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埃文汉森》 很遗憾的是我看的是原版音乐剧,b站上的枪版,所以我的评论主要针对于这部优秀音乐剧的主题探索。
《人类自然知识原理》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概念:如果一棵树在森林中倒下,而它周围没有一个人听到倒下的声音,这棵树真的存在吗?严苛的说,如果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他去世时没有人知道,他真的活过吗?
在音乐剧《致埃文汉森》中来自单亲家庭的埃文,他爬上了一棵大树,他松开了他握住树的手,他摔了下来环顾四周,发现没有朋友向他跑来,甚至没有人来问他“你还好吗?“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不被人知晓,不被人理解,他遥遥无期地期待与人交往,和朋友在阳光下奔跑。
埃文没有朋友,只有两个处心积虑、功利主义的同学,和一个遥不可及的暗恋女神佐伊。还有长期社恐的他,平时和母亲交谈都有些许困难与不知所措。于是,他选择了在打工时爬上树,松开手,他主动追逐过阳光,却沦落在树的阴影之下。
有时候很喜欢失败这个词,尤其当它和负面的词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我便爱它。它有一种独特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独特作用。“所谓万丈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现实中,亲爱的们,有多少人和埃文一样呢?没有朋友、没有关怀、没有温暖,父母忙于工作忽略了你,有暗恋的人却因为自卑渐渐郁闷。我们很多时候会感觉尽管阳光灿烂,但阳光越大阴影便越深,而似乎自己就是悲伤地活在阴影下的人。
《致埃文汉森》的埃文,那个主动松手的埃文也是这么想的。他每天都会给自己写一封信:“亲爱的埃文汉森,今天会是不错的一天“,只是,主动打招呼却被忽视时怯生生缩回来的手,难得和人交谈担心说错话时紧张揉皱的衣角,无数次周全的”对不起“”谢谢“,他的遭遇像是肃杀的风,冲出舞台,摧枯拉朽地吹倒了和他有相同经历的我们。他忍着不哭,台下的我们却哭了。
这不就是自己?渴望被接纳,渴望被爱,渴望阳光普照,却徒劳。这太正常了,这世上,有人喜有人悲,有人独自行走有人成群结队。
大多数的我们习惯了冷漠,不懂得乃至天真地认为独行者一定有什么性格缺陷,但是,他也许仅仅不擅长和他人交谈。
“没有人应该被遗忘,没有人应该就这么无缘无故地消失”。埃文最后,和母亲相拥而泣终于和解,和暗恋了许久的女孩成为了朋友,进了自己梦想的大学,我不知道他在大学里发生了什么,只是清楚地记得,谢幕的时候他唱到:“你的声音会被听见,你会被找到”,他说,他看到了树顶的阳光,他向上爬啊爬,只是这次,他没有松手。
结局了,我擦干了眼泪,埃文有了他自己的新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他打招呼肯定有人回应,他摔倒了肯定有人向他伸出手。噢,他熬过了他最黑暗的岁月,终于有人愿意和他做朋友,跟他说:“hey,gay,要一起去打棒球吗?“埃文以前磕磕绊绊地行走,现在却能蓬蓬勃勃地跑向远方。
埃文在舞台上修成正果,舞台下的我们却还在九九八十一难的旅途中彳亍。
亲爱的,你是否曾经感觉没有人在你身旁?你是否曾经感觉被人遗忘在人山人海中?你是否曾经感觉你随时可能消失?就像你的摔倒无人知晓。但,就让那种孤独随风逝去。即使当你的世界被黑暗吞没,当你需要朋友携手前行,当你摔落在地面,你也终究会被发现。即使你认为自己身处阴影,你也能有仰望阳光璀璨微笑的权力。
如果有一天晚上你夜不能寐,心情沮丧到了极点,想让世界消失在你的眼前,请你,请你一定要挺住,唱喜欢的歌、追喜欢的剧、看无脑的综艺,一定要看到曙光看到明天的阳光。
佛教中,有芥子与须弥之分。我们都是芥子,是须弥世界中微小的存在,但尽管是芥子,也有喜怒哀乐,在尘世中不断碰撞,终会在某时某刻遇到另一个自己。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天堂。
米兰昆德拉曾说“迷途漫漫,终有一归。“你不是人间惆怅客,你无需知君何事泪纵横,更不要断肠声里忆平生,只要像朵向日葵朝着太阳追逐阳光,只要你愿意熬过当下的严寒,和煦的阳光总会降临。愿你我都花满枝桠,在温暖中绽放。
以上。
整体不错,当然借了剧的光,单从电影角度来看确实一般。
早早就想看DEH,直到这次出了电影版才好好坐下看完整部剧作。
先说歌曲。有几首非常抓耳,这几天时不时会哼起来Waving through a window和 If I Could tell her。歌词和旋律都很不错,歌曲都非常贴剧情,情感抒发也很细腻,在讲堂演讲唱起You Will Be Found真的要感动到落泪。但是感觉整体都差一点点,达不到特别牛的名曲级别。
接着说唱段的表现方式。既然是电影,自然要利用媒体优势,利用一些蒙太奇的方法,展现剧场无法呈现的内容,电影版继承了这些优秀的表现手法,但是也只是很一般性得用了而已,并不出彩。至于利用网络和电脑界面,从电影角度来看就非常一般了。相信对于一般的普通电影观众来说,在荧幕上看着一个人说着说着就唱起来,确实不好接受。演唱中的眼神交流,特写都很好得传达出了歌曲的情感动机,但电影的镜头切换替代了剧场的走位、打光等,与网络和电脑界面同理,相对普通。有几个唱段,我能在脑子里构建出剧场的场景,还能给演员安排走位,想到灯光的位置,同时还有我作为观众的聚焦点,可能这就是剧场和现场演出的不同之处和魅力所在,我很能理解看过音乐剧尤其是现场看了表演的观众们给电影版打较低分,据说还删掉了剧版的歌舞,这一点上电影确实比不过剧场演出,就像许多名著的原著粉永远看不上影视剧改编一样,哪怕剧情推动没改,也少了许多乐趣。
下面说说演员和表演。Ben的表演非常不错,把有心理障碍的男生演得非常好,在我心里有心理障碍的人就真的是那个样子,眼神的惊恐和小心翼翼的步法拿捏得很好,身处陌生环境时是会和Evan产生共情的,谁又不曾从心底里恐惧但又期盼得到关注和爱慕呢,喊出幻想听到的“You Will Be Found”又怎能不泪流满面?再说下Alana,演员很好看,发型也很棒,不出所料果然出柜了(好看的很难不出柜,呵呵)从另一种pretend的社恐人角度展现,据说这首“无名之辈”是新加的,多给加点戏也没问题,最后也撑起来了。再就是两位妈妈,比较典型的富婆顾家型和普通工薪阶层,演得很到位,Amy Adams很美啊,把老母亲对叛逆儿子的爱表现得很好。在这个部分,联想到了前段时间汪海林的一段视频,说为什么在现在的影视作品再难看到穷人,其中的重要观点,永远按照地位分配颜值,高者恒高,穷者天生原罪。从现实情况来说,颜值高确实在婚配中优先,经济背景好自然有钱有闲有爱,但这也并不是普遍的,强化这样的刻板印象确实是不好的,在儿子受伤后才唱出so big/so small并不能改变无意或有意加给观众心底的暗示和直观印象。当然这不是这部电影的毛病,但这是当代电影的普遍问题。
最后说下故事和结构。故事引用社恐题材,并让大众关注到这类人群是非常好的,重点表扬下。叙事结构,前面的生活被打断,将错就错,冲突和变化都有,但在谎言说破,回到现实之后,所有的事情都失去了动机,故事无法再前进了,不知道剧版是不是如此,后续会尽快看下剧版。
刚刚看完电影版的DEA,我匮乏的语言无法形容这部音乐剧给我带来的震撼。事实上致埃文汉森并不像汉密尔顿那样有恢弘的故事背景,但正是因为它更贴近生活,所以才更能共情吧。里面的每一首歌都很优美,歌词也写得催人泪下(可能只是催我泪下)。记得大一下的时候天天躲在DEA的世界里,耳机里循环播放waving through a window,很emo的时候就放you will be found,当听到“out of the shadow, morning is breaking”那段时真的感觉世界都明亮了一些。事实上世界并没有突然变明亮,所有的美好都只是evan编织出来的一个梦。这个梦太美好,也太不真实,就像美丽的泡沫终有被破裂的那一天,在真相大白后evan也注定与这些突如其来的美好事物告别。但好在evan还是没有就此消沉。美好破碎后,evan开始认真搜寻conor生前的资料,他开始真正地认识conor。个人认为全剧高潮不在真相被戳穿的时候,而是在当conor生前弹吉他唱着a little closer的影像被找到时。原来conor生前也有在努力地好好生活,只是他还没能坚持到那一步。不过evan最终还是做到了,从“今天将会是美好的一天,但是要记得自信一点,不要焦虑不要acting wired”到“不管遇到什么,今天将会是美好的一天,因为今天的你至少是你自己”,evan正在一点一点走向康复。可能真正的better off不是那么一些momentous瞬间,而是像conor生前唱的a little closer那样,step by step,会有一天“what felt so far away feels a little closer”,不要消沉,不要堕落,总有一天能step into the sun☀️
全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以及观影体验,不公正,不客观,若有未能照顾到诸位感受的地方,提前抱歉。
就算是卓博斯基这样的青春片行家,遇上《埃文汉森》这样的烫手山芋,也还是把事情搞砸了。
我承认,当我发现是卓博斯基接手了《埃文汉森》的电影改编时,我一度以为这是天作之合。卓博斯基书信体写作形式的小说和其后改编的电影《壁花少年》让其名声大噪,而《埃文汉森》中的关键要素恰恰是一封封书信;以卓博斯基对于校园类剧本的掌控力,对nerd类人物的刻画纯熟程度,在我想来,改编《埃文汉森》定会是十拿九稳。
1.如何改编是门学问
但卓博斯基做了件最不该做的事——他把音乐剧几乎原封不动地搬到了荧幕上。
请不要误会,人类并不厌恶炒冷饭,从Whitney Houston炒的《I will always love you》到Capcom炒的《生化危机2》,只要冷饭炒好了,你能听到的几乎都是齐刷刷的“真香”。但如果冷饭连炒都不炒一下,直接换个碗盛冷饭,那自然是免不了挨骂了。
把音乐剧的改编成一部真人电影,灾难收场的结局为多。但这并不意味着音乐剧不适合电影荧幕,大家对于音乐剧电影并不陌生,中国的80、90后几乎都是伴着音乐剧长大的。对,迪斯尼动画电影,从狮子王到冰雪奇缘,都是血统纯正的音乐剧。音乐剧歌词中的奇思妙想,通过动画的形式,能对观众做出及时反馈(唱到什么都可以呈现什么),自然妙趣横生。当然音乐剧动画电影也有逆向输出到百老汇的例子,16年的《Anastasia》的百老汇改编版本就做得还算不错。
音乐剧形式的真人电影需要面临的最大问题或许便是:观众凭什么来看你拍的MV?先行者《芝加哥》用风格鲜明的色彩布置和舞蹈编排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但《芝加哥》故事背景就给予了电影改编时可以在场景布置上大开大合的优势,但如《埃文汉森》、《waitress》一类的生活情景音乐剧,本身并不适合做太多花里胡哨的设计,电影的形式又没收了音乐剧在台词间的诸多幽默、俏皮话。直白点说,用音乐剧形式改编《埃文汉森》,本身就是个馊主意,音乐剧形式的《埃文汉森》应该在百老汇呈现。
从电影中的呈现来看,电影版《埃文汉森》在几首广受好评的歌曲MV的处理上,只能说是令人大失所望。不知是不是疫情原因造成的预算缩减,不少歌甚至就是没有任何剪辑处理的干唱,不过就是调整了机位,还用了非专业演员来唱,请问这样我凭什么不去看官摄的音乐剧,要来受这个罪。
2.天作之合还是命数相冲
卓博斯基选择音乐剧的形式来改编的另一个大问题便是几乎完全丧失了对于电影配乐的掌控,卓博斯基和韦斯安德森的电影配乐品味一直称得上上乘,卓博斯基的作品,尤其是《壁花少年》,不夸张地说可以算是导演个人献给观众的半张mixtape。
但这回偏偏遇上了音乐剧形式改编的电影,好听的导演mixtape,没有了。《埃文汉森》里的歌难听吗?一点也不。但这回偏偏需要一堆非专业百老汇演员来进行演绎,Ben Plat和Laura Dreyfuss合唱的《Only Us》好听到能让人单曲循环, 但电影版里换成Kaitlyn Dever的版本,听得我只想快进。何况我并不会因为是Julianne Moore或是Amy Adams在唱歌,就感到情绪振奋。唱得不好就是唱得不好,退一万步说,就算是要拍音乐剧形式的电影,找有专业经历的Emmy Rossum一类演员来唱不好么。
如果能让喜爱音乐的导演去选他的mixtape,让专业演员做分内的事,事情也许不会变得那么糟糕。
3.满脑子都是赢麻了最后都得输麻
笔者算是半个音乐剧爱好者,《埃文汉森》的几乎每首歌曲都谙熟于心,结果电影版就是加了真实场景的劣质的音乐剧重现。对于音乐剧爱好者来说,本片不值得一看。
如果是对音乐剧鲜有涉猎或毫无兴趣的观众呢,本身就不算高明的剧本加上low-fi版本的曲目重现,当个温吞校园片也能凑合看吧。当然歌肯定是好听的,尤其是Ben Platt演唱的部分,只能说两个字专业。
以卓博斯基的实力呈现一部剔除音乐剧元素的《埃文汉森》一定不会差到哪去,可既想讨好音乐剧迷,又想利用音乐剧的大名造势俘获蓝海市场,最后的下场就是竹篮打水。从19年的《猫》的花枝招展,到今年的《埃文汉森》的换皮冷饭(《身在高地》电影版加入了不少朱伟浩的少数族裔观点表达,表现要稍好那么一点)。想要百老汇、好莱坞通吃之前,还需三思。
短评写不下了,整理整理放在这儿吧。
《致埃文·汉森》是我高中闺蜜最喜欢的音乐剧,从宽街首轮到后来托尼奖横扫都有关注,她时不时会给我发一些相关动态,所以我也跟着关注了。
这电影要上的时候我还很期待,因为一直很想看现场所以没有看录像版,这次有了电影版本来觉得效果会不错,但这成片真是不行……
作为歌舞片,歌舞段落都太差了,导演有点放不开手脚,调度做得很小家子气,歌舞片的气势没有出来。中间写假信的段落稍微有点芝加哥那种前后台的感觉,演讲的部分结合桌面电影的点做得还不错,其他的真的一无是处。校园几场solo的分镜感觉像是复制粘贴下来的,体育馆本该可以做的形式感再强一点,但没有;在Connor家的两次面对Connor家人的solo简直是灾难,第一次感受到说着说着唱起来的尴尬感,我好歹也算是个歌舞片爱好者吧……其实能看出来原剧在这里的设计,但你不能完全照搬啊,音乐剧有它的氛围和场,但电影照搬真的傻死了,还很尴尬。
当然故事和文戏部分还是不错的,看出来是壁花的导演了,我最开始以为是烂大街的那种YA ip改编,不过故事还是很流畅,而且我发现这导演有个特点,就是歌舞段落特别糟糕,但是一进入文戏马上氛围感就出来了,既然如此不如删掉歌舞段落就做一个校园文艺片也行啊,比爱你西蒙和什么幸运里的错都有深度(当然该有的套路部分还是有譬如家长孩子谈心这样的
歌都挺好听的,听说Alana的solo是原创?应该能冲一下奖,和没空去死争一下。其他音乐没啥可说的,托尼奖说明了一切。
Platt的造型还好吧,我觉得剧版的三七分有点儿太好看了,还是卷毛显得屌丝一点。Alana这个人物蛮有共鸣的,就是过着这种提心吊胆的生活。AA和摩尔一对上戏就知道AA为什么拿不到奖了,差口气。
最后再说两句,下半年四部重头歌舞片目前折了俩,其实西区故事我也有点忐忑,主要不知道老斯打算怎么挖出新点来,加菲+林妙的那部我倒不担心,期待就得了。
然后就是,虽然好莱坞缺原创了,但麻烦改编舞台剧能不能走点心,十年前话剧改编有《虐童疑云》和《杀戮》,音乐剧有《芝加哥》,十年后话剧改编成了《藩篱》和《蓝调天后》这个德性,音乐剧就是DEH这样,不是什么拿来照搬都好看的啊喂,歌舞片有它自己的审美,这么喜欢照搬直接出官摄啊,拍啥电影,还费钱,气死我了。
看完电影觉得还不错,有些许亮点也有一些不足,整体3星,为了DEH音乐剧和它的歌曲再加一星。
个人认为电影比起音乐剧来较为出色,也是我感触较大的一点之一就是Alana了。在音乐剧中总觉得她有些令人讨厌,帮助Evan就是为了粉饰她考大学的履历,而且角色过于平面化。但电影中加了一首歌,对她的性格做了一些改动之后就变得立体了许多;所谓的Anonymous ones,不只是那些总是躲在角落的人,也包括那些看起来光辉万丈,每天谈笑风生的人。他们尽量去拿到好成绩,获取别人的注意,只为填补自己内心的空虚,只为了说服自己不是无名之辈,从来无法把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The parts we can't tell we carry them well, but that doesn't mean they're not heavy. 除了Evan,我觉得Alana也是一个很多人能共情的角色吧。所以虽然Disappear被删了很伤心,对于Anonymous ones转折You will be found还是比较满意的,可以说各有千秋吧。
但是Alana的塑造立体起来了,许多其他配角又被削弱了。最明显的就是Jered,在音乐剧中他的存在感非常强,不只是那些笑话,他也是一个看起来啥都不在乎但内心也有些孤独,希望有真正朋友的男生。在电影中他却基本上成为了路人,完全没有角色的故事和发展。Murphy家庭线也因为Does Anybody have a Map和Disappear删了而削弱了一些,电影一开始就Waving Through the window不免有些突兀。我觉得Map最不应该被删的——它是绝佳的开场曲,能够很好的对比出两个家庭的困境,也完全不难拍出来, 如果把音乐剧删减的歌比如In the Bedroom Down The Hall拿出来也很好啊……因为没有了Good For You,Evan妈妈和Evan之间的冲突戏基本上聊胜于无,导致最后的谅解没有那么感动。Zoe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的,唱功和演技都不错。
Ben扮演高中生的确是有些出戏,但如果忽略这一点,他的表演还是很不错的,毕竟有了那么多的经验。最后结局改编也还行,总算少了一些虎头蛇尾的感受,能看到Evan开始真正的去了解Connor,让Connor不被遗忘。虽然有这么多缺点,但能看到Ben细致的表演,能把我看音乐剧时内心一次次臆想的场景展现出来还是很激动的,You Will Be Found那里不出意外地鼻子酸了。
作为百老汇看过Ben原版演出的,十分爱原音乐剧的人,对这电影感想只有两个字:失望。
当然我还是来先夸一下一些闪光点:演员们的演技都很好,无论新人的还是戏骨,都表现优秀。夸完了。
下面开始吐槽:
1.歌与编曲:几乎所有歌编曲上被弱化了。这部电影似乎想要唱段自然过渡,但是导致不同曲风的歌的编曲都有些隐身,致使歌的表现力集体下降,同质化严重。虽然删掉了一些歌不可避免,但是这次删的歌完全避开了Evan的歌,毕竟Ben Platt他爸是制作人怎么会让宝贝儿子光芒被遮盖一分一毫?但这些歌对于父母辈的角色塑造很重要,删了很可惜,也另其他角色扁平了不少。至于加入的两首新歌,不好听。
2.造型:Ben Platt都马上30还要演高中生不是不可以,好莱坞一直这么搞。但是他的妆发非但没有减龄,反而增龄10岁,厚厚的粉底再配合阴间打光,会觉得他和高中女生一起的戏份十分猥琐。不多说,这是每一个人都有共识的差劲的地方。
3.视觉/影像:导演缺乏想象力与视觉艺术感,一般来说音乐剧改编电影,无论整体多扑街,至少画面上会华丽很多,把舞台的限制抛开让想象力绽放。这部,完全不同,平淡灰蒙蒙的画面(绝对不是因为Evan的心情灰暗,只是导演不行而已,别为导演想那么蠢那么basic的借口)缺乏想象力的编排,还没有Glee拍的漂亮。浪费了无数好歌。You Will Be Found这首里面做了一个无数社交媒体画面拼成Connor遗像的…特效?十分老土,把我一下子带回了Windows98的年代。我十分震惊并且想笑,真的,这个是属于学motion graphic的大学生都不好意思交作业的水平。这首歌的舞台版本,是多块电子屏在高潮部分全都开始播放Evan的影像,追光是金色,充满温暖和力量,我当时在剧院大哭到视线模糊。至于For Forever的诡异餐桌样板戏,还有开头Waving Through a Window的平淡无人机跟拍,我不想提,是人都知道拍的差。
但是我还是流了一下下眼泪,因为一些演员的演技是真的好,这个故事的底子也在,加上歌再怎么毁也依旧很好听,就是一个95分被改成60分但是这60也还可以的感觉。我虽然骂的难听,但是这电影还是值得看的。最后重复,我看过Ben Platt在百老汇演DEH,我可以明确告诉你,他在电影里的表演没有舞台上好,而且有点水土不服。 他似乎把舞台表演原封不动搬到电影里了。要么是自大自傲,要么是脑子进水。至于Amy Adams和Julianne Moore虽然演技很棒很感人,但因为妈妈们的歌遭到大删….Map和Good for you都没了..好可惜,也没什么发挥。这么说吧,你如果没有去剧场看过这部剧,我还是很推荐这电影,骨架还在,歌毁了也好听。如果你看过剧但是不是Ben主演的,也可以来感受一下原卡魅力。如果你看的剧版就是Ben,可以考虑不看,看你自己决定。
这位导演,以后的戏我不会看。导过几部质量可以的青春片不代表他是好导演。送他一个字:滚。
最不合适改做电影的那类音乐剧,这部剧除男主以外都是功能性人物,甚至男主自己也只有一种状态,人物转变只有最后一次,这造成了他无法构成戏剧的三幕,而电影强行想做这件事,导致男主的人物动机发生偏离,音乐剧里男主是被其他人推着走的,他也是这个误会的受害者,最后还成了坏人,这份憋屈是令人共情的,但电影却给他主动去做这件事的动机,彻底成了一个坏人,因此不讨喜也就不奇怪了。另外,音乐剧的音乐过于出彩,导致电影无法割舍(但其实好几首歌从情绪上和叙事上并不适合电影),也是让这个电影情绪接不上,还很空洞的原因之一。但是,但是,DEH依然是我最喜欢的音乐剧之一,BenPlatt也是地球上我最喜欢的小可爱。
这次看的讽刺意味更强了 connor's dead and he will never be found 那些令人感动的东西都是假的 当你从树上摔下来 没有人会在那里 当你拼命挥手 nobodys waving back to you
我觉得电影还行啊,不知道评论为什么会这么苛刻,我觉得歌比我今年看过的歌舞片里的歌都好听,Ben Platt演得也挺好,Amandla Stenberg的角色也让人眼前一亮,更能让我这种“程度”的人感到认同。
虽然被剧迷骂得狗血淋头,但没看过的朋友我还是会推荐吧,毕竟也没有官摄也等不到现场,每次听到you will be found都哭得稀里哗啦,所有的歌都是la la land的词曲人写的,尤其是anonymous one那首原创,因为在音乐剧里没有,单方面认为是全电影最自然又不用力的表演了,结尾的新歌a little closer顺带加入了一个新情节,我觉得这应该是最好的结局了。
唯一惊喜居然是Sam Smith…
其实我很好奇,拍电影的时候演员要一脸正经满带情绪的看着对面另一个演员声情并茂的唱歌,会不会觉得尴尬?
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创作者更本没看懂DEH这部音乐剧对于“故事”这个概念的本体论表达,上手就来拍了个白月光的故事。煽动情绪,唱唱歌,说电影只要情绪的观众为啥不直接去看个流行歌的mv或者唱歌综艺呢?
You Will Be Found还是很好哭的|AA真适合演温柔母亲|第一次听咩咩唱歌,确实好听
因为和现实走得太近,总觉得DEH是最不适合改电影的那类音乐剧,加上破除假定性后灵气全无,在电影层面又实在是故事&技巧都显得太一般。好在小本依然出色,摩尔阿姨也很抢眼,对于音乐剧的粉丝们来说,也算是一种补偿吧。
不知道为什么要唱,出戏得要命。Kaitlyn Dever 真的好可爱好可爱啊!AA跟摩尔阿姨对戏那一场,仿佛还是逊色了一点点,也可能只是角色气场的不一样吧,也可能只是因为我更喜欢摩尔阿姨的唇纹。
这部电影在小范围预映阶段就被音乐剧粉骂得不行不行的了,据说是因为著名制作人Marc Platt (主演Ben的爸爸) 早就买下了版权所以Ben才理所当然地在银幕上继续演Evan,27岁的Ben嗓子一向没的说,但外形实在是像37,不知道网上传Ben生活中的人品就是男版的Lea Michele是不是真的~~
因为同是内向的人,依然很好哭。但Ben真的有问题,老了不说,这发型、眼袋和厚厚的浓妆,搞得很像跟踪狂。看在音乐剧的份上给4星。平心而论,只能给个3星。
#TIFF 2021 开幕片#虽然该笑的地方笑了,该哭的地方哭了,但更多的是音乐响起后的生理刺激,而非剧情表演所带来的感动。大热音乐剧改编,最后却呈现一种可看可不看的状态,原剧很多经典桥段要么删了要么变得非常奇怪,就怎么说呢,改编的时候还是用点心吧,毕竟电影还是电影,舞台剧有很多用力过猛的地方还是不适合大银幕。
唱歌的时候全场爆笑 气氛很不对劲 musical和电影的balance很难找到吧
上映前:唯一的遗憾是ben platt老了一点,个人感觉演高中生缺了一点说服力。看完后:我的担心成真了。三十岁的ben不适合这个角色,甚至感觉他的声音状态也不如以前。当然这个片子的问题远远不止这些,所有角色里面只有evan的妈妈能让人共情,evan不是很讨喜,其它角色则基本都是边缘化功能化了。3星不能更多。
剧情好弱~
将假意温情的虚伪对白用一首首流水线歌曲(主歌低沉副歌高亢,演唱人挤出热泪嘴角抽动)反复Highlight只会让灾难更加灾难。好莱坞对于塑造歌舞片里播撒福音的救世主木偶永不满足,以至于连死去的人都必将以爱的名义被装饰、点化、复活、再判死。观众对于当代歌舞片的不信任全拜此类电影所赐。
#TIFF21 第8场 我有多喜欢音乐剧的DEH就有多无语这个电影版的DEH可以说是一次相当灾难的“翻拍”,从选角到剧情改动以及角色弧光建立还有切镜等等,缺点被暴露的一览无余。诚然,电影版给作品增添了活力,将原先平面的舞台内容变得更加立体,心水sincerely me那段的活泼;咩姨的solo抢眼;K妹很惊喜。可是电影的表达手法也是桎梏,尤其是表演上,或许坐在剧院看感受没那么强烈,但是电影的大特写镜头搭配歇斯底里的表演,很难不让人觉得尴尬。和原作相比,做了不少人物形象的加深和歌曲的变化,不能说是累赘,但不免让人怀疑是不是刻意而为之。我很喜欢小本,但选角导演扪心自问下,如今的他真的适合出演Evan吗?一声叹息,这片也是一个警告信号吧,不是所有的音乐剧作品都适合用电影的形式搬上银幕。
两个壁花少年,建立在谎言之上的共情。音乐剧的抓马特性搬到大银幕后明显水土不服。摩尔阿姨可以多唱唱歌吗?
比《猫》要好点,朱利安摩尔只唱了一首歌但Slay整部片 #多伦多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