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少年天子》之悲辛无尽的爱情绝唱
一见如故
日子在浅浅淡淡中悄然流逝。然而偌大的乾清宫却是激流暗涌,争斗不止。因为皇后的种种过激行为使福临决定废后。但是,福临还是无法选择自己的婚姻,他的第二个皇后是皇太后的侄孙女—— 一个缺根筋的傻姑娘。乌云珠被选为侍奉合卺宴的冲喜福晋。福临心神俱疲,目光呆滞,不悲不喜宛若木偶,当乌云珠捧着子孙饽饽托盘,近距离的看着福临的时候,她泪流满面,为能见到皇上圆了少女之梦而喜极而泣,也为皇上的不得已而心酸心痛。那一刻,他们相互凝视,此时无声胜有声,分明有一种灵犀相通的弦牵引着彼此的心。 福临开始找各种理由召见乌云珠,仍然记得乌云珠第一次见福临的场景。乌云珠一扫往日的素净淡雅,着一袭浅粉色的衫裙,淡绿丝线滚边,娇俏妩媚,纤弱袅娜。她安静的看着福临,浅笑盈盈,仿佛看一个神交已久的故知。他们谈笑风生,无半分生疏之感。此刻,在他的眼里她不是自己的弟媳,在她的眼里他也不是高高在上的皇上,他们只是可以谈诗论画的知己良朋。无奈,良宵苦短,短暂的相聚换来的是更多的依依不舍。 欲罢不能
流言无声无息的四散传播着,博果尔成了贵族王爷们的笑柄,他们嘲笑他讥讽他,无形中践踏了他作为男人的尊严。早在乌云珠偷偷的画皇上的时候,这个爱武如痴的少年就知道她喜欢皇上。他也喜欢乌云珠,只是他不懂乌云珠,他不会表达爱,所以他注定无法赢得乌云珠的心。他愤怒,他嫉妒,深夜,他高高举起长剑,却无力的落下,他还是心有不忍。 福临身居乾清宫亦是日益懒散了,他心不在焉,萎靡不振,食不甘味。为了排遣对乌云珠的思念,他拉着安亲王在山水间四处游荡,然而走的再远,始终逃不脱心的渴望和呼唤。他还是走进了王府,奔向了乌云珠。博果尔押送马匹给吴三桂的时候,遭到吴三桂的白眼和冷待,回家又看到了福临和乌云珠合写的“悲辛无尽”。这个粗糙稚拙的莽夫忽然间释然了,看穿了,在这场三角关系的角逐战中,他只是个抓取不到任何温暖的局外人。他对乌云珠说,我要送给你一只鹰。 在马场,博果尔用死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捍卫了作为男人的尊严,退出这场让三人彼此痛苦的三角关系。他把乌云珠留给了皇上,把皇上作为一只鹰送给了乌云珠。
破茧成蝶
流言终究抵不过两颗相爱的真心。福临还是要了乌云珠,封为贵妃,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从此,积雪未消的长城,烙下了他们奔跑嬉戏的脚印,见证了他们相依相偎的身影,凛冽的寒风传扬了他们诗词唱和的韵律:“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书尺素,山高水长知何处。”山明水秀的天地间,他们并肩执辔,相视而笑,策马而行。宁静深幽的承乾宫里,他们磨墨执笔,挥毫作画,享受着属于小夫妻的快乐温馨。福临也因为有了乌云珠,逐渐改了孩子气,变得成熟大气,在治国方面沉稳干练,指挥若定,很有帝王的气派。 乌云珠有身孕了,福临决定到别苑休憩。在途中,一群反清匪徒拦路截杀,轿外的格斗声使福临吓得面无土色,他紧紧攥着乌云珠的手,浑身颤抖。但是乌云珠轻声说:“皇上,你抓通我了”,福临回过神来接触到得是乌云珠淡定平静的盈盈笑脸,和鼓励安抚的清亮的眼眸,渐渐福临拜托了恐惧,他们平静的凝视着对方,面含微笑,无数的刺刀破轿而入,他们依然无惧无畏。这一刻,我泪流满面,为他们灵魂相依的坚贞,也为他们共患难同生死的决绝。
悲辛无尽
在后宫,万千宠爱在一身同时就是集万千仇恨与一身。他们的爱情太美好,太纯粹,注定无法长久。纵然乌云珠谦逊温和,得体大方。终究还是惹来无数的妒恨和排挤。先是父亲鄂硕被政敌陷害,接着自己未满周岁的儿子又莫名出天花而夭折。再加上博果尔的死使她一直郁结在心,多重的打击使这个身体纤弱,才华横溢的女子精神垮了下来,一病不起。心力交瘁,重病缠身,使太医束手无策,更使福临一筹莫展。这个可以左右天下的男子,却无法左右爱妻的生死,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她日益消瘦,奄奄一息。乌云珠知道她若死后,福临绝不会独活,所以她要福临在十年后为他写一阕《江城子》。弥留之际,乌云珠问:“一口气不来,到何处安身立命?”,福临答:“到山水间”。一个才华横溢,高于流俗的女子就这样香消玉殒。留下的只是悲辛无尽,只是不能与爱人携手到老的遗憾。
2 ) 短评塞不下的疯言疯语而已…
1.老一辈里何赛飞和李建义胜潘虹一筹。前者与郝蕾这两个戏精一碰上我就震悚,后者台词真好呀,不阴不阳的口齿淋淋漓漓地吐俚俗之语,吴良辅是被好多人戳脊梁骨骂没跟的狗奴才,可十足是个“人”。
2.我永远为郝蕾扛旗。当年这一帮新人无一不出色,唯有她诠释了神演技和好演技的区别。她那一双眼睛那一张嘴有贵气,凝神是俨然的傲气与傲骨,露齿一笑又分明是娇憨明丽的小儿女,她哀哀地蓄泪,那泪都是硬的,凄切得尖锐得像个凿子。她的眼不知道怎么能恰如其分地盛满错综莫辨的情绪,只要懒洋洋地、半疯半痴半醒地一望,霍思燕之纯、杨蓉之俏都黯然。而且越到后面力蓄得越足,她浸在浴桶里与太后对峙、她死捏那六个荷包、她跟太妃痴人相对、她最后一次捉着皇帝的手嘶声的时候,那冷凝的、黑黢黢的怨毒、乖张、偏执、激烈…像不像余红?像不像她自己?
3.邓超那时真好。眉眼没有戾气,张弛极有分寸,台词把控纯熟到我都不相信没有用配音。真是,真是像我见过的一句评论里说的那样,真神奇—在剧里俩人是一对怨偶,戏外居然还能谈恋爱。但里外他都是无法掌控她的。这剧中的顺治其人纵然是悲辛无尽,这悲辛使人无奈更使人生厌。他诚如上上下下所说,是个不折不扣的懦夫。
4.我没有喜欢过霍思燕。尤其是刷剧之前便清楚她演的董鄂氏占尽郝蕾不可即的宠爱,便更不喜。可她当年是真纯呵,配上这样接近于圣母的角色才让人信服。灵气倒是从没有过,可彻头彻尾的纯也不大需要灵来掺合了。我看着她一颦一笑,我跟个直男似的。
5.连杨蓉都要排在她俩之后。也是角色的不讨巧,不显现出十足矫饰的娇俏就没法演。杨蓉也演得好,初时尚有一股子先天的灵巧,很是讨喜的。慢慢的虽还是年轻,出于胆怯、短视与深沉心思的不露声色就显出来了。这种转变,杨蓉把握得很好。
6.这剧中有我十分喜欢的男女cp吗?似乎没有。顺治与董鄂最好的一场戏是顺治第一次召她进宫舞文弄墨前,堂堂天子手足无措乃至幼稚的样子。及至二人见面,三言两语都写得很有味道。之后就俗套了,蘸的一点墨水也颇浅薄。她从前爱他像爱一个理想,而后却像在爱一个孩子—从前的骨架撑得起,后来愈发哀愁而孱弱的心如何撑得起呢。她走之前不诉来世如何,并无安乐面容,只在他一叠声的发问下说“冷”。是真的很冷吧,冷得心中爱情的神像也开始迸出裂纹了吧。
7.我最喜欢的是静妃与花束子这对女女cp呀(喂)!其实细想来,郝蕾演的静妃进宫后碰见的就尽是厌弃与算计,唯有花束子捧上温温热热的善意,何况宫中度日寂寥穷极。生情是一点都不奇怪的。
8.这剧的尺度真蛮大的。磨镜的磨镜,吃对食的吃对食,动手动脚的动手动脚,还可以扒出只刺猬解决生理问题(不是)…没下架真是千恩万谢了。
9.最触人情肠的戏是久病的鄂硕唤人把家中藏书烧尽之时。他愚钝,不知烧成灰的还有藏在书里的他的半生的深情、连带着他女儿的五分魂魄。此时他的女儿,父亲时日无多、儿子命悬一线、丈夫疯疯癫癫,自己的根也这样被人生生碾了,当真是五脏俱焚而里外不是人。
10.其实我想来,她的夫君还是换做安亲王来得好。安亲王对其有情,二人心志相趋,一见钟情纵无,日久生情可期。安亲王其人,也断不会让她陷入这般摧肝断肠的境地的。
11.至于安亲王,我是很喜欢的,但旁人已写下的比我写得好,我不再写了。一言以蔽之,是有帝王之气然无帝王之运的人。
12.这剧旁的不讲,尤好在角色塑造、演员挑选、台词多藏机关。
13.年轻的一波演员里,演济度的李修蒙看上去着实一身浩然正气,眼神很抓人;演花束子的崔波是清秀,但不是惯见的那种清秀,跟郝蕾对戏也不怎么输阵。现在都悄无声息了,诶。
3 ) 封建社会真的是吃人的社会!
这部剧真的是超神了。首先是封建礼教对于妇女的蹂躏和压迫描绘得太生动了。在中国古代,即使是女性地位最高的唐朝,都有“夫家暴妻罪减三等,妻家暴夫罪加三等”的法律条文,更别其他朝代了。到了被程朱理学束缚得连气都喘不上的明清两代,妇女真是坠入十八层地狱了。再看看现在一堆人,无论男女都想着穿越回古代,真是觉得不可思议……“吃人的旧社会”并不只是出现在教科书上的简单几个字,其中蕴含了多少被封建礼教迫害的血泪啊,唉。剧中的女性人物,可以说是当时的上等人,然而没有一个人活得痛快,皇后的悲剧在于在一个妇女不是人的社会里追求做个人,而不是满蒙联姻的吉祥物。 其次,就是这部剧里对清代满汉矛盾的表达比现在很多剧好太多了。从清廷中汉臣的矛盾心理进行描写,给人的感触比现在那些动不动就白莲教侠女爱上皇帝、红花会义士爱上清朝公主、明朝公主爱上清朝皇帝这类狗血剧情深多了。
封建制度吃人,每个人都身不由己,被压抑的当不成自己,能活下去的只有傻子和装傻的人。如果放在现代,也许悲剧不会酿成,可惜他们生在那个时代,他们无力反抗那个时代。我由衷的觉得,作为一个女人,能生在现代,真好!
4 ) 《少年天子》的隐喻
《少年天子》称不上是神作,但绝对是有想法有演技有表现力的一部剧。所有的清宫剧里,推荐两部,一是它,二是《走向共和》(这个也或许不能算清宫剧)。 《少年天子》的男主是顺治,女主是孝庄,这便是这部剧不同于很多古装剧之处——不是爱情片,尽管剧中塑造的爱情也使人扼腕叹息。这是一部有关政治、成长、人生、文化的剧。 我们仅从与顺治有过情感牵扯的几位女配说起,分别从政治背景和人物性格两点说起。孝庄水太深,说不清说不透… 1.博尔济吉特氏皇后。同顺治举行过大婚的皇后,剧里由郝蕾饰演。剧中每一个与顺治有过情感牵扯的后妃,其背后都是一个不可小觑的政治团体,皇后的政治团体便是蒙古贵族——与爱新觉罗有着联姻传统的科尔沁俺尔济吉特氏。这个家族在清军未入关之前与爱新觉罗家结成了有决定性影响的利益联盟,其中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联姻,皇太极时后宫嫔妃五人全为蒙古贵族,其中三人为博尔济吉特氏。入关之后,虽有南明势力,但清取得全国政权已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这时候面对蒙古那边依然要以笼络为主,因此由多尔衮做主的这桩婚姻得以进行,之后皇后被废,顺治另娶的新后也来自俺尔济吉特也说明了这个道理——入关不久,根基未定,急需蒙古人,一则不在北方生事,使朝廷有足够心力处理南方的事儿,二则在必要时有兵力相助。后来剧中提到孝庄给皇后吃了不能怀胎的药,这又是为何?大概不出两点:一,不能看蒙古势力坐大,因为十几年之后内清外肃,此刻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位置,而皇嗣再出自蒙古,就不可控了;二,皇后本人性格好强,若顺治早死,势必形成太后凌厉而少主为人所控,所以不能让这个性格乖戾的皇后有孩子而稳坐后位。这是政治方面,再看性格。不得不说我当年最喜欢的就是这个角色,郝蕾也确实演得很赞。你说她爱顺治吗?当然爱。可是你说顺治爱她吗?恐怕争议很大。原因呢,就在于这两个人十分相像,两个人绝对是剧中最孩子的人,都是遮掩不去的真性情。但正因为都是孩子,皇后将顺治懦弱、胆怯的一面直接抛到他面前,装在心里是心疼,说出来就成了瞧不起,这让同为孩子的顺治更接受不了。一次两次,这两人之间便不是渐行渐远,而是恨意横生了。在剧中后半段,她对花束子的同性恋情感其实很像顺治刚开始对花束子的情感,为什么喜欢?因为花束子听话。孩子都喜欢听自己话的人。 2.谨贵人花束子。这个女性本是皇后身边的宫女,后来受到宠幸。刚才说了,这部剧里每一个女性身后都有一个庞大的政治背景或者代表一群类似身份的人,是当时社会构成的一个缩影,在花束子这里,她所代表的就是像她一样的包衣奴才。这个阶层在剧中的代表还有吴良辅,耷拉吴,花束子她爹这些人,这些人的共同点大概就是淳朴善良,谨小慎微,但是心心念念于小恩小惠,并好做白日梦(吴良辅在宫里摸爬滚打多年可以不算在其列)。他们还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听话。这个特点是保证他们活下去的必要条件,也是顺治喜欢上(绝对不是爱)花束子的原因。从小长在多尔衮的阴影下,母亲孝庄强势,大婚后皇后也跋扈,这种情景下的顺治自然会对性子柔顺、逆来顺受、无条件仰视他的女人有感觉(类比当年的汉武帝和卫子夫),尤其是这个女人是皇后的宫女,有时还受到皇后的体罚。顺治这个时候需要展示自己的男人气魄,他就从这个事上下手——我就是要这个女人,你们不是介意她身份么,我就不管她身份,太后和皇后都奈何不了我。花束子对顺治的爱,就是一种无条件仰视、听从、完全以他为中心的爱,而顺治对花束子的感情则是在那个高压环境下的自然反抗和情感需求。花束子问过顺治一句话,让我十余年记忆犹新:“皇上,你是爱我还是可怜我”,就连花束子自己也知道他们二人的感情境况。毕竟二人的出身和教育如此不同,顺治对她的喜欢就消失得很快,嫌她蠢笨,嫌她不通诗书,最终将她冷落。而花束子这群人,他们其实也非常需要去仰视人、去遵从人,这样他们的感情世界才觉得充分——类比百姓多将皇帝看作神,吴良辅对皇帝对佟妃、耷拉吴对花束子后对佟妃、花束子对顺治,都是这样,后来花束子和皇后在冷宫里的同性恋,也明显能够感到二人心理地位的不同,和之前顺治花束子是同一个模式——需要和遵从。 3.佟妃佟腊月。佟腊月虽然是汉族,但是身后的政治势力无疑是满洲新贵族。她是当时处于清朝权力中心的郑亲王济尔哈朗的侄孙女,训练她的是谁?是郑亲王的亲儿子简郡王,是这一群新生的年轻满洲贵族,他们想要在权力中心分得一杯羹,除了自身的家世才能,往后宫里塞人就是办法之一了。太妃为博果尔选福晋,为什么看上了佟腊月?不是看上了佟腊月这个姑娘,而是有意与满洲贵族联合,从而辅助博果尔仕途。佟腊月本身是没有什么想法和心眼的人,但是耳濡目染受自己母亲和简郡王影响,也树立了自己要入宫的理想,但自己又拿不住主意所以只是母亲和简郡王的工具。她长得美性子又柔顺,很快得到宠幸,有了儿子。但她最终为什么失宠,有这些原因:1.她自身美则美矣却毫无灵魂,也没有自己的想法,跟这种人待久了就腻了;2.顺治当时已与乌云珠笔墨神交,心里没有别人了;3.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她为简郡王等人旁敲侧击,争取权力(多半原因就是她没有自己的想法,只是听家里的),从而使顺治厌恶。我觉得这最后一点才是她失宠的关键,顺治不喜欢有人干涉他,她干涉得又这么明显。不过幸好她还有个儿子,当她最后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到了儿子身上的时候,她儿子也果真不负众望,只是她也看不到了。那她爱顺治吗?可以说,她爱顺治帝,不爱福临。 4.董鄂妃乌云珠。这个女性角色可以说是全剧里最特殊的,不仅在于她是顺治的真爱,同时也是被着力刻画成看似完美女性的一个。在政治身份上,她与佟腊月恰恰是相对的,佟腊月是汉人而属年轻满洲贵族势力,乌云珠出身满洲却属南方汉族士人势力。南方汉族士人群体在改朝换代之后,多为降臣,因此进入政治权力中心比较困难,而放置一个性情容貌都完美的女人在宫中则事半功倍。事实证明乌云珠也做到了,她对顺治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总能在不动声色中为汉族士人争得权利,这种做法比佟腊月就聪明得多了,因为顺治感受不到乌云珠这是在干涉他,反而因为乌云珠的不表态而愈发产生对这一群体的关注。乌云珠本身代表的汉族士人阶层,在这个时候同以往的很多时候一样,他们饱读诗书,蔑视权贵却又想要跻身权贵,剧中一手塑造了乌云珠的吕师父就是这个代表,当他意识到与安亲王交好并不能为汉族士人争取到实质利益,转而把所有赌注压在了乌云珠身上。所以关于乌云珠的爱情,就很容易分析了。有人说花束子和佟腊月爱的是顺治,皇后和乌云珠爱的是福临,而我觉得此话大错。从小接受传统汉族教育的乌云珠,早已将辅佐君王、德被天下作为自己终身的理想。不知道有没有人觉得乌云珠对福临的爱情更像是一个缩影,这个缩影就是从屈原开始的以女子得不到美好爱情来类比自己得不到君主器重的文学传统,所以乌云珠对顺治的爱情,更像是刚刚国破家亡失魂落魄的汉族士人对新政权的向往和期待。这也就是为什么乌云珠甚至还没见过顺治就对他倾心不已的原因。至于入宫之后两人的感情,也是有一些纯粹爱情的,比如乌云珠的那句“您就像个孩子,里里外外的都像”,但这些都是皮肉,而上面的政治理想才是经脉骨骼。可以这么说,如果这个人不是福临,乌云珠未必深爱;如果这个人不是顺治,乌云珠未必开始爱。至于顺治为什么爱上乌云珠?除去两人拥有共同的生活情趣、在笔墨丹青之间能有神交之外,更重要的则是两人同是出身满洲但在心理上更亲近汉族士人的人,这在清代初期的宫廷背景下,使两人形成了被所有人孤立的坚固联盟。所以在乌云珠死后,顺治出家了,这不仅仅是爱情幻灭,而是联盟崩溃,理想彻底覆灭。另有可说的一点,为什么在博果尔自杀之后,孝庄直接将乌云珠接进宫里?如果将孝庄此举看作母亲对儿子爱情的成全,那就太简单了。孝庄此举,其实是将因此事而产生的所有道德伦理矛头引向了乌云珠,不管满洲贵族那里还是江南士人那里,乌云珠成了唯一被指责的对象,顺治则避过风口浪尖。
5 ) 《少年天子》——不思量,自难忘
应该是很多年前的电视剧了吧,不过庆幸的是,即使晚了,我也还是没有错过。
曾经有很多片子让我看完以后放声痛哭,可是昨天熬夜看完结局,我连哭的力气都没有了,剩下的只有疲倦,心灵的疲倦。好像自己的心也像福临一样渐渐地枯了。
很少有这么宿命的电视剧,那种渗骨的悲凉让人看了几乎绝望。而刘恒,少年天子的编剧和导演,热情得近乎疯狂又冷静得近乎无情得将顺治的一生娓娓道来,结局的时候,所有的人都伤痕累累,血肉模糊。
其实很早就不大愿意看悲剧了,再悲的情节也不过是多少不该死的人死了,不该散的人散了。可是《少年天子》的悲剧却是人性上的悲剧。一直觉得说到人性,往往矫情得可以,什么是人性,又有多少人写得尽?老谋子的《英雄》《黄金甲》算不算人性?陈凯歌的《无极》算不算人性?好像那些所谓的“大家”们,不制造点悲剧就不算懂得人性。可是《少年天子》却是真真正正得在借顺治的皮讲刘恒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他眼中的人性。纵观他的作品,他所擅长的并不是跌宕的剧情或者诡异的争斗。他最擅长的是刻画人物。福临也好,孝庄也好,王爷也好,妃子也好,甚至是太监也好,每个人都有血有肉,用他自己的话说,哪怕就是墙角的一块砖,也知道冷,知道热啊。
我从来没有看到过有一部戏能出现那么多精彩的配角,感觉上,好像整个国家话剧院倾情出演一样。为了让自己客观下来,我特意重新看了一下一度也很欣赏的《天下粮仓》和《康熙王朝》。比较下来的感觉就是,他们的故事情节都相当出彩,但是人物的琢磨和演员的整体素质和《少年天子》不可同日而语。我喜欢那个一身痞气的巽亲王,喜欢那个迂腐不堪的索尼,喜欢那个“喝了酒说话好听,不喝酒说话更好听”的安八度,喜欢那个剑拔弩张时进来打岔的苏麻拉姑。那些本应该做做活动布景,或者仅仅用来推动情节发展的小人物,因为编剧的刻画,有了自己的特色,自己的宿命。
当然还要谈谈主角,那一个个“悲辛无尽”的,渺小的“大人物”们。因有玉珠在前,这里不会一一描述,只是觉得,编剧笔下的顺治,是我所看过的,最有人情味,最形象丰满的帝王。他的死,多少人理解为殉情,其实,早在乌云珠去世之前,他就已经被太多人撕裂开来了。额娘,嫔妃,敌人,臣子,满人,汉人。仁慈如他,敏感如他,脆弱如他,怎么可能不被活活困死。乌云珠是他最后的稻草,最后的慰藉,最后一个和他一样不属于皇宫的人。一旦失去了,他便垮了,在灵魂上垮了。看到剃度以后,他穿着白衣服坐在那里,那样的圣洁,又那样的遥远,曾经有那么多情绪在翻滚的眼神里,如今什么都没了。“我没有摔碎大清国,我把自己摔碎了。我已经碎了,拼不起来了。”不知他死前淌下的那滴清泪意味着什么,但是对于我,那意味着一个40集的梦,没有好好得做,就不得不醒了。
不是歌中唱到过吗?“闭目思晨昏,怆然一枕黄粱”,好一枕黄粱美梦,试问:孰可疯,孰可狂?!
最后我要赞美一下剧中的演员,邓超,郝蕾,潘虹,王辉。。。。。。可以肯定,这部戏对于他们一定是一次煎熬,也是一次享受,甚至,在他们一生中可能再也难以碰到类似的经历了。
还是喜欢作为演员的邓超的,但是远没有喜欢作为福临的邓超来的深切。希望他接触更多领域,不要总是一味的“甜蜜蜜”。
最后附上片尾歌词,祭奠一部远远被低估的作品:
“西风烈,残阳斜,生与死,永相别。来去之间,重重叠叠,云中梦中,不见天阶。苍茫人生,古来阴晴圆缺,爱过恨过临行依然不觉。笑声伴泪水,奔流年年月月,此生悲喜难决。但愿风雨路上独行夜,你如花我如叶,如泣如诉。我是飘零叶,此去永相别,来世相逢处,你我,泪难歇” ——转自天涯论坛
6 ) 呼喊与细语——《少年天子》的冲突与制衡:五 福临与博果尔
[作者按:几年前的旧文,当时发在百度“少年天子吧”里。应一些网友要求,放到豆瓣上与更多的朋友分享。]
五 福临与博果尔
他们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身上都凝固着爱新觉罗氏高贵的血统。他们是俊美纯良的少年,尚未被污染的心中都藏有最真挚的理想。然而命运的天平严重地倾斜着,他们一个高高在上,一个跪倒在地,一个因为这“低”而备受屈辱,一个则因为这“高”而不胜寒意。
开始的时候,福临只是有点儿拿这个幼弟当小孩,博果尔也不过是对这位皇兄有点儿不服气。他们曾经像每一对寻常百姓人家的兄弟那样相亲爱过,可惜从未走进对方的内心世界,从未试图了解彼此,所以他们注定彼此误解,渐行渐远。
说到底,他们不过还都是半大孩子,好恶爱憎简单明了,掖不住也装不像。任谁都瞧得出来,福临最亲近倚重的是堂兄岳乐,他心中并没有博果尔真正的位置。在他眼里,博果尔的雄心壮志是好高骛远,博果尔的从军理想是少不更事,连博果尔心仪的女子也是不值一顾。每当博果尔跪下请求,他都习惯性地皱皱眉头挥挥手,仿佛拒绝是弟弟应得的赏赐。只有一次,是否准博果尔进议政大臣会议让他踌躇不决,他怕伤兄弟的颜面怕伤太妃的心,可他恰恰没有察觉,这个请求却是博果尔众多请求中最不出自本意的一个。也只有一次,他毫不犹豫痛痛快快答允了博果尔的请求,连一丝为难都没有,甚至还有点儿窃喜,因为他以为舍弃一个粗脂庸粉而能让弟弟高兴,这比应付他那些冲锋杀敌的纠缠容易得多。他甚至没转过一下念头,担心与那秀女失之交臂会成遗憾,在他眼中,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博果尔所爱之人,必定为他所看不上眼。直到岳乐携乌云珠的水牛图而来,忧伤地说出可惜二字,福临才顿时悔了,他知道经堂兄称赞的好女子,必是真真正正的好女子。可是博果尔,博果尔的话无足轻重,博果尔的情感不足为鉴,福临把博果尔整个忽略掉了。
如果福临的弟弟心胸开阔,或许冲突可以避免。可博果尔,是太妃的儿子啊。他继承了母亲偏执的敏感和自尊,心气超过了自己所能企及的高度却不自知。一次次重重地跌下来,并没有使他清醒,他倔强地不肯低头,只有归罪于他人。他对福临的不服气,自有他的道理。同为先帝之子,他自认样貌比皇兄还好些,武功比皇兄强许多,他自认他才是满洲的巴图鲁。在他看来,福临两度废后是小题大做,福临不忍杀戮是软弱如泥,福临不让他上战场是心胸狭隘。可是他从来不明白,福临推崇的那些妇人之仁、他所不屑一顾的那些舞文弄墨,却真正需要大勇气和大智慧。他从来不理解,福临的坚持里浸透了福临的原则和理想,福临的拒绝背后也深藏着福临的艰难与苦衷。博果尔愈信服从兄济度,就愈疏远福临,到最后,他把福临完全曲解了。
用几何的视角观察,福临和博果尔之间形成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弓形:母亲是身后的弓身,兄长是并肩的弓柄,兄弟俩连成一线,搭弓上箭的正中心是为他们所爱的乌云珠。
他们背后那浓重的阴影是太后和太妃,两位母亲无时无刻不左右着这两位少年的意志。她们是他们生长存在的根基,她们预见了他们气度见识的长短高下,她们为他们铸造了最坚实的壁垒,和他们永远逃不脱的牢笼。
站在身旁的是他们最信赖的兄长岳乐和济度,那些最尖锐深刻、却没能说出口的种种矛盾,很多都着落在岳乐和济度身上爆发。岳乐是福临的同道甚或导师,他帮助福临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头脑思考。而济度则仿若博果尔的精神领袖,灌输给博果尔他铁血的精神信念。两位少年,就这样不知不觉走上两条没有交点的岔路,从此他们再不相逢。再相逢处,即是剑拔弩张时。那些把他们的决裂归咎于一个女人的看客不免看走了眼,他们之间的矛盾,套用教科书上的话,其实就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殊途。从本质上来看,他们正正印合了岳乐和济度之间、满洲新崛起的民族融合者与渐没落的民族独裁者之间的冲突。只不过在福临与博果尔的身上,更添了一重稚嫩与单纯,揉进了剪不断的骨肉亲情,多了许孩子似的赌气,还夹杂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委屈与哀怨。
在这几何形弓弦的中轴点,在这不可化解的矛盾漩涡的核心,正是为他们俩所深爱的女子乌云珠。乌云珠仿若冥冥之中有意安排的命运旋钮,扣动了兄弟俩内心深处的火线。她让博果尔发现了爱,可惜未能让他学会爱,他并未发现爱不是单向的,更不是强加的。她让福临发现了爱,更让他懂得了爱,这颗敏锐而孤独的心踯躅良久,终于明白在欲望之上,在肉体之上,还有更可贵的灵魂相契之爱。
博果尔的悲哀在于,他爱乌云珠其人却不知其心,更无法走进其心。他本能地抗拒那些他所不了解的事物,并徒劳地遏止乌云珠对他们的向往,殊不知,乌云珠之所以成为他所爱慕的乌云珠,骨子里正是由那些虚幻的东西所支撑,就像一个好字要由一副好骨架来支撑。博果尔执拗地爱一个人,却又执拗地想摧毁真正的她,这样的爱想获得回应,注定是全军覆没。他只有虚张声势的暴力,可在平静悲悯的乌云珠面前,却又显得多么虚弱和张皇?剧本里有一处,写深夜里博果尔悄悄打开乌云珠的画卷,福临的肖像充满了他的眼睛。此时此刻,含在他嘴里的应该不是愤怒,而是无能为力的悲哀。
一厢情愿是痛苦的,而两情相悦最苦楚莫过于相见恨晚。想见可不敢见,想见却不能见,想见而无从见,福临与乌云珠的相见,来的何止太迟?他们被层层厚障壁所隔绝,每迈出一小步,都要背负千夫所指,万人唾骂。福临人生之荒谬在于,人们以为他拥有全世界,却不知他渴求的每一样其实都难以企及,他每一点小小的欢乐都伴以无尽辛酸。许多人责备他为了一己私欲而至兄弟亲情于不顾,可没有人比他更清楚,这唯一的也是最后获得幸福的可能。强压着负罪感的固执,使这少年眼中初恋般的羞涩和身上那股不顾一切的执拗格外动人心弦。
信仰的对立,爱情的对敌,终于不可逆转地拽两兄弟反目成仇。慢慢地,福临对弟弟由轻视走向了蔑视和嫌恶,博果尔对皇兄的不服气也演变成了憎恨和激愤。你是什么人?——监牢中,他们大声向对方吼出这句愤怒的质问。他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遵循两种不能相容的理想,再演变下去,他们就会成为敌人。
站在棋盘的两极,福临与博果尔,孰是孰非,幸与不幸,如同一个苹果的两面难下定论。历史有其偶然,也仿佛别具慧眼,福临确比博果尔更具天资秉赋,也比博果尔得天神眷顾。他有一位高瞻远瞩的母亲指引,有学识渊博的群臣辅佐,于是他的天资得到了开启,他的秉赋有了土壤生长,他日积月累的才干有整个天下供之施展。而博果尔,他也是皇太极的儿子,可自小缺少父亲的教诲,亦无良师益友相同行,母亲狭隘的爱更如同沾了妒嫉之毒的乳汁,深深浸入他干净的血液。所以枉他空有一腔热血,终化成匹夫之勇,所以任他出身高贵,终落得可叹可怜之下场。
在我心中,博果尔始终是个纯洁无瑕的孩子,他的眼睛像草原上的泉水那样明澈,这明澈让人原谅他所有的过错。可惜的是这双眼睛里含着的目光却迷茫,像许多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一样,他体温的沸点太低,太容易被一种激情所煽动,太容易被一套说辞所怂恿,也太容易被一次挫败所打倒。他过分的自尊心里深锁着自卑,最怕名誉蒙受羞辱,偏偏他的一生都像是给人故意羞辱似的,拼尽全力却总也够不到自己应得的荣耀。他受不了这人世煎熬,寻不着出路,唯有一死。他天生是自然之子,选择把身体交还给茫茫冰雪,让鲜血融入广袤大地,是他对尊严最绝望的捍卫。
博果尔的死是个决绝而凶狠的转折,兄弟间对峙的情势自此颠倒。从前博果尔怎么也争不过福临,因为他贵为天子,而他离天再近也只是人臣。可博果尔死后,肉体消逝,力量反而变强大了,现在轮到他高高在上,福临跪倒在地。福临不承认,可内心深处他深责弟弟的早夭有他推卸不掉的罪责,他畏惧上苍惩罚,他愧对弟弟,他心灵无法安宁。
博果尔让人为之叹息,可是,福临让人为之揪心。我始终觉得,福临是更受苦的那个人,他最大的不幸就从幸运地登上帝位那一刻起始。他母亲孝庄太后是冷静而冷酷的政治家,他堂兄安亲王岳乐是有良知的政治家,然而,帝王身的福临偏偏却不是政治家。这少年的心太柔软,性情太激烈,对自我的感知太强太真,他或许应该成为一位大诗人大学者,人们却把他拉上帝位,还一口一个少年英主,要求他无知无觉,舍身求仁。他一再退让,一再忍耐,一再为大多数人而牺牲自己。可深陷斗争的最中心,找不出化解痛苦的方法,这痛苦便压在他胸口,像云层愈积愈厚,终究要寻一个缺口下它个暴雨倾盆。他本性中的率真、热情和仁慈,因为没有政治手腕的护佑,在紫禁城的围墙里就成了暴虐、偏执和软弱的同义词,就只有被吞没扼杀。
福临的遁世,不是一时激愤悲恸,而真正是心之绝望,慢慢地,一点一滴地,从对他人的绝望,渐渐蔓延到对自己的绝望。他站在最高处,他是天下权力的顶点,他肩负天命也竭尽全力履行天命,最后却发觉自己竟然是无力的。他的思想没有错,甚至是超越常人的,可他终于得面对一个事实,就是自己缺乏实现这思想的力量。这无力感彻底粉碎了他,一如当初粉碎博果尔。他们挥出刚猛遒劲的拳头,却永远打不中对手,他们的拳头是空的。
生命何其宝贵,年轻的福临和博果尔,却都选择由自己亲手结束。对大清国来说,对历史来说,博果尔这个人的生死实在是微不足道。不像他的兄长,顶着顺治的年号,清世祖的庙号,必然在历史长卷上占据不可抹煞的一席之地。然而,人们记住的只是具空壳,有血肉灵魂的个体在历史中永远低过尘埃。福临的生死一样是譬如蜉蝣,他的悲欢荣辱更加可以任人肆意践踏。
悲辛无尽,究竟是谁人的悲辛?谁鲜红的热血冷了,谁战栗的心跳停了?谁家少年明亮的眼眸再流不出泪水了?谁被永远钉死在历史的图腾上,谁又被永远地遗忘了?
原谅我喋喋不休,可总也写不好这一篇,我的心乱了。
最喜欢里面的郝蕾。隐隐约约的蕾丝边情节拍的很美,虽然是给后宫的穷极寂寥给逼出来的。还有个年轻的亲王也很帅。吴云珠的师哥不就是《雍正王朝》里面的老十三么?我老觉得他在这戏里面对顺治有意思……我脑子里面都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事啊
这个五星呢,是给美人郝蕾的。啊!美人……郝蕾真是美人。
郝蕾,任凭戏里的乌云珠再倾国倾城,都抢不走你一丝一毫的光芒。你的癫狂,你的不羁,你那一点点神经质,你撇嘴时那不屑的模样…真是无法让人不为你着迷。邓超是个有眼光的人,生活中的他也曾为你疯狂着迷···但注定收服不了你·······
郝蕾演的真是很好
郝蕾是个天才演员
超哥年轻时真的太帅了,完全奶油小生!霍思燕也美到爆,小时候私以为美人都应该长成她的模样。
霍思燕和杨蓉真漂亮 郝蕾气场好强大
舞台剧的倾向,文人剧的风格,清宫剧的佳作。福临具有哈姆莱特式的气质,无时不在环境与自我的网罗里奋力挣扎,他聪慧而又敏感,仁善而又刚强,慈软而又固执,既骄傲又谦逊,既跳脱又沉稳,既专一又滥情。从励精图治到万念俱灰,邓超的表演富有层次和爆发力,演活了一个任情任性、可悯可叹的少年天子。
郝蕾!从此喜欢郝蕾!
越到后面越觉得皇后和谨妃在搞百合。。。
通过这部作品,我认识了邓超。当时作为新人就直接扛起了历史剧男一的大旗,没两下子可真不行,所以说科班出身确实帮了他大忙。不过郝蕾的表演也很有张力,她将一个不被爱的孤独皇后的落寞、嫉妒、委屈、愤恨都演绎的很传神,纵使悲剧收场,也让人记忆犹心。
让你知道清宫戏即使没有宫斗、不是穿越,依旧可以很好看。以前的国产剧赢就赢在用心了,只想着如何能才能做好,哪像现在的剧,和人一样急功近利——演员都选得很好,尤其是郝蕾真惊艳!
我以前没看过这剧,后来才知道这剧当年很火,青春年少都用来学习了。超哥那么年轻过,郝蕾演得真好啊,表演很有张力,可惜我刚认识她,她好像就不怎么拍戏了。
郝蕾的皇后简直神来。我无法想象这样乖张的爆发力,来自这样娇美丰饶的身体。郝蕾是一个很恍惚同时充满决断的人。靠近她,你要小心。
乌云珠确实惊为天人,当初的初衷也是为了看她和顺治的爱情,但我却发现了如杨蓉崔波这一干不下于她的丽人,尤其是,郝蕾,当她开始表演,就能把所有的光芒吸引到她一个人身上
演员具备古典美,像古画中走出的人儿。剧本写实缜密,画面古朴,好看的。
郝蕾太惊艳了
在这部片中,最喜欢的其实是静妃,虽然乌云珠的确让我一见之下惊为天人,但静妃更真实,她活过,爱过,哭过,恨过,虽然短暂,却轰轰烈烈,如一声爆竹,十分红处便化灰,却留下震耳之音。
郝蕾演的皇后简直是神笔
唯一DJ邓超的一部戏 PS:郝蕾气场好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