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不安的伦敦之夏
这个月刚看过《猜火车》和《蓝色情人节》,偶然间发现了这部由两位主角参演的影片。2007年夏天的时候我和女儿在英国呆了一个月。而这部影片正巧拍摄于2007年春。还记得在伦敦最后一天,希斯罗机场,由于恐怖袭击造势,机场加强了检查,导致我们入关时间被延迟。朋友委托办理退税事宜也被迫取消。等我们刚落脚上海,老公从格拉斯哥打来电话说当天因有燃烧的汽车冲入格拉斯哥机场导致该机场被迫关闭。后来新闻报道说嫌疑人是中东恐怖分子。
本片已经被大家批得体无完肤了,诚然,看完这部影片之后很难给她一个明确的定位,由于编剧把过多的不同类型的段落拼接在一起,没有很好的过渡和衔接,使得影片看起来有点乱糟糟。有些叙事本应该更完整和深入,却被导演喊卡了,也让我的兴致戛然而止,just kill my half-cocked desire。an identity crisis?study of guilt and grief?conspiracy thriller?可能是因为本剧导演和主演都是母亲的缘故,影片中母爱的光芒万丈的确给人印象深刻。当米歇尔在与嫌疑犯母子对话中警醒后飞奔到寓所到游乐场寻找孩子的情形的确打动了我。
伊万可能就不是个配角的料,看片前的期待在影片之初就破灭了。
关于兔子先生,女儿三岁前有个枕头宝贝,天天拿着嗅,无枕不睡,直到最后面目全非。她说那上面有一种牛奶味道,很好闻。那年夏天,我们就抱着一岁的女儿闻着她的枕头宝贝辗转于英格兰苏格兰的火车地铁公交车轮船。如果这部影片还有点意思的话,那就是她让我想起了曾经在UK的日子。
2 ) 真实的残酷
突如其来的自杀式炸弹袭击,让成百上千的平民瞬间殒命。一部很悲伤的电影。什么是恐怖主义袭击?影片借英国官员之口总结为“针对无辜人群进行杀戮的,无任何预示的暴力行动”。不过,这句话更像是官员们推脱责任的借口。这部电影确实拍的很英国。就连袭击事件的发生地点都是英超球队阿森纳的酋长球场。而日期正是著名的伦敦德比:阿森纳vs切尔西的日子。最后想说,如此悲伤沉重的电影,实在没必要拍成限制级的。真是不禁要问一下导演,何必“戏份不够床上凑”呢?
3 ) 《燃烧弹》:用仇恨消解不忠的羞愧
年轻女人的丈夫是拆弹专家,家庭生活寡淡,有无形的裂痕。出于对这种夫妻状态的不满,女人在酒吧等待丈夫执行任务回来的时候,被报社记者布莱克搭讪成功,进而偷情。时间无聊地过着。在与丈夫儿子去看足球赛的路上,女人遇见了布莱克,并借故不去体育馆,而是和他回家厮混。就在两人云雨的当口,他们看见电视上的直播:球场遭到炸弹袭击,变成人间地狱。女人的丈夫和儿子当场殒命。剩下的故事,就是女人治疗感情中羞愧所带来的创伤。
这就是《燃烧弹》的情节。电影的绝大部分都用来展示女人的自责和懊恼,她不能原谅自己,陷入疯癫的状态。通过对从前——主要是儿子——的回忆,以及现今处境的蒙太奇剪接,制造出女人生活的全面崩溃。羞愧这种原始的力量,重重将她压在城市的所有角落中,使得她在仰望印着儿子和丈夫照片的巨大气球时,屡屡走在自裁的边缘。但这一切因写信的举动逐渐改变。
写信是心理医生的建议,建议她给爆炸的幕后主脑本拉登写信,从而说出心里的想法、怨恨和希望。这一写信的过程被处理成电影的旁白,像是以文字衬托的mv,配以女人沉沦的主要画面,并由此呈现人肉炸弹执行者的家庭生活,以及警方在爆炸前一个小时已知爆炸发生等事。后一个线索通过女人丈夫的同僚来叙述,这个男人喜欢这个女人,以为这是一个机会。
自从女人以不忠的性爱,裸身目睹电视上的惨剧,剩下的电影内容就是她漂流在自我救赎的急流中。她彻底疏远布莱克,原先的诱惑现在看起来像莫大的讽刺,但他成为他了解整个爆炸案的资源。女人就此获悉人弹儿子的学校,接近这个亚裔男孩,并时时出现自己的儿子身影。女人要复仇,可没有办法集中起应有的力量。她同样在丈夫男同事的追求中沉浮不定。
女人无主的沉沦出现转机,这是在发现爆炸案的秘密,亦即英国政府明知有爆炸而不予制止,同样看球的丈夫男同事退场保住性命。这种反差激起了女人第一重的仇恨,而且这仇恨光明正大,相当有合法性,政府(即丈夫男同事的形象指向)开始占据不忠羞愧的地位,这是女人的转折。她从揭穿不轨追求者的虚伪之后,坚定了仇恨的第一种来源,她有了重生的可能。
而充任第二种仇恨的渊薮就是传说中的本拉登。女人将他当作一个恶魔,不断强化这种恶魔的认知。在替影片树立了反恐怖主义的主旨的同时,也将其塑造成女人宽恕杀手及其儿子的依据。这是一个复杂的转换链条,帮助女人清除了不忠所制造的最大程度的障碍。这时,她找到了恰当的仇恨,宽恕与自我宽恕就成为一种恩赐,她可以借此来释放自我的道德责难。
不忠的所有阴影并未全部祛除,女人要确信自己已经克服了布莱克的诱惑。这种克服必须是直接的、彻底的、不带丝毫留恋。这一关键的对耻感的驱逐手段,主要利用一种虚幻的精神失控来完成。女人在这段自制力的空白阶段,与儿子(而不是丈夫)在幻象中“重逢”,女人温习作为母亲应有的一切德行。当女人追赶着“儿子”,几乎要自杀却未遂。女人将不纯洁的身体解救完毕。
儿子的死后“重生”,最大的收益是让女人还原了母亲的体验。有了这个积累,她就可以冲刷掉布莱克带来的、对身体的放纵。如此,再叠加上述两重仇恨,女人就可以回到起点,彷佛什么都没发生过。更为离奇的是,女人具备了施舍宽恕的宗教标高,她脱胎换骨了,重生了。在我看来,不觉得那次偷情必须要承受这种压力,所以我在电影的逻辑起点上怀疑电影的真诚。
不管怎样,女人借助对本拉登的仇恨,纾解了既不能陪儿子赴死,又愧对丈夫的双重内疚。她有了布莱克的儿子(或者是丈夫的儿子,总之这不重要),在孩子呱呱降生的当口,女人的角色犹如彻底换过。她带着无罪之身,又可以进入母子之爱的轮回。儿子降临,女人新生,这两种过程合二为一。女人的所有困惑和迷失都不复存在,一度自我毁灭的根上开出了花。
2009年9月3日星期四 1:26
4 ) 《燃烧弹》:恐怖袭击下的女人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qfmeng.blogbus.com/logs/116289698.html
Incendiary-燃烧弹-2008
迷上了Michelle Williams,就开始找她的电影看,本片就是其中一部。这是一部看似很小众的片子,下载了很久才搞定。网上对于此片的评论也是不多,让我越来越觉得Michelle Williams选片的品味是那么与众不同。
影片的故事很散,没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主线,由很多的小场景串联起来。全片的故事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恐怖袭击后,一个女人的生活。影片展现出女人的伤心、恐惧、迷茫、孤独,以及最后的频临崩溃,随着影片的结束女主角重新找到希望,坚强的继续生活下去。这部影片只是将现实展示出来,并没有别的复杂情节,平淡的如水一样。
一部没有情节起伏,只是展示现实的电影,往往会拍的比较平庸,本片既是如此。整个影片的观看过程中,让我昏昏欲睡,生活中的各种琐事充斥在画面中,看起来相当的无聊。影片中人物的也如梦呓一般,说着让人似懂非懂的独白,使剧情更加乏味。最主要的一点是,全片几乎没有高潮部分,我找不到那一段场景有强烈的戏剧冲突,会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现在回来起来,这部电影就如同没有看过一样。
全片唯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Ewan McGregor与Michelle Williams的激情床戏。Michelle Williams让我喜欢她,除了她的美貌,还有一点是因为她敢于为电影献身,说白了就是敢脱敢露。她与Michelle Williams的激情戏,两点尽露,完美身材尽收眼底,Ewan McGregor也以美臀出境而且还舌吻起来,有点近似于假戏真做了。两位演员倒是非常敬业,不过在我来看,这样大尺度的场景完全没有必要。这段激情戏与影片的主题没有太大关系,看来编导是想通过床戏使影片增加看点。
继续来说演员,我看本片主要是看Michelle Williams。她果然没有让我失望,影片前半部分就美的无法形容,出场时的装扮美艳到极致。即使影片后半段她变得憔悴、萎靡,但还是无法遮盖住她美丽的容颜与劲爆的身材。通过本片以及其他由她主演的电影,可以感觉到她的演技是非常不错的,尤其擅长把握这种内心比较复杂的女人,而且她也好似愿意接拍独立制作或者小成本电影,比那些喜欢接演视效大片的女演员强很多。至于Ewan McGregor,他在本片的表现实在让我失望,没有任何出彩之处,就是一个傻乎乎的男人。可能是剧本所限,让他没有发挥空间吧。
最后提一句本片的音乐,以舒缓的钢琴为主,配合影片悲伤的情绪,很好听。不过,本片的音乐听得太多,会让人产生压抑的感觉,毕竟音乐这是为电影服务的。
总体来说,这是一部比较平庸的电影,如果不是为看女主角Michelle Williams,不看也罢。
序列:0269
[燃烧弹].Incendiary.LIMITED.720p.BluRay.x264-NGR
2011-04-08
5 ) 燃燒弹
原以為是一部帶著些許懸疑,驚悚的劇情片
呈現了一段至深的親情
更描述了在得知實情之後所面臨的心靈上的煎熬
值得一看
6 ) 最后那个婴儿到底是谁的?
看完这部电影,除了让我感到疲惫之外,唯一一个让我想了想的问题就是:那个婴儿到底是谁的?
我想,这个孩子是导演的,只因为她的这部电影需要一个生命的象征。
这个象征可以挽回一个几乎要自杀的女人的生命,同时可以让大家对未来充满希望。
知道为什么导演要让那女主角是荡妇吗?
就是因为到最后导演需要一个新生命,而女主角的丈夫显然已经不能跟她完成这个使命了,于是才安排了伊万,又或者那位丈夫的同事。
多么可笑啊,一个本应充满人性光辉的角色却是一个趁丈夫儿子不在带男人回家的荡妇,而这荡妇还被当作一位伟大的母亲来延续令人赞叹的生命。
整部电影,那位拼命认真努力工作、对家人充满感情的丈夫,成了导演眼中死不足惜的陪葬品,在后面的悲哀中,喜欢寻找刺激的出轨的女主角竟然丝毫没有表现出对她丈夫的一丁点思念与愧疚,反而在电影结尾,骤然因为肚子里有一个不是自己丈夫的孩子而彰显得无比伟大了。
真不明白导演和编剧是怎么样想的。
大概外国人的理念的确和中国人不一样吧。
真是难得一见的差片,深度不够,力度不够,视角单薄,人物无力……
不过,幸好以前看过“BJ的单身日记”,否则,对导演实在就没什么希望了。
7 ) 不为人父母无法理解此片,我为《燃烧弹》正名。
看了许多对此片的评论,都在强调此片结构松散,主题模糊,不知所云⋯⋯
实际上此片主题非常明确,那就是——丧子之痛!不为人父母者,永远无法理解这一点。
影片前半部分对女主出轨的描写是为了突出她在影片后半部分的内疚心理——这并不是因为她背叛了自己的婚姻,而是因为她因出轨而苟活,并因此与爱子阴阳两隔。她潜意识里觉得自己出轨与爱子之死有着因果关系。
当女主在寻找爆炸案制造者妻子的时候,发现她也有一个儿子。她不仅没有以怨报怨,反而将母爱转移到了这个孩子身上(这算不算一种变相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使女主在生活中又有了精神寄托。但残酷的社会现实又将她刚燃起希望击的粉碎!
影片的一条副线是那个情种记者对爆炸案的执著调查(以此来补偿自己对女主的歉疚),看似与主题无关,实为为女主的转折做铺垫。爆炸案调查的最终结果就是女主与警察情夫在房车中的摊牌对质。真相大白使女主对现实彻底绝望(尽管她在得到那张名单时实际上就已经知道了答案),从此沉浸在爱子死而复生的幻想之中。
影片最后那个出生的新生命的父亲到底是谁实际上真的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女主的生活又有了希望,她的儿子又复活了⋯⋯
8 ) 给拉登的一封信
前半段好像是《爱你九周半》的现代版,只是主视角变成了女性,伊万·麦克格雷格那一出场,站在厨房半含着笑的样子像极了《爱你九周半》中的米基·洛克,米歇尔·威廉姆斯更是比金·贝辛格显的更性感迷人一些,尤其是腿。。。
后面风格完全一转,影片内涵上升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变成一个西方平民对拉登的一封信,好像是在温柔的劝服恐怖分子,可是在这场说不清谁是谁非的战争中,这个基调还真不太好定位。。。
感觉看了删减版的。。。。
Michelle Williams & Ewan McGregor再次合作。如果不是有剧透过,大概会觉得这样的剧情走向挺奇怪的,后面的故事与情感刻画也显得疲乏无力。
配乐不错, 演员很顺眼, 题材和剧本一般般。
2009.07.07感人的剧情,绝望至极后的涅槃重生;养眼的演员,男女老少都很好看。最后感叹一句:真是坚强的女人啊!
= = 不断想到小汶川..我是受的了这种煽情的..结尾也是我想要的..所以我满意了- -(事后想想又觉得还满烂的
女性电影。。。演技秀
看个球死了不说老婆还被人搞了!阿森纳球迷你们才真的伤不起!
用生命缓解生命之伤。Michelle与Ewan二度携手
情欲部分的戏我给满分,但涉及到人性的就扯淡了,所以我就爱看前半小时
拍给本拉登看的一部电影
运气真差 又一部不知所云萝莉啰唆烂片
伊万怎么那么帅 怎么能够
题材过多。不过令人印象深刻。
我就是这城市,奥萨马。我就是整个世界。用炸弹谋害我只会让我更加强大。我太傻不明事理。“太阳报”说你是恶魔,但我不相信邪恶,我知道一个巴掌拍不响。我知道你对西方世界领导极为不满,我也会给他们写信的。我知道你是聪明人,奥萨马,比我明智的多。爱不是屈服,奥萨马。爱是激烈,勇敢,响亮的。
女神一个人撑起整个影片!信的独白和新生的孩子非常好
Ewan继续卖肉,但是沉重的感觉值得一看。
个人挺喜欢这种手法的~
重
傻片,编剧脑子让猪拱了吧。
矫情 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