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描述亚裔移民的作品,雨后春笋,无论是描绘父母辈当初有多辛苦,抑或后来的第二、第三代所面临到的内外困境以及认同拔河,皆都扩张时下电影的叙事版图。 本次的《米仔睡着了》同样属于这类作品,但以一种类似家庭侧录的方式,横跨九年,从头回放导演亲身经历过的种种不易。
然而,诚如前段所述,《米仔睡着了》的焦点并不在于「解决」问题,而是「呈现」议题。 所以,许多歧视、偏见,甚至无关种族的病痛与婚姻,后来又是怎么被处理、决定,观众其实不得而知。 只能通过时间轴的推进,隐约懂得这一对单亲母子,终究还是走过了那些崎岖。 也因此,悬挂答案这件事,非但没有造成烦躁、错愕,相反地,它传递出饱满的力量,而这正好契合移民群体身上特有的坚韧性格,或许渺小,却也顽强。
回到故事的一开始,可以发现,《米仔睡着了》的锐利,不仅因为它真实呈现孩子们的恶意,更因为它以幽微的口吻,轻盈讲述日常的震荡。 具体来说,像是改取英文名字、午餐从吃饭卷转为三明治,以及日常对话从母语为主切换成英语优先,在在陈述移民们为了要融入群体,不得不「剪掉」自己的舌头:一是语言,二是饮食。 甚者,割弃掉最具代表性的名字,正是入境随俗的门槛,以免遭到排挤、被人看不起。
由此可知,即便《米仔睡着了》基调十分朴实,仍旧充满穿透力,不用高谈阔论,光靠童言童语就已阐明:适应上的挣扎,如何让人不知不觉疏离自己,甚至下意识地抹除那些关于过去(族裔根源、认同归属)的生命纹路。
换言之,儿子步入青春期之后的染金发、戴隐眼,自然不仅是叛逆,亦在呼应二代移民亟欲摆脱源自于父母的诅咒(赐福),或者说,对于自己、父母、血脉的拒绝与厌弃。 何其无奈,明明是因为敌意环境所产生的疼痛,却要受害者们自行消化,甚至得献上他们的父母,才能转世成人。
更加令人心疼的是,男孩除了肤色跟其他人不一样,还因为父亲的缺席,导致他必须独自摸索何谓符合男性的传统形象。 除此之外,为了不被欺负,母亲耳提面命要男孩随时保持阳刚,收起多余的眼泪,而这同样牺牲了他的纤细与脆弱。
再者,《米仔睡着了》亦以隐晦的手法,针对男孩的性倾向埋下一个问号,包含对于 A 片的无感,或是过度关注同性友人,可能都在暗示他的烦躁与愤怒,来自于身份跟认同上的多重混乱。
综前所述,男孩的处境,不能仅以肤色来解读,还得放入「交织性」的概念,从他的性倾向、家庭组成、失亲恐惧、经济地位以及身心状态出发,依序切片各种烦恼,并叠加起来阅读,进而得以形成较为立体的理解,而不是将大小不一的失序,尽数归咎于青春期这一场风暴。
当然,生命遭到重击的不会只有儿子,还有母亲,几乎就要踏入下一段幸福,才发现时光匆匆,忙碌带走了自己的健康。 兵临城下的癌症,超越人类所能理解的死亡威胁,抽象且庞大,使得母亲大脑打结,搭配翻阅辞典查找词义一幕,无疑让人心碎。 所幸,电影最后让母亲在山顶上大吼吐出一路的委屈、不甘,接着挺胸说道:回家吧! 好似无论如何,生活仍得继续过,藉以彰显母爱如何结实。
以此来说,母亲跟男友提到「高丽葬」故事,恰如没有说出口的温柔觉悟,就算孩子想要抛弃自己,也不动摇,只要他想回家,随时都能找到一条永不熄灭的路径,寻着母亲留下的线索,一步步走入自己的过去。 是故,电影后半段将镜头拉去韩国认亲,恰恰在体现母爱的永恒,而这正如《星际穿越》所述:
「父母是孩子永远的鬼魂。」
就算肉体终究消亡,依旧会以余温,继续暖和孩子。
结语
整体来说,《米仔睡着了》的格局非常小,却也因为这一份生活化,无论是母子之间的扶持与冲突、工厂女工们的嘻笑、上至校方下至同侪的欺凌,让人得以理解移民的生活样貌,而不只是窥探、可怜受到排挤的边缘群体,结果变成另一种消费。
大部分电影都没必要非要剪成两小时……前半部分挺会讲故事的,霸凌、种族歧视,可惜都没深入。后半部分太零碎漫长了。
东亚仔的寻根之旅,画面质感很棒,摄影很棒。结尾呼应高丽葬还挺有意思的,这份母爱太沉重了,又沉重又伟大。母亲的无声叫喊在山谷里回荡,这一喊包含了几十年多少痛苦和发泄
母子之间的张力和tension表现出来了,并且人物是立体多面的,最喜欢的还是他们回到韩国的那一段,好像是一个圆满的结局但我们都知道之后不会像这样圆满。音乐编的真的很好,添加的也恰到好处。出credit的时候泪水就浸湿了眼眶,在电影节看电影总是会被这样的时刻感动。导演说这是基于他的个人经历,所以才十分细腻,目前在tiff2022看到的最喜欢的一部。
TIFF2022|观影32|本来以为会很教条刻板,但是却很温暖和诗意。剧情有些地方处理有点生硬,甚至套路了,但是整体关注个人情感大于种族话题这点挺好的,文化渗透在生活的细枝末节里。
3.5 比minari招人喜歡 雖然都有一些比較弱的位……
北美电影是真无聊,除了摄影很难找到啥优点
#TIFF站台奖.
7/10
虽然觉得内核稍显陈旧,但是作为新移民,影片里的诸多细节都能让我很共情。
3.5 메가박스 동대문 胶片质感 4:3 最后韩国部分的诗意呈现
4.5.故事内核梦回Minari,配乐和cinematography又让人想起郭共达,但diasporic motherhood总能击中你内心隐秘的部分。Anthony Shim在第二部feature没有展现独特的作者性,但其对于Asian migration narrative依然贡献了重要的text,而他也在Q&A中承认创作是不断自省和research的过程,所以才有了Simon作为adoptee带来的亮点。值得关注的是,Choi Seung-yoon作为舞者第一次表演,却奉献了可以让内心震颤的表演,在Riceboy的梦中,都是她细腻的,忧伤的爱与遗憾。
@Lantaren Venster 唯一打動的是引用『楢山節考』
好能relate的一部电影,生活在国外,母亲癌症,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去世
亚裔移民在异国的生存状态,九十年代部分的第一幕好看且可信,猜测有作者本人的影子。之后随时间不断变换想要表达的内容,可能是要极力陷入相似题材的模板中。以作者认为的方式去描绘人物的艰辛与孤独,以及团结的凝聚力。如果能集中在一个固定时间会更好,切分为不同时空稀释掉很多内容,失去了焦点,而且母亲得癌症的设计实在让人唏嘘。但作为年轻导演的第二部来说,水准还是相当厉害,且有具野心,而且尽可能在有限成本内补拙。最惊讶的是女演员,表现非常强劲。
可以把便当里的寿司换成三明治,也可以把厚重的镜片换成隐形,可以取一个外文名,讲一口流利外语,但终究改变不了骨子里的血脉。想坐敞篷车,让头发飘舞,却被告知亚洲人发质无法实现。在故土理成短寸,泡澡搓澡,整个人焕然一新。孩子将衰老的母亲背上山顶等死,母亲仍会扔一路松针怕下山的孩子迷路。
真的是非常racist了,迎合東方主義想象的地方真是一處不落,這部片應該叫《我們韓國人就(該)是這樣子的》。唯一亮點在於攝影。
在加拿大的部分还蛮好的,虽然都是蜻蜓点水的移民问题,但还是可看的;回韩国寻根看得我坐立不安。我心里一直在想,导演一定年纪很小就移民了,他镜头里的东亚就像一个普通白人一样缺乏感受又煞有介事。结束了以后一查果然就是。5岁出国,15岁出国,25岁出国,45岁出国,故乡和异国在生命中留下的印记根本完全不同啊。在我这个年纪做移民一代的,对故土的情感已然复杂深刻不可磨灭,不是轻巧的符号化的移民二代的寻根能够轻易唤起的。
虽然有不成熟的地方,但是作为加拿大出品,而且还是关注亚裔移民的故事,多少还是有些共鸣的。
个人自译作品with法罗岛字幕组,情感格外充沛,女主角表演惊人,很难想象女主角第一次演戏,摄影格外得美,配乐也直击人心。“一切都过去了”,东亚家庭复杂苦难的过去总是这样轻飘飘地不愿提起,但总是痛彻心扉的。
#VIFF2022 感动,沉醉于那有温度的老相册中。人生无常,可是一切又安排就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