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华裔导演石之予的新作、皮克斯出品的影片《青春变形记》悄然走红,引发了多轮讨论。影片围绕着一个亚裔女孩展开。美美向来是一个乖驯优秀的“别人家的孩子”。在13岁的某天早晨,她发现自己突然变成了一只红棕色的小熊猫。
观众和美美一起逐渐认识到,这种变成小熊猫的能力其实是一种家族遗传:在美美的家族里,所有的女性都会在青春期不受控地变成小熊猫。而这种不受控的起因,往往是极端的情绪:愤怒、羞愧、渴望……她们共同面对降服心中这只小熊猫的难题,并力图把它封印在镜中。
实际上,当我们把目光投向银幕,都会发现属于我们的那只棕红色小熊猫。终其一生,人们都在反复调试、校准对于自我和他者的认知。
而《青春变形记》所承载和引发的讨论,还与风起云涌的身份政治相关。在本文作者看来,近年来诸多电影——比如《摘金奇缘》《花木兰》《包宝宝》,甚至不久之前上映的《雄狮少年》——都引发了相似的争议。在这一语境之下,《青春变形记》让我们看到了在滑入刻板印象之前,剥去身份政治的标签之后,触摸到真实成长经验的可能性。
撰文|雁城
变红,禁忌的复杂集合
《青春变形记》无疑是在最近国内院线之外,讨论度最高的电影之一。在观看影片之前,就有三个不同的朋友询问过我:你看过那个拍小熊猫的动画了吗?
不言自明,“小熊猫”就是这部电影的流量密码。毛茸茸、软乎乎的动物角色总是比人形角色更能直观地转化为IP,并且可以更进一步地,转化为有利可图的衍生品:古有hellokitty、宝可梦,今有大白、冰墩墩。与国宝大熊猫仅有一字之差,小熊猫更在爱屋及乌的中国观众心中添加了一层buff。
影片的英文名Turning Red,其实比中文名《青春变形记》更清晰地标明了“变形”的方向——红色,指代的不仅是红棕色的小熊猫,也是激烈的情绪、欲望、叛逆、自我、野心、成熟,甚至月经初潮、性幻想。这一切综合起来,就是青春期,而且尤其指向女性的青春期。所以,“红色”其实并不是一个纯粹正面或者负面的词汇。相反,它是一组事物的复杂集合——很多人认为变红仅仅象征着月经初潮也是不准确的。月经初潮仅仅是构成变红的元素之一。
青春期是一段看似日常单纯,但其实危险重重的岁月。影片对于这份“危险”有非常细致入微而具象生动的描写。除了把失控和蠢蠢欲动拟作一头庞大的小熊猫,故事里甚至不乏对于“儿童性”这一禁忌话题的生动描写:13岁的美美开始对异性产生好感,包括自己的偶像4 Town男子组合和在街角便利店打工的男孩戴文。倘若仅仅是描写天真的“爱慕”,那不过是青春片的惯常套路。《青春变形记》里的两个细节却更进一步地揭示了“爱慕”背后的“欲望”。
她对戴文的喜爱,首先在她的草稿本中体现。她信笔涂鸦了裸上身的男孩,尤其强调了他的肌肉线条。在另一幅涂鸦中,戴文则化身为幻想中的“美男鱼”。有趣的是,首先,这涂鸦的全过程几乎被表现为一种被潜意识掌控的状态。美美钻进床底,手像是拥有自由意志一样在笔记本上作画。她和观众一样几乎是惊异地发现自己的欲望已经在笔尖流露。或者不如说,在流露之后她才意识到自己的欲望——在此之前,她对男孩的表意识情绪是厌恶、不屑的。其次,这幅美男鱼涂鸦更体现出美美对于异性朦胧着童话光晕的无知:鱼尾取代了下半身存在,因为尽管渴望,她并无法想象真实的、生理意义上的男性。
另一个细节,发生在美美应朋友要求、首次主动变成小熊猫的时刻。为了召来小熊猫,她的脑海中浮现出4 Town的主唱——同样化身为美男鱼——性感地向她发出邀约。在此之前,激发她成为小熊猫的情绪几乎都是负面的:愤怒、羞愧、恐惧。这是第一次,爱和欲望展示出它的力量。而美美并不是这种力量的俘虏。相反,她能主动调配并控制自己的想象。
福柯在卷轶浩繁的《性经验史》里反复写到“儿童性”,这毫无疑问是一个公众领域内的敏感话题。按福柯的话说,19世纪以来的成人世界,用一种神经过敏的状态围绕着儿童性经验打转转,首先“把它们构成为秘密(即强迫它们掩藏起来,以便可以发现它们),然后跟踪追击,考察它们的前因后果,捕捉一切可能诱发或只是允许它们的东西”。
这恰好解释了《青春变形记》中美美的母亲发现美美的涂鸦后的一系列激进反应:越过和女儿沟通的部分,她直接把这份幻想定义为“性骚扰”,冲向街角的便利店,指责戴文带坏了“单纯甜美”的美美。在当众展示了女儿的涂鸦并给孩子的自尊心带来毁灭性打击后,她发出了“幸好我在这里”的感叹,并进一步追问:“还有什么我该知道的吗,美美?”母亲的这种过度保护延续到了美美变成小熊猫之后。她还是时常鬼鬼祟祟地出现在学校里,只为了查看美美是否一切安好,直到被保安驱逐。
然而,《青春变形记》里的母亲并不是一个反面角色。她和青春期到来前的美美相处融洽、彼此信任、互相关怀。甚至,对于月经初潮,这个同样在社会层面上有敏感性的因素(片中同学们看到卫生巾时的震惊、别扭可以证明),她也表现得准备充足,时刻可以给予女儿指导和关怀。
但这都不意味着母亲准备好了接受女儿成为一个有欲求的青少年,或者更进一步,成年人。比起标志着生理成熟的月经初潮,小熊猫象征的心理成熟无疑让家长更猝不及防。性仅是欲求的一个维度。后者其实更是对于自由、健全、独立的自我的欲求。而这构成了《青春变形记》的核心,也是很多看完影片后大呼真实的观众所体验过的,所谓“东亚亲子关系”的终极矛盾所在。
自我,不仅仅作为对立面而存在
在《青春变形记》之前,导演石之予已因为动画短片《包宝宝》斩获2019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相对应地在国内引发了诸多关注和讨论。熟悉《包宝宝》的读者,大概都知道这部短片所引发的一种争议。在文章后半篇,我会再谈到这种争议。但现在我们可以先绕开这个话题,先聊一聊这个短片的主旨。
如果看过《包宝宝》和《青春变形记》,你会发现前者基本是后者的一种浓缩。可以轻易地列举出很多共同点:聚焦东亚亲子关系,都包含一个强控制欲的母亲和一个弱存在感的父亲;拟人化的展现方式(前者是变包子,后者是变小熊猫);中国元素贯穿始终的展现;跨种族的交往(前者是儿子和外国女性交往,后者是女儿交了其他族裔的伙伴);激烈的矛盾最终都导向温情的和解……
相较《青春变形记》,《包宝宝》对于母亲的控制欲有一种更加令人悚然的展示。影片开头,母亲在包包子,而这包子长出眼睛和嘴,便成为了她的儿子。在母子相处的过程中,观众接受了包子的人格化设定。但随着儿子长大,母子之间产生矛盾。在矛盾的顶点,母亲抓起儿子,一口吞下。
儿子变回包子,人回退为食物。自由意志和主体性被骤然剥夺。控制欲一失控,就导向生吞。这一幕使这个7分钟的短片具有远超2小时的《青春变形记》的震撼和悚然。即使是一家子哥斯拉形态的小熊猫把体育馆砸得稀巴烂的场景,也没有母食子的这一刻来得可怕。
尽管最后,《青春变形记》和《包宝宝》都导向了和解,但家庭和自我的矛盾无疑是两个故事的核心,也是华裔创作者石之予最感兴趣的话题。在终极的爆发与和解之前,这种矛盾拉扯更以一个个让人熟悉代入的细节出现、铺陈:被认为危险或低俗而戛然而止的爱好、不予出行的演唱会、被父母干扰的友情/爱情关系……
实际上,我们不能说这种矛盾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尤其在东亚的背景下,建立在自我/家庭、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二分法上的叙事甚至有陈词滥调之嫌。即使移民海外、远离故土,家庭作为元社会组织仍然坚不可摧。家庭观念、价值和代际关系更代代相传。所以早有李安的《喜宴》、伍思薇的《面子》。文学领域,也有《喜福会》《无声告白》。近年拍摄的《摘金奇缘》《花木兰》也多围绕着家庭的概念展开。无论是明显批判(《摘金奇缘》)还是潜在认可(《花木兰》),创作者们都默认东亚的故事几乎是关于家庭的故事。
到如今,身份政治越来越成为一种创作和解读文艺作品的重要维度。于是像《摘金奇缘》《花木兰》这样的作品,都多少因为涉及文化挪用、刻板印象而遭遇批判。在这种情况下,《青春变形记》的选题不能不说是敏感的。但从目前的反馈来看,观众给予这部电影的评价多是真诚和温和的。
《青春变形记》确实有远超《摘金奇缘》类亚裔电影的真诚细腻。这种真诚主要还是来源于不预设一种东方和西方之间的对立。《摘金奇缘》虽然是全亚裔卡司,但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的、扮演着高知灰姑娘角色的女主角显然浸润着美式的个人主义,而男主角位于东南亚的豪门大家族则示范了一个再标志不过的,讲求家规森严、门当户对的“想象中的东方”。在这个东方的大靶子之上,插满了由大洋彼岸射来的象征“现代文明”的箭雨。
无论东南亚的大家族被塑造得如何富贵,而女主角如何穷酸,这种价值观上的力量不均仍显而易见。最重要的是,这其实不是一场个人和家庭的斗争,而是西方和东方的斗争。
一如萨义德最著名的概念东方主义(Orientalism)所示,很多语境中,东方只是一个想象的影子,被建构为异质的、分裂的、他者化的、作为与“us”(我们-西方)对立的“they”(他们-东方)而存在。这并不意味着《摘金奇缘》中的东亚大家庭没有折射出任何现实的影子,就像刻板印象并不意味着纯粹的虚构。只是这样的东方只是一个永恒的客体,只为了证明并强化西方的自我而存在。东方是被定义、被注视、被描绘、被崇拜、被挑战的,但唯独不是亲口说话的。
《青春变形记》最好的一点恰恰就是,不塑造一个代表现代、正确的“西方”。美美和母亲的矛盾固然有部分东亚家庭的特色,但在滑入刻板印象之前,还是在普世性上找到了平衡。最重要的是,这种矛盾是内化的:美美最终是依靠自己,而非任何一个代表西方的mentor找到了方向。在她身上,我们最终看到的不是一种个人和家庭、自我和社会的价值观的撕裂,而恰恰是一种共存——
在影片的高潮部分,美美面临着最终选择。是否放弃小熊猫?是否放弃这样异形、怪诞但真实的自我?创作者把这样的抉择视觉化成这样的图景:美美努力地钻进镜子,而小熊猫逐渐从她身上剥离下来。她回头看,与镜子那头的小熊猫对视,而她们的身体紧紧相连。
这种对于自我的认知,其实和福柯的描述非常接近:“开战、获胜、可能的失败都是发生在自我与自身之间的过程与事件。个体必须反对的对手们不仅仅在自身之中,或最靠近自己,它们就是他的一部分。”这正如小熊猫从始至终都寓居于美美的身体之内。
更容易被忽略的是,在美美的故事线上,母亲可能是所谓的“个体必须反对的对手”,但在母亲自己的故事线上,她也拥有着自我,且也经历过在镜中,和小熊猫四目相对的那一刻:母亲的小熊猫甚至在体形上比女儿的更大。在这个层面上,《青春变形记》比《包宝宝》更进一步:后者的和解只建立在割舍不掉的血浓于水之上,而前者真正回溯到了母亲的童年——方知这些挣扎和恐惧,其实都能沿着家族树追溯到几代之前。
所以其实《青春变形记》讲的不是一个关于内和外的故事。同样含有动物/非人类作为主要元素,它并不像《忠犬八公》《超能陆战队》那样塑造一个无私的非人类角色以和人类相对立;同样讲述东亚的故事,它也不像《摘金奇缘》那样塑造一个传统的东方以和西方相对立。
甚至可以说,《青春变形记》讲述的不是一个关于家庭和自我的故事——它就是一个关于自我的故事。不仅仅是美美的自我,也是美美的母亲的自我,甚至美美的祖母和姨妈们的自我。在自我这个概念里,本身就已经融合了太多的复杂性。
刻板印象?如何讲好一个民族/族裔的故事?
在文章的尾声,我想回来谈一谈上文略过的《包宝宝》曾遭遇的争议。其实这也是《青春变形记》现在收到的反馈中,虽然占比较小、但仍然存在的一部分。
这种争议如果要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就是“刻板印象”。但这是扣帽子的说法。如果展开来说,我们要面对的问题其实是:在今天,我们如何讲好一个民族/族裔/家庭的故事?什么样的故事可以代表一个族裔?以及,是否所有的故事,都势必成为代表某个身份的故事?
这其实是一个颇为庞大的命题,以至于在这短短的影评当中,难以说得透彻。但当评述一个曾有争议的华裔导演讲述海外华人体验的新作品,对这些问题视而不见,就有点像无视房间里的大象。现实是,即使是国内创作团队创作的动画《雄狮少年》都难逃类似的指控,就已经说明身份政治在今天已经越来越成为文艺作品的主要品评维度之一。
我们面对的仿佛是一个极度割裂、充满不信任的环境。它索求一种不可思议的剖腹自证,唯有如此才能证明作品中的某些特征(尤其是负面特征)是出于真诚还是包藏祸心。但实际上,被一部电影仿佛天堑一般隔开的,处在创作和接收两端的创作者和观众,也许拥有一个共同的、较为理想的方向,那就是放下强烈的对立思维和标签概念。
在创作文艺作品时,你很难在创作一个角色的时候,回避他/她具体的肤色、所处的社群、拥有的人格特征;而观看一部电影,你也很难不注意到,他/她是一个黄种人、生活在中国城、拥有“典型的”控制欲旺盛的家长。但这些具体的形象是不是一定要对应上标签、组合成矛盾、输出成有优劣之分的族群印象呢?
我并不反对身份政治,实际上它也构成了我看世界、看电影的一种维度。使用这个工具,你会发现某些群体在大银幕上长达数十年的缺位、噤声、弱化、客体化,而这些在从前看来只是浑然不觉。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也并不被现在的身份政治吓退,认为就因为所谓的政治正确和投机者的存在,我们不可能再看见真诚自然不别扭的好故事了。影视创作者并非被身份政治戕害的无辜受害者。他们塑造的电影景观也需要对现实环境负责,而不是成为“干净无菌乐园”。就像我很喜欢的导演林岭东在拍完《学校风云》后所说:“作为导演一定要有社会责任……拍电影的感染力很大,有时候要收着点,否则这样拍下去,世界会变得乱七八糟!”
如上文所述,《青春变形记》就是我认为的,在新时期讲述一个少数族裔故事的积极尝试。它不是一部满分电影。诚如一些评价中提到的,它对于亲子关系的描写还不够深刻,缺乏像《头脑特工队》《心灵奇旅》等皮克斯系动画那样,完全打破子供向限制的决心。但不妨碍影片的主体仍然是好的,好就好在它弥合伤口,而不是创造或撕裂伤口;承认和展示特殊性,而不是抹平或者构造特殊性。无论是在个人的维度还是在社会的维度,无论是在电影内还是电影外,它都更像试图搭建一道桥梁,在自我和家庭之间,在想象中的东方和西方之间。所以站在你面前的美美,能发出她自己的声音。
正如影片中展示的,处于自我纠缠中的人不仅有美美,也有她的母亲。终其一生,人们都在反复调试、校准对于自我和他者的认知。影片之外的观众也不例外。当我们把目光投向银幕,就像把视线投入镜中,偶尔也有机会看到属于我们的那只小熊猫。而那个时候,如何面对和处理这只小熊猫,就是作为观众的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雁城;编辑:走走;青青子;校对:贾宁。题图来自电影《青春变形记》剧照。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主人公Meimei的家在加拿大多伦多,楼主看完电影直呼导演太懂多伦多!好多小细节特别可爱,楼主把楼主能找到的细节都做了对比图,肯定有不全的地方,欢迎大家补充~
【盗图可耻!!!】
【洗稿可耻!!!】
【都是楼主的心血!!!】
更新啦更新啦,感谢评论区火眼金睛的网友们
多伦多风景篇
多伦多地标性建筑CN塔。
Meimei和小姐妹们喜欢的4-town乐队演唱会举办地在现实中是Rogers Center。经评论区众多网友提醒,现在的Rogers Center是05年改的名字,之前就叫作Skydome。鉴于本片背景2002年可以说是相当还原了。
片中可以看到唐人街有streetcar的铁轨和天线。我本人从来没有做过streetcar,但是我听同事说有的streetcar是停在路中央的,停车的时候两个方向的车流都要停下来让路,所以经常交通堵塞。(吐槽一句多伦多DT可真是太堵了)并且冬天下雪清理天线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咱们的主人公Meimei就在片中坐过streetcar回家哟。
片中唐人街的灯笼楼主有一种熟悉的感觉但是翻了相册并没有找到记录。
多伦多市政交通系统TTC(Toronto Transit Commission),本片中把TTC简化成了TT。经评论区网友提醒,TTC之前就是这个样子(不确定网友的意思哈,暂且先放在这里)
咱们Meimei开心地和同学再见,坐上streetcar回家打扫祠堂卫生。
本片背景设定在2002年。Tamagotchi是楼主的加拿大同事们的童年回忆,听他们说小时候人人都有,喂食陪玩铲粑粑。现在看来楼主和同事们已经好老了TAT。
中国元素的小细节
本片太多了,我就不一一细数了,这里放几个很戳中我的。
Meimei回祠堂帮老爷爷老奶奶下棋的这个片段一下子让我想起来《花木兰》里木兰去见媒婆路上(感谢评论区指正,不是去军营哈哈)帮两位老爷爷下棋的片段了。
妈妈喜欢看的电视剧是在翡翠台播放哈哈!有没有小伙伴看出来妈妈看的电视剧是什么?经过火眼金睛的评论区小伙伴提醒,这部电视剧是《金枝玉叶》2001版电视剧。
Meimei家里客厅摆放的蝴蝶兰。不知道为什么,我家里也是很喜欢养蝴蝶兰。在我看来,蝴蝶兰是一种很有家的感觉的花。
Meimei家爸爸和妈妈都做饭好棒!以及看出来Meimei家是广东移民了,这个腊肉腊肠要馋哭我了!
加拿大的各种小细节篇
加拿大官方语言是英法双语,有些省份法语会是某些年纪的必修,Meimei也不例外,并且她法语是Tres Bien最高等级。
加拿大人对hockey(冰球)真的是无比热爱。Meimei学校校长室的墙上就贴着冰球的海报。
加拿大盛产maple syrup(枫糖),Devon打工的便利店就有卖。我一直觉得枫糖装在枫叶形状的玻璃瓶子里非常可爱。
下面是我觉得本片最加拿大的东西之一!Timbits!!!生日蛋糕味!!!Timbits是加拿大本土(经评论区提醒,现在不是纯加拿大本土血脉了,有外国融资)咖啡连锁店Tim Hortons家的球形油炸甜甜圈!非常加拿大!Birthday cake的更是很多加拿大人的最爱。前一阵Tim Hortons和Justin Bieber联名款Timbiebs其中就有一款是Birthday Cake Waffle。发售当天特别火爆,楼主同事也排长队买了一盒,u1s1楼主和同事们都觉得十分一般…
妈妈以为Meimei来了Period,拿出了一大堆pads,楼主感觉那个带花的包装特别眼熟但是实在没找到是哪个牌子的哪一款。
然后妈妈的粥就糊了,烟雾报警器就响了!烟雾报警器可真是留学生的噩梦!
妈妈车上有个晃头的moose(驼鹿)。我觉得moose是很能代表加拿大的动物。我有同学说moose就是elephant horse,长得实在太丑了。楼主在没见过moose本鹿之前也觉得moose萌萌哒,见过之后就明白了什么是 giant elephant horse…
Meimei变成小熊猫之后也掉毛啊,哈哈哈哈,全家都是Meimei掉的红色毛毛。妈妈用洗地机吸尘清理。经评论区指正,妈妈用的应该是立式吸尘器,因为02年还没有洗地机。
加拿大的硬币,黄银相间的是两块钱硬币又叫作一个toonie,金色的是一块钱硬币又叫作一个loonie。Toonie和Loonie就像Larry(left)和Roger(right)一样Canadian。
人物/服装/首饰篇
片中的四个小伙伴我都太喜欢了,特别可爱,我觉得她们的名字特别有代表性。
Mei(Mei-lin Lee)咱们主人公Meimei,是可爱的华裔女孩。李梅琳或者李美琳,有着美好寓意的名字。这个系到脖领的毛衣扣,这个小连裤袜运动鞋,眼镜和小发卡都太中国小女生,太可爱了。导演的人物设计太细致入微又有代表性了。
Mir(Miriam)是白人女孩,楼主认识的Miriam就是加拿大魁北克白人女孩
Priya(Priyanka)是印度裔女孩,楼主也有个印度朋友叫做Priya!感觉Priya是个很受欢迎的印度名字。
Abby(谢谢评论区指正贫血)是个韩国裔女孩。
片中这四个小姐妹一起上课传纸条、在操场看男孩子打篮球、放学一起走出校门、一起去卫生间、一起在便利店外偷窥喜欢的男生、一起追星、为看演唱会攒钱等等等等都太感人了。感觉这个片子里的友情太珍贵美好了。
在片中四个小可爱一起偷窥的便利店男孩,我觉得他长得有点像权志龙(没有说权志龙丑,也没有任何侮辱权志龙的意思)。另外,补充评论区网友看到的小细节,Devon工作的商店叫作雏菊便利店,而权志龙很喜欢雏菊。也有网友说雏菊便利店真实存在,详情请咨询评论区网友~
Meimei家族的妈妈外婆和姨姨们的封印之物都是精美的首饰。我觉得导演大多选择玉石/翡翠也是和咱们中国传统文化有关。这些首饰都意义非凡又精美无比。并且有小熊猫的花纹。
ps当外婆举起来翡翠镯子的一刹那,我想大喊“美少女变身!”
外婆的珍珠耳坠,妈妈的翡翠耳坠,妈妈的翡翠戒指都十分精致。最后小熊猫的灵魂被封印在tamagotchi里面可真是太搞笑了。以及外婆刀子嘴豆腐心,虽然上年纪了,但是实在是潮。
广州阿姨都好潮!这皮包和人字拖让人忍俊不禁。大家看外婆衣服外套上的亮片,脖子上的丝巾还有墨镜上的亮片!外婆真的好潮!!经评论区网友提醒,阿姨们穿的运动服也是2000年左右的潮品哟!
和其他人物比起来Meimei变身后的小熊猫感觉毛嘟嘟胖乎乎好大一只,结果和妈妈熊外婆熊以及姨姨熊们一比,咱们Meimei可太娇小可爱了。
咒语被破解出来了!!!
感谢评论区!!!
净化身心,镇压兽心,元气归位,切勿反侧。
结束语
Meimei,我也想抱抱小熊猫!
还有
妈妈,我想吃腊肠了!!
TOT
-----更新------
楼主吃到广式腊肠了,好好吃!!!
刚看完,就知道很多人会说刻板印象这四个字了。其实有时候真的分不清刻板印象和典型的区别。因为在我看来电影中很多问题也切实发生在我们和周围人的身上。因为从本科期间就经常做家教,我得以窥探到很多中式家庭的纠纷,所以愈发觉得这里面实在是太过具象。 1、孩子成为期待的承载容器
其实看动画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想到的是之前冬奥会期间关于一些美籍华人——陈巍、周知方、谷爱凌引发的湾区鸡娃论。这些优异的华人出国以后将鸡娃超越海淀、跨越国界带到了旧金山。他们的孩子是极其优秀的代表,被承载以超越父母华人二代的期待。如果看过周知方与其母亲相关的文章,估计能将之代入美美,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凌帝的母亲。 家长这样的控制欲,让孩子被称为“妈宝”,最可怕的是会养成撒谎的习惯。孩子喜欢撒谎,并不代表她们是坏孩子,有时候家长更需要反思,为什么孩子不敢不愿意说真话,他们曾经尝试说真话结果造成了什么后果,沟通的阀门也许就在一次次尝试中慢慢关上,孩子也习惯性地为家长制造幻境:我很乖,我在按照你的方式生长。所以我在做家教的时候,常会发现很多孩子阳奉阴违,看上去就是老实人,实际上心里想法一堆,只不过不屑于和家长沟通而已。 2、你带坏了我的孩子=你在抢我的所有品
这是动画里妈妈对于三位好友的指控,像不像从小到大很多家长的控诉——不要和成绩差(坏)孩子玩。我记得去年台湾的《美国女孩》也有提到这个问题,包括《热带雨》这些讲述传统中国家庭的故事,我们都会发现家长会和陌生人抢孩子:你是我生的,我应当是你最亲密最信任的人。你怎么会有我不知道的秘密?你为什么和别人更亲近? 这些家长一般都控制欲强,要求严格,默认自己的孩子是无菌不应当受到污染的试验品。所以动画也很直接地挑明,也是一种变相的反抗,comfort美美的不是父母的关爱,而是朋友之间的支持和理解。(不过美美一开始也撒谎了) 3、turning red是在学习回应情绪 red第一层意思应当是变成red panda,就是最表层的外表上的变化。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她变得毛绒绒,可爱又庞大,是种积极向上的变化。这也其实在阐述第二种red:青春期来例假的red并非都是不好的变化,而是一种可喜与可爱。
第三种我自己理解的red为情绪上的red,或许来自于血液的颜色,当我们无法克制自己的情绪时,自然而然展现的是红色,也就是上头了。turning red也是一种在学习控制情绪的课程,更多的让自己peace才能更好地面对一切问题。曾经我自己也是一个情绪管理极差的人,随着成长逐渐意识到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尤其是看到很多家庭,孩子在有样学样,才发现家长每天情绪的释放像生化武器一样不知不觉渗透到血液之中。比如,家长喜欢大吼大叫,孩子也会喜欢通过撒泼来争取自己的东西,这样的家庭大家嗓门都很大;家长喜欢摔东西,孩子也会学着拿随处可得的东西发脾气;家长喜欢冷暴力,长大了的孩子也会不知不觉想着怎么边缘你……
先随便叨叨,未完待续……
简单举几个例子:
「朱雨辰的母亲对儿子“好”是众所周知的,朱雨辰开学去中戏报到那天,他本想自己整理床铺,但刚要往上爬,朱妈妈就赶过来说:“儿子你等会儿!妈妈来,妈妈来。”
担心朱雨辰睡眠会受到干扰,朱妈妈铺完床又挨个问朱雨辰的室友们是否打呼噜。
当朱妈妈发现宿舍窗户外长满爬山虎的时候,担心爬山虎会有虫子,于是想用滚烫的开水浇下去把爬山虎都烫死。
节目中她说,为了给儿子降火,她十几年如一日,每天早上4点起来熬梨水,哪怕儿子明确表示喝不下去,也会逼着儿子全都喝光。
不仅如此,为了让儿子随时吃上可口的饭菜,朱妈妈把自己变成了“移动厨房”,儿子走到哪儿自己便跟到哪儿,甚至进了剧组也是如此。
她有一句很著名的话:“我没有自我,我完全没有自我。”
还有一句是:“我是用我整个生命去对待我儿子的。”
然而如此密不透风的“爱”,只感动了她自己。
朱雨辰曾不止一次表示过痛苦,称“妈妈给的这种爱,压力太大了”,也跟母亲说过“咱俩没法过了,你会把我搞死”这样的话。」
「在张一得12岁的时候,曾鼓足勇气对父亲说,希望爸爸能够有时对自己说“不”。
但是爸爸坚决地说,这个我不能答应你,我永远会对我的儿子说yes。」
「之前提到,一得的父亲为他拍过20多万张照片,拍坏五部相机。值得深思的是,在某个视频中,一得说:
“能不能给我点隐私,不要对着我的脸”,但父亲还是坚持拍完视频并上传了。
从孩子出生到三岁,他只用英语和孩子说话;
三岁后,他装聋哑人,孩子怎么叫“爸爸”都不回应,只有孩子把需求写出来或画出来,他才肯沟通;
孩子八岁时,他要求孩子给四五十个成年人做饭,众筹自己的学费;
孩子十岁,他要求孩子独自出去旅行,且不给予任何协助;
孩子上中学后,他要求孩子去家境富裕的同学家玩时,兼顾收破烂的责任,把废品带回来卖钱……」
以上是媒体报告过的。朱雨辰为中国大陆演员,42岁至今未婚,被妈妈建议“不能和汤唯在一起”。朱雨辰之母曾在电视节目上讲过自己的“育儿经”。
张一得被美国藤校录取后在美国自杀,被媒体广泛报道。
此外,以下为本人在小红书中偶尔看到的一些帖子:
以下为我偶然在微博上看到的心路历程:
现在还觉得阿茗很离谱吗?
update2022.12.11:我时至今日也不认为这种toxic的家庭关系是中国人独有的或者什么“劣根性”,但是我认为否认这种现象在中国家庭中的存在是不客观的。这种关系确实在这个家庭中存在,并且给很多人带来了伤害。不过,我依然相信通过两代人的努力,这种有毒关系会越来越少,中国人的家庭会越来越和谐。
很多人都知道皮克斯是细节和彩蛋狂魔,刚好上海疫情被封在家里,闲来无事反复观看Turning Red,发现了很多有趣的梗。请跟着我一起带着显微镜去发掘皮克斯埋下的一个个彩蛋,我把彩蛋主要分类为年代梗,加拿大,迪士尼,日漫,皮克斯五类介绍,欢迎大家补充。
年代梗,整个故事发生在2002年前后,关于这个2000年代的生活细节,片子呈现了很多,
1.Vans鞋子和SK8,美美的好朋友Miriam是个滑板爱好者随身带着滑板,她的T-shirt上写着SK8字样,脚上穿着Vans的经典滑板鞋,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记得艾薇儿有首经典的歌叫Sk8er boi
2.美美同学用的手机“Jokia”其实就是对当年Nokia的经典型号3310的致敬变形
3.动画里虚拟偶像组合4Town对Backstreet Boys后街男孩和'N Sync超级男孩的致敬。4Town演唱会造型致敬后街专辑Millennium封面,舞蹈是后街everybody的编舞,被吊在空中场景取材于超级男孩Bye Bye Bye的MV
4. “Y2K”,美美的乐器盒子上有很多贴纸,其中一个Y2K比较有意思,“Y2K”中的“Y”代表“year”,“2K”即“2000”,这个名字源自“千年虫”,一个电脑Bug
5. 美美的书包上随身挂着宠物蛋,也叫“拓麻歌子”, 万代公司当年推出的电子宠物系列游戏机,可以模拟饲养
6.介绍美美的同学Priya出场时,她手里的书像极了当年在青少年中大火的暮光之城,但暮光之城第一部其实于2005年才在美国出版
7.美美做家庭作业时听音乐的播放器很像索尼的walkman随身听,桌子上还放着录音机和磁带
8.美美手里有本4Town封面的杂志Tween Beat,其实是对90年代大火的青少年杂志Teen Beat的致敬
9.美美的双肩包的logo仔细看的话,特别像JanSport,JanSport从美国发展起来,当年风靡北美校园
加拿大,导演把故事在放在加拿大多伦多的一个唐人街,所以整个动画里很多加拿大的生活场景
1.美美和朋友们偷看便利店小哥Devon 的便利店Daisy Mart,是真实存在于加拿大的便利店
2. 美美妈妈质问便利店小哥时,便利店货架上可以看到Maple syrup枫糖,枫糖是产自糖枫树(Acer saccharum)的树液,加拿大最具代表性的特色产品之一
3.美美妈妈的车上有个可爱的驼鹿摆件,驼鹿是加拿大的国家动物,还出现在货币上,但是体型巨大,经常引发交通事故
4.美美同学Tyler一直穿着紫色球衣,这件球衣特别像加拿大的NBA球队,多伦多猛龙队
5.老师办公室挂着一张1980普莱西德湖冬奥会冰球海报,冰球正是加拿大的国球️
6.电影中多次初见多伦多的地标性建筑加拿大国家电视塔(the CN Tower)和巨蛋球场(Rogers Center),电影里球场的名字就是球场的曾用名SkyDome
7.美美读的中学叫Lester B Pearson,是对莱斯特·皮尔逊(Lester Bowles Pearson)的致敬,他是加拿大第14任总理,1957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8.美美向爸妈展示可以控制体内小熊猫,要去看4Town的演唱会,妈妈表示不可以去并且门票这么贵,他们以为他们是谁,席琳·迪翁Celine Dion吗?席帝作为加拿大人的骄傲,在片子中被提及一点儿都不奇怪
9.美美的睡衣,书包,乐器盒,妈妈的车标logo都有加拿大国旗的元素或者枫叶,尤其是美美的睡衣
皮克斯作为迪士尼旗下公司,也不忘加入迪士尼动画的元素
1.美美妈妈做的早餐和花木兰动画中木须龙给木兰做的早餐十分相像
2.Hidden Mickey隐藏米奇作为迪士尼旗下作品永恒的话题,在Turning Red中也有出现,在美美家祠堂旁边的池塘中,荷叶组成了隐藏米奇
日漫,导演的作品明显收到日漫的影响,作品中很多画面表达对日漫的致敬
1.美美选择做自己,冲出家门前往4Town演唱会时,有个奔跑的画面特别像《穿越时空的少女》
2.美美的房间中有三丽鸥家族的玩偶,明显可以看出大眼蛙Kero Kero Keroppi
3.美美爸爸做饭时眼镜上的水汽,同学们看到小熊猫时激动的眼神,都是日漫中常用表现夸张的方式
重头戏来了!!!!!!皮克斯最爱用的彩蛋A113,Pizza Planet,皮克斯球,跳跳灯一个都没少,全部都可以在片子中找到
1.A113,是加州动画学院(CalArts)动画系一间教室,由于皮克斯主创人员大部分都毕业于CalArts,因此喜欢在各电影中加入这串数字表示纪念。电影里有两处A113,一个在美美妈妈暴走时爸爸推的绿色划线车上,另一个在电影结束演职人员表旁边的4Town演唱会票根上
2. Luxo Ball皮克斯彩球出现在美美同学Tyler家的泳池里
3.比萨星球Pizza Planet,卡车出现在美美变身小熊猫奔跑时的街边,一个出现在演唱会的赞助广告
4.顽皮跳跳灯,在美美房间的镜子反射里一闪而过
5.厕所门上有海底总动员尼莫Nemo的贴纸,出现在其他同学发现美美可以变成小熊猫的时候
6.巴斯光年Buzz Lightyear的贴纸出现在美美同学Priya的滑板上,今夏还未上映的光年正传里的猫也出现在滑板上
7.导演石之予之前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的《包宝宝》也出现在电影中,在唐人街有家中餐馆的招牌上
8.飞屋环游记Up中的那只大鸟Kevin,也以身体骨架的形式短暂出现,一闪而过到我跟本截不出清晰的图片
9.在美美的作业本有个兔子贴纸,这个兔子是不是很眼熟,来自于2020皮克斯出品的动画短片洞穴Burrow,这个短片特别可爱,没有看过的强烈推荐快去看
10.有注意到美美同学衣服上的文字吗?来源于寻梦环游记Coco里,有场音乐比赛中一支乐队的队名
11.Coco寻梦环游记里面的亡灵节剪纸彩旗是不是印象深刻?在青春变形记也有出现哦,在美美变身小熊猫从学校往家里跑的路上(这是第4遍观看才发现的,真快成一帧一帧看电影了)
电影里用了很多中国文化,比如中国饮食文化,姥姥吐槽数字“4”不吉利,祠堂门口的“石狮子”等等就不一一列举,大家可以自行发掘
PS:导演石之予从小在加拿大多伦多长大,所以动画里有很多对她成长城市的描绘,同时很多人觉得中国元素的运用很别扭,个人觉得导演描绘的更多是唐人街华人眼里的中国文化,所以对我们大陆观众来说就会有种奇怪的熟悉又陌生。Turing Red青春变形记是皮克斯历史上第一位华人女性导演的动画长片,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少一点争论。Love & Peace!
这个导演的“获奖短片”《包宝宝》刻画的“中国家庭里的母子关系”就看得挺恶心的。本来以为母女关系能拍得正常一点的,没想到还是那么畸形且病态。
加粗部分是看了细节后的新想法【故事设定】 生活在父姓宗祠(虽然导演回避了父姓这个问题)+女性传承的特性(变身红熊) 也祭拜女性祖宗+封印红熊由男性祖宗主持仪式(我一直以为会是母亲or外婆主持) 完全是“口号女权”和“传统糟粕”的缝合怪。
修改:纠正一下上面的说法,我仔细去看了细节,美美是随母姓的,她生活的“祠堂”祭拜的是“李氏女性祖宗”,导演想塑造的应该是一个“母系家庭”里的母女传承,母女和解,这让我更理解了这个故事的拧巴之处。
因为故事设定的背景是“母系传承”和“母系家庭”,故事里的角色却都是“父权家庭”里的典型人物形象,比如下面所说:【刻板印象】 沉默又能体谅子女的隐形人父亲,有病态控制欲的歇斯底里的母亲,家长里短没有边界感的女性长辈。说好听了是“生动形象”说直接点就是“中国人、中国女人、中国母亲、中国大妈”的刻板印象合集。创作者用了一些“细节”来打破“刻板印象”,比如:在家做饭的父亲,威严的姥姥,职业女性打扮的母亲。无聊、幼稚且刻意,李安《喜宴》里的父亲也是掌厨人,你会觉得他是“家庭煮夫”么?
是什么造成了:歇斯底里的母亲、家长理短的女性长辈,苛刻规训女儿的姥姥。因为畸形的父权家庭关系,因为女性没有足够的社会资源和社交机会。
为什么我们津津乐道谷爱凌的家庭关系,因为她的家庭可以说是“母系”的,她和她的母亲、姥姥的关系,展现了一个“母系家庭”里“母女关系”应该有的样子。而电影里展示的:父母通过“孝”文化,以爱之名来控制子女的家庭关系,是典型的、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生活里的父权社会里的“亲子关系”。【女性力量和母女关系】 “红熊”看起来是一种“女性力量”,但其出现的条件是“女性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时候”,这完全对是“女性就是那么情绪化”这一贬低压抑女性情绪说法的“模仿”。导演设定的“新怡”祖先是为了保护孩子而拥有了“红熊”的能力,但随着“母系”传承,这种能力却只有在女性难以控制自己情绪的时候爆发,并且被认为是不好的、应该被压抑的。这种自相矛盾的设定,是对“女性力量”肤浅理解的表现,并且下意识去模仿父权“传统文化”的结果。母亲不是女人的唯一身份,“母亲”这一身份也并不具有控制欺压另外一个人生活的合法性。 最后无论是上一辈还是这一辈的母女都和解了,看起来是一种女性团结和传承。我就想问,压迫女性去迎合别人的期望,去追求所谓的“完美”的,只是“母亲们”么?社会规训去哪了?社会评价对女人的苛刻标准去哪了?仿佛一切的压力都来自于“歇斯底里的母亲”,母亲是阻碍女儿做自己的唯一绊脚石。 大可以说这只是个童话故事,小朋友也理解不到那么“深刻”的东西,但是我一定要批评这部电影,因为如果我和我妈一起看完它,只会加剧我们的争吵。如果双方都没有看到外在的压迫,那女性之间就永远只会相互指责。 我和我妈最大的矛盾,真的不是她“以爱之名的控制欲”,而是她真切地认为“女性就是应该XXXX,不要一天天觉得不平等,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平等,结婚生子天经地义,不婚都是被洗脑了。”中国母亲,或者说东亚文化里的母亲,为什么都充满了控制欲。因为她们其实并不掌握社会里的家庭权利,父权社会只认可“男人”是“一家之主”,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社交活动,全然依赖于“男主人”的社会角色。于是母亲的所有“人生价值”都被圈在了家庭关系里,她们不可避免地把一切“成就感”和“情感依赖”都放在子女身上。在家务上是个“超人”、在情绪上却像是“吸血鬼”“控制狂”。上野千鹤子在《厌女》里分析“母女”关系,非常鞭辟入里:
无论是回应母亲的期待、还是背叛母亲的期待,只要母亲还活着,女儿就不可能逃离母亲的束缚。无论是顺从还是叛逆,母亲都支配着女儿的人生,直到死后。女儿对母亲的怨恨表现为自责和自我厌恶。女儿无法喜欢不能爱上母亲的自己,因为母亲和女儿互为分身。
有解决的办法吗?正如信田所言,母亲向女儿,女儿向母亲,互相告诉对方,“我不是你。”我们只能从这里开始,
她刻意创造的设定在父权现实和女权口号之间自相矛盾,这种“分裂”的状态让这部电影十分“混乱”,如同搅在一起的浆糊,难以单纯去分别其“优缺点”。
把这个故事里的人物性别全部倒转一下,把“红熊”能力变成“超能力”,把“追星”变成“某种价值观”或“正义行为”,父子传承、父子矛盾、团结家族、父子和解,这么一看,像不像《尚气》?母系家庭不是父系家庭的翻版;母女关系也不是父子关系的翻版;女权社会更不是父权社会的翻版。我们女性对女性主导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还是缺乏了一些颠覆性的想象。
让年长的男性道士去封印女性“红熊”的能力,这是个精准的讽刺,但就故事整体来看,这显然不是创作者刻意的设计。导演潜意识里,其实挺明白女性生活的压迫来自于哪里啊。
当然,我永远支持女性创作和女性表达,无论女性创作出的东西有多少“缺点”,拿起笔、拿起镜头是第一步。
笑不活了,关于我想当红墩墩我妈不同意就变成红墩墩ProMax来教训我这件事
没有中国人班底绝对做不出来这个片儿 学习好 考第一 包饺子 晒腊肠 爱红色 讨厌4 孝顺第一家庭第一每天帮妈妈做家务跟妈妈谈论电视剧 以及每个中国孩子都懂的 helicopter mum 考研时读陈力丹的书里边写“每个中国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有父母的过度参与 等到他们长大以后又会来过度参与儿女的成长” 还就是这么回事 所以我们都需要先逃离原生家庭 才能找到回家的路
华裔家庭的母女关系和成长主题都很好,只是剧本的冲突写的没有想象力,单薄到第一次让人看皮克斯动画看出了一丝丝低幼感,有些情节的逻辑没法思考,顺拐着就过去了。
竹林里年少的Ming的哭诉看得我感同身受,东亚小孩大多这样:压抑地度过挣扎的青春期,然后用漫长的一生与只能做个碌碌无为普通人的自己和解。实现不了自己的理想,更无法满足他人的期望。所以,管他呢,就活这么一辈子爱怎么来就怎么来呗!可以把小熊猫封印到拓麻歌子也可以任其自由形态恣意生长,只要坚定自己的内心,我们都会成为更好的人(至少是在自己眼中)
93/100。让观众清晰地看到了两种主体矛盾:一是女主人公自身青春期的叛逆与从小到大被灌输着的那种追求完美主义的思想,每一次的变形都像是一次对于初心的狠狠撕裂,可却又不能彻底将之抛之不顾;另一是东方文化中的一切安好与西方文化中该闯就闯的碰撞,从母亲为了自己的爱情背弃外祖母再到女儿为了自己小小的追星梦给母亲撒下一个个不在预设范围内的谎,一代代传下的冲突却更多的是不同思想面对面后的必然结果。而最后电影也很成功地将矛盾在女主人公身上抚平:她既选择做那个家中可以到处宣扬的乖乖女,也要偶尔为了自己疯狂一把,得到了所有人的理解。但你看不到的却是,这看似简单的选择却是所有像母亲这样女性经历了无数次挣扎后才能得到的稳衡,把所有的掌声献给为了平衡这一切而默默付出的女人们,在她们的肩头上,世界终以豁然开朗。
还是一贯的好莱坞式中国故事,套用一个古代离奇传说设定,表现现代与传统价值观的冲突,家庭代际之间的矛盾与和解,又加上了青春期的自我找寻。故事本质还是停留在很浅层的东西,说实话,很难共情。
变红一语双关,既指变身红色小熊猫,也指女孩情窦初开青春初潮,变红是对自我的探索,也是对压抑的反抗,这一主题无疑是对千百年古老东方神话的延续,从织女到小倩再到美美,叛逆女孩与完美老妈终有一战。或许也正是这一战,让女孩成为女人,让她懂得你也是曾经的我,我将长成未来的你,一如她牵着妈妈的手从少年走向成人。女同胞们,记住在成为女儿、妻子、母亲之前,你是女人,骄傲地做自己吧,因为你的熊猫(身体),你的选择。
作为一部迪士尼挺不错了,作为皮克斯还差一点
居然精准捕捉到了东亚母女之间又有毒又有爱的羁绊。可惜真实生活中撕下乖女儿面具的一刻一般都发生在女儿30岁以后而不是13岁时
我和我的祖传躁郁症
万万没想的,最后最贴近华裔、亚裔的片子不是花木兰,也不是尚气,而是这部由皮克斯出品的《青春变形记》。
除了furry red panda这个亮点 剩下就是很老套的青春成长片 看完能感觉为什么迪士尼决定把这部上流媒体了。
感觉只有东亚人能共情,因为我们都需要为自己辜负了母亲的期待而道歉。
只能说迪士尼没有心,这么好的片子不走院线走流媒体,真的是瞎了眼。观影过程每分每秒都被萌到,你可以永远相信皮克斯,用变身成可爱的小熊猫对应青春期的成长,最终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真的好好看啊,狠狠的爱了!!!
和《心灵奇旅》一样是一部共情力超强的作品,抛开了奇幻的设定,我们看到的是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情感、真实的烦恼,笑中带泪的青春。片中的母女情可以看成是《包宝宝》的变种,不过显得没有这么刻板印象,我也相信就算是欧美国家也会有这样的亲子关系,而最后的和解格外打动人,和《魔法满屋》一样非常值得和父母一起观看。另外,小胖闺女和大红熊猫真的是无敌可爱,无法拒绝!
老祖宗想总算有小崽子愿意接受我的祝福了
已经被可爱晕了!大胖闺女!我命运般的大胖闺女!接女宝啦朋友们!!!
生硬直白的不像pixar,转折来的尴尬且突如其来,所有的角色都是围绕主角成长的工具人,把《包宝宝》的故事无意义延长,就挺没劲的
红熊猫真可爱,毛茸茸的我也想要抱,牵起少女时的妈妈那段看得我流眼泪,说这部里的华人家庭是刻板印象之类的影评,只能说都是幸运的人
The far you will go, the prouder I will be. 中式关系,青春期,儒家的规训,be women,欲望和羞耻,友谊,与自我的相处,make room for it .可爱的比喻,迪士尼新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