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少见的零分电影
看完了,写了个短评,看到下面的评价中居然那么多把这电影和杀人回忆相比?这些人真的是把这电影当综艺节目看了是吧?警察无能愚蠢弱智腐败是国外很多电影都会用到的元素,但是把这一元素当成主旋律的话,甚至当成唯一元素,简直就是垃圾片中的垃圾片。
许久不上豆瓣,豆瓣的档次变次了哈。
这部烂片在开始时,男主和杀人犯撞车以后打通了杀人犯的电话就可以结束了,后面的几十分钟完全靠弱智的警方支撑起来了。
小卖部的老板娘居然会留杀手保护?
打完报警电话,警察居然在车上睡觉,不出警?
女警跟踪到小卖部,下一个镜头是小卖部里死了两个人,凶手从女警眼皮底下跑了?还把受害者的头带回家扔鱼缸里?
警察找杀人犯的住处和埋尸处,连监控都不会用?
杀人犯都招供了,检察官居然有权力一句话放走?
那小女孩去追那白衣服女人然后昏倒在街头,这种没头没尾的烂大街剧情哪儿学来的?对电影完全没有推动作用。
这部电影,完全不是杀人犯把警察耍得团团转,而是警察把自己耍得团团转。通篇杀人犯只制造的一个悬念,就是不说自己的地址,其他全招了。剩下的100分钟全是靠警察的愚蠢堆出来的。
说这电影好,好在哪儿?这种烂片居然能得到8.3分的高分,真是不可思议。
正邪两方斗智斗勇才算是犯罪片惊悚片,在我的印象里,影片刚开始或是开始不久就把反派抓起来的有《一级恐惧》《汉尼拔》《致命ID》。。。无一不是反派虽然被抓了但是依然对剧情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反观这部烂片,反派被关进监狱以后很快就招供了,唯一不招供的只是地点,就靠这个居然演了两个小时还差点儿翻盘?导演你听说过监控吗?开始时撞的车是谁的查不出来?
烂片,烂得史无前例,烂得登峰造极。
搞笑的是,居然得了8.3分。
呵呵。
2 ) 这才是韩国电影!
我一直对所有以刑事案件为题材的电影怀有浓厚兴趣,这不仅因为该题材天然包含电影两大要命元素——性和暴力,还因为它决不可能回避社会现实。性和暴力就像包子皮儿,社会现实是包子馅儿。没有馅儿的,那是馒头。
对此类影片而言,营造真实感,是其能否紧紧攫住观众注意力的关键所在。这当然是因为刑事案件包含的残忍暴力,本身就超常态,极容易对人产生直接刺激,在此基础上,如果你能使观众在短时间内相信银幕上正在发生的是真的,他就会心甘情愿地,深深投入其中,一步步地不能自拔。《追击者》就是这样的电影。
开篇处理就很好——夜幕、闹市、车流,女孩和男子碰头,驾车离开闹市进入僻静小巷……镜头干净利落,不仅现场带入感好,而且悬念诞生自然。
第一组镜头,是平行跟拍驾车的妓女,她打电话(对方其实就是连环杀手池英民),恰到好处地镜头晃动、快切,相当漂亮。一般情况下,这个镜头也可以放在妓女车外(前车窗或侧窗),近距离拍摄妓女打电话,这里却选择中景,目的是有意地拉开观众和这次交易以及女受害者和凶手的距离(后面小巷里的镜头也一样),使观众不由自主地自行猜测。
当我一下子意识到这个故事涉及的是妓女连环被杀案,立刻就想起不久前看的《南方周末》,上面一篇关于武汉性工作者的详细报道(《南方周末:底层性工作者生存安全调查》),内容几乎就是该片的中国式延伸。中国境内是否也出现过专门残杀妓女的连环杀人者,我不知道,因为按照惯例,我几乎没有通过正常渠道察看真实案例卷宗的机会,但从80年代遗漏出来的部分案例分析,加之对当代中国社会动荡程度的理解,可以想象,类似案件绝不是没有发生的可能。
——说句题外话的题外话,6月28日发生在贵州的“瓮·安·县·骚·乱”,本身显然也是个极好的故事题材,我尤其对事件原点感到好奇,因为疑点颇多。希望日后透露出的信息,能解释我心头的困惑。
《追击者》很好地处理了真实事件(杀人魔池英民的事件)这堆头绪复杂的原始材料,并巧妙融入“首尔市市长遭大便袭击”这一虚构事件,尽管看片经验丰富的你,一定会感到这多少有些刻意安排,但它对丰富主题确实帮助极大。将一个单纯的刑事案件(事实上,刑事案件没有单纯的)放入特定的时代背景——比如我好奇的,翁安的这次少年犯罪为什么能在极其短的时间内演变成波及全县的“暴动”,背后的社会原因,其实远比起点的刑事案件更惊人——来考虑,故事会更有力度,这部电影努力拍出来,也更有意义。
《追击者》在缝合虚构、真实之间裂缝的时候,采用了一些讲故事的基本技巧,其中最大的创造,是虚构了前刑警忠浩这个中心人物,他使影片增加了一条线索。而为了故事的讲述更合理(也更煽情),又加入美珍母女,尤其是美珍的女儿,她后来实际上变成了忠浩追击凶犯的最大一个动机。这种人物设计,正是俺等需要学习的最简单、最有效的编剧技巧。当然,正因为这条线索是虚构的,尽管编剧绞尽脑汁,你还是会感到,它不如杀人犯池英民的那条线索结实,这种情节上的不完善,正是俺等需要积累的最简单、最有效的编剧经验。
影片高潮发生在小卖部,我的上帝,这令人崩溃的情节,看得人真想逃跑。它完全反好莱坞“最后一分钟营救”的温柔做法,把观众一棍子打懵在椅子上,太凶悍了。不过以后谁要想借来用,一定要慎重又慎重。
《追击者》当然不是无懈可击的电影,尤其相比《杀人回忆》(情怀、情节、表演、节奏似乎都稍逊一筹吧),但作为一部长片处女作,你不能不对导演罗宏镇竖起大拇指。心里绝对是又爱又恨:这他妈才是韩国电影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658a990100acir.html
3 ) 我一边看一边气死了。
我已经气死了。原因如下:
1.警察竟然无视美珍。。径自认定她死了。凶手在警察局已经说过一次“那女人可能活着”。
2.开的车不是自己的。。车主名字都说不出来。用偷车罪都能关24小时吧。再不济与男主斗殴两个都关也好过放了吧。还有那个出来叫放人的检查官哪里来的。怎么就这么巧突然跑出来个误抓的呢。尸体都没见的啊。这边都没证据那里哪里来的证据呢。。
3.男主拿着钥匙让小弟去找。也不跟警察好好沟通。在美珍的车附近好好搜查就好了。大雨天挖什么山啊。
4.韩国难道没有110。。。报了警就非要等到那两个睡着的醒了才出?对讲机呢。电话呢。。顺丰快递都比你来的快!
5杂货店大妈你不作死就不会死。满脸伤痕的男人能给你安全感? 就算经常买烟你怎么就觉得他是好人了呢。这个时候难道不是应该关门闭店除了警察谁敲门都不开吗?你还继续做生意?
“他总不能把尸体都埋在他家前院吧”。。这句话频频出现。tmd 。还真埋在前院了。。
美珍死的真辛苦。
全剧小女孩智商最高。
4 ) 几处超级巧合彻底打垮了我的兴致
女人大白天浑身是血,从凶手家里跑出来,偏偏到处没有人;
走到一家小卖部打电话报警,偏偏警察叔叔在休息;
凶手回家路上偏偏手里的烟刚好就抽完啦;
去买烟就偏偏走到女人报警的那个小卖部啦;
到了小卖部,偏偏那个女老板就把这件事告诉他了;
女老板不打电话给自己的亲人,不给自己的朋友们,偏偏就相信眼前这个陌生人;
……
我好汗啊,本来蛮好的一部片子,在受害者最终无法逃离厄运的这段情节处理上,实在是好TM牵强啊。
真是“导演要我死,我不得不死”啊!
5 ) 追击,不以弱者的名义
如果一个导演的处女作是《追击者》,我只能倒抽冷气。这种老辣犀利的处理,根本就不依照传统犯罪刑侦剥茧的套路来,开篇就让坏蛋亮相,依然让人摒息至终。手法利落却也不失厚淀,本就不是一个新炫的犯罪事件,但就是这么勾人魂魄。这种“新人王”让我自卑,因为看了这些年的国产垃圾片,如同一个母亲过份宠信自家的弱智儿一般,渐渐自己变得容易惊艳。
因错失被革职的警察忠浩干起了皮条客的营生,手下一帮妓女近来频频失踪。他疑心是有人故意捣鬼,将之拐卖。他对手下的妓女们粗暴,逼迫美珍拖着病体丢下女儿,去应付一个挑剔的客人。美珍一去不返,追击之路就此启航。
忠浩除却前警察生涯的背景,其余一片空白,手下也就一个马仔可供调遣,还不很机灵。这些也正好体现了他够狠够亡命。他抓人也就是想给那帮人一个下马威,谁也休想阻止我的捞金路。只是事情突然就变得不像他预想的那样,他撞上了一个连环变态杀人狂。
性无能的凶手凿死了这些他永远无法真正品尝的烟花女,不能拥有就必须彻底毁灭。工具原始,原始得让人脊背发凉。
高潮来了。抓凶,放凶,再度行凶。凶手交待了行凶的所有详尽过程,唯独在藏尸点躲起了猫猫。罕见的配合与坦诚竟还让警察怀疑他精神的正常性,并推测真正的凶手尚在逍遥。
忠浩被刺激得几近疯狂,不是凶手,而是被他的前同行们。他只能一个人徒步追击战斗。
逃脱的美珍藏进了小卖部向老板娘报警求救,冗长的黑色等待。当凶手悠闲进店买烟时,长舌妇坏了事。刚刚劫后余生的美珍无力的依着墙,这一幕构成了对他能力的最大嘲讽。这一次他干得非常彻底。
当美珍美丽的头颅和秀手像艺术品沉在鱼缸里,我们已经变得不再愤怒。当凶手在店内血腥杀戮时,店外站有一直跟踪他的警察,不远处还有巡警车。依靠,还有安全感,被永远地迟到了。我不得不冷血地承认,这个历来银幕上顽固不死的“危急最后一分钟”的颠覆太有力度,忠浩最后那个突围欲冲案发现场的镜头让我热泪直淌。别再动不动拉二个帅哥,拼凑几个糙汉就编造几大影帝共飚演技的哄人掏钱把戏了,我看扔几把黑蚂蚁也绝不能指望他们能做出金允石脸上的雕刻出来的复杂微妙表情。我又自卑了,很自卑。
小学看香港的警匪片始,就烙下如下深刻印象:警笛永远响起在烟熄火熄的血拼现场,警察永远荷枪实弹的两两相觑相望。上不能顾,下不能抚,被泼粪的除了那个倒霉市长,也应算上他们。
本片没有设计任何英雄,恶魔却一直傍在我们身边。这里没有人性的觉醒,只有人性的血腥阴暗,还有面对罪恶的无奈反击。所以,从吸血者转赴追凶者的沿途不需要赞歌的相伴。
血腥犯罪的片子除开教科书般详尽的教唆性负面影响外,其积极意义在于无情扯开了人性中原始深埋的罪恶后,我们反倒能更清晰化善恶的界线,在这些大罪大恶的挑衅与逼迫下,去勇敢对视,自觉纯善如天使。这更像是一种精神的洗礼,赐人以勇气。如同我的标题,让它不再只是祝愿。
6 ) 原来批判社会就要把观众当成猪来耍
这个片的剧情有扯淡呢?我复述一下结尾部分的剧情你就知道了:
警方放走凶手后,安排警察盯梢,警察盯梢的人就在10米后,犯人完全没有发觉。随后凶手进入小卖部,花了大约10分钟,杀了两个人还分尸,闹出很大动静,此时警察就在20米外等着。满身是血的犯人,拿着死者的手和头离开,返回几百米外的住处,整个过程中盯梢的警察没有任何行动,然后丢失了犯人的踪迹。光天化日朗朗乾坤,市区发生分尸案,路上没有任何目击者,警察也没有在附近查访寻找。
我始终在等剧情反转,揭露盯梢的警察是犯人同伙,然而并没有。
我的天,导演,你要不要脸啊?表现警察愚蠢是靠这样完全不顾物理规律来表现的吗?你直接不安排警察盯梢不就得了么?现在这样已经根本不是什么牵强了,角色想出现就出现,想消失就消失,想看见就看见,想看不见就看不见,这不是把观众当猴耍?
我估计有人会说这片子是有现实原型的,犯人也确实逃脱过,麻烦您搜一下实际的案件资料,看看到底是怎么个过程,有没有象这片一样扯淡。要照这么说,抗战也是真实存在的啊,那我写一段情节,800里外一枪打死鬼子,行不行?
片子里的人蠢没问题,犯错没问题,但是这个蠢一定要有所指,故事一定要有整体性,而不是“啊这个情节连不上了,让角色智商暂时下线好了”。编剧完全不动脑子,只图省事,出场人物和警方的智商上窜下跳。前一分钟警察还拥有正常人类的智力,按常理办案,下一秒突然就因为不会脱裤子被尿憋死。看片的时候我大脑飞速运转,脑海中不断闪过看过的抗日神剧的剧情,然而始终找不出哪个片子的剧情比这片更蠢。
豆瓣的影评也是一样,所有人光说影射,就没一个人愿意提剧本的逻辑问题。说实话这种牵强的剧情手法用一次两次都可以成为一个电影抹不掉的污点,用几十次那简直就是丧心病狂了。
啊,西巴啦,真是差点给这片气死。
7 ) 以后豆瓣评分要慎重参考了
我能说这是部垃圾片么?我能说我被豆瓣的评分骗了么?片里的警察是傻逼,原因不用解释,写脸上了,片里的罪犯是傻逼,叫鸡杀人都不换电话号码,作案手段毫不掩饰的低级,片里的被害人也算是傻逼,不知道往人多的地方去啊,呆大街上都比小卖部安全,看出天朝人多的好处了……片里那个老板娘最傻逼,人家问你要锤子你就给,问你要砍刀你给不给?死了活该。白瞎我看到这么晚……想模仿杀人回忆却弄了个四不像。导演跟拍黄海的是一个人,怪不得打斗都是duangduangduang的一个风格……渣片
还有就是豆瓣的APP也特么也是醉了,不能写长评么?手机版网页做的还这么渣,客户端功能还不完善……
8 ) 《追击者》,不讲规则的悬疑棋盘
文/阑夕
http://blog.sina.com.cn/foxshuo
韩国电影业的两极分化让人瞠目,即使它一年内可以拍出海量不论是票房还是口碑都一败涂地的烂片(尤以爱情片为甚),但它也总能冒出几部让人惊喜交加的优秀之作,即使是在姜帝圭、金基德陷入低迷时,也会有一两个鲜有耳闻的毛头小子一鸣惊人,罗宏镇就是其中一个。
严格来讲,罗宏镇并非由无名小卒而横空出世,在拍出《追击者》之前,他一直是韩国短片电影界的梁柱之一,但是导演之于电影讲究的是风格旗帜的树立,文艺点儿的词叫“鲜明的烙印”,每年都有无数导演遭遇转型之痛——仅仅是在电影类型之间的转换就折腰无数,很难想像罗宏镇在拍惯了以创意和手法为主的短片电影后能够在其第一部长片电影的执导上就大获成功,将2008年的大钟将变成了自己的个人专场。
很多地下导演在往上发展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能力上的瓶颈,与才华无关,而是当他们一旦面对一个有着长度要求、需要在意结构的完整性的题材后,会丧失对节奏的把控力,不同以往只需要提炼出内容诉求和个人技巧来满足小众的欣赏,镁光灯下的红地毯和喝彩声向导演索要的是完整故事的表现,罗宏镇拍摄《追击者》的理由都灌输着短片电影的思维:“我有一次晚间走在人迹罕至的街道,偶然间看到一个步行女子,突发奇想——如果此时,这个女人突然消失,并且没有留下任何证据和目击者,那么是不是还能够找到她呢?”这个从没拍过长度在一个小时以上的电影导演为了一个突发的念头而自己编写剧本,然后用尽人脉去拉来一线演员,本身就充满了无法不叫人担心的惊悚性,和电影里的男主角忠浩相似而不同,罗宏镇赌上的是自己的天分,较量的是事业的前途,最终表情轻松的赢得盛誉。
淅淅沥沥的雨夜,被妓女们称为人渣的皮条客忠浩愤怒的寻找着那个被他认为拐卖了自己的员工、害自己还不上贷款的混蛋,随着真相的一点点剥落,这个漫长的夜晚成为了忠浩狼狈不堪的一次固执,成为了拯救一个女孩母亲的一次机会,成为了有关仇恨和胜负的一场较量。
将猎物和猎手的角色予以混淆和弱化,然后放在荒芜的街头和住宅,从一开始就呈现出了没有规则的棋局,做了这些规划后,罗宏镇自己则置身事外的坐到了观众席上,任由剧情发展延续,那团因他点燃的火焰不断被冷漠的社会和冰凉的雨点打击和刺激,烧不掉什么东西,却也难以熄灭,精疲力竭,功亏一篑。
以悬疑片而言,第三人称远比不上第一人称要更容易将观众引进“扣人心弦”的升降机上,《追击者》偏偏采用的就是讨厌的第三人称,把所有线索都明白的放上台面,愤懑、扭曲、笨拙、混乱、巧合、绝望、无助、崩溃、失去……几十道菜肴纷呈别出,酸甜苦辣自由评说。没有犯罪头脑的杀手,缺乏秩序和系统的警方,仓皇无计的追击者,三方的博弈在观众看来是无比的愚蠢和浪费,但那根死结就没有人去试图打开,杀手在被捕后被再度安然释放,警方将力量用于内耗和错误,追击者以最笨的方法来完成迟到的拯救,当美珍的头颅如同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被装饰在游有热带鱼的鱼缸中时,电影真正的残酷之处方才突如袭来的决堤而出。
《追击者》是继《老男孩》后又一部选择“榔头”为行凶器具的韩国电影,在英文中,“Hammer”有着“强迫灌输”的及物意义,类似于它在《追击者》中的精神意义,阳痿的男人将榔头当作自己的生殖器,瞄准女性的脑袋一下一下的砸出血浆,以此来获得高潮。联想到杀手窃据之所本为教会的忠实信徒所有,而杀手在杀掉女人后喜欢将尸体吊挂于墙,从脚踝处(影片中警察称之为阿基琉斯之踵)开洞放血,榔头的象征则成为了另类的“朗基努斯之枪”。
当装扮一新、正打算离开杀手池英民遇到顺着蛛丝马迹摸索而来的追击者忠浩,电影的处理手法堪称经典,忠浩的伞扔在门外,前一刻他刚刚推门而入,池英民打着同样的黑伞,脸上挂着突兀的苦笑,一张一弛,罗宏镇抹掉了撞见的过程,将迎面而来的对立过渡得非常出色,整部剧集的力量在瞬间被离弦放射,精彩二字,当之无愧。
在影片中,可以明显看出罗宏镇对现实社会的影射和诉求,包括那段市长被扔大粪的插曲都对剧情起到了重大的影响——正是因为地区检察官怀疑警方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逮捕“连环杀人犯”是为了掩盖在市长身上发生的丑闻从而导致了杀手池英民被释放,然后本来已经逃离魔窟的美珍被杀手再次发现,魂归异世。
如果不是《追击者》的上映日期,我几乎要将它视作是韩国“姜浩淳连环杀人案”的记录片了:
(2008年12月19日,韩国发生一起绑架命案。在对案件调查过程中,韩国警方发现姜浩淳(男,38岁,居住在京畿道安山市八谷洞)有重大犯罪嫌疑。2009年1月30日,姜浩淳被韩警方逮捕并被移送至检察署。
姜浩淳在审讯中交待其从2006年12月开始至2008年12月期间,在军浦、华城、水原等京畿道西南部地区共杀害了8名女性的事实。他向警方交代称自己在冲动的情绪下于2006年把在军浦市山本洞某练歌房认识的裴某杀害之后就开始实施了一系列连环杀人案。负责调查姜浩淳连环凶杀案的韩国水原地方检察厅安山支厅2009年2月22日公布了其最新调查进展动向。连环杀人犯姜浩淳为诈骗保险金,纵火杀害了第四任妻子及其岳母。此外,韩检察厅还在警方扣押并转交的锄头上发现了另外两名女性的DNA。至此除姜浩淳交代的8起案件以外,此连环凶杀案又增加了多名遇害者。)
而忠浩没能落下的榔头也体现出罗宏镇对以暴易暴的犹豫,这也和“姜浩淳连环杀人案”曝光后韩国132名刑事法学教授联合签名反对恢复死刑执行制度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在1997年之后,韩国已有超过10年没有执行过一起死刑,被纳入“事实上废除死刑的国家”行列。统计数据显示,停止执行死刑后杀人犯数量有所增加。1994年至1997年执行死刑的4年里,平均每年有607人因杀人罪而被起诉。但在暂停执行死刑的1998年至2007年10年期间,平均每年有800人因杀人罪而被送上法庭,杀人犯增加了32%。这是很难理解的局面,公众为保障犯罪者的人权却最终得到了更多犯罪率,在电影中,忠浩的表现也是全体韩国人的意志体现,他作为受害者无比仇恨犯罪者,当他有机会复仇时他会坚决的剥夺掉犯罪者的生命,然而他的行为却还是被赶来的警察所制止,警察再如何无能,依旧是法制的执行者,遍体鳞伤的忠浩只能被压着眼睁睁的看着杀手池英民被抬上担架。
(偏题一下,关于中国的死刑制度,我是支持废除的,具体理由贺卫方教授都说出来了,详见:“九大问题拷问中国死刑制度”)
《追击者》阐明了导演对人性的立场,一个品性不良的皮条客疲惫的靠在病床前,轻轻的握起那个小女孩的手——她的母亲被自己派出去接客而丧失了生命,这个脾气暴躁的“人渣”也会显现出温柔的一面,虽然略显无奈,但也是救赎。
月光如洗,基督不语。
设定其实很简单,但故事走向出人意料。剧本没有任何花里胡哨,直接把现实的各种平庸和愚蠢提炼成了大块绝望的黑色。困兽犹斗金允石,平静嗜血河正宇。
世界如此荒唐……
开头处理得太好了不是么,拐来拐去,一场雨干干净净,却…… 很简洁有米有。技术扎实,摄影和剪辑赞,处女作诶这品质。追逐戏。大叔和小女孩的戏。批判现实和故事结合得自然,而且直指体制(导演是有多讨厌韩国警察啊)。人渣。猪头(杰伦在日本拍完AV又跑来韩国演电影戏路真宽啊哈哈)。
十三条人命,比不上市长脸上一泡屎
疯子和变态不可怕,人群之中毕竟是个别。低效率不作为的制度才可怕,因为它关系到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
打死他!!打死他!!打啊!!打死他!!!!!!
情节不拖泥带水
让人痛心疾首、悲伤欲绝的影片。影片让我双手紧握,心跳加速。痛恨整个司法机构和行政机关的无能与腐朽。一个被人们鄙视的“皮条客”却是一个最卖命、最有感情的人。在追击者与犯罪者之间的多次交手之间,警察一次次的误事。本来以为追击者会救了美珍,可是,迟了一步,然而这才更现实,让人更心痛。
太拖了,要不然很好。另外,那女警察纯打酱油的?
欲扬先抑,人渣最后变英雄,比黄海痛心,比杀人回忆亢奋。韩国这种电影最终都表达了一个主题:警察真是无能到牛逼。
大屏幕的观感实在是过于刺激了,拳拳到肉,次次见血,几乎有生理不适感。铁钩、锤子、凿子,用工具残忍杀人,让人感觉到无边的绝望。更加绝望的是,看似逃生口就在眼前,却又重回魔窟。政府无力,警界内斗,最终靠恶民自己解决问题。而这不就是生活最残忍的真实么?慎看,内伤。
被小卖部大妈气死了。。。另外,最近看了日本和韩国讽刺天朝的犯罪片,我国何时才能出现
不怕变态的杀手,就怕猪一样的小卖店老板娘。
讲的就是一个没有性能力的压抑青年为发泄性欲接连不断的用锤子和凿子代替阳具凿进女人体内的故事 警察什么的都是陪衬
杀人回忆之后,很让人难忘的韩国犯罪片
非常好,警察无能到了一定程度,方圆走路5分钟的范围,很小了,怎么都查得到;既然知道放的人有问题,不能多派点人手跟着啊?何况凶手还是回家,不能蹲点啊?还有谁能告诉我小女孩碰到了什么事被打昏了?
关键是人家的处女作啊
我是王大锤,万万没想到最终我还是把那个女人杀了……故意让人捉急啊,懂了手法后就故意不着急,抻着看,反正可以看小河的高潮演技,他笑着说“我没卖他们,我把他们杀了啊”真是太…原来他和老金当时就交过手了。节奏太拿人,一波多折不留任何希望比杀人回忆节奏还快(视角不同)觉得没必要跟宗教扯上
为了塑造孤单英雄的形象,而犯下犯罪片大忌——猪队友使用过度。这招真应该明文禁用的,对观众是一种伤害。
活在一种毫无保障的秩序缺失的世界,毫无安全感可言,警察的办事程序与对案件追查的不置可否令人震惊,是什么让变态杀手嘴角永远泛着镇定的微笑?是整个社会的冷漠。冷漠是源于怯懦与认知错误,他们不知道他们放弃去保护的,其实是自己本身以及身边与自己有关的所有人。它最可怕的地方在于,这一切让你知道是真的,血淋淋和杀手不可怕,是因为它是真的才可怕。它以前发生过,现在发生着,将来也不可杜绝。与之相比,《死神的精度》变得温吞而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