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再多爱一天也不够
我以为自己再也不会为了一部电影如此难过,我错了,我真是低估了我自己的“滥情”,以及我现在“滥情”依旧。 加班造成的脑子纷乱和剧情的精彩,双管齐下,我从看最后的半小时开始,似乎就已经在酝酿落泪的情绪。 里昂颇有几分失态地撞开警局的门,不由分说枪杀了那几个喽啰,马婷达和他紧紧拥抱,我宁愿相信,这样的爱,也是爱情。 谁能说一个12岁的小女孩能给的不是爱情?谁又可以肯定一个12岁的小女孩不能打动杀手那颗常年伪装冷漠的心?当马婷达勇敢地表示一些什么的时候,里昂诉说了自己的故事。看到小女孩脸上浮起的温柔怜悯的超越她年龄的表情,猛然觉得心中一恸。呵,我恨死了那么善于演戏的孩子,让我的心瞬间纠结成一团。 马婷达像个长大后的女人一样伺候里昂躺下,枕在他的手臂上,像只小猫般缩在他怀里,不知为何,想像中40岁的男人和一个12岁的女孩相拥入眠的情景难免带着几分猥琐,在这里,却很美很美。看上去,很温暖。 据说睡觉时从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里昂居然有了鼾声,这大概是他刀头舔血这么多年最奢侈的一次睡眠吧?只是,这样的美好来得太迟。我一点都不怨恨他也杀了许多无辜的人,在他最终死去的时候,一阵阵难过。泪水尽情流。仿佛我也和马婷达一样,深深爱上了这个孤独的杀手。 在最紧要关头,马婷达哭,怎么也不肯离开里昂。他承诺,他不会离开她,他感谢她,自从遇到这样一个小女孩后,他第一次躺在床上睡觉,他开始有了牵挂,他享受到生命中许多美好,最后的最后,他说,马婷达,我爱你。我不想去揣度这样的爱是怎样的爱,是爱就好。一点都不逊色于任何生离死别的熵情,我开始愚蠢地希望里昂不要死,只是如果他不死,那么马婷达怎样开始她的新生活呢? 只是我知道,如果我是马婷达,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里昂,不管以后会遇到怎样的人,发生怎样的事,里昂这个名字就是最温暖的一盏灯,他永远都会指引着生命中最让人眷念,让人觉得最安全的方向。 他死了,却带给马婷达一辈子的温暖,还有一辈子的思念。我不愿意用“初恋”这个词来形容马婷达的爱情,这样似乎太过轻浮;也许,那样的一种强烈的眷念和依恋,根本不能称为“爱情”。 只是,我还是很遗憾,里昂只度过了那么短暂的美好的时光。他为了一个这么小的孩子,奉献了自己的所有,直至生命。我不知道谁爱谁多一点。他就像一口干涸的泉,而马婷达凿开了他冰封的心,自此,涌泉相报,还嫌不够。如果非要说恩怨轮回,那么他上辈子一定欠了她的,欠了很多很多。这辈子,他用他的守护,包容,甚至宠溺,还有绝对的付出,来成全马婷达对他的爱情。 一个人一辈子活在一种绝望而甜蜜的怀想里,还会不会快乐? 我很坏心眼地希望马婷达一辈子都郁郁寡欢,就算她笑颜如花,在想到里昂这两个字时,瞬间心如刀割。我的确过于残忍,但感情向来残忍,期待也一样。 我总是喜欢纠结着过去不放。其实不是马婷达爱上了里昂,那个爱上里昂的人,是我。
2 ) 孤独是人类最大的杀手
观众们在看过无数部商业片后,总是会在影片刚放了开头的时候就精明地猜出结局。这就是商业片,一个按类型已经固定下来的内容模式。《LEON》作为一部商业片,自然也必须具备枪战片中的英雄和歹徒、正义和非正义的殊死搏斗,最后还必须是正义得以伸张。当然其中更不能缺少的是爱情,这往往是枪战片中让英雄生死无悔的动力。商业片吸引观众的早已不再是结局如何,而是出其不意、花样翻新的细节和过程。所幸《LEON》不但有美国式的精彩情节,更有法国式的浪漫情趣,二者连手,使《LEON》更具独特魅力。
《LEON》在上映时以其精彩内容和动人的爱情曾在欧美造成极大的影响,其中尚 •雷诺(JEAN RENO)和娜塔莉•波曼(NATALIE PORTMAN)的表演一直让影迷们津津乐道。LEON的掉腿裤、黑风衣的造型更一度成为时尚,看来真情永远是电影院中最大的吸引力。
后工业社会,是一种对传统文化习惯的冲击。人们在快得无法适应的变化中有了变异,也由此产生了各种顽症。而《LEON》将这种对后工业社会的揭示表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开头,航拍从丛林到高楼林立的都市,这是从传统社会进入了后工业社会两种世界的转化。交代故事发生的大厦林立的城市环境。影片结尾镜头升起,再次是丛林和远方城市的镜头,交代玛蒂达现在所处的安全的社会环境。首尾形成了完整的封闭式结构,将两种环境形成强烈、鲜明对比,意味着两种世界的不可调和性。在这座城市中,到处是高大的建筑、冷漠坚硬的街道,加上片中宁静甚至无奈的音乐,营造了一种冷漠压抑的氛围。
而在这部影片中,仅仅出现过很少几次的街景,在画面构图上,始终是突出高大的建筑与微小的人物之间的强烈不协调对比,给人以视觉上的压抑感。
一、 关于社会
创作者表现了怎样一个世界?所有主要人物都是背离常理的坏人——杀手、毒品贩子、影片中的警察更是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大魔头。连小小年纪的的女主角玛蒂达也是问题少年……令人同情的主角,一个是以杀人为业,另一个以报仇为目标,在这样的世界中,一切价值标准似乎都是变了形的。
生命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影片在LEON和玛蒂达在楼顶练习射击一场戏中有了一个极具讽刺性的答案。两个人无意中瞄准了地面的一个人做了靶子,而那个人恰巧又是前呼后拥,时刻受到保护的。这只是戏里的一个小噱头,也许并不引人注意,但在轻描淡写中,告诉了观众,这个世界中的每个人都随时准备杀人或随时等着被人杀。每个人都活在准星的两端,谁又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呢?玛蒂达的一颗假子弹射了出去,这就仅仅是一场游戏。但如果枪里是一颗真子弹呢(或许就在玛蒂达以后真的成了职业杀手的时候),这就将永远成为一个暴力、血腥的游戏了。是游戏或是死亡,似乎都无所谓。这里没有人在苦苦追问生命的意义,死神并不让他们更恐惧,死亡和衣食起居一样司空见惯。命运就好象只是一个随意而简单的玩笑而已。
在这部电影中,到处是冷漠、罪恶。LEON因为杀手的职业和文化的不融合而游离于主流文化和群落生活之外。该片通过故事情节的塑造以及细节的精雕细刻,向观众展现了LEON细腻而孤独的内心世界。
第一场戏,观众还没看清我们的男主角长得什么样子,就在一场激烈的枪战中为他神出鬼没、身手敏捷的形象所倾倒。而当LEON第一次正面出现在观众眼前时,气氛突转。单簧管奏出凄凉的音乐,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无力疲倦地洗澡、独坐桌边喝着牛奶、精心的熨烫衣服、擦拭花叶,最后守着手枪独自坐在黑暗的角落中睡去。这整个过程随着音乐节奏缓慢而平静地进行着,立刻将LEON的孤独凸现出来。而他与一盆无根植物之间的一种难以割舍的关系一再出现在银幕上,甚至在面临死亡时他先要保护的是花而不是他自己,这就在杀手的冷漠中透出一丝温情,这似乎也注定了这一点点温情将成为他毁灭的根源。
LEON是一个偷渡来美国的意大利人,不懂英语又不识字,被逼无奈只能靠作杀手来维持自己的生活,这种血腥的谋生状态与他独自一人在影院中看老电影《雨中曲》时露出的善良、憨厚的笑容形成了冲击性的对比。与我们在大多数影片中所建立的冷峻、狡黠、残忍的杀手形象大相径庭,LEON在生活中几近笨拙的步态、说话时游移的目光和与玛蒂达形成鲜明对比的不善言辞、笨嘴拙舌……这些都一步步在观众心目里塑造了一个最终为正义而战的、与观众有接近性的悲剧英雄。
LEON是注定孤独的,他用冷漠对待这个世界的冷漠,用残酷反击这个世界的残酷,但内心所隐藏的善良、温柔成了他的致命伤。他唯一信任的汤尼最终背叛了他,而玛蒂达正是他惹上杀身之祸的根源,在这个世界里,友情和爱情反而成了毁灭性因素。
女主角玛蒂达是这个畸形世界的产物。她生长在一个关系复杂没有温情的家庭中,父亲是毒贩子,继母和同父异母姐姐与玛蒂达可以说没什么感情可言,除了也是同父异母的四岁的小弟弟,这个家实在没什么可留恋的。这种家庭环境造成了她叛逆的性格,成为了一名问题儿童,逃学、吸烟、过于早熟……
在玛蒂达眼中,杀人并不是什么难以接受的事情,杀手也是一个很“酷”的职业,和其他职业一样正常。她不为自己的父亲、继母和姐姐的死而感到悲痛,因为他们就象这个社会中的一切人渣一样没有价值,不值得同情。但年幼无辜的弟弟被杀却是难以容忍的,就象玛蒂达说的:“他只有四岁,他犯过什么错?”因此其他人该死,她的弟弟却不该死,而玛蒂达认为继续用杀人的办法复仇是天经地义的,她并不认为用杀人的方法解决问题有什么不对。在影片中,玛蒂达试图以“雌雄大盗”、“末路狂花”这些电影形象作为依据来说服LEON——杀手不都是独自工作的,从中可见这个社会给孩子的正义标准已经完全模糊、变形了。而这也体现出创作者对于现实社会中媒体对于青少年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所作出的反思。
这个世界对于玛蒂达似乎过于残酷,她这样的年龄正是应该享受家庭温暖,体会世界上所有美好的时候,她还不该懂得什么是丑陋和罪恶,但在这里,她见到的到处是冷漠、痛苦甚至死亡。当她流着血问LEON:“人生一辈子都这么苦,还是只有童年这么苦?”的时候,她得到的答案是“人生就是如此”。这个无奈但坦诚的答案可以说是LEON对于这个世界的最深的痛,同时也打破了玛蒂达那颗稚嫩脆弱的心对于世界的最后一点美好的憧憬。
玛蒂达是后工业社会的弃儿,遇到LEON彻底地改变了她的世界。LEON三次救了她的命,一个专门杀人的人这时候却成了玛蒂达的救世主,她得到了从未有过的真诚、爱护和温情,也渐渐从冷漠中逃离了出来。积压在心中的冷漠和麻木被真情所融化,玛蒂达在她的生命中体会到从未有过的交流,而这份相依为命的感情也动摇了LEON在这个世界上的生存基础(也就是他的冷漠)。面对爱情,LEON出门后会无力地靠在墙上,这个无敌杀手在杀人时才会受伤。影片中这种违反伦理的爱情撼动了冷漠旁观的观众。这种相依为命的感情成了LEON和玛蒂达的二人世界中最宝贵的东西,可就是这种为社会所不容的感情被焕发至极致时,才造成了这部电影最大的悲剧性。
在玛蒂达向旅馆管理员表露她对LEON的感情之后,出现了人们意料之中的结局——两人被赶了出去。表面上,这是成人与孩子之间怪诞的恋情不容于世,但我认为这更重要的是真情在这个社会中被无情地放逐。
当影片中LEON和史丹同归于尽后,汤尼对玛蒂达说GAME OVER,无情的说出了观众不愿看到的事实——这种善良在这里是不容存在的。这个世界中的照顾也只能是汤尼对玛蒂达每月一次的现金支付了。
结尾玛蒂达离开了那座城市,来到了建筑与环境都与那座城市全然不同的地方,而只有这种逃离,才能给自己最后的一丝生机。这种无奈的结局给影片静静地打下了一行省略号。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创作者对于现实世界的一种展现和追求,电影中有他们看到的世界和梦想中的世界。在《LEON》这部影片中,创作者极力表现一个罪恶的世界,同时又不遗余力的塑造着LEON和玛蒂达之间爱情的美好和温馨。两相对照,影片给观众情感上的震撼是巨大的。
二、 关于文化冲击
LEON作为一个偷渡来美国的意大利人,本身就有后工业社会的明显标识色彩。
托夫勒曾经说过:“让一个人离开本土文化,突然投入一个截然不同的环境中,行动的准则——时间、空间、工作、爱情、宗教、性事等概念全不相同,这时他因为迷失方向而遭受的痛苦自将加倍剧烈。如果这种陌生文化本身又一直处于动乱之中,或者更严重的是其是非观念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这种迷失感将会更加剧烈。”LEON正是处于这种情况的外来人,也就是异类。这种强烈的文化冲突在片中比比皆是。因此也造成了他无法摆脱的孤独。
LEON认字不多,说话艰难。这是地域文化不能融合的结果。就象他自己说的“这花就象我,到处漂泊、永远没有根。”花,是这部片中贯穿始终的一个象征物,LEON是一个漂泊不定的人,但无论是搬家或面临死亡,LEON的身边都会出现花,在他的眼中,花的安全甚至高于自己。甚至在LEON 死了以后,花延续了他的命运,产生了更为深刻的意义。
这种文化的冲突还表现在LEON和玛蒂达作模仿明星的游戏一场戏中。两个人互相都猜不出对方的角色,正是LEON的外来文化与玛蒂达的本土文化之间不共融的表现(当然,两个人的年龄差距也是造成这种文化不共融的重要原因)。影片以这样两个微小的生活细节作为表现文化冲突的切入点,可见用心良苦。
LEON摆脱不了本体文化对他根深蒂固的影响,又无法融入异域文化体系中,因此一种文化上的、性格上的矛盾造成了LEON无法避免的悲剧结局,使得影片中的矛盾冲突愈发尖锐激烈。也只有在LEON死后,这种矛盾冲突才会终止,就象影片结尾中表现的那样,花作为LEON形象的一种隐性延续,只有在玛蒂达带着它逃离这个城市、逃离这种矛盾后,才能在传统和宁静的庇护下重新生根,不再漂泊。
三、 关于《LEON》中视听语言的分析
1. 音乐的运用
在这部影片中,用了几支不同的优美旋律来烘托影片的氛围, 开头的小提琴曲、LEON孤独时的单簧管旋律形象等都极为鲜明。在LEON与玛蒂达的第一次见面时,先随LEON的行动奏起吉他旋律,玛蒂达出现时加入钢片琴的旋律,二者结合,体现了宁静美好的氛围。而这段音乐在坏人出现时嘎然而止,使氛围的突转自然而恰倒好处。另外本片的音乐中曾经多次运用鼓声,在第一场枪战戏LEON杀人和史丹杀人等戏中,随着气氛的不断紧张,适时加入了快速、低沉而有力的鼓声,增加了影片紧张感和穿透力。音乐对于电影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可以说,在《LEON》中,这些音乐的处理为本片增色不少。
2. 精彩的剪辑。
商业片讲究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快速简洁的节奏处理。《LEON》作为一部优秀的商业片更是在剪辑方面有不俗的表现。
例如,在影片第一场戏中,导演大胆的使用20个局部特写镜头开篇,虽然没有出现完整的人物,却清楚的交代了事件和人物的身份。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开头既打破了常规而又增加了神秘感,令人耳目一新。这种处理更使专业人士引为经典。
3. 关于LEON的形象塑造。
创作者避免了LEON杀人场面的直接展现。在几次凶杀场面中,死亡大多用间接的手段表现。比如第一场枪战戏中,全段气氛紧张,但只用地上喷溅出的血,悬高的双腿和门上露出的大量弹孔来表现凶杀,不但没有给观众过度血腥、恐怖的刺激,反而体现了LEON 的身手不凡。影片用这种方法逐渐形成观众对主人公LEON的亲近感,避免了凶杀暴力引起对主人公形象的损害。而最后一场枪战中又出现了大量冲击性的暴力场面,这一次着力体现了这个世界的残酷无情,同时表现了LEON 的勇敢无畏,从而达到了一种“悲壮”的境界。
4. 精致的视觉效果。
这部影片中出现过多次枪战,但每次枪战的处理都有所不同。 例如:第一场枪战——画面为强烈的阳光,暖色调,前半部分影调亮,后半部分影调暗,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其中大部分是运动镜头,而主人公LEON只在最后一个镜头中才出现。
第二场枪战——也是暖色调,其中有运动镜头也有固定镜头,影调比较柔和。
第三场枪战——这个段落中有晃动的手电筒的光线,这场戏为冷色调,也是运用了很多运动镜头,其中也有大量长镜头。
在这部影片中,LEON总是以少敌多,都是枪林弹雨,但是为了避免情节重复所造成的单调,《LEON》在光线、影调、镜头运用方式上都煞费苦心。
5. 特别推荐:
《LEON》的结尾——LEON被史丹杀害的一场戏。LEON脱离重重包围,扯下面罩,向门口走去。镜头处理如下——(慢动作)LEON 向前走;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钢琴曲起)不远处的门;史丹举枪瞄准;LEON向前走;(音乐停)主观镜头摇晃倒地。这里的主观镜头的特殊使用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效果。同时,音乐与画面成功结合,虽然听不到枪声,LEON却已经倒在了血泊中,此时无声胜有声,将影片的氛围烘托至凄美的顶点。
3 ) 故事来源于吕克贝松的真实经历
Léon: The Professional,情节设定上,是一个disturbingly creepy的恋童癖故事,细节表现上,又没有性暗示或洛丽塔的隐喻。这种精分的设置到底何故?想必许多人和我一样久久困惑。许多年前看的了,直到今天无意间才浏览到相关信息。
-----
Maïwenn,在她12岁的时候和吕克贝松相识(他29岁),15岁开始约会,16岁诞下一女(他33岁),之后被抛弃。
Maïwenn是在Leon和第五元素都有演出(蓝色外星歌唱家)。拍摄第五元素时,吕克贝松转而对主角着迷而离开了Maïwenn和他们年幼的女儿。
她后来成为编剧,最著名的是一部抓捕恋童癖的:
“Leon:the professional 显然受到了我们真实经历的启发”,Maïwenn声称,“但没有媒体将二者联系起来”。
-------
这部电影没有变成一段猥琐恋童癖故事,要归功于两位演员。
原脚本有更强烈的性暗示,譬如里昂无意间闯入浴室,而Mathilda正在全裸沐浴。小演员Natalie Portman的父母对这些情节表示拒绝,并在合同中做出了明确标注。
里昂的扮演者Reno,则压根不愿意扮演一个变态的恋童癖。他有意识地特意处理了角色,使其成为一个感情迟钝的人,“使观众明确地知道Leon对Mathilda完全没有性欲”。相信大家看电影也确实可以感受到这一点。
对于Reno的处理,就像有评论说的那样:“在当今这个世界上,哪怕展示出一丁点的人性与高贵,也是英雄。”
----
据说原剧本甚至有两人性交的情节。公放版也比反响有异的导演剪辑版做了更多删减。
感谢负责的Natalie父母,和英雄的Reno,让导演试图表现其恋童癖隐秘欲望的目标未有达成。表演与情节的显著差异,反而大大增了影片的张力和神秘感,让一部洛丽塔仿作变成独一无二的佳作。毕竟,文明世界里还是正常人居多。
很遗憾也毫不意外,豆瓣无人提到以上。
4 ) 假如马蒂达变成洛丽塔
“你说莱昂和马蒂达算不算恋爱呢?”
看完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吧。就像看完新版的《大侦探福尔摩斯》,大家也会揣摩一下,福尔摩斯和华生之间是否有奸情涌动。虽然导演并未对上述疑问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但他们喜欢观众会产生这样“邪恶”的想法。或者,这将大大地丰富电影的内涵,起码更有看头。
马蒂达的扮演者娜塔莉·波特曼,堪称一枚极品萝莉,她不仅可爱,而且强大,可爱得如同村上春树所说,“让全世界的老虎都融化成黄油”,但是,她的强大也可以让“全世界融化的黄油都凝固成老虎”。她在大屠杀中逃出生天,非但没有吓得失魂落魄,像地洞中的小鼠一样藏匿起来,还敢于单枪匹马直闯警局,找坏蛋警察寻仇。
娜塔莉辞演了《洛丽塔》,有人评价,“所有男人的遗憾,就是她在15岁时拒绝了《洛丽塔》。”但我一点都不遗憾。洛丽塔只需要有一种没脑子的性感就可以了。亨伯特对洛丽塔的病态之爱,犹如飞蛾扑火,是一种自我毁灭式的癫狂。假如换成了娜塔莉扮演的洛丽塔,魅力会过分强大,让人觉得亨伯特这只飞蛾扑向的不是烛火,是烟花,一切顺理成章,堪称死得其所,反而彰显不出亨伯特这个怪叔叔之“怪”。
马蒂达没有变成洛丽塔,实在很好。
5 ) 出来混是要还的
一个40岁的中年大叔和一个12岁的小萝莉,看起来毫无交集,然而却违和的走在一起,擦出爱的火花。一切都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 他们只是严重缺乏爱的孩子,不分年龄。 里昂的生活超级简单平静,喝牛奶,养花,锻炼体能,冷冰冰的接受任务去杀人,代价是只敢睡椅子,严重缺乏安全感。思维缜密,却在要求取回属于自己的钱财一事上显得像个智障。 住在隔壁的玛蒂达的生活则显得闹哄哄乱糟糟,家庭成员不团结互不关心,打打闹闹是常事,玛蒂达的脸上就常常挂彩,最后还因为父亲招来灭门之灾,自己侥幸躲过一劫。 人生是否总是如此艰难,还是年少时才如此?答,总是如此。对他们来说,这个世界是凉透了吧。所以消除隔阂报团取暖,一个生活有了寄托一个治好了胃病,生活有了温情。 然而坏人是不能有好下场的,杀过了人注定要偿还,里昂死了,玛蒂达回到了学校。故事结束了,新的人生刚刚开始。
6 ) “每个女人的心里都有个里昂。”
冬日的城市傍晚,车辆飞快穿越过高架桥。
高大梧桐树与深蓝天空交际处,一群飞鸟在夜幕中盘旋。
我忽然记起玛蒂尔达说,在这儿我们安全了,里昂。
女孩抱着里昂的盆栽,穿越过校园长廊,从一群人身边沉默着穿过,走到绿树葱茏的校园草坪,走到秋日午后的阳光里。
女孩跪在草上,一边把兰花从盆中移入草地,一遍对着它轻轻道,这里安全了,里昂,我们会永远在一起。
里昂已经四十岁了。
他的生活除了做职业杀手外,每日一心一意擦拭他心爱的兰花是他全部乐趣。
女孩说,里昂,我想我是爱上你了。杀手问,你怎么知道。
女孩说,我感觉得到。杀手问,在哪里?
女孩把手放在肚子上,在这里,在我的胃里,它是热的。以前这里总像打了结似的,但现在不会了。
杀手说,恭喜你胃病好了,但这不代表什么。
可杀手在女孩向他表白后的那一次任务中,受了伤回来。
是啊,一向身手敏捷专业的他,怎会如此容易受伤。
那一定是他爱上了一个人,怪不得人们都说,你在爱的时候,总是不能心无旁鹜。
魂儿都被别人勾了去了,怎能专心致志干别的事?
可他告诉女孩,你只是胃病好了,并不代表什么。
原来我们都是那个十二岁的玛蒂尔达呢。
里昂,你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一句接一句的向你倾诉我爱你。
里昂,你不知当我在一场劫浩中逃离走进你的门前,你开门时那束阳光倾泻在我身上,我感觉好极了,我知道我有救了。
里昂,你不知我多希望我是你的那盆兰花,你在枪林弹雨中都要舍命保护它呢。
可终究,里昂像保护那盆兰花一样保护了玛蒂尔达。
并且在最后关头,在里昂埋了全身的炸弹拼命为女孩找到一条出路后的那个拥抱里,女孩哭着说,里昂,我不能失去你。杀手一字一句说,你不会失去我,你让我尝到生活的滋味,可以睡在床上,有牵挂。我爱你,玛蒂尔达。
我看到里昂终于逃了出来,脚步缓慢疲惫的走向门口。
我听到他沉重的呼吸声心跳声,我看到门外那温暖阳光和匆忙人群和车辆。
他们在经历一场生死患难时,你看世界,它不曾改变,它依旧匆忙。
我以为他们要见面要重逢了。可他还是被对手击中,沉沉倒了下去。
……
我还记得玛蒂尔达问里昂,人生好辛苦,还是长大就好了。
里昂道,一直如此。
呵,一直如此啊。
7 ) 坚忍的魂与隐秘的梦
喝了些酒,光线很暗。最喜欢趁着这时候写东西,畅快淋漓。放着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想起那个变态恶人说的:“贝多芬的开场很好,让我感觉非常爽,但是到后来,它就开始他妈的无聊。——知道我现在还不杀你的原因了么?”话说完,一阵乱扫之后,硕大的身躯倒地。一次屠杀完成。 《Leon》的每一个角色都出乎意料的精彩出色。它没有很多高深的思索,却又太能让人琢磨。做为职业杀手的Leon,他的生活是单纯的——单纯的甚至像旧时代的手艺人,早出晚归,为生计而奔波,一次又一次的训练,完成任务,因为危险的职业他连睡觉也要坐着,面对爱情和可能的闲适生活,也要保持克制提醒自己。他与其说是一个杀手,莫不如说已成了一种生活本身——他代表着男人最极端的一面——对待强大残暴的敌手冷酷无情,对待温顺的女人和娇弱的儿童时却必须保持规则——不伤害他们,甚至妥协,而温情甚至是他们的阿迦琉斯之踵,最后以生命为代价去报答。“一行有一行的规则。不杀女人,不杀小孩。”这个规则和禁忌的背后,印照的是他渴望又欲求不得的爱情和亲情。麻痹很多年后一个小女孩的意外闯入又令他把这些遗忘给想起,就像想起他儿时的故事。老头子说:“你刚来这个国家的时候,乱七八糟,被女人弄的一塌糊涂。现在,却是一个优秀的杀手。”人的强大和冷酷,是在痛苦和摧毁的土壤上生出的根,却注定成了杀手手中精心照料却开不出花结不出果的植物。玛婷达的出现成了他一生的光亮,也成了她的自己的毁灭和新生和救赎。就像他在面对她家人被血洗之后惊慌无措时刻的那一瞬的开门,光亮照亮了她的脸也照亮的自己的人生。他被她改变,而他,成了她的热爱和新生。痛苦人生的一切至此完成颠覆。 我一直为结尾的情节猜测不已。大多数人认为,杀手走向门的时候,是向往着新的生活——那个生活里,屠杀和警惕将不复存在,有的只有他的玛婷达,和那株不开花不结果的他的心爱。他脸上希冀的眼神和迷茫又向往的表情出卖了他的情感,却令他丧失了杀手的本能——一只手枪跟在后面,他竟然全无察觉,最后,枪响,杀手死在了暗黑的走廊尽头,离光亮的门口只差一步。但我却隐隐倾向于认为,杀手知道后面的手枪,他在寻找他遍寻不得的梦,那个梦连着长廊与出口,也连接着现世的痛苦与来生的梦幻——它是死亡。他一人斗百人,最后已经没有手枪,无法为玛婷达报仇,唯一和希望,是和那个变态同归于尽。更重要的是,他出去了,又能怎样呢?有他的玛婷达,更好还是更坏?依然和他在一起,小女孩的生活恐怕还是在仇恨中度过,没有新生,一切重新归回到旧的轨道——练习,杀人,执行任务,生活像尖利的刀寒光闪闪。他选择了死亡,倒下后的最后一刻,将炸弹拉环送到变态恶人的手中,几乎深情款款,柔和的仿佛是临终的嘱托:“这是——来自——玛婷达——”炸弹引爆,报仇完成,杀手已死。 “这是,来自,玛婷达——”一种意义上,显然,这是他为玛婷达报了仇。但更根本的,是他代她完成了他不要她此生完成的使命。报仇的使命完成了,玛婷达作为杀手的使命完成了,两个杀手痛苦的生命同时结束——一个得到永恒的休息,另一个终于解脱。不开花不结果的植物最终被种进了草地,它可以生长因为它从来没有这样靠近过自然。他从来都是被扭曲被节制的,直到有一天疯狂执拗又天真的玛婷达拯救了他,最后他用他的全部力量作为对她长久以来热情的报答,杀人者终于完成了拯救。偶遇照亮了他,就像最后榴弹爆发出最猛烈的光——“人生是一直这么痛苦,还是只有是小孩子的时候才这样?”杀手沉默了一会,喃喃地说:“一直如此。”一直如此,但现在可以不要这样了,她也可以不要这样了,生活和爱情把他逼上了这条道路,但最后又把拿走的东西还给他。不同的是,这一次他心甘情愿,也为自己不开花不结果的植物找到了主人——她终于把它根植于土壤。 变态恶人喜欢贝多芬,理解莫扎特,推荐自己的猎物尝试勃拉姆斯,却疯狂残忍冷漠之极;杀手不识字,不懂得经典电影,不认识梦露和卓别林,却在冷酷的一生中找到了归依,打开了心灵的窗和门。原来艺术能够陶冶性情,却不能改变灵魂——什么东西都不可能改变灵魂,因为灵魂根深蒂固,它就是人们自己——就像杀手的职业让他性情冷酷,但磨不掉他心中原本温情脉脉的灵魂——那个灵魂引而不发,坚忍地埋伏,终于在积聚了太久之后,把他交还给自己。它就像那株植物和牛奶,来自自然,容不得半点污染,却找不到自己的土地。但它最后还是回家了。是绿色,它就属于土壤。是天真的女儿,她就必将属于另一个世界,只是那是他有生之年所不能给予的、渴望而不可及的,过去的时光。原来我们每一个人寻找的,不是成熟的个性,也不单是幸福,而是被自己丢失已久的灵魂,它属于昨夜的领地和昔日的城堡。它起源于我们童年时候的梦幻。它长着一张孩子般的天真的脸。孩子可以爱,可以幻想,可以单单凭着自己的生存本能打碎成人世界的游戏。而人的成长和岁月的磨砺,不过是在动荡中把它抛弃,在爱情中被它迷乱,在严酷的生存法则中把它压抑,但它依然坚强隐忍,藏的隐秘。看不见它的,它也一直在那里;看见它了,它为我们把全部秘密揭示。它会一直引领我们,如迷藏般不断的隐埋又不断的揭露,直到死亡把这场诡异眩丽的梦幻从我们身上抛开。 Mercurio 微信公众号:dong_chenyao 微博:董董Mercurio (小号:mercuriodong)
8 ) 杀手不太冷
我所认为最深沉的爱,莫过于分开以后,我将自己,活成了你的样子。 The most affectionate love I imagined is that I live as you used to be after you gone away.
Is life always this hard,or is it just when you are a kid? 人生总是那么痛苦吗?还是只有小时候是这样? Always like this. 总是如此。
我喜欢这一株植物,就像我一样,没有根。
不要以为我不懂爱情,我的胃知道。它以前老是痛,现在确是暖暖的。
里昂只有一颗盆栽,不善言辞,爱喝牛奶。他不像,却真正是一个杀手。玛蒂达的到来,是包袱,也给里昂带来了生机。不过这种设定,注定是悲剧收场。里昂死后,玛蒂达将他盆栽的种子落地生根,里昂终于不再每日拿着手枪在椅子上不安地入睡,他落地了。娜塔莉波特曼太灵了,玛蒂达是如此特别。
Léon: You're not going to lose me. You've given me a taste for life. I wanna be happy. Sleep in a bed, have roots. And you'll never be alone again, Mathilda. Please, go now, baby, go. Calm down, go now, go.
我没啥感觉的公认好片。
我开始想要过得快乐,睡在床上,有牵挂
喜欢这个喝牛奶的男人
传奇,童话,传奇,童话,传奇,童话……
她对Leon说,自从遇见你后,我的胃,再也不痛了……
或许是很多姑娘大叔控的根源。
我到哪里找,像你这么好。
萝莉有颗御姐心,正太有个大叔身——邪恶又天真、残酷又温柔,多完美~
一个杀手被一个萝莉害死的故事
一半的魅力来自反派:Gary Oldman.
Leon的门打开,一束好象来自天堂的光照在Mathilda脸上。给他快乐,从不发问。细节和大方向都很出色,一部控制得几乎完美的电影。
大叔萝莉的爱情,电影很好看也很经典,但我还是有点接受不了这种年龄差,这个里面还是诠释的很好,可惜大叔最后死了
Here in my stomach. It's all warm. I always had a knot there, and now.. it's gone.
-Is life always this hard.or is it just when you're a kid-Always like this.
爱上了让雷诺。爱上了这个意大利杀手的温情。爱上了他脸部轮廓,和刚毅的线条。“人生诸多辛苦,是不是只有童年如此。”玛蒂尔达问。里昂说,“一直如此。”这样的话,击中了内心深处。
这个男人他是从儿时的动画片里走出来的,是邪恶和童真的混合体,这令我着迷。
杀手又怎样?警察又如何?冷酷或者温柔,不是靠职业来评断。那个警察冷血的想让人捅死他~!而这个杀手,让人心疼的只想轻轻的温柔的抱抱他。
看到泪飙,世上最温情的杀手。幸运的姑娘在12岁就遇到了真正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