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目标希特勒

战争片美国2008

主演:汤姆·克鲁斯肯尼思·布拉纳比尔·奈伊汤姆·威尔金森

导演:布莱恩·辛格

播放地址

剧照

行动目标希特勒 剧照 NO.1 行动目标希特勒 剧照 NO.2 行动目标希特勒 剧照 NO.3 行动目标希特勒 剧照 NO.4 行动目标希特勒 剧照 NO.5 行动目标希特勒 剧照 NO.6 行动目标希特勒 剧照 NO.13 行动目标希特勒 剧照 NO.14 行动目标希特勒 剧照 NO.15 行动目标希特勒 剧照 NO.16 行动目标希特勒 剧照 NO.17 行动目标希特勒 剧照 NO.18 行动目标希特勒 剧照 NO.19 行动目标希特勒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8-04 04:38

详细剧情

1944年,二战如火如荼,战争局势波谲云诡。纳粹德国四面出击,但在盟军的合力反击下,德军攻势已成强弩之末。此时此刻,德军一部分高级军官意识到战争的天平已经倾斜,希特勒(David Bamber 饰)的战争策略将引领德国走向灭亡。越来越多的军官相信,只有除掉希特勒及其支持者,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并通过和谈与盟军达成协议,才能最终拯救德国。 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一个名为“瓦尔基里”的计划应运而生。在整个计划中,陆军上校克劳斯•冯•施陶芬贝格(Tom Cruise 汤姆•克鲁斯 饰)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出身贵族的施陶芬贝格一度倾心希特勒及其纳粹纲领,他于1943年率装甲师驰骋北非突尼斯战场,并在此失去右手臂、左手两个手指以及右眼。战争的残酷令他的思想发生巨大转变,回到德国后他作别妻儿,与刺杀组织高层军官共同开始策划谋杀最高元首希特勒的危险任务……©豆瓣

长篇影评

1 ) 不是历史片的历史片

昨天电影票要到期,去看了阿汤哥主演的《行动目标希特勒》。强烈向大家推荐这部片子。

说实话选这部片子是因为实在找不到什么片子看,纯当消磨时间。但影片开始没多久就把我吸引住了,情节非常紧凑,但是不像好莱坞大片的风格,有点历史片的感决。虽然我们早就知道了这段历史的结局,但是整部片子,都让人不自觉地感觉到紧张,完全被情节的发展所吸引。看完之后,让人深深感到历史的残忍,不胜唏嘘!

2 ) 片名:女武神

翻译成刺杀希特勒真傻。

很早以前,刚看到英文片名,我就凭直觉判断,这个valkyrie是女武神的意思。
熟悉希特勒和纳粹历史的人都会知道德国音乐家瓦格纳的地位无比崇高。
而了解瓦格纳的人就会知道他的作品 尼伯龙根的指环。顺便说一下 指环王 和 尼伯龙根的指环 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尼伯龙根的指环由四部歌剧组成,第二部正是女武神,其中 女武神的骑行是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奏的作品(以色列乐团除外)。

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因为在北欧神话里女武神负责骑着白马,用盾牌运送死去的人间英雄到天堂。暗指影片中刺杀未遂的英雄们。

另外在歌剧中,女武神布仑希尔德因反抗了父亲大神沃坦的命令,保护一对乱伦的兄妹齐格蒙德、齐格林德而受到惩罚长眠不醒。正像主人公反抗德国人民的父亲希特勒的命运。

纳粹对于北欧神话情有独钟。从党卫军的ss标志到很多党卫军部队的标识使用的都是北欧古文字符号。

关于瓦格纳的歌剧女武神,详见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93%A6%E6%A0%BC%E7%BA%B3&variant=zh-cn
对我而言,这段历史非常熟悉,甚至看过saga的节目分析为什么刺杀失败,主要原因在影片中全有反映,就不多说了。据说那个去吃午饭的将军耽误了政变。
收获是看到了当时希特勒参与规划的柏林政府区以及一些建筑。

还有,德国国防军因为施陶芬贝格等人的行动和牺牲,多少洗脱了一些罪恶。当然也付出了代价,例如隆美尔将军。

打算搞尼伯龙根的指环来听听看看,据说根本听不懂,没关系把故事背下来。

3 ) 真正的爱国主义是防止政府侵害国家。

这部影片结局其实已经没有悬念,恐怕几乎很少有人不知道这场由汤姆克鲁斯扮演的军官所策划和亲身实施的刺杀活动,终究只是一次徒劳。尽管如此,影片所释放出的紧张气氛仍不时地让人产生屏住呼吸的感觉,观众知道希特勒不会因此而死,其所暗暗盼望的,只是汤姆克鲁斯也不会因此而死。总之,在让观众从情感上卷入这场注定要失败的“刺杀”的这一点上,影片做得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我想这得益于编导对叙事节奏和细节的出色把握。有一个细节在此值得一提,即汤姆克鲁斯在上级要求之下被迫喊出“希特勒万岁”时所伸出的那只断臂。它表明主人公对所谓“元首”的一种不认同的态度,同时也向观众暗示出这种“崇敬”无非只是一种残缺的情感、一种终将自毙的政治癫狂。将人物的政治理念转化成如此简洁而又意蕴丰富的视觉语言,真的不由让人拍案叫绝!

影片结尾,当汤姆克鲁斯被“处决”之前喊出“德国万岁” 的一瞬间,我终于意识到,其实,这才是一部地道的爱国主义影片。西方有句名言:“真正的爱国主义是防止政府侵害国家。”当纳粹政权露出狰狞的法西斯面孔、当伟大的德意志民族面临被希特勒以救世主的名义将其毁灭的时候、当爱国的情感被独裁者别有用心地同拥护元首混同在一起的时候,真正的爱国者,我想就应当如影片的主人公这样,用自己的胆识和牺牲来叫停暴政,将国家还给人民。

4 ) 拯救好莱坞之作

相比此片,奥斯卡其他的得奖作品让我失望。

贫民富翁——男版灰姑娘。哥哥挂掉了,弟弟还能来一场欢天喜地的歌舞。

返老还童——菲茨杰拉德的讽世之作变成琼瑶剧。如卡夫卡笔下的变形人一样遭遇的巴顿,一生经历被父亲、爱人和儿子的抛弃,在电影里却变成了人见人爱花见花开。

朗读者——原作中就那么短短的一两段情色文字,在电影里是花样百出,下足血本。

米尔克——充斥着政治正确的口号,永不落伍的美国式英雄。

……

好莱坞知道观众喜欢哪些意淫:很黄——情色;很暴力——战争虐杀;很傻——弱势群体;很天真——使劲煽情。看看今年和历年的得奖片吧,挨个填进去就是。

而像Valkyrie这样的片子,不肯媚俗,结果就是一个提名也拿不到。我对Valkyrie的欣赏,不在于此片提供了什么,而在于其敢于放弃什么。

1. 没有安排血淋淋的审讯和虐杀场面,虽然密谋集团中安排一两个成员被盖世太保抓走是顺理成章的事。

2. 没有安排炫目的武打和枪战。想想辛格在《X战警》一二中能把武打拍到多么花俏,这功夫全搁下了。

3. 没有安排双方猫捉老鼠的斗智情节。随便增加一个虚拟的反面角色,就能增加影片的紧张程度。

等等。甚至连史道芬堡显赫的身世和德国最年轻上校一类的英雄光环,以及他思想的转变历程,都被舍弃不用。讨好观众的噱头全部省了。Valkyrie没有把观众当做头脑简单的、寻求感官刺激的对象。

影片以大量篇幅来描述整个行动的每一个细节,尽管这些细节琐碎而枯燥。纪录片似的详尽,教科书似的乏味,然而,历史的厚重感,人物的阳刚之气,也就是这么出来的。

根据探索频道的资料,1944年7月20日之后是二战最残酷的阶段,九个月中战死人数近一千万人,超过前五年总和。在史道芬堡面前的赌注很明确:博浪一击成功,能挽救几百万人的生命。如果失败,将赔上几百人的生命,且连累家人。不管成功与否,他自己都得终身背上“叛徒”的罪名。史道芬堡能在这个时候站出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一力担当组织人马、实施行刺和指挥政变三大重任,而且运作到离成功只差一步,可以说这个历史人物的胆识,已经不需要任何背景陪衬,足以让好莱坞的蝙蝠侠闪电侠蜘蛛侠黯然失色。

影片精心锤炼的是史道芬堡的台词,所有的对白同时兼顾简洁和隐晦,点到即止,双方心领神会,完全是高手对决的风范。

例如:

——史道芬堡第一次见面就向弗洛姆明确表态:"这个决定是针对元首的。" 停顿。"只针对他一个人。" 措词非常文雅,却蕴含强烈的杀机。

——弗洛姆游说希特勒审批改动后的计划,希特勒已经婉言否决,眼看要碰壁。史道芬堡啪的打开皮包,掏出公文直递过去,不容拒绝地说:“元首,请你签署这个。”

——和副官一起进入“狼穴”,两人远远看到管通讯的眼睛男。副官问:“是你的人吗?”史道芬堡看到眼镜男扔烟蒂的动作,回答“现在是了。”真是“胆大如斗”!

在动作片、特技片横行的年代,阿汤在好莱坞反而推出这样一部完全写实的、需要再三品味的影片,不由人心生敬意。

更有意思的是,正因为台词设计得需要一定智商才能明白,剪刀手爱中华没有发觉其中的奥秘,居然把Valkyrie当做大片引进了,要知道肖恩潘的奥斯卡得奖致辞可是给改了个七零八落。于是,独眼龙有机会歪着脑袋,一遍又一遍地教育中国观众:

你能够效忠国家或元首,但无法二者得兼。



5 ) 勇敢的行动,精彩的电影

不管施陶芬贝格他们的真实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德国,还是为了私利,他们能够意识到希特勒领导下的德国和战争是没有出路的,他们想推翻希特勒,提前结束战争,仅凭此点,他们就是正确的。在希特勒被绝大部分德国人神话、崇拜、权力如日中天的时候,他们敢于密谋反对希特勒,挽救战争中的德国,他们无疑是勇敢的也是可敬的,历史应该肯定他们的行为。至于狂人邱吉尔对他们“狗咬狗”的斥骂,可以忽略不计。在骄横自大的邱吉尔眼里,没有几个是值得他肯定的,看看他对苏联和中国的态度就知道了。 电影拍的很精彩,把整个“瓦尔基里”计划的来龙去脉交代的清清楚楚,即使没有历史常识的观众也能看得明明白白。尤其是片子的结尾很是悲壮,让人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和“壮士一去不复返”的唏嘘感。其实,只有希特勒被干掉,政变才有成功的可能。只要希特勒还喘气,政变是不可能成功的,因为在绝大多数德国人心目中,当时的希特勒就是他们心中的“神”,就如同日本的天皇一样,有可能会被本国人推翻吗? 我看的是泰盛出的正版D5碟,效果还不错,尤其是国配,非常棒。但片头的效忠希特勒的誓词中文字幕翻译只把希特勒的身份翻译成德意志帝国元首和三军最高统帅,故意隐去了希特勒也是德国人民的代表的事实。英文原文如下: I swear by God sacred oath: That I shall render unconditional abedience to Adolf Hitler Fuhrer of the German Reich and people, Supreme Commander of the Armed Forces, And that I shall at all times be ready,as a brave soldier,to give my life for this oath......... 中文字幕翻译如下: 我在神前宣誓, 无条件效忠德意志帝国与其元首、 三军最高统帅希特勒, 并且随时准备为元首英勇捐躯......... 很明显,英文第三行的中文意思应该是:“德意志帝国和人民的元首”,而不仅仅是“德意志帝国的元首”。个人认为应该尊重历史,还原历史原貌,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还有开头的“Tunisia”就是北非的“突尼斯”,字幕非要译成“突尼西亚”,希特勒的“狼堡”(Wolf Lair)非要译成“狼窝”,个人感觉有点太小心眼了吧。但瑕不掩瑜,总体上碟子出得还算不错。 PS:不管哪个国家,不管什么制度,只要搞个人崇拜、个人集权、个人造神,这个国家就危险,就会走上歧途,就会祸国殃民。这应该是个真理。 另外关于这次行动还有一些后话:那位一个电话就倒戈的雷默尔少校,在之后自然是飞黄腾达,在杀害了施陶芬贝格等人后旋即被晋升为上校。不久被调到希特勒的近卫部队担任旅长。之后又被升为师长。二战结束时被俘,活到1997年;影片开头那位用葡萄酒炸弹企图刺杀希特勒的将军特里斯科夫(也是最后用手榴弹自行了断那位),他的助手菲利浦·冯·伯泽拉格尔(就是和特里斯科夫一起等电话那个年轻军官)是这次行动的炸药提供者,也是暗杀小组中屈指可数幸存的人,他也活了下来,于2008年5月1日辞世;还有电影中没有出现的一位斯派达尔中将(Hans Speidel),他也是阴谋核心人物,但是事发后他立即来了个“坦白从宽”,像只疯狗一样乱咬别人,想着谁就要谁。最后连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上司,大名鼎鼎的“沙漠之狐”隆美尔元帅都咬了进去,逼得隆帅被迫自杀。希特勒并没有想对待弗洛姆一样把他杀了而是留下了他的一条小命。战后此公向盟军大吹自己是刺杀希特勒的“功臣”,结果官运亨通,先是当上了西德军的陆军司令,后来又担任了北约欧洲部队的总参谋长。

6 ) 装逼遭雷劈

我是在电影院看的,看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么好的一部片子。情节紧凑,代入感强,细节也没有大的BUG,再加上一众叫不上名字但眼熟的演技派当绿叶。唯一的缺点就是人物太多,有些人物前后交代有些不清楚,比如最后被逮捕的一个什么元帅貌似之前就没怎么提到,也许是我没注意看(不好意思,中间上了个厕所,实在憋不住了)。总的来说,情节有些单薄,这个确实存在一定问题,但并不妨碍让人们去关注那段历史,那些人。

结果回来豆瓣看了之后,感觉有些意外。我不理解这么好看的一部片子。有些人非要装品味,玩深沉,还突然冒出了很多历史专家。就我观察,这些人并没有从一部电影的角度去分析这部影片的得失。他们主要的目的是表达自己上过大学。说什么靓汤的片子,偶像派,很浅薄,浅薄NMLGB啊,靓汤毕竟还是演过生于7月4日和借刀杀人这样的片子,论演技我坚决顶他,至少我在看这部片子的时候,从来没意识到这哥们是靓汤!好像偶像派就不入他们的眼,自己有欣赏水平。又说什么历史不是这样的。拜托了专家们,这只是一部电影而已。如果大家看电影的时候看的银幕上的那个人是靓汤而不是施陶芬贝格,如果这部电影变成了大家表现自己是历史高手的“找不同”游戏,那恐怕才是这部电影最大的失败了。一句话,要研究历史,就别装逼学人家看电影——都知道您上过大学,您特心事重重,若有所思,行不?您可以去图书馆,可以去CCTV百家讲坛,您今后就是别去电影院。更有的仁兄,还以什么德国人说英语来否定这部片子。我反而觉得导演在这方面的处理是到位的,至少比其他一些类似的片子到位,因为片头的字幕都是从德文再变成英文,靓汤开始写信的时候的旁白也是德语然后变成英文,这样的处理就很好啊,既交代了历史背景又不影响这是一部英文片的事实。何况这部片子并不是类似于硫磺岛上的来信,或者亮剑那种需要用不同语言突出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片子,人家压根就是发生在一个国家内部的,这个时候操什么语言其实并不重要。明白不?还装B不?

总之,个人觉得这是一部好片子。好吧,这次就让我勇敢的表现一次自己的浅薄吧。文艺(女)青年们鄙视我吧。我是SB,我没上过大学。

最后引用一句孔子的话送给某些人——莫装逼,装逼遭雷劈。呜呼哀哉。

7 ) 历史没有假如,也往往没有真相

1944年7月20日,位于德国拉斯滕堡希特勒的元首大本营——“狼穴”里发出了一声爆炸巨响,这就是冯·施陶芬贝格上校等人实施的著名的刺杀希特勒的“瓦尔基里行动”。

熟悉二战历史的人,应该都知道这次失败的刺杀行动;很多人把这次行动看作是一次正义行动,看作是德国人民反抗纳粹统治的一个重要标志。但其实,史学界对这次行动仍然没有统一的定论,褒贬不一。英国的二战首相丘吉尔先生甚至评价这次行动是“狗咬狗”。

我是一个二战历史的爱好者,从我接触到的关于这段历史的种种描述看,我比较倾向于丘吉尔的观点。我认为,以施陶芬贝格上校为代表的一群德国人之所以要刺杀希特勒,其实并非是想通过刺杀希特勒来结束其发动的战争,而是要从希特勒手中挽救德国当时已经不可避免的败局。因为受到这次事件牵连被处以绞刑的纳粹德国军事情报局局长、海军上将卡纳里斯的一段话,可以为我的这个观点做一个旁证,——他说,“我觉得德国在这场战争中如果遭受失败,无疑是个灾难;但如果希特勒获胜,那将是更大的灾难……”,而这段话实际上代表了当时相当一部分德国军人的想法。

当然,这只是我这样一个历史爱好者的个人看法。对于历史真相的揭示,最终还要依靠历史学家的深入研究以及史料的支持。只是,历史往往没有真相。

布莱恩·辛格导演、汤姆·克鲁斯主演的电影《瓦尔基里Valkyrie》,讲的就是这段历史故事。而且,很显然,这部电影是一部歌颂施陶芬贝格上校等德国军官的美化或者修正之作。当然,可以原谅的是,作为一部商业电影,这种好莱坞式的设计无疑可以让正义与邪恶泾渭分明,也可以让电影变得悲壮、好看,而且也让广大观众看得不那么累,——毕竟大家花钱看电影是为了娱乐,而非沉重地思考点儿什么。

所谓“瓦尔基里行动”,本来是一个镇压德军内部骚乱的应急行动计划,但其实是施陶芬贝格上校等人以此为幌子,实施的一次暗杀希特勒、夺取德国政权的行动。瓦尔基里,是北欧神话中众神之王奥丁的女使,是女武神和命运之神。德国作曲家瓦格纳曾经写过一部歌剧《Die Walküre》,译作“女武神”或“英魂传唤使”,是其四部曲歌剧《尼伯龙根指环》的第二部;其中那段著名的序曲“飞翔的女武神”,脍炙人口,在影片中,这段音乐在施陶芬贝格上校家里的唱机上播放过,也是他命名该计划的灵感所在。众所周知,瓦格纳是希特勒推崇的音乐家,在影片中,当希特勒签署这项行动计划的时候,他意味深长地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不了解瓦格纳,就不会懂得瓦尔基里”。

于是,《瓦尔基里》这个片名也因此变得意味深长。我今天逛街的时候路过一间电影院,看到这部电影正在上映,片名翻译成了《行动目标希特勒》;我所买的D碟上,汉译名字是“刺杀希特勒”。老实说,这两个含义片名,都没有原名“瓦尔基里”精彩和富含寓意,之所以翻译成现在这个样子,原因无非是文化差异,毕竟中国的大多数观众看见“瓦尔基里”这个名字基本上会一头雾水,反倒不如“刺杀希特勒”来的直接。

对于这类电影,我的兴趣其实不大,与其看这样一部根据历史改编的电影,反倒不如去读两段相关历史记录。但人总是这样,我就是想看看拍过《X-men》这样电影的布莱恩·辛格能把这样的题材搞成啥样儿,也想看看阿汤哥究竟怎样演绎这样一个历史真实版的Mission impossible。结论是,好莱坞实在不适合搞这种题材,这故事如果让德国人自己拍,可能就会变成另外一个样子。

而这部《瓦尔基里》,除了阿汤靓、军服帅之外,我最深的印象就是导演很成功地实现了他的意图,亦即把施陶芬贝格上校正义化、悲壮化,与该事件相关的一些深层次的历史因素基本上被剔除干净,一切都停留于肤浅的表面,更像是一部传奇剧,而非历史剧。甚至连人物都不曾深入刻划,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没戏”,而且故事的框架太紧,以至于人物都成了故事的匆匆过客,即便是主角阿汤哥也没有很出彩的戏,于是,就像那三部《Mission impossible》中一样,阿汤只是个明星,只是个招牌,而非演员或者人物。而我更喜欢的,是《雨人》和《大开眼界》里的阿汤,因为那人物身上有戏。

指望电影给你历史的真相,当然是不靠谱儿的,即便是当年苏联拍的那些篇幅巨大、场面恢宏的二战历史电影,也是有其立场、角度和篡改的。当然,电影毕竟是电影,其主要功能还是娱乐大众,如果真的把电影拍成历史典籍,估计也没人捧场。而历史,又偏偏是这么个往往没有真相的玩意儿。至于施陶芬贝格上校究竟是英雄还是“狗咬狗”,其实不必太在乎,毕竟刺杀往往没有办法改变历史的进程,毕竟他的刺杀失败了,而历史又往往不能使用“假如”来设想。就是这样。

短评

阿汤哥信科学教后果然傻了,然后导演大概也是个二逼,使得整部片子成功俱备了一种傻不叽叽不知所谓的诡异气质

8分钟前
  • Mr.D
  • 很差

★★★半 ~ !

10分钟前
  • Ariza
  • 还行

和爸爸妈妈一起在电影院看,很幸福。

15分钟前
  • 影熟人
  • 还行

根据真实历史改编,此话不假,咱在《第三帝国的灭亡》里瞧得其中玄妙,看来这电影的说教就忍受一下吧,真正应该讨论的民族性问题有点含糊,不喜欢

18分钟前
  • StanGoD
  • 较差

only watched the first twenty-six minutes

19分钟前
  • hospitality
  • 还行

唯一的亮点是刺杀结束后的有秩序的反叛行动,为人民起义、恐怖组织提供了良好的教材。

21分钟前
  • 麦田
  • 较差

政治事件有时候就是瞬息万变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23分钟前
  • 择日而王
  • 还行

历史没有假如,也往往没有真相

25分钟前
  • 握不住的灵魂
  • 还行

《行动目标希特勒》这部电影里的一群人,篡权夺位的意思绝对大过反抗纳粹、拥抱正义,小汤死的时候可以喊:“德意志万岁!”为什么当初不选择充当人体炸弹?

27分钟前
  • 蛮爷
  • 还行

悲剧了

31分钟前
  • feenter
  • 力荐

德国人,策划一次暗杀如交响乐般庞大,只可惜没有事先把执行部队和通讯渠道的头头拉拢过来,结果这两人奉命行事坏了全局。但说回来,阴谋只能限制在小圈子里,何况当时的大环境,即便小圈子都不坚定,难怪会失败。

35分钟前
  • funny_vee
  • 推荐

可以用来学习如何干事。。。

37分钟前
  • 暖鱼
  • 推荐

汤哥的制服虽然诱惑,但是腿真好短啊……(妈的和这个电影有关系么)

42分钟前
  • Abe
  • 推荐

靓汤的电影,即便内容不好,也算饱了眼福。比起条理性,逻辑性,节奏性,视觉听觉性,更喜欢同期的《黑皮书》

45分钟前
  • 神诺诺
  • 还行

多好的素材,拍的这么好莱坞式稀烂......

48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较差

两小时的片长做得再好,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份“压缩饼干”。对历史有兴趣的,建议先读《第三帝国的兴亡》以助于消化。

51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推荐

太他妈好看了。。。

56分钟前
  • Charlie
  • 力荐

操着流利英语的德国鬼子 看着真别扭

58分钟前
  • 手机永远快没电
  • 还行

6/10。可以删去30分钟,举黄牌和枪决几幕硬生生搞成了主旋律。本以为剧情会纠结于策划行刺的过程,没料到两方通讯战和继续控制柏林的打算对我这种历史盲而言还有点张力,只是叛变结局已成事实的情况下,再玩简单的事件铺陈毫无悬念。应该重点放在主角暗杀失败后的心理,妻子停车吻别的闪回简短但感人。

1小时前
  • 火娃
  • 还行

战争和政治实在太恐怖。

1小时前
  • 莫呼洛迦-屁股上的青春在歌唱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