如果你想指控我与罗素·布法利诺有关的事情,那就指控我选他做我的头号朋友吧。」

自始至终,布法利诺都坚决否认参与过任何犯罪活动,或为黑手党成员辩护。他甚至对罗伯特·肯尼迪和参议员约翰·麦克莱伦提起诉讼,指控他们损害他的名誉,但没有成功。他于1990年在佛罗里达去世,享年72岁。

《爱尔兰人》的故事从1975年8月1日星期五开始,弗兰克·希兰、黑帮老大罗素·布法利诺和他们的妻子从宾西法尼亚州的金斯顿驱车前往底特律参加婚礼,他们计划于7月29日星期二抵达底特律,也就是霍法失踪的前一天。

有14人声称自己杀害了霍法。没有人被定罪甚至被起诉。大多数人认为是犯罪团伙致使这位让卡车司机工会的主席消失的。但就个人而言,我怀疑这次行动是理查德·尼克松总统下令的。他曾赦免了霍法,条件是他不能再回到工会,而霍法出狱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破约定。

1995年1月,希兰也是如此告诉报纸的。他说,这项契约是由越南雇佣兵根据总统和司法部长约翰·米切尔的命令执行的。希兰在《我听说你刷房子:弗兰克·「爱尔兰人」·希兰和吉米·霍法案的结案》一书中改变了自己的说法,电影《爱尔兰人》正是基于该书改编。

希兰告诉查尔斯·布兰特,他在底特律的一所房子里杀死了霍法。希兰的前代理人兼经纪人哈里·杰伊·卡茨(Harry Jay Katz)说,他的当事人在1996年承认在车里射杀了霍法。有多篇公开报道称,希兰发送了一份签名的供词给一位名叫约翰·泽特(John Zeitt)的作家,里面写道,他只是处理了霍法的尸体。

希兰的女儿多洛莉丝·米勒(Dolores Miller)则说,这封信是伪造的,没有任何关于泽特的传记出版的记录,但这表明,这个建立了美国最大工会的人的死亡,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悬案。

在撰写一本关于希兰的坦白的书之前,布兰特曾是一名医疗事故律师和前特拉华州副检察长,在1991年帮助希兰出狱。希兰同意与布兰特合作,条件是在希兰死后这本书能够出版。

霍法最后一次露面是在1975年7月30日,底特律郊区的马丘斯红狐餐厅。他在那里是要会见底特律黑帮大佬安东尼·吉卡隆尼(帕特里克·加洛 饰)和托尼·普罗文扎诺,后者是新泽西州卡车司机工会的一名有权势的高官,后来在另一起谋杀案中被判有罪。

影片从霍法的继子查尔斯·「查克」·奥布莱恩(杰西·普莱蒙饰)开车从马丘斯红狐餐厅的停车场接走他讲起。

希兰说,他是代表布法利诺实施谋杀的,正是这位布法利诺家族的领袖首先撮合了希兰和卡车司机工会的主席。案情正如影片里所表现的,希兰与霍法逐渐成为密友,但在最后关头希兰选择了倒戈相向。

希兰在联邦调查局最初的嫌疑犯名单上。新泽西卡车司机工会和著名的吉诺维斯(Genovese)犯罪家族成员斯蒂芬·安德烈塔(死于2000年)和他的兄弟托马斯(死于2019年)也被联邦调查局列为嫌疑人。

绰号为「冰人」的理查德·库克林斯基(Richard Kuklinski)在2006年出版的《冰人:黑手党职业杀手的自白》一书中告诉作家菲利普·卡洛(Philip Carlo),霍法「现在是日本某地一辆汽车的一部分」。

这名新泽西州的职业杀手声称,黑手党付了4万美元让他和另外四名匪徒一起开车前往底特律,并在郊外的一家餐馆里与霍法见面。这群人把霍法推进一辆车里,库克林斯基把他打昏,然后用一把猎刀捅了他的头。随后,库克林斯基把尸体放进汽车后备箱运回新泽西。库克林斯基称,霍法的尸体被放在一个50加仑的桶里,然后被火烧了「半个小时左右」。桶是完全焊住的,埋在了一个垃圾场里。

据库克林斯基的自供,有一个人当时联系了联邦调查局的人,所以他们把桶挖了出来,把它放在汽车的后备箱里,然后将它压成一个4英尺乘2英尺的长方体。最后该物体被当作废金属运往日本,用于制造新汽车。参与了库克林斯基案件的警察帕特里克·凯恩公开表示,他相信库克林斯基说的是事实。

T·J·英格利什(T.J.English)所著的《西部佬:纽约的爱尔兰黑帮内幕》(暂译,The Westies: Inside NewYork’s Irish Mob)引用了1989年11月《花花公子》杂志的一次采访,唐纳德·「希腊人托尼」·弗兰科斯斯(Donald ″Tony the Greek″ Frankos)声称,他在1986年告诉联邦调查局,霍法是在底特律郊区克莱门斯山附近的一所房子里被杀害的,凶手是据称为爱尔兰黑帮老大的吉米·库南(Jimmy Coonan)。

弗兰科斯还提到了查克·奥布莱恩的名字,他是霍法信任的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之一,是他把霍法引诱到汽车里的。弗兰科斯说,库南用一把配有消音器的.22口径手枪,朝霍法的前额开了两枪,「炸飞了他的脑袋」。

弗兰科斯告诉该杂志,职业杀手约翰·沙利文(John Sullivan)帮助库南把霍法抬进了地下室,将他的尸体放在桌子上,用锯子和切肉刀分尸,然后把它们装在黑色塑料袋里。他还对杂志说,库南割下了霍法的头,用小折刀剪了一绺头发,「为了祈求好运」。

弗兰科斯告诉《花花公子》,霍法的尸体被放在冷冻室里,几个月后被装在油桶里,用卡车从密歇根州运到了新泽西州的东卢瑟福。弗兰科斯称,乔·「疯狗」·沙利文(Joe ″Mad Dog″ Sullivan)把霍法的尸体埋在了新泽西巨人体育场球门区附近,靠近107区的人造草皮下面。2010年体育场被拆除时,没有发现任何人体遗骸。

1982年,吉米·霍法被宣布为法定死亡的同年,职业杀手查尔斯·艾伦(Charles Allen)在美国参议院调查安东尼·普罗文扎诺的委员会作证说,霍法失踪后不久就被杀了,他的尸体被碾碎,扔进一个铁桶里,埋在佛罗里达的一片沼泽。

根据罗伯特·苏利文1998年出版的《草地》(暂译,The Meadowlands)一书,霍法被埋在了普拉斯基天桥下的一个燃烧式垃圾填埋场里。新泽西州这座有毒废物处理场的所有者是吉诺维斯犯罪家族成员菲利普·「兄弟」·穆斯卡多(Phillip “Brother” Muscato),而他和黑帮打手萨尔瓦托·(萨利虫)·布里古里奥(Salvatore (Sally Bugs) Briguglio)有联系。据《每日新闻》报道,穆斯卡多向调查记者丹·莫迪亚证实了此事。

2013年1月,大名鼎鼎的黑帮成员托尼·泽里利(Tony Zerilli)否认对这起失踪事件负有任何责任或与之有任何关联,不过他透露说,霍法被人用铲子砸中了头部,被埋在密歇根州奥克兰县北部一块田地的浅坟里,离餐厅不远。他还说,凶手原计划把尸体移到另一个地方,但一直没能实现。

2017年,北亚利桑那大学犯罪学和刑事司法教授詹姆斯·布切莱托(James Buccellato)指出,霍法可能是在黑帮成员尼克·利卡塔(Nick Licata)的儿子卡洛·利卡塔(Carlo Licata)的家里被杀的。卡洛的家离马丘斯餐厅不到两英里。利卡塔是「中心保洁」(Central Sanitation)的共同所有人。据称,霍法的尸体就是在这家由黑帮控制的保洁公司被焚烧的。

1987年出版的《霍法的男人:最强臂膀见证下的吉米·霍法的兴衰起落》(暂译,Hoffa’s Man: The Rise and Fallof Jimmy Hoffa As Witnessed by His Strongest Arm),由约瑟夫·弗兰科(Joseph Franco)和理查德·汉莫(Richard Hammer)合著,讲述了约瑟夫·弗兰科的故事,作为一个组织者和铁腕人物,他曾在霍法手下工作了30年,并与这位工会主席一起服过刑。弗兰科说,几个联邦探员在五大湖上空把霍法从一架飞机上活活推了出去。

消失的结局为霍法传奇的一生划上了一个神话般的句号。罗伯特·布莱克在1983年的电视迷你剧《世仇》(暂译,Blood Feud)中扮演了霍法,1992年的电影《最后巨人》中霍法由杰克·尼科尔森饰演。

西尔维斯特·史泰龙在诺曼·杰威森执导的《拳头大风暴》(1978,F.I.S.T.)中扮演虚构版本的霍法。赛尔乔·莱昂内执导的《美国往事》(1984)中,特里特·威廉斯饰演一位以霍法为灵感的工会组织者,德尼罗也出演了该片。

斯科塞斯的新片将会巩固希兰所牵连的传奇,成为许多霍法狂热者未来会诉诸的事实,但真相将是一个巨大谜团,与埃尔维斯·普雷斯利没有在20世纪70年代去世,或者披头士乐队的保罗·麦卡特尼在1966年去世的谣言,一起被永远埋葬。

1977年,《周六夜现场》称霍法在《星球大战》中扮演了R2-D2。我们至少可以确定这件事的真假。

5 ) 他的宇宙装不进这世界

他的孤独,如凶猛而不见底的针心。

作者自绘

一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

马丁·斯科塞斯

马丁·斯科塞斯已经老了。

当他的脑子里出现这件事,为此惶恐,并开始自岁月里打捞那些早已沉没的脸,他就已经老了。即便《爱尔兰人》中的减龄技术再高明,也无法掩饰罗伯特·德尼罗、阿尔·帕西诺和乔·佩西的蹒跚步态,松弛的眼袋,嘶哑的声音和沉重的身体。斯科塞斯拍过类似的影片《好家伙》。我永远记得那个长镜头,亨利领着凯伦走入酒吧,不停地和为他开门和对他致意的人们打招呼。彼时的他们无恶不作,尚未看清命运的砝码,仿佛盛筵不散,所有的欢愉都漫无尽头。《爱尔兰人》里,一切不得不慢下来,包括动作、镜头、叙事等。你方才能意识到摄影机后面的创作者的心境:他越来越缩进自己的寂寞,换了眼光打量世界。

少有旷达的迟暮,往昔有多瑰丽热烈,而今就有多不由己的惆怅。整部影片都沉浸在难以遣怀的感伤中,生命渐至闭合,没有了创世的激情,感情变得懒下去,选择与放弃,抗争与承受,都不再重要。

《愤怒的公牛》

当年,德尼罗为了拍《出租车司机》,减去十五磅的体重。而为了《愤怒的公牛》,他花了四个多月时间增重几十磅。年轻时的身体永不停息,野蛮而霸道。拍摄《爱尔兰人》时,他不得不接受自己的老迈,皮肤走向暗沉,动作不再有当年的狠劲。帕西诺和乔·佩西也少了意气风发。《爱尔兰人》后半部,较之于前半部更为可信,因为他们正经历暮年。

罗素去了教堂。他对弗兰克说:「别笑,你以后就知道了。」最终,弗兰克也找来神父。西谚说,防空洞中没有无神论者。当人面对生命终成虚无的事实,不论过得怎么混蛋,也会不自觉向宗教靠拢,趋于保守和恋栈。《新旧约全书》中有句话:「见有一匹灰色马,骑在马上的,名字叫死。」弗兰克给自己订棺材,选墓地。越往后,越充满疲惫和皱纹,他自知随时会骑上灰色马。

《爱尔兰人》

遽然变老后,自身的那个世界逐渐死去。弗兰克为护士不知吉米·霍法是谁而诧异,但随即意识到:「不到那个阶段,你不知道时间过得多快。」时间从来都过得很快。警员跟他说拉加诺先生死了,他立即问道:「是谁干的?」警员回答:「死于癌症。大家都死了。」罗素、安吉洛、萨勒诺、普罗、多夫曼、萨利虫,都走了。过去土崩瓦解。人在老去中理解:对自己来说极其重要的事,对别人却可有可无。人想在死前留下一点痕迹,并不太容易。

圣诞节前夕,神父离开时,弗兰克嘱托把门虚掩。构图意味深长:中景是门框,他深埋在缝隙里,注视门外,或许还凝神竖耳倾听。这个封闭围困的画面,暗示无可奈何的宿命感。寂静在蔓延。没有什么可期待的。他的灵魂有时落寞、有时沮丧,并不会被人瞧见。他已被时间覆盖。人越是明白,越是孤独。

《爱尔兰人:对话》中,斯科塞斯回忆和帕西诺合作第一场戏时,工作人员提醒说:「在这场戏中,他应该49岁。」斯科塞斯反问:「怎么了?」他们觉得他起身太慢。一个人被提醒年老,并不是那么舒服的事。此后,帕西诺会调侃询问岁数:「52?65?」能用清朗通达的玩笑去化解无奈,是时间赋予人的珍贵东西。斯科塞斯说:「就我们这个年纪来说,一切好像都说得通了。」

《爱尔兰人》

斯科塞斯引起过漫威电影是不是电影之争。他有神庙情节,认为电影是关于「美学,情感和精神的启示」,是关于「人的复杂性、自相矛盾和时而悖论的本质」。但只要有人偏爱深沉肃穆,便有人有人喜好荒诞欢愉的主题公园式恣意狂欢。斯科塞斯或许无意贬低,他只是为自己的过去辩护,他面对的是「一个封闭而又天真、只对本身忠实的世界。而现在的一切都太公开、太国际化了。」他的这一边,还有塞缪尔·富勒、英格玛·伯格曼、吉恩·凯利、斯坦利·多南等导演。

他属于过去的那个时代。

《穷街陋巷》

二 伊丽莎白街

斯科塞斯在七八岁时,搬回到曼哈顿的伊丽莎白街。伊丽莎白街带给他两样重要的东西:电影和天主教

在这条街上主要住的是西西里人。意裔美国人们有自己的一套法律。格林威治村和伊丽莎白街相隔不远,却像是另一重世界,斯科塞斯只去过一次。童年时代,因为哮踹,父母经常带他看电影。他把上天主教堂与上电影院联想在一起,电影院让「生活周围世界被重建,而且显得黯然失色。」他喜欢西部片,家里有电视机后,跟着祖父母看了不少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片。他认为小意大利区塑造了他。人能到达的最遥远的地方是出生地。他不断重返故地,找寻生命经验,那是两种文化之间混合、杂糅的东西。《我的意大利之旅》中,他谈起罗西里尼、德·西卡、维斯康蒂、费里尼等导演,宛若旧相识。

《穷街陋巷》

在伊丽莎白街,黑社会和教会最有势力。黑社会人物触帽向神父致敬,说些体面话。他觉得获救的最好方式是成为神父。他曾在天主学院就读,但因迷恋一个少女,心思不定,读了一年后被开除。倘若不是后来在纽约大学遇到黑格·曼努金,他会再回去读神学院。然而,他对宗教并不笃定,《穷街陋巷》中,他借查理之口说:「上教堂不能赎清你的罪,只有在街头才能做到。」

斯科塞斯很会拍街头空间。他说,约翰·福特创立了西部片,我们创立街头片,这就是我们要干的事情。

《穷街陋巷》

街头,是城市的动脉。两旁的店铺,是它的毛细血管,避开人群的围追堵截,往上延伸成私密、隐蔽的场所,譬如家和旅店。斯科塞斯的电影,就是不断在这些场景中转换。他将街头视为制造危机与暴力的舞台。当一个人来到街头,所有东西都自然而然地进入视野,他本人也成为活动的一部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公共的、开敞的。伊丽莎白街险象环生,时常有狠角色出没,警察与地痞并无多大分别。斯科塞斯从小有危机意识,不管走到哪都尽量背靠墙。他说:「整个地区有个人在当老大,不过你永远不知老大是谁或他在哪里。」

《出租车司机》

《出租车司机》里的特拉维斯,是蛰伏在街头的夜行动物。在黑凛凛的午夜,他漫无目的地开着车,窥伺街头的男女,嫖客、妓女、总统候选人、流浪汉。他的孤独,如凶猛而不见底的针心。人在夜晚时,被分成两半,清教徒的那半走开,人就管理不好酸楚和委屈。

街头把这些好的坏的都承载了。那些游荡的人,也许至死都未曾离开;也许在此度过生命的某个时期,平平无奇或辉煌光鲜;他们心灵的厚度不同,令其安静、惶惶的事物也不一致;他们渴望相爱,却总是抵达话语的沼泽地,毫不犹豫地说出伤害的话语;他们像星星被抛入宇宙;他们假装冷漠、强悍,却不断被焦躁、无助造访,像狗一样扑向每一根稻草。

《出租车司机》

特拉维斯的视角,大概是斯科塞斯本人的。他想曾无数次观察过伊丽莎白街。满街都是茫然的人,一阵风吹起所有的尘土。

三 「从前我是眼瞎的,如今能看见了。」

《愤怒的公牛》

《愤怒的公牛》几乎是我的《圣经》。电影最后,引用了《约翰福音》里的话:

所以,法利赛人第二次叫了那从前瞎眼的人来,对他说:「你该将荣耀归给神,我们知道这人是个罪人。」他说:「他是个罪人不是,我不知道。有一件事我知道,从前我是眼瞎的,如今能看见了。」

《基督最后的诱惑》

《基督最后的诱惑》里,就有耶稣让人复明的圣迹。看见,对斯科塞斯颇而言,颇有宗教意味,它象征着救赎。最真实的事最难看见。电影,让他把目光投向广袤生活里的细微感受和期待,将他从平凡的日子里拎起。他的根在天空,不在大地。拍电影是自我拯救,替代到教堂做礼拜。1965年某天,他做了最后一次告解后,不再参加弥撒。他说:「我都是在电影里进行忏悔。

《愤怒的公牛》是他所有忏悔中最深沉且炽热的。他把自己知道的与感受到的全部融入这部片子,作为导演生涯的终站,「把什么都投进去,然后把它完全置诸脑后,去寻找另一种生活方式。」如布罗茨基说的:「人的大部分生命都是在学习不要屈服,而余下的生命则是使用这门学问。」

《愤怒的公牛》

那时,斯科塞斯经历了巨大的起落。虽然《出租车司机》让他声名鹊起,但《纽约,纽约》推出失败,婚姻破裂,身体状况变差,他异常消沉。德罗尼到医院看他,拿出了《愤怒的公牛》的剧本。他被杰克·拉莫塔所吸引,「自我毁灭,连带着把周围的人全毁了,为毁灭而毁灭。」陷溺于人生之际,用最原始方式维生的拳击手救了他。他在影片里宣泄痛楚。燃料和炸弹放在了一起。

乔纳森·戴米给斯科塞斯一幅民俗画家画的杰克肖像,在画框上刻着:「杰克打拳时就像他不配活着一样。」但杰克不止有攻击性,他另有受虐狂的一面。与舒格·雷·罗宾逊进行的卫冕赛中,他忍受对方击打,并故意激起对方怒火。这么做无非是以此来赎罪,来克服内心的混乱。毁灭必有马脚。他曾背叛自我,去打假拳,那次赛后,愤怒在委屈里蹿燃,越烧越大。这个离经叛道、冷硬到骨子里的男人泣不成声,绝望至极。无数次冷静的毁灭和涌动的欲望循环中,他一言不发,继续投入或逃避生活,艰难活一阵

《出租车司机》

斯科塞斯电影中,时常有这种自我毁灭的角色。《剃须记》里,在一间浴室,剃须者用剃刀细致、冷静而麻木地割出鲜血。镜子,让他得以旁观自己的暴力。《出租车司机》中,特拉维斯对现实深感恶心,决意用毁灭获得重生,像失控的马车拖进火海。

《基督最后的诱惑》里,耶稣矛盾、迟疑,不再强而有力。浮生幻影掠过前,耶稣始终是盲的:娶妻生子,享受天伦。直至临终,他才意识到被魔鬼引诱,想到做了这么多错事,对神有这么多误解,就羞愧难当。他痛恨自己的孱弱,仰天大哭。那是圣和凡的节骨眼。这样的耶稣,是世俗的,他有人的那面。圣经的《传道书》有言:「乃知神叫世人所经练的是极重的劳苦。我见日光之下所做的一切事,都是虚空,都是捕风。

《基督最后的诱惑》

人生,总有不可自持或为存在而惶恐的时刻,但一个人只要有过痛苦后的觉醒,自由便产生了。重回十字架的耶稣,内心坚定无比,他把目光投向天空和受难同伴。阳光熠耀,像慢慢熔化土地。他同时看见身上的神性和人性。这时,他才有了圣徒的光芒。雕镂精致的梦,曾闯进他心灵,但丝毫不减损他的伟大。「耶稣必须忍受我们凡人的遭遇:所有的怀疑、所有的恐惧、所有的愤怒。他只是一个凡人,一个神圣的凡人。」斯科塞斯如是说。

我喜欢斯科塞斯的这段话。它让我明白:保留人的基本含义,比德性和智慧上的所向披靡更重要。那些没被生活恐吓住的,在无法抹除、反复袭来的孤独里活下来的人们,都曾有那么一瞬接近基督。

《愤怒的公牛》

四 为了别离的聚会

《情欲》

斯科塞斯很欣赏维斯康蒂的《情欲》。

他认为,维斯康蒂用这部电影复活了十九世纪。他赞叹它的情境和色彩。而我觉得斯科塞斯的《纯真年代》与之相比毫不逊色。他也以一种古典的方式,拍出了情欲的兜兜转转。

《纯真年代》

整部电影,让我宛如经历一整个人生。纽伦在艾伦和梅之间往复纠葛。艾伦代表他错失的一切。毕究有人猜到而且怜悯过他,而那人居然是他太太。多么的百转千回,不再属于这个世纪的浪漫。一定还有人也从中看到过自己的爱情。我爱古典腔调的旁白:「睽违一年半,他还是经常听见她的名字,他对她的动态时有所闻,但这并未激起任何涟漪,只像听见一个死人的陈年往事。但过去却突然鲜活起来,好像是最近出土的原始洞穴,孩子们带着火把闯入,却看见已作古之人,在墙上盯着你看。」

《纯真年代》

可是,平静的叙述并不意味没有波澜。电影最后,纽伦更严肃且忧郁。儿子极力想促成他和艾伦会面,他却踟蹰不前。那时的他,年届五十七,没有忧患,亦没有太多光辉。活到这种年纪,人变换不了他的生活。往后没有值得等待的东西,稍不留神,却被往昔吞咽。衰老的症候,让他与消逝的岁月和去而不归的人和解。他又看见灯塔旁没有回头的人,那是他再也无心也无力继续看护的记忆。衰老还是来临了。干净而彻底的遗忘。爱情的迷人,在于它的不可得。

镜头不断摇移,捕捉着变换空间位置的两人。拉近、拉远的距离,仿佛是深情缱绻与淡漠疏离在此消彼长。在为艾伦辞行的聚会上,贵族们不动声色地团结起来,会心而谈。纽伦确信这不过是精心表演的聚会,整个城市都知道他的秘密。但他不理会,傲慢而气短。一个人陷入情网,便会把周围的声音滤出来,且看不见别人看到的。画面里他的脸的特写,泄漏所有失落。斯科塞斯喜欢恋爱中失魂落魄的感觉,他坦言拍摄《纯真年代》时,那种「拉一下手就很心满意足的意境」又回来了。

《纯真年代》

如果说《纯真年代》干净到极致,那么,《纽约黑帮》则混乱到极致。两者年代相近,那时的纽约仿若世界新生伊始。而今回看,更像是场盛大聚会。敌或友已无区别,空留坟冢。电影有段旁白,能体现这种怅惘:「一切都在鲜血和苦难中诞生。原来,我们伟大的城市也如此。我们在狂热的岁月里经历生与死,我们熟悉的都被彻底毁灭。在往后的日子里,甚至没人知道我们曾经存在。」斯科塞斯拍摄时,用不少推轨镜头,连接起主角和那个大时代。他或许会想到曾经迷恋过的阿历山德罗·布拉塞蒂的《菲比奥拉》,它们都是都是消亡事物的挽歌。

《纽约黑帮》

斯科塞斯就像《纯真年代》中的纽兰和《纽约黑帮》里的阿姆斯特丹·维伦,他像他镜头下每一个固执的人。往日的盛宴,走马灯似的在眼前呈现。等待、期望和回忆,只让一切的热闹更为虚幻,落在沉沉的黑暗中。他们徒劳地望着曾经的岁月,不再能踏入其间。时间让在不在一起失去分别,所有追忆都白费力气,没有长存不衰的东西,没有不别离的聚会。人生亦复如是。《纯真年代》中有段蒙太奇,镜头在屋子里回转,伴随旁白,儿子诞生,女儿出嫁,妻子离世,世界在岁月中粉碎瓦解,形成新的。人,倏然间就老了。

《纽约黑帮》

从过去离开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失去了它。毋宁可以说:过去,是某种永恒的东西。每天夜晚,有多少双眼睛闭上,就有多少人回到自身的那个宇宙。它如此绵延宽广,甚至没法被装进这个世界。斯科塞斯捕捉、保存住那些没被遗忘的情绪和印象,让时间凝固在影像里,有了新的生命。

他无需担心老去。他的不朽已然足够。

马丁·斯科塞斯

作者| 章程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公众号:一点儿乌干菜(微信号:NarratorZhang)。一个野生建筑师的书写,记忆,想象,建造。作者:章程,野生建筑师,青年写作者。盖过几栋房子,写过几篇文章,得过数次国际建筑设计大奖

约稿及合作请联系我个人微信号:Odysseyrush。豆瓣号:夜第七章 。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和豆瓣:)

6 ) 《爱尔兰人》:穿蓝格纹睡衣的杀手

在影片接近尾声的时候,坐在疗养院门前的老年Frank面对FBI的质询,头脑清醒地要求自己的律师在场。对面的年轻小伙一愣,告诉Frank他的律师已经去世了。Frank下意识地问:

“谁干的?(who did it?)”

这位过了半生喋血生活的黑帮杀手,早已忘记生老病死这些最基本的自然规则。这句职业病下的应激反应引发了全场观众最整齐的一场爆笑,也让Frank明白了自己的处境:原来其他人都已经死了。一个恢弘而混乱的时代过去,他的仇敌,他的朋友,他背叛过的人,他想要保护的人,全都变成了灰烬,或是旧报纸上一个不被当代人所知的名字,只剩下Frank一个人,对着不具名的听众讲着他的往日传奇故事。

小时候读金庸,读到黄裳为复仇钻研武功四十年,出山后却发现仇人都已去世,总觉得酸楚又莫名释然。不管在快意恩仇的江湖,还是阴谋暗涌的黑帮世界,武学大家也好,黑帮大佬也罢,到最后都要面对的终极敌人,是时间,和时间洗刷过后那个不知何去何从的渺小自我。

早在2008年,马丁·斯科赛斯和罗伯特·德尼罗就有意将查尔斯·布朗特于2004年出版的犯罪题材回忆录《听说你刷房子了》搬上银幕,但在当时没有任何一家电影公司愿意拿出如此高额预算来投资一部并无大卖相的年代黑帮片。十年过去,马丁等来了Netflix高达1.6亿美元的投资,也等来了“de-aging”的技术进步,让他能够在《爱尔兰人》里自如且深刻地讨论时间这一主题。

《爱尔兰人》是一部非常马丁·斯科塞斯的电影。一方面,它标志着马丁回归他最热衷也或许是最擅长的黑帮题材,承接他之前作品序列中的《穷街陋巷》,《赌城风云》,《纽约黑帮》,当然还有被普遍认为是马丁最好作品之一的《好家伙》;另一方面,《爱尔兰人》又以一种忧伤和沉静的底色,延续了马丁在《基督最后的诱惑》、《沉默》等作品中对神性和救赎的讨论。

影片以一个长长的推拉镜头开场,伴随着收音机里年代感十足的"In the Still of the Night",我们的眼睛在疗养院的大厅与走廊中穿梭,最终来到一个轮椅上的背影前。坐在轮椅上的老人是Frank Sheeran(罗伯特·德尼罗饰),标题中的“爱尔兰人”,他戴着硕大的金戒指,头顶花白的头发稀稀疏疏,说话含糊不清。他直视镜头,像在接受纪录片采访一样,回忆起1975年的一场公路旅行。

那辆目的地是底特律的汽车里,坐着那时已过半百的Frank,他的第二个妻子Irene,和Frank最好的朋友,Russell Bufalino(乔·佩西饰)夫妻。路过一家加油站时,Frank回忆起在那里和Russell第一次见面的情形,将故事拉回1950年,拉回他“刷房子”之路的起点。

《爱尔兰人》在这样三层的叙事结构下,缓慢地向前行进着。1950年的Frank是一个技艺过人的二战老兵,以一个卡车司机的身份结识Russell,一步步变成Bufalino家族权力网中最靠谱的打手和杀手,变成Russell的好朋友。通过Russell,Frank被举荐给工会主席,政治家Jimmy Hoffa(阿尔·帕西诺),成为他的保镖和最受信任左膀右臂。在一次次的暗杀,弃枪,抛尸与汽车炸弹后,1950年开始的时间线与1975年交汇,汽车驶向故事的最高潮,一堵等待被刷的墙和Frank人生最重要的一场杀戮。

这样复杂的叙事结构和众多的支线人物对观众的注意力提出了超高的要求,而马丁对影像和运动过人的掌控力让这部长达三个半小时的电影没有半分难熬的感觉。在一段从理发店起始的推拉镜头中,角色走出理发店走进热闹的商铺和过道,然后将视点交给新进入这片空间的杀手们,我们自然地跟随杀手们朝目标所在的理发店走去,但下一秒枪声响起时,镜头却移到花店橱窗中大簇盛放的花上。当Frank的女儿Peggy被杂货店的店主欺负,Frank当着Peggy的面在街边暴打店主。这个过程以一个全景镜头展现,延迟了给Peggy反应镜头的时间,而这段冲击力十足的暴力也标志着Peggy对父亲态度的转变,最终指向父女关系的悲剧。

在刺激神经的血腥和暴力之外,马丁还用绝妙的comic timing消减了文本上的刻板性和严肃性。Frank不近人情地在Crazy Joe家庭聚餐途中杀害他之前的剧情,是一段非常幽默的选枪心理活动;为观众解释谁是Hoffa时,Frank说:“在50年代,Hoffa就像猫王一样有名。但到了60年代,或许我得说,他就像披头士”。在《爱尔兰人》中,几场重要的血腥和暴力都以一种冷静而克制的方式呈现,甚至不给杀人者Frank任何特写,看不到他的表情,也不知道那一刻他在想什么,反而是所有的酒桌谈话和所有的玩笑,被给予了充足的情绪。

《爱尔兰人》另一个非常斯科塞斯的特点,就是大量的历史节点与阴谋论。《爱尔兰人》原著是Frank Sheeran的回忆录,为马丁这个政治阴谋论爱好者提供了最丰富的材料。于是在《爱尔兰人》中,我们看到费城黑帮帮助肯尼迪当选总统的幕后操纵,工会主席的贪污腐败与内部斗争,肯尼迪家族的权力布局与暗杀事件,“猪湾事件”,以及最扑朔迷离的,Jimmy Hoffa失踪的真相。

以上大部分事件Frank都自称有所参与,像暗黑版的阿甘一样出现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见证美国历史的各个转折。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材料或许只是老年Frank添油加醋的自吹自擂,毕竟所有其他当事人都已入土,他所说的话有多真实也无从判断。最重要的是,Frank在书中承认杀害了Hoffa,但现实世界中的调查并未发现任何指向他的证据。拿着这些被许多历史学家判定为谣言的说辞,马丁却以一种不由分说的坚定还原了Frank回忆中的每个细节。一方面,马丁可能对Frank自述的传奇人生有所迷恋,但另一方面,这可能也是马丁作为一个成熟的叙事者,对故事和历史,虚构与现实的清晰区分。

但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说,《爱尔兰人》或许是一部非常不马丁·斯科塞斯的电影。

我向来对《好家伙》没什么好感,那句“我从小就想当黑帮”有种莫名其妙的自负,而《好家伙》的主角Henry从头到尾虽然经历沉浮,却没有能让人共情的点。然而《爱尔兰人》彻底打破了马丁在《好家伙》中对黑帮成员像摇滚明星一样的塑造,《爱尔兰人》里的这些老家伙们似乎就是普通人,不受簇拥,没有戏剧化的行动也没有酣畅的BGM,在生意场之外不过只是一群穿着短袖衬衫,坐在保龄球场边,看起来平平无奇的中老年人。

这种对黑帮成员人性化生活化的处理,彻底地否定了犯罪题材中常有的虚假浪漫。《爱尔兰人》里的职业杀手和政治大佬,可以在酒店房间里穿着居家睡衣,刷着牙,轻松地讨论改变权力格局的大事。阿尔·帕西诺演绎的Hoffa,在台上固然魅力十足极具感染力,下了台也不过是个脾气很差,爱吃热狗和冰淇淋,不喜欢别人迟到的平凡人。乔·佩西在《好家伙》里用一段"funny how?"塑造了一个让人又爱又怕的经典神经质黑帮形象,但他在《爱尔兰人》中的表演是极收敛克制的。Russell在重要的生意谈话时总是很沉着,不断斟酌着用词,而在生活中他是一个念叨妻子抽烟,因为教女Peggy不喜欢自己而郁闷的慈爱小老头。

德尼罗饰演的“爱尔兰人”Frank,承担了最多将黑帮成员人性化的任务。这个角色将黑帮题材的讨论带入家庭,重点探讨了这帮嗜血的法外之徒和他们的犯罪行为如何影响下一代。在这部女性角色严重边缘化的《爱尔兰人》中,Frank的女儿Peggy是让人印象深刻的亮点,她没有什么台词,但对父亲的畏惧,怀疑,到最终的憎恨都以几个眼神直直投射到Frank身上,让他絮絮叨叨讲述的传奇经历显得空洞可笑。

在Peggy拒绝和Frank说话之后,已快走到生命尽头的Frank对另一个关系也并不亲近的女儿洗白自己的行为:“我只是想保护你们不受伤害。”女儿好笑地质问:“不受谁的伤害?”这一个犀利的问题是给所有合理化自己行为的罪犯一记响亮的耳光,击碎所有对黑帮浪漫想象的幻梦。

另一个不太斯科塞斯的点在于,《爱尔兰人》明显地透露出一种衰老。马丁好像从未如此在意时间的流逝,在意人生的终局,在意葬礼和死亡。

《爱尔兰人》中出场的重要配角都有一个姓名卡,下面详细地写了这个角色将于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死亡。一开始,这种死亡预告带着一种戏剧反讽的诙谐,但当有一个角色应验了这份诅咒,身中数枪倒在街头,我们才意识到这次马丁有多么无情。这批角色都是黑帮游戏里有有名有姓的玩家,他们大多死在79和80年,也大多没能寿终正寝。而在先前一段好笑的快速剪辑里,Frank向水中投掷的那无数把枪,背后又是多少份死亡报告呢?

为了顺应剧作上的时间跨度,《爱尔兰人》采用了降龄技术,让我们能在银幕上看到一个年轻的罗伯特·德尼罗。但令人感到心碎的是,德尼罗已经75岁了,纵然技术可以抹去他脸上的皱纹,呈现一张光滑得有些可怕的脸庞,身体是不会撒谎的。德尼罗动作的迟缓,表情略微的僵硬,在不断提示着观众我们在看的其实是一个青春已逝的老年人。

在1975时间线的高潮过后,《爱尔兰人》中的所有角色都开始急剧地衰老,被病痛和孤独侵蚀。Russell和Frank进了监狱成了狱友,他们都开始怕冷,需要拐杖和轮椅,丧失自理能力。而在最后的最后,孤身一人的Frank在无尽的反思和悔恨后,将信将疑地寻求宗教的慰藉。那扇没有关紧的门后,只留下他一个人忏悔着曾经的错误决定,祈祷着命运的终点能平静地到来。

《爱尔兰人》是Frank葬礼上的一段悼词,虽然他还没有死。

7 ) 一点感想和结尾的解读

昨天看了《爱尔兰人》,感恩节周末的最后一天,在32寸显示器上看了3个半小时,从黄昏到黑夜。如果不带过多偏见,不厚古薄今,《爱尔兰人》所代表的好莱坞可以说继承延续发展壮大了莎士比亚的传统,莎剧的文雅粗俗暴力血腥双关语三角恋男扮女装子报父仇都可以找到对应,你甚至可以把弗兰克比作一个生了几个女儿的李尔王。

莎士比亚没把自己太当回事,在伦敦赚够了钱回老家当阔佬养老去了,对自己的文字也不在意,传世的六个签名连拼写都不一样,剧本靠朋友在死后张罗出版——这一点好莱坞也继承了,一百年前的卓别林在油管看还要掏两块九毛九,但稍有名气的好莱坞电影剧本都在网上找得到,《爱尔兰人》的剧本也已经有了。维多利亚时代戏剧潮退去后留下了莎士比亚,到今天同时代的马洛只剩下英语文学专业读者。也许几百年后科波拉的《教父》取得了《哈姆雷特》的地位,而斯科塞斯的《爱尔兰人》如同马洛的《马耳他岛的犹太人》一般被人遗忘——但这对我来说并不重要,因为我见证了电影的黄金时代并且是其中的一部分。

严格说,《爱尔兰人》是Netflix投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好莱坞梦工厂。科波拉卢卡斯斯科塞斯们刚出道时想拍艺术电影对抗传统的好莱坞,但最终被大多数人记住的很可能是《教父》《星球大战》和《好家伙》。《爱尔兰人》结束我继续看演员表直至最后,看到制作特效的是卢卡斯的公司,而卢卡斯本人已经把《星球大战》的IP以四十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迪斯尼。斯科塞斯最近批评当代电影已经变成主题公园引起轩然大波,而迪斯尼正是主题公园的最大制造商。

曾经读过一篇《围城》的英文评论文章,谈“围城“这个标题的几层含义。第一层是书的历史背景,抗战时期上海这个被包围的城市和租界。第二层是男女关系和婚姻。书里直接写到,也一再被引用。第三层是知识分子的纠结。比如董斜川出国当军事参赞,却批评同事上司中文的文理不通;方鸿渐在三闾大学不得志看不惯,一心想写封漂亮的辞职信出气,但是当发现只有他没有收到新学期的聘书后,却如热锅上的蚂蚁。第四层是人类的普遍困境。一开始那条被无情无尽无际的大海包围的肮脏法国邮船即是一座围城是全书的缩影, 被困在上面满是机巧,扰攘和希望的人们即是全人类的缩影。

优秀的文艺作品可以有多层解读,《围城》这样的小说如此,好电影也一样,比如卓别林《城市之光》的结尾。

假扮百万富翁的流浪汉让失明的卖花女做手术重见光明。她买了一家花店,和祖母一起工作。隔着玻璃窗,我们看到从前的盲女在镜子里端详自己的脸。她一直在等待救她的神秘恩人。一个穿着考究的优雅男人来到店里,她以为是她的恩人。

因为被指控给卖花女的钱是偷来的,流浪汉进了监狱。关了好些时候后被放出来,衣衫褴褛,在街头徘徊,去她以前卖花的地方,却找不到她。被人捉弄间无意中,流浪汉隔着窗子看见已经开了花店的卖花女。两人之间的玻璃是一道屏障,却让两人在全片临近结束时第一次互相对视。他当然一下子就认出了她,但她却完全不知道这个绝望滑稽的小个男人就是那个爱她,帮助她的人。

她从祖母手里拿了个硬币想给他,他看到后转身要走。她追到街上,给他硬币,他不要,于是她给他一朵花,他收下了。她又拉过他的手,塞给他硬币。当她把他手放上自己的手上时,她终于“看见”了他。此刻她又一次失明了,通过触摸,她意识到眼前就是给她一切的人。

“是你?”她问道。 他点头。 他问她是否能看见。 “是的,我现在看见了。” 两人默默地看着对方,电影结束。

“我现在看见了”这句话中,她同时说了三件不同的事:

她说她眼睛能看见了。 她告诉他,她现在能看见他了。 她让他让观众知道,她终于明白了这一切。

可是看见他之后,一座她围绕着他建立起来的幻想大厦却坍塌了。 有人在她的表情中看到了爱,有人看到的只是温柔和怜悯,有人看到了遗憾,有人甚至从她脸上看到了震惊和失望。结局是悲剧,还是喜剧?整部影片是悲剧,还是喜剧?

《爱尔兰人》的结尾,弗兰克让牧师不要把门全关上:

Don't shut the door all the way. I don't like that. Just... - leave it open a little bit.

这个镜头同样也可以多层解读。

杀手的本能。以前美国枪击案发生时,有警察来公司上课,说自己去饭店吃饭,总是先看后门在哪里,进去后坐在面朝大门,并且能看到大部分顾客的位子。当弗兰克听说他的律师已经死了的时候,他第一反应是Who did it? 也是本能的反应。

那条留着的门缝是对女儿的到来留着的一点希望。这个圣诞节他是在轮椅上一个人度过的,之前他拄着拐杖排队去看在银行柜台工作的佩琪,佩琪看到他以后却调转柜台上那块牌子,摆出"closed", 起身离开。

这条门缝呼应了前面的另一条门缝。当时弗兰克和阿尔·帕西诺饰演的霍法刚接上头,两人住一个套间,弗兰克住外间。临睡霍法走进里间,关上两扇的时留了条门缝。他也许以此在圣诞节时怀念霍法。之前有个镜头拍他手的特写,一只戒指一只手表。戒指是罗素给他的,金表是霍法给他颁的奖,两个影响他一生的人。

这条门缝是对前面挑选棺材和安葬地的呼应。他说他不会选择火葬,也不想葬入地下:That's why I would never go for cremation,because it's so...it's so final.This... This one.That's the hardest part of anybody when they bury youse,is when they go into the ground because it's...it's so final.If you go into a building,the building's there.The crypt is there.It has to be a metal casket,and they have you in the room. ”

最后那句话,they have you in the room,也可以说描述了最后一个镜头。他活着,可同时代的人都死了;他生了那么多女儿,却没有一个人接他出去过圣诞,甚至来看他。他在这个房间里一个人活着,也可以说是死了。这个房间,也是他的墓地,是他自己选择的墓地——这又呼应了一开始他说起他在战争中的经历,他拿着枪让两个战俘自掘坟墓,而他自己的一生可以说是拿着枪在给自己掘墓。

注:关于《城市之光》的结尾,参考引用了我正在翻译的一本书:Show People: A History of the Film Star (暂定译名《戏梦人生:一部电影明星史》)。

短评

英雄迟暮,不是他打不动了杀不动了,而是整个世界的规则都变了。从前的那些good old days, 有规则,有礼数,他们总相信“做错”的人必受惩罚,强者能去烧弱者的房子,下手狠的人会笑到最后。那时候连黑帮都在经营实业,哪家公司不用心经营股东就会抛售股票。谁知到头来黑帮/公会,那些他们以为会千秋万代的东西一下就土崩瓦解了。只有国家的军队能去科索沃烧房子,他们孜孜以求的权力如指间沙莫名流逝。世界以他们完全不理解的方式飞速变化,原来宇宙里没有规则和意义,唯一公平的、可以理解的事情原来只有衰老和孤独而已。

9分钟前
  • phoebe
  • 推荐

十年前,喜欢上了帕西诺,后来看到盗火线,喜欢上了德尼罗。大学里,他们以及丹泽尔华盛顿、罗克罗素等等太多,二十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片子永远给了我最温馨最窝心的记忆,仿佛那才是电影世界,熄灯的宿舍里,抱着mp4,一部接一部的沉迷在里面。现在想来,都是最美好的。老朋友们,再见真好。

13分钟前
  • 几凡
  • 力荐

踩碎手指本该给女儿庇护,却竖起了一道高墙。戴上戒指没成为权力霸主,倒成了它一生囚徒。若不是当初发动机坏掉,怎么会变成飞鸟去试探天空的高度。倘若没打赢那场官司,如何会变成死鱼在汽车里散发恶臭。我们以为在改写时代,浑然不觉在给自己掘墓。历史终会将我们忘记,但我始终记得心里的那道门缝。

17分钟前
  • 西楼尘
  • 力荐

吉米霍法,一个脚踩黑白两道、一手遮天到锒铛入狱最后活不见人死不见尸,这么传奇的一个故事其实还真不是这部三个半小时史诗电影的重点,虽然我看完之后对此人兴趣大增,马上搜出许多八卦阅读。片子主角是德尼罗演的这个“中间人冷酷杀手”的角色,在黑帮盛行的年代,这样一个从不多问、感情冷漠、杀人利索的人,当然最吃得开,但黑帮道义的目的是什么?忠诚一生只落下最孤独的结局。斯科塞斯拍了那么多黑帮片,这部算是最不热血、最怀疑人生的一部,一种老去之后的凄凉和无奈令人唏嘘。电影出人意料地十分幽默,整体虽然是沉重的冷色调(摄影和场景设计相得益彰),但总体不显闷。另外还有什么比三个影帝再次同台献技更让人激动的呢?帕西诺是火一般的爆裂,德尼罗是化骨绵掌般的逐渐深入,乔佩西则是定海神针一般永远都是一场戏的主宰。都太棒了!

19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于公于私,也不知道今年为什么如此的怀旧,在《好莱坞往事》中看到了惊鸿一瞥的帕西诺,在《小丑》中看到了婉若游龙的德尼罗,距离最近一次他们同框应该是11年前的《正当杀戮》,距离他们最近一次合作的小高峰也是24年前的《盗火线》,距离他们“有缘相念不相见”,最最经典的《教父2》都已是45年。有生之年,当然还奢求再次,多次看到好莱坞方法派代表的联袂,但岁月不饶人。可能,我们告别了一个又一个荣光的时代,却看不到一点点未来的曙光。索性,开启怀念吧~

23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看完老马的《爱尔兰人》了,怎么说呢,他这是用《纯真年代》的方式拍了一部《教父》啊!让这群老家伙们可以借助减龄技术再次返老还童,重回那个逝去的黄金年代,有种时光倒流的感觉。三个半小时的电影,全程配着旁白,用意识流的叙事讲一个如此长时间跨度的故事,浓缩进一个老家伙的一生,这样的故事也只有这群老家伙们做出来才这么史诗这么可信吧。Netflix愿意花这么多钱,投一部这样的电影,也算是这个时代给影迷的馈赠吧,搁在传统的好莱坞制片公司,这很难想象吧。《爱尔兰人》不同于任何一部当下的艺术电影,它是一部马丁·斯科塞斯电影!

2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阿尔帕西诺老了这件事情,让我一下子就有点想哭。

28分钟前
  • dolan
  • 推荐

不出所料,整体气质与Goodfellas和Casino一脉相承:又一部黑帮史诗,3个半小时的片长一点都不觉得拖沓。但对于年近八旬的斯科塞斯来说,有了更多的惆怅和内省。而能再次看到帕西诺、佩西、德尼罗同台飙戏,尤其是在减龄特效的帮助下,简直就是视觉享受

31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力荐

三个多小时宛如重历《穷街陋巷》《出租车司机》《教父》《美国往事》,开场逡巡长镜梦回《好家伙》+迂回长廊游弋结尾,在折叠的时间褶皱里,“时光赐我青春与死亡”,我们与他们在银幕内外一起走向共同的伟大归属——死亡。索科洛夫说:“挽歌是好的记忆,对过去的眷恋。”将这部多年磨一剑的电影称为黑帮挽歌再合适不过,也是斯科塞斯回望人生的静静凝眸;热血叱咤不再,往事定格在发黄的旧照片里,当敌友俱已归于湮灭,所有秘密的尘埃会盖在爱尔兰人所有的生者和死者身上。

3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演员们都是戏骨 演技出色 不过虽然用了特效把70岁老人还原年轻了 但是看起来还是岁数很大 有违和感 三个半小时真的应该拆分成两部上映 反正我是有一段坐着睡着了 美国历史对于国内观众来说带入感不强 所以得认真看才能看出名堂 如果以后有空再仔细看一遍 再来改评价吧

38分钟前
  • M1ss_茗
  • 还行

分三四次才看完这部三个多小时长的电影巨作,好精彩的美国六十年代黑帮历史题材电影!拍得好,演得好,导得好! 导演、演员们和我一样,都是上世纪40年代出生的人,经历过相同的二战之后之世界历史风云。本片重笔浓彩地把他们-美国40后一代-经历过的精彩历史时代,用艺术笔法再现出来;为后人留下了生动、形象、史诗式的记忆。这是任何一代电影人的责任和功绩。老马丁、德尼罗、帕西诺干得好,在专业技法和情怀境界上让人五体投地!反观我们自己这一二代,有多少作品对得起中国的时代和后人呢?!唉,只有长长地一声叹息。

42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力荐

最后实在是,,,太伤感了。终究,我们敌不过时间,这才是最可怕的杀手。其实这是一部老年人心态的黑帮片,相比马丁之前的黑帮作品,少了狠辣,多了些温柔与情义,以及一个时代逝去之后的感伤。片子节奏很慢,入戏更慢,前面各种铺线索,差不多一个多小时之后才真正入戏。最后一小时才真正精彩,有犯罪的紧张感,还有最后的感伤。“找我的律师”“他死了”“谁干的”“癌症”。这样的台词,真是笑过之后又难过得想哭。能重看罗伯特德尼罗、阿尔帕西诺、乔·佩西、哈维·凯特尔等人重聚,已经很难得了。

4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流畅叙事下已不再是往日的酣畅淋漓,而是愈发浓郁的惆怅感。马丁对“消逝”足够坦诚,一切腥风血雨都抵不过片尾女儿对Frank的质问。原来黑帮最大的敌人,不过是平静的生活本身。

48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推荐

从听从安吉洛的指示反杀雇主开始,他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杀人灭口、炸出租车、运输军火……到最后不得不亲手杀死自己的前辈。人们叫他做什么他都照做,他没有勇气拒绝,也没有能力反抗。美国是一片大海,他就是一艘小船。他没有选择的余地,任由人们把他推到现在的位置。他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失去了女儿,也失去了前辈。牺牲了家庭,也没有圆满事业。吉米死了,罗素死了,安吉洛死了……所有人都死了。他跌跌撞撞又回到了原点,回到了当初只有一个人的时候。他似乎做过一些轰轰烈烈的事情,又似乎没有对世界产生任何影响。时间过得太快,以至于昔日家喻户晓的吉米也被人们遗忘。曾经风光显赫也只是历史的过客,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但至少,当他回首此生,见识过世面,经历过风浪。尝遍酸甜苦辣,看尽人生百态。也算是不枉此生了。

50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减龄”技术掩盖不了肢体表演的迟缓衰老,如同老马借“穷街陋巷”的衣钵“返老还童”重回街头传说的血雨腥风,却将更多思绪停留在了“渐渐死去”的时间洪流里。消失的霍法不再是谜,与之伴随的帮派斗争的上层建筑却永远成为了历史的阿茨海默,阶级友情的坚固纽带是面包与葡萄汁,而黄金利益的忠奸博弈是那么言不由衷。命运兜兜转转,当“好家伙”成为了“老家伙”,还未曾与沉淀下的岁月握手就已形单影只,忏悔的记忆,伤痕的幽魂,从留开的门缝涌入,模糊了弥留之际的恐惧和孤独。百叶窗后的光晕与战友都燃烧殆尽,长别离的终了是一场重温旧梦的大眠,老马将手中的枪扔进湖底,为这些新好莱坞的枭雄好汉们立了一座碑。

52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力荐

老马已经过了创作巅峰期,但仍然用最工匠的精神打造出一部犯罪史诗。帕西诺和德尼罗谁拿影帝都不稀奇。

5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啊啊啊!马丁斯科塞斯阿尔帕西诺罗伯特德尼罗跟我就相距十米不到啊!!阿尔帕西诺宝刀未老,依旧是二十年前的那副神韵,罗伯特德尼罗在影片中变回了年轻时的模样,眼袋松松一时让人不大习惯。想了想,一个学电影的人能跟教父相距不到十米,这辈子也值了!哎我怎么老是有这种没出息的想法。整个影片真的是属于那种回馈几十年迷影铁粉的一份大礼!所有你想看到的华丽调度和宏大场面,有起有伏的历史悬念与黑色幽默,还有影帝们返老还童般风韵犹存的卖力表演,都会让你从头到尾一眼不眨狼吞虎咽吃饱喝足。

56分钟前
  • lue
  • 力荐

少了《好家伙》和《赌场风云》的肆意癫狂,更多的是身不由己的无奈和人到老年的苍凉。他们都老了,and that’s okay

57分钟前
  • 你好忧愁
  • 推荐

nyff全球首映。Al Pacino和De Nero是国宝。

1小时前
  • MayaDey
  • 推荐

拿到1.59亿USD预算不拍漫画超级英雄,而是找来一帮样貌身材都走样老人家,用最老派的讲故事方式,拍一部三个半小时污言秽语打打杀杀的黑帮年代戏,传到网上播……当今世上,得此老马丁一人了吧!

1小时前
  • 荔枝超人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