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豆瓣也好多年了,从来没参与过任何讨论,但是这次我参与了,而且非常积极。嬉笑怒骂也好,讽刺揶揄也好,表达了一些东西,但我还是想正经写点东西。
如果豆瓣评分6.4,我根本不会评价这部电影,看完了也就看完了,当时骂两句街也就算了,或者分数7.4也可以,热门评价中肯客观不吹的没边,我也不会评价,我的动机很简单,我感觉受到了愚弄和欺骗,我希望能少一些被骗之后出来骂街的人。
热评清一色的吹,说没有操作,你信吗?
我其实是郭达斯坦森的粉丝,本来打开APP想买巨齿鲨的票,但是看到了黄渤的电影,出于对黄渤的信任,于是我放弃了郭达,买了黄渤。去豆瓣看了看评分和评价,感觉不错,就兴致勃勃去观影了。
这电影是烂片吗?客观的说,没有那么烂,也没有那么好,主观的说,我个人认为这是一部烂片。
别急。
这部电影讲什么的呢,你很难用一句话来总结,当然很多优秀的电影都无法用简单的一句话来概括。可是当你试图在网上找寻答案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这部电影竟然有这么多标签:喜剧、荒诞喜剧、黑色幽默、人性探讨、寓言、社会演化、乌托邦、反靠乌托邦、魔幻现实主义、惊悚恐怖....未完待续。
有些人明白这些词的含义,有些人明白一部分,还有些人不明觉厉,但这些词大致是形容一部电影的类型、主题、或者拍摄手法及技巧的。他们堆砌了如此多的标签,无非是想说,来看吧,这部电影真不错。
这里面有一个逻辑问题,一部电影的好坏与他的影片类型,主题以及表现手法和技巧有关系吗?其实是没有的,比如,有一部电影运用了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拍摄,表现了反靠乌托邦的主题,仅仅从这些标签中,并不能得出这就是一部合格的电影的结论。一部电影的主题是倡导世界和平还是反应小人物的琐碎生活,与这部电影是否优秀是没什么关系的。主题本身是没有高低之分的,一部表现底层人物的困苦与挣扎的电影可以高大上,一部探讨人性本质的电影也可能是个烂片。
所以,不要用这些词混淆视听,评价电影也应该回归电影本身。
电影是否合格的关键到底是什么,我觉得最起码要包括:自洽的逻辑,合乎电影本身逻辑的戏剧冲突,合格的演技、完整的故事等。达到这些标准,至少可以得到6分,达不到不及格。电影的评价是主观的,但主观不代表不需要遵循客观规律。按照这个标准,一出好戏显然很勉强。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电影,一些基本的逻辑要遵循,比如一部科幻片,里面可以有外星人,有异形,有神灵都可以,但是如果宇宙飞船上的宇航员以前是个无业游民,对航天一窍不通,你就会觉得很出戏,这样的人是怎么当上宇航员的呢?这就是逻辑问题。当你脑海中有这样的疑问的时候,你就很难投入电影为你渲染的独立世界中。
说几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关于演技我就不讨论了,以下包含剧透。
一、人物设定与剧情冲突
1.一个上市公司,老总和副总带领一个三十多人的团队团建,那么这三十人一定是公司核心层,这三十人可以说是公司的根本,不排除滥竽充数之辈,但大部分应该是行业内的人才,我们看看这里面有谁:意图靠买彩票中奖还债的屌丝男主角,会一点修车技术的男主角的弟弟,除了好看没啥特点的女主角,保安甲,一个质朴的大妈,风骚大胸妹子,几个毫无存在感的女职工,以及其他毫无存在感的甲乙丙丁,这样的一群人站在你面前,你很难相信他们是一帮上市公司的核心层。这里面甚至没有一个人具备上市公司高管气质。他们更像是一群来自社会各个角落临时凑起来的陌生人。
其实我可以理解导演的这个设定,是想体现现实社会赋予的阶级差异与到了岛上剥离掉社会属性后的阶级反差,但是脸谱化的角色设定和单薄的人物关系,让这一设定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2.一个上市公司的三十多人核心团队,没有任何无线电设备和导航系统就敢出海。以至于上岛之后,无法进行任何求救措施。
3.王宝强很快当上了头领,因为他会上树摘果子,会捕鱼,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原始社会的特性,随后他开始变得野蛮和专制,并且开始坐享其成,其他人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臣服,但是,他既没有无可替代的技能(参LOST男主),也没有压倒性的武力,而其他人就这么臣服了,甚至于当王宝强殴打男主角的时候,一个个无动于衷,一个试图反抗的人都没有,甚至于连一丝义愤填膺的情绪都没有。
这个情节让人极度不解和憋闷。我当时就在想,如果是我,我服吗?我不服,我至少要打一架试一试,因为王宝强这个角色没有立得住,哪怕是把王宝强换成演鲁智深(或者其他硬汉型)的演员,我可能就不会这么出戏,设身处地的想,我便能对其他角色的惶恐和无奈感同身受。
4.王宝强是个海陆两栖的司机,退伍军人,那么他至少是有丰富出海经验的,应该经常能听到游轮的汽笛声。可以说他应该是了解海洋的,至少是了解附近海域的。但是在上岛之后,他的技能完全退化,甚至于听不出游轮汽笛的轰鸣声,误以为是怪兽。这帮人来自于一个沿海城市,竟然分辨不出远处轮船的汽笛声。
5.以王宝强为首的一帮人抛弃人类的道德与尊严,选择了退化与蛮夷,并开始坐享其成,老板不服,决定单干,王宝强是气急败坏的,他有过殴打男主角的前科,此时他应该武力镇压老板,维护自己的统治权威才对,但他没有,他选择民主的方式,让大家投票,愿意走的举手,于是老板就这么轻松自在的拉起了一帮队伍开始单干。
而不久后当宝强知道老板为首的一帮人发现了翻船的时候,气势汹汹带着小弟们赶了过来,见到如此多的生存资源和安逸的生存环境,竟然没有选择武力抢夺,而是听老板扯了一会扑克牌,然后气呼呼的走了。
既然王宝强代表了野蛮的原始社会形态,他可以毫不留情对手下大打出手,以维护权威,但为何直面权利争夺时,他又如此疲软和“文明”?
这几处足以说明电影的逻辑无法自洽,主题游移,角色反应无常,性格飘忽,让人不断产生分裂感。
6.当老板带了一批人走后,不知道什么原因,王宝强这边开始挨饿了,果子也没了,鱼也没了 ,一帮人境地越来越凄惨,这里电影并没有交代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让人疑惑。而这群人却表现出了异常的团结,在饥饿面前,无一人私自投靠大船。
7.男主角与老板的决裂非常突兀,因为之前老板忽悠他说可以带领他们离开小岛,所以当时分家的时候,男主角站在了老板一边,当他知道老板其实并没有离开小岛的打算之后,反应很激烈,这可以理解,可是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他要离开大船,这么做的意义何在呢?离开大船就有办法离开小岛了吗?还是他并不认同大船的制度?或者只是为了推动情节,以便男主后面的回归?
不出意料,这两人后面几乎饿死,竟然还回大船借渔网,还被人打的头破血流的,完全不能理解角色的动机。
8.还有其他一些生硬和不合逻辑的地方,不一一列举。
二、感情线
女主角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异于常人的勇气,她就是一个普通的办公室职员形象。在最初王宝强称霸的时候,她直接就屈服在了王宝强毫无来由的淫威之下,这种屈服之彻底,连老板准备单干的时候,她都没有动摇,当男主角带着一筐鱼回来找她的时候,她也没有动摇。
这个毫无闪光点的角色,让男主角爱的死心塌地,为什么男主角会爱上女主角?电影有交代,男主角曾在人事部看大过女主角的证件照,于是就爱上了。这种爱让我完全不能体会到它的美,我觉得很肤浅,很没有说服力。
一开始女主对男主是无感的,甚至是反感的,但是不知道怎么的,女主竟然组织了一场主动表白的大戏,开了个小型Party。这种变化处理的非常简略,让人完全不能理解为什么女主会产生这么大的变化。
三、人物的升华
一部电影,人物通过设定的戏剧冲突最后角色一定是有升华的,然而这部电影却另辟蹊径,三十多人在岛上生存了144天,最后老板依然是老板,职员依然是职员,司机还是那个司机,loser还是那个loser,盲从到透明的群众依然是那群群众。主角唯一的变化就是逆袭了个女神,从这个角度讲,这电影应该是爱情片,因为整场戏剧冲突最后的结果只是促成了男女主角的相爱。
囿于篇幅,问题无法一一列出,最后:
关于这部电影,热评里吹嘘最多的就是关于社会演化的内容,而这种常识性的历史知识,被这帮影评人反复吹嘘,竟仿佛成了极其深刻的人间真理,成了一个新鲜事物,似乎人们第一次了解到,原来人类社会是如此演化的,而这种演化是多么深刻和深奥。这是多么可笑的一件事。
还有一些主观附加的各种延伸解读,更是让人哭笑不得,如果一部电影所有不合理和突兀的地方,都要靠细节解读才能自圆其说,那电影本身的作用是什么呢?电影大纲吗?
细节解读是可以的,但前提是,即使抛开那些解读不看,你依然会觉得这部电影是完整的,是统一的,是自洽的,这一点可以参见电影禁闭岛,即使你不看解读,你依然能体会到这部电影的魅力,看了解读只是让你更好的理解这部电影的创作背景和表现手法,让你了解到在镜头之外,电影更深层次的东西。
本电影,镜头之外除了被脑补出的镜头,其实是空洞无物的。既没有对人性更深的探讨,也不会让你更好的理解电影,因为这部电影本身拍的就已经很浅显,很浮于表面了。
至于说,这电影其实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幻想出来的,这个观点看似新颖,其实更让人哭笑不得,如果岛上的事情全是一个精神病患者的幻想,那这部电影对人性的探讨,对社会演化的表现,都将变得毫无意义,彻底沦为一部故弄玄虚不知所谓的悬疑片,那称之为烂片就当之无愧了。
很多人喜欢用魔幻现实主义来解释这部电影不合理的地方,烦请您百度一下这个词,看看是什么意思。
提到魔幻现实主义,推荐王宝强的另外一部电影《hello树先生》。
写这么多,只是想尽量客观反映电影的真实观后感,给没有去看的人多一个参考,或许有人看了我写的东西,对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非要去看一看也说不定,所以啊,那些狂吹的人,某种意义上,咱们也算是殊途同归。
真心不觉得有多好看,故事严重缺乏逻辑性,20多个人的孤岛历险记简直就是出闹剧。别那么多的影评告诉别人如何的探讨人性的丑恶,告诉好评如潮,告诉大家如何惊喜。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孤岛,所有的善恶不过是风雨过后的因果。才两天满世界的四星好评,我说不好大家可能说你幼稚看不懂,说你不能理解电影的寓意。倘若连故事都说不好,再好的寓意有什么用。
还记得《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吗?看完之后有谁觉得演的太假,过于荒唐。严谨的故事结构才是让人反思的基础,假如只是为了强调寓意而强行加入一些情节,甚至不管它是否经得起推敲,对电影本身来说就是失败的。境界太高,假的必定是假的。
本不想给一星,至少电影还是有可取之处的,但这漫天四星太过浪漫。王宝强最后被认为是疯子,结果呢。或许电影之外给我们的映像太过完美,美的都在质疑它的同时先去质疑了自己。倘若真是这样,电影之外的东西真和电影想表达的没啥区别了。
一个“国家”的诞生
黄渤的《一出好戏》的故事内容,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戈尔丁的名作《蝇王》,但本片跟后者其实是相反的,包括角色设定、故事的发展脉络,人性的主题等等,用一句时髦形容词,《一出好戏》是“反向蝇王”。但这部电影最终所要表达的内核,好像跟后者是一样一样一样滴。
这并不是什么贬义意味,而是不同观点,两部作品都由于在故事内部一些符号化和颇具象征意义的设定被称为“寓言式的作品”,如果说《蝇王》是现实主义寓言,《一出好戏》更像是乌托邦式的寓言。
(如下内容有剧透)
与世隔绝的荒岛,以此为背景的电影不多但种类驳杂,很少有重样的。在这种环境下,一个人的故事叫做《荒岛求生》,一男一女的故事叫做《青春珊瑚岛》或者各种爱情动作片,诸如一女多男这样性别比例不平衡的故事,则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安纳塔汉岛》。而诸如本片这样一群男女来到孤岛上,最终发展出来的结果,只能是“吃鸡”了。(没错,就连《蝇王》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吃鸡”)
PS:其他电影不再科普,只说两部比较稀有的, 《蝇王》《安纳塔汉岛》讲了什么故事,不知道的朋友可以直接拉到文章末尾,了解一下大致故事,就不在这里说了,免得破坏文章整体性。
以往所有的“与世隔绝”都是相对的,但凡设定这样的场景,最终结果大家还是被人发现了。只有被外部文明发现,我们才会以当代文明的眼光去审视独立的小世界中的角色会演变成什么样子。
正因如此,这些作品中的角色,一方面在让角色生存的目标下逐渐剥离了文明的属性,另一方面并没有让他们真正的剥离开昔日的社会身份,这样鲜明的对比让人性被反映的淋漓尽致,所以也就出现了《安纳塔汉岛》这样的真实事件。
PS,而 《蝇王》这样的故事更加可怕之处,就是让一群“纯真无邪”的孩子代替大人在这个孤岛式的场景中上演弱肉强食,将“人性本恶”的观点发挥到淋漓尽致。
从某种程度来说,《一出好戏》也是一样。但特殊之处在于“与世隔绝”究竟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世界是否真的毁灭了?),在电影大部分时间并没有给出答案,“陨石大礼”,成为事件的导火索,也让《一出好戏》呈现出乌托邦寓言的根源,不信我们来看。
★角色初始设定:
一家公司的团建,彼此之间互相熟悉,本身就有等级和圈子之分。这与《大逃杀》《安纳塔汉岛》这样的故事设定很相似,来到孤岛上之初,他们彼此了之前的社会关系。
★环境初始设定:
世界毁灭与否,成为角色动机根源,也让这部寓言式的作品有了故事推进之力。(说实话,之前个人并不看好这部电影,原因之一就是这样的环境下,找不到明显的故事推进动力,很容易变成温吞水。但没想到该片用了一个悬疑片常用的环境设定因素,用一张外部世界的彩票引发了悬念和剧情冲突,这个设定,是该片最大的亮点之一。)
★角色二次设定:
假如没有这场陨石大礼,一行人来到孤岛上,最初会是怎样的形态呢?我想应该跟《蝇王》差不多,大家彼此之间还是维持了原先的社会关系,保持了“文明和秩序”的状态,最起码能维持一段时间,因为大家都在等待救援或者走出来,不会擅自打破原本文明关系,否则未来真要获救,彼此间就没得混了。
但《一出好戏》中一行人上来没多久之后就打破了这种关系,因为“世界不存在了”,之前的社会关系清零,从而直接进入了最原始的生存本能环境中,也就是最开始王宝强“管猴子”那一幕的荒诞。
但有意思地方在于,人终究是社会性动物,社会关系清零,但圈子关系还在。这也为后来阶段性的故事模式埋下了伏笔。
PS,这片讽刺了一种叫做“砖家”的生物,要不是那位在一旁添油加醋的起哄,估计他们还不这么快放弃希望。
在与世隔绝的小岛,一张彩票成为主人公马进坚持“走出去”的唯一动力。
因为在环境的初始设定中,世界毁灭与否最起码在起初看来,是不确定的,很容易诞生两个派别:相信世界毁灭/不相信世界毁灭,马进就是后者,直到他发现那具白熊尸体。以前还怀疑世界是否存在的派别,基本上也丧失了最后的希望。至此,这座岛,已经成为了绝对意义上的“与世隔绝”。
而这起事件之后的彩票,其存在的意义,更像一个倒计时的功能。
我们这里还是以《蝇王》举例,起初孩子们维持了昔日的文明关系,但时间一长,这样与世隔绝的环境会消磨人的耐心,身上的文明属性越来越少,最终会丧失了文明的底线,演变成弱肉强食的世界。
我们再来看这张彩票的期限,90天。为什么是90天?因为这数字在人类心理学上,是分水岭般的存在。
具体什么机制我也说不好,因为涉及到潜意识层面。举个例子,一个人培养新的习惯或理念的形成并巩固至少需要21天,而一旦坚持90天,这项新习惯就几乎成为你本能般的存在了,反之亦然。
这就是就算马进已经完全接受了“外面世界不存在”的思维之后,彩票还存在的意义。
那90天的倒计时,意思就是“距离丧失底线究竟有多久”。假如在《蝇王》中,90天大概是这帮孩子从文明过渡到荒蛮的一个分水岭。但在《一出好戏》中,有意思的来了,这是主角马进丧失希望/重新做人的分水岭,也是孤岛上这群“地球上最后的人群”,从原始社会,进入到文明时代的分水岭。
PS,《靠自己成功》
黄渤夹彩票的那本书很有名的,《靠自己成功》是文学大师林语堂先生亲自选编并翻译的奥里森•马登(1850-1924)代表作的选集。
用林语堂的序来形容:对于时代青年所经验到的烦闷、消极等等滋味,译者未曾错过。自读马氏的原书后,精神为之大振,人生观念为之一变,烦闷、消极、悲观、颓唐的妖雾阴霾,已经驱除尽净。所面对着的,是光天化日下的世界和人世了。谨将此书介绍给同病的青年,希望他们从中,获得同样的兴奋与影响。
PPS,白熊的尸体是从哪来的?
是一个功能性的道具,他们再怎么漂流,也不可能飘到“南极”哈哈哈哈哈。经过网友提醒,这家伙是来自电影开场的一个海洋世界游乐场,电影开场有个镜头表现。
《一出好戏》中三幕演变,跟《蝇王》正好是相反的:
人家一开始,在岛上建立的是文明秩序,人人有分工,人人都能发言,人人都有肉吃。但与世隔绝的时间一长,一切都被打破,对权力和食物的渴求,让这群孩子开始分崩离析,进而弱肉强食,最终兽性的杰克成为这座岛的主人。
★岛的世界观:
“岛”的设定是有特殊意味的,因为任何涉及到孤岛求生的作品,岛上都有着“混吃等死”一切条件:几乎取之不尽的食物和淡水。
这比《海洋深处》《少年派》被困在一艘船上,让人性在缺少生存条件的面前的表现更具代表性,最起码在岛上大家都能活下去,考验到人性的,是长期的与世隔绝,剥离文明和秩序束缚之后的表现,或许会演变成荒蛮,特权甚至奴隶世界。
这就是《一出好戏》的乌托邦之处,为了达到这样的“乌托邦”效果,导演黄渤一开始就设定了“世界上最后一撮人”的假象,阻隔了外界的所有文明和人们的希望。让所有人从文明时代顿时进入到原始社会。
1.原始社会:
面对大自然怎样活下去?参考前不久公映的日本电影《生存家族》,电气文明之下全球断电,人类到了野外连基本的生存技能都能没有。猎不到食物,找不到水源。
在《一出好戏》,有王宝强这样一个角色,以前当过兵有野外生存技能,还在动物园养过猴子,他懂得野外求生,所以在生存的面前,他成为了第一个首领。
这是最基础的生存本能所需,在他的指挥下,形成了一种原始的社会制度,出门劳作,上缴食物,最后分配,还有体罚制度,此时看不到任何文明迹象,反而产生了高高在上的“王”,这帮人跟猴子没什么区别,给他一个香蕉,他就听你的。
2.资本社会:
当人们逐渐掌握了一定的野外生存技能,可以填饱肚子的时候,往往会朝着更高的目标进发。
于和伟发现了更好的生存条件和工具,当我们解决了最基础的生存问题,物质需求成为第二阶段的动力,于和伟也成了第二阶段的首领,“王”的味道淡化,不再高高在上,却成为贵族一般的特权阶级。
在这里生存环境大大提高,有生产工具,也出现了一般等价物(扑克),甚至到了后期,还有“通货膨胀”,特权阶级于和伟还出现了“超发货币”的现象,这是资本社会的典型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阶段。所以王宝强那边的人不断跑了过来。
3.空想社会:
有了一定的生存和物质需求,追求更高一阶的生活,自然是精神生活了。
所以这里,黄渤和张艺兴,用修好的电力系统和手机中大家亲人的视频,成为所有人精神生活的动力,他也成了最后一个阶段的首领。
在这里,“文明”的回归代表了大众理性的回归,有了情感上的索求和精神生活的追求,从“按劳分配”变成了“按需分配”,就连黄渤的“领袖特权”也变得很模糊了,这里似乎人人平等大家欢声笑语,这里仿佛变成了伊甸园。
这就是《一出好戏》的乌托邦之处,这三个阶段可以看做是人类发展简史,也可以代表着过去、现在和未来。
PS,至于人类文明是否会发展成最后一个阶段,那就不知道了,反正最后大家都用废弃的船员服,改成了自己的衣服穿,故意将横条纹竖过来, 将海员服“变成”病号服,消失的真相,换来的是欢声笑天下和谐。不说了,再说我这文章发不出去了。
★乌托邦中的真理
当然电影为了营造这种乌托邦环境,而牺牲了现实意义,比如人性欲望、特权阶级等等,但也无可厚非,本片终究是一部商业电影,荒诞、讽刺是主流,一些现实问题被回避了,而且目前来说,电影已经很长了,必须要舍弃一些东西了。
但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就是最终发现游艇之后黄渤和张艺兴表现的态度,就是告诉我们一个在任何环境下都受用的真理:
在既定结构被打破危及到统治者地位的时候,第一个被开刀的,永远最天真无辜的普通人。而真相,才是统治者最害怕的武器。
这部电影最终的结局,倒是让人想起了几千前儒家内部的著名“撕逼”事件:荀子对“孟子”性善论的批判。
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在《孟子•尽心上》也言:“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意思就是,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仁义礼智是人的一种先天性的本能,我们天生大大的善良,这是著名的“性善论”。
但荀子不这么认为,这位提倡“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他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而且荀子处处瞅孟子不顺眼,《荀子•性恶》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抨击孟子性善说的一篇檄文,文中三引“孟子曰”,展开批驳,不但系统阐发自己的性恶说,还被孟子黑的一无是处。(不过荀子老师引用的“孟子曰”在后世孟子文献中是找不到的)。
从现在的角度,虽然孟子名声更大,但荀子老师凭“性恶论”却可以骄傲几千年,因为越来越多的观点支持性恶论。
被口腹之欲,生存本能和最早的性冲动,操控的我们,其实才是真正的自己,是最靠近潜意识冰山底部所在,简言之就是兽性。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我们的成长,为了融入社会,才慢慢构筑起了自我和超我的防线,变成了善良守法、知书达理,成为理性。不过,一旦秩序的窗户纸被捅破,那人类又将面对如何的命运呢?
最起码,《蝇王》是持消极态度的,一帮孩子们,是从文明到兽性的过程。但是,别看《一出好戏》的故事脉络跟前者正好相反,一帮成年人,是从兽性到文明的过程,但两部作品的观点却是一致的。
还是因为《一出好戏》的特殊性,一个陨石毁灭地球的契机,从而创造出一个非常理想化的环境,就像于和伟所言“我们是人类文明的最后火种”。尽管是在为自己的地位而蛊惑人心,但他说的没错,在一个无需规则的荒岛上,电影最初的生活环境,他们已经剥离了文明的外衣,王宝强管猴子,隐喻了人类的兽性。
随后电影出现了搁浅的船,出现了电力,出现了家人的视频,甚至还能看电影从事娱乐活动。他们丧失文明,被一点点的找了回来,电影的观点也很明确,整部电影,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寓言式表达,文明是人类兽性的遮羞布。
只不过本片通过娱乐化的手段,表现的乌托邦且很含蓄罢了。
马进这个角色,好比《蝇王》中的主角拉尔夫,拉尔夫是社会理性的象征,从他的视角和道德观出发,演绎了社会坍塌的全过程。
拉尔夫一开始在岛上制定了一堆象征文明的规矩,但时间一长,岛上的杰克厌倦了这些束缚,并且发现文明的规则无法给所有人的生存任何实质性的帮助,于是杰克一伙选择了放弃人性,重拾兽性,杀了很多理性派的孩子,并追杀拉尔夫。这是典型的性恶论。
而马进也是一样,他在后期建立了理性的社会制度,但其内心同样也有阴影和黑暗,因为他这样做得动机,是为了私欲,把小兴玩得团团转,而他发现大船之后,他选择隐瞒真相。
而电影性恶主题中隐含的赎救主题,也就是马进最后烧船的举动。在这里,马进和小兴这个角色的对比,再次将性恶论的主题烘托,小兴代表了人类在趋于理性的大部分时间内,面对欲望的诱惑,隐藏最深处的人性之恶;而马进则是代表人类的邪恶在被直面和认清之后,具有促使人向至善攀升转化的可能性。
所以这部电影尽管类型和故事模式跟《蝇王》不同,但主题是一致的,电影更希望人能直面人性恶的一面,这样才能能够认识人自身的不完美。
在《一出好戏》的首映礼上,管虎说黄渤在2010年就开始筹备这出戏了(原话自己在准备《杀生》的时候,黄渤就跟自己讨论过这出戏的内容),8年之后,电影出炉,为这部电影能有如此深度的主题和内核表达而感慨,这么长的筹备期不是白费的。
然而该片也出现了一些小问题,就是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我们在电影除了上述主题表达,还看到了荒诞的讽刺,对一些事物的抨击,王迅的墙头草、满嘴跑火车的专家、指桑骂槐等等。可以理解,第一次拍电影,总想把自己所想的都表达出来,所以让电影显得很“满”,信息量极大,这是新导演的通病,熟练之后,会更好的。
有小说,拍过两版电影,没读过小说或者看过电影的朋友,仅需了解故事大纲就足够了(关键这书还是儿童文学):
在未来第三次世界大战中的一场核战争中,一架飞机带着一群男孩被击落,孩子们乘坐的机舱落到一座世外桃源般的、荒无人烟的珊瑚岛上。岛上有充足的淡水、丰美的食物,呈现出一幅如同人之初亚当和夏娃栖息的伊甸园一般的图景。 起初孩子们身上还带着文明社会的习惯和印痕,还能够按照文明社会的理性和秩序来运转他们那个“小社会”。但好景不长,有序很快转为无序。搭建住棚和看守火堆这些文明社会中所应担负的责任很快让孩子们觉得限制了个人自由。 孩子们分为两帮,分别以理性派拉尔夫和兽性派杰克为首。在随之而来的斗争较量中,拉尔夫和猪崽子一方被杰克和罗杰一方打得大败。失去了文明世界的理性和秩序,没有了纲纪规则,没有了互助合作,这群孩子完全堕落成一群嗜血的“野兽”。 故事的结局处,英国皇家海军经过解救了他们,荒岛呈现出这样一幅悲伤凄惨的景象:“海岛已经全部烧毁,像块烂木头”,“拉尔夫的眼泪不禁如雨水般流了下来,他为童心的泯灭和人性的黑暗而悲泣。”故事以崇尚本能的专制派压倒了讲究治理的民主派而告终。
这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电影找不到,但貌似真实故事更加震撼:
故事发生在二战北马里亚纳群岛中安纳塔汉岛,和子夫妇在岛上从事栽培椰子树工作,加上一位领导,当时岛上仅有三人。后来美军空袭,丈夫正一参军一去不回,比嘉和子与老公的上级相依为命,结为夫妻。随后大量沉船坠机幸存人员游到该岛,最终形成了32个男子和一个女性一同日子在孤岛的局势,并且他们一直坚信战争没有结束,外面的世界不安全,这里食物充足,自顾自的待在这里也不想走。 事件的导火索是有人从坠落在岛上的B29轰炸机中,找到了手枪和子弹,随后枪变成了权力的标志。有枪的人就可以占有和子,接下来的几年里有人被枪杀,就算枪被扔到海里,杀戮事件仍有发生,后来男子抉择杀死纷争的本源——和子。和子知道后逃入深山,一个月后向美军呼救,脱离了该岛。 回国后岛上发作的残杀事情逐步为人所知。和子变成了言论的焦点,被媒体称作“安纳塔汉岛女王”,有人说她是红颜祸水,她怂恿男人杀人,也有人说她是权力的牺牲品等等。但真实一面,却是反映了这样环境下的特权阶级和人性之恶。
首发于公号:电影文酷
dreamcrowflim
我给了影片三星,和许多很烂的片子一样,但并不是说,这部片子和那些烂片一个水平,相反超出了太多。
之所以三星,也是因为导演往里塞了太多的东西,偏离了一个好电影的结构。
影片结束一看,果然,海量的编剧,每个人都把想法往里塞,作为导演,不取舍是不行的。
但是,黄渤作为新人导演,肯定和新人作家犯一样的毛病,自己的作品哪里都好,硬是一点都不肯删,这就尴尬了,过犹不及。
134分钟的长度,我在观影期间频频看表,并没有影响到他人,因为其他观众也有看表和聊天的。影片的节奏太慢了。
到荒岛求生第6天的时候,我就已经有点不耐烦了。
不怨我。
这种题材,从小就看过《鲁滨逊漂流记》,一个人的漂流,两个人的生活,就能写一本书。此后的《蝇王》,是《鲁滨逊漂流记》的多人邪恶版本。而后,电影《荒岛求生》,一个人的荒岛生活。多人的荒岛求生呢,足够拍出一部封神的美剧《迷失》。
《迷失》可是六季,121集,巨大的容量。
影片的体量,难以撑起导演的野心。整部影片的观影体验是不好的,导演不断的和观众玩捉迷臧,不断让观众的期待落空,而最后又没能给出足够震撼的结局。
以下就开始剧透了,完全按照我的记忆写的。
1,影片第一个问题就是类型不明确。类型明确,是和观众的一种默契。我该怀着什么样的心情观看呢?我即将看到一部什么样的电影呢?
《一出好戏》是什么类型的电影?
喜剧?有些笑点,但是整体很阴暗。
悬疑?情节倒是峰回路转,但是转完就算了。
恐怖?也符合,孤岛、末日,幸运者为了生存产生分歧,敌视对方。但是点到为止。
爱情?整部电影的爱情就像支线任务,主角不得不去完成的感觉。
剧情?这是最令人受不了的。
2,说剧情,影片第二个问题就是矛盾的设置。
前期吊足了观众的胃口,主角中奖了,要兑奖,这是他离开的巨大动力,区别于其他角色。
结果呢,这个奖被老天爷兑了。观众的期待落空,主角陷入大低潮。
反弹吧,不然电影怎么演下去?
主角失去了离开的动力,目的转换,改为称霸小岛。好,角色黑化,挑拨战争,再阻止战争,取得人心,称霸小岛。
这种矛盾显然不能把影片推向结尾,所以主角掌握了全岛,陷入狂欢之际,就必须弄出一个新的矛盾。
这时候能离开的船出现了。矛盾再次产生。主角失去了彩票,失去了离开的动力,显然不想走了。
而此时张艺兴的角色黑化,强行推动剧情,要把众人留在岛上,他离开去享受富贵,主角受到排挤,再次陷入低潮。
两次低潮期了!!
这个矛盾总算能把影片推向结尾了。
但这个情节真的好吗?
不好,因为主角转换了。戏的重点落在了张艺兴的身上。他能支撑起这种角色的转变吗?能令人信服吗?
扯淡了吧。开头观众就以为张艺兴是来客串的,是来当绿叶的,结尾把这种重要的角色反转交给他?
最后都是靠着耐心看完全片。
两次低潮期,多次反转剧情,消磨了观众的好奇心,这帮人死不死啊?还回不回去了?不回去也挺好的?开始繁殖吧?咋又不繁殖了?咋这个角色就黑化了。
张艺兴的角色黑化,一来可信度不高,二来实在累,说服自己相信张艺兴角色的转变是正常的,非常辛苦。
3,就是表演了。以及某些稀奇古怪的情节。
黄渤的表演,没得说。
于和伟,也是演技派。
张艺兴,被调教的不错。
其他人呢?包括女主角在内,整个表演都尴尬到不行。
还有造型。
张艺兴开始到最后都是一副流落荒岛的模样。
其他人始终都是刚刚落难的模样。
只有黄渤表现出了荒岛求生100多天的样子。
当导演就不能太仁慈,看着太出戏了。完全没有代入感,没有真实感,我纯纯当作荒诞剧看的。
这片子若不是黄渤导演的,估计可能跟舒淇演的《健忘村》一样下场凄惨。
还有,黄导,是你潜规则了大胸女,还是制片人潜规则了,无原则的给她加戏,这样好吗?
4,还不如直接拍成荒诞戏剧呢。
抓住“团建”这个梗,足以从头嗨到尾。
观影时,每当电影里喊口号,就有观众小声说:还是团建~
5,总的来说,《一出好戏》不差,只是不够好。或许是我对黄渤当导演期待较高。目前来看,是不如管虎,更差着点宁浩。但从本片来看,肯定是胜过郭敬明,不一定胜过韩寒。
6,本片看完,对黄导的下一部电影,还是蛮有期待的。
《一出好戏》尽管是黄渤的处女作,但充分证明了黄渤的用心之处,他没有拍那些流水线生产的电影,取而代之的是选择了华语片非常罕见的题材,华语影史上几乎没有和《一出好戏》剧情相似的电影。
当然,如果放眼整个世界,还是有许多电影、小说和《一出好戏》有相似之处。
比较容易联想到的是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于1954年出版的小说《蝇王》。
故事发生于未来第三次世界大战中的一场核战争中,一群六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撤退途中因飞机失事被困在一座荒岛上,起先尚能和睦相处,后来由于恶的本性的膨胀起来,便互相残杀,发生悲剧性的结果。——百度百科
除此之外,还有俄罗斯电影《新地群岛》(又名《逃出冰魔岛》),这部电影比较冷门,豆瓣上只有1200人评价。
电影讲述的是俄罗斯政府将一群囚犯流放到“冰魔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群囚犯竟然分成了不同的派系,并且建造了新的规则。
由于食物有限,他们每天都会在广场集合,然后在首领发令之后回到房间,动作最慢的人就会被大家吃掉。
这样的生活维持了一段时间后,男主角想办法改变了这一局面。
当然,这里只是做一个类比,不存在谁抄谁的问题,类似的电影还有很多,比如《大逃杀》《饥饿游戏》等等。
寻找这些作品的相似点,你会发现它们都会分成好几个阶段,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比如《一出好戏》,首先是第一个阶段,人们渴了就喝淡水,饿了就吃鱼,人们只有淡水和鱼,没有任何资产,而且食物和水源都来自于大自然,几乎没有生产力。
这个阶段对应的是人类历史上的原始社会、石器时代,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形态,人们生产力极其低下,无力同自然界进行斗争,为谋取生活资料必须共同劳动。
原始社会是没有剥削、没有阶级的,产品归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占有,实行平均分配。
但渐渐的,小王成了首领,他命令他人工作,自己却坐享其成,这就有了剥削和阶级,从而引起了不少人的不满。
因此,原始社会结束,人们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张总发现的轮船上应有尽有,人们逐渐开始解决温饱问题,甚至张总还把扑克牌当做货币。
这对应的是人类历史上的封建社会,社会有了阶级、贫富分化,人类社会进入国家文明时代。
张总代表的是资本家,他掌握了整个轮船,他拥有了制定规则的权力。而此时小王的派别成为了无产阶级,他们什么都没有只能向张总借,而且是借一还二。
贫富差距的出现,使得小王派决定打倒张总派。
再到后来,马进取代了张总,成为了岛上的首富。
甚至,电影还探讨了“通货膨胀”,扑克牌更值钱还是鱼更值钱的问题引人深思,而原本的两幅扑克牌变成了四副扑克牌也让人联想到发行货币。
此时,电影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对应人类历史上的资本主义社会,众多资本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上。
说到这里,我又联想到了刘慈欣的小说《赡养人类》。
小说中,“第一地球”是1个富人和20亿个穷人组成的世界,99%的世界财产掌握在一个富人手里。
而20亿穷人住在一个全封闭的微型生态循环系统中,只能呼吸家庭生态循环系统提供的污浊的空气,喝经千万次循环过滤的水,吃以他们的排泄物为原料合成再生的难以下咽的食物……而外面的空气、土壤通通都是要付费的。
《一出好戏》也是类似的局面,马进、小兴囤积岛上一切不能再生的东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手机。
为了看一眼自己的亲人,人们心甘情愿把更多的资产给马进、小兴。
为了看一眼自己的女儿,张总甚至不惜把名下的房产过户给小兴。(当然,此时张总并不知道外面的世界还存在)
马进、小兴就相当于《赡养人类》中的那个富人,他们拥有这个岛上99%的资产,堪称是皇帝一般的存在。
而第四个阶段,就是现代社会。一旦进入现代社会,马进、小兴辛辛苦苦打拼下来的一切都将不复存在,他们仍然是欠了债的上班族,是社会的最底层,而张总仍然是拥有6亿资产的富豪。
换言之,从第三个阶段进入第四个阶段,马进、小兴的地位会发生180度的转变,相当于从皇帝变成乞丐。
事实上,《一出好戏》的复杂程度还远远不止如此。
小兴的计划是,和马进两人偷偷回家,抛下岛上其它人,坐拥几十层楼的大厦,享尽荣华富贵。
可变故又随之产生,姗姗竟然向马进告白了。
因此,马进此时有两个选择:一是和小兴回家做富翁,将姗姗和其它人抛弃在岛上;二是留在岛上当老大,顺便抱得美人归。(假设马进、小兴回到家就可以顺利继承张总的房产,而且其它人都无法发现真的有轮船)
电影演到这里,其实就有了三种结局,除了上述两种结局外,还有一个就是《一出好戏》本身的结局了:马进帮助大家回到了人类世界。
这种处理有利也有弊,弊端在于不够大胆,显得有点刻意为之,为了善良而善良。倘若是马进和小兴留下来当老大,或者只有他们两人回家而抛下他人,可能会使得电影更加震撼。(至于马进和小兴回家后如何解释他人的下落、如何解释张总为什么把房产过户给他们……这些都很好处理,对编剧来说不算难事)
但黄渤最后选择了以所有人回家为结局,这样的好处在于,电影实现了第三阶段到第四阶段的转变,一群人从资本主义社会进入了现代社会。
从第一个阶段到第四个阶段,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现代社会,正好是人类文明进化的过程。
表面上《一出好戏》只是一群人流落荒岛再到安全生还的故事,其实是一部人类的文明进化史,马进等人体验了一番从现代人瞬间退化为原始人,再逐渐重新进化为现代人的经历。
2015年,“70亿影帝”黄渤,在自己事业巅峰突然淡出公众视线,一蛰伏就是三年,导了一部电影,片名叫做《一出好戏》。这部处女座的处女作,果真是一出好戏,演员黄渤,从此可被称为导演黄渤。
有人开玩笑地把剧情概括为:干翻CEO,赢取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其实是一个残酷冰冷的生存故事,弱肉强食,不进则退,黄渤迂回讲来,竟透出淡淡的幽默与温暖。
这个娱乐圈人缘最好、最会讲话,志玲姐姐唯一表白想嫁的男人,曾经被圈内人嫌弃为“社会二流子青年”,在社会底层摸爬滚打多年,如今终于大屏幕上头一次赤裸了自己的心思。黄渤的成功学是,做人要讲良心,人活一辈子有得有失,最重要的是无愧于心。
自述黄渤 编辑石鸣
想拍这个故事,最初是因为看了《2012》这部电影。
这个片子是一个大视效片,天崩地裂的,视效很炫。世界末日,所有人都上了诺亚方舟,各色人等,不同阶层,不同性别,就呆在诺亚方舟这样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里。
看完以后,走出电影院,我有一个最大的疑虑:他们可能会待在海上漂一段时间,那么,在这个诺亚方舟里边会发生什么事?
我觉得这个“之后”的事情很有意思,可能比“之前”的事更好玩一些。
我们这个戏里,用了一个大黄鸭,其实是一个旅游用的水陆两栖的观光巴士。这个是怎么来的呢?当时是给朋友帮忙,想一个水陆两栖巴士的宣传片的创意。
我突然就想到一帮人坐着这个巴士出海,如果遇到风暴了会怎么样?这一船人,比如说有20个男的,10个女的,他们掉到了一个岛上,之后会发生什么事情?
一想象,就觉得这个故事还蛮开阔的。因为故事的开口特别多。
可以是荒岛片,马上就能想到美剧《迷失》那种。也可以是爱情片,那个时候的爱情,真的就是海枯石烂、天荒地老的爱情了。还可以是罪案悬疑片,人孤零零地在岛上,面临生死,面临抉择,像经典的《太平洋大逃杀》,也是在这种场景下发生的。
这是一个极端环境。其实等于是把所有人浓缩到了一个试管里头,观众都是旁观者,看这个试管里面的小实验。
整个过程中,要不要死人?小岛是孤立的,要不要设置外来者介入?故事走向要有多残酷?或者要有多好玩?
剧本也是在这里费的劲比较多,走了很多弯路。
但是我不想妥协。又不是说就得过日子,找个人凑合凑合。没有,这个就是一个初恋。
从一开始起念,到最后拍完,前前后后一共八年。
最早,一边在剧组里边拍戏,一边就会找人聊这个故事。怎么往下通,一直是有一搭没一搭地想。
2015年,拍完《寻龙诀》之后,就认认真真地停下来,投入到这一件事里面来了。
从《寻龙诀》到现在,因为要做这个戏,一直没有接新戏。好多人说黄渤退休了(笑)。
其实我没那么想当导演。这个故事一开始,其实希望能够找到别的导演来拍,结果一直没有合适的。
我入行这么多年,觉得自己也能做,但能做到什么程度,说实话我不知道。
因为我知道当导演会耗费的时间成本。
拿出两三年的时间,投入到一件事情里面来,中间要推掉绝大部分的戏,其实对我自己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事情。犹豫也犹豫在这。
后来决定去做,是因为正好前一个阶段的创作碰到了一些困惑。
作为一个演员,表演就是你的工作。但仅仅是你的工作的话,我觉得就有点没意思了。那最后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向别人证明你能演好?还是去挣一点劳务费?
其实一开始选择这个职业的初衷,就是觉得它的创造性吸引你。干这事,你满足观众的第一个前提,是先满足你自己。
所以后来决定要自己导演。心里清楚,这不会是一个特别舒舒服服就能拍完的戏,但还是挺好玩的,就开始这么做了。
开拍之后,困难果然如期而至,一点儿也没给你省下。
最早想,这个戏大概三五千万就拍完了。就一个岛,又没有什么豪华的阵容。
结果,现实给了你一记响亮的耳光。
为了找影片中的这个岛,我们几乎找遍了全世界。
后来终于找到了屋久岛,位于日本最南端,被称作“日本的最后一块秘境”。宫崎骏的《幽灵公主》就是照着那个岛画的。而且几乎没有电影去那取过景。
我去了以后一看,觉得这简直就是老天爷的赏赐。我要的全都有,溪水、瀑布、山洞、悬崖、怪石嶙峋,黄色的海滩,黑色的海滩。林子里边像《指环王》一样,石头、树干全都是青苔,绿得像仙境。早晨和傍晚林子里有雾,特别美。
我觉得太棒了。竟然没有一个剧组来拍过,难道是被我开发到了一片处女地吗?
尽管要开楼梯、开滑道,做很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还是玩命地去了。
去了以后才发现,电影工业都发展这么多年了,怎么可能你会是那个最聪明的人呢?别人不来都是有原因的。
一个原因是保护。当地的环境保护要求特别严格。甚至有的时候进到林子里边,青苔都不可以踩,机器要提在手上,不可以放到地上,连三脚架都不可以,轨道也不行。
另一个原因是天气。去了以后,我们听说了那个岛的宣传语:我们这里一年有四百场雨。
我去勘景的那几天,正好碰到老天爷开眼,一场雨都没有下。
正式开拍后,基本上每天的标准动作就是望天。
演员跟着一起吃了不少苦,一周七天裤衩一直是湿的,都没干过。
早上起来说等晴天,等到中午一看坏了,今天是晴不了了,转去树林吧,拍另外一场戏。一转过去,太阳就出来了。
就跟谈恋爱一样。女朋友不可能只给你笑脸,也会发脾气,也会任性。我们这次找的这个,脾气可不小。
制片各方面压力都很大。我没法做到像好多大艺术家一样,为等一个晴天空半个月在那儿。后来实在不行,那就雨拍吧。结果好像反而能出来另外一种力量。
其实有时候是老天爷在教你,什么叫做顺势而为。
我觉得自导自演,其实是挺不科学的一个事儿。因为一会儿要理性,一会儿要感性,一会儿要主观,一会儿要客观。这个跳进跳出,是挺痛苦的一件事。
我原来想的,找宝强过来帮帮忙。他自导自演的新戏刚弄完,有些事能帮一下。
结果现场躺在椅子上睡觉最多的就是他。每天看天,那个云那个雨下得一塌糊涂,他在旁边一边玩手机一边说,“渤哥,雨停不了了,收吧。”
充分感受到了什么叫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张艺兴我一直都没当面夸过他,但是确实让我挺满意的。
有场戏要生吃鱼,谁平时会拿一个有头有尾、肚子里边全都是内脏的鱼咬呢?
他各种心理建设,不想吃,结果到现场还是吃了。后来我还以为他的心魔从此就克服了,结果说从那到现在再没碰过一口鱼。
他的荧屏初吻也在这个片子里了。一开始本来没这个戏,是一个即兴。戏演到这儿了,就来了这么一个。
第一个亲完了,不偏不正的,没意思了,索性深吻一个。没想到,太(为他)不值了,好不容易录个荧屏初吻,结果到最后还是跟我(吻)。
舒淇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个演员。
其实她身体状态不是太好,容易过敏,一开始接这个戏还是有些犹豫。但是后来还是成功把她给“骗”来了。
你问我俩之前合作好像没有演过情侣?
怎么可能呢?自己不创造这个机会,怎么可能有呢?
结果来了之后,一候场就候八天。所以我们其实是一个拍戏拍得挺奢侈的剧组。
我俩在山洞里跳舞的那场对手戏,是最难熬的一天。
真是浇得透透的,整个人就像从水里捞出来一样。她那天过敏特别厉害,身上是可以写字的,随便拿指甲盖划一下,过一会儿就鼓起来。
喊停以后,她就自己在旁边发抖,因为大家都太忙,在忙别的。我说给姗姗(注:舒淇在片中饰演的角色名叫姗姗)把伞,她说没事,反正都已经湿了。这么大的明星,在泥泞里面哆哆嗦嗦的,特别可怜。
这样对人好吗?我觉得真不好,特别不好意思。但是那个戏,真就得那么拍。
不过,当时被折磨的时候,也没觉得被折磨。这就是因为你喜欢这个事。
演员这个行当,喜欢才能干得下来。你要不喜欢,硬干这事,我觉得没有比这更苦的活儿了。
又熬又累,风吹雨淋的,而且心理压力还大,演不好所有人都盯着你,一条过不了,所有人唉声叹气的。
我还好,演技这个关过得比较早。剩下的那些“过不了”,基本上都是自己给自己的一些要求。自己给导演提,再来一个,再换一个样儿。
我并不是天生精力旺盛的那种人。还是因为自己喜欢。
有的时候工作把你生活的每一个缝隙都填满的时候,会让人烦躁和沮丧。我解脱的办法,就是稍微把头扭一下,看看周围其他的东西。
拍《一出好戏》的时候,有一次拍夜戏拍了一整晚,到早上才收工。我们在海边往回走,正好是海上日出。那个光洒在海面上,和刚退潮的湿漉漉的沙滩上,特别好看,我就掏出手机拍照。
本来累了一天一夜没睡觉,结果突然美好的来了这一下。
就是十分钟给自己一个小宽慰。扛过这一段,生活还是美好的。
一个导演,从一个戏开拍,到最后结尾,大概要做几万个决定。
天天面临“要、不要”,“是、不是”,“好、不好”,这就是他的日常工作。
我以前是有“选择困难症”。很早以前我去过一次选秀节目当评委,幸好不是什么大的选秀。后来我再也不去了,就是我不太喜欢决定别人的命运生死。
有的时候你看那孩子期盼的眼神,这东西又不是数学题,有明确对错,你让我去选谁去谁留,这实在太痛苦了。
但是这次导戏倒还好。很多东西都必须要马上决定,没有那么多空间给你纠结。
其实有的时候,你的纠结不是在单场的戏上面,而是在于对最终表现力量的大小的拿捏。
我可以拍成一个纯喜剧片,就是咱们说的爆笑喜剧,对我来说比较轻松一点。但是我觉得这样的故事,我去演就好了,没有必要自己去导。
这部片子我希望大家看了会笑,但是笑得没有那么简单。不是纯解压,是深度理疗。
也没有到深奥的层次。我自己本身文化水平就不高,哪能深奥得起来呢?其实也就是一些有限的尝试跟探讨。
我认为一个电影除了文艺属性之外,一定有它的娱乐属性。你可以有表达,但并不一定每部片子都要皱着眉头说话。
我对这部电影没有过高的期待,希望大家看完了觉得有点儿意思就够了。
我其实比较喜欢现实主义的东西。但是纯现实主义题材,现实中受到很多规则的束缚。
话说回来,我们生活中有一系列的规则,我们在这些规则里边完成我们的人生。
那么,打破这些规则之后,或者彻底抛弃这些规则,我们自己重新制定新的规则,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一些什么好玩的东西出现?
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是好人,但是真的放在一个极端环境下,你还是不是这样的温文尔雅?你会不会在一些事情上歇斯底里?我觉得把这些东西掀开蛮好玩的。
人性到底本善还本恶?
我觉得人性本无善恶。这个老早之前我就和朋友聊过,聊来聊去,我觉得真的是这样的。
歇斯底里的极端情绪我自己有没有?
这个跟性格本身有关系。
包括这次拍戏,我本来以为我会爆发。很遗憾,结果没有。首先一个是,我不太习惯那种情况下的交流。
这种交流有的时候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很多导演现场一着急,骂人,突然会迅速解决很多事情。但我不认为这是唯一的一个解决方法。
这种方式,你做完了以后,你自己也是不愉悦的,所以说不太会。
这可能跟自己早年间的生活经历也有关系,到处跑社会,石头的小尖尖早就已经被打掉了。
这次导戏,很多人都说我是他们见过的脾气最好的导演。说希望我下部戏的时候“好好发一发火”。
我自己也是这么想的。找机会得发一下,当演员的时候再发吧。
其实一直到前两年,我都觉得自己是青年演员。记者采访我,我还说“我们这些青年演员如何如何”,结果对方记者猛然抬了一下头,我才知道原来说错了。
慢慢你就发现,比你早一波的演员,有好多都已经不太活跃了。已经到了你们应该挑大梁的时候了。
包括这次我拍这个电影。听起来也许有点酸。就是你已经不是青年一代拼拼冲冲闯闯,或者你坐享一下市场的渔利就可以了。
其实你已经从电影市场和中国电影的发展过程中,获得了很多的东西。
所以你去做创作的时候,是不是应该稍微有点责任。在前人的路上,哪怕往旁边再拓宽一厘米、一毫米,再往前进一丝丝。
我觉得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并没有真正的群戏群像啊,只看到了群……
如果对位近来的喜剧,想到的是《生存家族》,极端情境下,人际关系重新洗牌。它在生存的基础上,做的是关于权力的社会寓言,顺便安插了《杀生》的议题。最直接的象征物是那个倒置的轮船,180度的旋转镜头和蜥蜴主观镜头的想法不错。影片若是能再暗黑些,会更好。张艺兴撑得起场子,黄渤押宝押对了。这也是近年来用王宝强用得最好的一次。
没想到黄渤居然拍了一出魔幻现实主义,故事相当好,但黄渤并没有被故事支配,十分自如的展现了自己的影像想法,作为处女作非常成熟。虽然片子也有些这样那样的遗憾,但该有的荒诞,该有的黑暗都成功地表达了出来,即便不带“演员跨界执导”的滤镜,这也是一年中排的上号的国产佳片。
如同《动物庄园》说的不是动物,《一出好戏》演得也不全是戏,配合《乌合之众》更有滋味。黄渤显然知道荒诞比真实更有力量。电影前面有可删减空间,后面渐入佳境,算是有灵气的一部片子
困在孤岛上几百天都不死人,这是在拍童话剧吧?作为黄渤的导演处女作还算可以,作为类型片就太可怕了,过犹不及得想喊救命。黄渤演技slay~
我只能说我不能接受那么简单一个寓言故事竟然拍了两个半小时
王宝强太太太太太太太聒噪了,分分钟想上去堵住他的嘴!
简明人类发展史,乌托邦寓言,反向《蝇王》。黄渤导演处女作野心很大,荒诞讽刺的手法反映现实意义,三个阶段代表了生存→物质→精神的进阶,内核表达:文明是人类兽性的遮羞布。而最终的和谐告诉我们,真相才是统治者们最害怕的东西。电影更希望人能直面人性之恶,这样才能认识自身的不完美。新导演总是想表达很多内容,还有政治经济学在里面,导致片子有些过满篇幅过长,但这样的片子在华语片中是很少见的,实验色彩很重的商业片
一部荒诞奇特的寓言讽刺剧,认真、努力,作为演员黄渤的导演处女作值得肯定。除了导演想表达的意念过多外,剧作的弱点在于对主要人物(特别是黄自己扮演的主角)的设定及刻画单薄了些。要知道只有丰满、结实、有内容的人物形象,才是叙事艺术作品成功的核心。
脚底踩着天花板却当作陆地,身上披着病号服以为是水手,真与假上下颠倒,疯与魔一衣之隔。两幅扑克牌玩转价值,一段小视频操弄人心,在饥寒的时刻回归原始,在蛮荒的社会呼唤文明。披上熊皮就敢称王,夺取破船就可豪饮,天降锦鱼破了彩票梦,礼花巡船断了贪婪心。冷血蜥蜴看冷血人,假装热血演出好戏。
作为导演,黄渤尚有些稚嫩,尤其是在整体把握上,还是欠些火候。但是,长片导演处女作,去选择这样一个话题,还是挺让人惊喜的。
这就是把蝇王拍了一遍吧(还没那么写实残酷)黄渤真的很努力,这戏估计拍的没少受罪,其他人也是,张艺兴我甚至都看出一点点演技来了,但是这个不上不下的感觉,真是既没有被娱乐也说不上被教育,只能三星半
多人版《荒岛求生》,孤岛版《欢迎来到东莫村》…TB船车也太高级了,都想作死体验一把了,哈哈哈!故事其实挺通俗易懂、当荒岛生存冒险片看也不赖。可解读内容多,黄渤导演野心很大,也很努力想拍好,虽然想讲的东西略多,片子再短一点或许更好。看《瓣嘴》黄渤自造差评,看完正片后超出了预期。片尾两彩蛋,字幕最后的徐峥彩蛋加分。
荒诞中揭示人性,导演处女作应该说太用心了,简直就是想费力而不只是想讨好(巧)观众;场景和特效都非常认真,荒岛,破船的造型……电影就是高度文明的人再退回到猴子原始时代的现代寓言,这也足见一个酝酿多年的演而优则导的处女作的良苦『野心』,如果多一些这样的的导演,那么我们的国产電影好看了
就像中学生初学写作文,黄渤琢磨出一个有趣的故事和有料的想法,最终他把这些意思都写出来了,但是欠缺周正和圆润,不过阅卷者能看出这是一篇想往好了写的作文,再说字迹也算工整。【华纳永润】
就很费劲大张旗鼓地拍了一个新概念作文,又硬塞进来许多商业诉求,真不如直接做个话剧……
1.完成度确实不错,但也只到不错而已。2.从《迷失》化用了不少灵感,彩票、怪声、不想离开小岛,这一切都让人想到那部神剧中几个主角和几个设定的糅合与变形。3.关于人性实验,这种题材本身就是天然人性实验场,不然荒岛求生讲什么?有些部分很闪光,比如黄渤开了大灯,蛊惑人心的戏码,高喊的虚无理想主义能把封闭环境中的人群煽动到何等地步。但很快这样的野心就识时务地自我熄灭了。很多地方都是如此,刚想走向残酷的真实拷问,就戛然而止地返回关于爱情、关于钱财等等这些其实无关痛痒的伪拷问上了。
黄渤是有追求的导演,之前真没敢报期望。中国式反乌托邦,以为会是麻花式的喜剧,会在老本行上偷懒,但远远挖掘了更深层次的东西,这对于处女作来说实属不易。体制内无法呈现的阴暗面,以巧妙的抉择呈现,效果惊艳。美术、音乐以及表演掌控自如,恭喜黄渤!
黄渤这一次真的拼了,用一群人荒岛求生的故事外壳好好地搞了一出人性实验,黑色,荒诞,疯狂,从生存的法则,部落的建立,文明的诞生,货币的诞生讲到政权的形成以及乌托邦社会的破灭,而在其中穿插着一个男人犹如摩西一般的成长历程,整个剧本的野心极大,不论是宏观上还是微观上都言之有物,连张艺兴都会演戏了!
比《动物世界》更“动物世界”,是个《蝇王》似的乌托邦寓言,开局有些“空中楼阁”之上的不切实际和笨拙,直到中后段重构规则、秩序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后,才逐渐明朗起来,是个辛苦活。彩蛋是完全多余的。挺佩服黄渤处女作敢拍一个这样的题材,有野心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