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那些日子里,我经历了每一个年轻人都经历过的事情,当时我总觉得,没有人会真正的理解这些属于我们年轻人的事情,后来我错了,因为所有人都曾年轻过。”
01能困住我们的只有悲伤
做过很多美好的梦,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某些时候,我们觉得整个城市都是我们的,就好像这一切都能天长地久,可事实上我们根本不知道以后是怎么样。
张弛有个快要散架的乐队,是个怀才不遇的文艺青年,透着忧郁。在一天早上,晨晨和他分手了。偶然的机会,认识了李欣的男友拉拉,拉拉的梦想是成为歌手,一切似乎不谋而合。
晨晨准备将新朋友拉拉介绍给搞乐队的前男友张弛。三个人喝酒唱歌,尽情狂欢,只有拉拉不知道,那个晚上,李欣是从出狱的阿西那里回来的。一切都似乎没变,但一切又都在悄悄改变着。拉拉第一次有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危机感。
“咱俩好多久了?”
“咱俩还能好多久?”
这是拉拉选择和李欣分手之前最后的发问,透着无奈,有一种燃烧过的灰烬质感。从拉拉第一次约李欣看电影时整理发型的小动作开始,谁也不会怀疑拉拉对李欣的真情,只是太多真相吞噬着真情。
02人总有那么一些时候,有点“反社会”
青年们的空虚和消极,杂糅在90年代上海的沉静气息里面。
网络并没有普及,通讯也不那么发达,一些年轻人在一起迷茫困惑,精力和空闲无处发泄。总是想着在青春里搞点什么,轰轰烈烈一下,不一样一下,这或许是每一代人正经历年轻时所想的事吧。
可怎么证明自己的年轻呢。
阿西为了保护李欣,帮她出气,意外导致告密的班干部身亡,阿西进了监狱。
在那之后,李欣接受了新的爱情,爱情原本是美好的,不幸在于,这段感情凌驾于背叛之上。
一切都在阿西出狱之后悄悄改变了。
03幻觉是根治不了的后遗症
后来李欣说,如果不是因为入狱,阿西和自己早就散了。这段感情里面,本来就充斥着不甘心,义气,暴力,掠夺。
但如果压根没有阿西存在过,拉拉是会和自己一直走下去的,李欣和拉拉之间永远隔着阿西做屏障。谁都无法真正坦白,安宁。
这其中还关乎两个男人之间的较量。
拉拉知道李欣一直放不下阿西,所以看起来不那么“反社会”的拉拉最后捅死了阿西,结局肯定是入狱。
对于李欣,这两个曾爱自己的男人,一个先过失杀人入狱再死去,另一个先提分手随后杀人再入狱。
这段感情里,谁是施暴者,谁又是受害者呢,其实每个人都是感情的囚徒,想要获得自由,可那自由太奢侈了。
李欣觉得,这一切都是自己的错。
影片结尾,李欣说“我整个人都锈了。这就像穿了20年的衣裳,该换了。”
在这座城市待了那么久,从来没有离开过的李欣,终于决定要离开了。
“很多以前觉得轰轰烈烈的事情,现在想起来却是那么平淡,其实生活没有变,而是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变了,我们开始学着回过头来看自己,看自己做过的事情。”
年轻的我们,以为自己的青春是热烈的,唯一的,别人不能理解的,但事实是青春是每一个人的。
片尾是李欣另一段幻觉,也是美好的梦。所有人都在,也都没有变老,身边依偎的小男孩,名字叫拉拉。
二零二零,大年初三。
整个春节被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笼罩,没有探亲,没有访友,没有聚会,大家都呆在家里不出门。
夜里凌晨三点,手机传来新闻,科比飞机坠毁,意外去世。
发生的一切感觉就像还在做梦。
二零二零,开始便是坠落。
.
呆在家关上窗帘,搜索一直想看的几部电影。
《南方车站的聚会》《阳光普照》《百日焰火》…全部找不到播放资源。
相关推荐里面看到了《周末情人》,很早以前看过。但看到娄烨和贾宏声的名字,决定再看一遍。
.
只有周末,才能见面
荒诞的白纸片
在城市的街道上肆意的飞
总能落在一个人的手上
命运就是这样被串联起来
为了你,真的可以不顾一切
打架、背叛、杀人、死亡
在一个暴雨的午后,离开
年轻人也有梦想,摇滚乐无法改变世界
但至少,是不是能够拯救自己
后来才发现,
只有在我们喝醉的那一刻
这个城市才是属于我们的
这个世界也是属于我们的
是啊,年轻真好啊。
可以不顾一切的爱,
爱的那么小心翼翼
入狱前塞进口袋的打火机
在最后就让它自己燃尽吧
死亡永远不是终点,遗忘才是
.
外面疫情播报的广播一直在循环
客厅里父母电视的声音开得很大声
手机开了通知的声音,等来等去也没有响
不知道为什么,挺想抽根烟的。
这个坠落着开始的二零二零,
一如坠落着开始的二零一九,
总令人痛苦,也总会烟消云散。
在“第六代”们第一部作品的序列中,周末情人与管虎导演的头发乱了有4着很多相似的地方,摇滚,以女性视角讲一帮男性的事情,主角的“毁灭”与结局中幻想的美好未来。但相较于头发乱了的MTV式只为了发泄一种情绪的影片,周末情人无疑有着更为成熟的作者策略,娄烨导演也将这种风格一以贯之,二男一女的经典“新浪潮”风叙事模式也成为他无法离开的电影方法。很荣幸的作为第9999个评价这部影片的人。
看得出来娄烨是有大野心的,他想做时代的见证者。
贾宏声的入狱和王志文的登台,像极了80/90两个十年之交的彼时,一些东西的戛然而止、和一些东西的继承及演变。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故事框架,很能说明创作者的敏锐。只是问题意识之外,能否分析得精准又是另一回事。比如,一个浪漫而鲁莽、一个愤怒而迷茫,从这些人物气质里溢出的尽是荷尔蒙,通过它我们甚至可以直接闻到创作者的表达欲。但荷尔蒙这种东西,并不属于所有年纪的人。这是年轻创作者的局限,也让作品的“见证性”不得不囿于一个过于狭窄的视角里——对于一部野心之作,这显然不够好。
但年轻同样意味着生猛。马晓晴说,就算贾宏声没进监狱,他们最后也会分开。如果这算是一次精神分析,那显然不止是对她一个人做的,问题是一旦上升到社会层面,超出仅仅需要个人去负责的范畴,任何类似的结论性的东西都会显得过于草率,毕竟代替一个时代作陈词的人多少会显得有些自大,更不要提这陈词的对错又是另外的一个问题。所以谨慎的创作者并不喜欢下结论,连以后的娄烨也是这样。结果就是,阴差阳错,我们不常看到如此直愣愣的表达,反而让它显得物以稀为贵,只是这“贵”不是在说什么话,而是在怎么说话上——单从审美上来说,它仍然有自己的价值。
更厉害的是在最后,这个93年拍的片子里,竟然出现了99年的镜头。这可不是总结陈词,而是预言了。对当时自己生活在其中的那个十年,娄烨也大胆到要去“指点”,但当局者迷的道理,他不会不知道,所以还是说得借着一身生猛才干得出这样不给自己台阶下的事啊。结果呢?穿上大红色T恤的王志文和开上豪车的一众人,现在看来,这个预言其实并不离谱。
于是我们看到,荷尔蒙与冷静的观察并不冲突,一个青涩但敏锐的创作者就此诞生了。
在一群职业和非职业的演员组成的边缘艺术青年的卡司中,王小帅就是那个最乡最没艺术气质的"艺术家",怎样的调度和切换都掩盖不了这一点,连他向马晓晴抛媚眼的俏皮动作都居然有冷场效果。
大概比《危情少女》圆熟周正,但又嫌四平八稳。时间拉到了当下,都市年轻人的躁狂,聚合在身体里,情感中,总有一腔的热血与苦闷不知该作哪些时髦的或标榜的发泄,亦或是表演。九十年代真合适出这类落魄艺术家,或者广义的迷茫青年。像他们所说的,不是社会不理解他们,而是他们不理解他们。过去的也就过去了,清醒的也不知道清醒个什么才好。似乎有了一些夏宫的雏形。(贾宏声出来时,有一刹那想起了《过春天》的孙阳)(里面讲的粤语都好烂唉)
集魔幻 恐怖 动作 黑帮 时尚 哲学 地下音乐 残酷青春 都市言情 女同 男同以及其他无数炫酷元素于一身的佳片!平均每隔三分钟就会出现一个笑点!虽然它是如此的屎但我还是必须再说一次,嫁人就得嫁王志文那样儿的!
你死我活的爱情,暧昧不明的城市,迷惑性的镜头,虽然剧情略单薄,但娄烨风格已显现。贾宏声的阴郁身影和王志文的摇滚范儿都让人印象深刻,至于王小帅还是当导演比较好。
即便伴随着穿帮,第一镜还是底气满满地在说:娄烨来了。被豆瓣骗了,以为拍在《危情少女》之后,还想说演唱会真酷,像在和不属于自己的土气表现主义告别。“后来我才慢慢明白,不是社会不理解我们,而是我们不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一个不算好的、和《美国风情画》有共性的本土年代群像。这片特好玩,渣资源的内嵌英字到了高潮戏会跟着节奏一起跳动。
娄烨早期作品,还显粗糙。那是一个不可复制的年代,空气中弥漫着利比多。我就是喜欢王志文,他年轻的样子太摇滚了!马晓晴好老相,《北京人在纽约》里演姜文的女儿,接受不能啊。
比坑爹恐怖片《危情少女》好太多了。城市电影,典型第六代却有着史诗气度。娄公子的语言很自觉(早在95年啊亲)。另外本片的叙事方式很有趣,旁白和叙事。音乐也不错。
2019-7-27重看;3.5;与《危情少女》连看特别有意义:“仿佛在做一个梦,分不清真假。”群像塑造与叙事合拢几乎可窥见xg时期的影子,我们是他们,他们亦是我们。频繁出现的上海地名依然诡异如异国,几乎架空的社会背景,在众声喧哗中拼凑出时代碎片;巴黎属于我们,这个城市属于我们,我们一起游荡在夜的黑暗中,然后被烈火吞噬,伤花怒放时期的天真和幻灭,以为可以天长地久,其实一无所有,并没有诗意的远方,唯有恒久的彷徨;游走长镜的不安,雨水冲刷的上海正处于重建的混乱之中,90年代最后的理想主义青年们如困兽地决绝告别。陈百强的歌声与《相伴到黎明》作为伴随时间流淌并渗入的元素,成为一种隐性的标识,而非后来许多作品为自诩90年代而强贴的标签。从一开始,娄烨的音乐品味就这么好,令人赞叹。王志文和贾宏声也太帅了。
娄烨的第一部长片,可明显看出许多手法还不成熟,不过娄式风格已经隐隐可见。真心觉得贾宏声特别帅,王志文也很帅但跟贾宏声一比我更希望贾宏声把他捅死 红色部队
现在看比较傻,但是那时候一定觉得很帅吧。每个时代的少年都有相同的苦闷、烦恼以及文艺腔调
王志文是上海人,娄烨也是上海人,这个片子某种程度上来说唤醒了我对80年代上海的记忆。影片一开场我就知道这是在上海拍的,马晓晴住的房子是石库门,贾宏声出狱的镜头路牌上写着”虹桥机场“,纸张飘的是外滩,贾宏声还听”东方广播电台的相伴到黎明“,高中时候我也听过。桌子上放着万宝路可口可乐…
上海的故事,一帮京片子在拍,总体还算不上讨厌。拍得节奏乱七八糟的,剪得也很一般。移动的略长的镜头还可以,挺有气势的。几个演员的表演使得片子加分。基本可以理解这片子的立意,可还是看得不胜其烦,加上感情纠结,让我最后只好去睡觉了。第N天中午吃饭才补上,结尾挺好玩,马晓晴一身肉让我笑了
所以这就是娄烨的底色吗 时代的雷雨在深景里 年轻人的情杀在浅景里
满怀激情 热爱电影 自古华山一条道 一条道走到黑的艺术青年娄烨
你们都曾年轻过,现在你们老了,只是太阳底下的迷惘,还流淌在新一代的年轻人身上。
"很多以前觉得轰轰烈烈的事情,现在想起来却是那么平淡。其实生活没有变,而是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变了。我们开始学着回过头来看自己,看自己做过的事情..."。故事在上海,却看起来很北京。讲述一个迷茫的时代,一群不被理解的异类,一段无的放矢的青春,一种过了今天不知明天又如何的生活。
无因的欲望,三角恋,大雨,撒谎的摄影机,娄电影的基本模型其实已经出来了,风格化的摄影也有明显在尝试的痕迹。只是故事实在弱爆,强抒情,适得其反。看在贾、王、马的面子上,勉强三星。
之后成为娄烨影像标签的电影语言在本作中即有成熟的表现,长镜头、手持摄像,混剪、「标签纪录」以及很多导演都喜欢的「雨的意象」在廿年后依旧令人激动,与其说是一代青年人的恋爱失败故事,不如说是90年代开始青年人「迷惘」的写照,从「愤怒」、到「失望」到「离开」,一代代人都在重复着同样的宿命,却无从答案,配乐和音乐主题非常符合当时的环境,较之当下烂俗导演们滥用「时代金曲」来媚俗和「情怀消费」如同云泥之别。
是娄烨的风格,镜头语言很有张力和质感。王志文唱摇滚好酷啊,贾宏声一如既往的帅,马晓晴真的就是那个年代的叛逆萝莉。喜欢里边伴着歌曲出现的画面。如果不是配音是原声是不是节奏更好一点?
娄烨处女作。三角恋、大雨、手持长镜头的风格已经确立。加上摇滚,确实有种惊世骇俗的另类。当然现在看就有些稚嫩可笑了。马晓晴、王志文与贾宏声这牛逼组合对于诠释这个故事再合适不过了。三星半。至此娄烨作品已补完。娄烨的每部电影都有一种山雨欲来的闷热压抑潮湿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