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人活一口气么
想想,这故事和现在所处的社会何尝不像?当一个人违背上层意志,他毕生积累的关系网却成为了他前行的阻碍。从妻子,到二儿子,到亲戚,整个家族,到最好的朋友。。。就像过关游戏,要么被干倒,要么是对方做出牺牲,其中的感情纠葛,让人仰天垂泪。藩主就像控制他们命运的人,手上一张张牌打过来,让做这一切的初衷与现实的处境渐行渐远……是为了夺回市子,还是为了正言市子的家人身份而无一幸存?是为了爱的人活着,还是将他们一个个推向无法回头的死亡?当然没有一个观众希望看到他们虽然活下来,却屈服于市子在家督之母的身份中与爱人隐忍遥望。这也是影片的意义所在,从宽至窄,将观众都困在了这个时代这个家族的绝境里,无法动弹。这个像下坠的电梯一样的困境,是不同时代不同社会都会出现的一个写照。当我们身处感情与传统约束的“关系之网”里,任你是再力大无穷也还是会遇到举棋不定、动弹不得的处境。
父亲决意背水一战的时候,空荡如也的屋子里,他对儿子说“这是我唯一一次真真正正活着”我脑袋里闪过一丝“自私”的存疑。当个体真正不受束缚,组织有可能面对整体的灭亡。而被牵连的远方亲戚,他们也许会在一个普通的酣睡之夜就被咔嚓掉。这,用道德又如何评判呢?
也许死,是不足惜的。而忠于生命真正价值的“精神”,是输家真正赢到的,也是比人的生命更能长存的东西。若没有忤逆的英雄,就会有更肆无忌惮变本加厉的暴行。
另一方面,影片又与我们身边的社会形成反差,如果说他们三个在屋前被胁迫做出生死选择的时候,是为了生而为人的一口气;而今天这样的“精神”,倒成了我们大多数人在面临选择时可有可无的一口气了。
2 ) 仲代达矢关于《夺命剑》的回忆
这篇影评是经过glasscandy的同意,转述出来的,原文在[翻译习作]仲代达矢谈日本电影黄金时代之二十五
《夺命剑》和三船工作室
《怪谈》之后,仲代出演了小林的作品《夺命剑》(67年)。该片的剧本和《切腹》的剧本都是桥本忍写的。《夺命剑》是一部描绘武家社会不近人情的古装片。仲代出演主人公三船的好友,结尾延续黑泽电影风格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决斗。
我应小林的要求出演《夺命剑》。片中我和三船是好友,但最后不得不和他决斗。站在角色个人立场来看,他们之间虽有交情却必须为了藩国决斗,这种情况下让人下不了手。
《电影旬报》也把这部影片排在最佳影片的第一位,我想这个时期的小林处在巅峰期。
制作《夺命剑》的是三船敏郎自己当老板的三船电影制作公司。60年代中叶,电影界因观影人数减少陷入困境,各个电影公司的合同演员要求打破闭塞状态,接二连三地成立了独立制作单位:日活的石原裕次郎成立了石原制作公司;大映的胜新太郎成立了胜制作公司;东映的中村锦之介成立了中村制作公司,还有东宝的三船成立了三船制作公司。
作为演员,三船直到现在都是值得尊敬的前辈。但是他在成立三船制作公司的时候,一直以来和他拍电影的好搭档黑泽对他说了类似“你还是不要当社长了”的话。那是一个影星就只是影星的时代,独立制作公司凭一己之力制作出品电影,对抗电影工业巨头,这点我觉得很有意思。
我还客串过三船制作公司的另一部电影《五十万人的遗产》,该片由三船导演。那部电影让我觉得自己好像被黑泽剧组的工作人员包围着似的,仿佛导演并不是三船一样。我听说连剪辑也是黑泽亲自操的刀。没有给我留下三船是“导演三船”这样的印象。
导演的工作太辛苦。演员要做导演,周围如果基本上是优秀的摄影师,优秀的灯光师,优秀的录音师,优秀的副导演,还要有优秀的剧本的话,才会拍出好电影吧。有很多次有人来问要不要自己当导演,不过这一步我始终没有迈出去。
3 ) 武士的悲歌――《夺命剑》观感
有些导演,一辈子导了几十部电影也没几部可以流传十几年,有些导演,只导几部电影便在影史上流芳百世了。吕克.贝松说他只拍十部电影,说实话,我很怀疑他能刹住车。而实际上,已经有个导演做到了这点,小林正树,一个至今拍的片子用十个指头数都多的导演,却留下了几部杰作,《夺命剑》就是这样一部电影。日本向来不缺善于讲故事的导演,黑泽明不用说了,小林正树在这方面也非常厉害,而在艺术的呈现上,我认为他显得更为出色,在这部《夺命剑》中,他便以丰富而成熟的电影技法讲述了一个悲怆的日本武士的故事,让人为止深深一叹而又回味无穷。
片子一开始便引出了为孩子婚事操心的笹原伊三郎,这是一位剑术高超却又因为入赘笹原家在有些无理的妻子面前活的并不幸福的剑客,他希望孩子能够找到自己的幸福,却又在藩主的压力下,不得不让长子接受被藩主赶出英奇的为妻。本片中,英奇的命运是故事的重要推动因素,和东方封建时代的女性一样,她的命运不由自身掌控,因为貌美被藩主看上,而她的未婚夫又无法承受压力任她被带走,在藩主门下生下一子后又因为刚烈不屈的性格被赶出。而同样和东方封建时代的环境一样,男人们总是将一件错事推倒一个柔弱女子身上,英奇便承担着一切的责任,背负着沉重的负担。然而,幸运的是她遇上了通情达理的公公伊三郎和丈夫五郎,孝顺而善于持家的她很快得到了丈夫和公公的好感,女儿多美的出生更是使得她的生活进入了幸福的轨道。但是,小林正树显然不是想要讲述一个女子历经坎坷而幸福生活的故事,很快,一个女人命运的无力转折便来临了,昔日藩主失去,英奇之子成为新的藩主,而作为“体面”,她不再适合作为一个诸侯的妻子,所以应当回到城堡。英奇的命运在此时已经显得令人同情而无奈,她始终无法把握她自己的命运,她的命运只能由父亲,未婚夫,藩主,甚至自己的儿子操控。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开始她是被当作累赘和污点急匆匆的要被藩主赶出,而此时她又被新的藩主急匆匆的要召会,但是这并不代表她受到了尊重,她被召回只是因为身为藩主母亲的她不适合下嫁一个诸侯,她同样再次被看作一个污点,一个急于抹去的污点。她就这样被男人们摆布,为了维持封建的伦理而一次次的被夺去即将到来,甚至已经享有的幸福。
伊三郎和其子的反应应该说是出乎观众意料的,到了英奇被逼送回藩主时,我预想到的是这将是一个女人的不幸故事。但是,故事到了这里突然一转,曾经在妻子面前忍气吞声的伊三郎带着长子公然犯上,不屈的向一种社会秩序反抗。伊三郎在本片无疑是个令人肃然起敬的武士形象,日本的武士就如同中国的侠客一样经常在小说,电影中出现,但是,日本的武士往往没有中国侠客那般风流洒脱,他们往往以一种充满着守义与誓死捍卫尊严的悲情面目出现。伊三郎作为当时一流的武士,作为一个家庭的长者,他的犯上一方面处于对儿子和儿媳的爱,对他们幸福的期待,特别在他的婚姻生活几多不幸福之后。另一方面,或许更重要的处于一种尊严,他无法忍受藩主及其手下们对他和他的家庭一再的侮辱。故事到了这里进一步抓住了观众的视线,当观众以为故事将步入一种忧郁节奏时,却发现高潮即将来到。
小林正树当然不是想讲述一个超现实主义的超级英雄的故事,所以,当一对父子试图挑战一种制度时,结局注定是悲剧的,而小林正树的高超正在于对这个过程的展现上显得非常成熟,将一个悲剧的故事变得悲情却不煽情,以一种东方美学表现着英雄的形象。在本片中并没有那种激烈的打斗场面,导演在这方面颇有中国《左传》等古书的风范,重点在于“战前”的叙事和铺垫,具体的打斗场面往往显得寥寥数笔却又恰到好处。在本片中,和《怪谈》一样,富于日本特色的背景音乐是小林正树渲染气氛和推动剧情的重要手段,尽管没有《怪谈》那般频繁,但是仍然在关键时刻出现,特别在一些紧张时刻的配乐颇为独特。小林正树的影片非常值得一提的还有其高超的摄影技巧,本片中经常有多人对话的镜头,而每当这个时候,从人物的相对位置,远近都颇为有趣,即多人同时出现在一个镜头中对话时经常是让一个人处于近景,其他人处于相对的远景,特别在具有冲突关系的双方对话时尤其如此,似乎在暗示着一种距离感。而本片中也有很多远景拉近的镜头,那种效果渐渐突出人物的表情,揭示着人物的心理变化,效果很有感染力。
故事的高潮发生在英奇被骗走后又被带回伊三郎父子家中之后,此时,父子二人已经公开和藩主及其势力决裂,双方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决斗一触即发,导演前面足够的渲染和铺垫已经让观众怀着一种紧张的情绪等待最后的决斗。而英奇的再次出现和藩主退一步给伊三郎父子的出路使得气氛暂时缓和,但是,显然,有着强烈自尊的武士和表面柔弱但是却坚强而叛逆的英奇不会退让,于是英奇的自杀和其夫之死让双方矛盾达到顶峰,而伊三郎也彻底爆发。在影片的最后,伊三郎带着失去了父母的孙女多美试图逃往江户,却遇上了好友,守卫边境的仲代矢,本片开始即交代了两人那种英雄相惜的关系,而此前仲代矢也拒绝了刺杀伊三郎的任务。而此时,面对自己的责任,他必须出手,不是为了对藩主的效忠,而是尽一个武士的尊严,他最终死于伊三郎剑下更增添的故事的悲情气氛。之后,伊三郎被追杀的武士们杀害一幕可谓悲情之至,很久没有看过这么悲情的英雄了,在今天,我们似乎更习惯了那种没有明显的善恶分界的所谓性格丰富的人物形象,而伊三郎这样的古典英雄在今天看来就更加具有震撼力。他孤独的在草丛间穿梭,与敌人作战,他手握长剑,面对同样手握长剑的武士他毫无畏惧,因为他是最好的,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但是,当他面对手持火枪的对手时,他只能一次次中枪倒下,这一幕似乎也在宣告着一个武士的时代走入末路,伊三郎更像一个时代,一种精神的象征,他不甘的倒下,他无力对抗制度,他无力对抗时代的改变,但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正是古典英雄固有的特点,失败的英雄仍然是令人肃然起敬的英雄。
“多美,长大后成为一个你母亲那样的女人,嫁给一个像你父亲那样的男人。”,死前,伊三郎用尽最后的气力对多美说到,一个不屈的武士的多情感性的一面更加令人感叹。伊三郎的故事无疑是悲剧性的,却在悲怆中令人振奋,他以家庭的破碎向一种制度抗争的犯上故事更是一曲久久萦绕我心中的武士悲歌。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66ce6422c47daaa44723e874.html
4 ) 给你一把屠龙,你敢为自己拔刀吗?
今晚刚看完小林正树的《夺命剑》,才知道什么是爷们,太爷们了!导演不用说,大师的马屁别人都拍肿了,所以,咱说别的,首先,我要说说编剧桥本忍,这位爷真是太能忍了,看片名,看剧照,谁都会认为是一部刀光剑影,让人热血喷张的武侠片吧,好家伙,直到最后近半个小时才真正对着敌人拔刀,前面一个多小时基本可以概括为家庭伦理片,但这就是功力,没两把刷子谁敢这样玩?真正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真正的厚积薄发呀!这种克制隐忍的叙述方式,不是东方人,玩不出这个味道。
再说说主演——咱心中的极品熊爷三船敏郎,那么深沉的法令纹,透着对生活的俯首和强捺,和这剧情简直就是天生一对,身怀绝世剑法,却只能仰人鼻息,英雄如刀,世情如鞘,那股子骨子里的血性和锋利,岂是世俗尘埃所能锈蚀?莫道宝刀不屠龙,,只是未到出鞘时。话说三船敏郎拍这部戏时已经47岁了,1967年也正是他的黄金时期,好比葡萄熟透,美酒酿成,对于这个年龄段的男人,沉稳和淡然呈现出一股迷人的哑光感,相对毛头小子们的锋芒毕露,更加夺人心魂。
其实,我觉得主角伊三郎是悲壮的,但至少有二幸,一幸,有知已浅野(说句可能遭扁的话,大眼哥哥仲代达矢未免长得太甲亢了点),两人从一开始就是英雄相惜,对于自己的感情有着同样的执着与坚持,有着同样的自尊与自省,却又同样地受困于强权与世俗。
我蛮喜欢浅野这个角色的,那么骄傲,却那么自持。之前,面对上级的高压,他拒绝了刺杀伊三郎的任务,谁会为了这么一群蠢猪把刀指向自己的挚友?当然,我们从一开始就知道,这两人之间势必会有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对决,果然,到了最后,伊三郎抱着小孙女要过境去江户时,两人持刀对峙。这一段,在我的心中,美得不可方物。没错,真是美。两人举刀前,抱着小富,如老友闲坐,含笑弄孙,此画面,在我看来,是全片中最温情的一幕,也是最揪心的一幕。在浅野看来,此时非彼时,对着伊三郎举刀,不是尽愚忠,而是尽一个武士的尊严。挥刀前,他还对伊三郎说:“伊三郎,败给我,为了小富。”千言万语,一句足矣,这才是男人间的对话。一生中,得如此至友,夫复何求?
风萧萧,杀意起,男人,最后都是靠力量说话,说实话,小日本老一辈电影人真不是盖的,画面构图相当漂亮,小林正树如此,市川昆如此,黑泽明也是如此。那一组长镜头,看得我是相当痛快,固定画面力度够,移动镜头节奏感强,拔刀前的两人围着圈对峙那一节,相当造气氛,拔刀时痛快淋漓,但我倒退了三次,至今也没看明白那最后一刀是怎么回事。浅野终于死在了伊三郎的刀下,算是以身殉道,成全了自己的武士道精神,也成全了与伊三郎的一段情谊。
第二幸,伊三郎为自己挥刀屠龙。我一女的,为什么会钟意武侠片,不单单是因为英雄美人,最重要的是,天地浩大,蜉蝣身小,一剑一酒任我行,何等畅意,何等潇洒!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英雄梦。但伊三郎这个英雄角色,不同于一般人的理解。在古代东方,家族的概念是远高于个人的,所谓识大体,识大局,让步与求全一向是东方哲学所倡导的,人欲?那是自私与浅薄!为别人牺牲,哪怕是不值得的人,才是真正的美德,我呸!天龙八部中,乔峰这角色,在我看来就败在这里。杏子林中为一群垃圾拿自己当刀架子,插得那一个乐活,你丫真当自己是上帝?牺牲这词别乱用,对象有价值,那才是牺牲,对象是垃圾,那是拿自己当傻B ,脑残加自残。成全别人,可以,那也得咱愿意,咱觉得值,我来这世上一遭,也不容易,人生,归根结底,是自己的,别老扮上帝。看看人家伊三郎,在这方面就比乔大侠像人多了,真正的刀,只为自己而拔。守护真正珍贵的东西和人,我守我的,我争我的,误伤了你,咱也实在没法,下辈子,离咱远点吧。当然,现实总是残酷的,坚持与倔犟,执着于本身的情感,对自己诚实的人,是最易折的,什么个体与整个社会的对抗,咱不去说,总之,诚实是成本很高的,所以没几个人敢买单,屈服毕竟更轻松,但英雄就是为此而生的,伊三郎屈服了二十年,是没找到一个让他拔刀的理由,如今,儿子和儿媳的感情让他觉得这世上真有值得人用性命守护的东西,那么现在,干吧!
咱不懂得成本计算,咱不懂得所谓的轻重大义,咱只是在守护自己觉得要守护的,争取自己必须要争取的,拔刀!
最后,伊三郎还是没能去江户,一把刀,怎么敌得过众人追杀,火枪暗箭?他没能去江户,但他拔了刀,我们呢,为谁拔刀,谁敢拔刀,不为别的,只为证明自己活过?
5 ) 林冲与伊三郎
看片时,我突然回过味来,这故事是不是看过:家中红颜被当朝权贵看上,全家遭遇杀生之祸——林冲。
二人细找还有不少相似点:有一好友但被自己手刃,有一个无耻残暴的上司,都因生活和社会所迫而反抗。但是一对比就会发现而二者实际相差甚远。
首先为何反抗,伊三郎作为入赘女婿,被妻子管束了二十年,没有一点情,忍受了二十年,当他看到自己儿子与阿市的美好爱情时,看到阿市为自己而活时,他也被感化了,当他奋战时他会说:自己终于做了一回自己。
林彪则有一个美满的家庭,优渥的生活,所以他安于现状,既不敢也不愿顶撞上司,自己老婆被调戏了,直接忍过去了。结果一招白虎堂就贬成囚犯了,这还不够,路上阿皮两个差拨直接杀死他,期间各种虐待,鲁智深救他时,他还为两个差拨求情,直到草料场,林冲终于知道无论自己在如何顺从,不反抗终是一死。
伊三郎与阿市都有苟且活命的机会,但林冲没有,自从押往沧州时,高太尉就想让他死。伊三郎的向死而战披上了一层理想的色彩或者说是现代人创作古代史的不自觉的代入(为自己的人生而战)。林冲则是一个被逼无奈的普通人,伊三郎与知己是英雄相惜,陆虞侯十多年好友,背地里奸诈,还落井下石。林冲更惨。
三船敏郎 (Toshirô Mifune,1920年4月1日-1997年12月24日),出生于中国山东省青岛市,日本影视男演员、制片人、导演。链接://pan.baidu.com/s/1oBqLUj5FnmsoQc68zN-pmQ
提取码:e64r观看后请在21小时之内删除,字幕组不承担任何有关法律问题,正版请找原公司购买
1947年,出演个人首之巅》,从而正式进入演艺圈。1948年,首次与黑泽明合作,出演了犯罪电影《泥醉天使》 。1950年,在惊悚悬疑电影《罗生门》中饰演男主角多襄丸 。1954年,其主演的动作电影《七武士》上映。1958年,其主演的剧情电影《战国英豪》上映 。1961年,在动作电影《用心棒》中饰演桑畑三十郎,并凭借该片获得第26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成为日本电影史上首位获此殊荣的演员 。1962年,获得日本电影记者会奖最佳男主角奖。1965年,其主演的剧情电影《红胡子》上映,并凭借该片获得第30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1968年,主演战争电影《山本五十六》。1971年,其主演的动作电影《龙虎群英》在法国上映 。1976年,主演战争电影《中途岛之战》。1980年,其出演的战争电影《二百三高地》上映。1984年,在大河剧《山河燃烧》中饰演天羽乙七。1986年,被日本政府授予"紫绶褒章"。1987年,其主演的奇幻电影《竹取物语》首映 。1993年,被授予三等功"瑞宝章"。1995年,参演剧情电影《深河》,该片是他的最后一部电影作品。1997年,获得第52届每日电影奖特别奖;12月24日,三船敏郎因多处肾脏器官衰竭逝世,享年77岁。
6 ) 女性觉醒带动男性觉醒
在艺术作品中,当女性高举**冲在前面,其意义显著大于男性。这让我想起德拉克罗瓦的那幅名画,名字不说了,说了怕发不出来。《夺命剑》中的阿市也是这样一个高举**冲在前面的女性,尽管从电影文本的角度看,她的觉醒意识还十分朦胧,但丝毫没有减弱她对周围人的带动作用。
当阿市被强迫嫁给年过五十的藩主后,决心做藩主的“最后一个妻子”,以免其他女性继续受害,她推己及人,展现出“牺牲我一个,幸福千万家”的至善。当她看到新来的女性献媚藩主后,她感觉自己的付出喂狗了,这是典型的“意难平”,随后的爆发展现出她刚烈的一面。就是这样一个至善至刚的女性,用她的牺牲精神和反叛精神引发了后来的故事。
阿市在片中带动了两个人,公公伊三郎和丈夫与五郎。影片着重表现了两个男性觉醒的动机是为这个值得深爱的女人而战,藩主的予取予夺并不是反叛的主因,甚至不是压死武士的最后一根稻草。因为按照武士原有的逻辑,他们要么遵从、要么切腹。反叛之路是在阿市的引导下产生的,先有阿市以拯救他人为出发点的觉醒,才有伊三郎以捍卫自身利益为落脚点的觉醒。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在这个“真情留不住,套路得人心”的快餐时代,看到这样一部鼓励深情的电影,也算是一种安慰。对我而言,至少缓解了情人节的小挫折。
7 ) 一个永恒探讨的东西
有些东西,有些事,有些信念,现在去捍卫,必败的可能性很高很高,而现在顺应,什么都不做,即可安身甚至得到好处。
如何做?
这些事这些信念有大有小,大如抗战汉奸,小如随口吐痰,有时候需要面对很大的社会压力家庭压力伦理压力,周围所有一切都希望你做出心中的另一个选择;有时候压力很小,你如何做甚至都没人知道;有时候如何抉择就是生死一线,有时候两方面都无伤大雅;内心的信念、道德、追寻,外界的舆论、压力,以及现实的身家安全交织一起,几千年间,上演了无数各种各样的故事……
从当下看,似乎顺应是一个适应环境的行为,对大家都好,而从长远看,这样的行为多了,一个社会会渐渐愈加腐败黑暗,谁都可能沦为此的牺牲者;而抵抗越来越多了,一个社会愈加的温暖有希望,直至后来越来越文明越来越让所有人都能安心幸福生活。
而我们现在的社会,是无数抵抗者用了数千年时间所积淀出来的。
长远的不说,就说几十年前的抗战、民主反抗,正是无数人像片中主角一样誓死捍卫才让社会得意翻天覆地地得到改善。
而当社会中人都忍受的话,想到当今几个也许不是很适合的例子——巴西的腐败黑帮贫民窟,印度的种族性别,中东的宗教……
.
但却又值得深思的是,有时候去誓死去捍卫的一些东西,却恰恰是压迫自己对社会有害的东西,如晚清的死侍,如前面举例几个国家内的一些激进主义……
这是一个永恒探讨的东西
出尔反尔君不君,忍无可忍臣不臣;冲冠一怒为红颜,不争女人争口气。风萧萧兮百草折,此去江户不归路,虽千万舛吾往矣。剑客惺惺相惜惜,不动如山徐如林;十面埋伏莽竹丛,侵烈如火疾如风。小林切腹夺命剑,诉尽武士不平事
武士道的基本精神就是【信义】,路见不平一声吼的未必真豪杰,但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必是视死如归。 争气、不屈、决绝的信义捍卫,大丈夫若能如此岂不快哉!小林正树的《夺命剑》,颇具侠客情怀,这片子充满了对霸权的强烈反抗,对尊严的绝对捍卫,何其决绝,何其壮哉!9
不仅仅是“士可杀,不可辱”,更重要的是在说真正的“道”。驯服于某个人、某个家族,并非真道,驯服于职责也不是。要守卫的“道”应该是基本的人性,是一个人对自己内心的绝对忠诚。你可以说这是自私,但慑于那个更强大的自私而牺牲自我同样不是无私,而是对真心的背叛。其实这不是悲剧,能有三个懂得“道”致死也不妥协的人遇到,实际上已经极难得了。对于片中退让妥协了一生的父亲,能这样落幕他才算是真正活过。
“希望你长大以后,能成为一个像你母亲一样的女人,嫁给一个像你父亲一样的男人。”这句说得太好了。
同时重看了《切腹》,发现记忆出现与看《让子弹飞》类似的故意遗忘,一点也想不起来女儿和外孙的死,那是在心里不忍也不愿看到的,另一处与记忆有差的是,御家老听了津云半四郎的讲述并没有一丝怜悯,记忆中的动摇是不存在但我想让它存在的。主人公“誓死不从,就是干”,还是能牢牢地抓住我。可多年过去,想法毕竟不同。阿市可以回城里去,忍得一时,择机再聚。而千千岩一家三口的悲剧,很大一部分是津云决策失误的结果。千千岩说了,他教书只养得活自己。虽然他喜欢美保,但他俩组成的家庭是没有抗风险能力的,换言之,在动物界雄性不能筑巢,雌性身体不好,即使去繁衍,成功率也比较低。美保体弱和长期操劳有关,成家后不仅继续劳作(做扇子)、还生孩子、操持三人的家事,负荷加重,老父真不如给她寻个可以让她不再操劳的去处,哪怕做妾,先活下去。
「天羅地網」──這是對此片的最大印象也是最高讚美。建築的矩形物件(門、窗、樑、壁)交織也切割構圖,人物被其網羅不得出路,是視覺的網;幕府的上旨下聽看似有餘地,實則隨藩主扭曲(不許三船違法救兒媳,卻許沖代違法斬三船)是人倫的網,最終再以兩網疊織出僵死禮教的全貌,進而裏外傳神,精采!
8/10。电影语境的最高峰应该如此:悬疑冷静、玄幽莫测、娴熟精练、刚阳悲壮!缺陷是前3/4铺垫所作的废话太多,导致气氛营造再好也会感到很无聊。光影的设计、镜头角度的调度设置、大量内心的隐喻完全不输《切腹》的精湛,最后大杀阵摆脱了对话戏的冗长累赘,神形兼备一气呵成、压抑释放令人窒息!
武士电影主题,反叛未必比弘扬更吃香,否则就没有七武士的伟大。相较于传统忠臣藏的故事,小林的两部武士叛逆还是更优在,虽同样围绕幕法藩规或武士道信条展开,但它的叙事冲突集中在海外观众可以理解并移情的普世善恶与伦理,不像忠臣藏那种就连吉良拔刀与否都能成为争议焦点。两部自比,夺命剑虽不及切腹名声响亮,可笹原伊三郎却比津云半四郎感觉更为真实可信,因为藩主逼婚&逼离这个故事为他从隐忍到爆发提供了合理的渐变外部条件, “在对阿市表示支持那一刻,他离开了径道,木屐在精心耙理的沙地上留下一串脚印。他打破了规矩,拒绝保持线上。身处何地,只凭意愿,不鸟领主。”反观切腹,津云在女儿吐血外孙高烧那条线上竟然可以毫无作为,一切交由弱势女婿自行解决?更像为了迁就叙事对比而刻意的暂时性功能隐身。
与周老师同看;后20分钟节奏有些怪。但在苦闷的此刻观看,非常感动。伊三郎好言安抚儿媳时,走踏象征谨严秩序的庭院砂石,看到此处我就泫然欲泣;而后他捍卫儿辈的爱情,回绝懦弱自私的亲戚们、豪言要直取藩主狗头,自己终于泪水盈眶。三位彼此深深爱护、理解的人,也是无憾的理想之境了。如姊妹作《切腹》一般,以人道主义蔑视森严体制:温和的平凡人在自上而下的压力前,展现如鬼神般气概,光火耀眼旋即熄灭、但曾经有过。鲁迅称道“失败的英雄”“韧性的反抗”“单身鏖战的武人”“抚哭叛徒的吊客”,这里都有(编导,就是吊客吧)。
末路英雄孤身独斗、重伤而亡,该死的藩主和家老们却依旧活得好好的。看完这部电影,有一种想要“手舞三尺刀,砍死老奸臣”的冲动...
看乱云,司叶子好漂亮!简直是6、70年代的黑木瞳!最让我感兴趣的当然是仲代达矢和三船敏郎的对手戏。似乎三船和仲代合作的片里三船的霸气和仲代的阴沉都能形成强烈对比。他们各自风格变化不大,放在武士片里很享受。这部叙事性很强,三船坚持的理由有点牵强,死时废话多了点,但不耽搁我打5星。
继[切腹]后,小林正树、桥本忍、三船敏郎与仲代达矢合作的又一部武士片杰作。影片与传统剑戟片不同之处在于,近3/4的部分都围绕着家庭生活及谈判斡旋,最后迫不得已才动刀兵,揭示了德川幕府时期和平表象下的沉闷压抑。另外,司叶子饰演了一个追求真爱、勇于维护个人尊严的新女性。对统治体系的反叛也是贯彻小林正树生涯的关键母题。影片的构图一如既往地精致严谨,人与人之间的相对位置与距离被凸显出来,近似三角形的稳定构图及之后的非平衡、非对称构图都颇有深意,还有高低机位俯仰拍摄间的切换,以及暗示囚禁与混乱的构图。在关键时刻多以能乐与拨弦声效渲染气氛。一个非常规手法是阿市揪打藩主新宠时在多个画面定格与常规运动影像间剪切的蒙太奇,既延长了银幕时间、强化了戏剧张力,亦是对女性自主的着重彰显。片尾依旧悲情。(9.0/10)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伊三郎:愚蠢!你现在说这话做什么?笹原家对于你来说是什么?你那些亲戚有什么值得你烦恼?与五郎,你不是决定要坚持自己的立场了吗?与五郎,阿市,听我说:我的岳父很欣赏我的剑术,作为族长,让我入赘他家,但在别的方面,我没有天赋,换句话说,我是个一无是处的人。为了证明我自己,过去的二十年里,我不停地打拼,去保护我们家族的声誉和社会地位,现在我为何如此固执?少不了这残忍的不公,但那只是其一,你们之间美好的爱情,感动了我,超过一切,我的婚姻生活里从没有过一丝的爱情!那么现在,干吧!答应我,与五郎,你永远不会让阿市离开。阿市,你也是,不论发生什么事,永远不离开他。答应我,你们两个!
《切腹》粉碎了武士道 《夺命剑》重构了武士道 桥本忍只用了两部电影就帮助小林正树树立起自己的剑戟江湖 有时间看看冈本喜八
仲代达矢和三船敏郎的那场决斗,拍出了武侠小说中的意境,依稀看到了胡一刀和苗人凤。决斗前如老友闲坐,麦田里看孩子唠家常;一旦拔刀,生死相对,绝不含糊。这是武士的骄傲和惺惺相惜的尊重。
字幕真是太重要了。所有的评论居然没有人谈到重要的背景“御柱节”及诹访神社祭典。桥本忍的叙事自两年前的祭典始,以两年后的祭典终。前一次祭典痛苦的接受阿市,却迎来短暂的幸福;后一次祭典,却是三人的死。而全戏的一段沉闷却杀气腾腾不可忽视的段落,就是在神社祭典的太鼓声中的等待。等待死的到来!这一段太有震撼力了。小林正树无疑是气氛营造的大师。一板一眼,几乎所有画面到处都是条条框框,暗示着日本社会的森严等级;斑驳的树影隐约印在门窗之上,给人十面埋伏之感;最后伊三郎的狂怒,几乎立刻让人想起狰狞的浮世绘……
小林 桥本你们切腹不够还来个夺命剑 还让不让武士活了啊混蛋!仲代达矢在里面跑龙套啊混蛋!
8,男人活着,不为了身上背负的责任还能为什么呢?结尾的构图惊艳,赴死的武士,风吹麦浪,命运的悲歌
伊三郎因心中坚定的决意而胜,浅野因武士精神而胜。但终因他的愚忠,断送了那孩子离开此地的最好良机。风吹过那漫过胸口的芦苇啊,两个男人在专制的狂风中绝望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