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很细致地记录着生活中的各种琐事和片段
这部电影就是人生,没有刻意的煽情,没有刻意的讲故事,但确实安慰着内心,一切都那么自然。 在结尾市子跳神舞那一段,被音乐轻轻的一碰,眼泪都下来了。几天都没回过神来,难受。好像内心某些东西再破碎了,有在重建。好电影就是这样。 市子在小森生活了几年,最后在妈妈的来信的鼓励,安慰下, 很坚决的离开了。以前是因为无法在城市立足所以回到小森,那样觉得是对小森的不尊重。市子 因为她妈妈走了,所以一个人要去面对这个世界,一个人承担着所有,而在城市里受了伤又回到了小森,小森这块大地,这里的人情,美食给了她安慰,给了她力量。所以他决定再次去到城市。去寻找她内心的安生立命。她成功了,又再次回来时,是带着对小森的爱,或者也找到了她和这个世界的关系,有了方向,有了意义。这一切不一样了,虽然又回到了原点。小森变得恬静、平和而坚定。这就好像人生从依赖走向了独立的个体,而真正的面对世界,爱,生活,这一切。
2 ) 推荐给有志务农者
日本佐贺市有务农支持项目,简单来说就是免费培训你两年,而且还给房子给钱(120~150万日元/年),2年后毕业出来正式务农的话还继续提供5年期的资金补助。
条件很简单:50岁以下,欢迎夫妻/家人一同申请,准备50万日元的启动资金(主要是买农机具)。
说实话我都心动……等我退休了就去日本种地……
3 ) 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小森林》系列是由漫画家五十岚大介的原作改编的电影,在日本国内30块银幕上同时公映,首周初登场观众满意度排名第七位。《小森林》分为“春、夏、秋、冬”四篇,分别独立制作为电影,陆续上映并斩获好评。目前在国内能看到的就是高清版《夏》和《秋》两部。有人评说它是“舌尖上的日本”,我认为这种评价还不够全面。《舌尖上的中国2》拍摄得非常流俗和复杂,沉浸在高超的厨艺和繁复的食物制作中,解说语言僵硬格式化、拍摄接近流水化,始终无法表达出美食上的意境与简洁的美感,失去了《舌尖上的中国1》那种中式洒墨的潇洒意境与深邃。
而日本的《小森林》系列和《深夜食堂》却能以自言自语、毫不哗众取宠的方式做到借助简易的食物传递出深沉的人生哲学和返璞归真的生活美学,反衬出低调内敛的高层次修养,温暖平凡你我的奔碌人生,也是日本式“禅学”甚至“素食”信仰的一种体现。从简单异常、以素食为主的食物中(这些食品朴素、简易到令人惊叹,制作并不复杂,用料也丝毫不高贵,《小森林·秋》中市子跟邻居们分享的,仅仅是秋日午后几片金黄色、烤熟的地瓜片;而《深夜食堂》里就只有一沿夏日冰镇的西瓜,食堂的老板跟客人们在夏夜里享受冰镇的西瓜,话尽心事,冰凉下炎热燥热的心境)。所以,食物本身并不重要,由简易的食物穿搭出来的简朴自律的生活方式和对生活本身由衷、执着、纯净的热爱与体味,才是最重要的;对日常食材的细致用心和悉心品尝,就是对平凡、处于底层、无人知晓的个人生活珍惜和省用。珍惜平常人生、爱惜食物和日常,这也许才是这些日本电影的真正精髓所在。
《深夜食堂》蜗居于繁荣东京夜景里的一隅,温暖着来往繁忙的众人和他们不同的尘世生活,吃完一餐简单贴心的饭重新上路,在深夜里重新恢复对白天生活的信心,以点到为止的餐饭和哲学提点每个人的前途与内心;而《小森林》系列在人生境界上又进了一步。市子高中毕业后,因为不适应都市生活而回到乡野的家乡,这时候长年与她相依为命的母亲又不辞而别,只留下她一个人面对寂静又熟悉的山野,直面百味杂陈又清淡孤寂的心事,独自开始操持耕种生活,努力复原着母亲教给她的那些美食和旧日生活。年轻的市子成为了独居的女孩,一个从爱情和亲情中孤独但不绝望的人,一个在乡间道路上独自骑行飞奔的身影。
春夏秋冬,从不依靠、从不寻找,她在寂静和努力中,慢慢重塑了自己的生活和意义、期盼母亲的来信、善待邻家的缘分,在被“抛弃”和被遗落,她静静落下自己的种子,安静自然地承续自然的生存规律和方式,成长为一株坚强又闪亮的山中花蕾。市子很少柔软,没有矫情,坚强得像一棵树,在寂静的山林中,听风而生,饮雨而活,安排着自我生息,盼望着远方母亲的消息。
从市子的身上,传递出一种寂静的人生修炼,接近于某种纯净的信仰;也反射出很多日本文化与生活独特的地方和日本人坚强自律的生活意志。
日本的“弃子”电影
日本人自古在一片岛国生存,土壤贫瘠,地震和各种自然灾难日常化,使得这个民族从来都缺乏安全感和存在感,它没有像中国人这样生活在“地大物博”里扎实的安全感。“弃子”文化心理由此在日本诞生。日本人在潜意识中一方面强悍自立,进攻性强,以进攻和主动来维护自己的生存;但又总觉得自己是被“抛弃的孩子”,在飘摇的大海和广阔的天地中无依无靠,被孤立;一方面沮丧抱怨但又不得不依靠自己努力生活,靠自己的双手和日夜勤奋为自己拼搏着前途,从不敢懈怠。他们懂得生活并不能永驻,脚下土壤时刻动荡,危机感令日本人倍加珍惜和欣赏瞬间的生命和美感,崇拜盛开即凋零的“樱花”图腾,感激每一天的生活与平安恩赐。抱怨和感恩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了非常独特而又微妙的文化氛围与生活理念。
有关于“弃子”这一说法,是我在看完《小森林》之后突然想到的。市子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成年后母亲却突然离去,根本不管她是否能自己生活,把这惟一的孩子抛给了生活的海洋,任凭她自己努力挣扎。孩子们被父母过早抛弃,父母突然无来由的消失不见,只剩下他们自己面对凛冽沉重的生活,这在一系列日本电影里都有表现,《无人知晓》是典型的代表,母亲不堪重负,离家出走,几个孩子一边艰难的维持生活,一边期盼母亲的爱重新回来。但他们从不呼救,从不对外人说起自己被“遗弃”;即使母亲再也没出现过,小妹妹在家里被慢慢饿死。孩子们如野草般的坚韧与这“被弃”生活的孤立残酷形成剧烈刺目的对比。
园子温的《庸才》,男孩佑一的父母不仅不怎么照管他,甚至经常折磨、打骂他;佑一几近崩溃与经常自残,要他重新鼓起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并不容易。面对生活我们别无他法,也许惟有像佑一那样满含热泪、呐喊着咬牙上路。这是在园子温变态系列电影中难得一见有社会良心的电影,它主要聚焦了在核电站事故与大地震之后,日本人普遍的迷茫与颓废消沉的心态。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是典型的“弃子”电影,松子从小不被父亲关注和宠爱,“生而为人,我很遗憾”,松子没有成为自己的信心与存在感,她日夜在众多男人那里寻求短暂的爱护和生活,却始终无法抵御残酷命运的席卷和打击,即使她有出众的外貌和自发和强壮的生活意志,也最终被刻薄的命运之棒击打,殒命于河边。而在《恶人》中,年轻的清水祐一自小就没有母亲的关爱,母亲成为偶尔不耐烦打电话过来的陌生人,他跟随年迈多病的祖父母长大,成为了深夜里孤独的飙车手,每夜不惜驱车百里去看望自己的爱人,争取着凉薄短暂的爱情。
《白夜行》是日本悬疑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的代表作,也是典型“弃子”电影。亮和雪从小没有依靠,父母生活的混乱与背叛带给了他们一生的心理负担和深刻的心理创伤,在未来的人生路上,他们惟有依靠彼此,靠利用与伤害他人不断争取着自己的未来和希望。孤独和绝望深入了孩子们的骨髓,即使雪发誓要成为上等人,也无法阻止她的另一部分——亮的沉坠。最终在雪实现夙愿的同时,亮从高楼上一跃而下,结束了漫长犹如噩梦般压抑崎岖的生活。
所以“弃子”文化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个日本电影文化现象,它潜隐地存在于很多著名电影里,是这些电影主人公心理最重要的一个角落,他们生活的动机与无处可逃的深渊;他们的暗影与心结,也是他们奋力生活的力量源泉。理解这些文化背景,对日本电影的理解和体会就可更进一步。
独居的女孩
市子在独居乡野的生活里,从没流过眼泪,也从来没找任何人说起自己母亲的离去。,从不言说、从不寻找。即使邻居和朋友们知道了她的境况,跟她聊天或帮助,她也从来不卑不亢,沉默如旧,只是每日自己一个人下田耕种,秋日收获下一年里够自己吃的粮食,冬日温炖一锅沸肉暖胃,夏日饮用自己制作的冰镇米酒,清晨蘸吃自己做的面包和果酱,夜晚独自聆听山野里的声响,为自己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生活场,与自我形成呼应和互助,充分沉浸在自我的生活触感与经历中,她把自己活成了一棵树,非常沉默、非常骄傲、自然生息、从容成长,以此对抗冷漠而又残酷无常的命运。
市子不喜欢尔虞我诈的都市竞争,不喜欢“变成那种被别人杀了,还吐槽杀人方式的人”;也无法在浅薄的爱情表面安住,她重新回到了山野之中。从她细致地为自己准备一餐一饭,慢慢咀嚼品味自己采摘制作饭食的味道上来看,这不是市子生活的终结,而恰恰是她开始勇敢摸索和尝试生活,是崭新的开始。无依无靠、无声无息的生活锻炼了独立又坚强的她。从此往后,无论有无人爱、无论有无陪伴和依靠,市子都能珍重运命,爱护自我,好好生活,享受每一天的赐予和保持平静,永远自力更生、自食其力。
直到有一天,她收到了除却常规的水电账单外,母亲福子的一封来信,市子捏着这枚小小的信封,清亮的歌曲响起了:“黑暗的森林里,水滴的气息,侧耳可倾听;温柔的风,狂放地吹,是为了治疗伤口;有时候,虽然什么都不明白;事到如今,我想告诉你,我已明白”……前方的景色变得模糊,虚焦镜头反衬出市子此刻激动又热泪盈眶的心境。市子随着歌声在山间骑行,慢慢绽开笑容,我们才第一次清晰地看到她内心的渴望和悲伤;第一次看清楚她复杂的情绪和对母亲无限的依恋;被抛弃的孩子不善言语,从不求助,只会默默承受、自我消化,她在心口淤堵的那口沉默与孤独也在这一刻化解,顺畅呼出。市子一路飞快地骑了过去。
看过《小森林》,你不得不敬佩日本式的坚韧无比的生活意志,比起失恋或遭受一点生活挫折就哭鼻子崩溃的中国独生子女们来说,日本的孩子从小就接受了严酷的“危机”训练(他们中很多也是独生子女,但父母对他们的照顾很有限),他们必须懂得在人生的灾难和被“抛弃”,成为牌局上的“弃子”后不自暴自弃,仍然努力地生活,靠自己的双手寻找自己的意义,重新确立自己在天地间的地位和角色。
《小森林》减灭物欲、退祛虚荣、返璞归真、简中见繁。年轻的女孩独自在乡村居住,跟土地和山林打交道,跟随万物生长与繁荣,追随动植物们沉寂和忍耐,肩承生活的幽暗无常,也扛起人生的重担和希望;感恩着自然的生活,还原纯净的心境,对生活的条件要求很少;而对自己的所得所有倍加珍惜:“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注:由于豆瓣电影没有配图功能,该影评图文版已更新同步到我的日志,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移步阅读。署名党阿飞,转载请注明作者名及出处“豆瓣电影”并与作者取得联系,违者必究!)
p.s: 2015年7月更新,评《小森林冬春篇》之“冬日里的隐秘心事”,图文版影评地址
http://www.douban.com/note/509692415/
4 ) 关于悠太选择回到乡村的理由
昨晚刚和家人一起观看了这部电影,非常喜欢。在繁忙工作一天之后,本来身心疲惫,但看过电影后立刻被治愈了。本人留学日本6年有余,对日式小清新的画面和日本的生活环境自然比较熟悉。但留学期间主要是待在东京这座繁华的大都会,对日本的农村生活没有直接的体验。尤其这部电影描写的是日本东北地区的岩手县,在经济发展程度上算是日本国内倒数的。我仅有的接触就是在311地震后,曾去东北地区做过3天的志愿者。当时吃住都在民宿,和当地的农民们没有太多的交流,但对他们的淳朴、热情以及坚强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夏篇》中有句台词看得不大明白,但又似乎涉及到这部电影的主旨。当悠太和市子在一起做工,市子问悠太为什么从城市回到了乡村来?悠太开着小货车,不经意间地回答说:“我不想过那种被别人杀了,然后吐糟杀人方式的人生”。当时觉得这句话应该是指大城市里的生活竞争太过激烈,都是混迹江湖、尔虞我诈的。因为不想过这种生活,悠太才回到了乡村。
今天仔细听了一下原话,才发现可能是翻译上出了一点问题。悠太的原话是:
「俺はさ、
他人に殺さしといて、殺し方に文句つけるような、
そんな人生を送りたくないと思ったよ。」
其中,最关键的是对「他人に殺さしといて」这句话的理解和翻译,因为用到了两个口语中的省略语,导致意思的理解上出现了分歧。
首先,「しといて」应当是「しておいて」的省略语,即将「てお(Te + o)」省略为「と(To)」。这在口语中比较常见的,接在动词后有“暂时做好某个行动,放在那里,为下一步做准备”之意。
其次是「他人に殺さし」,这个不太常见。如果是“杀别人”,日文是「他人を殺して」;如果是“被别人杀”,日文是「他人に殺されて」。但都不是「他人に殺さし」,我搜了好久才总算弄明白。其实是「他人に殺させて」的省略语,意思是“请别人来杀”、“让别人来杀”。
因此,这句话如果不省略,完整的是「他人に殺させておいて」。但问题是请别人来杀什么?是杀自己吗?这跟后面的“吐糟杀人方式”明显是矛盾的,也是原文翻译的问题之所在。请大家注意悠太说这句话的前后环境:他是开着小货车的时候说的这句话,但切进这个镜头之前,他是在刨鱼,而且导演用了一个特写镜头将悠太把解刨好的鱼穿在木棍上这一动作刻画出来。意思是他自己杀鱼吃,而不是请别人把鱼杀好后,放在那里,让他来吃。所以,这句话里,“鱼”才是请别人来杀的对象。别人帮你杀好之后,还觉得不满意,吐槽一下人家杀鱼的方式。
为了验证这一解释正确与否,我查找了一下日本网友写的影评。
维基百科(日本)上关于这部电影的介绍里,有如下一句:
「ユウ太もまた都会から戻ってきていたが、彼は都会の人々の、自分自身の言葉を持たず、食べるものも『他人に殺させておいて、殺し方に文句をつける』ような空虚さを嫌悪している。」
http://ja.wikipedia.org/wiki/%E3%83%AA%E3%83%88%E3%83%AB%E3%83%BB%E3%83%95%E3%82%A9%E3%83%AC%E3%82%B9%E3%83%88
正好在这句话的前面加了对象:「食べるもの」,食物。
另外,有位网友写到:
「『(食べ物に関して)他人に殺させておいて、殺し方に文句をつける』など日頃ぼんやりと過ごしていたら気がつかないような台詞が印象に残っています。」
http://dokumamushidaisuke1109.blog.jp/archives/22699864.html
也在这句话前面加了括号:「食べ物に関して」,关于食物。
因此,悠太想表达的意思应该是:“明明别人把食物帮你做好了,放在那里,还要去吐糟一下别人哪里做得不好。我不想过这种的人生。”也许,他想过一种不依靠别人,也不抱怨别人,能够亲力亲为,用一颗赤诚的心与自然接触、与人打交道的生活吧! 城市里的现代生活在给我们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也让我们失去了许多锻炼的机会,尤其是一些生活的基本技能。比如,当我们可以用金钱去买到食物的时候,是否渐渐地也失去了自己做出美食的动力及能力?
日本在战后经历过几十年高速成长期之后,如今已经进入少子高龄化的时代。东京、大阪、名古屋这三大都市圈因为年轻人的涌入,人口每年还能够缓慢增长。但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一方面是人口负增长,各地的小学、中学面临学生人数不够,要么关闭,要么与其他学校合并的困境。另一方面,由于年轻人都去了城市,只有大量的老年人还留在农村继续从事农业生产。但总有一天,老人们也会离去,等到那时候日本的农业、甚至日本的农村可能就后继无人了。
与此同时,对于在城市里奋斗的年轻人而言,大多数选择了留下。因为城市里有着更好的教育资源,有着更多的工作机会;也因为现代化给人们带来的便利生活。但也有少部分,选择了离去,回到了农村。或者接过家里的农活,或者去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那里接受培训,在农场里和小伙伴们一起生活,一起学习相关的技能,然后开始新的生活。
这种回归,并非是一种逃离,而是一种选择。关于自己,关于生活,关于人与自然的一种选择。
5 ) 边做美食边回忆,边看边回忆
画面真的好美,看着特别舒心,很治愈。
乡村的生活真实而美好,但也很辛劳,风吹日晒、日晒雨淋、早起晚归、披星戴月、汗流浃背,但虽然辛劳,但他们都是自由的,待到丰收的时候,是喜悦的。一切都是实实在在的,自给自足,从不担心吃进肚里的东西会有添加什么化学品。
电影中主要表现的是美食,美食的做法、取材、材料的储藏。主人公很多时候都是回忆着妈妈的做法、味道而尽力做到记忆中的味道,隐隐觉得主人公是在通过做美食回忆母亲的过往,以及对母亲以前看法的改观,以及对母亲的敬爱。母亲虽然生活在乡村小森里,但她却知道的很多,比如酱料。可见,母亲即使生活在只有一条路能通向外面世界的乡村,却对外面的世界有不少的认识,也许这也隐隐地告诉了我们母亲离开小森的原因。
主人公边做食物边回忆母亲,我边看边回忆那些年在乡下的日子。夏日的午后,吃着刚从后院里摘下鲜嫩的葡萄看电视、去拾柴的路上摘个梨一路吃着去、在门前的翠竹下荡秋千、在门前的黄瓜地里数着小黄瓜,等着长大入我肚,跟着外婆种玉米、除草、放牛、背着小背篓去打猪草,下地窖里取红薯做红薯饭……真实而美好,各种好吃的,鲜嫩可口,都是自己在地里种的,吃着放心,也能体会丰收的喜悦。
乡村里的人也很真实,就如影片中悠太说的:我的父母说的话都很有内涵。
最后,主人公说她回到小森是在逃避,这个不好说,每个人的想法不一,能回到乡下也是要很大勇气的,说悠太是直面人生,可在我看来,这何尝不也是逃避?
6 ) 热爱生活应该是什么模样
夜晚的时候,站在灶台前,看着牛奶在奶锅里咕噜咕噜冒着泡,唯一的一盏小灯显得格外温暖;冬天的时候,隔着烤箱看到自己的蝴蝶酥一点一点起酥膨胀,心都跟着丰盈起来;夏日午后,端着小板凳翻拌着蒸熟的绿豆泥,看着绿豆糕慢慢成型,成就感满满......还有好多这样的时候,这些让我幸福地无法言述无法与人分享的小片段。忍不住想,为什么快感总和食物有关?大概这是最接近生命本质的东西之一了吧。
小森的生活简单而充实,幸福感只和自己有关,春种秋收,周而复始,把辛勤的劳动奉献给大地,农田也回报你充裕的粮食果蔬,平凡的日子却赋予难得的心情平和和愉悦。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甚至电视都少见,却能够刚刚好慢下来,用大把大把的时间和自己相处,和这个世界相处。
市子利用应季时蔬做出各种美味,自家烘焙面包、酸酸果酱、盐烤鱼、盐渍番茄、核桃饭.....在某个夏夜靠坐在地板上,靠着身后的一盏灯,安静读书,间或关掉灯,看那飞舞萤火虫。简直是我的理想生活范本。我们的生活节奏太快,离这种怡然自得已经太久太久,仔细想想有多久没有抬头好好看看天空、静观云卷云舒,每个人都慌慌张张,每天都在抱怨工作、抱怨生活、抱怨人生,诉说自己的种种不快,没有人改变自己去接受,却也没人真的迈出那一步去改变自己的生活,大家都过着“被别人杀了,还吐槽杀人方式的人生”。
最近赋闲在家,读书、看电影、散步、琢磨吃的,久违了无事打扰的心情。慢下来才更能体会愈发纯粹愈发简单的事物,读书、游玩、观赏云彩、热爱美食——这一切都是生命的一部分。借用先哲的一句话我们“必须观赏蓝天,必须唱歌、跳舞、写诗、受苦、学习及了解的原因,因为这一切都是生命。”
好了,我要去烤一炉苹果派了,祝我们都能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样。
桥本哥演出了吃货的本心,一边捧着小鸭子说好可爱下一秒就开始平心静气的磨刀嘴角含笑的杀鸭肢解,大写的帅。
太喜欢了,以后我要做农民。简直就是老家以前的景象,油然的亲切感。
昨天看这个看一半看不下去了,这么美的电影,我看着心里特别难过,为什么,中国电影票房都那样了,审美还那样,什么时候才能不吃粗粮,也认认真真做顿可心的家常菜呢。
(桥本爱 × 村妹纸 × 天然呆 × 心独白 × 野食谱 × 闲生活 × 农家乐 + 万变云 + 清爽风 + 绿油油 + 湿淋淋 + 小动物)/ 无剧情 = 抗抑郁特效治愈片
烤面包,做酸米酒,做伍斯特酱油,做胡颓子果酱,巧克力榛子酱,雨久花凉菜,烤红点鲑鱼,红点鲑鱼汤,西红柿拌面,炒通草果皮,核桃饭,糖煮板栗,烤地瓜干,烤鸭子,煨炖胡萝卜,嫩炒菠菜……全是大自然的馈赠,也全是自己辛勤劳作的回报!
看着看着,突然觉得好难过....
日本人过得细腻,连菠菜都要剥筋。吃货女汉子的清新文艺生活,自给自足舒服自在,还有萌喵陪伴,我也想要啊!不过她靠什么维生?原声清新小电子,这居然漫画改编
这种片子看完就对生活重燃希望,然后怒买一堆餐具什么的...
清新的画面配上无机质的声音演奏一曲乡间农作与美食的小调,琐碎日常加回忆这种不经意的生活感(可能是错觉)让人欲罢不能。故事有一个逃避的开头愿会有面对的结局。
呃,原来是舌尖上的日本农村……农村的生活能有这么优雅就好了,干了一天农活还有力气花几个小时做酱,晒不黑,手上不长茧……没有电影没有鼠,也不听音乐,才不想过这样的生活……
基本只有看睡跟看馋两个结果,看了就知道了
那些静得只能听见呼吸的日子里,你明白孤独即生活。
劳作令人无暇烦恼,片中的人物时而离凡世很远,时而又触手可及。我们有舌尖上的中国,通篇累述奉献、感恩,手艺传承和文化气节,却没人教导我们劳作本身的意义。一屋一田一人食,已是最令人羡慕的事。
人生在世,无非就是过日子,而如何能让过日子变的有滋有味,我想不到除了充实的劳动/工作+美味的食物更好的方式了。桥本爱不矫作真自然,让人心生欢喜宁静。也许中国需要等待很久很久之后,才能拍出这种气息的片子了。
接受了度过发育关后的桥本爱,就可以看小森林了。夏大片的绿,哗哗作响。人藏在大自然里,日夜劳作,流下必须的汗。不用进入等在那里的黑夜。夏夜来访的朋友,柿子串成的幕帘,心事藏入深渊。从水里捞出冰凉的西红柿咬一口,只呼吸今天的空气,只面对今日的太阳。
吃货少女的自我修养,这种文艺腔调的东西看看就好,离农村的现实生活差距太大,真的要去农村干几天农活,我看没有几个能撑下来的。
把日本乡间简素的一餐一饭,拍得很有质感、美感、生活感。在天朝这个审美粗糙的国度,日式情调显得如此有“逼格”。但时人追捧日式美学所谓的“禅意”,恰恰最无禅意可言。刻意追求的形式感,努力再努力去趋向于“美”和“精致”的态度,其实都离禅很远。禅是一箪食、一瓢饮里全都是平常心,无谓美丑。
世外桃源啊!单单一个人洗衣做饭在乡村过归隐生活,这浮躁如我,定是守不住那寂寞空虚冷。不过这里的乡间,实在是太清新了!单单这一片绿色,就在心里变的十足清澈。还有这美食美景美女,一脸天然呆、内心白,悠闲自然的状态,还有农家乐、草木青,哎哟,真心是奢望啊!8.5
我承认我是想来搜做法总结的 T T
自己也是越来越喜欢乡下,越来越对爸妈种田的方式感兴趣……但,怎么说呢,时代的大潮并不能容纳年轻人对于乡村的喜爱。两个乡下是完全不同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