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老板问幼年男主东方快车谋杀案凶手是谁。男主回答是列车全员。而书店老板却说不对。当时觉得很奇怪,明明就是全员共同作案。看完这部电影发现其实是埋的一个伏笔。男主的作案手法就是让出版社老板觉得是合伙作案,事实上却是有一个人操控了大家,他才是幕后凶手。不过我还是觉得东方快车是大家合伙杀人的。
10个人,密闭的空间,有一个是内鬼。看到这些,你第一时间会想到什么相似的电影。
可惜人物并不突出,密闭空间与10个人都算打酱油式的带过,现在相信就是导演没能将人物描述清楚,而不是靠这样的一个联想剧情来打个幌子。
结局也不难猜,从中间大致能猜出原因了。反转并不多,也没能给人一种“噢”一般的原来如此的惊天逆转。
但是故事总体并没有太多的bug,前部分挺无聊的,尤其是过去,未来与现在的时间线交叉,给人一种混乱的感觉。后面娓娓道来后也不难理解。
最后升华了出版商为了赚钱使劲法子去增加销量可能并不是作者想要的。要是作为剧情片,这样的升华还挺好的,作为悬疑片嘛,好像升不升华倒也无关紧要了。
总体来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值得无聊时来打发时间。
本片相对于其它经典的悬疑大作来说,肯定是无法相提并论,但其通过卓越的剪辑手法将本片的悬疑效果呈现的非常自然和流畅,影片后三分之二的部分,剧情反转蜂拥而至,高潮部分亦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整体观影效果还是不错的。小编会给本片一个7.5的评分。 本片以一部风靡全球的小说的翻译工作为剧情依托,所有的剧情发展也就在这九位译者之间展开。小编细查之下发现,饰演这九位译者的演员虽然可能并不为我们国内的观众所熟知,但其都大有来头。首先是我们的男主,埃里克斯·劳瑟饰演的最终大BOSS,他参演过《模仿游戏》。
在片中的扮相比较普通,片中的身份是英文译者,实际是隐藏在背后的运筹帷幄之人。
女主是欧嘉·柯瑞兰寇饰演的俄文译者,其参演过《007:大破量子危机》,在其中饰演邦女郎,并在《遗落战境》中出演女一。
片中这位俄文译者有着对文学有着超脱于世俗之外热爱,但又有着单纯的内心,为了更好地翻译作品,甚至不惜去亲自体验溺亡的瞬间。在人群中突兀的一袭白衣,或许也暗示着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
其次我们的终极反派也是大有来头,他是朗贝尔·威尔森饰演的暗黑出版商。朗贝尔·威尔森参演过《黑客帝国2》和《黑客帝国3》,并分别饰演反派。
在片中朗贝尔·威尔森饰演的是一位利欲熏心的出版商,为了拿到著作授权,不惜杀死自己的恩师。
其次本片中其她译者也都大有来头,例如葡萄牙语译者小姐姐萨拉·吉罗多,出演过《美女与野兽》(2014)。
丹麦语译者的饰演者西瑟·罗比特·科努德森,出演过HBO的《西部世界》。
中文译者的饰演者弗雷德里克·周,他被认为是法国第一个出名的亚裔喜剧演员,其父母是柬埔寨金边的华侨,出演过《超体》。
简言之,这些配角在自己的国家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只是在国际上没有知名度而已,这些演员的演技完全可以放心。 本片的剧情相对来说并不复杂,可以说是一出借助翻译文稿的复仇大戏,高潮迭起,引人入胜,最后的反转也是非常抓人眼球。 本片中引起很多网友争议的是下面这段情节。
有网友认为这是在刻意抹黑我国的审查制度,也有网友认为介于最近发生的“动漫人物发色举报”等事件,我国的审查制度确实存在不合理之处。更有激进的网友将其上升到了对这位亚裔演员的人身攻击上。小编则认为大可不必,我国特有的审查制度近年来确实被很多人诟病,认为其审查制度导致的作品删减问题对作品本身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以分级来代替审查的呼声也越来越多。审查制度有好的一面,就势必有其存在局限性的地方,盲目的追求所谓的文学自由,一刀切的取消审查制度,也未必就是明智之举,所有的制度和政策都会在实践中逐渐修正,至少我们还可以自由的讨论审查制度的优劣,就说明自由其实并未远离我们。 本片的另一个亮点就是将翻译员这个职业呈现在了观者的面前,由于小编在闲暇之余也会参加公益的字幕翻译工作,所以对翻译从业者处境还是颇有同感的。译者是链接读者和作者的一座桥,但却往往被视而不见。目前很多的公益字幕组都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免费为广大观者翻译电影资源,他们所要求的,也不过就是片头那一闪而过的属于自己的笔名而已。最后,向广大的电影从业者致敬,疫情之下,君请共勉!
利欲熏心的恶徒,
总是会披上正义的伪装,
邪恶血腥的恶魔,
总是会触碰纯良的灵魂,
以孤独为友的侠者,
以一己之力抗争着世界,
你会记得他吗?
那个以风为友的游侠!
以上内容转自微信公众号《诗词里的影院》
正如影片片名《翻译疑云》,这是一个由小说翻译开启的故事。举世闻名的悬疑巨著《代达罗斯三部曲》的完结篇终于要问世了,为了使全世界的书迷能共同欣赏到这本伟大的畅销书,出版社邀请了9名翻译同时翻译该书。
从各地赶来的翻译被专车接到了巴黎郊外的一处别墅中。在入口安监处,所有的电子产品与可能泄密的工具都被封存,工作人员提醒道来此工作的条件就是“绝对保密,不留痕迹”。
森严的保安制度已经足以让人感受到出版社对原作的保护程度,那接下来进入密码把门的地堡就不会太令人惊讶与惊吓了。地堡中没有网络,但是设施齐全,游泳池、餐厅、图书馆、健身房一应俱全。当然对于原作的保护也更为严苛,原稿放置在出版社长艾瑞克的密码手提箱中,每日发放20页给各位翻译,原稿及带锁电脑设备都不能离开工作间,保安全程监视。
可是,谁知2个月以后,艾瑞克竟然出现在了监狱里,而小说也已出版,坐在他对面的究竟是谁?艾瑞克对他/她说道“除了我和作者之外,没有人拿到过原稿。尽管如此,原稿还是落入你手中,什么时候?”片名中的疑云似乎已经渐渐浓重。这是一个找泄密者的故事么?我只能说这是一部不逊于《看不见的客人》的电影,值得每一个感兴趣的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一层层抽丝剥茧揭开谜底。
在这看似是找嫌疑人的悬疑故事里,文学的力量却常常在不经意间呼之欲出。贯穿全片的 《代达罗斯》如同当年万人空巷的《权力的游戏》,从读者到译者,人人都为之痴迷。它的故事它的主角它的结局,时刻牵动着大家的心弦,它的不同凡响也使出版社赚得盆满钵满。可是谁能想到在这个世上,最不了解这本书的可能就是离它最近的出版社长艾瑞克。商人冷漠的基因助他成就了辉煌的商业版图,也使他错过了文字带来的温暖与通透。而与之恰恰相反的,是被他关在地堡里毫不尊重的翻译,是被他当做摇钱树却毫不理解的作者,他们的生活未必如意,他们的事业未必成功,但是他们与书中人物的共情令他们明白主角的痛苦与无奈,也期待着故事的发展与结局。这些文字,既是他们的工作台,也是他们的避风港,他们把人性投射进文字,又从文字里汲取养料。
无论是译者,还是作者,这些文字都是他们的孩子与希望,他们也期待能带给更多人力量与勇气,因为“打开书页,世界就在眼前,文字的力量,胜于一切,它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在这部电影里被看见的或者不被看见的作者们,都是这些文字的缔造者,都值得被感谢与纪念。
而在如今IP影视化轰轰烈烈的潮流中,正因为对那些感动过自己的文字的珍视,许多书迷往往对改编影视颇多苛责,这是怒其不争,也是哀其不幸。在娱乐至死的产业链中,太多的从业者像唯利是图的出版社长一样,包装着表面的热闹,迎合着喧嚣的人群,却从不曾打开书页,去体会书里的冷暖世界、悲欢离合,工具化的文字失去了其本来的温度,又如何使影视化的作品感动观众,一帧帧精修的美图也无非只是没有灵魂的计价器。
关上屏幕,我只想翻开书页,任何一本书,我要把自己放在这凝结了许多人心血的字里行间里哭哭笑笑、与世隔绝……
翻译疑云这部影片要是只拍上半部堪称少有的密室悬疑佳片,令人惋惜导演编剧能力不足野心却不小,下半部越拍越烂活生生的拍成了一部烂片。
上半部题材十分新颖,来自世界各地性格迥异的九名翻译家,被带到了一座完全封闭的别墅翻译一部畅销小说。为了保证小说内容不被泄露,贪婪的出版社老板无所不用其极,没收手机切断与外界一切联系,持枪安保24小时监控。按照套路设定观众也能猜出来后续发展,小说一定会被泄露出去,老板开始抓内鬼。与世隔绝的场景就是经典密室谋杀案名场面,只不过这次不是杀人而是泄密。老板和九名翻译疑神疑鬼怀疑同伴,揪出每个人隐藏的小秘密展现出人性的另一面。
这么拍下去本片将会是一部成功的悬疑影片,此时导演和编剧自认为才华出众不想按部就班的拍,必须拍出花样才能彰显出才华。影片进行到一半风格突变,先是最为重要的封闭空间被莫名其妙的打开,男主角回忆破坏了封闭的悬疑和紧张感,是影片败笔的开始。九名译者的故事也戛然而止,女主角前半部的神秘变成了可有可无的搞笑。影片最大的悬疑是如何在封闭空间中与外界接触,编剧难以自圆其说只能依靠着侮辱观众来收尾,原来早在进去密室前小说原稿就被泄露了,一段紧张刺激的与地铁竞速拍出了谍战片的感觉。此时影片风格惨杂的内容就多了,既要追忆别墅里发生的故事,又要讲述怎么偷原稿,神秘的作者又时隐时现,被导演遗忘的九名译者故事还要讲,贪婪的老板有多邪恶,总之这一切都要在有限的影片下半部讲清楚。有限的时间内想把这么多线索讲明白了,难度可想而知,等待观众的也只剩下越来越烂情节。编剧导演江郎才尽只能不断生硬强反转一次次的观众智商,导演突然想起了被扔在别墅的九名译者故事,莫名其妙的出现一名译者讲完自己的故事自杀强行推动影片进入高潮。作弊天团中的一员受不了良心刺激,马上要崩溃了打乱了所有人的阵脚,影片急匆匆的进入到高潮中,一阵混乱中贪婪的老板误伤了女主角,其实到了影片结尾女主角的存在除了花瓶作用看不出一点价值。影片又一次强硬反转侮辱观众,主角开了天眼被压榨侮辱的老实巴交的女员工在关键时刻也要秀一把反转反水成功,不止一次反转后面就是不断反转把观众转晕为止。反转开始神秘的原作者出现了,再一次反转观众也猜到这个老人家肯定不是作者,也肯定被老板害死了。此时又一次反转作弊天团费劲巴拉根本没偷到原稿,因为天团首领就是原作者。终于到了惩恶扬善的时候了,又一次强硬反转,老板本来报警作弊团勒索,结果脑子进水在监狱自己承认了杀人,天团首领全程开挂的让观众恶心。
影片上半部和下半部明显不是一部影片,上半部值得一看,下半部就是导演和编剧不断反转侮辱观众,男主角不断开挂强行结局。导演和编剧花样作死,把一部佳片活生生的拍出了大烂片。
这个电影作为推理电影逻辑百分之八十以上是自洽的 给百分之九十的观众看都没有问题会是一部爽剧 然后作为翻译文学方向暗线 里面对译者这个很难被看到的、但是对文学世界创建而言必不可缺的角色 展现给了观众 让大家看到了容易忽略的群体 所以实在是不知道为什么才7.2。
去看了一下影评给2-3星的人的评价,几乎都在纠结为什么这个作者要恨出版商,认为不够事出有因。其实我觉得他一开始也不会想着这么复杂,但是出版商杀了老人,他才想整一出戏好让他亲口承认杀人坐牢。他起初讨厌这个出版商并不足够让他去谋篇布局搞这些,可能就是有点讨厌,所以不想让他独家出版了,这也很正常,作为作者选择心怡的出版商很正常,也没有违反规矩(签约的不是独家)但是坏就坏在——没想到出版商为了拿到原稿居然迫害爷爷,如此可怖,所以他才想搞这一出好戏复仇,我觉得逻辑还是可以说得过去的。
有人又觉得有些人物是没有意义的,比如那个看起来很无所谓时不时发出嘲笑的老头译者,大家觉得他对主线没有帮助。但是我个人觉得这些所谓的不相关的人物,一是增加了故事的丰富性,不然大家凑一块全是与本案相关的也不太合理,有点夸张;二多方面呈现不一样的译者心态、展现“翻译”世界,他就是为了养家糊口,译者的待遇与作者不一样,他看的开了,但是自杀的女人没有看开,这两个看起来无关的人物也表现了作者、译者之间无形的壁垒,留给观众去思考、去更多关注译者。
译者群体庞大而渺小,我是学翻译的,所以很多时候可以感同身受。在学翻译之前,我很少去关注一本书的译者是谁,像大多数读书人一样,或许会发现翻译版本不同而去选择更好的译本,但很少像关注作者一样关注译者。有些世界是在我学习了相关专业之后才打开的。文学的世界很精彩,如果说作者是创造者、译者便是传播者,缺一不可(出版商也很重要)。
在知识付费如火如荼的时代,我常常感到一种莫名的焦虑,并不是那种觉得你真该花钱买课补知识的焦虑,不来自受众,而来自生产者。显然,这个词就带着厚重的工业色彩,也不再是“作者”这么简单。
随便打开一个app,刷到一个网页,甚至随便去听一场讲座,都在极力推销着自己的所谓的“知识”,不买不报就错过几个亿的感觉,当然这还是从受众身份出发的焦虑,偶尔会反感,但实在不舍得花这个钱,也没人真正能让你焦虑。但我真正担忧的是这个遍地都是“大师”的市场环境,似乎让知识分子、学者都难以潜心于自己的学问,以前是教授们导师们谴责学生、年轻人浮躁,现在这些功成名就的“大师们”、甚至“伪大师”们也纷纷坐不住了。“有实力的人”坐不住,“没实力的人”更是坐不住,心想:人家都出去卖课,赚得盆满钵满,还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为什么我不可以试试呢,也许我一下子就名利双收了呢!而真正祸害人的地方就在于让本应潜心于研究的“大师”为了赚钱而不断迎合市场,让本应潜心于学习的普罗大众也认为学习有捷径,花钱就能解决。资本更是忙着介入“知识付费”的狂潮,圈地圈钱,生怕错过风口,不断扩大“知识再生产”,通过一波波营销,收割一茬茬韭菜。
是的,谁会不心动?
而这部电影恰恰就是在抵抗着这种“心动”,是理想主义式的对抗。经过几轮反转之后,我们终于知道了谁是书真正的作者。而作者却并不在意你知不知道他是作者。他甚至不在意出版商视之为比自己的命更重要的“8000万欧元”,可以说他“从来没碰过钱,对钱不感兴趣”。这也是我所理解的“真正的作者”。他珍视的无非就是自己的文字,而创作过的人是能体会到自己投入到文字里的性情与温度,不是钱能完全替代的。而反观电影里的出版商,他眼中的书稿就是存入银行的巨额本金,就是投资的孵化器,他是除作者之外第一个接触书稿的人,但他却从来不愿打开扉页,体会文字中人性的力量。当他把来自世界各地的9名译者豢养到地窖里,像牲口一样利用对待甚至不惜杀掉时,他的“罪”是他为多少个作者带去多少种成功都洗涤不了的。而”罪至恶极“的还在后面,为了拿到书稿的独家出版权,他把替代发表的作者,一个开书店的老爷爷推下了楼梯,放了一把火烧掉了整个书店,这一把火贯穿了片头和片尾,是对金钱的欲念之火,也是“真正的作者”复仇的怒火。最终“你不是作者,我亲手杀了作者”,兄弟,等的就是你这句话,前面的层层铺垫,在这里一下被推向高潮。人性战胜了金钱吗?虽然结局看似是这样,但我不认为这是真实世界能给我们的答案。
这部电影塑造的人物还是太过于扁平化,“真正的作者”代表的对文字的纯粹,对金钱的漠视,“出版商”代表的对金钱的迷醉,对创作的藐视,(这其中“译者”的地位更是被批判的对象,这个要另写一篇),脸谱化的角色塑造最容易解决问题,但也最容易遮蔽真正的问题。因为我们不曾看见他们在这二者之间的挣扎。而这恰恰是我一开始所说的“知识付费”带给“知识生产者”的焦虑。
看电影那一刻让我对这种焦虑有了短暂的消解,我想我可以继续梦想着做一名纯粹的作者,而电影落幕,我依然要面对当一个社畜、当一个知识搬运工的现实。
隐身的译者,地窖里的译者,无法创作的女性译者,被审查的译者,没有版税的译者,成为作品本身的译者,从利润低的语种开始杀译者,经济赞助人vs专业人士,译者反击!
777. 你们说什么123,应该说甲乙丙。读过了乔伊斯,拿普鲁斯特挡子弹。
开始以为是密室题材,后来以为是群盗题材,最后,原来是复仇题材……
那华人小哥是毕志飞演的吧?长的也太像了
当柯瑞兰寇遇到了法语流利的“毕志飞”……虽然这个险恶心灵·梦碎出版业的故事试图以文学和翻译为影片升品,怎奈本身的套路程式感还是太过明显,明显到翻译组成员之一的爱德华多诺列加曾在若干年前出演过另一部形式雷同却更具品质和影响力的电影——职场无间道。老实说,这种“群疑自闭悬念戏”除非找到特别犀利别致的题材切入,否则一旦陷入程式让观众似曾相识之后,欧洲大陆的完成度还真的远远比不了英国人。因为英伦特产之冷黑幽默性格总能保证过程本身的生动有趣,总能将老相识讲出了新滋味!
男主,说你什么好,要颜值没颜值,要身材没身材,演技不是最出彩,角色却是最讨厌的,那赶地铁的计谋十分牵强,还有如果你和甲方在监狱里面对面时,那是一堵玻璃墙隔在中间靠内线电话联系怎么办,你还怎么捂住麦克风又让对方听见?最后我最奇怪的就是,整件事的起因,人家好吃好喝好玩的供着你,就让你帮忙翻译一本书,怎么就成虐待了呢?难道比二战集中营还惨?比学生还惨?比996还惨?不是你圣母婊道德感的情绪化反应,有谁会死?
反转悬疑,每个人的秘密,人性善恶,老派推理,致敬阿婆
哈哈哈有点文人自high
整体来说比较臃肿不够短小精悍的作品。角色过多,除了主角以外的工具人角色的寥寥可数的镜头都能看出来是编剧为了把该角色培养成假犯人而设置的,人设一点都不丰满,观众也不能自己去挖掘他们的疑点,失去了观看悬疑电影的乐趣。/偷换主线,铺垫了不少时间的主线最后缩成了佐料,而主线则又双叒叕是平淡无奇的凶手自白讲故事。
把话撂这儿了,这电影会像《十二怒汉》和《完美陌生人》等群像类型一样被翻拍。美中不足的就是反转不够多,书袋掉得太稀松,要是让我改编……怎么禁忌怎么来,反正傻子看不懂。
中文是通用语言了,一二三,都听得懂。关于互联网版权、粉丝创作、志愿翻译、传统出版等内容,本可以再深入和尖锐一些。不到一半我已经直觉锁定“嫌疑人”,编剧可以再认真点。
最后悬念揭晓,感觉只需要这一场就够了啊,还搭两条命进去,何必呢。James耍起心机也是the end of the fucking world。
如果不是疫情,其实蛮可以在北京今年的各种电影节上期待一下。爱、自由、热情与人道精神战胜冷漠、体制与金钱,理想主义的温情为时代招魂。本片的结局在片中就已写就,真正令本推理迷愉悦的是强势迅速的反转。(秘书就是秘书,倒是有点反常)以及本片也是编导合一呀。
我们来说中文,1、2、3……砰,一个细节让整片提升一颗星,哈哈哈。
一失足成千古恨,小心驶得万年船。“谁已脸红便已认罪,真正的清白是无需羞愧的” 谜团会在所有的简单事情之间解开。请记住世界通用的三位数常用密码:123,321,567,365,069,666,911,007,777… 其实本片厉害之处在于:翻译与创作的悬殊,作者跟营销的角力,书迷对作家的痴迷…9国翻译对剧情的精妙运用,电影故事跟书的情节完美结合,都有渲染点题。“属于自己的东西要保护好…犯罪是一种戏剧”
电影汇集了各式各样的法语口音,较难理解。关键时刻文学能保命、语言能致命,Proust的小说可以当防弹衣用...全世界都在说中国话,所以不要自作聪明地用来当暗号。
我实在不喜欢男主。
文学谋杀案。译者不只是作者的附庸,有时候作者愿意为译者付出更多。悬疑部分有阿加莎的风格,小图灵的演技和一口流利的法语真没得说,这娃是迟早要提名奥斯卡的呀~~~~~
书作者想匿名的动机是真的偏激,赚钱和文学又不是对立面。对暗号败在了普通话已走向世界这个属实有创意。p.s.汉语译者竟公然表示在自己的家乡创作自由只是个抽象概念,但自己有经验在这套规则内过审。
前中期都太過鬆散,明白想令觀眾在最後的反轉得到最大的感覺,但過度的切換時間點讓觀眾難以去消化,不過個人是挺欣賞最後的反轉。但劇情也是令人無言和奇怪。好壞參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