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小时候我们村也有一个留守儿童,他叫鹏娃,他也有撒野的时候,但我没见过他神经病似的,我没见过他天天打鸡血似的到处撒野,大多时候,他是沉默的,安静的,甚至被人欺负的。
复盘了一下本片剧情,小杰就是留守儿童了,但是片中这个小孩我是无法共情的,到处撒泼打诨,嘴炮不断,甚至张牙舞爪,我能理解神话中的哪吒,但我在现实中真没见过这样的浑小子,这是电影啊,电影是物质现实的复原,电影是与现实的渐近线。小杰这种设定,我觉得放在动画片里绝对没毛病,但你放在电影里就立马一个大写的尴尬,看的让人很出戏,脑子里一堆黑人问号。
观影结束,我想起了很多生活中遇到的熊孩子,但即使现实中混不吝混世魔王的熊孩子,也不是这种混法啊,也不可能全程高燃,全程打鸡血啊,他也有悲伤的时候吧,他也有被人欺负的时候,他也有胆怯懦弱的时候吧,但是我再电影里没看到,如此套用成人设定的行为方式和台词,真的看的人很尴尬,简直就是灾难,文本还是没有打磨成熟,这是BUG,难道就没人发现吗。
开场白色床单,我就知道完蛋了,又是一幅文艺青年对女性的幻想,我记得十多年前就有人这么对我说了,拍天台就要搭满白色床单,你家是开宾馆的还是开国际大酒店的,影片中设定小男孩舅舅家是开饭店的,那这哪儿来这么多白床单的?剧情细节不容深究,严重脱离现实。
本片最大的优点就是摄影,摄影一流,但是摄影再好也无法拯救剧本,表演,导演的问题啊,我是被预告片骗进来的,我看预告片还不错啊,我巡视着,这片不赖,我得看啊,结果一看,后悔连连,给我整这么一出四不像,整体而言就是用力过猛,太顶了,导演。表演浮夸,剧情大写的尴尬,拼凑感极强,各种大师集合,什么库斯图里卡,安哲,戈达尔,这都什么啊,导演啥都想要,我送一句老话,我们老家的,我妈经常说我,猴子掰棒子,这个也想要,那个也不错,你还不如照着一个炕头烧,绝对能把炕烧热!
读书的时候,我身边有小杰这样的少年,总是穿得脏兮兮的,骑一辆破旧的山地车,所到之处呱噪至极,嘴里称王称霸。十几岁的时候很不喜欢这样的男孩,觉得没家教,好像野地里生长出来的一样,但他其实有家也有家人,但家人是不是父母不得而知。今天坐在电影院里,好像跟着那时的少年回了家,看了他的生活,明白了他的呱噪和嚣张里是孤独,也是对心中困惑能有个好结局的期待。
从小到大,我爸特喜欢用少年不识愁滋味来形容我,觉得我的忧伤和困扰都是闲出来的。那时候不服气,想说大人不懂,可小杰们的愁被活生生剥皮扒骨摆出来的时候,才明白了自己确实不识愁。
有两个片段很喜欢;小杰和大舅比赛吃虾,爷俩胃口和嘴都不服输,姐姐偷摸帮小杰,那是他人生里能摸到幸福的时刻;赤身裸体迎海而立的小杰,海天处是全世界最美的景致,少年的背影里有全世界最难解的心事。
还有废弃船上的虚影与梦,明媚阳光下赌气啃一口又摔一地的苹果,夹在树梢的钱犹豫了又坚定…
我猜小杰的自尊和傲气都藏在“海里”,海是被粘在揉皱了的纸上的海洋生物,是被小心翼翼卷起来藏在硬纸桶里的课堂作业,是随手扒拉掉一排书再小心翼翼取出的少年心里的“海错图”,是苹果落地,满嘴谎言的少年拥有了“海”的真相,决定说一回实话。
首映结束,导演孙傲谦讲了男主角扮演者于坤杰的故事,才明白电影里少年的故事感都是他野蛮生长而来,与电影里的“真实”完美契合,与现实之殇互文。
特别喜欢这部影片的摄影和剪辑,摄影消解了电影故事给人的刺痛,剪辑呈现了人生本就如梦如幻影。
如果说有什么可惜,大概是排片太少,少年心里的海就这样被白白错过了。
5月19日,电影《少年与海》正式宣布定档5月25日,于北京百老汇院线上映。影片由孙傲谦执导,孙傲谦、安吉尔共同编剧,于坤杰、李蔓瑄、孙心福、兰海主演。
丰富意向捕捉少年心事,惊艳影像勾勒别样东北
电影《少年与海》的故事从少年小杰(于坤杰 饰)为了完成一幅“大海”主题的剪贴画,渴望得到一本《海洋百科》图书开始讲起。
小杰自幼便和经营公路旅店的大舅(孙心福 饰)一家共同生活,表姐(李蔓瑄 饰)原本答应为弟弟买书,然而大舅突遭车祸,真凶拒不赔偿,全家陷入麻烦之中。小杰不忍为家人再添烦忧,决心通过自己努力得到图书。
导演将亲身经历的东北记忆和充满想象的奇幻意象融合在影片之中,用空中飘荡的红毛线、随地滚动的红苹果、亦真亦幻的海怪、凭空而出的西装乐队等丰富的意象,为观众勾勒了一幅又野又灵、充满童趣、如伊甸园版单纯梦幻的农村图景。
有别于其它许多影片中对农村沉闷破败式的呈现,《少年与海》有自己极致的美学风格,它绚丽而浓烈,用暖色凸显生机与希望,被观众感叹“把大东北拍成了新西兰”。小杰穿行在东北的城镇和乡村之间,游荡在现实与幻想边缘,少年与海的秘密在此翻涌浮现……
“全处女作阵容”打造精品,返璞归真受国际肯定
《少年与海》是导演孙傲谦的长片处女作,故事背景就设置在导演的家乡——辽宁营口。导演曾表示他试图在这部影片中呈现一个真正有血有肉的少年形象,在社会的复杂残酷中点亮少年的纯真,赞美生命的顽强与伟大,纵然生活破败不堪,心中仍有另一片海。
首次拍摄长片,导演便大胆启用只有14岁的素人演员于坤杰作为影片男主角。于坤杰是导演同村的邻家小孩,从小与奶奶相依为命,是村中有名的“野孩子”,但他身上这种无拘无束的野性、像“小大人”一般的特质,带给了导演更多创作上的灵感。
导演还在当地寻找大量非职业素人演员出演影片,比如“大舅”的扮演者是导演的叔叔,其他诸多群演基本是没有演练直接开拍,在磨合中找对感觉。唯有女主角的扮演者是新人演员李蔓瑄,这也是她首次出演影视作品。
《少年与海》从导演到演员可谓“全处女作阵容”,但影片品质却不“生涩”。影片曾在第十五届华语青年电影周一举斩获年度新锐导演、新锐男演员、新锐摄影、新锐录音四项大奖,并提名亚洲最重要的电影节之一“釜山国际电影节”新浪潮奖、第3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影展之最”单元最受欢迎影片等,成果硕然;在北京国际电影节、海南电影节等多个电影节的展映中也反响热烈、广受赞誉。好莱坞权威媒体《银幕日报》(Screen Daily)称赞《少年与海》充满活力与想法;好莱坞《综艺》杂志(variety)称其为“具有野心的处女作”,称赞影片超现实情节与男主角的卑微现实生活无缝衔接,小演员调皮但充满智慧。
影片根植于现实,在现实里捕捉诗意;高度还原了现实,又带有丰富的奇幻色彩。是一幅在东北大地上展开的诗意画卷,是一次喜感与阵痛交织的少年成长之旅,亦是一场浪漫魔幻与野蛮现实的奇遇。
电影《少年与海》由孙傲谦执导,欢喜传媒出品,将于2023年5月25日于北京百老汇院线上映。
海边有三个聪明伶俐、心地善良的少年。传说林子里有可怕的妖怪,一个个恐怖的故事阻止了他们与这个世界的亲密接触。三个少年认识了一个复杂的世界,进一步成长和成熟起来。这三个少年的勇敢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生活中也要克服困难,我就因为看到了这本书中三个少年不害怕的精神面前要迎任而上,而我就不如这三个少年。有一天我正在看电视,哥哥跑过来说:“婷婷妹妹,我带你去骑自行车吧?”我一听到去骑自行车,我就有点害怕了,因为我上次骑自行车摔了一下,所以我不敢骑自行车,我就害怕地回答:“哥哥,我现在不想骑自行车。”哥哥看我这么害怕就放弃了。
每当我害怕的时候,我就想起这三个少年,并不时打开看看,它激励着我走向每一天。
将《少年与海》的首尾并置起来是有趣的,它首先将最直接地揭示导演的创作意图。在开篇段落中,明亮的光线、艳丽饱和甚至趋近于团块状的色彩使其流溢出一种伊甸园般、超现实的原始丰饶气质;而在这个段落的最后一个镜头里,一个小男孩赤裸着身子奔跑入画,背对摄影机在门框处停住,望向远去的年轻男女。我们将会知道,这个小男孩就是影片主人公于小杰(于坤杰饰),而此刻他是在回忆或想象中模拟父母离去的情境。
影片结尾,少年再次来到书店,他依然买不起用于制作剪贴画的《海洋百科》,于是他开始撕下书中的图页,将它们杂乱地揉成一团塞进怀里(也许我们会想起《四百击》中安东尼将偷来的牛奶瓶塞进怀里的场景);突然他停住了,因为发现自己撕毁了一幅横跨两页的完整图画,随后他试图将它们重新拼合在一起,此时声轨中传来海怪的嘶鸣;最后,他抬起头,皱着眉头狠狠地盯着摄影机。
显然,这种并置意味着影片旨在刻划一段成长弧线。而这段弧线将使这些问题得到解蔽:应该如何理解这些无言的场景中丰富的身体姿势,尤其是少年对镜头的背离和直视?又该如何理解海这一关键意象,以及海怪嘶鸣这唯一可辨的剧情声?或许应该首先澄清的是,将影片视作“中国的《铁皮鼓》”是不恰当的。抛开于坤杰的实际年龄这一文本外元素(尽管它当然会是强烈在场的),就银幕上小杰的生理和心理状态而言,他是完全符合我们对儿童形象的“常规”认知的。况且这一形象对文本而言也是完全自洽的,它实实在在地讲述的是小杰对成人世界的观察、主动参与或被动卷入。跟《四百击》和《一一》一样,《少年与海》讲述的依然是成长,而不是《铁皮鼓》式的拒绝成长。
而这段成长弧线的独特之处,很可能并不主要来自于它奉献了“华语电影中罕见的野性少年”,而在于它让携带着某种创伤经验的回忆和想象卷入到少年对世界的参与或碰撞中来,从而赋予影片某种华语电影中少有的性灵色彩。由此我们大致可以将影片切分为两条线,一条是现实生活,另一条则是回忆或想象,前者是饶舌、清晰、日常的,而后者是沉默、多义、超现实的。在前者中,我们看到的是小杰与大舅、表姐的温情,但更多的却是底层生活的嘈杂、算计和无奈,它们最终将小杰带到了这样一种道德困境:是否要通过构陷货车司机来“解救”姐姐和大舅、同时获得自己渴望的《海洋百科》?
而那个只存在于回忆或想象中的“海的彼岸”(英文片题“over the sea”)对小杰而言则具有双重意义。它似乎首先构成对创伤经验的超克,父母的遇难通过对海怪的浪漫想象保留了得救、去往另一个美好世界的可能性。这一彼岸世界还赋予小杰某种模糊却顽固的伦理准则。它当然不是一个宗教性的超验世界,却真切地构成某种类超验维度,使他在最终的道德困境中选择了拒绝撒谎,也在海怪的嘶鸣声中停止撕书。影片也因此呈现了两条不同方向的精神运动轨迹,一条由日常的温情向疲惫不堪、催讨愈甚的现实困局不断下降,最终形成对摄影机/观众的凶猛拷问;另一条则由背对摄影机的隐秘痛楚逐渐上升,最终在那段瑰奇华丽的废船戏中抵达高点,所有的困惑和隐痛都在这里朝自由游走的摄影机敞开。
这场戏最初的定场镜头中蕴含着一个微小却惊人的细节,船头的白字虽然有些许模糊,却依然可以清楚地看到船号“2682”。这是否暗示着这艘废弃的船上曾经上演过一场惊心动魄的杀戮,而小杰父母遇难的原因并非天灾而依然是属人的罪恶?我们无从确认。但不管怎样,它确实为整个场景投下了一丝恐怖和不祥的阴翳。而同样确定的是,小杰将扰乱这艘船的用途,将其从可能的杀戮现场和废墟改写为乐园和一段精神之旅的甬道。按照意大利哲学家阿甘本的说法,现身于此的是一种亵渎(profanation):在手段-目的的实用逻辑将事物和生命牢牢捕获之处,亵渎则通过挪用将它们重新解放出来,就像猫将纸团当作老鼠、从而展开一段无目的的纯粹游戏一样。事实上,亵渎逻辑贯穿整个废船段落,尤其体现在小杰那些模拟冒险家船长的身体姿势中。
事实上,这场戏也确实应该被理解为一段作为精神之旅的冒险,尤其是其中近乎六分钟的长镜头。在一种缓慢、奇幻、近乎触摸而非凝视的漫游气氛中,生命中那些如谜般的人和事渐次现身于这一连续的时空体中:披拂的红绳,风铃声,大舅在赶往父母的婚礼,“恶徒们”在放肆而淫荡地大笑,隔壁屋坐着似笑非笑的花衣老太太,婴儿出生了,苹果散落一地,傻子被三个人压在地上哭泣,婚礼上的宾客们在祝酒和欢笑,大舅听闻父母的死讯,神秘的老人在枯枝丛中坐着,鸟儿在枯枝丛中流窜,而老年乐队一直在奏着悠扬哀伤的乐曲......显然,所有这些幽冥般的奇异意象都指向小杰的幻想,在其中他通过虚拟经验的闪现获得了对那些自己无从获知的人与事的体认,也就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对生命中不可解之物的解答。有趣的是,如果说影片前段小杰初次回家的那个长镜头恪守着新浪潮式的现实主义美学、在连续时空体的营造中“纪录”着人物运动的话,废船中的这一虚拟情境却彻底瓦解了这一美学:在极具风格化的布景中,不同的人与物携带着各自的时间单子聚拢于当下,多重的时间性并置一起却并不取消彼此,形成一个充满强度的星丛。
废船冒险之后,小杰随即迎来了最终的道德选择。在此期间他曾对大舅说“我记住的,也不一定就存在”,但或许影片真正要告诉我们的恰恰是“我记住的,就确乎存在着”。事实上,回忆从来就不是“实在”过往的回归,而是一种潜在性的现身,是一种永恒差异着的重复。而那个令小杰难辨回忆还是想象的类超验世界,确实构成对他的持久召唤,也确实以红绳、苹果、傻子、乐队与海等意象联结到他的现实生活,并不断地制造着后者的旋涡和弯曲。《少年与海》中不只有野性,更有灵性。
丰富的意向集合,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出色的自然光摄影,无拘无束的调度设计,近乎完美的声音系统,这些不只是形式,就是细腻的内容本身。导演将无数大师内化于自己的表达方式之中,而没有只停在模仿与致敬的层面上,可以说不止未来可期,而是未来已来。有人说导演用力过猛,但这是种非常无趣的说法。怎么算过猛?又哪个方向的力呢?舍得用力,总比没有热血要强!
釜山电影节看了首映,感觉就是一个小男孩自嗨,剧情和节奏很差,表达的内容也很不清楚
海边《铁皮鼓》—长不大小孩的自嗨,东北《地下》—残酷和浪漫的现实与梦境。。
#2ndHIIFF# 平遥错过的片子海南看到了,大体上跟我想象的有些不一样,内核其实是个比较悲的故事,用一种外表带刺但内心柔软的方式展现出来。没想到导演那么年轻,技巧上其实对各种大师风格“模仿”的挺好,不掉链子。但是故事层面还是觉得想说的东西有点多了,怎么说呢,有点像片中的小杰摘苹果,啃一口丢一个。吃了一路,却一个完整的都没吃完。小男孩表演是有灵气的,虽然过程中也一度觉得“有点吵”哈哈哈,但结合剧情还有真实经历来看,还是可以代入一些共情的。更何况,野蛮生长也不失为一种和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哪怕会在成为大人的路上遍体鳞伤,但也掩盖不了内心深处逐浪的渴望。想起了System Crasher里的小女孩,桀骜的“野兽”不需要世人的理解,他们也许会反过来理解这个世界。
红色苹果和红色线,小杰的记忆串联点…五星给这个农村题材,小朋友演技很棒 女主洗头发的戏好美 惊艳到我了。
真的扛不住这类各种大师元素混搭作品[捂脸]从片头暖黄色调,母亲白色长裙,红色皮鞋,满屋的苹果这些意象化符号出现时就知道这片垮了一半……少年的俏皮太过用力,他并不知道该如何在电影中怎样呈现一种被放养被抛弃的状态,即便他的现实生活就是如此……其实蛮希望导演能够真正走入少年的内心,而不是用各类魔幻现实主义的方式呈现,少年的双眸有戏有故事有疑惑有失落,但故事却没有……能够感受到导演的用心,但他把灵气生生的演化成匠气,有时真的很想在处女作中看到一个深入内心故事,简简单单,不要被刻意的表现形式带偏,然而事实是看到的本届影展国产导演处女作总是那么偏爱形式[心碎]结尾那一句又傻又楞的话实在应付,像是教育部命题拍摄的儿童教育片,谁的人生不是在上一堂课?哪怕说两句矫情话,把少年和海的主题点一下也比现在强……
你可以记不得爸妈的样子,拿不出买书的巨款,看不懂成人的世界。但你是少年,可以高喊过了山海关就找咱爷俩,可以质问我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吗,可以把十块换成五块插在树梢,可以在煮沸的水里成为支棱的虾。见过废船下热闹的生育和悲伤的婚礼,你该知道忘记不代表不存在,海怪不在海里,而在人的心里。
#4th IFFAM# 釜山新浪潮入围→平遥关门放映→澳门新华语映像竞赛。实在是被音乐惹到了,这么扒爱莲尼卡兰卓真的没事吗?全片音乐就是[永恒与一日]第三首“by the sea”的各种八小节不到的变奏,编配方式都是扒[永恒与一日]……当然片子还是有些很有趣的地方,比如文本上跟[西游记]的互文,以及几个很有设计感的长镜头和幻想场景,不过有些太炫耀了。整体下来,从安哲那里学到的东西(长镜调度,乐队,景深镜头,镜子和门框的用法)还是多于从库爷那儿来的。片子有灵气,剧作还欠打磨。
这届新浪潮单元第一片。新人导演的电影功底应该比较扎实,镜头的调度、色彩的运用、“界碑”(线索)的设置等都能看出诚意和野心。但或许由于过审问题,女主线被摘除后的片子割裂感有点严重,累赘情节不少,拖累了整部电影的叙事节奏。以少年作为唯一主观视角,结果却呼应不了主题内在的丰富可能性。演员们的青涩让我经常跳戏,但小男主的也许有些过分的努力还是让我最后选择加上一星。
摄影和调度很棒。几个场景,路边饭店和废弃大船都印象深刻。但少年自从开篇学校后就再也没有回去过,而是混迹在老司机和社会人中,嘴炮不断,导致我再也不关心他的人生故事。如果说,好的青少年是会唤起共情,这个小孩似乎就是套着大人模样在耍赖撒泼。同样和接受度问题有关的,是你可以边看片,边蹦出导演看过的电影豆列,我反应过来的,至少不下十部,从库斯图里卡到塔可夫斯基,从四百下到遗忘诗行,从单车少年到……这样写观感,就完全搞不清是导演在批示阅片量还是变成这里在显摆(绝对不是啊)。苹果好吃好滋味,但不能东掰一个,西啃一口,好好消化一个苹果就很了不起了。
小男孩将是影片最大的亮点,一种东北式的社会与成熟。女演员也很美。色彩与运镜颇有想法,一个鲜艳的、略奇幻的少年故事。
什么鬼…
【釜山电影节展映】世界首映。非常惊艳而风格多变的处女作。开场文艺沉静,中途喜剧魔幻,收尾严肃现实。小演员的选角是整部影片的亮点,其潇洒不羁收放自如的状态太棒了。再加上东北话自带强烈的搞笑+忽悠套嗑属性,金句频出。魔幻现实主义元素运用营造出梦魇般氛围,匠心独运地串联起闪回叙事。三人乐队的几次乱入一度有那么点库斯图里卡式的荒诞悲情感。两处长镜头完成度蛮高,冷暖色调的变化与调色也用心。能感觉到某不可控因素对电影结构有不小的影响,片尾和谐字幕更像吃了苍蝇一样恶心。不过映后导演不卑不亢的坦然和美好希望,令人肃然起敬。//2021-01-04 全国艺联冬暖影展北京站二刷
目的不纯。支离破碎。我不信那是早上五点的阳光,也不信孩子把书撕碎的面孔。导演自己都不相信的世界为什么要逼着观众去信?(把看过的电影都用上,真是性价比很高的选择)
废船内的戏很喜欢。恍惚之间,以为在看《黑猫白猫》了,相信导演肯定有受老库的影响吧。
小杰放学骑车回家到见到姐姐那一整段拍的太好了,如此打破常规的和谐感。印象深的还有大人们坐在酒馆里谈论海怪那一段,大家都太有意思了!平遥影展笑声最多的一次观影,世界上的痛苦和灾难那么多,为什么一定要拍成冗长的文艺片让别人和你一起痛苦呢,开开心心不好吗?西装乐队的出现和废船里的戏真的很《地下》。映后访谈:小杰真的很调皮诶!感觉导演属于人善言拙,对于小杰本人的发言太敏感了,还好制片出来及时救场。
两星给摄影形式大于内容 关于大海的所有线索都是断裂的 希望新生导演不要企图在电影里加入那么多“哲思” 好好打磨剧本讲好故事才是正经事
所有那些对成年人绘声绘色的模仿,都在苹果掉到地上,书页被撕掉的那一刻,变成了一种拙劣的装腔作势,因为那一刻,他已经真正来到了成人的世界,当少年脸上的纯真无邪消失的那一刻,生活中幸福和痛苦的一体两面也被彻底摊开在眼前。如果没有最后的字幕,这个结尾堪称神来之笔了,加一星也因为它。
前面韩国小女孩问的什么鬼问题啊哈哈哈哈。明明光影很诱人啊 大家注意点都在色彩上 其实前半部分是让人觉得导演野心很大,特别是长镜头有点过分,后面慢慢可以投入到节奏中 很魔幻很诡异。导演回答问题也很尴尬哈哈哈哈 准备好了一些回答哦
终于想通了姜文、库斯图里塔、费里尼式的电影里,女人该干哪三件事:洗头、洗床单、喂奶
网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