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米香米不香
这样穷苦的生活诠释了爱情另一种珍贵的方式。这与金钱,教育,名利无关。电影直击的是复杂而又纯粹的人性。整部片子幽蓝压抑的色调和拙乱的背景让人感觉沉重,然而正是置上了这样一个故事,才会惹人深思吧。
2 ) 说《米香》
撇去这部电影的获奖光环,我只想就我个人观点谈谈。
看了这部影片是在见到陶红本人之后的一天。我看她的片子真不多,但看完《米香》后,发现她是个很好的演员。
可能作为每一个女人,都会考虑到一生到底会和怎么样的一个人度过。米香是个普通女人,但她又有着平凡人的那份不普通。
驼子是用真爱打动了她,她曾经想过离开他,但一切一切都因真情而改写。日子真的是过出来的,她刚开始的时候真正知道自己不爱这个男人,毕竟大家都不是圣人,能实实在在撇去外在的人,不多。我有位朋友说,“也许,她当初没了那个孩子,是不是就不会选择驼子了?”我想也不不无道理,活在世上,总归不能脱离现实。米香这个女人却被真真切切的生活打动了。
米香就如我们身边活生生的周围人,有自私的冲动,有过诅咒你无法改变的事实,有被感动的时候,有发自内心去爱一个人,有经历过,有坚强过。
这并不是悲剧,学会成长和接受是每个人的必修课,当你是米香的时候,是否你也曾在无辜的日子里来回辗转,不懂如何驾驭自己。其实,经历就会懂得。当电影走到一大半的时候,我还总希望她能和大李能继续点什么,觉着电影中的“大李”是梦想,“驼子”则是现实,多数人放弃了梦想,向现实妥协。
我要说的是,米香没有输给现实。带着孩子和爹告别后,放下沉重的心情,重新上路。
因为这才是生活。
3 ) 什么样的人注定走什么样的路
又是小成本(具体成本我不知道,不过看起来应该花不了多少钱),矿井工人,女性与智残儿童的弱势群体,偏远山村,等一系列听着就是表现中国底层人民艰辛生活的影片。但觉得此片与曾经的盲山盲井有更多不同之处,少了很多过于写实,冷眼观看的的粗糙镜头,更多的则是对人物内心情感的一次次转变的细腻描绘,这可能也是本片是以女性视角来关注的原因所引导的。
影片的开始极其简洁的交代了事件的背景,也间接地说出了米香来到矿场的目的,就是利用“嫁死”为自己的傻儿子攒一笔钱,目标很明确,这也是故事发展的核心。影片围绕着这个线索的质的改变来展开。
片中的男主人公,王驼子,丑陋却善良。没结婚住在一起时,驼子很规矩,对米香更多的是试探,虽然这个人平时很低调,但就像他的工友们所说的,师傅精明着呢。这时的米香则是为了要结婚而尽力讨好驼子,饭菜全是按照驼子的喜好来做,说话也很讨巧,连替男人洗脚这等事都做得十分认真。表面和谐,却各自打着自己的算盘,没有真心。直到一次矿难米香惊慌失措的表现让驼子开始信任她,并提出了结婚,钱全部归米香管理,与此同时,驼子也把自己的真心交给了米香,在这之后的驼子除了晚上有点兽性大发,剩下就是对米香母子感情的一次次升级,最终把命都送给了他们。
米香的内心变化则有点像过山车,时上时下,不仅刺激了自己,更是刺痛了观众。米香受够了前夫的折磨,对世事大彻大悟后只剩下儿子这唯一能让她活下去的动力,所以她所做的一切也就是为了儿子。在选择嫁死的人选时,有一个是她真心喜欢的,大李,可以看出,两个人都有那个意思,但最终都妥协于现实,米香无视的从大李身旁走过则表明了她内心的坚决,大李在她结婚时站在人群与围墙之外,远远地看着,却让米香失神落魄,大李的死更是对米香重重地一击。她的转变也是从这时开始的。一是认为这次矿难跟她有关,二是真的看着生命消逝跟嘴上说说完全是两种概念,而且死的人是她心里真正喜欢的那个。当然驼子对她的好也在慢慢的打动她,让她安于自己的生活,最开始结婚的初衷也慢慢遗忘了。她的情感也从最开始的目的性驱使,到结婚后对驼子的厌恶,矿难的打击等使他安于现状,再到驼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儿子的失而复得使她对驼子充满了感激,到最后知道驼子隐瞒的病情时完全把驼子当成自己的男人转变为的爱,一波三折的变化,可以说把她已死的内心重新点燃并且狠狠地烧了一把。她也从最开始只为了拿嫁死的钱,变成了到最后什么都没要的这样一个结果。嫁,是为了钱,不要钱,是真的为了感情,或者可以说是一种内心上的自责与赎罪。
影片中的另一个人物,米香的同乡姐妹,出现的不明不白,对米香照顾有加,帮米香出主意,找男人,生活资助,金钱资助,感情资助,简直是那种愿意为了米香两肋插刀的主。但片中却并没有对她做过多的交代,只是米香扛不住时她就出现,不算突兀,但总感觉说不通。
影片总体的摄影与剪辑感觉并不是很好,完全是靠故事情节的波动与演员扎实的表现功底使得本片丰富起来的。开头几个交代故事背景的短接镜头简单的堆砌在一起,更像是没有内容的风景画,可一旦演员出现在画面中,效果就马上凸显出来了。
有些情节上的对比还是值得回味的。比如,驼子与米香同一时间出现在医院里,但却是完全不同的心境,一个欣喜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一个则被判了死刑,两人恰巧在同一个画面中错过,米香笑着快步向前走,驼子似乎更驼着他的背看着他的“判决书”缓慢的坐下了。米香最开始在心里上是嫌弃王驼子的,不仅长得丑,还因为背上的驼子,可在驼子把米香从医院接回家的路上,米香因为对他的感激与心理的感动将头靠在了他的背上,背部的隆起刚好合适。还有米香在片中两次上香的镜头,第一次是在矿上诅咒驼子,画面灰暗,而且让人心里却的忐忑;第二次则是在寺里为驼子祈福,佛像威严,米香神情真挚,这样的对比完成了米香心里的情感转变。
在人物刻画上更具有质感。米香,命运悲哀,目光短浅,小市井的利益心理,迷信,但本质里却仍有份坚强,母性的光辉,以及最为重要的,本质里的人性;王驼子,自身生理的缺陷,对现实的不卑不亢,男人的欲望,还有责任感;大李,除了家庭背景的压力,其他都符合米香所向往的那种男人的标准,过于完美,但自身懦弱,注定只能是梦幻角色;那个姐妹上文已经说过了。但这些人都有个共同点,就是善良,属于典型的底层人民的那种纯朴,而且让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缺陷,这样使得他们的形象更现实,观众更容易去理解和接受他们。
在看惯了中国所谓大片的虚无,时装片的华美无情节,个别小成本的蓄意恶搞,能看到这样一个有着人性思考却又并非完全文艺的影片还是能让人为之振奋的,最起码看完以后的心情不是漂在半空中不知所措的状态,而是有种沉甸甸脚踏实地的感觉。整个影片悲情的基调,丰富完整的人物特性,都是值得赞赏的,但故事自身以及背景却离我们这群观看此片的人依旧遥远。不禁想到,中国目前状况的电影,是不是一定要将故事建立在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才能拍的有血有肉。是社会的悲哀造就了好的电影,还是只是我们活在表面华丽的电影的悲哀之下,迷失了方向。。。。。。
4 ) 米香只是个女人
米香是一个四川女人,《米香》讲述的是这个女人的故事。
没有露出人脸的粗鲁责骂声,脑瘫男孩惊慌地跑到家门口,一个女人的眼泪应和着幽长黑暗的小巷从井水中荡漾开去,男孩赶到她身边拉着她的手,摇着脑袋、断断续续地叫着“妈、妈,妈妈”——这便是影片的开头,黑暗的画面也奠定了整部电影压抑、沉重的基调。米香被第一任丈夫无情抛弃,为了傻儿子皮娃儿将来能安稳幸福地生活,她跟随村里姐妹马金花到了北方一个小煤矿上,只为“嫁死”。所谓嫁死,就是指女人有意嫁给矿工,等矿工在矿井中遇难后,获得其巨额赔偿金,这种行为在矿工眼里叫“骗婚”。这些常年在井下少见天日的男人们,偶尔会渴望能与那么个知冷知热的人一起生活,但一想到这类女人中不知藏了多少只涂着嫁给那笔赔偿金的,便在唏嘘的同时对其嗤之以鼻。
米香并不着急袒露这不光彩的想法,新环境中的生活甚至还催生了内心对早已死灰般爱情的想象。她在矿井边卖豆花的时候遇上了大李,一个高大英俊又喜欢着皮娃儿的年轻人。后来从金花口中得知他不仅本身家庭条件差,家里人口还特别多、负担重,她便在金花连续几声“要不得”的劝说和几夜的思量中,放弃了。接下来再见面,便冷酷地挑着担子从他旁边擦身而过。而最终成为她丈夫的,则是又老又丑又驼背的王驼子,米香在一片心灰意冷中成了新娘。大李也出现在婚礼上,但只是透过人缝远远地望着她,新婚之夜的米香在对王驼子的百般恶心和对大李的无尽思念中贡献了自己。
至此,米香经历了两次婚姻,却不曾赶上一段爱情。她是值得同情的,第一次结婚后常遭丈夫打骂,离婚后还带着个傻儿子;她是值得赞叹的,为了能给亲骨肉一份小孩子应得却超越了一个女人自身能力的生活,毅然决定远走他乡;她是无奈的,真正心仪的人在与给儿子美好未来这一构想的较量中败下阵来;她是会被鄙夷的,自私地只为钱去跟一个几乎能当自己爹的男人结合,成为了众多骗婚女人中的一个。
为了能让王驼子早点死,她采用了老家的风俗:在某个清晨,把月经中用过的卫生巾埋在矿山上,听说这样就可以让受诅咒的人得到惩罚。后来,矿井真的出事了!病中的她急忙掀开被子直奔矿上,等赶到了才发现,死的竟是大李!当听到驼子的一声“米香”后,她回过头看了他一眼,顺带着瞟到他手上的两个大柚子,在来不及表现任何情绪的变化之前,一下子无力地瘫倒下来。
这害死人的诅咒夺去了她真正爱着的人,她痛苦地再次来到矿山,试着把那包东西挖出来,虽然成功了,但自己却被矸石砸伤了脚。在医院期间,王驼子对皮娃儿和她的精心照顾,以及回家后他对皮娃儿的疼爱,都让她从心底渐渐温暖起来。她决定为这个男人和已然存在的家庭做出改变,甚至还想着为这家再生个孩子,让满心的爱完完全全地转移到丈夫和孩子身上。
但正是在这个时候,王驼子被查出患有肝癌。他没有告诉任何人,直到徒弟在某次洗澡后发现他所吃的药,才转告了米香。米香不敢在他面前表露出伤心,只是不断劝说他放弃矿上的工作,一家子就这么开开心心地生活。王驼子在给米香和皮娃儿买了礼物,并提前过了年后,答应米香最后一次下井把事情做完。但当他在井下找到易塌方地段后,便奋力地用铁锹铲墙壁,最终把自己活活地埋在了里面。故事的最后,漫天的爆竹声和唱戏声淹没了她深深的苦痛,米香也最终没有去领那三十万的赔偿金,便带着皮娃儿离开了矿区。
影片的后半段像是有些仓促,导演让高潮一个接一个出现,让人在还未来得及仔细咀嚼心情的时候,故事便就此结束。无疑,婚后生活是米香对新感情的寻找和自身心境变化的重要阶段,但当她最终决定选择目前这样恬淡的生活时,命运却再次开起了大玩笑。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是一生最悲伤的境遇,但我想,当有一天你开始明白爱情并试着要与身边这个人相知相守,但竟不得不面对他荒唐而永远地离开这个世界的现实,这样一番哀莫大于心死的喟叹却是前人不曾意识到的凄凉。
在整部电影中,米香讲的全是四川话,她是未受教育的象征,但就是这样一个素面朝天的朴素女人却一次又一次承担了命运的打击,像偶然的,却又像命定的。这些有时会让我想到《图雅的婚事》里那个彪悍的图雅,试图带着残疾丈夫巴特尔再嫁的蒙古女人。但后者是秉持了牧民先天的决绝和粗犷,而前者则是在用女人绝望而麻木的神情漠视了命里的种种悲剧,直到有一天像弹簧般被压抑地无法呼吸时,才一下子爆发出肝肠寸断的哭喊。这样的故事,关乎生活、关乎爱情、关乎命运,在新闻报道中也许只是浅淡的几笔,但在光影流转之间却被描绘地如此细腻感人、令人动容。
米香只是个女人,一个曾在为人妻和为人母的道德围墙内苦苦攀岩的女人;一个在人性的本能需求与现实矛盾中苦苦挣扎的女人;一个将在循环流转的人生之轮划出一个大圆后,开始找寻另一番生活的女人。
5 ) 《米香》:男性的牺牲成就真实的爱情?
韩浩月
完成于2008年并屡获国际电影节奖项的《米香》,在被积压了整整两年后即将公映。“演员陶红”试图通过《米香》完成到“制作人陶红”这个身份转变的想法清晰可见,身为这部电影的唯一大牌,她并没有主导影片使之成为个人色彩浓厚的作品,而在努力成为影片的一分子。
《米香》的故事主体是:通过一个女人的心灵变迁,来折射生存的苦痛对人的改变。影片的结尾是温暖的,温暖是因为女主角米香凭借真爱的力量,摆脱了内心的功利与阴冷,而这功利与阴冷,如影追随于中国农村女性身上何止千百年。
对于米香的心理形成,电影给出了这样的背景:她有个傻儿子,经常遭受丈夫虐待,因此在选择再婚时,如何能控制男方实现给儿子赚一笔成家的钱,成为她首要考虑的条件。其实无需交代这样的背景,在过去困苦的年代,无数中国女性都有着米香类似的心理遭遇。
扯远一点,马诺的形成土壤其实就是归功于“嫁汉嫁汉,穿衣吃饭”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婚姻思维。但米香的那个时代(影片交代的时代背景大约是1990年代后期),还不至于势利到令人无法接受,因此米香在知道矿工王驼子(影片男主角,中国版的钟楼怪人)无家庭负担有存款还有不错的工资收入之后,毅然与英俊的暗恋对象诀别,嫁给了王驼子。
与不喜欢的男人同床共枕,米香显然对此没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在不堪忍受之后她采取了极端的方式——用最传统的诅咒让王驼子送命。但米香毕竟是个底色善良的女人,送命的不是王驼子让她即失落又庆幸,大病了一场。影片也在她大病之后进入到不断迎来戏剧冲突的好看阶段。
《米香》有一个关键词:牺牲。观众很容易理解米香的牺牲,为了孩子的未来,她可以赌上自己,忍受痛苦。王驼子的牺牲却可能是被忽略的,因为大家都直白地看到,他娶米香为地就是让鲜花插在牛粪上,吸引一点世人羡慕的眼光。但我想说的是,就整个故事而言,王驼子的牺牲是要大于米香的。
王驼子对米香的情感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垂涎阶段,为了得手不惜利诱,第二层次是犹豫阶段,既想得手又不愿被“嫁死”(指女人有意嫁给矿工,等待矿工在矿难中出事后拿赔偿金),第三层次是为了爱情甘愿去死。于是,王驼子的感情是整个电影的最闪光点。
堪称精明的王驼子并非不知米香的早期心思,但家庭组建后带来的温暖以及与傻儿子之间的情感累积,让他沉浸在虚假的幸福中。在知道自己患肝癌后,王驼子决定自掘坟墓,用死于矿难换来巨额赔偿金,来表白对米香和家庭的爱。他用死换来了自己一生当中最高大的一次形象。
联想到最近的话题电影《山楂树之恋》,也有一位英俊版的“王驼子”,老三用自己的死换来了静秋对他永生难忘的爱,此前他也是不断地用自己的牺牲来应对静秋的慌张、猜疑和不安。不要怀疑王驼子和老三为什么会为一个女人如此,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这样的男性角色是会被推崇为英雄的,而在漫长的农业时代,亦是这样的男性用自己的牺牲,支撑起来传承至今的婚姻与家庭观念。
《米香》和《盲井》一样,都是以矿井为背景来叙事的,但与《盲井》突出的社会批判性不同,《米香》是通过对爱情和人性的描写,来侧面影射人的生存状态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米香》里面的爱情并不动人,可却是真实可信的,唯一一点不可信的是,米香在王驼子死后拒绝了那笔赔偿款,因为在现代社会,会有90%以上的女人选择接受。
但电影不得不这么处理,因为只有这样,米香才会完成对自己的彻底救赎。那么,作为观众,是该为米香的选择感到庆幸,还是为她失去了和王驼子最为现实的一种联系而感到遗憾呢?
6 ) 米香被潜规则了
北京的电影院欺负米香,用大片排挤米香,安排的放映时间差的得不能再差,不是太早就是太晚,根本就看不了。亲们行动起来,谴责那些臭电影院。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1992456.shtml
7 ) 怎么可以这么做作?
1.米香手上戴着戒指,不是穷人就不能戴,但是戴着影响干活。女同事们配个药都记得把戒指取下来。豆花女是常常要洗手的,这点常识导演不懂吗?还有陶红的手怎么那么白?脸上又那么黑?因为只洗手不洗脸吗?
2.主角说方言,矿工们都说普通话。澡堂里那些“提示剧情”的台词假的要死。
3.同居很久了,还真等到领证才行房?劳动人民还真羞答答?这是编剧的幻想吧。
4.为钱嫁人没什么丢人的,上床那副大义凛然就有点做作了。性生活不满意就想谋杀亲夫(不是硬不起来是因为要太多),姐姐你又不是嫁给苗人凤的南兰你是历经苦难的风雨丽人好不好?
5.然后内疚了感动了,就180度大转弯了,连抚恤金都不要了。
6.把《巴黎圣母院》拍成中国矿工家庭肥皂剧,不是不可以,看样子演员也吃了不少苦,可是拜托,生活就要真的生活,不要伪生活,真狗血。
最后说个离题的,我曾经请过一个保姆,家乡在贫困深山,后来修铁路的修到那里,她跟着修铁路的男人,离开了穷山沟,来湖北安家。她在我家做保姆,男人得了肺癌躺在家。
我说阿姨你回去吧,别让他孤零零的走。她说,回去有什么用,也只能看着他死。
直到男人走了,她才回去埋了他。
虽然但是,结尾没有拿那八万,扣一星。
外国人喜欢贾樟柯喜欢娄烨,因为他们喜欢把中国丑恶一面拍出来,本片依然落入这种剖析中国丑陋面的俗套,十几年前拍这种电影叫出色,如今还拿这种题材说事就未免过于停滞不前。
在《生活秀》里卖鸭脖,在《米香》里做豆花,再来一个,陶红可以凑够川渝鄂小吃三部曲了!电影本身这种剧情架构放在以前绝对是奔着国际大奖去的(当然这片也拿了一些国际小奖)可惜并不新鲜的剧本加上粗劣的制作,实难出彩!驼子的演得太好了!!
相当讨厌的题材。要不是有个傻儿子博同情,这女人绝对算吃里扒外的贱货。电影后来渐渐对味了,果然男人还是找老实的好。还有,女人的爱是可以感动出来的。
柚子那么吃是苦的。。
看完以后感觉异常的片子...说不上的感觉...
一直很喜欢陶红,遗憾没在院线看到。文艺片的悲剧
四川的妹子傷不起
很残忍很好看
借樊师傅的话说,这电影有点腻了。米香的形象似曾相识,但是似乎没有反思性的东西。看来国内目前小成本艺术电影,特别是现实主义电影,基本上还是走的伦理路线。这固然是需要回复的传统。但是现在慢慢似乎走偏了。也许它缺乏的是大背景以及厚重感。
悲怆之味油然而起~~~~
现实主义佳作
虽然套路有点儿陈旧。整个制作还是可以的
始终很纠结要不要去电影院看这部片,现在想想,当时怎么就去看了狄仁杰呢?米香,哪怕是剑雨也比狄仁杰好……
贫穷的人内心也能有朵小花儿盛开,名字叫王驼子和米香似乎更贴切。主演陶虹会后表示要拍中国的艺术片,觉得范围划的大了一点。但有一点赞同,即使现在主流影坛大家都在商业大片的浪潮里,还是有一小部分人在执着生活中简简单单平平凡凡的爱。
电影结束的时候,影片中一女的一直对着女主角说,你哭啊,你哭出来啊,你哭啊,哭出来啊,女主角就是憋着不哭,结果我哭得满脸泪水。
4颗星,结尾字幕硬说米香没领钱太做作,扣一颗星。
想到一部片子“齐勒维”
看到了人性的美好~
一片卫生巾的愧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