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私人影记】被历史遗忘的角落
这是一段根据盟军战俘协议直至1975年才被公开的真实战争历史。那些非军方护士,被历史遗忘了有多久?
战争中,男人们像烈士一般冲锋陷阵的形象被刻画过无数,然而,照顾战场上英勇负伤的、给游击队员秘密送去药品与食物的、隐忍着自己的悲痛仍坚持在岗位的、亲眼目睹至爱死亡仍熬下去的、饿到去偷墓地的供品的,从不曾轻言放弃生命和信仰,希望与等待的,是女人。
Lorna和sister berenice,前者是非军方护士,后者是位修女。她是喝白兰地抽香烟的新教徒,她是弹得一手好琴、心地善良的天主教修女,如果不是战争,谁曾想过彼此会相遇,并成为好友。她说,“整个二战没能涂口红,就像是赤裸着一样”;她说“她会幻想克拉克。盖博是她孩子的父亲”。她们两人的友谊,在战争的每一场空袭、被抛弃、和做俘虏期间,日益深厚。
很庆幸的是,即使历史曾经遗忘过她们,但她们都活下来了,告诉我们这个她们曾经亲身经历的历史。
故事取材很好,差在艺术表现力。就像一个不想冷眼旁观的观众,你想共鸣想抒发,情绪却带动不起来。于是只能自个小心地琢磨感念。
有两句台词我挺喜欢的。
【一】没有什么比大笑更能治愈饥饿。
【二】做俘虏最大的坏处在于,不知道何时是个头。
最后,那一幕,当年老的Lorna推着坐着轮椅的sister berenice出现在修道院的走廊,坐在长椅上聊天时,时间的恍惚一过,就从两位老姐妹的皱纹里可窥一二。
所以,终归过去的苦痛就过去,战争姐妹的情谊赛过任何残酷的打磨。
故事不错,两位女主也很漂亮。可惜营造的感情不够充沛。
日本人在外剧中也被刻画的很遗憾
女性面对战争时往往能够表现出男人达不到的沉着:这是因为男性心理太过刚硬,以至一旦遭受超过承受能力的重压就会折断;而女人则不然,她们内心柔软,接受事物的方式留有余地而富有弹性。正因如此,她们才能在日军的领地上照顾伤病中的澳洲士兵,并且如此从容。结尾看到两位老人的现状,令人甚感欣慰。
烂片
其实战俘问题是相当复杂的,载负的很多问题,但是把这个遭遇放在经历的每个人身上,都是血淋淋的苦难。无论人性善恶,都是罪过。2.7
澳大利亚人用影片记录了自身的二战创伤,虽然这种苦痛和中国相比有些小儿科。影片最吸引人的就是真实可信,没有地道战,没有李向阳,没有救世主,更没有盖世英雄。人在巨大威胁下的无助、猜疑和情义表现的淋漓尽致。
很不错,真实的事件就是吸引人,日本人真该来看看这部影片。。。
取材于真人真事。
war is hell to the both sides of the war
难得看到澳大利亚的二战题材电影,你要相信自己可以活下去但不要期待任何人拯救你。
军人怂样,还不如修女
澳大利亚人自己拍的电影,还是比较细腻的,只是限于篇幅,稍显粗糙
修女的战争。
画面好,音乐好,主题好,演员好,仅仅剧情有点点不够有力。5分给主题,人只有有所敬畏才不会为所欲为,不忘战争,才有慈悲之怀求合作。
平淡的记叙,可是很震撼人心。战争是双面的,敌人存在友善的一面,盟友也有残忍的一面。普通人才是战争的牺牲品,战争中家庭被粉碎,信仰被震撼。唯独是人性、坚韧和活下去的信念,才能将人类从互相残杀中拯救出来。
f
白人妇女到底是比黄种人妇女来的幸运啊,和日本鬼子一起呆了那么长时间,日本鬼子愣是没碰一个,靠,不是白人妞幸运,就是日本鬼子崇洋。
二战中被以往的澳大利亚护士 常常被忽略的人群做到了常人难以做到的事
深度不够,草草开始草草结束
最后一幕很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