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我会自愿给一部烂到家的电影写一些感想,虽然我也只是一个烂到家的键盘侠。包贝尔确实不太适合做导演,做演员时候演戏尬,做导演矫情,放不开。
《阳光姐妹淘》的韩国原版是我大学时期喜欢到难以自拔的一部电影,重复看了很多遍,毕业后也还是很喜欢重看,很难数清楚自己到底看过几遍。年纪一大,对过去的事没有多少精力去掰扯了。一过三十岁,家庭和工作的各种糟烂事把我的精力和回忆也蚕食得差不多了。
画横线,我是男性。
或许看到这,你会很奇怪,似乎《阳光姐妹淘》这样的电影,不该有正常的男性粉丝。或许,我不正常。
除了生物学上有一个姐姐之外,我没有兄弟,没有姐妹。大学时期看完《阳光姐妹淘》,觉得那份友谊真好,可以在时间和生活侵蚀过后,依然坚强。很希望自己当时所在的那个大学宿舍里的六个人,也能变成那个样子。当然,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健康地活到自然死亡,我渴望的是那份友谊的纯洁和真诚。
可是十几年过去了,却发现,生活成了一锅粥,在内卷的波涛和竞争的世界里,我渐渐变成了末位淘汰者,而另外的人,也都几乎没了什么明确的消息,只知道他们大概活在哪座城市,其余的也只有朋友圈里的零星生活碎片。而有的人,哪怕是朋友圈,也再也见不到了。
见不到的那个人是我们6个人里面年纪最大的,传说他是87年的,而我们那一届大多是90或者91年,零星的几个复习生是89年的,所以我们在日渐熟悉后,称呼他叫“老大”,他也自然成了舍长,一个被推来推去的光荣职位。长得瘦瘦的,留着郭富城那般港帅的发型,走路的时候头会微微低一些,似乎害怕对面走过来的人看到他的帅气容颜。五官很秀气,脸很小,在他那头蓬松的秀发之下,羞涩的容易让人怜爱。但是年纪这种东西在人身上的痕迹是藏不住的,他笑起来总是有一些邪气,不像我们那个时代的单纯,眼睛里透露着些许精明,有着我总是学不会的盘算。很快他就在大学找到女朋友了,然后每天猫在楼道里打电话打到半夜才会回来。
目前混的最好的是最高的一个,那时候有192,人涨的也很帅气,看朋友圈,最近好像又长高了。人有能力,真的是在哪都不会混的差,到哪都吃得开。他是非常会交际的人,大学没开学之前就利用贴吧和校园网等各种渠道跟校友们联系,认识了很多人。一到学校,就和很多学长学姐打成了一片,全身上下都是Nike,是我大学四年都没穿过,现在哪怕我有钱了,依然不舍得买的牌子,不是我穿不起,而是觉得没有穿的欲望了。后来他就一步步爬上了校学生会主席的位子,在各种晚会中大放异彩。毕业的时候参加了一个比赛或者培训,进入一家非常有名的大公司,在北京混的风生水起,做到了公司宣传部副部长的位子,比公司很多老前辈都牛掰。朋友圈主要就是到处出差,各种五星级酒店和有意无意露出的奢侈品照片,看着让人直羡慕。我们上一次微信有联系,好像还是在2016年吧,那一次,我知道了他是同性恋。
住在我下铺的那个,一直是让我觉得很矫情的一个,可是人也很真诚。刚上大学的时候也是一个很入流的人,一般潮,属于美邦和森马系,现在应该叫HM或者优衣库系。说实话,我到现在都觉得自己不怎么了解这一个人。平时也会一起玩一玩,但是总觉得隔着什么,也总是觉得他从始至终都没把我放在眼里。后来他的朋友越来越不是我们,更多的是和其他系的人一起玩了。再后来他考上了八大名校的研究生,成了某省级卫视的记者,也是经常天南海北的去。2016年和17年我路过他工作的城市,都有去看他。2016年,他还带着我在南京转了一圈,17年请我吃了一顿工作餐就去上班了。我也没给他带什么好东西,16年带了一桶义乌的麻花,看起来很廉价,不知道他是否会扔进垃圾桶。17年带了一本书,阿斯塔菲耶夫的《树号》,还套了当地一家很有名的书店的袋子。他说自己曾经在我们上大学的那座城市见到过老大,他当时站在路边等公交车,而他也没有下车。
最不爱去上课的一个,是来自南部某省份的游戏王。刚上大学的时候,特别爱装逼。东北同学妈妈请他吃饭,他总爱点评每一个菜,说北方的做法不如他们南方的做法好吃,把同学妈妈气得够呛。一开始他也是上课的,后来就不去了,每天都在宿舍打游戏,打的宿舍经常断电。我们也不会主动去充钱,都是他自己一次10块钱的充。他高中时候就有女朋友了,女朋友来看他,他还从学校门口超市买了山竹,说是他女朋友从老家带来给我们吃的。那是我第一次吃那个水果,当时也不知道叫什么,很久以后小山竹火了,我才知道山竹是什么。再后来,我也就不怎么关注这个人了,因为他肯定在宿舍,人贩子都抓不走。后来看另一个同学的朋友圈,他结婚了,远在新疆的同学,还去给他当了伴郎。
还有一个,是和我最好的,因为我们都是村里来的,一看就是穷人家的两个孩子,穿得土,晒得黑,头发短,没有发型。手机都是500元以下的,现在叫老年机。他是家里的老三,哥哥姐姐都结婚早,父亲好像是个农村教师,日子过的紧一些。刚上大学都快过去一个学期了,他还没有买手机,也是宿舍最晚一个买电脑的,更是宿舍里打工最勤快的,在肯德基做钟点工,做到很晚才回来。后来他真的跟餐饮行业结了缘,去了浙江一个地方,干了一段时间的餐饮经理,后来自己开了一家鸭血粉丝汤馆。疫情期间遭了打击,问我借了一些钱。借钱之后我们的联系就更少了,我怕伤他自尊心,也不敢联系他,怕他担心是要钱。他也怕我担心不还了,每次收到我的节日祝福,都会回复“一切都记得”。看到这句话我都不知道说什么好,那点钱我还是不缺的,你拿着用就好,不用还。后来看他的朋友圈,好像是开始干夜班的西餐,好像也开始送外卖了。后来我结婚的时候,他又找我借钱,可是我真的拿不出来,手头是用钱的时候,就不好意思地回绝了他,再后来,就真的不怎么联系了。
最后说说我吧。
刚上大学的时候,天性解放,做了很多愚蠢出格的傻事,努力地融入一个又一个圈子,却又被放在一边。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被培养长大的,天生就很娘气,好听的说我秀气,难听的就直接用上了当时超女里流行出来的词汇“伪娘”,这些年又陆续诞生了“娘炮”等词,我也是服了自己了。大三做视频的时候,我还在同学的一个视频里,真的演了一把娘炮。在寻找阳刚这条路上,我也没少努力,大学毕业后甚至进了全国最阳刚的一个行业,试图扭转和改变自己的状态,唤醒身体里某个刚性基因。
应该是失败了。
在这个全国最阳刚的行业,十年,我渐渐活成了末位淘汰者。任职时间最长,职位最低,看着一个又一个起跑线上的朋友甩开自己,渐渐也就没了朋友,有的变成了领导,有的也只能是同事。中间也有过很要好的人,后来或许是我混的太差,没脸见他们,也就不再见了。
渐渐活成了隐藏角落。
虽然娘,但是我还是结婚了。见了不到5次,就领了结婚证了,然后努力生了一个孩子。女儿很可爱,肉乎乎的。
我是一个不会社交的人,但是性格很好,很多人愿意和我交往,但是我不会请别人吃饭,不是怕花钱,只是不知道怎么开口;不会给领导送礼,哪怕在饭桌上敬酒都会感到不好意思;不会和领导交流,除了一些官方的聊天和谈话,从没敲过领导的门。身边有些人看到我傻不拉几的,都替我着急,有人给我献策,告诉我该怎么提升,还有人帮我去找领导推荐,可是后来都没有什么结果。
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局限。不是笨,是缺少世俗的精明的一种蠢。
我是爱看书或者爱看小说的人,脸上总是挂着一副不高兴的表情,因为嘴唇自然朝下,总让人觉得我时时刻刻都在不开心。后来了解我的人,祝福我的时候,竟然还是说,开心一点。我本来是一个乐观的人,可能后来看小说看多了,被一种悲伤主义给侵蚀了,对这个世界多了几层悲伤滤镜,于是伤世感怀多了,成了一种没有能力还无病呻吟的状态。渐渐地,我承认自己的平庸,承认自己的失败,承认别人的努力和优秀,也开始承认自己的无知和自大。读书不是一种阶级划分,更不是你和世俗之间的鸿沟,或许是你和成功之间的鸿沟。因为,成功,就意味着你要和很多你看不上的东西同流合污,而你却又不想踏进那条河流。
我不会去阿谀奉承,更不会去推杯换盏,我也知道,个人的独自勤奋在政治圈子里,或许是换不来好的结局的。情伤大于智商的工作,在我这里,成了生存的基本,我成了一个领工资的机器。
还努力攒下剩余的情感。
我现在开始复习法考了,希望能离开这个圈子。可是当律师也不是我想做的,只是想给生活找点努力的填充物,过与不过,看命,我只是想让命,有些味道。
其实,我想当个作家,可是我都不敢告诉别人。
三十一岁,我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回看友谊,身后一片废墟。我没给自己留下什么,没有可以肆无忌惮打电话诉苦的人,没有可以寻求帮助的人,更没有可以随时去见又聊得来的人。
今天,无法想明白,我们是怎么抛下彼此的。
张丽君是好的,过得很说的过去,还有勇气去找回那些过去。而我,连面对过去的人的勇气都没有,真想把自己埋起来。读书多的人,心里或许都有几分傲气,觉得自己有点东西,哪怕在现实面前被碰的粉碎,也依然表面直立,哪怕内心已经一片狼藉。
我站着,就是在努力。
不知道该怎么写大结局了,不想写一些鼓励自己的话,因为毫无用处;不想表现得积极乐观,因为我真的很丧,文字的自我催眠已经没了意义。
人生,或许才刚开始,而我想躺平了。希望看到这片文章结尾的人,能留下一些鼓励我前进的话,或许哪句能够点醒我呢?
你试试。
学生时代的我,敏感、自卑、内向又放不开。并不是那种特别吃的开的人,所以跟我一起玩的都是固定的几个人。从小学开始就在寄宿制学校,半月回一次家。小学的同学就不要提了。初中时代,有几个玩的很好的现在有联系方式但是也不联系了。现在还能叫的上名字有zxf,zxh,sxr。其余的都叫不上名字了;感觉初高中像是人生的至暗时刻,高中现在记得的只有zby,zlc,也是有联系方式但是并不总是联系;大学生活疫情中度过,一大半的时间都在家上网课,玩的好的只有wyr,wjn,lyq;这上边的人都是我心底里的真心朋友,而我并不确定在他们心里我是怎样的,曾经的约定不知道能否兑现。他们或许已经结婚,或许也已经生子。我一直期待着能够去做他们的伴娘,没做成伴娘没有关系,希望你们接下来的人生依旧能够平安、健康、快乐!
文/梦里诗书
如若《阳光姐妹淘》在最初便是这样一出闹剧,那它不能在韩国电影中留下如此浓墨重彩的一笔。包贝尔对这样一部现象级韩国电影的本土化改编,纵然最大程度保留了原有剧情的主线框架,但从过犹不及的情绪,到自以为是的包袱,再到欠缺时代内涵的年代追溯,都使电影变得画虎不成反类犬。
真挚动人的友情是韩版《阳光姐妹淘》,跨越语言地域最为打动人心的所在,而想要嫁接重塑这样的情感,那么这部改编电影最为关键的要素便是导演对两个不同时代,十几个人物角色娴熟的驾驭力。从成片来看,纵然包贝尔手拿原作成片,尽力临摹复制,也加入了一些本 土化的元素,但电影仍旧没能重塑一如原片中那纯粹质朴的人物群像,而那群在原版里曾一起疯闹的最佳损友,也在缺陷了细腻的人物刻画后变成了观感生硬,情感做作的塑料姐妹花。
新版《阳光姐妹淘》一个最为明显的问题,便是作为导演,包贝尔在驾驭这种群像电影的能力上是欠缺的,即便是对照前作,他也不知道该如何去用细节铺垫人物之间的情感递增,这直接导致的后果便是原作中那些本用来突显姐妹情深的桥段,变得虚假生硬,这就例如一起打架在原作里既是一个高潮看点,也促进着女孩们彼此间的友情,但在新版里,她们的打架则变得尤为虚假刻意,同样的一个桥段,包贝尔与与原作导演姜炯哲便以能尽显云泥之别。
这种生硬,并不仅仅只是体现在角色塑造上,更体现在电影的方方面面,这就同样例如在时代背景上,电影生怕别人区别不了这是一部已经嫁接到本土的改编电影,在过去的时代里拼命的堆砌各种中国的怀旧时代元素,还滥用黄色滤镜来达到自以为的怀旧效果,但这种胡乱刻意的堆砌真是观众想要的吗?时代元素的体现更应该是一种融入到主人公生活细节上的方方面面,让人在不经意间重温于过往的记忆中, 产生时代共鸣,而这样滥用时代元素一股脑的堆砌,适得其反。
在这样一种生硬造作的观感中,不合时宜的搞笑成为了对原作经典的致命一击。纵观全片作为导演的包贝尔想为这部电影融入更多的笑点, 使电影在某种程度上也能留下他自己的印记,但正如同他在《胖子行动队》中的失利,包贝尔仍旧没有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其实并不善于去制造包袱,在《阳光姐妹淘》中虽然没有多少让人生理不适的笑点,但依靠装傻充愣所抖出的包袱,哪里还有一星半点的青春正好?又从何得见姐妹之间美好的情谊?其只给人带来了如坐针毡的尴尬。
谁都曾有过自己的青春年华,展现闺蜜友情的方式也不只有一种,属于中国自己的《阳光姐妹淘》其实完全可以只是借鉴原作的主体框架, 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又何必执意去照葫芦画瓢?借不来的阳光姐妹背后,还是创作者自身的贫瘠。
《阳光姐妹淘》,原版是韩国导演姜炯哲的作品,超过50万的网友在豆瓣打出了8.8的高分。七年后,日本导演大根仁翻拍,打分人数缩减了10倍,但分数还是维持在8.3分。
2021年,我国导演包贝尔再度翻拍,豆瓣开局是5.2分,目前已经降到了5.0,暂居端午档最低分电影。 必须承认,光是包贝尔这三个字,就足以劝退一大波观众,毕竟他执导的上一部电影《胖子行动队》只有4.2分,还曾经造下在自个儿婚礼现场几乎将伴娘柳岩推下水池的重大负面事件。
但在全国首映前一天,2021上半年最火的电影《你好,李焕英》的导演贾玲在个人社交平台上点评了包贝尔的《阳光姐妹淘》,并着重肯定了他在翻拍作品“本土化”方面的功力。
另一方面,被誉为“中戏200年没出现过的美女”的曾黎,飞天、金鹰、白玉兰大满贯得主殷桃以及之前在《演员请就位》中惊艳众人的“无双”倪虹洁的主创阵容也实具吸引力。
因此,我抛下种种成见,选择用一种客观的眼光来看这部电影。 但事实证明,包贝尔导演的破坏力实在是无法忽视。
01
首先就是贾玲肯定的“本土化”功力。
一组对比让大家感受下包贝尔的翻拍原则。
不难看出,包贝尔对原作的“致敬”已经具体化到这么细微的镜头语言方面了,而且这种情况充斥着整部电影,说句“逐帧翻拍”也不夸张。 而属于包贝尔的原创内容即本片的“本土化”情节,即是直接奉上各种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90年代劲歌金曲和上世纪港台男神女神的海报展,以及一系列挂在门上的零食小吃。
转存中...
转存中...
当然,这种表达方式本身并没有问题,可是影片实在是缺乏能引起共鸣和触发情感的具体桥段,在这种情况下光用歌曲和道具来怀旧是远远不够的。 更何况这一套已经被“用烂”了。韩版的故事背景是上世纪80年代的“光-州事件”,暴力是当时社会环境的符号化特征,所以各种“打架”的情节也随之成为影片的一大特色。
但97年左右的中国,并没有这样的标志性事件,若非要和当时的潮流扯上关系,那便是香港的古惑仔系列电影了。 然而,这类电影基本上还是只对当时的男性群体起到影响,其女性受众其实不多。没有了特殊背景的衬托,包贝尔又将原版动辄打架的情节直接搬过来,就会让观众满脸问号:暴力冲突的产生原因究竟是什么?
转存中...
当然,包贝尔并不会回答这一问题,他只会不分时宜、随时随地地响起背景音乐,自以为会引起观众的怀旧之情,实则只是让原本就吵翻天的撒泼发疯情节愈发雪上加霜而已。
02
被包贝尔拍没的“共鸣”
影片主要讲述七位曾是至交死党的高中同学因为种种原因分开,却在时隔23年后因为其中一位同学身患绝症而重聚的故事。
转存中...
在长达23年的时间里,每个人都各自经历了不一样的人生,少时的赤诚梦想无奈被现实打碎,但最终各自都收获了一份属于自己的惊喜。 对于这样一个故事而言,如何刻画七个女生之间的情感显然是影片最重要的任务,它需要一些具有感染力的情节来引起观众的共鸣。但包贝尔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影片上映之前,不少网友就对他执导女性群像电影这件事嗤之以鼻,甚至用“是个天大的笑话”来形容其之荒唐。 但作为看过影片的观众,我认为即使是撇开戏外的负面新闻不说,这部电影对女性的刻画方式还是有不少令人不适之处。比如,青春期的女性固然朝气蓬勃,但绝对不是聒噪闹腾。
在这部电影中,几乎所有少年角色在讲话的时候都是处于高八调状态,每个人都动辄大哭、大叫、大笑,十分莫名其妙。 又比如,年轻女生增进感情的交流方式绝对不只有呐喊式的口号。本片的一大高潮,即是城管来劝退小商贩在街上做生意时,“阳光姐妹”七人和死对头小团体之间的打斗场面。
但整个过程几乎可以用滑稽来形容,开始得莫名其妙、进行得乱七八糟、结束得更是让人满脸问号。 为什么?因为前面缺乏有感染力的情节来为这一高潮部分做铺垫,所以我们看到的只是七个女生撒撒面粉、推推人之后突然一起搂着奔跑了起来……
即便是本片话最少的李幽然和张丽君关系大跃进的那场戏,导演和编剧居然还是用大哭大叫这种方式来呈现。 缺乏具有感染力的故事情节,就无法让观众感受到阳光姐妹之间的深厚友情,大家的情绪根本不能被调动起来。而这一部分,正是包贝尔“改编”的内容,很显然,结果是一地鸡毛。
在需要他结合本土实际后做出自己的原创内容时,在对那个年代除却港台歌曲和海报之外的其他流行方面,比如说社会背景和学生群体的心理,他花的心思实在太少太少。 作为一部剧情向电影,故事情节缺乏感染力,人物之间的情感也就难以得到共鸣。
少年时期的聒噪闹腾还可以美其名是热血,可到林青去世之后,大家在遗像前热舞则有了坟头蹦迪的效果……
03
不属于包贝尔的“亮色”
不客气地说,这部电影不可多得的经得起推敲的片段全靠角色成年后的扮演者撑着。
转存中...
可惜的是,作为导演,包贝尔在改编方面一言难尽,却还将能够“拯救”片子的演技派女演员的戏份降到了最低。 殷桃的表现中规中矩,曾黎大美女更是全程属于镶边状态。
转存中...
不过,戏份虽少,但仍是起到了作用。 在这里必须夸一下倪虹洁。影片中她饰演的是成年后的邱玉红,学生时期曾一心怀揣着明星梦,成年后遭遇女儿天生患有难症而丈夫又不负责任地跑掉,为了给女儿治病她只好下海赚钱。倪虹洁有两场非常加分的戏,一个是她穿着单薄地站在街边,然后哆哆嗦嗦地拿出烟来抽的场景;
转存中...
转存中...
另一场则是她和两位高中死党见面之后,她在街边买了三个杂粮煎饼并当街大口吃掉的过程。
转存中...
两场戏估计分别都不到两分钟,但观众立马能从她的神情和肢体动作中感受出角色的落魄处境,从演员的表演中体会到梦想和现实之间的割裂感。
转存中...
而出场时间同样不多的张歆艺和马苏,也在仅有的戏份中让观众感受到各自角色的人生处境。
转存中...
但这些都是演技派演员的功劳,到了需要包贝尔调教的新演员方面,他则让她们几乎全程都是高八度地大喊大叫、大哭大笑。 对于改编作品来说,如何对原作进行保留和创新无疑是最重要的任务,尤其是跨国式的电影翻拍,导演和编剧需要考虑的内容就更深入了。很显然,包贝尔的导演水平并不足以支撑起难度系数如此大的电影创作。
转存中...
他毫不客气地“照搬”原作的镜头语言方式,在“本土化”方面则止于老套的歌曲和海报怀旧风,影片的内容缺乏应有的感染力,从而造成了观众对故事本身和各个角色的共情无力。而这或许就是50万人打出来的8.8高分原作,到包贝尔手里就只剩下5分的原因吧。
转存中...
青石电影| 柯棠 本文系青石电影原创内容,未经授权请勿以任何形式转载!
惊呆了,成年丽君跟林青在医院的见面让我感觉她们俩根本不认识….这小卖部认真的吗….几十年前有这个吗….翻拍可以,修改的部分没必要,没修改的部分没演好….小女主的哥哥长得比爹都老…这东北话好生硬…
那个年代的服装…这么韩范儿吗…对骂部分翻拍韩版的没事,衣服也抄…不太对吧
林青这性格单身到老不应该还是很飒,怎么能说出我后悔没结婚这种话呢…
演技最好的是小女主的奶奶犯糊涂那段…
影片的故事线做到了完整,叙事部分节奏平和不紧凑。全片都能感受到深厚的姐妹情谊。学生时代的姐妹情随着大姐大的离开而逐渐分崩离析。二十多年后再聚首,起初是互相觉得陌生,但随着长大后的相处,儿时的回忆和感情又重新拾起。非常适合姐妹们带上曾经的好姐妹去观影。在翻拍本土化方面做得有些不太巧妙,因为原版有特定的历史背景,本土化后强行改编做得有些不伦不类。但还是呈现了不少当时儿时的记忆,值得在电影中细细回味。
到底是什么时候,我们的青春一定要有帅哥美女、打架斗殴又或者是莫名其妙的歌舞呢?到底是谁规定了我们的青春呢?
拍得什么玩意儿啊,学生非得去学生禁入的地方?
跳大神?但凡一个经历过真实校园欺凌的人都知道这种事情对一个人人生的影响,用来做喜剧?找好题材好吗?
喜剧,所谓喜剧,是将生活中那些细微的喜乐扩大化,又或是给出一些个自创的笑话。校园霸凌?建议息影。
有些地方确实还行,值得一看。(譬如闹事打架那段)
所谓高中,有喜有乐,自然是不少阳光微风的。但更多的,应该是一份对高考的奋斗,对未来的希冀,请不要用这种东西荼毒人们的审美观。
所谓喜欢,是对一个人喜欢的小心翼翼,会因为自己的着装看起来土而感到自卑,会因为自己的不优秀而想要上进的。
我想这是喜剧,不应该认真,但我真心看不到有什么可笑的。我们的笑点,到底是什么?
导演想把那份包含青春理想以及现实的无奈立意拍出来,但实在是没能做到,台词、场景设计、画面渲染都不过关。
林青、李悠然人物性格角色都没立起来,几个角色之间的冲突也十分突兀,剧情推动全靠歌舞,尤其主角这个人物压根就立不起来。
嗯,真垃圾。
谁家的青春美颜滤镜八十层?谁家的男神女神面容姣好却造型动作做作?篮球,汗水,试卷,不时的违纪,才是青春的常态。
嗯,真垃圾。
垃圾就垃圾在它选错了题材,拍错了故事,造错了角色。总而言之,不应该出现在荧幕上。
以上,我认为理性评分5.9分。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也许正应了张爱玲
的这句话,才有了“姐妹淘”的存在吧。在一
群理解你、欣赏你、关心你的人身边,一起
哭过、一起笑过、一起吵过、一起闹过,你
的人生才算是完整的。我想,这就是《欢乐
姐妹淘》想要诠释的真谛吧。
我曾这样想过,当我们多年之后,找到了
自的工作,建立了幸福的家庭,拥有了可又
的孩子,回想起学生时代的生活,究竟有什
么事最值得留恋的。--朋友和恋人。
包贝尔是原罪,意外的比想象中好,因为原本故事的底子在,包贝尔还是很露怯,不断用歌曲来填充渲染情感。看上一版本日版的时候,最后觉得大姐拯救了所有人,但是没拯救女主的无性婚姻,而在这一版,感觉在找姐妹们的过程中,就让女主找到自己了。
我觉得还可以
建议包贝尔以后去拍漫改电影,你在片场把漫画放在手边,逐个画面100%还原出来,只要制作水准跟得上,说不定你就是中国的扎克·施奈德,从此成为视觉效果最牛逼的漫改大导。
建议大家看看复旦沈奕斐教授的评价,比电影精彩多了
好的部分都是原版有的,差的部分都是导演改的。
逐帧翻拍,感觉几乎不需要导演(包贝尔的主要贡献),以及塞了一大堆怀旧金曲,有点闹不住。
倪虹洁真是个顶好的演员,角色诠释超越原版。跳舞那个微笑含光的镜头真是没话说。绝对的divine feminine energy。音乐和细节都不错。看看迈克尔·哈内克逐镜翻拍自己片子的《趣味游戏》。翻拍是原罪吗?镜头不变是原罪吗?是导演叫包贝尔吧。正视一下自己人格角落的阴暗,阳光一点并不会掉块肉。
不是加个铅黄滤镜就等于回忆杀,也不是等于复制“请回答”系列。众筹包贝尔不做导演!
我们国家的电影就没有创新吗?包贝尔拍了日本的《我的机器人女友》现在又来拍韩国的《阳光姐妹淘》?真呵呵了,别人吃的剩饭这么香?
演员选的很好,韩国那部电影当时就没觉得有多好,没看出什么卓越之处,所以中国这般也就中规中距吧,但是中女们演技真的YYDS!里面有很严重的时代脱节,都97年了,不是87年,怎么可能街上还有从右往左写的招牌?怎么可能在听潇洒走一回,小虎队?那个时候都是张信哲张惠妹好么!以为看电影的都是00后不知道这些么
几乎是一部汉化了,原版本子太好,所以片子本身说不上差,但绝对不怎么好。没有属于包贝尔的东西,也没有属于我们的东西,没有新意也不落地到本土。原版的集体上街不能拍,可就连抽烟接吻也不能拍,就这还能指望拍出什么感动来呢?
什么人都能当导演系列
包贝尔拍女性故事就离谱,理解的平凡等于丑化,几次表现女孩儿们边吃饭边说话喷食物残渣、喝酒从嘴角露出来、和男神打招呼牙齿上有菜叶……这种梗真的太没品了,导致年轻线全员挤眉弄眼大喊大叫变丑角。成年线则是紧绷和悬浮,结尾连灵堂都不布置,就在酒店套房里拍了,把投机和敷衍写在脸上。整部电影几乎照着原版复制,但处处都差一点,整体空洞平庸,毫无节奏感,人物彼此之间说话都不留气口的,一句接着一句,像打卡一样把每个情节点拍到了就算完。配乐更是毫无节制,时代金曲此起彼伏,刷抖音都没这么吵。
这部片子其实在放在国内翻拍是不现实的,为什么韩国原版会很成功?因为它是结合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很著名的光州事件,不知道可以去查一下,所以在光州事件这个影响下,韩国学生爱打架上街游行是合理的行为,你放在国内高中的学生高考都来不及,哪有这个闲时间啊?→_→而且,如果是为了向像倪虹洁等这样的老戏骨去看的话,注意,老戏骨的戏份完全没有这些年轻人的戏份多。
社会主义姐妹情:先富帮后富,共奔富裕路。
倪虹洁是个宝啊
翻拍不应该是照搬全抄,尤其是这种生活片,因为国情不一样,情节原封不动照搬,就会有很多不切实际的尴尬。包贝尔这次作为导演,运镜,转场,剪辑,甚至配乐都可以,拍电影的技术算是有了,可惜电影最重要的内核约等于零。原本真的挺期待能把女性成长困境好好说一说,结果着力点全在讲闺蜜情上,最后那个瓜分遗产更是完全脱离实际的好笑。
为了确保没有任何差错、就专心还原所有的无脑型翻拍【当然原片也用的Can't Take My Eyes Off Of You加了王若琳和Lauryn Hill的版本,wuli 梅婷/曾黎合照拉感动,谢谢你哦】;闪回戏基本就是闹剧,贴合到具体的语境和年代氛围里,全然无法看;倒是蒋小涵和倪虹洁都有亮点【琼姐是串起这里和原版的“钥匙”,但感觉费霞演起来大概更slay(:】。想起了Fey姐刚刚在上个月完结的《妹子再成团》,里面几个角色在年轻/成长的角色境遇和身份反差没有那么让人“添堵”;翻拍的作用可以是做出更加充满意义的更新,这个每人都一地鸡毛的设计也就无效和陈旧罢了- -包贝尔躺平挨打。
包贝尔拍女性就已经足够好笑了
真的从选角到场景几乎就是把韩国版刻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