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

大陆剧中国大陆2012

主演:张嘉益宋佳程煜李洪涛咏梅姬他孙浩徐程林源林龙麒马丽

导演:刘进

播放地址

剧照

悬崖 剧照 NO.1 悬崖 剧照 NO.2 悬崖 剧照 NO.3 悬崖 剧照 NO.4 悬崖 剧照 NO.5 悬崖 剧照 NO.6 悬崖 剧照 NO.13 悬崖 剧照 NO.14 悬崖 剧照 NO.15 悬崖 剧照 NO.16 悬崖 剧照 NO.17 悬崖 剧照 NO.18 悬崖 剧照 NO.19 悬崖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9-03 22:38

详细剧情

上世纪30年代末,古老的中华大地正经受着最为苦难的时刻。外有日寇铁蹄进犯,内有不同派别势力的斗争碾压,战火连绵,生灵涂炭。为了获取重要的情报,共产党方面派出周乙(张嘉译 饰)和顾秋妍(宋佳 饰)假扮夫妻,潜入哈尔滨的警察厅特务科。周乙被任命为特别行动队队长,但他的真实身份一直受到高科长(程煜 饰)的怀疑。   地下工作险象环生,稍不留意就会失掉性命。周乙挂念分别的妻子,怀孕的秋妍担心腹中的孩子、思念丈夫,可是为了共同的理想他们不得不压抑着心中万般情感,共同携手在这条充满黑暗的走廊中前行,只为前方璀璨的光明……

长篇影评

1 ) 《悬崖之上》:张艺谋还是没学会讲故事啊

关注我,故事从这里开始

我们的“国师“张艺谋导演,这两年似乎特别拼。

距离他上一部作品上映仅仅才过去5个月(2020年11月27日上映《一秒钟》),如今,我们又在五一档与《悬崖之上》见面了。

这部片子,在一开始,最大的几个噱头是:

1、张艺谋拍谍战片了;

2、张译与新晋谋女郎刘浩存在《一秒钟》之后,再度合作;

3、于和伟不用替身亲自上阵拍摄手拿燃烧的纸的戏份。

这也是我在走进电影院之前,所知道的一些背景。

我以为张艺谋老师在经历了把一部本来30分钟就能讲完的微电影《一秒钟》硬是拍出了长达两个小时的现代版情怀MTV之后,应该能尝试着好好讲故事了。

我错了,自从张艺谋进入新世纪以来,自从被李安那部打开国际市场的华语大片《卧虎藏龙》疏通了任督二脉之后,探索着如何将华语电影拍出高级感,并且在国际电影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的使命感,就让他为之疯狂了近20年。

于是,从《英雄》开始,张艺谋被打上的最大标签就是,他不会讲故事。

这对于一个国际大导演来说,很尴尬。就好像观众一直认为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是他父亲代为执导的作品一样,非常打击人。

但张艺谋似乎不在乎,这么些年来,大片越拍越多,从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始,张艺谋的国际范、国际视野也越来越大,动辄大场面,开机就是水墨风、精致影像···

论画面,国内没有几个导演能赶得上摄影系出身的张艺谋,但讲故事,越来越多的后浪导演,已经快把张艺谋拍在了沙滩上了。这不是讽刺,这是陈述事实。

所以,当我在电影院里欣赏完张导这部画面唯美的风雪大片之后,走出电影院许久都缓不过神来,这部电影到底讲了个啥?

风格化?

就像当年的《影》一样,下了一整部片子的雨,用来塑造全片波谲云诡、暗流涌动的故事背景。

《悬崖之上》依旧是这个套路,下了一整部电影的雪,似乎也想刻画出这部谍战电影的肃杀、惊险的故事背景,营造一种冷到极致的氛围。

确实,在电影院有那么一会儿被冷到了。(当然,这不排除是故事太平淡的缘故)

重视画面的导演,总是喜欢用各种各样的视听语言,将一些读者在书中能够感受的那股氛围,搬到荧幕上。

咸阳城里的万箭齐发,宫廷中的满地菊花,还有贯穿全片的雨和雪,张艺谋很喜欢用这种方式帮助观众感受那个意思。

看张艺谋的电影,就是一次被名导耳提面命。

他说,你看,这里我故意放了点东西,感受出来了没有?

我们只能敷衍地说,是的,张导,我看出来了,这也太牛X了。

要命的是,张导对于“形式大于内容”的玩法太过热衷,这点和王家卫式的“装X无极限”不一样,王导虽然片子的视听语言风格话也很强烈,舍弃了台词,却将氛围营造和人物表演以及故事构建完美融合。

看王家卫的电影,有一种看短小精悍的散文故事的感觉(当然,部分电影不在其列)。但看张艺谋21世纪的电影,越来越有一种阅读装裱精美、设计顶级、文辞华丽、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雍容华贵,字数长达10万以上的《斗地主入门教程》一样。

你看,《悬崖之上》的开头,那片雪中的丛林拍得多美。

你看,东北的街巷雪景多么好看。

你看,张译开枪的样子多么潇洒。

你看,刘浩存饰演的小兰,那脸蛋···(找不到形容词了)

但,细数这些之后,突然就发现,《悬崖之上》的故事太多漏洞,人物设定太过任性。

《悬崖之上》出现的主要角色不算太多,但因为哪怕一个很快领盒饭的角色都请的是熟脸明星,所以会给人造成一种角色众多的感觉。(这大概也是张艺谋大场面的另一种应用吧)

但也正是因为角色看起来众多,却丧失焦点,也使得很多角色性格立不住。

其中张译、刘浩存、朱亚文、秦海璐饰演的四名特工,其中就只有张译和秦海璐饰演的一对夫妻稍微有点人物背景,在片中起到的作用也最大。

这对夫妻靠着对黎明的信仰,以及对找到孩子的执着,确实让观众有信服的立足点。同时,这两个人也是片中战斗力和智商都在线的正面角色。

相反,刘浩存与朱亚文饰演的两个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特别是刘浩存饰演的小兰,很有一种“我这个角色是导演争取来的”感觉,朱亚文饰演楚良,则全程体现了智商不在线,属于无辅助功能的可用可不用状态。

而且,也因为这四个人没有重点聚焦,导致在片子越往后看,四个人的戏份十分游离,演出了一种谁都不是主角的味儿。

这波神操作,大概就是张艺谋导演不会讲故事的明证了。

同样的谍战戏,当年的《风声》角色不比这少,而且也都是演技派,但是每个角色都那么出彩,争奇斗艳,故事环环相扣。

到了《悬崖之上》,愣是没让人看出来,这波人想干什么!

因为,所谓的秘密任务,在这部片子中就不配有行动路线,而且秘密任务的揭秘也太快了,完全没有一点悬念,就和本片每一个角色的身份一样,还未过半,就全部展现给观众了。

张艺谋导演似乎拍着拍着就忘了这是谍战片,或者说,他认为自己关不上悬念了,画面搞起来就行了。

所以,我们很快就知道片中的正反两个阵营,叛变者、潜伏者都浮出水面,而且是非常主动的。雷佳音饰演的叛变者,一开始的挣扎很不错,到了后来,一丝犹豫都没有,这个角色的设定彻底沦为工具人。

而于和伟饰演的高层潜伏者老周,竟然如此堂而皇之在行动几近失败的情况下,在敌人的眼皮底下,施救老张,甚至还打算为了帮助老张逃命,冒着暴露的风险,要上演被绑架的苦肉计。最后,又为了能营救楚良两人,主动从下线那里要来了与他们联系的暗号,再一次主动暴露。

这老周能混到这个层级,靠的是脑子吗?

我在看到老周与楚良两人以及地方特务坐在一起讨论俄语的时候,当老周也说出俄语,我还以为他会以此为机会与楚良等人交流传递信息,事实证明,这场戏并没什么卵用。

而《悬崖之上》的剧情到最后逐步崩塌,也是基本围绕着老周进行的,从老周暴露身份营救楚良两人,到老周在被怀疑的情况下,依然赴约联系小兰,再到老周莫名其妙就和小兰完成了本片传说中的那个秘密任务,到最后老周给秦海璐饰演的角色找到她和老张的孩子们以及还在车内杀死叛徒(雷佳音饰演的角色)···

本片最后1/3简直是魔幻剧情,跳跃不说,剧情重点也失焦了。

坦白说,本片很多事情不需要老周来亲自动手,四个特工,牺牲了老张和楚良,其实另外两个女同志应该有更重要的戏份,这一点秦海璐饰演的角色倒没太让人失望,还是体现了角色的果敢与机智,但是小兰真的一言难尽,她的存在是想要体现智慧、冷静、力挽狂澜?

到最后小兰这条线基本就靠导演剪辑撑起来,秦海璐饰演的角色逃跑之后也没有任何衔接,却在结尾结了一场找到孩子的戏···

我一直认为,这个老张口中的找孩子,其实完全可以用一种委婉的方式带过,因为找孩子和迎接民族黎明是一种带有使命性的符号,在一个天亮的时刻,一个远景下,母亲看到两个孩子跑来,抱住她,而周围的人走上街头,人越来越多,这个背影就足够了。硬要整这么一场实实在在找到孩子的戏,没必要,也有点分不清重点。

另外,全片对于谍战戏的目的,也没有很好的把握,要来找到一个越狱的人,电影拍到最后,都没往这个方向推进多少,最后老周和小兰电影院一接头,这事就成了···这不是玩呢吗!

今年已经71岁高龄的张艺谋导演,说他完全不会讲故事这是扯淡,我很喜欢他的《活着》,可能也因为有原著故事加持的原因在吧,但自从张艺谋开始探索华语电影商业化之后,他摄影风格的造诣大于故事表达,已经是大家的共识了。

今年,除了《悬崖之上》,据说还有两部电影要上映,张艺谋这么拼,但我们不知道咋说,哎。

-END-

关注我,一起探索更多电影吧!

喜欢的话,记得小手点一下扩散出去哦~

更多影评:娱观(smshe189)

2 ) 张艺谋的谍中谍与戏中戏

保罗·维利维奥曾回忆道:二战时,新兵们突然接到前线的任务,会说一句话:“让我们去看电影!”因为他们对战场的感知与想象,都来自于电影。奔赴战场,就仿佛置身于电影中,同时观看与表演。

确实,世上没有不带“表演性”的战场,这个概念在张艺谋的新片《悬崖之上》里被贯彻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片中,谍战的战场成为了一部特殊的“时况电影”。想要在其中幸存下来,就要伪装自己,使自己同时成为这部“电影”的演员与观众,上演谍中谍、戏中戏。

只有骗过对手,才能在亡命的“悬崖边缘”求得一线生机。

《悬崖之上》是张艺谋首次拍摄谍战题材的悬疑商业片。年届72,张艺谋仍旧在“求变”的路上,扩宽自己的类型表达。

国内的电影市场,上次叫好又叫座的谍战片,可能还要追溯到2009年时的《风声》。这么多年的缺席下,没想到是张艺谋破了冰,并且达到了水准之上。

观众都会好奇,张艺谋拍谍战片,与普通导演的差别在哪?对其他人而言,拍出工整的类型完成度,捎带几个亮点,就能超出我们的预期。但对张艺谋来说,如何在电影里挖掘出“高于类型”的内容,才是我们所期待的。

《悬崖之上》的故事,起源于历史现实中的中马城事件。中马城可视作为731部队的“前身”,1932年,日本关东军在此秘密修建细菌杀人工厂,被用作实验对象的中国人被圈禁于此。直至1935年的一次监狱暴动,幸存下来的人说出真相,使得这一秘密工厂暴露目标。

保护幸存的人证,协助他越境并曝光真相,这就是《悬崖之上》里,4人小队的秘密任务“乌特拉”行动,一场典型的“没有硝烟的战争”。

本身说不上高难度的任务,由于当地接应人员里有位叛徒的突然出卖,让小队在跳伞降落的第一刻起,就身陷敌人布下的天罗地网中。

原先的接应人员全部洗牌,特务们把自己演成了共产党。张译饰演的张宪臣迅速识破了这一点,他与刘浩存饰演的小兰组成的一队无需过多的伪装。但也由于早早暴露面目,需要不断躲避来自特务的追捕,甚至遭遇虐待。

另一边,秦海璐饰演的王郁与朱亚文饰演的楚良,则身陷敌人的围困。他们要在特务面前演“自己不知道对方是特务”的状态,同时又要保证任务顺利进行下去,自己能脱身。为此,只能靠不断的“临场表演”来稳住局面,人前人后变换几幅面孔。在每个险象迭生的场面下,还要恪守住自己的表演体系。

这一切,宛如在刀尖上起舞。

纵观《悬崖之上》的全片,每个主要演员都需要完成不止一场的“戏中戏”。演员成为角色之后,他们出演的角色也需要成为另一种“角色”。其间人物的多重身份、内在情感都要经受不止一次的翻转。他们隐藏身份底牌,在对手面前表演自己的另一种状态:或是不动声色,等待对方露出马脚;或是在暗中移花接木,骗过他人的同时撇清自己。

与此同时,敌方的特务为了骗取信任,获取关于“乌特拉”行动的情报,也要把戏不断给演下去。双方的不断飙戏,让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被灌满了信息量。连同密码与密信等标准的谍战元素,电影的节奏因此被处理得相当明快。

相比四人组的“演戏”难度,于和伟带来的又一个经典卧底角色——周乙,演戏难度更是上了一个台阶,他需要与倪大红饰演的特务科高科长反复对招。一边要把自己演成穷凶极恶的特务,将自己的嫌疑甩给同事;一边又要控制住度,以免自己遭受嫌疑。于和伟此次的表演在内敛中带有高度的精准,每场戏都演出了深度的潜台词意味,不动声色间,让人完全领会到这个全片最复杂角色的心中所想。

“戏中戏”同时还发生在片中的那座亚细亚电影院内。这也是本片与《一秒钟》一脉相承之处,即电影的放映,与所谓的“时代情怀”没什么关联,更多展开的是其与时代之间的彼此影响。在电影院接头、传递情报,这构成了一种对片中角色身处战场有如身处“时况电影”的明示。

三十年代,特务在当时控制并监视着亚细亚电影院,想在里面做情报传递工作可谓难上加难。周乙在成为被高科长怀疑的对象后,便想办法在排片的暗号上做文章,经过多方调度,从而确保了自己的脱身与任务的继续。

《悬崖之上》与传统谍战片所不同的,更在于从这个层面跳脱出来,回归到人物的本真。敌我难辨、身份暧昧不分的表象之下,张艺谋想探讨的核心主题,不是人性之间残忍、阴暗的角力,而是人物本身在剥离伪装后的真。

成为“谍中谍”,意味着需要抛开自己的欲望乃至亲情。电影中,几位主角一直压抑着本真,却在几个短暂的片刻里完成了情感表达。这让影片在凛冽之余,留下了一抹温情。

张译与秦海璐饰演的夫妻为了去苏联接受训练,被迫寄养了自己的儿女,以至于让他们沦落到要饭讨生活的地步。简单的一句“活着的去找孩子”,已经饱含了人物前史的情感与隐秘。

有些观众也许会不理解,结局里为何“乌特拉”行动被一笔带过,最大的篇幅转而交给了王郁。秦海璐此刻无声的哭泣,她欣喜与伤恸共存的表情里,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历史的宏大是既成的,其中重要的不止于滚滚向前的事件,还有一个个保留情感的活生生的人。

张宪臣的“一件小事”,周乙的“我在现场”,皆是如此。剥离碟中谍的身份,剥离戏中戏的行动,《悬崖之上》令人动容的,仍在于这份人物最后的真。

3 ) 不吐不快,也谈一下编剧的硬伤

不谈演技啥的,只谈剧情的硬伤

1.四个人分成两组潜入哈尔滨执行任务,是因为害怕被敌人一锅端,那么问题来了,你们第一天分开去找接头人,第二天却坐同一趟火车,而且还是同一节车厢是不是有点脱裤子放屁?

2.既然是绝密任务,那么在潜入哈尔滨之前与接头人会面的目的是啥?为了目标大容易暴露,还是不认识路,需要人接一下?又或者是因为买不起火车票?在还没进入任务地就暴露了的特工我真的怀疑他们的专业性。

3.张毅通过问了对方一句“老夏”就发现了接头人是特务,真的太过牵强,你一个外来执行任务的特工,怎么可能知道当地所有进行敌后行动地下党员的名字?为了不暴露,不是应该只有代号,而且是单线联系吗?若不是这样,叛变了的雷佳音是不是可以凭借一己之力清除掉所有的地下党员?

4.我方二组一进入哈尔滨就住进大别墅,然后大门不出 二门不迈,请问你们是未出阁的大姑娘吗?你们的设定不是被满城贴满了抓捕头像的好吗!无论是出门找一组,或者出门联系组织都说的过去,即使是秦海璐发现了接头人是特务,你们出门转悠时逃跑是不是会比吃毒药进入医院逃跑成功的概率更大?

5.关于密码本,请问特务咋就知道一组没有带书?好吧就假设特务想拼个小概率赌一下,来个守株待兔,那么我诺大的一个哈尔滨就那么一家书店让你重兵把守?

6.张毅明知道二组已经暴露,也知道密码本肯定保不住,所以打扮成女人去拿书,我还寻思着是有多大把握可以成功呢,结果还被抓了,这是一个经验丰富的特工能干出来的事情吗?而且被抓的过程也太过离奇,离奇一:已经做了伪装,敌人咋就能在人海茫茫中一下找到你?离奇二:你已经可以走了,在执行任务,逃命过程中还要去找孩子?可以理解你思念子女的心情,但是这时你真的认了亲是不是连娃也给害死了?离奇三:都打车走了那么远,敌人在没看到你正脸的情况下还是直接找到了你...离奇四:女特务的车是有全球定位吗,撞的那么恰到好处?离奇五:张毅被抓能看出特务还是有一定能力的,毕竟可以在人海茫茫且环境复杂的城区抓到张毅,但是在火车上抓跳车后已经歪了脚,且经验不足的小姑娘时咋那么蠢呢?当时荒郊野外的连个人都没,都能让她跑了?离奇五.你一个专业特工打车还告诉司机你的住址?就懒到一步路不想走吗?

7.张毅越狱逃跑那段真的是不知所谓,老周冒着被发现的风险帮张逃跑,真的合适吗?在守卫森严的监狱,一个受伤连路都走不利索的人想逃走...编剧咋想的?

8.那个迷幻剂很强,铁骨铮铮的汉子也保不住秘密,那么问题来了,张毅最后开车闯关那段自己应该也知道逃出的概率为0,为了不暴露老周,或者说是为了嫁祸别人,你憨憨的冲出去我还能想明白,但是在有枪的情况下你不选择牺牲,还再次被活捉真的合适吗?被抓回去暴露接头暗号?而倪大红也真的不问问你是谁帮你逃走的?

9.另一条线,小美女住址暴露了,特务们就派两2B去抓?那时的哈尔滨是特务的天下,这俩2b特务让我联想到了法治社会里见不得光的黑社会,还藏在房间里不出去等鱼儿上钩?外面连个监视的也不留?不能因为是个漂亮妹子就这么放水啊

10.作为一个专业特工,秦海璐和路人的撞车看的我莫名其妙,朱亚文开车怼特务的车看的我更莫名其妙,不说像安装了全球定位一样的撞车准确度,就说在一堆步兵特务的包围中不想着开车逃,居然撞掉队友和自己的车...我真的是看的呆若木鸡,最后的事实也是秦海璐开车逃掉了...

11.老周在电影预告上画对勾,看的我更目瞪口呆了,还和倪大红解释我是为了训练老金...这幼儿园的小朋友也不能信啊,而且老哥,科长早就怀疑你了,你咋就知道张毅在你没在的时候没有说出4天后同一场这个消息?你这是想被一锅端的节奏吗?

12.第二组被下了迷药,一觉醒来,敌我双方又都像没事人一样的商量着去执行任务,omg,你们这是在搞笑吗?给个普通人都得摸摸自己腰子还在不在,你们专业特工就当完全没这事一样?

13.彩蛋里老周杀雷佳音真的是智商不在线,这个雷佳音全场下来唯一的用处就是告诉倪大红有4个人,有内鬼,其它的啥也不知道,甚至连目标人物藏在哪里都不知道,也就是根本不知道负责这次任务的地下党到底是谁,要不最后目标人物也逃不出去,身为最有价值的卧底去杀这么个玩意我真的是想不通

14.最最最最最不合逻辑的就是,这次的任务真的需要请这些所谓特工的四人组吗?最后完成任务好像和这四人组一点关系都没有,还差点暴露了我方最重要的卧底,本身悄悄的送走一个人很简单,却大张旗鼓的找几个外来高手,亲,你们这不是火力押送,找这些不熟悉当地形势,进城都费劲的人图了个啥?当然四人组还是有点用的,嗯,毕竟用两个c位换了对方一个辅助老金,还清了几个小兵!

4 ) 换个结局,《悬崖之上》会成为另一部电影吗?

五一档虽然有八部(以上)影片,只有《悬崖之上》让我有一种疫情后久违的影迷过节之感,张艺谋的牌子仍然保留着这种号召力。它制作班底、演员、前期宣传物料做得扎实,章子怡也来为张艺谋捧场,而影迷们在线拉片,聊聊电影本身的事。不论电影是好是坏,它让我们发生了有效交流,联结更紧密,就像舒服的春日一般。

其实,电影里也藏着一出中美际会的大戏。

影片出现了《淘金记》海报,体现了一段卓别林面包舞场面,任务的密码隐藏在一本名叫《梅兰芳游美记》的书中。作者齐如山记录梅兰芳首次访美的过程。正是在这次访美,梅兰芳结识了卓别林。

这两个细节的选择似乎跟故事本体没有太深联系,也做不出什么过度解读。但是,它可以成为我们推断张艺谋对电影理解的依据。就像《活着》里的皮影戏一样,张艺谋或许有心回归(他所理解的)电影源头,梳理自己的创作理念。

坊间传言梅兰芳喜欢《大独裁者》。有段未经查证的梅兰芳对卓别林的评价:“他在银幕上几乎看不见有欢乐大笑的镜头,至多是讽刺性的冷笑,或者是痛苦的微笑。他的内心活动是深藏不露,不容易让你看透。一种富有诗意的、含蓄的像淡云遮月、柳藏鹦鹉那样的意境,是令人回味无穷的。”

谍战片和卓别林默片的相似之处就在这段话里,整体含蓄、内敛,可以被允许没有圆润的故事,靠情节巧合来制造表演情境。《悬崖之上》的另一溯源,让·皮埃尔·梅尔维尔电影的部分特征亦可追溯至卓别林。从影像和表演上来看,《悬崖之上》符合这样的观感。

《悬崖之上》是一出群像戏,汇聚了于和伟、张译、秦海璐、倪大红、雷佳音等八九位“戏精”级演员。张艺谋接受自媒体采访时也说,“群像戏得找一批会演戏的人。群像戏找新人难度非常大。”

不过,在剧作上《悬崖之上》是表面的群像戏,内里的大男主戏,所有人物(除刘浩存饰演的小兰外)都在给于和伟饰演的周乙递戏。小兰是看完卓别林面包舞的“戏外之人”,更像是导演心中的一方净土。在这出男人(拍的)戏里,小兰是理想,周乙才是现实。所以,这个五一档几部电影,有那么多精彩的表演,只有于和伟一个角色突围了。

为了突出表演,影片用最精炼的台词完成构建:它展现丰富的手上动作和面部表情;一些重点场面像梅尔维尔《海的沉默》,把台词减到最少,以突出影像和表演的表现力;倪大红饰演的高彬查卧底时对周乙的一句话,便交待了余皑磊饰演的金志德的人物性格。

影片也存在多处巧合的发生,这些巧合是网友口中的逻辑硬伤,小兰在火车之间开枪,没有引来士兵(有个鸟瞰镜头粗糙交代了士兵往相反方向行进)。这些巧合,增强了人物的命运不确定性,人物的行进轨迹没有像任务设计的那般严丝合缝,而更能够考验角色的临场心理、瞬间情绪、毅力品性,给予更有层次的表演空间。

这种人物命运的不确定性,也是本片悬念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在麦格芬式悬疑空间内,把信息交待完整或许不是重点(比如影迷@陀螺凡达可在豆瓣指出影片缺少一些镜头),张艺谋借着镜头和剪辑,更多是在依靠表演落定每一处悬疑设计,以建立影片的节奏。影片虽有120分钟,它的观感并没有那么长。

张艺谋还有尝试违反谍战片类型规律的迹象,比如加入幽默,金志德和周乙影院门口的一场戏和后续金志德被审讯,让不少观众笑场,看到这里时,那种被悬念牵引的紧张感便被缓和了。

故事则由任务明线和情感暗线组成。影片像《淘金记》一样在茫茫白雪中展开,四个人分药片,交待任务,铺设悬念,为开篇定调,这一段开场同时也交待了四个人不同的情感暗线,由寻子和爱情组成:小兰带着疑惑、表情纯真;楚良是个感情丰富的人;在面对家庭关系上,王郁比张宪臣更稳定。

为了讲好故事,有些张艺谋的早年视觉特征没有变。室内戏昏黄发暗,室外戏白到发蓝,对比鲜明。《悬崖之上》在视觉上可能相对更像《大红灯笼高高挂》,灰色宅邸铺满白雪,两行大红灯笼,凸显了影片核心的戏剧性。只是《悬崖之上》里,有象征意味的红灯笼变得更加隐晦了,也鲜少体现雪和血的对比。

也因此,《悬崖之上》差了“红灯笼”那一口气,它的雪太明,血太暗,明线盛大,暗线羸弱。在情节设计上,寻找子女的张宪臣和细腻的楚良,两个梅尔维尔《影子部队》式的人物,一心完成任务和大义,却因个人情感和动机而付出生命代价。但梅尔维尔的剧作导向的是以歌颂人性懦弱而完成对时代的反思,张艺谋则似乎在暗示观众,在任务和大义面前,个人情感是绝对要被禁止的。

对比《大红灯笼高高挂》,我们会发现《悬崖之上》的另一个弱点。《大红灯笼》从视觉上做足历史空间的营造,让观众信服,因此批判性很强,它讲述的是现实吞噬了理想,锐利得像一把插入黑暗的刀子。而《悬崖之上》历史构建则非常干瘪,哈尔滨仅作为舞台而存在,或许是审查原因所致,它是迟钝的,历史特征不明显,缺少了一种反思的力量。

于是,整部电影表面看起来很坚固,虽然借来了梅尔维尔的样子,因缺少梅尔维尔式的汹涌情感和历史脉络,便也缺少了筋骨,观众随手一推,血肉便散作了一地:部分打破悬疑套路的幽默,拆了谍战的类型规律(金志德);所设计的情感暗线,让人物不符合明线的逻辑(张宪臣);悬念被营造,又缺少某种系统的串联(寻子和爱情)……

谈及这些主观上的创作缺点时,当然不能忽略审查的因素。我可以主观揣测,创作者或许适应了一些审查规则,或者针对审查做了些许调整,因为剔除情感表达最容易过审,而情感越丰富,红灯笼越晃眼,越容易从立场上被审查刁难。

我曾设想过影片的另一种状态:在丰富历史空间的基础上,不展现完成任务的结局,任务目标始终不要出现。编剧全勇先接受采访也曾说过,“故事的重点是脱困,不是执行任务”。于是,乌特拉任务的营救目标便完全成了麦格芬手法,它推进情节的发展,但它存在与否始终不体现,观众便不会再注意逻辑上的漏洞,而更可能会纳闷,给主角派发任务的家伙和任务本身就像《伊索寓言》里的鬣狗,到底是雄的还是雌的?这肯定不是审查官愿意看到的,因为它质疑了任务和共产国际的合理性,甚至让故事走上与主旋律相反的路。

《悬崖之上》里的影院元素也值得重点关注。近几年,影院是张艺谋最重要的展示空间。《一秒钟》男主角只能在影院看到女儿,《悬崖之上》任务只能在亚细亚影院完成。当范伟把污损的胶片像国葬一样抬进影院,“乌特拉任务”的两名幸存者在影院放映的面包舞中相遇……无论是镜头上还是情节上,两部电影都强化了影院的“政治象征”。

把情感隐忍到表演中,把影像做到纯粹,或许是张艺谋想做以及做了三次的事(《影》、《一秒钟》、《悬崖之上》)。但是,如果把影院当作这个时代每座城镇里的庙宇,那张艺谋想做的,或许就不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也离得卓别林和梅尔维尔更远了。

5 ) 好看,但又不是完全好看

7.5/10

张艺谋导演的基本功力还是在的,寥寥几笔就构建出萧瑟肃杀的气氛。开场一个俯拍降落伞镜头,我以为我来到了欧洲文艺片。摄影师出身,镜头语言、打光绝对一流。内景大量的黄,外景大量的蓝,再加上连绵不断的暴雪的白,以及自带霓虹色的哈尔滨,共同缔造出一幅外表温和内心却暗流涌动的古典油画。

与画面相比,叙事层面就差了一大截。

张艺谋应该是想玩一个双线甚至多线叙事,但不知道是剧本编排问题还是怕搞太复杂崩掉,这两组三波(张宪臣被捕后)一直都是你方唱罢我登台,一组和二组始终没有联系起来。联系不紧密,就无法营造文戏上的紧张感,那就只能靠动作戏往回拉。

除此之外,中心事件始终不够明确。电影一开头就给出了主线:营救王子阳、破获日军阴谋,支线应当是张宪臣找孩子,和中间加入的周乙暗中相助。结果电影叙事叙到了一半(张宪臣被捕)仿佛忘了自己本来的任务,此后的重心全部偏移到周乙的身份以及二组的脱逃上。拯救王子阳只给了结尾的一幕,仿佛为了给一脸懵逼的观众一个交代,便草草收尾,至于小兰怎么找到的王子阳、周乙后续身份有无危险、王郁脱身后有没有再次参与任务,全然无了交代,花两个小时只为了看二组逃出生天,这是很不令我满意的。

在《悬崖之上》中,张艺谋导演在对情绪的把控中可以说堪称糟糕了。当故事进展到周乙逃过一劫,老金被当成卧底之时,故事已经进展到了最后的大高潮阶段。而当我看到血肉模糊的老金被架到审讯室、并最终抬上刑场之时,我心中丝毫没有替周乙松一口气,我反而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幽默。其他观众也感受到了我所感觉的幽默,大家不约而同地发出了笑声,电影院充满了看黑色喜剧似的快活的气氛,全然忘却了跟随老金一同被枪毙的还有这位宁死不屈的张宪臣。电影的第一主角、最用力刻划的一个人、承载最大悬疑与悲剧情节的一个人就这样极其草率地作为一个配角落幕了。而在此之后,张艺谋导演如神来之笔般地加入了周乙对小兰的也是对观众的猛灌鸡汤与强行升华,周乙与小兰根本无法承载这种深沉的情感。以及一段对我来看毫无作用的周乙锄奸彩蛋。

这电影的结尾就像什么呢?这就好比在装饰豪华的大酒店享受总统级别欢迎的我,坐在巨大的实木餐桌摆弄着贵重的象牙筷子与银质刀叉听西装笔挺的服务生讲完复杂的用餐礼仪之后你给我端上俩烧饼一碗豆汁儿告诉我:你吃饭得快乐,做人要有希望。这都哪跟哪啊?

几个小bug就不用赘述了,张宪臣换火车票小兰乱跑,差点交代在那; 张宪臣看见个孩子就下车直接被捕; 老金烟瘾大发出去抽烟张宪臣差点越狱; 周乙亮明身份之后直接冒险突进,就差开枪杀科长了。(说一下于和伟这个演员真好,但角色真不行,开场我见到他第一面就寻思这像个好人,果然是卧底,前半段全等他啥时候亮身份呢)。

再说说选角和演员吧。

这老几位演技是真没话说,尤其是张译和于和伟,基本代表了中年男演员的最高水准,几个配角也出色发挥。如果说这部片子有什么为数不多的亮点,那可能就在于此了。至于刘浩存…看得出来张艺谋是真想捧她,甚至你说这电影就是为她拍的我也同意,刘浩存倒也不是不争气,只是这个台词功底是在太差,基本到了一张口我就出戏的程度,情绪表达也差了一大截,稚气和生涩完完全全地保留在身上,高情商叫未来可期,低情商叫现在真不行。

这电影放在别的导演上挺好,放在张艺谋身上,还不够好。回到我的大饭店比喻,虽然最后上了一碗豆汁,但毕竟之前的待遇不是幻影,扎实的画面、紧张的氛围以及那场飙车戏还是实实在在地令我沉浸。综合我家乡哈尔滨滤镜,给个7.5吧。

看完电影我去吃了顿饭,烤盘,很好吃。边吃边回味这部电影,不知为何,越想,越想不起来讲了什么,越感受,越感受不到什么触动,可能是食物太好吃了吧……不然还能因为什么呢┐(´-`)┌

5.2补充

真没想到能火,大家点赞让我受宠若惊,意见让我获益匪浅。时间精力所限,不再看后续的留言了。

如果想赞同、反对、部分赞同部分反对,可以继续留言,欢迎大家交流,我随缘看。

如果想攻击、揣测、教育、甚至辱骂,就不要玷污评论区的讨论气氛。尽管私信给我,让我认识认识你。

我没资格奉劝、教育、引导大家,我也不会接受大部分人的奉劝、教育、指导。萍水相逢无亲无故的凭什么啊。

但我珍惜并吸取每一个理性的意见,就像《批评官员的尺度》所言:“容忍错误意见的存在,让不同的观点辩驳交锋,正是我们得享安全的基石所在。”

至于情绪化太严重太戾气或恶意揣测的人,咱们还是趁假期多出去走走、多见见阳光,如果在家就多读一两本好书、看几部好电影。是在控制不住就看看大夫、谨遵医嘱、积极治疗。犯不上在我这倒脏土、扬沙子。不懂这段啥意思的话参见上一段。

影评是一个很私人很主观的东西,它有标准(比如镜头语言、景别、服装、调色等等,拉片嘛,不是不行)但评论性文章总归逃不脱炫耀与感性,所以如果谁跟我说影评应当是客观公正的我肯定跟这人急。影评是写给自己的,不是写给别人的,我很满意这篇影评,但这不是我最满意的。我会一直写两句,不写给任何人看,只写给自己看。

So long~

6 ) 我方ADC输出不足,但还是想赢,咋整???——全剧透,勿入!

还记得上一把王者钻石局,张教练人海茫茫中又挖掘到了一个天才ADC苗子——浩存妹妹,本着谋氏ADC必须红的原则,给安排了两个大神带一带,效果不错。

范伟老师走中,张译打野,浩存妹妹ADC,轻松打完以后,数据不错,浩存妹妹打出了35%的输出。

张教练一看,可以啊,绝对的可造之材,荣耀王者局已经安排上了。

浩存妹妹等开高端局的时候,抽空出去打了把 1V1solo,对手名字挺长,有四个字儿,还扮猪吃老虎,说死不死的,先送了两条命结果最后直接把浩存妹妹家给推了,这不是调戏人吗?

浩存妹妹还没来得及生气,荣耀局就开了,一看队友,还是上局的张译。不过这次张教练没安排张译打野,让张译半肉半输出,有意让他帮浩存妹妹抗点伤害。中路秦海璐,朱亚文走上。这阵容不能算弱了啊,可惜都偏输出,没啥肉。

再看对面,倪大红走中,于和伟打野,李乃文上单,余皑磊ADC,雷佳音都被挤到了辅助位置,这不是一手王炸么。

这咋玩?

张译说,没事,我英雄强势,于是张译吃了点经济,就出去秀了一圈,你别说确实牛逼,对面全被干成残血,但是张译被集火。浩存妹妹这边三路全崩,浩存妹妹说,我猥琐发育了,你们稳住,我们能赢。

可是再猥琐总不能不打起来吧。于是朱亚文也被搂住干翻。

浩存妹妹看了一眼中单法师秦海璐,你说这咋办?

秦海璐看了一眼浩存妹妹,看我干啥,肉都没有怎么输出。

无奈的浩存妹妹看了一眼教练。

眼神里写满了:咋整?

张教练低头一吃手,说,等着。

说时迟那时快,对面打野于和伟先是卖了已方ADC接着开始演,各种送。

张教练微微一笑,这不就好起来了嘛。

最后倪大红逃跑,说,不玩了,下把把演员给我踢了再玩。

浩存妹妹赢是赢了,可惜输出是真不行啊,这局太高端了。

— — — — — — — 我是分割线— — — — — — —

倪大红、于和伟、李乃文、余皑磊四个在一起烤火的大反派阵容属实牛逼,有这阵容演电视剧就已经必火了。

挺喜欢浩存妹妹的,能和这么多高手过招,实在是太幸运了,可惜火车上那场文戏真的是太稚嫩了。

怎么说呢,这是部不必深究的电影。国师这作品基本上让人挑不出毛病,可是太过于求稳也没有大爆的潜质。一手的王炸,可人家也不是因为这部戏才演技好的,也可能是大家对国师期待都比较高吧,如果是个新人导演拍出来这样的作品,那接下来绝对值得期待。

看了下摄影指导还是赵小丁,说个个人感觉,不是赵小丁不好,而是和赵小丁合作的国师,都是走的保守路线。

如果国师能够更放得开一些,更大胆一些,或许效果会更好些。

没过8分是因为确实少点惊喜,接近8分证明确实没啥大毛病。

7 ) 周乙死掉最好——评张艺谋电影《悬崖之上》

周乙是怎么死的?

根据电影《悬崖之上》给出的信息,不难猜测,周乙将死于口服的氰化物药片。

当他完成张宪臣遗愿,帮王郁找回孩子,他就下定了牺牲的决心。

他要去杀谢子荣。

谢子荣必须尽快死:为同志报仇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为组织及时止损。

但谢子荣一死,就证明了高科长的猜测——卧底并未清洗掉。显然,特务科内部会迅速达成共识:金股长为替死鬼,卧底嫌疑最大的就是周乙。

一个死局。所以,高科长成竹在胸地说:“等他自己跳出来!”

周乙做了选择,和张宪臣、楚良一样。

当我们谈“牺牲”的时候,意味着放弃自己活着的机会,成全他人的明天。电影《悬崖之上》主要讲的就是这个“牺牲”——张宪臣和楚良为了不让周乙暴露,甘愿放弃自己的活路;周乙为了小兰们看到黎明,自愿赴死。

这是一份沉重的礼物。坦白讲,除了张兰、王郁、当时的四万万同胞,我们影院里的每个观众都是受赠者,只是我们健忘到需要一部又一部的文艺作品来记起被馈赠的事实。这种现象在全世界也是普遍的,艺术似乎成了拯救人类异化的唯一解药。

人们善于遗忘;我们之中已经有很多人已经开始踏上腐朽的老路——有些人找到了剥削自己同胞的门道,并无耻地宣扬此乃被剥削者的福报;有些人当上了蛀虫,通过偷税洗钱、贪污腐败、投机圈钱啃噬社会财富,并竭力营销其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有些人数典忘祖、夸夸其谈地精资,做着带路党却恬不知耻地粉饰自己是科学和民主的公知;更多的是有些人不学无术、娱乐至死、向往以上所有物质成功的“捷径”,但实际上做着不挣不扎、只会消极抱怨的精神咸鱼。

当我们再谈“牺牲”,到底还能触动多少人?

如果你已经在遗忘先辈的牺牲和馈赠,那电影《悬崖之上》就正好有了它及时的、深刻的价值和意义。

单从电影剧作层面来讲,《悬崖之上》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这部电影的主旨建立在史诗般的宏大命题上,但却落笔在那个时代的一个小小切口中。一次并非拯救世界的任务、一组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谍战工作者、一撮并非神通广大的敌人;没去安排波澜壮阔的外景场面,没去刻画缠绵悱恻的内心世界,也没去喋喋不休地宣讲情怀和主义,但是时代、生活、情感、信仰却在留白处暗自啜泣。

《悬崖之上》的笔墨都聚焦在了故事的细节上、人物的表现上,故事完整、情节紧凑、对白不见一句废话、文戏留白尽是险恶、武戏真实全为杀招。电影风格凝练、含蓄、厚重,观感如读一部成名大家所著的现实主义小说,又如对着电影中藏埋世事的皑皑白雪独自格物。

以上为《悬崖之上》风格美感的综述——不是所有作品都可以奢谈风格的——缺乏相应审美能力者或会觉得不如宫斗之烧脑、漫威之热血、战争片之激荡,感受不到肾上腺素和多巴胺从奶嘴上分泌;但有一定文学底子的观众,即便不能细说高明之处,也定能感受到这部作品的成熟老辣、绝非戏作。

若是以上评价过于主观,那么关于《悬崖之上》,至少有一点相信是观众的共识:

演员的演技普遍扎实,电影的主要人物刻画得相当到位,尤其是倪大红饰演的高科长、于和伟饰演的周乙,写得出彩、演得也精彩!

特务科的高科长,是一个城府极深、领导艺术高明的冷血政治机器。为了政治生命,他可以残害同胞,也可以冤杀(明知有冤)同僚,是为冷血政治机器;他不相信任何人,每下达一个指示必然考虑让多方掣肘实施,每说一句话必然是言简意深、喜怒不形于色,是为城府极深;他洞悉下属的本性和倾向,即便心中清楚谁是内鬼、谁不是,也会考虑形势、不急于做出让内部力量分裂的粗暴指示,所以他在“证据确凿”时牺牲金股长,等其他下属(尤其是女干将)恍然大悟“周股长才是卧底”时再拿办周乙,是为领导艺术高明。

这么一个极端城府的角色,倪大红来演绎正合适不过。经验老道的他,时而通过简单却意味深长的独白、时而通过细微不易察觉的面部表情、时而通过装模作样的肢体动作,将冷酷、危险、善于伪装的高科长活灵活现地演绎在了大荧幕上。

另一个不得不说的角色,自然是周乙。周乙这个角色,电影的前半段里,是高科长的部下、反动走狗,直到餐桌上唱国际歌时他秀了一下俄语发音,观众才意识到这位很可能去过苏俄,怕不止是伪满走狗那么简单。往后,果然,周乙是组织安插在敌人内部的卧底;他能在敌人眼皮底子下化险为夷、瞒天过海,正得益于其临危不变、沉着细致的性格,以及精于筹划、随机应变的能力。

周乙是个战争时代合格的战士。他政治素养极高、信念坚定,对同志如春天、待敌人如寒冬,但他并非呆板、“政治正确写在脸上”的人物。他左右逢源、善于表演,也脏得了手、懂得为最终目标服务。

这样一个角色,非于和伟莫属。不久前才播放的神剧《觉醒年代》里,于和伟正完美演绎了一个别具魅力的陈独秀。该剧里的陈独秀同志志存高远、觉悟深刻、敢为天下先,但形象上丝毫不是传统呆板的士大夫面貌,反而是关汉卿似的铁骨铮铮又不拘一格、颇为不羁的君子。不管是陈独秀还是周乙,两个角色都要求人物内心和“对外形象”上的反差,于和伟就是能把这种反差魅力演绎出来,给予观众立体鲜活的人物感受。

若故事中的周乙不死,万幸长命百岁活到了现在,你猜他的信仰是否依旧明确而坚定?

作为虚构的文艺角色,周乙还是死掉最好。

周乙的死,在剧情中是必然,于我们观众也最有怀念和反思的意义:英雄千古,我们后人又走上新的悬崖,该如何面对?

(End,喜欢本文欢迎关注、评论、转发)

8 ) 悬崖之下,剧情全解析

画面很美,情节也很棒。

个人最喜欢的是其中各个场景(或者说章节)里的「信息战」,里面不同角色基于自己信息的行事逻辑,很漂亮很有美感。

还是试着用问答的形式,来梳理一下自己觉得精彩的地方。

.

先说下演员和角色的对应,以便下面好指代

.

一开始张为什么会怀疑来接头的人是特务

张如何识破特务,这个在电影里本身就交待了。

张自己对兰解释说,「我跟他(特务)聊天时提到的老夏,根本没这个人」。等于是扔了一个烟雾弹,但特务咬钩了,于是识破。

但问题是,张是如何想到去试探的?答案在所有人的台词里都有:

  • 张主动说了,他在试探;
  • 兰为什么两把枪只上交了一把?因为她听楚说「特工永远要留一手」;
  • 这说明楚也认为,永远不能充分相信身边人,而且他也一直藏着一把枪(后面起了关键作用);
  • 王去卫生间看张留的信息,信息其实已经被叛徒篡改成了类似于「一切顺利」的废话,但王意识到这里有问题(因为张不会冒险留废话),肯定是出事了;
  • 周在后续的台词中也对特务科长说过,楚身上藏着枪「可能是一个特工的本能」,并不意味着行动暴露了。

这是全片第一场信息战,也是全片的基调——所有人都在隐瞒,没有人完全可信。

张识破特务(沙溢饰)的这个桥段非常简单,没什么信息量,但它给全片定下了起始点,这又很有信息量。之后的故事,在这样的基线之上,越发复杂诡秘起来。

.

火车上的戏,精彩在哪里?

这段戏是我觉得特别妙的一场,开头才不到半小时,已经渐入佳境了。

一共 7 个人,一场戏演出了 7 个层次,由浅到深依次是:

  • 1. 最浅的是兰,她知道有特务,也知道楚和王不知道有特务,但有张在行动提醒,所以她待命。后来她被明面上的特务当工具人带走,戏份在此处最少。
  • 2. 其次是楚,他看到明面上的特务把兰带走了,年轻人没经验同时又关心恋人,所以主动找「队友」帮忙,却没想到队友其实也是特务,导致了兰的暴露——这里老周已经看出楚沉不住气,比较嫩。而楚在后续的快速成长,也需要与这里的稚嫩进行对比,才更显升华。
  • 3. 然后是张,他知道王和楚身边是特务,但却不知道是谁,不敢冒险接头,于是进卫生间留信号。但事后我们知道,张其实认识老周,也知道老周是深层卧底,所以张了解的信息远比当时观众以为得多,可张完全没有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包括同队的兰),可见张的心机非常深,是经验极丰富的老战士。整部片子演到这里,观众甚至会误以为主角是张,张艺谋的叙事手法非常狡猾。
  • 4. 接着是王,她看到张进了卫生间,于是随后去收信号。观众以为她收到了警告,所以才觉得她后续的一系列警惕行为很合理。但过了一会儿,导演才告诉观众,其实王没能收到原始信号(有特务),只看到被篡改后的假信号(一切顺利)。但王仍然通过假信号识别出了队友的真实意图——No news is good news, 而冒险发出无效信息说明已经遇险——这个细节说明王也是老战士,非常机智。另外,也从侧面说明王与张的感情很深,双方彼此都很了解,所以在后续的找孩子和死别时,更能彰显王作为一个母亲的伟大。
  • 5. 然后是特务们,他们一早就控制住了王和楚,又误打误撞抓获并(在楚的无意帮助下)识破了兰,现在只剩下一个他们知道名字的张姓男子没落网,可谓占尽了先机。观众到这里其实会有点紧张,当然不太会担心主角团灭(毕竟是主旋律电影),更多是担心导演怎么把故事圆下去。后来我们知道,导演的手法在于,利用特务们对老周的不知情,以及张和老周不为其他人知的深层关系,实现情节大逆转。个人看法,这个反转完成得很漂亮。
  • 6. 最后是老周,这段他几乎没有存在感,隐藏得非常非常深,根本看不出他和张认识。观众回过头来回忆这一段,就能意识到老周的经验只会在所有其他人之上。他才是真正行走在悬崖边上的那个人(没有说其他人处境不危险的意思)。多说一句,老周在片中第一次刷存在感,是在洋房里听到楚和王说那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稍微秀了一下自己的俄语(只说了一个单词),既露了一点点线索(以备王楚不时之需),又做到了守拙(没让在场特务看出端倪),拿捏得很到位。所以全片以周为主角,找于和伟来演,完全撑得住。
  • 7. 最后一层是导演,张艺谋刻意不让观众保持上帝视角,却又让观众误以为自己对信息尽在掌握。这也算是侦探小说里常用的「叙述性诡计」了,镜头语言来表达这种诡计,难度显然要更高。张艺谋选择了用一个装成醉鬼的叛徒(雷佳音饰)来完成这个戏法,实际上也不难被观众第一时间看穿——这算是卖个破绽,和上一场里的刻意降低谜题难度目的是一致的——导演在提醒观众,注意思考每一个角色所掌握的信息量,以及他们基于对别人信息量的了解而如何行动,以便达成不暴露自己便击败对方的目的。

张在雪地里的那场试探,只是热热身。到了火车上这段,「信息战」或者说以个体为单位的情报战,就正戏就开始了。谍战大片的基调就定稳了。

.

张如何让自己「废物利用」?

张被捕后,在老周的帮助下(提供别针)成功逃出囚室,但却无法逃出监狱。

老周的思路是,让张假装胁迫自己,一起开车逃走。张逃走前开枪打伤老周的非致命部位,用于掩护老周的身份。但这个办法有两个致命漏洞:

  • 一是如果特务们宁可牺牲老周也要抓住张呢(或者擦枪走火意外击毙老周),那就两个鸡蛋放一个篮子里团灭;
  • 二是就算张成功逃走了,老周非致命部位中了枪,也无法洗清老周的嫌疑——一个杀人不眨眼的特工,刚死里逃生,近距离用枪劫持了一个敌对方的高级情报人员,居然会在开枪时打偏?根本不可能,所以老周就算中一枪,也仍然会被列为头号嫌犯。

因此,老周的思路是下策——弄好了,也不过是跑了一个重伤员,却废了一个高级卧底;而且弄不好,俩人都得交待掉。

所以张提出了自己的思路,「我应该上哪辆车」。

全片最大的特点就是克制,不光情感上克制,连台词都大片大片地留白。我个人觉得,这有两个目的:一是给观众思考的机会,逼着观众把演员没说完的台词补全,这样观众会更投入在剧情中,共鸣更强;二是在观众通过思考才理解台词的意思后,会不自觉地赞叹剧中角色的反应敏捷、彼此心有灵犀。这是一种风险比较大、但收益也很大的剧本技巧,要把难度保持在观众必须得想想,但又肯定能想通的水平上,效果才会最拔群。

张的意思是说:反正我身体已经废了,出去也没法执行任务了,而且露过脸了以后也没法做地下工作了,为了救我而牺牲你,不值得。倒不如反过来,如果我的牺牲能为你的身份带来一些好处,就把我这个「废物」给「利用」起来吧。

怎么利用?无非两层:一是尽量消除老周的嫌疑,二是顺便把祸水引向其他人,把水搅混,让老周在敌人内部更安全。

只是一瞬间,老周就明白了这个意思,一方面说明两个人有默契,另一方面说明老周肯定也想过这个方案,只不过不愿意主动提出来让张牺牲,宁可自己中一枪也要把战友救出去。这些部分在影片中完全没有直接体现,但你越是回味,越是觉得真实可信,让人动容。

战友之间每句台词,都饱含血泪。张最后回来带着勉强的笑说了一句,「还真有件小事,马迭尔饭店前面要饭的小叫化子里,有我和王郁的两个孩子」。这是一件「小事」,是最后决定要牺牲的时候,才不好意思地拿出来去麻烦战友。这与片头雪原里 4 人刚落地时,王说的那句「谁活下来就去找孩子」相呼应——一个梗埋了这么久,一直引到片尾,是煽情了,但非常克制。

所以实际上,「废物利用」的方案是这样的:

  • 张能从拷打之下逃出来,一定有内应,那么特务头子事后一定会找内鬼。实际上内鬼是老周,那么要怎么样布局,才可以让老周摆脱怀疑的可能性最大?当然是「嫁祸」给另一个也在场的特务,还不能是喽啰,因为喽啰活动空间有限很容易被洗清嫌疑。
  • 那就干脆上特工老金(余皑磊饰)的车,就成了上策——如果张真的成功逃了,那么老金必然要背锅,前面所有的拷打都成了苦肉计;如果张被抓了,坐的是老金的车,老金也有作案机会,那么特务头子肯定会拿这个事来试探老周,老周就可以反过来「力保」老金的清白,以证明自己并不急于把锅往别人身上扣,也就侧面说明了老周不担心自己被怀疑(特务头子就会倾向于认为老周是「清白」的)。

一句台词,交待清楚了全部逻辑,还是挺漂亮的。

.

插入一句题外话

我之前看过一个类似的例子,也是用一句话描述非常复杂的逻辑关系,大概是这样的:

公路管理方想要在隧道出口处立一个告示牌,提醒司机注意控制自己车辆的灯光。

  • 如果是白天,而车辆的头灯在隧道里是亮的,那么出隧道最好关掉,省电,免费电瓶耗尽了影响行车安全;
  • 如果是白天,而车辆的头灯一直没亮,那就无所谓,正常行驶即可;
  • 如果是晚上,而车辆的头灯在隧道里没打亮,那么出隧道前最好开灯,免得一出去没路灯特别黑,瞬间致盲导致危险;
  • 如果是晚上,而车辆的头灯在隧道里是亮的,那就无所谓,视野仍然是清晰的。

这么长的情况,要如何在告示牌上写清楚呢?而且就算用很多字写清楚了,车速很快的情况下又如何让司机看清楚呢?

最后告示牌立起来了,上面只有一句话:

「您的车灯亮着吗?」

后面你该怎么办,如何基于现有信息做决策,都交给了智力正常的司机来进行。(现在这种情况似乎得到了改善,因为大部分新车出厂时都会有自动常亮的日行灯,除了提醒其他人我已经启动了之外,也多少能起到一点点照明作用)

跟这部电影很像,大量留白,信息交给智力正常的观众来解读。

.

老周为什么要在电影海报上打勾?

表面上看,很简单,老周当然是要向小兰传递情报,约定见面时间:周二四六的首尾场次里,随便挑一场打勾,然后两人在 4 天后的同一场次见面。

但影片里,老周还给出了另一个理由——教育特务老金。老周一本正经地问老金,真的什么也没看到吗?老金说没看到,然后老周主要说自己是地下党,接着气氛一变,才又笑呵呵地提醒老金要注意各种情报细节,有助于升职加薪。看到这段的时候,电影院里有笑声,谍战片突然成了职场剧,哈哈。

可其实,老周这一手背后,还有另外 3 个目的:

  • 一是试探老金。老周走过去打了勾,老金马上说自己也要过去看看,免得被特务科长怪罪。但实际上,老金的真实目的是替特务头子监视老周,抓他的尾巴。而老周主动问老金有没有看到什么可疑之处,就是想看老金会不会跟自己说看到了打勾。老金果然没说,于是老周确认自己已经被特务头子怀疑了。
  • 二是让老金产生内疚感,换取他暂时的信任。老周打了勾,老金看到了却说没看到,老周趁机教育老金要注意细节,因为「科长最在意细节了」,又说「你知道自己这么多年为什么一直升不上去吗」。老周摆明了是一副前辈提拔后辈的姿态,这肯定让老金的心里一时不是滋味——人家只是想帮我升职,我却怀疑人家是地下党,我这太不地道了。所以,在老周假装车打不着火之后,老金才会更加热情地叫老周坐自己的车,而老周也才更有机会往老金车里塞书,嫁祸给老金。
  • 三是在特务头子面前继续搅混水。老周打了勾,老金肯定会向科长汇报,而且肯定不会告诉科长关于「老周教我如何注意细节」的事。所以科长回头肯定要问老周,为什么要打勾,老周就可以义正辞严地说是为了教老金注意细节,是为了传达科长您的工作精神。接着老周就可以反咬一口,「怎么了,老金没跟您说这些?老金肯定不会胡说八道的吧!」这一下子就显得老周自己高风亮节,而老金更加人品下作了。此外,科长肯定还是要安排,在打勾的场次监控地下党活动,可是由于「保护措施」的存在(4 天后同一场次才是正确场次)科长的安排必然扑空,这反过来又让科长对老周有了内疚感——原来还真是瞎打了个勾,我怀疑自己人老周,是有点多虑了。这一里一外,科长就更瞧不上老金,却更不愿意怀疑老周了。

这个勾打得,太漂亮了。跳伞 4 人组安排的打勾保护措施,固然很安全,但经过老周这一手演绎,简直是彩蛋套彩蛋、圆环套圆环,所有人都被绕了进去,只有老周一个人站在至高点成竹在胸。

所以我上面才说,老周的能力在所有人之上,他才是本片真正的主角,也是那个真正走在悬崖之上的人。

这段几乎是高潮了,但非常克制,所以仍然算不得是最精彩的桥段。这段只说明了老周一个人能力非常强,但下一段将会说明两个老地下党打配合的时候,能力能够强到什么程度。

.

老周和楚明明是自己人,为什么要向对方开枪?

这段是我个人觉得全片最棒的戏,是绝对的高潮。我们可以像做数学证明题一样——以终为始,反推出角色的行事逻辑。

老周为什么要在楚服毒之后,冲上去撬嘴?

肯定不是为了拦着楚自杀,而是帮助楚顺利自杀。

老周不仅知道,而且亲眼刚刚见过张被捕后的惨状,同时也明白张被打了迷幻针之后不由自主地泄露了情报,所以于情于理,老周都不希望楚被捕。所以他冲上去,假装撬嘴,实际上是阻止别的特务来撬嘴,确保楚能自杀成功。而且楚是自己人,老周也希望这个年轻的战友能在临死前,一直躺在自己人怀里。

楚临终的眼神特别好,死死地盯着老周,一方面是服毒后的痛苦,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托付——兄弟,我不行了,以后就要靠你了,不要让我白死,不要让我白死,千万不要让我白死。这一切,都不需要语言来表达。

那楚为什么要服毒?

当然是因为无路可逃,而又绝对不愿意被捕。服毒虽然痛苦万分,但毕竟短痛好过长痛。影片最后我们也看到,张在被捕并经历了严刑拷打后,仍然被枪毙了。横竖是个死,自杀要痛快得多。

楚反正是个死,老周为什么不一枪直接打死楚,偏偏在近距离还打在了楚的腹部?

手枪的精准度是很差的,但近距离瞄准打胸口肯定死,老周不可能不知道。既然倒推回来,周和楚都知道楚必须死在这里而不能被捕,那么周为什么不直接结束楚的痛苦,还要给楚在临死前增加痛苦?

子弹击中腹腔是非常痛苦的,内脏疼痛是深层疼痛,人平时不会经历所以毫无经验,一旦疼起来异常不适应。另外腹腔里血管非常多,子弹打进去疯狂内出血,最后很可能是失血过多而死,时间很长很痛苦。

老周这么做的原因,自然是防止自己被特务头子怀疑——对方被逼进小巷,弹尽粮绝,重重包围,瓮中捉鳖,这个时候你一枪把目标打死了,这等于跳出来告诉所有人「我是卧底」。所以老周哪怕开枪,也不能近距离一枪毙命,而必然要瞄准既容易命中又不会把人打死的地方。打手打脚那都是扯淡,最稳妥的就是打躯干。而胸口不能打,所以只能打腹部。

可是打了腹部不会快速死亡啊,万一楚因此被捕,抢救回来了经受拷打,怎么办?没关系,老周知道楚随身带着毒药。什么时候知道的?王吃了一点点药片之后食物中毒在医院病房里呕吐不止,老周进去「跳警」的时候肯定顺便就知道了前因后果。但电影没演这部分,留了白,给观众自己去想。影片最后,老周让小兰把她的毒药交出来,并说「我希望你活下去,看到天亮」,既呼应了毒药这个细节,又点明了主题——是这些先烈的无畏牺牲,才让年轻的下一代(以兰为象征)也就是我们,有了今天的光明生活。

总之,近距离用手枪打腹部,这个细节简直是超神。

反正楚有毒药可以自杀,周为什么还要开一枪增加死前痛苦?

因为楚对周开枪了,周必须本能地反击,不然就太假了,一看就是串通的。

特务把楚逼到墙角,又把楚逼得打光子弹,老周好不容易才找到机会发声逼楚现身,提醒楚我是自己人。但其他特务就跟在后面,老周一句明话都不敢说,不然当场就会暴露自己,两个人都完蛋。

楚意识到追得最近的是自己人老周,于是也主动现身,希望能够在老周的帮助下完成自杀,避免被捕。楚的想法很清晰,我拿另一把被动了手脚的左轮打你,你老周只要还击,我就死了,安全。

确实,楚一现身,用枪指着老周扣扳机,老周只能还击,否则不合理。这都是环环相扣的。

周是被迫还击的,那楚为什么必须对周开枪?

楚是在假装昏迷的情况下被人把枪摸走又还回来的,楚还提醒兰「特工永远要留一手」,所以楚肯定仔细检查了这把被做过手脚的枪,知道它无法击发。

但特务头子知道,楚不该知道这把枪有问题,否则就说明老周肯定有问题。当时清醒的人里,除了备受信任的女特务(因为据叛徒说,卧底是男的),就只有老周了。楚居然在枪战中一直没开这把枪,连子弹打光了都没用这把坏枪,只能说明楚知道枪有问题,也就说明是老周提醒了楚,于是老周就会暴露。特务头子的台词说得很清楚,「看看这把枪会怎么开」。

所以楚必须要让这把枪在自己手里开一次,以向特务头子证明自己不知道枪有问题,从而保住老周。因此,楚明知自己要自杀,也必须在自杀前配合老周把这场戏演完——这实际上跟张的思路是一致的,对自己进行「废物利用」。

顺着理一下

按时间线,就是这样的:

  • 女特务对楚的枪做了手脚,楚在老周帮助下已经知道了。
  • 楚的另一把枪都没子弹了,他也不主动用这把有问题的枪,老周在特务头子眼里非常可疑。
  • 老周发声逼楚现身,楚意识到必须帮老周洗清嫌疑,于是用坏枪对他开枪。
  • 老周不得不开枪还击,而且不能将楚击毙,所以只能打到腹部。
  • 楚演完了戏,赶快服毒自杀,以免被捕。
  • 老周冲上去假装撬嘴,帮助楚完成自杀,让战友死在自己怀里。

即便如此,特务头子还是用这把枪最后测试了一次老周:他在把老周软禁几天后放他离开时,利用归还老周配枪的机会,说了一句双关的话,「这把枪,可不能卡壳啊」。这话的意思是两层,一是把老周比喻成自己手里的枪,希望他继续为自己效力;二是侧面提醒老周,楚的枪当时之所以没响,没打死你,那是因为我对楚的枪做了手脚。

假如老周这时没有表现出恍然大悟的样子,没有上前拥抱来感谢特务头子的「救命之恩」,那么特务头子就会马上明白——老周早就知道枪是坏的。给枪动手脚的事,只有特务头子和女特务知道,枪还给楚之后楚或许也有可能知道,但老周无论如何不可能知道。假如老周没有表现出惊讶,说明老周和楚有过串通,也就说明老周也是地下党。

所以哪怕是这么一个极小的细节,都透着杀机。于无声处听惊雷。

.

再插一句题外话

倪大红演这个特务头子,实在是太合适了。那个从背后看人的眼神,真是冷刀子一样,不寒而栗。他在大明王朝1566里也有过类似的精彩演出,有一个桥段也是通过大量的留白,让我觉得回味无穷。

情节大概是这样的:

嘉靖帝要查「改稻为桑」案的内幕,派太监连夜从外地搞来了满满几大箱子证据,又命令当地大员胡宗宪星夜入京,接受审问。一方面,是嘉靖急于了解真相,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嘉靖想要试试胡宗宪这个被严嵩提拔上来的官员,看他到底是忠于王室所以第一时间来见自己,还是隶属严党所以第一时间去见严嵩。明朝亡于党争,嘉靖这是在借(手上所有的)案子来打击党争——真相,根本没有政治斗争重要。

而胡宗宪面圣结束后,又连夜去见严嵩(倪大红饰),目的是想表明自己仍然感念严嵩的知遇之恩,希望能劝严阁老回头是岸。严嵩一见面,只轻飘飘问了一句话,「你吃饭了没」

乍一看,这句话毫无出格之处,纯粹就是一个长辈关心晚辈、上级关心下级、主人关心客人,正好自己要吃夜宵,你来得巧,要不要一起吃。

但实际上,这句话满是杀机。

严嵩真正想问的是,你胡宗宪作为外派的高官,深更半夜跑回京城来,有没有来得及先吃晚饭?如果你这么大的官居然连夜赶路到京城了却连饭都没顾上吃,那么你是急着去见谁了呢……你只能是去见嘉靖帝了……

所以短短一句「你吃饭了没」,既明面上表达了关心爱护,又暗地里提醒胡宗宪「我知道你为什么来,也知道你见过了谁,还知道你现在来找我是想干什么」。所有政治诉求都表达清楚了,甚至还给出了明确的威胁和拉拢,但没有任何人能从面子上挑出任何问题来,严嵩实在太老辣了。编剧实在是太懂了。

就只这一句台词,大明王朝1566就已经封为神剧了,只可惜收视率奇差,没有能拍续集,太可惜了。

.

张为什么要跑去找孩子,导致自己被捕?

发现有很多人纠结这一点,其实我在看的时候也有些困惑,看完重新想了一下,有点小看法,简单补充一下。

还是从「信息」的视角。

首先,观众一眼就能看到的是,张作为老战士,明明背负着这么重要的任务,明明两组人已经有一组被特务控制了,而且自己同组的另一个队员兰还是新手使不上力,可以说千斤重担一肩挑了,怎么还有空在执行任务被人追杀的半中间,路过电影院就跳下来办私事?——这个让我当时觉得非常困惑。

然而,看完之后,我觉得这里可能大部分观众都会和我当时一样,漏掉一个重要的细节。张在被捕的前一天,和兰站在安全屋的阳台上时,说了一句话,「你应该当楚(你男朋友)已经死了」。这话说得非常狠,兰听完就哭了,边哭边问张,「那王郁姐(你老婆)呢?(也死了吗)」。张沉默不语。

把这个细节加进去,跟张王跳伞刚落地时说的那句「谁活下来,去找孩子」结合在一起,张就又多了一个理由,去「办私事」。注意,我不觉得张因此就有了办私事的充分理由,我只是说这个细节可能容易被忽略,导致我们作为观众去理解张的行事逻辑时,没能完全代入他的处境。

张当时实际上是个什么处境呢?或者说有哪些理由逼迫着张在逃命时还要找孩子呢?

  • 一是父爱,这个不需要解释。
  • 二是亲眼看到(疑似)亲生孩子在要饭,情感冲突强烈,电影里演了。
  • 三是张王夫妻去前苏特训没多久,但他们回来时已经不认识孩子了,还要靠胎记(有点老套)。这是因为小孩子长得非常快,拖越久,找回来的可能性越低,所以张内心很急迫。
  • 四是上面提到的细节,张在心里其实已经当王(自己妻子)牺牲了,所以他不光没法指望妻子去找孩子,而且还得兑现自己对妻子的承诺,「谁活下来,去找孩子」。
  • 五是结合后来张的结局,他被严刑拷打成那样,准备开车自杀式突围前,心心念念的仍然是找孩子。可见张根本不怕死,怕的是孩子受苦。这种时刻走在「悬崖之上」的人,心里肯定很清楚自己随时会死,所以坐车执行任务时偶然看到一个面熟的孩子,本能冲动下头脑发热停车查看,也是有可能发生的。

这些都是张在执行任务过程中,跳到支线里去找孩子的理由。还是要强调,我并不觉得这些理由就能充分解释一个老地下党的失误,我只是说其中第 4 条理由可能有些不明显。

我自己的想法哈,张艺谋在这里的时间线,设计得不太好,似乎可以优化一下。仅供参考。

旧时间线是:张男扮女装偷书,逃出来甩掉尾巴,坐车回安全屋,路过电影院看到孩子,下车与孩子相认未果,耽误了时间被特务追上,最后被车撞晕被捕。按这个时间线,就是老地下党明明成功取得机密文件并脱身,去犯低级失误开小差被捕,非要说这是人之常情也行,但故事是人编的呀,非这么编总觉得太强行了。

我想的新时间线是:张男扮女装出门执行任务,坐车路过电影院看到孩子,下车与孩子相认未果(孩子被这个「变态」吓坏了,因此给街边埋伏的特务留下了破绽),时间紧急张只好忍痛先去偷书,逃出来甩掉尾巴,准备回安全屋,没想到特务魔高一丈,沿着电影院那里的破绽守在张回去的路上,将张撞晕逮捕。

换成这个新的时间线后,原片的所有元素都仍然在,只是顺序换了——简单来说,就是任务执行过程中没开小差,是开始前开了个小差,张的「过失」就变小了,被捕主要是特务太无孔不入了。就有点像,把「屡战屡败」改成「屡败屡战」那个意思。

不一定对,仅供参考。

.

张越狱后自知无法逃走,为什么不干脆自杀?

这也是很多人的一个疑问,甚至因此觉得张的选择不合理,认为这是本片的一个 bug.

我倒不这么觉得,原因如下:

一是在当时的张看来,自杀并不是最优解。

张被捕后,已经熬过了一轮拷打,没招,说明拷打对经过特训的张来说不算什么。张拒绝了老周的假装胁迫的建议,选择自己开车冲出去送死,说明张并不怕死。不怕打,也不怕死,在这种情况下,张没必要自杀。张开车往出冲,运气好说不定就跑掉了,可能还顺路撞死几个特务,运气差也不过是再被抓回去再继续无谓拷打,最后枪毙。不管如何,都比直接自杀强。

二是当时的张还没被注射过迷幻剂,并不知道药效有多强。

特务科长提到迷幻剂时,也说的是试试这种新玩意。在审讯过程中,特务们也是先动肉刑,费半天力气实在没辙了,才派人来注射迷幻剂。负责注射的人还是个菜鸡,被拿到别针的张给反杀了,而本该全程在场负责审讯的特务老金当时还出去抽烟了,这其实侧面说明了特务部门并没有对迷幻剂抱多大期望。连使用迷幻剂的特务都没指望这个神药,那没被注射过的张更无从预想其效力,所以张根本不怕再被抓,大不了一死,不会招的。

三是张上车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废物利用」,嫁祸给特务老金。

假如张发现逃不出去,直接偷摸自杀了,那白丢一条命,完全是「废物」了。可是如果能用这条反正要丢的命,临死前偷特务老金的车在特务们面前现身,就有可能把水搅混,保护卧底老周。当然,如果张能在车胎被打爆、车辆失控的瞬间,直接开枪自杀,那似乎更「理想」。但一方面这也太难为一个刚受过重刑的伤员了吧,另一方面还是回到第一点,张并不怕再次被捕,所以实在是没必要抢着自杀。死了就没机会了,活着还可以继续越狱啊……

虽然说这故事是编出来的,但不妨碍我们把里面的人当成真实的人去看待——从真实的人性角度来看,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谁会想要自杀呢?比如楚后来自杀,那是他不愿意被捕,因为被捕了不光要死,死前还要被折磨,还可能被新玩意迷幻药给整到招供,所以楚自杀是最优解。但张是被撞晕后直接绑起来了,没机会躲避受刑了,受完了发现没事,又不知道迷幻药的事呢,也就不担心再次被捕了。

张所掌握的信息量,还不足以做出「最好自杀」的结论。正因为张的前车之鉴,楚才之后有机会做出「最好自杀」的结论。观众容易开上帝视角,反过来去质疑第一人称视角的角色,有时容易误判。

.

到底什么是「乌特拉」行动?

剧中角色反复解释过了,就是俄语里「黎明」的意思。包括结尾,老周也对年轻一代的小兰说,「天亮了就好了,你要活下去,看到天亮」。

然后我也看到有人说:整部片子的起因是 4 个地下党去执行秘密任务,解救一个被日本人迫害的中国人,让他出境去向全世界揭露日本的暴行。但整部片子里完全没有出现一个日本人,也没解释到底是什么暴行,甚至连要救的那个人也只是片尾露了一面而已。觉得这片子这样拍很奇怪。

我一开始也有这个困惑,但我看完去搜了一下,就惊到了。我觉得全片所有的精彩,都不如这一处「留白」精彩。如果说张艺谋的一切设计都让他更像一个能工巧匠,那么这一处留白就足以让他在我心目中称得上是国师。

片中的「乌特拉」行动,是要解救一个被关在日军集中营里的中国幸存者,而日军为了毁灭证据不惜杀光了所有知情人——鬼子到底要掩盖什么?

全片有且只有一处,提到了「乌特拉」行动的目的地,是东北的「背荫河」。打开搜索引擎,输入背荫河,沉重血腥的历史扑面而来。

背荫河,黑龙江,五常市,细菌战,731,黑太阳,人体实验,活体解剖,惨绝人寰。

这就是乌特拉行动的真相——通过解救人体实验的幸存者,向国际社会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灭绝人性的真面目。

这也是导演在片中完全没有解释什么是乌特拉的根本原因——这么深的仇恨,这么惨的历史,这么大的事件,我们居然需要有人解释才看得明白???

张艺谋完全可以直接告诉你,就是 731,就是细菌战,就是人体实验,就是日本鬼子没人性,但他没这么直给,他希望观众自己看完了,随手搜一下,了解所谓的主旋律电影背后,血淋淋的民族历史。但有多少人会去搜呢?又有多少人不光不知道,不光不去搜,还认为这是电影的「漏洞」和「缺点」呢?

我想起去年有次去理发,邻座是一个女孩要理短发。女孩叮嘱年轻的理发师 Tony 老师,说「不要把我理得像刘hl那样,太土了」。理发师反问了一句,「刘hl?是谁啊?」两个人都完全没有要侮辱先烈的意思,和平年代的人也不该生活在无时无刻上纲上线的恐惧当中,但是,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连刘hl是谁都不知道的新中国了吗……

遗忘的神已经降临了,已经开始了祂的统治。就像《我的团长我的团》里说的,人啊,为了安逸,连命都可以不要,就为了那么一点安逸,就把一切都扔掉了。

「人要想说清楚自个儿,心里得有个信。 他信什么,你信什么啊! 他信少年中国, 他心里边自然有一个少年中国。 欲言国之老少,先言人之老少。 你心里有少年中国吗?」

.

短评

小兰车站开枪都没人听见真的说不过去啦!

7分钟前
  • 赵敏
  • 推荐

一次稳妥、又在各方面都完成得“顺滑”的完成;或许会被诟病于“妥协”,或许被褒奖于纯熟;但无论如何,都属于(最简单意义上)好看的那类就是了。每个抛出去的环,都会在预测范围内的时间里马上解决掉;再抛出,再解;紧紧相扣,就如同几个小标题一样迅速地粘连起来,不准备留下太多缝隙,全情希冀观众的投入。如果这还不足以概述它的优势的话,那就是除去刘浩存以外全员都发挥上佳- -这不是用群星堆砌的繁华,而是好戏之人置身修罗场般的趣味交锋。

12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角色的角力关系与《一秒钟》并无二致,但特定环境下产生的情感冗余被拿掉,只在呈现高强度的剧力,张艺谋电影的“动作感”通常也与剧力胶着。定位与伊斯特伍德变得相似。

15分钟前
  • 迷宫中的站起来
  • 推荐

冷峻克制,表演工整,剧情还是差了点,张译怎么突然就疯癫下车找孩子了呢,小姑娘怎么就跛着脚逃出火车站了呢,任务怎么就瞬间完成了呢,太神

19分钟前
  • 唱唱反调
  • 推荐

这电影挺好,只是不太适合上了一天班,明天还要加班的人。不是因为剧情有多复杂——其实并不很烧脑——主要是电影当中许多魅力都凝聚于细节上,需要观众细心看,慢慢品。如果一边玩着手机一边看这部电影,虽然囫囵吞枣也能看个明白,但是魅力就会削减许多。影片节奏并不拖沓,打从一开始就单刀直入的进入主题。但寻常的电影节奏有高有低,有紧凑有缓慢,而这部电影的节奏一直处于同一高调。加上文戏居多,且全程冷峻,没有大起大伏的情感波动,以至于喜欢快节奏的观众可能开始挺满意,但时间一久便不太能感受到节奏的变化;但如果观众精神好或者耐心好的话还是能从许多细节当中品悟到滋味的。像《归来》一样,不看手表根本不知道电影进度如何。

20分钟前
  • 温岭阿浪
  • 推荐

讲真,张艺谋拍商业类型片还是拿手的,从镜头语言到表演调教,没得说,继续高产吧!

22分钟前
  • 阿德
  • 推荐

也就是个行活,感觉拍的不是很认真。

24分钟前
  • seth
  • 还行

7.5分。工整、好看。但问题还是那个老问题:这种由一拨会演戏的演员主演、剧本能把故事讲称头、剪摄服化道各方面都到位的电影本应该是中国院线电影的基本水准线,可为什么它成了张艺谋级别的导演才能拍出来的?它不应该是一个崭露头角的青年导演拍出来的吗?反过来看,张艺谋级别的导演还拍这样的行活商业电影有什么意义呢?对电影史尺度上的艺术性或者思想性有任何贡献吗?当然了,张艺谋想拍什么电影都是他的自由(虽然他事实上并不自由),我不是在质问他,我问的是中国电影出了什么问题。【JSZ万达】

27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3.5 是好看的,全程紧张,但不太经得起回想深究,无论是剧本(悬念段落的粗暴堆砌和段落之间的不连贯不严谨)还是调度(无论是追车戏、街头枪战还是密闭小空间的动作戏,拍得都很敷衍过场,有一场戏甚至缺失了重要的角色反应镜头),收尾应该更利索点,表演都很好。

28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老谋子不愧“华语电影色彩学”领军人物,衫乌,雪白,血红,几种颜色,一个世界,被大雪覆盖着的黎明,好珍贵。这又是非常不张艺谋的电影,不浓烈,不奔放,满满的克制隐忍,反而成就了电影气质。70岁了,还是那个让人刮目相看的张艺谋。

33分钟前
  • 壹安²
  • 力荐

为什么张宪臣会因为找儿子被抓住,虽然他是特工,经过专业训练,但他毕竟不是超级英雄,本质上还是普通人。只要是人,就会有七情六欲,就会有私心,更别说这个人还不是别人,而是他的亲生儿子。为什么张宪臣越狱失败后不自杀,是因为他还有一个任务没完成——协助周乙诬陷金志德。张宪臣上金志德的车不是偶然,是周乙对他说:上那辆白车。而那辆白车,正是金志德的车。对张宪臣进行电刑的时候,高科长看了周乙一眼,想看看周乙是什么反应。周乙极力保持面无表情,直到高科长走向张宪臣后,他的眼睛才出现了泪光。楚良服毒后,他那么努力地想要把毒药抠出来,身边的人以为他是想留活口,但只有他知道,楚良不是敌人,是同志。楚良死后,他那句“妈的,晚了一步”是带了哭腔的。高科长赶来后,他又变回面无表情了,就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36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先说结论,非常惊喜。老实本分地完成这种类型故事该有的样子,不耍花,不耍滑。《悬崖》的剧版已经非常优秀,相比于那个故事在整条时间线上保持紧绷,这个电影版就是只在一个截面的刀刃上起舞。这种已经非常成熟的本格谍战看的其实是演技、氛围、服化道美术等等所有细节的扎实程度,这部电影都做得非常到位。已经很久没看到这么好的群戏,除了刘浩存有点跳戏之外,每个演员的举手投足和一笑一颦都有得品咂,尤其于和伟太令人赞叹。当然,有些地方的剪辑回溯显得急躁,可能是囿于篇幅。张艺谋是中国导演中被误解最深的一个,人们希望他是大师,隐士,艺术家和叛逆者,但他自己看起来却极其不爱惜羽毛,其实他很清醒,每件事想要什么,会失去什么都明明白白。他所有片子都在探索一个想要的面向,直到现在还是这样,从这个角度去看,就比陈凯歌好得太多。

38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节假日去影院真是种折磨:后排的中年夫妻全程大声解说剧情;右边的中年女人每声枪响都要大叫一声“哎妈呀”;前排的小孩从关灯就大喊着要出去玩,一直喊到张译受刑变成了尖叫。周围人劝妈妈把孩子抱出去吧,他妈妈说要出去你自己出去......于和伟被铐时孩子开始嚎啕大哭,哭了十几分钟,黑暗中终于响起了最悦耳、最有磁性的吼声:“滚出去,别在这嚎!”妈妈终于抱孩子离场了......我他妈简直想冲上去跪舔这位男神!亮灯后我到处搜寻这位伟大的身影可惜找不到了,男神!我爱你!!!p.s. 电影很好看,悬念迭起节奏紧张,摄影剪辑很稳,五一最佳

39分钟前
  • 刷鞋大王
  • 推荐

节奏好奇怪,重点不应该是乌特拉计划怎么完成的吗,前面做了那么多牺牲,为什么小兰和老周在电影院碰了个头,镜头再一转任务就成功了?书店那一遭属实有点超能力,人从书架前过了一圈书就没了。于和伟演得真好,张译和秦海璐也很好,朱亚文和刘浩存有点拉,老金好倒霉。

43分钟前
  • 堀京子
  • 还行

风声之后又一部好看的谍战片。画面运镜一流,漫天飞雪的东北大地,暗流涌动,火车上邻座可能就是敌人,哈尔滨化身特工之城,没人知道身边是敌是友。即使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我们的先辈仍然能不屈不坚守信念挠,以特有的方式传递信息执行任务,即使牺牲前也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令人感动和敬佩。演员演技都很好,最喜欢于和伟的表演,隐忍又克制,以微表情致胜。国师镜头下的谍战冷静又克制,同时又有大量留白给人思考。影片一开始就基本交代了敌友关系,没有太多的悬念,更多的是探究人物人性本身。但是张译被捕那场戏感觉有点断层,不知道是不是删减了。而且喜剧元素过多,把紧张的氛围破坏掉了,不太喜欢这样。当然整体还是一部好看的国产片。“我们能等到天亮吗?”刘浩存最后的发问让人泪目。感谢先辈们的奉献,换来如今幸福的生活。

44分钟前
  • 芝士奶盖四季春
  • 推荐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12年后,《风声》之后国产谍战片的下一棒,《悬崖之上》接住了。

48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推荐

为了完成任务,在哪里跳车,朝哪里呕吐都很重要。告诉小兰要抱有同志已死的觉悟,终究难以放弃孩子犹生的幻觉。读过伊索寓言便知道,欺骗是立身的母本,谎言是求生的记号,鬣狗与狐狸谁都难以在乱世里幸存。无法从楚良口中掏出的药片,如果成分是剧毒,那毒的名字叫甘愿。抱有幻觉必死,心向黎明永生。

52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跟“风声”走不同路子的谍战片。国师的电影总是意境强于故事,以致于看完只记得漫天飘飞永不止歇的雪花。只要熟悉近现代史就该知道,国破之后便是家亡——这可能是我此生都无法做恨国党的原因吧...

5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约莫是老谋子近五年最稳定的一次发挥,也大概率是今年五一档最能看的一部。拍得艰难(冰天冻地,剧组又经历两次隔离),但我却没能从他摄影机不停的紧迫感里看出真正的表达欲:相比《一秒钟》有意反抗的初心,《悬崖之上》显得没那么必要,纯粹是秀一把工匠手艺,没野心探索谍战片的新路子。节奏把控是到位的,文本的悬疑感、紧张感从始至终立住了;但群像的塑造真不如《风声》,都太像创作者的棋子:过于强调行动,没留太多空间深挖人物内心,可动作戏的视听和调度也稍平了些。刘浩存真像一株无辜的水芹,泪眼盈盈却空洞干瘪,实在看不到她作为演员的潜力。无论如何,一位年过七十的大导演,仍在跳出舒适圈、尝试不同类型,学黑泽明谦卑地说“我还在学习拍电影”;反观一些青年导演,一看豆瓣评分低,就骂这届观众不行,对比之下是不是太过惨烈?

57分钟前
  • 晚不安
  • 还行

最大的bug是小兰在车站开枪杀了一个警察后没有被发现

1小时前
  • Sean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