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很喜欢侯孝贤的《童年往事》(1985),因为这部电影记录了她熟悉的年代。即使“新浪潮”“新电影”这样的词汇她不曾听说过,即使发生的地点她还未踏足过。
《暑期何漫漫》对于80后的城镇大众而言,或许也有同样的触感。一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小城镇,既不是田园式的浪漫,也不是都市化的冷漠。走几步可以去抓田鸡,小孩在河里游泳;退回来是完全的熟人社会,邻居家的风流韵事、闲言碎语、柴米油盐,连小孩都心知肚明。这样的质朴与普通,很久没有被记录了。
小男孩陈小进在这样的城镇里度过了一个有惊无险的暑假。他就是最早那一代独生子女的缩影:孤独、无聊、似懂非懂、无人解答。双职工家庭的父母白天去上班,他需要一个人挨过漫长的白昼——和邻居小孩下棋,做简单的家务,拿纸牌搭房子,然后全部吹散,看小人书。发展的蛛丝马迹都在他的身上显现。一起下棋的小孩去深圳找爸爸了,于是他摆棋谱玩,找年纪大一些的孩子玩,找成年人玩,并且一心向往着去河里学游泳。夜晚来临时,他执意要把日历撕掉,因为“好不容易过完这一天”了。
对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生的观众而言,影片帮助他们回忆起了一种难能可贵的无聊。在没有野心的童年里,看到了时代的变革。孩子们谈论着聂卫平、马拉多纳和十二生肖的邮票;录像厅里放着香港邵氏武侠片《新独臂刀》(1971),放到最后一个场景,李菁去找完成复仇的姜大卫,就有人提出要看叶玉卿的风月片;邻居家的丈夫去深圳工作,留穿着精致的妻子一个人面对无力承受的浪漫向往和兵荒马乱的现实婚姻;修自行车的男青年闲暇时还会阅读托尔斯泰。
这就是再也不能普通的曾经的日常,但时至今日,再去观看时,发现自己已经变成了时代的一部分。过去数着分钟挨过的无聊,如今也值得纪念。
不知道这一批观众的子女会如何看到这样的无聊。在没有电子产品,在开卷有益的年代里,他们是否可以看到和自己相似的孤独?陈小进和别的小男孩其实是有距离的。在城镇和田园之间,他的家长选择了城镇这一边。所以他可以看书下棋,但不能和田园那一边的孩子一起去河里游泳,而大孩子则嫌弃他不会踢足球。他只能缠着成年人带他玩,但成年人有他自己要追求的女孩和工作。他用一张珍贵的邮票换来了一个孩子三日的陪伴,无论他的嬉戏是什么,想要和人一起玩才是他真正的愿望。这与现在的孩子又何其相似?
影片风格、故事和人物都非常质朴。陈小进下棋,没有仍和训练的目的,只是为了找乐子。故事本身也是温和的,没有太激烈的冲突。而风格上,也并没有真的要临摹侯孝贤的野心。这在某种程度上,难能可贵。因为我们看过太多特别有野心但结果却稍显造作的新人电影了。但在看这部影片时,完全可以放轻松。
这难道不正是一部超级适合的亲子电影吗?
充满回忆感的电影。
父母都要上班的那些暑假,很多时候就是这样一个人过。开始时觉得这假期长得一眼望不到头,然而日子却在小说、电视、跟着大些的哥哥姐姐闲逛同时被视为电灯泡、甚至看蚂蚁打架中倏忽而逝。
十一二岁的少年,有一点倔犟,有一点叛逆,懵懂却能在不经意间直指人心,陈小进的样子,就是我们当年的样子。
故事娓娓道来,舒缓但并不拖沓。素人演员表演虽略显滞涩,但也有种天然去雕饰之感。玩蛇和吃瓜的桥段印象深刻(小进对邻居的感觉总觉得有几分类似于胡斐对马春花)。
先说不喜欢的点: 1、农村与城市,过去和如今,虽然很小一段,但是,个人不喜欢,容易跳戏。个人更喜欢充满童年奇妙和烟火气十足的年代感。 2、童趣中某些行动,动作生硬,没能完完全全把那个时代的童趣完全表达出来。剧情比较薄弱。
成功的点: 1、细节:墙字“少生优生一生幸福”、“中国烟台钟”暗示时间时代北京、某些物品“荔枝”,暗示时间地点等等。 2、邻居之间的那种互相关爱和八卦,还是表达的比较到位 3、选角,小男主角还是可可爱爱的,很搞笑。父母的教育和行为举止,也是起到一种表率的作用了
整体来说:故事构造相对简单的一部文艺片,不需要了解任何东西,都能直接看懂的一个片子。其实,看这个片子,我设想过两种诉说的方式,一个是小男主角(陈小进)的角度来读故事,另一个是从陈小进的玩伴角度来读故事。但后面没有再拍,也没有上升到另一个主题。如果前半部分是以主角带入,后面由玩伴角度带入,然后再上升到另一个主题,我觉得电影会是达到另一种高度。ps:个人看法吧
打分,给个七分吧。关于电影推荐程度,如果你也热爱农村,喜欢烟火气,也有一个奇妙的童趣,喜欢背景是八十年代左右的故事。毫无疑问,这很适合你去看。
其他:来广州将近两个星期,第一次出来看电影,能拿到一些周边和签名海报,还是比较开心的。谢谢啦。
有幸看到了《暑期何漫漫》结束场,一开始没有带任何想法去看这部影片。影片中的小男主角在暑假下河游泳,抓鱼摸虾抓青蛙,玩各种游戏,这简直是80后的满满回忆,当看到小男主角溺水之后抢救场景,我内心已经哭泣,让我想起中学时代和同学一起在河里面玩水场景,可惜我同学就此停留在那个年代。小男主角在家被父母痛打场景让人觉得独生子女在当时的唯一性,父母害怕失去孩子的感情。小男主和修自行车工之间的情感让我想起了另外一部电影《天堂电影院》中男孩和放映员的友谊,和隔壁邻居阿姨细微的情感变化一一被导演捕捉,如果说这部影片如何,我想说在这个低成本制作下已经放大了10倍。
说在前面——
有幸观看了第3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儿童片提名影片《暑期何漫漫》。
影评肯定是够不上的,一是因为我个人平日看电影很少,纯属门外汉,二是我文化造诣不高,无论是故事本身,还是拍摄手法等,都不能从任何业内专业的角度来评判一二,所以以下完全是以一个普通观众的视角,谈谈我非常片面且浅显的个人感受。
就我个人感受而言,影片整体是平静的,没有刻意用太多戏剧性的音乐,以及拍摄手法来主动吸引观众的目光,更像是时光倒流,是在稀松平常的百姓生活场景里架上了一台摄像机,就那样记录着,一切都是缓慢的,虽然平实,但真实且生动。
我的揣测是,主创团队应该是刻意避开了市面上大肆流行的所谓“爽剧”的呈现方式,不希望用其他因素“抢了”想要表达的戏份本身。
我觉得这部影片有点像一场动态的展,你静静地走在展馆里,静静地驻足在每一个时光的画面里。没有狗血剧情,没有跌宕起伏,没有撕心裂肺,没有刻意营造,就是摆出来,给你看,最真实的时代记忆。
包括整体影片的节奏仿佛也不是上下来回波动的,而是形成一种平缓上升的状态。
我是92年生人,虽然没有真实经历过七八十年代的生活,但可能是因为我来自西北,家乡发展并未那么快,所以九几年刚好也处在过渡期,因此有些场景也依旧能唤起某些回忆。
比如一家人吃饭,爷爷会把筷子沾上酒,给孩子舔一口;“生炉子”的细节画面;邻居们有热络的联系,端着碗或锅互送食物;吹着自然风吃西瓜的夏天;还有趁父母不在家,偷偷对着镜子学大人的模样等等,这些都是十分真实的儿时回忆。
包括帮忙带孩子的老人,在几个兄弟姐妹之间的抉择和周转,也是我在自己家所经历过的片段。只是我经历这些片段的时候只有几岁,更多的印象是模糊的,但好在我身处一个大家庭之中,多年来,也时常听长辈们讲起我们小时候的故事。
我最喜欢的是以下两个片段———
一是小进知道同学出海后,画面直接过渡到蚂蚁乘在绿色叶片上,在水缸里环游,并直达他自己坐在水面上做梦的片段。
这个场景无论是从审美还是整体意境来看,都很妙,我个人觉得是步入影片高潮的开始。
二是寂静的夜,在凤英阿姨要跳河之际,小进出现,并且他们一起走回家,小进说不会告诉凤英儿子的片段。
整体“此处无声胜有声”的留白,以及画面的美感,让我回味良久。
包括我个人感觉小进和凤英阿姨之间的故事,虽然不是主线,但也是影片中很重要的一条线。甚至于相比于主线,我更加喜欢这条线的刻画。
我在这条线里对两处细节印象较深:一处是站在普通视角来看,邻居们对凤英家庭的议论,以及凤英的苦闷和郁郁寡欢。但恰巧,小进就在房顶上无意间撞见了凤英阿姨的“秘密”,而在屋顶上的这一幕,仿佛也自然而然把观众带入到“上帝视角”,了解了她的真实情况,也正是因为小进的这一场围观,让小进在关键时刻神奇地“救”下了凤英阿姨。
更深层次来说,虽然小进是个孩子,但也正是因为他是个孩子,所以不像大人那般有太多世俗的视角和议论,以及现实层面的评判,反而带给了凤英阿姨在那个环境里无法获得的理解与包容,是能够有所释放,喘口气的感觉。
还有一处是小进溺水后,被爸妈关门“教训”,一众邻居上前敲门制止的画面。而敲门的这群人正是凤英和曾在背后对她说三道四的邻居们,这个片段很有意思,之前她们是“敌”,此刻又“统一战线”。那个时代的邻里关系令人羡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能没有太多现在讲的“边界感”,但邻里之间这种特殊的亲近感也总让我怀念。
以上,说完了一些令我个人印象深刻的画面和深意之处,接下来还有一点细碎——
在影片中,我还看到了“独生子女”一代的孤独,和那个时代中国父母一种普遍的教育方式,比如说虽然也会进行一定的交流沟通,但更多还是“上来先揍”。他们没有太多耐心去搞明白小进溺水的真正原因,只能用“打”来释放自己的害怕和担忧,以及对孩子行为的不满。
其实小进真的很喜欢玩水,也渴望有同伴陪他一起玩耍,而他那天的溺水也并不是因为贪玩和不小心,而是他担心同伴出事,前去营救的勇敢。
但好在小进的家庭内核又是温暖的,散发着传统中国家庭固有的温良。
比如打了儿子后,父母的不忍心和后悔,包括妈妈忍不住的哭泣,还有他和父亲之间的细节,父亲没说对不起,但送了馄饨表示关怀,小进也不示弱,不承认自己屁股疼的可爱状态。包括哪怕那张猴票那么珍贵,但父亲也言而有信,尊重了孩子们之间的交换等等,这些都足以令人欣慰,让人看到了中国家庭的含蓄表达,和中国式的一切尽在不言中的交流方式。
还有最后的结尾画面,场景很美,小进的小舅在屋里嗑着瓜子,陷入在不能去河边洗澡的遗憾里,没有一丝风的院子,蝉鸣声此起彼伏,小进趴在那里,奶奶坐在他的身边给他扇扇子,他还等着小舅明天去给他取棋,两人可以下棋消磨时光。
日子就在这一天天的平淡里过去,直至最后的片尾曲响起,歌词唱着“等长大了,所有的答案都会从天而降”的意境。也让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们都曾是小进,总盯着日历,提前撕掉,一直在疑惑为什么时间不过快一点呢?而等长大了,我们又都是小进的父亲,会感叹,时间怎么过得这么快呢?
不同年龄段的观众看下来的感受也完全不同吧,孩子看,会理解小进的漫漫暑期,而我看完,看出的更多是一种感慨,感慨的是在我曾是小进的时候,并未意识到,那个漫长到可能有点无聊的暑假,竟是我再也回不去的美好过往。
就像现在很流行的那句话:“我们无法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受”。
上映前大半个月就在期待了,3.11那天兴冲冲淘票发现我们这个市区没有电影院上映很难受很想看只能等线上了因为不满140字所以我再写点。很想看上映前大半个月就在期待了,3.11那天兴冲冲淘票发现我们这个市区没有电影院上映很难受很想看只能等线上了因为不满140字所以我再写点。很想看
一部拍摄儿童的给带着儿童的成年人和他们的孩子一起看的电影。没有《西小河的夏天》来的烦恼,更无《八月》的煎熬;没有《夏夜骑士》那般聒噪,没有《不期而遇的夏天》这般疼痛,在啼笑皆非恋恋不舍中回忆自己的童年并找寻独属于自己的那份印记——作为城市里“80末”独生子女,与小进的共鸣或许少了些交集;除了独自在家熬过假期的“冷清”情境,却没有他这般“如坐针毡”,反倒很享受宁静夏天里独处的每一个午后 影片开头两层倒叙垒叠,慢慢拉开记忆帷幕:长大后的小进—跟随外婆回乡下的小进—漫长暑假开始的小进;而四次游走于光阴岁月间的折返穿梭,恍然如梦。空灵悠缓调皮诙谐甚至带着行军号角节奏感的配乐,童心满满未知好奇与天马行空幻想蹁跹的《夏夜曲》,于多重多维度时代元素中乱入的现代“吃瓜”以及很难不出戏的素人演员之“背诵式”台词,让纯粹简单具体充实的童年剪影逐渐偏离,发散,失控
故事里的小进多面且立体:稚嫩,聪慧,机敏,随处可见的自娱自乐自怡自得,又不乏小大人的成熟、懂事与担当。
天要下雨,河里玩耍的小伙伴们赤膊着一路欢笑跑回家,这和独自在院子里拿着铁盆当帽子转圈圈的小进很是氛围反差;小进拿水缸和树叶、蚂蚁玩“出海”的游戏,“海面”平静后小进于梦境中幻想着自己就是那一叶扁舟上的蚂蚁,坐在“泳圈”漂浮在河面干吃着味道还不错的麦乳精——既有陈小进的孤独寂寞又有一个人的淡定悠然
经历过与特殊朋友凤英阿姨的摩擦和三哥的照拂,终换得了同龄小伙伴陪伴,却无奈在身犯险境和棒针挨打中草草结束了惬意散漫的暑期,翻开了乡下外婆家的夏日篇章——外婆的站水碗,外婆的蚊香,外婆的叮嘱,外婆的摇扇,外婆的西瓜;记忆最后的定格,宁静,平和,清馨,更有对童年的留恋眷念...
相当相当喜欢!看似流水、看似沉闷,却总有共鸣的惊喜踩准节奏扣响心弦。回忆过往,更像是转生回到童年的梦,本该有(长辈的关爱与同辈的陪伴)或本不该有的遗憾(死亡)在某种程度上获得弥补,挨打时的犟嘴,以及降神般的外婆,仿佛是自我和解。心领神会就好!
与年代无关,观感和陈小进的暑假一样无聊。
最终还是来支持了。选的演员都太素,演技台词别扭又出戏(比较起来妈妈、王三、凤英的演技较好),再加上帧数太清晰不符合年代,将整体观感降低了很多。不过许多地方还蛮灵的,有意思的是关于孩童无聊孤单或寂寞心境的呈现,特别是前半段对于“时间”流逝的把握:迫切的心情与半夜起床翻日历,用邮票换朋友与自己玩三天,对水和游泳的渴望,关于麦乳精的幻想,露天看外国电影与街坊流言蜚语,言谈中的深圳与上海,屋顶吃瓜与恶作剧,夜晚抓田鸡与顺带救人,溺水挨打与外婆护短救场……尽管显得笨拙刻意,但还是有意思,够独立。虽然不是菊次郎的夏天,但的确是陈小进的夏天。四星鼓励。
只剩下童年夏天元素的堆砌。
2.5 很多场景都挺可爱的 邻居阿姨修车大叔设置有趣 但没完全展开 立不起来 也许电影就跟男主的主角一样无聊 有一场现代戏很吓人
7.9Movie Movie映后导演见面会场次 80后小乡镇孩子的暑假,90后的城市人也很有共鸣,暑期两个月很难熬,所以报班补课去了…
立电影,小演员和老阿姨都是素人。有些怀旧和童年回忆向的电影。童年既美好又短暂,也可以度日如年哈哈哈,暑假是令人向往的,但也可以是酷热且难熬的。双职工家庭的悲哀、独生子女的悲哀,造就了最孤独的一代人,比起童年,他们的今天更值得关注…
还可以。猴票,挨打这些段落都不错。就是最后突然乱入成年后的何小进,有点生硬了,背景是土豪风的沙发,感觉是剧组凑合借的。
西小河的夏天+不期而遇的夏天+小进的假期,人物声音特别刺耳,乡下讲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特别出戏,台词写得也特别呆板,人物关系的构建特别失败。夏天过去了,发生了很多,却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
影片完成度上有一点问题,导演对素人演员表演没有调节能力,机械念白。但想拍的都拍出来了:悠闲漫漫的暑假,回不去的童年。但光影再现,那时的空气气息仿佛也再嗅到了
这是一部怀旧电影。这是一部怀旧电影吗?怀旧是一些无法适应现在的人逡巡于其中取暖的安慰剂吗?《暑期何漫漫》的主角,是一种已经被我们遗忘了的度过时间的方式。人是空间和时间的交集点,人如何度过时间便成长为如何之人,在电影里那个时代,时间没有被效率規训(“时间就是金钱”的革命发生在那之后),人们需要运气、努力和创造力去“杀时间”,我们在杀了时间的同时也创造出了自己,一个更加“野生”的自己。这就是“怀旧”的意义,你发现还有别样的度过时间的方式,你也发现还有另一种创造自己的可能。我看到有人说,那样的时间,它成了“光阴”。
好多素人演员,台词太生硬了,70s80s的回忆杀,闲得蛋疼的男孩,双职工家庭对孩子照顾的疏失(其实已经挺好的了),邻居之间的家长里短 和 人情往来,还有猴票,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态度。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一辈对爸妈这一辈的训斥。下河游泳、田里抓青蛙、桌球厅 录像厅。
合家欢。结尾突然结束,差点意思
儿童
水好浑浊。
素人演员的真实感全变成了生硬和刺耳/乡村 童年 各种元素的堆积 散漫缺少主线/最后小进成年后的几分钟 实属没有必要
乡村的孩子的童年真的是城市小孩体会不到的,太有童趣了,虽然有些演员不太专业,但整体还是不错的独立电影
97分钟的流水账,小进和邻居阿姨的线还有点意思,可惜没有展开。220310,天环百丽宫
除了没徒手抓过蛇,电影里的其他傻事都做过。因为等待长大,所以时光漫长。
每年中国电影市场都会上映一批完全无人问津的电影,虽然公映过,但又好像从来没存在过。《暑期何漫漫》就是这样的电影,我因为一些特别的原因看到了这部影片,突然回想起就去猫眼查了一下,3月11日公映,累计5.2万元票房,意味着连制作这部电影的母版的成本应该没能回,是何其惨淡。虽然电影本身的质量也确实非常一般,其实这个题材是可以引起我的共鸣的,我就是独生子女,我就是曾经在暑假期间父母都上班然后百无聊赖不知道如何消耗时间,但是电影拍得实在是过于普通了,普通到如果让电影中的主角要是在暑假期间看这部电影估计也没什么兴趣的地步。但这不是我当下要讨论的重点,我好奇的是这样的电影都是基于什么样的逻辑和心理产生的,看导演的自述,原本也是打算卖掉剧本来糊口的,但最终却自己拍了,当真还是有个电影梦啊,就是这个梦有点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