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杉
译介分享的电影都太嗲嗲死了!从片头开始一眼定住,镜头延伸至半夜寂寥空寂湿漉漉的欧洲街头,一个没有名字的流浪的男人孤独黯然的身影,遇到晚上夜巡的警察,立马吓得躲到暗处去……此处没有人的全貌(有趣的是镜头只用两双局部的腿部来区分躲避的人与警察的不同——穿着、肢体反应的不同)。
故事其实很简单,一个穷困潦倒身无分文也无证件的无名男人流落在他乡蜇伏夜出,他想找工作可惜没有通行证不能工做只能这样无望地捱过一天又一预案,期间遇到一个可爱天真的当地小女孩,发展出一段短暂的友情,只有和这个女孩抛球在一起玩耍时,这个愁苦男人的脸上才会露出久违的笑容,女孩甚至把他当成自己的王子,但最后也是因为他错被认为绑架女孩并被追踪击毙。令人印象深刻的电影的流利调度和大量展示外景的场景,比利时的港口城市重型运输机载运货无,上上下下,来来去去,忙碌有有序的工作作业的画面大气磅礴,还有重行装卸器械仰拍的大角度,厚重压迫感如临其境,也让观者充分领略了当时比利时的城市和忙碌的港口风貌。
中间一段闪回展现他为何来到异乡的前因后果,用了有些近乎超现实的风格,音乐陪合着不停旋转起舞的男女叠影在城市风景上,男人的老婆和其他男人认识、勾搭上的经过仿似默片的拍摄手法(快速简洁、切中要害)的交待,人物很夸张的表情、肢体,印象最深的是男人发现老婆出轨的设计,她和陌生男人在酒吧跳舞、游车河,画面里只有女和男人在扭动扭摆,而周围的人都是静止不动着的(我开始以为是假人偶),但当他老婆惊呆地看向自己丈夫(也就是镜头时),她和偷情的男人立马呈静止状态,周围的人都开始动了起来了(喝酒抽烟交谈…)这个设计理念太有创意了,我倒回去看了好几遍(就想看周围的人动起来时的那一瞬间),想了想这个表现手法后来的电影好像没有偷师借鉴过。还有许多怼脸部五官拍的特写镜头:眼睛、眼皮、眼睫毛,嘴唇、腿、泪水也让人印象深刻,通过这些特写漫溢开来的情绪也是张力十足,有一瞬会想到《战舰波将金》。(一气呵成的)男人总是一直在不停地跑,不停地逃,穿过田野、公路、偷了船划到对岸上岸再继续奔跑、横穿公路跌倒,爬起来,想攀上高塔,一阶阶的楼梯往上跳,但越往高处越绝望,在最高处遭枪击中后后颓然倒下。而最后跌落海滩的那只溺亡的、“四脚朝天”的海鸥的画面意向也是明喻男主——想要展翅飞翔无奈上天不开眼,生命戛然而止。而那个喜欢他的小女孩手中的画纸上的他也成了一个不再会笑的男人。首尾呼应的一个的圆环形的道具很有意思,还会发出动听的音色,但无知的我不知道是什么。
电影的语言好像不像德语,口音有些像,但感觉又不是,应该是(弗兰芒语)也就是荷兰语吧?
所以 优杉会说是第一部弗兰芒电影
此片当年获得过戛纳金棕榈提名,果然不同凡响。
wzm 金棕榈) 最佳影片(提名
男主长了一张欧洲非主流国家人的脸,镜头和剪辑充满表现力,主角与周围环境的动静形成鲜明对比的影像很有形式感和可读性。以及全片最动人的,莫不是小女孩对流浪汉的一往情深。
新浪潮精神,表现主义形式,再借双曝、跳剪等Dziga式风格呈现一个遥不可及的工业化富裕社会。还以为结尾会重蹈Il Grido覆辙,事后才意识到比尼奥尼那部还早了两年。
两个战争受害者的相遇,一个欧洲的陷落与彷徨。海鸥之于水手,是陆地和归属,他曾离救赎这样近,然而终究还是未能抵达应许。女人的眼泪流进了大海。视听语言值得被分析。
潦倒苦闷不受欢迎的玩球男
结合时代,无论镜头还是取景,都称得上是相当成熟了。
没有老到可以死的地步,也没有年轻到可以活。思考太多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太过温良见不得血光,转瞬之间犯下大错,以为是上帝的惩罚,其实是自我毁灭ps三星半,膝肿近月
三星半。比利时电影起步真晚,据说这是他们的第一部。都50年代了还隐约能看到早期表现主义的影响,通过表情和环境增加戏剧性,对工业景观发掘得较充分
孤单萝莉无人爱,苦闷大叔成王子。无奈生存多无奈,一念之差往生矣。大明湖畔,盼得多情女子泪潺潺。
如果说把男主比作困在港口的海鸥的话,那他们最大的不同点是,海鸥是绝对不会抛弃薯条的。
“我没有老到可以死的地步,也没年轻到可以活的地步”。结局当然是一死了之
哭死我了。。。。
“菲…巴兹!踩刹车……对,我就知道你做得到,你可以做到很多事情。”布奇给予小菲利普的,无论是信任、认可还是陪伴与勇气,也都是我所缺失的,所以才会在电视机前泣不成声。
作为比利时第一部电影。不得不说,其中我喜欢的故事元素还是很多的。
苦闷大叔和孤单萝莉,简单的剧情,海鸥死在海滩上
故事本身我還挺喜歡的。
三星半。
-
晚期表现主义和镜头的流动相当成熟,几乎是电影黄金时代的「早熟儿」,「孤独/边缘」人的矛盾、犹豫以及生命的不被理解与脆弱易夭几乎是人类艺术自古至今唯一的共情。
你所看到的不一定是坏的,看的不一定是好的,要看你如何去判断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