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

周恩来

剧情片中国大陆1992

主演:王铁成郑小娟张云立陈惠良蓝天野王卫国张艳丽卢奇顾岚林艺刘怀正高长利郭法曾于是之赵箭李维新王庚李雪红苏政王希钟黎继明辛静刘群王慧源郑振瑶刘锡田张安安吴若甫

导演:丁荫楠

剧照

周恩来 剧照 NO.1 周恩来 剧照 NO.2 周恩来 剧照 NO.3 周恩来 剧照 NO.4 周恩来 剧照 NO.5 周恩来 剧照 NO.6 周恩来 剧照 NO.13 周恩来 剧照 NO.14 周恩来 剧照 NO.15 周恩来 剧照 NO.16 周恩来 剧照 NO.17 周恩来 剧照 NO.18 周恩来 剧照 NO.19 周恩来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44

详细剧情

红卫兵在全国掀起的极左运动令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王铁成 饰)忧心忡忡,周恩来在国家危局中挺身而出,维护贺龙、陈毅等老同志、老战友。为了保证国家建设周恩来力促鞍钢恢复生产。1966年邢台地震,他赶赴一线督促重建。七十年代中美开始了多个层面的接触,周恩来会见基辛格,在接见美乒代表队时笑谈嬉皮士,促进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1971年,周恩来着力粉碎了林彪团伙颠覆国家的阴谋。长期的高强度工作,令周恩来身体每况愈下,体内查出了癌细胞。周恩来带病回到老区延安探访,当地民众贫穷的生活令他无法释怀,指派北京专家帮助延安脱贫。四人帮的活动日益猖獗,周恩来力主邓小平、叶剑英回到重要岗位,与四人帮继续周旋斗争……

长篇影评

1 ) 晚了多年的评论——兼杠一下道具工作

1994年的一个夏天,村里来了电影放映队。大队早就在大喇叭里通知了,放映电影《周恩来》。天黑后马上要开演了,碰巧又停电了。放映队也不慌张,立即架上发电机。就着旁边柴油机的声音,我模模糊糊地对着银幕看起来电影。

片头

画面不断晃动,音箱出来的声音也听不清楚,似乎是“打到敬东” 。看了五分钟突然电影停了,原来是来电了。我再没耐心等待换好电源,跑掉了。

造反、打倒贺龙的人在满街跑

第二天,爷爷跟我说起这事:“你看完了没有?挺好看的”。我还问爷爷:“开头喊的是什么?”

再次观看已是十多年后,拜网络所赐,下载了此片,一口气看完。

其实我平时对党史书籍也翻看很多,一些剧情也知晓,但观看的时候还是被剧情深深吸引。

许多场景都是实地拍摄,演员也是现场录制的声音。还有很多镜头里用中远景表现一套生活的完整动作过程,以及大礼堂中大批红卫兵震天动地的吼叫,都给人一种纪录片似的真实感。

江青接见红卫兵
批判陈毅的大会,手举红宝书的动作非常一致
有人高举红旗,要陈毅低头认罪,周总理站出来力阻

邢台地震后老乡的悲痛,延安地委领导的壮志,和总理面对薛明时的无奈,一次次戳中泪点。

邢台地震中,周总理慰问受灾老乡
周总理与延安地委的领导约定,要让延安粮食翻一番。

应该说,本片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庞大场面的控制。躁动的造反人群,中央机关所用的车辆,都已堪称绝响。现在已经没有群演能表现这种镜头了,也没有可能去大会堂新华门实际取景拍摄了。

国庆二十五周年招待会,这大场面
延安人民抬周总理的吉普车
毛主席南巡讲话
毛主席返回北京,副主席已经慌了吧......
中间是一排的大红旗,看着真壮观

电影,我这么多年反复看了十几遍,看到一些地方觉得还是不够完美。

第一,剪辑过于生硬。段落分割有些突兀,甚至有些镜头还没交代清楚就没了;

第二是技术条件所限,有部分夜间取景偏黑,对比也不强,看起来有点吃力;

第三有点意思。本片大概是国内仅有的,动用了民航的“三叉戟”飞机进行拍摄的影片。也许拍摄时间过长,协调困难(?)片子里林彪把“三叉戟”调到山海关机场,降落的镜头,那其实是一架苏联进口的图-154客机。

林彪(其实应该是林办)调动的256号专机降落在山海关机场。其实这是一架苏联的图-154,从两侧主起落架上的大鼓包就可以识别出来,而且这个拍摄地点,极有可能是北京南苑机场。
林彪(其实应该是林办)调动的256号专机降落在山海关机场。苏联图-154,甚至包括图波列夫一些其他的军机民机,主起落架都是带有大鼓包的,术语叫“起落架短舱”。

两机外观很相似,都是尾吊三发发动机。但是细节不同之处在于,图-154的主起落架位于机翼下方的独立短舱内,术语叫“起落架短舱”,主起落架向后折叠收起。从外观上看,机翼这里多了一个豆荚形状的大鼓包。而“三叉戟”的主起落架虽然也在机翼下方,却没有起落架短舱。它向内折叠收起,整个机翼看起来很干净。另外图-154的垂直尾翼前面顶端安装有一个明显突出的尖锥,而“三叉戟”这一部件并不明显突出,虽然也是有一点尖的。

下面贴几个这两种客机的照片。

这是一架图-154客机,主翼有起落架短舱,垂尾顶端有一明显突出的尖锥

这是一架图-154客机的后视图,也可看到主翼有起落架短舱

这是中国民航使用的“三叉戟”2E,主翼下没有起落架短舱。垂尾上方尖锥不很大。

这是一架“三叉戟”的前视图,主翼下没有起落架短舱。

其实这两种客机在中国民航都是使用过的。外观上不注意细节的话,也确实会混淆成一种。

以下继续谈论电影。

电影里,转过头,林彪乘坐256号专机要强行起飞了。这时的飞机才是真正的“三叉戟”。注意,垂直尾翼前面顶端没有很明显的向前突出的尖椎。

电影表现林彪座机强行起飞时,那真正是“三叉戟”在滑行。可是马上一转,飞机起飞的正面镜头,清晰可见翼下各有一台发动机。这既不是“三叉戟”也不是图-154了......片尾鸣谢了国航公司,这有可能是国航的一架波音757。因为当时国航引进的737,它的发动机短舱直径是没有这么大的。

仍然是真正的“三叉戟”,准备起飞。刚刚上面表现专机降落山海关机场的镜头,跟这个不一样,这个飞机没有“起落架短舱”。
256号专机起飞爬升。妈呀这翼下的俩大发动机......结合拍摄当时时间看,这应该是一架国航的波音757。不过@北京自在人对我说,当时只有南航引进了757,也许是借用了吧。

如果说摄制组可以协调使用,或说准许拍摄“三叉戟”了。道具组也应该是了解这个情况的,可事实却不是这样。表现林彪座机飞行中和迫降时的模型,十足是照着图-154来制作的。

到了表现256号专机迫降失败而爆炸的时候,用的是模型。注意垂尾顶端明显突出的尖椎,这是图-154的标志。道具组究竟是参照什么飞机制作的模型,我已然是不能想象了。莫非九一三事件在中国极为轰动,妇孺皆知,就只是给大家普及了一个地名“温都尔汗”?
爆炸瞬间,草有点稀

(我的订正:尖锥其实并不明显尖锐,应该确实是“三叉戟”样式的尖锥。但机身确实是图-154机型,比“三叉戟”要显得长一些)

(我的订正:“三叉戟”的尖锥。是我错了...........)

但是,电影中后来周恩来去长沙,所登专机是“三叉戟”,真正起飞的也是“三叉戟”,甚至远景里展现爬升的都是“三叉戟”。

周总理准备去长沙,真正的专机再次出动。
“三叉戟”并不高,那个时候的民航客机普遍都不高。
“三叉戟”在爬升。我觉得导演可能是想把“三叉戟”最出彩的镜头,留给正面人物。

既然摄制组可以接触到处于适航状态的“三叉戟”,那么对于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进行区别对待,我觉得导演可能是想把“三叉戟”最出彩的镜头,留给正面人物。我宁愿相信导演是这么想的。

实际上,在2001年夏季至2002年,仍然有至少一架“三叉戟”在北京房山地区反复进行飞行,且高度很低,这是我朋友亲眼所见的。

关于飞机,还有两处。周总理乘坐空军直升机到邢台地震灾区视察,实际上是坐的直-5。因为空军早已退役,没有可飞的了。电影里用了从苏联进口的米-8。

而林立果传达手令的镜头,原因也同此。

还要多说一个跑题的话。早些年有一部电影《冰河死亡线》,讲述黄河凌汛期一艘渔船载着四十多人被困在冰面上,空军出动直升机进行救援的故事。当年空军动用的也是直-5,在电影拍摄时使用了米-8。

周总理乘空军直升机降落在邢台。原型是直-5,大圆鼻子。因为早已退役,没有在航的飞机了,改成苏联进口的米-8。多说一句,汶川地震时期,米-8的飞行身影很是深入人心的。
林立果的手令传达,拍摄时也是米-8。

真实照片,周总理在邢台地震后前去视察。

直-5直升机

当然,每部电影都有很多问题。但是瑕不掩瑜,至少,那些驰骋的大红旗,个个都是真家伙,也许不是防弹型的,但却是国车里的巅峰出演。

雨中的专车群,这些方头家伙。
周总理乘坐大红旗轿车来到西郊机场,准备登机去长沙。
大红旗的标志,向前!向前!
周总理和陈毅的大红旗专车。
周总理乘坐专车参加贺龙元帅的骨灰安放仪式,专车驶进八宝山革命公墓
周总理乘坐专车参加贺龙元帅的骨灰安放仪式,专车驶进八宝山革命公墓

扯了这么多角落里的细节,其实每当提起这部电影,脑海中自然出现的首先是总理的人格魅力。他的精神永远感染着每个人,每个人观影时都有极强的代入感。拍摄者如是,观看者也是。

延安人民抬周总理的吉普车
周总理出席国庆二十五周年招待会
周总理乘坐专车参加贺龙元帅的骨灰安放仪式
1975年1月,周总理主持召开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关于这些看到的道具小问题,丝毫不影响我对这部电影的喜爱,瑕不掩瑜。

也曾经从各个方面了解到许多批评的声音。对于周恩来,对于毛泽东,以及整个执政党。我觉得,治大国如烹小鲜,分寸把握是很要技艺的。周总理的领导艺术,电影里表现出来了一些,但是还远远不够。波罗申科倒是一个“西方典范”式的人物,可他的国家成了什么样子。继任的是个喜剧演员,现在整个乌克兰都是个喜剧……此话不再细说。往往,有些人觉得外国的月亮圆,自家的菜地长糟糠,这种心态,成不了气候。我不觉得我们国家非常完美,她还需要不断依靠大家努力,发奋图强。我同样不觉得大洋彼岸就是什么“天堂”。2020年了,一场疫情过来,西方都暴露了吧。

在1994年,我尽管只看了五六分钟这部电影,随后,却已经在一个笔记本上写下这样一句话:“我最喜爱的人——周恩来”。

嗯,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依然离总理这种伟大人格差得很远很远,很远很远。

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依然喜爱他。

2 ) 鞠躬尽瘁,大道不孤

4.5

看得热泪盈眶!

那个时代的领导人,那个时代的革命者,那个时代的共产党人,这真叫人敬佩!

什么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什么叫舍生忘死,为国为民?

就是我们的总理!

人民总理为人民,周总理,一个让人心中燃起温暖的名字!

如果说毛主席是一把剑,一把划开五千年历史阴霾的利剑,那么周总理则是这把剑的剑鞘!

从共产党成立之初,当红军长征,国共合作,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共产党在夺取政权的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周总理的身影,而且,周扮演者极为关键的角色,可以说周在在我党无数次生死存亡的时刻都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然后是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因为政治运动带来的极端破坏,中国的社会建设和发展几乎停滞,需求社会精英遭到迫害,甚至惨死!而这漫长的黑暗时期,幸而有一位仁义的周总理,他竭尽全力地保护那些历史的功臣,保护那些无辜受牵连的人;同时,兢兢业业地管理国家经济建设,保持最起码得经济发展基础;

正是因为周总理的努力,才有了改革开放时的有生力量,国家的命运还没有断送,国家的人才并没消失殆尽,国家的经济还有一个大体的基础,改革开放才有一定的基础;

回望那个错乱颠簸的年代,我们应该感到庆幸,庆幸生在了现在这样和平安稳的年代,庆幸当年的政治运动已经结束,庆幸文化大革命的恶果软着陆了,它没有完成更恶劣的后果;

而这其中所有的善果,究其原因,我们都可以看到周总理的身影!

斯人已逝,作为国家的后来人,当以前人的气节与魄力为指引,努力为中国的发展奉献一份力气!

3 ) 我以为我不会哭

  周一一早就看到新闻,说紫光影城举办“丁荫楠电影周”,丁导和王伯伯都慧去参加开幕式,下午还要放映《周恩来》,很高兴。其实原本也没想去看,因为要上班,但新闻上说,虽然是重映,但他还是在乎票房。忽然觉得他这个大导演颇有些理想主义,因为我感觉,只依靠市场的话,对票房是不能有奢望的。但出于对理想主义的敬礼和悼念,我决定前去捧场。

  因为不到时间,放映厅不开门,我们于是坐在门口等。一位衣着较为褴褛的老人也坐在那里,据永辉他们早来的人说,他比我们来的还早。一直只有我们五个人和那位老人,我们开玩笑的说:不会是我们的包场吧!虽然在意料之中,但还是难免有些失望。
  快到一点钟了,门终于开了,我们五个和那位老人进去坐下,随后又来了一位老太太,一个年轻女子,一个年轻男子,一对夫妻或者情侣,还有三个结伴来的男人,一共十四个人,虽然不多,但在这个四五十座的小厅里看着也不甚寥落。放映前大家都在说话聊天,放映开始,就安静下来。

  这是我第二次在电影院里看这部片子,上次还是十四年前她刚拍出来时,由学校组织去看的。那会儿我上小学四年级,看完片子写观后感时写了一句“人们没有想到的是,周总理又完整无缺的出现在国庆招待会上”……这个“完整无缺”至今仍是我的笑柄。
  那以后,我虽然没有再在电影院里看过这部片子,但我先是用录音机录下了电视上播出时的声音,然后买到了电影光盘,再然后买到了较少剪辑的六集电视剧。反反复复的听过、看过不知道有多少遍,电影里总理的每一句话、每一个镜头都在我心里铭记。
  开演了,影像质量很差,银幕上很多老片子才会有的斑点和划痕,声音很大,大得有些刺耳,我们三个女孩不由自主地抬手堵住了耳朵——我们坐在第四排,所有观众里最靠前的一排。

  熟悉的影像一幕幕播过,文革的街巷、幽静的西山、无奈的送走贺帅、挺身保护陈老总、劝说鞍钢的造反派恢复生产、养女孙维世被迫害致死……还有就是邢台地震。
  据说这个地震的场面是拍电影时造出来的,然而我不得不说,真是太逼真了——镜头缓缓滑过,断壁残垣、狼藉满目,满身灰土、抄手挎着包袱、神情悲戚惊恐的老乡……一架小小的直升飞机从天而降,卷着巨大的沙尘,轰鸣着停在废墟环围的一片小空场上,直升机没有停稳,机舱门放下的小梯子上走出的竟是总理——周总理!刚被巨大灾难突袭的人们潮水一样涌向总理……这场景,便应该是落入汪洋大海的人,见到救援船的情形吧……我甚至觉得那些灾区的人们是如此幸福,虽然屋塌了家毁了,但他们却不是覆巢下的卵,因为他们仍在大鸾羽翼的庇护之下。而如今呢,鸾鸟已经飞逝,谁还能迎着寒风带领我们振臂高呼:恢复生产,重建家园!谁还能?

  瞬间,泪下。

  我以为我不会哭。真的,我以为我不会再哭了,这片子我看了那么多次,台词都可以跟着一起念了,熟得不能再熟,怎么还会哭?可是眼泪就这么掉下来,止不住地掉下来。眼睁睁的看着他苦苦的支持,苦苦的煎熬,熬到老了,熬到瘦了,熬到病了——住进了305医院。
  他在北海边念老舍,胶片突然出了问题,没有声音了。全场哑静,等了足足几分钟,依然没有声音。我让靠过道坐着的小任去叫服务员,服务员赶紧到放映室去修,观众厅里活跃起来,我们几个说话,后面几个同来的男人也在说话。过了一会儿,片子修好了,刚好演到卫士小高给总理熨烫衣服的情节,后面有个男人说:“他(指小高)还什么都干啊!”后来大兮说她听到的是“这也自己干啊!”
  当时厅内已经很安静了,大家都又开始看片子,只有那个男人说话,我心里不满,忍不住回头说了一句:哪来那么多话?片子继续演,演到总理接过小高递来的衣服,穿上后扎腰带,那男人又说了一句:这腰还挺细!我更生气了,提高声音加重语气回头又说了一遍:哪儿来那么多话啊?!
  安静了。

  七哭贺龙,那表情,绝对只有大师级的演员才能演得出来。你看着他,看着他的泪,看着他的抖,看着他溢着苦楚的眸……真恨不得把自己碾成灰碾成尘去换他,可是不能,他的痛你一分一毫也缓解不了,他的苦你一丝一缕也分担不了,只能这么看着,看着他一天一天被折磨,看着他一点一点被熬干……
  对着贺龙的遗孀,他说:看来,我的日子,也不多了……
  心窝子里的痛,不是一下一下针刺的痛,是四面八方压进来的痛,心被攥着的痛,痛到闷,闷到窒息。
  屏幕充盈着我的视野,我不断的想把身子往前一点,再往前一点,直到趴在了前排的椅背上。尽管我已经是最前一排,尽管我知道前面仅仅是个银幕,仅仅是个幻影,而我还是不由自主地想靠近他,近一点,再近一点……

  四届人大,病弱的他缓缓地登上了飞往长沙的飞机。主席半靠在床上,刚刚手术之后的总理坐在一把椅子上,字幕告诉我们,“两位伟人彻夜长谈”。我却不想去看。
  国庆二十五周年,干校那一段是我认为演得很好的。总理致祝酒辞时,阿姨打来电话,我说:“嘘——”然后举起手机对着银幕,总理正在说:“贵宾们,朋友们,同志们……”等总理说完那段,我才拿回手机,阿姨在电话那端感慨说:真好……
  我知道她会喜欢,因为她曾说过,这部片子是所有演晚年总理里最像的。

  没想到自己还会哭,但既然哭了,就哭吧。本来我就是爱哭的人,而对总理我更无需吝惜自己的眼泪。不要看、看不得的最后一吻,不要看、看不得的十里长街……我心疼,我难过,我痛!冷气过分充足的放映厅里,我一边瑟瑟发抖,一边由着自己痛哭流涕,由着自己哭到胃疼,由着自己在人都走光了之后开始嚎啕……
  我以为我不会哭,结果却哭得如此一榻糊涂。

鸾飞凤舞 记于2006.6

4 ) 泪奔了

当周总理抱病参加贺龙老总的骨灰安放仪式,向贺总的夫人薛明道歉自己没有保住贺老总,并说自己的时间也不长了,顿时泪奔!

为了国家的安定和党的事业发展,不顾自己的病情严重,飞到长沙向毛主席汇报领导班子人选,推荐邓小平复出,并和毛主席彻夜长谈。

病危期间进手术室之前,对前来看望他的邓小平,用尽力气给予高度评价,病危之际仍不忘给自己的老战友鼓励肯定和支持!

我们伟大的总理啊!心里永远装着国家和党的事业,想着别人,自己累到了病倒了却不在意,鞠躬尽瘁,为国家为人民操碎了心用尽了力!这样的总理,人民怀念,永垂不朽万古长青!

5 ) 一些关于本片拍摄、选角、服化道的轶事趣闻

看到有位朋友吐槽了影片的飞机问题。这个说实话真是很小的瑕疵了。

这部电影的道具,可以说是变态级别的。

中南海,大会堂,305医院,都是实地拍摄,据说杨德中同志给了很大方便。

专列车厢,从铁路部门要出了原件,在东五环的环形铁路拍的。车厢是五六十年代东德送的。

开头的车里看外面造反派折腾,是在成贤街拍的,就是雍和宫西边那条胡同,里边不是国家重点文保(国子监、孔庙)就是大宅门。剧组真材实料一层盖一层地糊了整条街的大字报。

王铁成身上的中山装,部分镜头是原件(卫士长的收藏)。总理晚年身高据说169,王身高172,穿上很合身,一掏口袋,居然摸出块手帕。

王那时已经移民香港了好像,为这个片回来吃利尿药减肥,拼了半条命。

张克瑶(晚年毛泽东最好扮演者没有之一。中年最好的是唐国强,《长征》电影/电视剧两个版,《张思德》,壮年最好的是古月《大决战》系列)身上的毛巾浴袍,原件(湖南省委招待所的收藏)。张晚年瘦,浴袍里穿个羽绒背心。

本来想请古月演主席,古当时在拍大决战(国家重点工程),八一厂不放人,只好找退隐并且患病的张克瑶。张当年演《白求恩——一个英雄的成长》化妆失败,恶评很多,从此心灰意冷不再演主席,而且中了风,是导演力邀他出山的。张形象不如古月接近毛,但是病容加上表演功力,其实某些方面更神似(类似唐国强的《长征》)。

影片中1971年总理汇报同基辛格会谈的情况

影片中74年总理去长沙见主席

高级摄影机八一厂也不借,最后据说是剧组自己找的渠道。

剧组经费很紧,国家没怎么出钱。那段时期大决战才是重点工程。剧组四处找钱,在某地拍摄,连宾馆住不起,最后住到附近一个监狱的招待所去了。

找不到演林彪的演员,来了个毛遂自荐的,导演一看,你不像林彪像徐向前,于是那人就留下来演了徐帅(电影版只有一晃而过的一个镜头)。包括乔冠华这种只有一两秒的无台词酱油角色,演员也尽量选得像本人。

最后林彪是剧组里化妆师王希钟演的。为这个把建国前就出道的中国电影化妆师太级别的颜碧君请出来给林彪化妆,然后林彪再给总理化,剧组感觉怪怪的。

(补一张图)

演叶帅的张云立是三几年上海滩红星张翼的儿子,和晚年叶帅很像,年轻时候也帅的很,《红日》里给张灵甫拿望远镜的副官就是他演的。

总理办公室,道具组照着文物画册复刻了福建军民用击落的美军飞机做的笔筒,和一堆人签过字的造总理反的大字报(那时期凡是进过西花厅的,上到叶帅康老谢部长,下到司机厨师警卫员,全签字了)。身边人儿一看,回办公室把原件拿出来,你们用吧。

(补图)

周看到孙案卷宗,拉开抽屉按铃叫人,一排十多个按纽,分别连着秘书警卫司机等人员,电铃是原件。

菊香书屋的线装书全在中央档案馆封存了,没法弄出来,只好去琉璃厂租了几架子书代替,但是沙发落地灯是原件。大字本马列这些细节也都做到了。

主席南巡见各地干部,贺龙骨灰安放,这些镜头里各地党政军领导都不是群演(气质不成),找的离休老干部(极个别是专业演员),车子也基本当年的款。

在西花厅拍片,邓大姐就住在隔壁。后来和剧组见面,对演她的演员说,看看咱俩谁更像。

很多台词都是按照回忆录用的原话。

总理在延安请县委书记土金璋吃饭喝酒,把拍摄时候已经是地委书记的土找来染了头发演他自己。土哪会演戏?看着王铁成想起当年眼泪就下来了,一遍过。

延安吉普车陷泥地据说是拍摄期间小意外,就喊老乡来抬车,据说是听说抬总理,来了一堆乡亲,王铁成坐车里就开窗户招手,给拍下来了。

在中南海雪中散步,据说也是拍着拍着突然下起鹅毛大雪了。

长沙见主席,问候完弯腰按按主席小腿是否浮肿,这种细节,是其他同类题材八辈子也做不到的。

国庆招待会,据说印了当年的酒标烟盒。总理董老叶帅一出场,群演集体进入癫狂如当年,剧组也进戏了,结果忘记拍与会人员面部特写了,只好事后补。

导演认为细节不够完美的只有一两个镜头。卫士长一般不坐副驾驶而是和总理一同坐后排,身子斜着当保护。但是补拍难度太大只好作罢。

所有的单位听说拍总理,都给开了最大程度的绿灯,剧组基本横行大陆,想拍哪就拍哪,想在哪拍就在哪拍。只有好像长沙一个部队单位,有座苏式老楼很有时代感,剧组想取个外景都坚决不答应,见到剧组就出来驱赶,只好作罢。

剧组路过中原某地,当地有段路修得有问题,一刹车就翻。于是当地有了个产业,路边埋伏好,见有车过来就突然出现,车翻了,自然有人出来收抬车费,有关部门过来收庄稼损失费(也许还有更恶劣的行为)。王铁成的车也翻了,断了肋骨。结果当地人一看是拍总理的,不敢玩了。

片尾特别感谢国航,是因为国航的总裁,跟了总理多年,一句话把剧组去日内瓦拍外景的机票给免单了。

————

补充一点,这个片子里,李德生同志、杨德中同志作为高级军官,穿65式军装,都是按惯例不扎外腰带的。

再看看《历史转折中的xxx》,耿飙贵为中联部长,带兵进驻广播电台,跟个战士一样扎条武装带,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6 ) 精神永存

许久没看老电影了,没有字幕,那些有年代感的表达有些费解。

影片的历史情节总体上看还是较为真实的,尽管将时间架构在文革如火如荼的阶段,但为了尽量全面地表现总理形象,仍然特意使用了插叙手法,将巴黎求学、南昌起义、鞍钢生产、邢台大地震、中美建交等片段穿插其中,个人命运与历史的波澜壮阔交织在一起,展现了总理传奇而操劳的一生。

和当下戏剧影视表演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验主义”为主不同,那个年代的表演更像是布莱希特的“表现派”,人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具有很强的“镜头感”,人物的表演痕迹很重。比如为了表现总理在思考,一定要让总理突然扭过头去,眉头一皱,这种人物心理外化型的表演虽然有“脸谱化”的嫌疑,但在历史剧中,确实无可指摘。

原以为影片中会避免直接出现主席的形象,但总归来说,主席的几次出现确实是情节脉络所必不可少的。

其中有个镜头甚为有趣。

主席在火车上请众干部“喝茶”

主席在火车上请众干部“喝茶”这个镜头,莫名令人联想到《让子弹飞》开头的“大风起兮云飞扬”。主席前脚说:我就不相信我们的军队能造反。后脚镜头一转,黑魆魆的山洞里几个人围着沙盘密谋炸掉主席的车列。(谋害主席可还行?!)

主席的台词也有些令人忍俊不禁,比如“有的人说我的话,一句顶一万句?屁话,一句就是一句。其实他一句都没听进去。”再如“你们不要搞‘’四人帮’,四个人搞在一起,不好。”…

影片快要结束时,泪眼朦胧中,忽然想起小学时的一个男生,在全班面前朗诵《十里长街送总理》这首诗,读完后哭倒在自己的座位上,老师也不知道该怎么安慰了。

最近,好像越来越多的人在怀念那个风云际会、枭雄争霸的年代,但我想,也许我们真正怀念的,是那个人人都怀抱着开创基业的豪情壮志的年代,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之下,流淌着的是真实的青春、真正的热情。这种精神是跨越时代,也无关国别的,具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使一个九零后的小男孩也会为伟大的消逝而痛哭失声。

“但是台湾的回归,总是有这么一天的吧?”

会的,会有这么一天的。

7 ) 逆光中的玉石

将《逆光》作为方法的政治修辞,开片即揭示了一种由内向外的决然大胆的史诗视角。

红黄绿,黑白灰的配色,貌似浓墨重彩,又刻意简洁明快。在广角全景和特写凝视的反差对比基础上,有效地调用纪实素材和多媒体素材,貌似新闻简报(剪报)断章式的情节和层层插入嵌套的蒙太奇,几乎不漏空隙地实现了全景式缝合,不仅打破了线性的时间观,有机地拼贴而形成散点式写实长卷;更有意识地提供出多元坐标的开放式观看(评判)平台,以藏头去尾点到为止的笔法,将抽象历史观呈现为点线面相互关联的具象世界观,从而在写实写真的形式中承接了太史公式纪传体的史书传统。

基于内在视角,以个体形象侧写时代群像,超越主客观二分地用个人情感经验稀释脸谱化的意识形态标签。美国嬉皮士越过基辛格问道周恩来的段落可谓神来之笔,可惜《阿甘正传》没有回应。干校的李维新和几名护士等杜撰的角色,融洽地贯穿于真实历史的叙述进程中,润色出改革时期新时代文学的小说气质,所呼应出的可比《阿拉伯的劳伦斯》等世界电影的大片风貌,第五代显然力不能及。

以灾难和葬礼作为结构的危机叙事,将历史事件模型化,将历史经历建筑化,将遗容(病容)肖像和诸多经典(美术、戏剧、音乐)作品编奏为症候式的视听交响,建构起一曲响彻而横贯于从四五延续至今的时代奏鸣。

三小时的鸿篇巨制在各方面均做足了精雕细琢,几乎是中国影坛唯一的纪念碑,与其说是伟人传记,不如说是借电影为媒介投射于伟人的幽灵内部,以伟人为第一人称,见证一个旧时代的葬礼和一个新时代的迷茫。片头和片尾两组车窗外途经广场的移动画面,所囊括的是百年中国不得安息的动荡。在影片中段(下集开篇)的一个广角仰拍镜头中,当结束对为迎接尼克松访华而排练的军乐队时,《美丽的阿美利坚》乐声缓缓响起,总理忽然停下脚步回头望去,转身脚步迟缓,略做沉思,乐曲声一直延续到褶皱的放映厅幕布(尼克松访华纪实),反打镜头中,他看着银幕中的自己,特写中眼神疲惫而沧桑,放映机投射在他身后投射着闪烁的逆光,他衰老的容颜如同伦勃朗描绘的肖像画,七分光明,三分昏暗,如同20世纪的中国,一块在逆光中被挖掘的混沌而挣扎的玉石。

8 ) 周恩来的一生

早期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中期坚决拥护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后期爱民如子的好总理。他的一生充满了睿智、果敢、英勇、慈祥!他,生为人民,在离去的那一刻,心中牵挂的还是人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激荡了多少代的中国人奋勇前进。他的一生是光荣的,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所以,我们要向周总理学习,学习他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学习他高贵的品格。

短评

虽然手法很老,但是细节很赞,也看得出是平心静气不取巧的作品。拍者用心,观者自然也尊敬。希望有生之年可以看更多党内斗争的片子……

7分钟前
  • 劲草
  • 力荐

看这部片子根本分不清哪些是史料哪些是再拍...

11分钟前
  • Lcy
  • 推荐

文革中的周恩来。开场三分钟妙极,从车子里看见的局部,恰好暗示了本片的结构。写人仍是从二三事原则,以小见大的典型报告文学路子;段落大都点到为止,闪回较多,感性而破碎。当然这种片子今天无论如何也审不过了,反派们戏份真的不少。视觉结构上很强调门窗台阶的权力空间,颇有看[雍正]的感觉

16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学校组织的,当时老师们都哭了

19分钟前
  • 千寻亿选
  • 推荐

(7/10)当年的经典片子,也就那个时代氛围允许拍了。

22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建国60多年来,国际战略方向一直没有脱离他设立的框架。

25分钟前
  • 朔风
  • 推荐

周总理呀周总理,你可知道,你的人民想念你——你的人民想念你!

27分钟前
  • 悟空&憨豆
  • 力荐

虽然被剪辑的七零八落,但对比二十年后的今天,当时的创作勇气仍是石破天惊

31分钟前
  • L
  • 力荐

我在看这部影片的时候,完全忘记了是在看故事片,身心完全置入到情境当中。特别是王铁成扮演的周总理,浑然天成,达到了神与魂的一致,所有观众被深深感染,人民的好总理的形象成功地再现。我记得整个影院里一片悲声。这是中国电影史上再现领袖人物最为成功的故事片,我认为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34分钟前
  • small脉望
  • 力荐

1、就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来说,根本就还没到拼智商的时候。同样的,就目前国内电影的质量,大多数导演根本还没有抱怨制度的水平或资历。2、至少从这片子的尺度来看,国内导演抱怨的审查问题基本都是个人水平问题,制度成了失败的借口。

38分钟前
  • 西四小二
  • 推荐

太像了……太像了……到了一种甚至无法分清是电影还是纪录片的地步……王铁成的演技真的是震撼,一举一动、容貌神态举止语气步伐气度,没有一丝不是周总理本人,哭得撕心裂肺……

39分钟前
  • 那时花开
  • 力荐

当周去世后,妻子邓亲吻他的嘴唇做遗体告别时我痛哭流涕~

44分钟前
  • 游牧人·芳汀
  • 还行

一朝开济老臣心,十里长街送总理

48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无论怎么黑总理,无论别人说什么,他对他的国家和民族对得起这八个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生学习……请您安息吧

53分钟前
  • 对儿勾
  • 力荐

我小时候看过这部电影,非常震撼,片头音乐沉重,悲怆而压抑,影片一开始就是在那疯狂的年代,周总理就像一艘满是窟窿的破船上的大副,心力交瘁硬撑着。这样的片子,2018年是拍不了了!

54分钟前
  • 海扬尘
  • 力荐

拍摄于90年代初,主旨理所当然是反对dongluan,听说当时树上某只鸟给予了方便,未尝没有拿周自比之意。片子极有诚意,大量真人真物件出镜,特型演员发挥了得,纪录片气质爆棚。另,实诚到自相矛盾的地方也保留下了,前面说延安困难是因为政策,后面却又指出农业条件、农田水利等现实问题,还提了一嘴翻一番在全国也偏低,让人不禁想到“春风”之后贫富差距更甚。

55分钟前
  • 申酌长怀
  • 力荐

加里.奥德曼的"丘吉尔",在王铁成的"周恩来"面前,绝对是小巫见大巫了。丁荫楠擅长人物传记片,他将故事范围缩小至总理的最后十年,由不同时空推进,主题与事件即可独立成章,也能根据人物视点串成一条脉络。好的传记电影正是这么做的,找到人物生命中的一个或两个时刻(两个可以辩证看),而不是全部。王铁成也运用他多年的修炼,掌握好了所有节拍、动作跟腔调,化妆亦功不可没,先有形似,再追求神似。这片其实还有一版250分钟六集电视版,方可见全貌。

57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在豆瓣目前对主旋律电影莫名的普遍低分的情况下,这部92年的旧作上8分可能说明了两点,一是片子确实拍的好,二是早年的豆瓣们打分还比较中肯。150分钟片长里有着太多的内容,烈士遗孤总理义女孙维世的惨死,对贺老总“待到平稳我去西山接你”,对延安地委干部“五年粮食产量翻一翻,只要我不死就回来看你们”,太平湖边问随从“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今天是老舍先生投湖的忌日”。来不及,做不完,办不成,可还是心甘情愿耗尽了自己的生命。质朴和克制的表演,就如总理在贺老总骨灰前那将哭未哭,强忍嘴角抽泣一样,蕴含了深情,汹涌着历史的磅礴。一部遗珠,在学习强国等你。

1小时前
  • 赵卫峰
  • 力荐

这电影严肃悲愤到了境界,好像在啼哭,中国传记片翘楚。

1小时前
  • bird
  • 推荐

十三四岁看这部片子的时候一度哭到感冒,周总理是我整个少年时代最敬佩与爱戴的人之一 (另外还有鲁迅,杜甫和岳飞,不得不说小时候真的很刚)

1小时前
  • ez jn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