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剧让我有些分裂。一边觉得有些熊孩子真的很烦,总跑出去让家长着急,还打不得骂不得。有些没长大的保育员也实在很烦,特别是素素,完全没感觉到多少脑子。但是一边又为一些温情的时刻感动。 撤退的这一集,老乡接到任务送大家去瓦窑堡,天黑前一定要到达。中途为了配合孩子们上厕所,还动不动停下来,大撤退的背景,人人都在逃命,保育员们却体现出高人一等的骄傲,这些孩子坐在筐里被驮着走,在乱七八糟的时局里,已经快要天黑到不了目的地了,还因为孩子们饿了又要老乡停下来,吃顿好的。老乡不乐意,素素和桂枝上去一顿趾高气扬地数落,居然还说是不是工钱没给够。沈所长也只是小小地批评了一下。说实话,看老乡气得蹲在地上,起来又没事没事地说着,心里真不是滋味。这些保育员,拿着鸡毛当令箭,欺负老实人的感觉。 四星给选题,但是演技扣一星,再扣一星不合理剧情。
故事节奏,我要给100分。素材是真的充实,从片尾的采访可以看出,百分之八十的情节是真实发生的故事,那个年代的故事是真多啊,每个人都能讲一箩筐,这么多戏剧冲突要融合起来也是真心不容易,但是编剧真的做到了每集都有故事、每段故事都有看点。作为群像群戏,有重点有突出,稍稍着墨就能塑造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实属不易。比如傻乎乎的宝珍,为了找孩子而参军的丫丫的亲爹,掩护孩子转移然后被敌人打死的老乡孙叔叔,抗战胜利时给战友烧纸敬酒的老罗叔等等,好多角色的背景性格故事线一目了然。编剧王茜在访谈里说,这个戏在13年前就开始筹备了,一直到今天很多剧中原型人物都去世了才拍完,剧本可能为了迎合现代观众做了很多改动,为了增加戏剧和情感冲突,有些地方不那么经得起推敲了,但是可以看出这个剧本就是一个渗透着创作者情感和心血的好作品。除了上党课的时候以外,这个戏其实很具象地展现了什么叫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幸福生活就像这些孩子一样,真的是被血肉之躯护着,从炮火纷飞中走出来成长起来的。
海清的演技我要给100分,她就是演什么是什么,虽然大家觉得她总演性格底色相似的角色,但是看着丑子冈时你们谁能想起双面胶里的小媳妇,或者小别离里刀子嘴豆腐心的女强人妈妈吗?这里的丑子冈就是一个把所有温柔给了孩子,看见孩子就恨不得狠狠亲上三口的托儿所所长。试想换做别的女演员,是不是也能演活丑子冈大喇喇的作风、大开大合的一生?我觉得换做他人最多只能演出性格比较刚的一方面吧,但是你看到海青的脸时,你就知道在这部剧里她已经形神兼备,有柔情有刚毅,有历练有胆识,灰头土脸风尘仆仆,是个正在事无巨细地做着千头万绪的基础工作的基层干部。
孩子们我也给100分,没有比他们演得更真实的了。有人评论说托儿所的孩子少教,保育员太惯着他们,可是那个年代的农村不就是这样吗,长到六七岁还穿着开裆裤的孩子满庄稼地都是。现在的共产党不土了,但是那个时期大部分的后方工作人员也是刚刚才从土坷垃里扒拉出来的穷苦人啊。别说教育了,那是个连安保都顾不上的年代,刘伯承女儿被敌人暗害的情节,交代得短暂粗粝,就像一根刺刺着观众的心,也成为了刘伯承和丑子冈一生的痛。丑子冈这么天不怕地不怕的人,解放后她也怕面对刘伯承。
至于其他的配角我就给不了那么高的分了,都只是将将完成表演任务吧。在丑子冈的对比之下,沈所长的塑造就太表面化了,尽管我本身挺喜欢这个女演员的,但总觉得她扮演的沈云晖少了人物灵魂。跟文化层次没有那么高、行事风格直来直去的丑子冈相比,沈云晖作为知识分子,她应该是装着那么多心事怀着那么多担忧的一个人,可是我完全没看出这种人情味和心理曲线。其实没能演出跟丑子冈的灵魂搭档感,我觉得是这部戏最可惜的地方。
关于唐素素,我倒是觉得蛮可爱的,是有点浮夸,但她不就是带着制造戏剧冲突的任务来的吗。你问我怎么判断一个女演员是不是真少女,我的标准就是假想如果回到少女时代我是不是愿意成为这样的女生。如果是唐素素的话,我是愿意变成她的。举个不恰当的反例,比如《大约在冬季》里马思纯演的女大学生,也跟唐素素一样敢爱敢恨特立独行,但一看就是跟我差不多大的熟女硬凹少女感,那样的女孩子我肯定不想穿越回去附她身上。
葛六斤演得不好,台词太端着,表情太绷着,该流露的情感都演的不充分,我是真没看出来他对林岚的感情变化,这是这个戏最大的悬案。
挺让我感慨的是丑子冈的爱人张静平,演员李泽锋,他是不是演渣男出名的?剧的前半段还是很深情的,但是总感觉摸不透交不了心,合着后半段还埋着雷呢。丑子冈作为女主,我们的感情总是自然而然地偏向她,觉得这次他演的张静平又是个不忘旧情藕断丝连的渣男。可是换个角度想,如果是余则成以为翠萍牺牲了,回到延安多年后又找了个妻子,我们是不是会祝福他?而如果翠萍熬过酷刑幸存下来回到延安找到余则成,我们是不是希望余则成跟翠萍破镜重圆?
丑子冈的决定应该是真实的,不存在刻意高大上,因为她就是心里只装着别人的那种人。在张静平的战友兼前任面前,她的怜惜和敬意都是真实的,她只会想到怎么做才能让老张后半辈子不会活在愧疚里,怎么做才是对在一线跟敌人战斗过的同志最好的慰藉和照顾。跟张静平分开后有一个她独自朗诵泰戈尔的诗的桥段,这个情节一点也不意外,但我还是一直流泪。花的事业是高贵的,果的事业是甜美的,叶的事业是谦逊的,这个改变自己一生的男人就这么起身离开了,那剩下的就只是对革命工作的柔情和信念了。这首诗是丑子冈革命事业的选择,但也恰好暗合了她和张静平匆匆数年的感情历程,他们有过甜蜜的浪漫,有了爱情的结晶,最终也只能放手共同承担战争岁月阴差阳错的混乱。
有人觉得这种冒出个前妻的情节太扯,但其实在那个年代其实挺常见的 —— 在后方有家有室、后在对敌工作中跟同志产生革命情谊的人不在少数,相反,跟革命战友产生感情后回到后方另起炉灶安居乐业的人也数之不尽。我们作为后来人不曾经历那种同生共死热火朝天的时代变迁,就无法置喙评判跟哪位爱人的感情更可贵更深厚。所以啊,在敌区做过情报工作的同志们,有人隐姓埋名艰苦卓绝生死一线,有人花天酒地逢场作戏强颜欢笑,可是就连后来的家庭生活都有这么多变数,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党要审查他们的经历和党性了。国家领导也指示过,隐蔽战线的战士们是伟大的,但是却不能授勋,更不能担任组织一把手工作。无论如何,这都是段令人五味杂陈的历史,他们都是心里有故事的人,是不会随便对别人掏心掏肺的人,但也都不妨碍他们是可敬的人。
在众多主旋律影视剧中,对于这个充满柔情、泪水和欢笑的题材,我觉得应该鼓励。
我真的很久没有吃完晚饭坐等电视剧开播的经历了,有一天晚下班错过了一集,我第二天还又回看了一下。这应该是我看过的第一部以孩子的视角来演的抗战时期的电视剧,它没有太多战争的画面,就是通过托儿所的日常还有孩子们的言行举止来展现那个时代的真实情况。有笑点,当然也有槽点,但是这些故事真的很让人泪目。百日咳爆发时,不仅没有特效药,连缓解症状的药物都不够用。华北遇害前,她还因为担心丫丫,大晚上跑出去把自己最喜欢的娃娃送给她,而这么善良又可爱的小女孩却惨遭特务杀害。安安和吉新军他们这批在监狱里长大的孩子,刚到托儿所时保持时刻戒备,可以在外面自由玩耍时,也只是坐成一排追着阳光晒太阳。小予把葫芦他俩扑倒在地躲敌机时,明明他也还是个孩子,却学着大人的模样来保护自己的伙伴。而最让人难受的是这个剧是由历史事件改编的,是真的有这么一批人曾经真实的经历过这些事情。每集播完后,都会有曾经的保育员或者在那个托儿所待过的孩子来诉说当年的事情,他们都已经老了,但是曾经经历过的这些事却仍记忆犹新。我们真的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这是那些革命者用生命给我们换来的。
有些人看了没两集,道听途说一些谣言,就开始无休止的黑这部作品了。
首先这部电视剧做里面很多东西基本上都是完全符合历史真实情景的,包括托儿所的名字也是根据历史真实情形改编的。几个幼儿园,你们的保育员,还有他们所照顾的孩子,都有历史原型可考。拍这部电视剧的时候,导演甚至还专门请教了现在还健在的一些当年曾经在这里工作过的人。
那个年代就是一个舍小家为大家的年代,就是一个无私奉献的年代。有些人怀揣着恶意的眼光看这部电视剧,挑一堆毛病,真让我很不爽。
这个剧让我有些分裂。一边觉得有些熊孩子真的很烦,总跑出去让家长着急,还打不得骂不得。有些没长大的保育员也实在很烦,特别是素素,完全没感觉到多少脑子。但是一边又为一些温情的时刻感动。 撤退的这一集,老乡接到任务送大家去瓦窑堡,天黑前一定要到达。中途为了配合孩子们上厕所,还动不动停下来,大撤退的背景,人人都在逃命,保育员们却体现出高人一等的骄傲,这些孩子坐在筐里被驮着走,在乱七八糟的时局里,已经快要天黑到不了目的地了,还因为孩子们饿了又要老乡停下来,吃顿好的。老乡不乐意,素素和桂枝上去一顿趾高气扬地数落,居然还说是不是工钱没给够。沈所长也只是小小地批评了一下。说实话,看老乡气得蹲在地上,起来又没事没事地说着,心里真不是滋味。这些保育员,拿着鸡毛当令箭,欺负老实人的感觉。 四星给选题,但是演技扣一星,再扣一星不合理剧情。
或许很多人都不知道那个年代究竟在发生着什么,但是估计也听身边的长辈聊过,当年是真的很不容易,我们这边是个小县城,但是也有一些像战争遗孤,旁边有个小脚奶奶,当时就是负责照顾这些,战争遗孤,现在看到当年那段烽火岁月,里面真是发生过的事情,还是比较震撼的,因为听到的永远没有看到的那么直观,那么直击心灵,但是我得到的唯一启发就是孩子,代表着未来,代表着延续,代表着未来的传承,代表着中国共产党人欣欣向荣,经久不衰的精神,我们的下一代一定会比我们更强,过得更舒服,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国家的未来,为了实现我们民族百年伟大复兴的梦,加油
挺好看的真实历史剧。演的挺不错的,每一个平凡人的艰苦奋斗,不怕苦,不怕牺牲,才有今天的美好生活
献礼片能不能搞些专业演员拍 看看隔壁山海情
周也是真漂亮啊,演得也是真烂啊,要是她能一直不说话当一道静止的风景线就太完美了~
周也有点浮夸,但是我挺喜欢的。
发现席毛的小演员和真实的老爷爷好像啊!都是大眼睛,好长的睫毛。而且,还有点皮哈哈哈,老爷爷自己都说在马驮子里太无聊的时候会薅驴屁股的毛~
周也的演技真是没啥进步。。
小朋友们也渐渐明白了死亡是什么吧,他们说悄悄话那里还挺让人感动的,一个接一个的说如果出事了,谁负责谁~
周也表演也太做作 开拍前去体验下生活就那么难嘛 看来少年的你里面是本色出演
上抗大这事儿,丑子冈可以要念叨一辈子了!跟孩子们“吐槽”如果不是孩子们,她早就开着飞机跟敌人一对一轰炸了哈哈哈哈,还好葫芦及时打住了她,革命分工不同!
很真实的电视剧。解放前,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国共双方都为了解放妇女的劳动力办托儿所。新中国成立后托儿所更是井喷式增长,51年就有14.5万所,成果就是首都的女工增加了100倍。到了现在,面对消失的托儿所,面对怀孕就自动离职的承诺书,还让人如何有动力去生孩子?
看了前两集感觉还不戳,节奏很快,甚至导致部分地方交代没有特别清楚,配乐bgm到位。角色塑造上,女一号不再光伟正,有私心想念书不想接受任务,会使用小伎俩达成目的,用人也不拘小节比如招揽来历不明的女二号。女二号也不再是常见的工具人,来历不明满嘴胡话,饿了能抢会骗,脸皮还厚,蛮期待女二号后期的角色转变的。希望国产剧能有更多立体的女角色
连看六集,笑中带泪,革命工作分工不同,同样伟大,建设工作分工不同,同样能筑起时代辉煌。看到二十五集,老一辈革命者的伟大壮举,建设者们的无私无畏,都让人落泪,他们用热情和牺牲,换来了新中国的光明,新时期的历史任务交给年轻人,交给年轻一代的中国人。
就冲它,没有精致的妆容,没有斩男色,没有护士小短裙,没有8两重的发蜡,海清一股子中年妇女灰头土脸的男人婆的样子,我要给它100分!我们女人活一世,不是为了矫情个少女姿态死都不老给男人当绣花枕头的!
周也演的什么玩意儿,她在电视剧里多出现一秒,我的眼睛耳朵就多受一份罪。资本能不能别塞这种资源咖在主流电视剧里镀金了。
如果老罗叔能到达北平就好了。以后,不用再担心娃娃们的伙食了。
开头几集当成喜剧看挺上头的。片尾比剧催泪,真实的历史永远更容易让人心里生出涟漪。
请海清专注婆媳家庭妇女剧
我们每个人都坚信,等胜利那天,我们会再见面的。
这小葫芦竟然偷偷跟着转移了哈哈哈哈,憨憨的样子从被子冒出头来,太可爱了~
周也的演技简直尬到让我脚趾扣地,哭起来像只烧开的水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