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

辛德勒的名单

战争片美国1993

主演:连姆·尼森本·金斯利雷夫·费因斯

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剧照

辛德勒的名单 剧照 NO.1 辛德勒的名单 剧照 NO.2 辛德勒的名单 剧照 NO.3 辛德勒的名单 剧照 NO.4 辛德勒的名单 剧照 NO.5 辛德勒的名单 剧照 NO.6 辛德勒的名单 剧照 NO.13 辛德勒的名单 剧照 NO.14 辛德勒的名单 剧照 NO.15 辛德勒的名单 剧照 NO.16 辛德勒的名单 剧照 NO.17 辛德勒的名单 剧照 NO.18 辛德勒的名单 剧照 NO.19 辛德勒的名单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7 15:06

详细剧情

1939年,波兰在纳粹德国的统治下,党卫军对犹太人进行了隔离统治。德国商人奥斯卡·辛德勒(连姆·尼森 Liam Neeson 饰)来到德军统治下的克拉科夫,开设了一间搪瓷厂,生产军需用品。凭着出众的社交能力和大量的金钱,辛德勒和德军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他的工厂雇用犹太人工作,大发战争财。1943年,克拉科夫的犹太人遭到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辛德勒目睹这一切,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贿赂军官,让自己的工厂成为集中营的附属劳役营,在那些疯狂屠杀的日子里,他的工厂也成为了犹太人的避难所。1944年,德国战败前夕,屠杀犹太人的行动越发疯狂,辛德勒向德军军官开出了1200人的名单,倾家荡产买下了这些犹太人的生命。在那些暗无天日的岁月里,拯救一个人,就是拯救全世界。

长篇影评

1 ) 辛德勒的名单 17-7-15

《辛德勒名单》真实的再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保护1200名犹太人免法西斯杀害的,真实的历史事件。
影片开始,犹太人围立桌旁衷情圣咏的心声是传统的祈祷仪式,摇曳闪动、集束不定的烛光随着合声的减弱渐渐被黑色吞没。影片由彩色切换为黑白两色的画面。贯穿影片始终的凄惨哀惋的小提琴独奏和几近无伴奏的混声合唱给出的强弱和谐依然不失圣咏的曲式,一位小女孩衣裙上的红色亮点短暂的跳动给出的性命色彩仍然不忘立虹为记的永约。影片结尾处伸开的地平线上,圣咏的基调展开世俗的旋律拥过来黑压压的一群人,画面果断地转为彩色的鲜艳,横扫一切的光明,“我使云彩盖地的时候,必有虹此刻云彩中,让世界五颜六色。”

2 ) Schindler's List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反思

Schindler's List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反思
花了三个多小时看完这部一直未敢碰触的经典,一直以来,总觉得自己还没有做好准备。
似乎像《爱在战火蔓延时》这样更加好莱坞,起码是彩色的影片更加适合我。
但这部电影,似乎是无法逃避的。
就像我们对人类历史的反思。

在电脑前面发呆了半个小时,忽然想吐,一种不知是来自心理还是生理的恶心让我焦躁不安。集中营里不断冒烟的高大的焚尸炉,空气中弥漫着人的骨灰。
无处可逃的恐惧,鞋柜,钢琴,地下室,壁柜,床板下,粪坑,你带着对生的小小希望恐惧着,却最终逃脱不了死亡。这样的等待,更加沉重。
女工寝室中,一个女工在叙述她所听到的在集中营里发生的骇人听闻的故事:“…火车抵达后,人们被赶了出来,在两个货仓前列队。一个货仓写着“衣帽室”,另 一个则写着“贵重品”。他们在那里脱掉衣服,一个犹太小孩用绳把他们的鞋子绑在一起,士兵剃光他们的头发,说头发是用来制作东西给潜艇用,人们沿着一条大走廊,被推进密室,门口画上大卫星,并写着“沐浴及氧气室”,党卫军发给他们肥皂,叫他们深呼吸,说是有助于消毒,然后,放出毒气…”。这时,她上铺的一个女工问为什么要给他们肥皂,她回答到:“用来哄他们进去的…”。大家都选择拒绝相信,但我们知道那是真实的,所以更加悲哀。

关于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这绝对不是我看过最血腥最震撼的,但让我觉得最恶心,因为下面的场景:
歌德大尉在广场发表了他的“就职演讲”:
    “今天,是历史时刻,今天将长留青史,许多年后,年青人将以敬佩的心情谈起今天的事。今天,是历史时刻,六百年前,欧洲大瘟疫,死人无数,犹太人被指为祸端,当时的波兰国王,批准犹太人前来克拉科夫市,他们来了,源源而至,一车车行李,落地生根,发展起来,在企业、科学、教育、艺术等各 方面…他们来时赤手空拳,一无所有,然后昌盛繁荣。六个世纪以来,犹太人,盘据着克拉科夫,你们不妨想想,由今晚开始,这半个世纪的事迹,将成为流言,可视为从未发生过…今天,是历史时刻”。

最恶心人的,就是这样的纳粹分子还格外喜欢炫耀自己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那套所谓理论。我无意说达尔文老爷爷的坏话,只是个人不喜欢尼采那套优等民族的愚蠢说辞,更不喜欢希特勒那个龟蛋洋洋得意的把它拿去实践。我们从小就一直被教导,社会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人类是在不断进化的,我们的明天会比今天更好。未来的人类会比现在更优秀。真的是这样么?是的,达尔文的确证明了优胜劣汰自然选择的进化法则,但是他似乎没有能够证明也无法证明这样的所谓进化是没有尽头的,是会永远持续下去的。我们真的有比过去更加优秀么?因为我们更加孤独更加冷漠更加自私所以更加能适应进化的法则?还是这样的进化会导致的只有灭亡?
昨天有人跟我说,中国的小孩不知道《人权宣言》不是政府的错,是写那个宣言的人的错,因为他们太理想化了。我忽然感到十分无力。我们一定要因为理想的遥远就放弃去追寻么?这起码是不符合人类的逻辑的。没错,我承认《人权宣言》是理想化的,但是如果没有这样的理想,人类是否连最后的一丝良知也不会留给自己了?我宁愿说,那是某些清醒的人类,在他们还清醒的时候,为人类的未来,所设定的对整个人类都有益的法则,而不是只向进化论的法则做出妥协,动物比人类更适应那个法则,但它们并没有比人类过的更好,不是么?

3 ) 感动于良知

对于和战争有关的电影,女生的兴趣一向都低于男生。几年在北京前买了这个电影的dvd, IT男看过之后推崇备至

,而我却一直都没有完全看过,仅仅看过其中的一些片断。

当时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纳粹在Krakow大屠杀后继续“清洗”躲藏在房子角落、夹层、壁橱或钢琴中的犹太人,其间一个德国人伴着枪声在钢琴上弹奏巴赫的“英国组曲”(第二组曲BWV807第一乐章)。。。(不过我至今没有想通电影里为什么有一段德国士兵的对话,讨论这个曲子是莫扎特的还是巴赫的。。。)

最近发现当初买的碟片已经自杀,况且现在可以买到更好的版本,于是又买了一套。买回家之后温习这旧片,终于完整地再看了一遍。都说这个片子很长,但我坐在那里,安静地看完这个片子,一点也不感到时间的流逝。

影片是黑白的,所以,窗子是白的,钢琴是黑的;天空是白的,大地是黑的;皮肤是白的,外套是黑的;雪花是白的,鲜血是黑的。死亡本身造成的恐惧因此被淡化,而因为被纳粹所践踏的人性和对未来的无望而产生的绝望,反而被影片推至极限。没有看过这个片子的人,决不会体会到这种绝望,而我,我相信自己哪怕是看过十次,所感受到的,也决不会超过那真正绝望的千分之一。

那是怎样不见天日的一种黑暗啊。而辛德勒的名单,对于那一千多个“Schindler‘s Jews”来说,却是那无尽黑暗中触手可及的一丝微光。名单上的每一个名字都是一个生命,一个故事,更能燃起更多的希望。

黑白的影片中,却出乎意料地让观众看到一丝色彩,--一个身穿淡淡红衣犹太小女孩在远远的背景中奔跑,仿佛逃离了纳粹的魔掌。但在将近结尾处一辆装满了尸体的车上,我又看到了那个小小的红色的身影,那个镜头依然是远远掠过,却唤起人心中无尽的悲伤。

影片的末尾,那些获救的“Schindler‘s Jews”手挽手站在地平线上,画面渐渐由黑白转为彩色,那个时刻,仿佛冰封大地瞬时充满了阳光,让我的喜悦眼泪溢满了眼眶。。。。。

我想,这部电影的感人,不在于情节,在于可以唤起所有观者心底的良知。

4 ) 《辛德勒的名单》:斯皮尔伯格的残忍与温情

第一,欲让观众为之流泪,必先让观众为之动容

我们会为什么样的人流泪?一个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人距离我们很遥远的人死了,你会流泪吗,央视新闻经常报道领导人去世我大多无感,不是我不爱国,毕竟不认识。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不认识何谈哀伤,所以要想让观众为角色流泪你就必须让观众对角色有一个深刻的印象。《辛德勒的名单》有戏份的人物共120多位,虽然观众不一定全部记得,但记住二三十位还是不成问题的,举几个配角的例子:女仆人海伦;那个犹太女工程师;戴眼镜的小姑娘和她的母亲;聪明的小屁孩;独臂老爷爷;红衣小姑娘等人每一个都让观众印象深刻就像一个熟人一样,那当他们遭遇危险的时候甚至是被杀害时观众绝对会为之伤心。

电影中纳粹杀得第一个人就是独臂老爷爷,斯皮尔伯格不会“乱杀无辜”独臂老人的死揭开了大屠杀的序幕。来看看编导如何塑造一个憨厚愚昧的独臂老人形象,并让观众为之产生感情甚至流泪的。这是斯皮尔伯格第一次在本片中展示他的残忍。什么样的角色最能打动人?是那种毫无缺点几近完美的人吗?未必,有时候小缺点小毛病的存在反而加强了角色,我们国产电影则不同,必须正邪分明坏人必须坏坏到骨子里,好人必须高大伟岸,这样反而没意思了,现在国产主旋律抗战剧都是这样正面人物太正了以至于观众都难以信服。本片中的犹太人憨厚真诚,愚昧无知又带有逆来顺受的奴性,这样的人反而让人同情,如独臂老人,他让人感觉十分真实,因为他接地气儿。

男主角辛德勒正在吃饭,秘书告诉他有人要见他以表谢意,这段戏就是用来塑造独臂老人形象的。辛德勒看到对方是残疾就已经很不高兴了,只是还没有表现在脸上,独臂老人十分不识趣一个劲儿的啰嗦,说话又吞吞吐吐于是最后辛德勒索性坐到椅子上把脸扭到一边任老头子啰嗦,气氛十分滑稽尴尬。虽然辛德勒没有说一句不满的台词但构图和表演出卖了他的内心,这一幕戏的构图十分精彩潜台词都是通过构图表现出来的,由于本片是黑白电影失去了色彩的对比强调,所以就对构图和灯光的要求更高。

老人走后镜头又给了辛德勒,这是一个静场是气氛十分尴尬,辛德勒的不满跃然银幕之上。辛德勒觉得这种残疾人不应该进自己的工厂,气的脸色铁青甚至不愿意和秘书说话。这都是进一步加人强物使老人和辛德勒的形象更加丰满为后面的转折埋下伏笔。也正是是因为这次会面,让观众和辛德勒都记住了这个憨厚的老人,都为他的死感到惋惜也正是一个个让辛德勒又爱又恨的犹太人的死激发了这个“混蛋”的良心,让他决心拯救这些“低级”的犹太人。除此之外编导还花了大把力气塑造了诸多类似的人物,让他们有血有肉,目的很明显:养肥了再杀!只有观众同情角色本身他们才会同情角色的遭遇,说完这个老爷爷我们来看一处大屠杀,这一幕老斯的闷骚和残忍令人发指,看的人不由得说一句:斯皮尔伯格这一招太损了,太毒了。集中营每到一定时间都会进行体检筛选一部分人,优胜劣汰把他们送往奥斯维辛,这段戏非常震撼。斯皮尔伯格让一群孩子牵着手高兴地唱着歌走入画面,身边是纳粹官兵,结果不言而喻,这群笑容灿烂的孩子是要送往奥斯维辛的,老斯最闷骚的是让孩子们手拉着手唱着歌走向死亡,孩子们越表现的可爱天真观众就会越同情他们,而孩子们的无知与纯真与即将敞开的地狱之门的对比起震撼效果不言而喻。

孩子们上了车依然欢声笑语,与后面哭喊追着车子跑的父母形成第二重对比,成千上百的父母追着车子喊着自己孩子的名字,车上的孩子浑然无知笑着与父母打着招呼,父母会哭是因为他们知道这车子是孩子的灵车,孩子们会笑只因为他们看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这一幕斯皮尔伯格真是闷骚到家了,把观众的心都撕碎了,孩子们天真可爱让观众同情,父母的哭喊再次带动了观众的情绪,在这段戏中父母和观众都知道孩子即将面临的命运只有孩子们不知道,这就产生了戏剧张力。这段戏极为残忍,并不是导演和编剧残忍而是历史的残忍,斯皮尔伯格通过孩子们的笑脸完成了对生命的祭奠和对暴行最强烈的控诉,正如我前面所说的,老斯的残忍都是他大爱和温情的体现,如果不是敬重这些幼小的生灵而是完全奔着票房而去,那他是万万拍不出这样直击人心的画面的,电影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电影没有展现后面的画面,但结果不言自明,而且不展现这一画面远比展现带来的震撼效果更加强烈!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点:

第二,看不见的东西远比看得见的东西更具感染力

在本片中有不少直面暴力的镜头,但更多的屠杀斯皮尔伯格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的,这样避免了低俗血腥而且进一步加深了震撼力。老斯电影的一大特色是,他喜欢省掉暴力发生的过程直接展现暴力造成的结果。比如纳粹即将血洗犹太区,一大批犹太人被送上了开往奥斯维辛的火车。火车走后镜头没有拍犹太人的画面,而是用一系列镜头来展示他们留下的物品:堆积如山的皮箱,皮鞋,饰品甚至还有牙齿,玩具洋娃娃和一幅幅犹太人留下的照片更是直戳观众的心。

照片是一个神奇的东西,它能定格时间,电影中当镜头略过一幅幅照片时虽然是长镜头但却有一种特殊的蒙太奇效果,几幅照片就能窥测人的一生,如《公民凯恩》,如《泰坦尼克号》的结尾露丝一生的照片。生前的物品是最能表现人物生前生命力的意象,也是最能激起人们感情的东西,正所谓睹物思人,E胖说得对:“你的背包,让我走得好缓慢”。这样一幕高度写实的景象搭配约翰威廉姆斯悲怆的音乐使整场戏悲凉彻骨,斯皮尔伯格能拍出这样的画面同样来源自生活的积累接下来的屠城戏斯皮尔伯格让观众直面暴力,却没有直面暴力的画面,依然是让看不到的东西发挥作用,残忍得变态。这场疯狂的屠杀的气氛营造也出神入化,着重分析:月黑风高夜,杀人越货时。优雅沉郁的交响乐中,一对纳粹官兵跑入画面,这一幕画面的灯光十分讲究,灯光从侧面打过来,军官的头盔在夜色中发亮但我们却看不到他们的脸,使纳粹显得更加恐怖;

嘈杂的脚步声过后,镜头切到了屋内,音乐也消失了,屋子里静得出奇和刚才也是一个听觉对比。纳粹官兵用听诊器搜查着每一个角落,士兵手持冲锋枪严阵以待。这是一组平行蒙太奇,一边是纳粹引蛇出洞,一边是犹太人愿者上钩都从藏身地点走了出来。这段戏中环境音发挥了巨大作用,配乐十分轻柔几乎没有存在感突出了环境音的作用,蝉噪林逾静,这是为了突出屋子里静谧的气氛。官兵们拿着手电筒在屋子里绕来绕去脚步踩在地板上发出哒哒的声音使屋子更显安静,危险之中声音越静气氛就越显得摄人心魄这是恐怖片惊悚片的惯用手法,斯皮尔伯格是惊悚片起家的气氛把控自然炉火纯青。接下来一个纳粹发现了床下藏着一个人,这一条线达到高潮,平行蒙太奇的高潮都是同时发生的,一个藏在钢琴里的犹太人从钢琴里出来时不小心碰到了琴键,暴露了自己于是另外两组官兵也发现了目标,这条线也到达高潮,霎时间整栋楼房枪声四起火光四溅。

这时斯皮尔伯格又闷骚了,不让观众看杀戮的画面只让观众听喊声和枪声,更闷骚的是:竟然有人在弹钢琴!这肯定是刚才那个犹太人不小心碰到的钢琴,谁这么变态?欢快的琴声与杀戮的枪声官兵和犹太人的叫声搅在一起,画面在火光的映衬下忽明忽暗但观众就是看不到杀戮的画面,然后镜头切到了那间放着钢琴的屋子里,一个军官正优雅地弹着钢琴,屋外则是枪声四起火光一片,这场杀戮在这名军官眼里就是一场狂欢。

镜头切到大街上,大街上尸积如山,拉尔夫费因斯扮演的纳粹少校坐在一边洗着脸,埋怨着杀了一天了,累坏了。他背后楼房的窗子则是忽明忽暗,钢琴声依然在持续,紧接着是一个大全景整个街区布满枪声街道楼房的窗子忽明忽暗,虽然观众没有直接看到画面但带来的震撼力绝对是直面暴力的两倍还多,再加上欢快的钢琴声估计观众都要恨之入骨了。(少校后面的窗户忽明忽暗,这一招美剧《冰血暴》也有且逼格更高)

这样的手法还有一次是少校杀自己的男仆的时候,气氛比这一次还要恐怖,而且它又展示了斯皮尔逼格电影的第三个特色:

第三,给你希望,再将它彻底粉碎

这一招是老斯最残忍的一点,就是明确地告诉你在那个绝望的年代奇迹只是一个美好的幻想。以这个男仆为例:拉尔夫费因斯扮演的少校是一个对待犹太人冷血的近乎变态的人,为了演出这种残忍和毒辣拉尔夫费因斯特意修了眉毛并且每次开拍前都要喝烈酒“助兴”。辛德勒劝少校少杀人理论很经典:一个人犯了死罪我们杀他不叫权力,叫制裁。一个人犯了死罪,我们却赦免了他才叫权力。少校听了辛德勒的建议,果然少杀人了。他的男仆多次犯错,少校都忍住了火气赦免了他。但这只是暂时的,魔鬼不残忍就不叫魔鬼了。男仆里谢克又犯错了,少校十分生气,里谢克吓得战战兢兢,少校又一次赦免了他,但镜头没有结束气氛和情绪一直在提升:一面是里谢克在操场上行走,一面是屋子里的少校喃喃的反复重复着刚才的话。镜头反复切换,少校的情绪在积累,观众也知道危险在酝酿然后是一个少校的面部大特写眼神十分恐怖,声音静的出奇。

突然一声枪响,里谢克吓了一跳但他不知道枪是从哪打得,于是继续往前走。又是一声枪响回声巨大,操场上的几个人吓跑了,里谢克继续往前走。这时候斯皮尔伯格又走起了闷骚路线,坚持让看不到的东西发挥作用省掉暴力的过程直接展示结果。镜头切到了辛德勒的会计这里,辛德勒的会计在操场上走着,又是一声巨大的枪响。会计继续往前走镜头跟着会计移动,然后我们看到了血流满地的男仆的尸体,这就是一招突然袭击和欲擒故纵。(杀死男仆)

暴力突然发生,而且斯皮尔伯格不让我们看到男仆中枪倒地的镜头,但营造的气氛却让人紧张到窒息远比刻意低俗血腥震撼的多。国内的一些导演不知是不是心理变态,完全为了变态而变态为了突出日军的残忍就故意在恶俗黄和暴力上下功夫,我想问的是日军烧杀淫抢无恶不作,你是不是要把日军侮辱妇女的画面也详细的拍出来才能展现你的人文情怀,才能展示日军的残忍,结果拍出的画面让人不忍观看甚至羞于观看,只看见了导演的恶俗趣味完全看不见对人性的悲悯。 也许他们拍的时候很用心,但他们忘记了最重要的一点:打动观众的永远不是视觉上的震撼,视觉背后营造的氛围、代表的情感给观众造成的心理冲击才是最大的,你放一个血腥的画面观众确实被吓了一跳,但他们很快就会忘记而且根本激发不了观众对人物的同情;而如果你在情感上打动了观众虐了他一把,他会记好久。希区柯克说得对:真正恐怖的不是那些恶心的死法而是死前所酝酿的情绪。就像《鬼子来了》最后的屠村的段落,剧情上的巨大反讽加上气氛和情感的高潮,愚昧的村民现在恍然大悟但是已经没有机会了,这一幕给观众的冲击几乎和观众身临其境一般,仿佛观众正遭遇屠杀。杀男仆是告诉观众没有奇迹,但这只是一个开始。斯皮尔伯格在屠杀开始时为观众编织一个美丽的谎言,到后面再把它轰的粉碎,这是全片最残忍的一个段落。《辛德勒的名单》中最让观众印象深刻的莫过于黑白影像中的红衣女孩。孩子,是斯皮尔伯格继续厚望的意象,在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中孩子是天真美好,纯真善良的理想载体无论是《第三类接触》,《ET》还是即将上映的《间谍之桥》都有孩子的身影,本片中的红衣女孩可算是老斯电影中最令人难忘的孩童形象了。 在大屠杀进行到中间时,红衣女孩登场,她步履蹒跚十分可爱,在黑白胶片拍出的画面中红色成为唯一的亮色因此又特别显眼,女孩登场时音乐响起,这段音乐是一群孩子在合唱就像基督的圣歌一样庄严神圣,更让小女孩像个天使一般。一旁高山上的辛德勒俯视着山下的街道看到了红衣女孩,也许是这个女孩击中了辛德勒的心灵,辛德勒才决心救犹太人的。女孩在街上行走,街上鬼哭狼嚎尽是杀戮,这一幕独具匠心的设计让观众都以为这是导演在绝望中寄予的美好幻想,是给观众希望,是导演对生命的歌颂,是黑暗中的灯塔。对此,闷骚的斯皮尔伯格表示呵呵。女孩蹦蹦哒哒的跑上了一间阁楼,钻到了床底下,钻进去的时候还发出哼哼的声音十分呆萌,床下的女孩嫌外面的声音,于是她捂着耳朵瞪大了眼睛一脸萌像的望着外面,这一幕够可爱的。

但细心一点会发现,女孩钻进床底后画面就变成黑白的了,画外音是一大队人马跑步的声音,这声音是谁的声音呢。这是导演在转场上玩的小把戏:音响转场,这一手法我在《活着》影评里分析的有,而且还特意强调了《辛德勒的名单》里也多次使用。这一队人马就是刚才重点讲得夜晚屠杀居民的人马,导演用声音直接由白天的屋内转到夜晚的屋外,官兵们一个地板一个地板的用听诊器搜索,连床铺和柜子都不放过,小女孩的命运不言而喻。在剧本上制作者们还特意欲擒故纵,以逆向思维来写也是在抹杀掉观众的希望。在一辆开往奥斯维辛的火车上,乘客们口渴难耐辛德勒想帮助他们,于是借来水管说是拿车厢里的人取乐其实是给他们水喝,大家看着辛德勒往列车上喷水哈哈大笑,觉得辛德勒太坏了太会玩了,正当观众为辛德勒的善行感动时,少校突然说了一句:“辛德勒,你太残忍了,你在给他们希望!”(辛德勒往列车上喷水,帮助犹太人)

这种逆向思维一下子又给观众浇了一头凉水,不管怎么样这群人到了奥斯维辛都是一死,辛德勒以为自己在救他们,实际上不但不能救反而徒增了他们死前的痛苦。而且本场戏的最后一个镜头是少校的单人近景镜头,少校紧皱的眉头和板着的面孔也告诉观众其是少校已经看出来辛德勒的用意了,这一场逆向思维的戏也是一处神来之笔,是其他该题材电影中所没有的。《辛德勒的名单》拍摄难度大主要源于题材的特殊性,历史题材和传记片是所有类型片最难拍的,难度之一就是剧本创作上:又要尊重史实,又要具有戏剧性最终还要能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传记片类似于历史题材又不同于历史题材,剧本创作也十分不易,但这两种题材又是电影人表达自己人文思想和对生命思考的最好载体,因此备受导演和学院派青睐,是奥斯卡最中意的口味。水平不够的人驾驭这两种题材要么拍成纪录片,要么拍成小众粉丝电影,要么如同鸡肋拍出的作品毫无意义,而这几年这类作品几乎层出不穷除了圈钱之外没有任何价值,很快就会被影迷忘得一干二净,因此历史和传记想拍好甚至拍出深度十分困难。而本片作为历史传记片可谓难上加难。《辛德勒的名单》从计划到开拍共历时13年,主要时间花在了剧本创作筹资和筹建剧组上,剧本多次修改几经易手,很多商家也对这类题材并不热衷,最后环球影视公司决定投资前提是斯皮尔伯格担任《侏罗纪公园》的导演,老斯拍摄《侏罗纪公园》创造了票房奇迹才获得《辛德勒名单》的绝对话语权。《辛德勒的名单》片长195分钟,全片几乎都是黑白画面是一部反市场的作品,但却得到了各大院线的支持,最终在全球斩获了超过3亿美元的票房,而导演兼制片人的斯皮尔伯格将全部票房收益都无偿捐赠给了犹太大屠杀纪念馆。《辛德勒的名单》的伟大除了与其其思想性和反映的历史事件有关,更与它高超的艺术水准有关,关于此类题材的电影很多但《辛德勒的名单》只有一部。本片无论是导演技法,剧本还是它的画面无可挑剔,尤其是《辛德勒的名单》的美术设计可以媲美《泰坦尼克号》甚至更胜一筹,《辛德勒的名单》虽然是黑白画面但场景却极为华丽构图精美,让电影呈现出来的黑白画面看起来赏心悦目,基本上是一打开就让人不忍关上,这也是斯皮尔伯格电影的特色之一:画面精致堪称摄影与美工教科书。伟大的电影就该这样,不但思想深刻情感动人而且技法高超对电影学徒有重要参考价值,这样的电影无论在普通影迷心中还是学院派心中都有极高的地位,这样的电影才能传世。

(辛德勒初登场,斜线构图十分精致,加上灯光和景深进一步强调了其存在感)

如果你还没看过电影,那你真该找来看看,这不是一部让人压抑的电影,相反这是一部充满人性与温暖的电影,虽然斯皮尔伯格的手法冷峻残忍但都是为衬托人性,这都出于他对生命的尊重,屠杀只是电影的历史背景,历史之下人性的探讨才是这部用电影的主旨,电影的重点都放在了人物塑造上,无论是令人望而生畏的杀人少校;充满奴性又善良淳朴的犹太人;还是无耻混蛋辛德勒导演都一视同仁把它们当做一个人来看,然后在二战的特殊时期下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比如少校虽然残忍但他也会动情,他也会爱上自己的犹太女仆这一剧情设定不但丰富了少校这个人物,也是对种族歧视的最好抨击,虽然历史上的这位少校根本不可能这样。总之《辛德勒的名单》是一部绝望之中给人无尽温暖的电影,看完后让人感觉很舒适而不是压抑和虐心,如此沉重的题材,能被斯皮尔伯格在情感上把握的如此到位实属不易。

5 ) 第三遍看重新发现的细节,想到多少记多少

1.影片在犹太人祭奠的开场后第一个场景是集中乡村犹太人并将其运送至城市的火车站。第一个出现的人物——携带便携桌椅、文牍表格和文具,对犹太人进行登记的德意志官吏。影片后来的段落中他们还多次出现,细细体会才发觉他们才象征着全片中最为恐怖的力量——一丝不苟地按规章制度完成灭绝计划的国家机器。
2.辛德勒本来完全是空手套白狼。一开始酒会出场是跟党卫军拉关系。找伊萨克·斯特恩负责具体的记账、管理。开始的启动资金是犹太人区里的老金融家出的。纯粹借乱世捞一笔。
3.斯特恩想尽办法救了一个文科老教师。战争时期为活命搞工科是必须的,但为了民族的未来不能舍弃文科。
4.辛德勒救斯特恩那一段公关功力非凡,但我想说的是后面文员和军官跟辛德勒一起喊斯特恩寻找他的那一段。这几秒钟是本片唯一具有斯皮尔伯格式幽默的地方。
5.哥特清除犹太人区之前的那一段演讲,非常、非常、非常恐怖:
“今天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今天将长留青史。许多年后,年青人将以敬佩的心情谈起今天的事。今天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六百年前,欧洲大瘟疫,死人无数,犹太人被指为祸端,当时的波兰国王,允许犹太人前来克拉科夫市,他们来了,源源而至,一车车行李,落地生根,发展起来,在企业、科学、教育、艺术等各方面…他们来时赤手空拳,一无所有,然后昌盛繁荣。六个世纪以来,犹太人,盘据着克拉科夫,你们不妨想想,由今晚开始,这六个世纪的事迹,将成为流言,可视为从未发生过。今天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而他所暗示的已经很明显:“……而你们,将创造这个历史。”
德意志从各行各业被征召为党卫军的人民群众将成为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唯物主义。把“犹太人”换个词想想。
凭这一段,哥特不用再做什么,他就活该被吊死。
6.直接跳到最后,想解释的是,最后辛德勒的哭泣绝对不是做作或过头。因为辛德勒犹太人把用金牙浇铸的金戒指送给了他。任谁都知道,反犹主义者一向以犹太人贪财、贪得无厌为理由剥夺、屠杀犹太人;而当辛德勒犹太人真的把最后的一点纳粹想剥夺而剥夺不走的财富自愿献给为保护他们而倾家荡产的“纳粹党员”义人的时候,谁又能不动容?只有到这一刻,辛德勒才真正意识到他已经完成了自我救赎,之前他的救人,是从机缘巧合(犹太劳工便宜)——工具理性(有能干的人)——良心发现(开始尽可能收容相关家属),到最后的肩负重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救出所有能救的犹太人)。
“救人一命等于救全世界”的箴言,是辛德勒最后哭泣的原因。(影片中的)辛德勒通过这句话,从整个人类历史的角度彻底理解了他的经历的意义。和前面带领犹太人单纯为死者默哀不同,辛德勒的哭泣是为数百万被纳粹毁灭的世界而哭泣,为人类的文明、理性、财富和人之为人的基本价值在这场绝无仅有的浩劫中被肆意践踏而哭泣。当他说“这个车可以换十个人……这个顶针可以换两个人”的时候,他指的不是单纯的几个人的问题,而是拯救世界,拯救人类的记忆和良知的问题。辛德勒在这一刻意识到了拯救犹太人这个行为是在重建被纳粹摧毁的人类的价值和尊严,因此即使他已经做的足够多足够好,身为一个“纳粹党员”,他是仍然不会满足,仍然要为过去没有更早觉醒而哭泣和忏悔的。
7.最后苏联单骑的“解放”略黑了一下红军。然而红军的“不能往东……我要是你也不去西方”的告诫,实际上是对今日以色列国家的肯定:犹太人必须拥有自己的土地和保卫自己的能力。
8.绞死哥特时凳子没有立即踹掉,隐喻纳粹阴魂不会即刻消散。很多人提过了,但有必要再提一遍。
9.最最后演员们搀扶着原型们为辛德勒逐一献石祭奠。连姆·尼森最后的献花和最后的身影是代表辛德勒本人吗?我想他是代表着全人类都应该认可的这样一种价值观——拯救无辜的人,永远值得肯定,永远问心无愧。

p.s.辛德勒是苏台德德意志人。
p.p.s.辛德勒的经历当然也给纳粹德国的所谓“反腐”打了一个响亮的耳光。

6 ) 值得被永远铭记的辛德勒

这是我看过的一部印象深刻的影片。战争无疑带来的只有痛苦,身处战争时代的人更是苦不堪言。看到德国军官屠杀犹太人的场景,即使是躲在暗处也无法幸免,真的是草菅人命。这时候辛德勒的出现真的宛如救世主,为流离失所命悬一线的犹太人提供了所谓避难所,让他们在自己的工厂里面,至少不用担惊受怕。辛德勒跟一个视人命如蝼蚁的纳粹军官谈过饶恕才是权力而不是杀戮,很可惜即使做了尝试,军官还是坚持不下来,最后还是选择了杀戮。集中营里面的生活真的是水深火热,被奴役的犹太人不仅要卖命地劳作,还得面临着随时丧命的危险,当辛德勒向德国军方买下1000多人,名义上为自己生产军备用品的工人时,有个在集中营的女犹太人说最糟糕的已经过去了,我真的很受触动。即使是活得不如蝼蚁,她们也不曾放弃生的希望,只要还是活着,总归还是有希望的。史丹说,这份名单代表着至善,这份名单就是生命,名单的外围是一片可怕的深渊!确实,这1000多人的名单,对于战争时代的犹太人来说,就是希望。辛德勒花了一大笔钱买下的犹太工人们,几经波折一个不少的聚集到辛德勒故乡的工厂以生产军需用品为理由,得以在动荡不安的时局里谋生。而辛德勒工厂,在收纳1000多犹太人工作的那几年,没有生产过一批上得了战场的军需用品,反而是靠着辛德勒的家底生存了下来,终于是等到了德国投降,犹太人被解放的时候。在辛德勒逃难之际,戴上史丹等犹太人表示感激的戒指之时,他哭得像个孩子,后悔没能把自己的汽车自己的胸针卖出去,还能换回更多的犹太人的生命。可是身为纳粹党的他,其实本可以跟同伴一样以屠杀犹太人为乐,或是袖手旁观,他没有责任也没有义务成为拯救犹太人的英雄,而他却选择了后者,其实已经足够了,那时候拯救一个人就是拯救了整个世界,更何况是1000多人,这是无法估量的功德。到后面,生存下来的犹太人到他墓前放石头感激他的救命之情时,我想这一切都是值得的。辛德勒他值得被历史铭记,不仅仅是之于被拯救的犹太人,更是整个世界。看完影片,真的衷心希望世界和平。

7 ) 拯救一个人,就是拯救整个世界

假如非说这是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那我想纵使它想要表达的终极主旨是“救”,可它最最基于的,却归根到底还是“赎”。

就像辛德勒说得那样,有幸存活下来的那近一千两百条生命,比起他,更需要感谢他们自己。因为这个种族特有的聪明头脑和踏实肯干的劳动,使他得以利用他们去获取大量财富,然后,因为他们自身劳动的所具有的分量更重的剩余价值,他们中的一部分有幸存活下来。

若按此说,听起来这片子所讲述的更像是一个种族自我救赎的故事。可倘若完全是这样,我们为什么还会在电影即将结束的时候产生想要亲自往墓碑上放一块石头的冲动呢?那是因为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为这个故事所讲述的故事提供了除人物以外的一切必备要素。而他慷慨地实行这种“提供”的出发点,是在一个人性被普遍扭曲的、惨绝人寰横尸遍野的年代里,对人性做出的激情反思。比起这种反思,对于我们来说,更宝贵的是这种突破和所谓的“激情”。因为我们没有办法肯定地说,若我自己置身同等绝境,也会做出别无二差的相同选择。

战争所带来的伤害从来都不是单向的。屠杀、灭种的行为双方当然会被自动地划分为屠杀者与被屠杀者,这大概是从自然生命角度来说。那如果从精神上来说,施暴者,他们中的一些脆弱个体,不也是在经受一场精神上的屠戮麽?……在与战争有关的众多的附加价值中,“以史为鉴”当然不可避免,“呼吁和平”更是永恒主题。

可在现代社会中,除了要对施虐者众怒相向、口诛笔伐之外,我们还需要深入思考一些更为深层的东西,至少是和人性、和人有关的东西。因为战争终归结束,而人却会自觉地、或某种程度上被迫地繁衍、生存下去。

而在这浩浩荡荡、不知所终的进程中,我们并不能做到轻易地让所有人都明白这道理:Whoeversavesonelifesavestheworldentire.

短评

“凡救人一命,即救全世界!”一段如此深刻的历史,多么希望它早早结束,但如此一部经典的影片你却永远都不想它完结。感动于良知,印象很深刻的永远是黑白画面中的那一抹红色。在任何时代,不管有多么的黑暗,都会有人性的光辉在闪烁着;经典的影片也不会因为缺失色彩而让人觉得沉闷。★★★★☆

5分钟前
  • Q。
  • 推荐

辛德勒的名单,当时我看成希特勒了,还以为是间谍片,后来看了发现是救赎片。二战时期的片子大多是在救赎和摧残中纠结。日光之下再无鲜事。不过不能否认影片很不错。

7分钟前
  • 孔雀鱼
  • 推荐

“你从来不喝醉,那是绝佳的自制力。自制力就是权力。” “权力是当我们有绝对的理由去杀一个人的时候,我们却不那样做。那是古代帝王风范。那才是权力。”

8分钟前
  • Ying
  • 力荐

斯皮尔伯格,犹太人,世界最著名的导演之一,他通过黑白映像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纳粹犯下的滔天罪行传播到世界各地,那段对犹太人灭绝人性的杀戮终于大白于天下。苍天悲悯,辛德勒名单内是生命,外是死亡,他为此倾家荡产,1100犹太人得已生还,也记住了辛德勒这位伟人。

10分钟前
  • 快乐人生
  • 力荐

我可以冷漠的看完整部影片。我深知我改变不了世界甚至改变不了自己

13分钟前
  • 甜椒Oli
  • 推荐

连姆·尼森后来又演了《通勤营救》《空中营救》《飓风营救》,半辈子都在营救别人。幸亏《辛德拉的名单》当年没在中国上映,要不然中文译名可能会是《辛德勒营救》。

18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有钱才能保护喜欢的人

21分钟前
  • 宝塔糖
  • 力荐

请看一部没有笑容的电影吧

22分钟前
  • veronique
  • 力荐

这类片子,在我的概念里,和读书时四大名著同等级别,大部头,轻易不敢触碰,一旦决心看就要掏心掏肺100%投入。很辛苦。看完都像心灵负重走了长征。平庸之恶也许只是借口。真的猛士敢于面对人性的黑暗与软弱,敢于跳到体制中做出自己的选择。像伟大的犹太裔导演斯皮尔伯格致敬。

25分钟前
  • 踢迩达
  • 力荐

不仅仅是犹太人,而是整个人类的悲剧。

26分钟前
  • 珍妮的肖像
  • 力荐

我哭死算了我

28分钟前
  • 巴乌
  • 力荐

印象很深刻的是黑白画面中的红色。

33分钟前
  • 2013
  • 推荐

最后辛德勒摘下自己的胸针,说自己原本还能再救一个人,痛哭失声的时候,我也已经哭得不成人形。从电影的任何一个角度都达到了直击人心的力量,面对人性,面对生命,辛德勒做出了让历史铭记的选择。经典之至,感人至深。

35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这不止是剧情,更是技术、镜头、剪辑、演技和配乐的综合胜利。表达是一出技巧活,不以剧本和背景定优劣,这一切都是导演的功力和运气造成,不可求,但可遇——《辛德勒的名单》可谓厚积薄发。而实论背景,辛德勒本人之事尚存争议,电影却已在全世界人面前诠释并且定性了,由此可见媒体的影响之大

36分钟前
  • 文泽尔
  • 力荐

救人一命等于救全人类。集中营进得来,出不去,除非你从焚尸炉的烟囱里爬出去。

37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力荐

辛德勒犹太人献给辛德勒的指环上写着:“凡救人一命,即救全世界。”当1100这个数字具化到一个个人名的时候,当片尾处影片中被救的犹太人原型出现时,才能真真切切地体会到指环上的那句希伯来经文的深刻。

41分钟前
  • 雨果
  • 力荐

救人一命就是救全世界.

44分钟前
  • 赫克托尔
  • 力荐

一部没太大感觉的公认神片,拍的的确是很真实,但或许我口味重了点,还嫌不够残酷吧……最后辛德勒对着一千多人的一番话泪崩了,我和同学俩大男人在自习室默默泪流再默默用纸巾抹泪的场景太喜感了

46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献给导演认真的态度和无数个小高潮

49分钟前
  • 杜扬Seatory
  • 推荐

出门的时候,看到灯火辉煌的城市,会觉得一切幸福美好都是罪恶。。。

50分钟前
  • 西梨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