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大爷,敬广才,民国二年出生于北京(那时候叫北平)。
敬大爷上私塾,念过四书五经,学武艺跑过江湖,后来花三年时间,当了剃头匠的学徒……他踩着一辆三轮车,装着剃头的工具,上门给主顾们剃头。剃头的时候,他会放睡,是免费送给老主顾的,要将鼻涕眼泪都放出来。他说,这叫排毒,将人体内五脏六腑的毒给排泄出来。
这情景,要有些年纪的人才见过,现在城市里的年轻人可能不知道放睡为何物了。
敬大爷家里,老摆钟,每天慢五分钟。
因此对敬大爷来说,他的时间要长一些。你不太清楚他心中的时间长短。比如北京时间下午五点半到了,敬大爷的摆钟可能是三点多。他也不天天出门给人剃头,便有大把的时间面对自己的摆钟。他知道摆钟走慢了,但不是天天都去注意——隔上很多日子,他再去对一次表,让摆钟重新从第一个五分钟慢起。
当然,时间都是相对的,敬大爷的时间掌握在敬大爷心中,在他的身体上也表现出来了。
他有老挂历。记录着老主顾名字的日历上,一个接一个被黑色铅笔圈掉的姓名,是故去的人。对这些熟悉的人,他不用再去服务了。关于这点,每个人都可以静下心来揣摩,每个人都差不多,多年的社区菜市场老板也会面对这些。
一张二代身份证,可以用二十年的。
一桌打牌的老人,随时都可能少一人。
爆肚刘里为敬大爷留着的对门的座位可能从哪天开始会空……
米大爷死了,留下了一只黑猫。黑猫无人照料,便随着敬大爷的三轮车到了他家。
敬大爷有个儿子,不和自己住一块。有一天儿子来了,他说没钱买药了。敬大爷就从一个小箱子里拿了些钱给自己儿子去买药。他们聊了一会儿天,一块吃了顿中午饭,喝了两杯酒,没有喝多。午饭过后,儿子又走了。
住在鼓楼脚下一间平房老宅子里的老张终于被儿子接到了一套楼房里,房子里有他儿子和一个总是绷着个脸的儿子的老婆。老张就在那里住了下来。有一天,敬大爷被老张的儿子开车接去给他剃头,那时老张已经说不出话来了,头发胡子留了老长……
爆肚刘的孙子没有和他的爷爷父亲那样学习炒爆肚,去学了美术;
他来给敬大爷画肖像,他说能够画出敬大爷心里所想的事情来。他让敬大爷想像他最喜欢的事情。
敬大爷在路边电话亭给一个殡仪馆打电话。他说话的声音很大,可能是担心那边听不见。敬大爷听着听着,就走了,将电话放在电话亭的铁台上,没有挂断,要等下一位打电话的人来,才会听到电话中的忙音。
一队年轻人在对面打电话,接吻,接吻接得令人羡慕。
殡仪馆找敬大爷要五百个字的生平简介,他就拿了部录音机,将自己头发梳了梳,说起自己的生平来。他说,殡仪馆找我要五百个字的生平,这得有多少个字啊。他从自己的生平说起,说着说着,就说了一个让他提心吊胆故事,说有一回给一个军阀剃头……说着说着,他就闭上了眼睛,像睡着了一样,但嘴巴还在动着,还在说着。说说停停,说了很多,最后放了一盘唱京剧的带子,听了起来;和他一起来的老米的黑猫将他刚录的生平的带子给悄悄扯出来了许多……
生平录完了。
居委会主任给敬大爷送可以用二十年的身份证来了;敬大爷说,他去遛弯去。
敬大爷到了鼓楼下,坐在墙角,渐渐地像是要睡了;他拿出了随身带着的梳子,在他戴在头上的帽子上比划了一下;头一歪——有人以为他要走了。不,他还活着。
后来,敬大爷又在鼓楼的墙角下慢慢地睁开了眼睛。
敬大爷在城墙脚下板寸王的剃头摊上剃头来了。
跟着敬大爷回到了家里。
敬大爷将自己新照的照片用黑木框镶好,放到了桌上。
天晚了,摆钟走到十二点,响了起来;敬大爷又将摆钟往前拨了五分钟。
敬大爷取出两排假牙,躺在了老床上,伸出一只手,将床边的台灯熄灭了。
天亮了,摆钟指到了十二点,猫站在窗台上。敬大爷的儿子来了,他推开门,看见眼前父亲的相片。他叫了声爸,敬大爷醒来了;他来告诉敬大爷,他的媳妇生了个儿子,八斤重;他用毛巾包起了敬大爷的木框相片和老摆钟,说给他先收着。
敬大爷踩着他的三轮车,往前踩着,渐渐隐没在一条宽敞的胡同尽头……
电影完了。敬大爷没有死去。
这部电影叫做《剃头匠》,一部真正的中国电影。
我却在失眠的夜晚看了一遍。
一个平淡如水的老手艺人,经历着北京惊涛骇浪的变化,岁月在他脸上留下了皱纹,沉淀下来的,是一个安静的老人。
九十多的高龄,长寿秘诀是什么?他给了一个不长寿的答案,贪生,怕死,睡不着。一个机灵,这不就是我现在的状态吗?虽然刚过而立之年,但是活着像垂暮之年!是生活节奏太快,加速了生命的进度,还是我们被动的拖着奔跑?
主角敬大爷,虽是小小的剃头匠,当年确是有头有脸的大人物,经历不平常,却有一个“倒头就着”的好心态。当我们面对死亡临近的时候,我想可能有三种状态吧。一则怕死,充满焦虑,每天小心翼翼。二则贪生,尽情享受,总想最大化最后的时间。三则看淡,生活仍然是昨天的延续,起床,发呆,钟表上发条。
世人努力为二类,羡慕三类,却总是避不开一类。所以前段时间的《别告诉她》才能点出共鸣,生命的最后,不去思考死亡,才是最幸福的吧。
启示,工作日怕死,全力奋斗,周末贪生,体验人生,晚上看淡,沉下去!
力荐五星电影。在很多方面都让我想起了张之亮的电影笼民,虽然在流畅性方面尚有瑕疵,但制作者的良苦用心和90岁的业余演员靖奎的本色发挥,让这部仿纪录片形式,讲述一名老北京剃头匠的暮年的片子,成就了荧幕上一名中国老人豁达的人生感悟和风骨。
人老了也可以这样可爱
终有一天我们也将老去,希望那时能内心丰盛,优雅老去,看淡生死。
老爷子对着遗照发呆的一幕瞬间眼眶湿了:大学买了照相机之后妈领着外公过来,说给外公好好照一张照片,以后留着用。当时外公老年痴呆已经很严重了,不太懂照相做什么,我是懂的,心里倒没那么难受毕竟人还在。今天看到这幕是真难受了,大学毕业时外公去世,那张照片真的做了遗照
手艺人,感动
“老”这个字眼,从来没有放过任何人。人人都会老,人人都会死。但不同在于有人英年早逝,青春永不腐烂;也有人白发古稀,皮囊缩成褶皱。哪一种,才是幸。
电影频道临时换成这部片子了,巧!关于金钱和死亡。
前两天看访谈,老爷子还在给人剃头,他说咱一手艺人,活了这么大岁数,拍了电影,现在连外国都知道我,我想都没想到,知足。老爷子还娶了个新老伴儿,小日子过得真不赖。
“爸,敬大爷给您理了多少年发了?”“二十多年啦,那会儿还没你呢。”“嘿,您什么脑子啊?我今年都五十多了。”真可爱这台词。真可爱这电影。特别得北京的精气神儿,暖暖和和,踏踏实实的。我姥爷挺像敬大爷的。喜欢讲古,喜欢穿着那么个羽绒服、戴着那么个小帽儿、骑着那么个三轮儿车,一天里各处逛悠。他们都是顶爱面子的人,活着得有个派头,也不刺人,但得戳得住自己。我姥爷没有敬大爷的福气,70多就走了。但是我很想他。这种想,不是天天记挂着他的人,而是……我总在寻找某种失落的慢跟踏实。而那种日子,是跟姥爷在一起才有的。就是电影里这种日子。可惜,都找不见了。就像是敬大爷细话生平的磁带,刚录完,就教猫儿扯了。都找不见了。我不愤怒。我只是可惜。我只是惆怅。我只是无解地忧伤。
小人物的活法,老实细致的拍法。同样是讲老无所依,可以和哈内克的《爱》作个对比,非要分高下的话,《剃头匠》差的是灵气,属于电影理念问题,这就没办法了。
本来感觉如果敬大爷在钟停的那一刻去世就是神作了,后来才知道是真实故事,大爷依旧健在,已经成为闻名中外的传奇人物。2014.9.16成都
“没人看你就没人看,你别显得自己窝囊”老头真棒。我听这里头的北京话比《老炮儿》里的顺,不用力,自然。
这片子太牛逼了,2014年有一次我从德胜门那儿一家医院出来,走了什刹海然后绕了几个胡同,回新街口外大街,那是来北京这几年来第一次去什刹海,第一次感受到老北京的味儿。这片儿,有那种老北京味儿。有一个镜头,敬大爷打电话给殡仪馆,对方啰嗦,大爷默默走了,镜头转向电话亭对面一对热吻的情侣。
满满的京腔京味帝都气息,瞧这字里行间,尽是老北京的腔调。这老头子,乐天知命,知足,豁达,看透人生,恬淡而平凡。靖大爷,以及这些个代表着老北京活化石的老头们,我向您们致敬!8.8
曾经被豆瓣误导以为这是「纪录片」?现在看完后,谁要是跟我说这是「纪录片」我跟谁急?……开片第一组特写镜头,不禁让我反思:纪录片不应该是在尽量不干扰拍摄对象而真实地用声画还原真实?结果,这真是剧情片!……老北京风味,真让我想念北京;拆迁,是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和亵渎;……,我好想你!!
给五十颗星都不嫌多。朴实细腻的生活场景里能感受到生命轮回景象的大气庄严。传说中的北京范儿,背影远去的乡土中国。P.S:主角敬老爷子现在应该一百岁了。
京腔京韵,满是悲凉。
里面的每个场景,每个镜头,都令我难以忘怀.鼓楼,后海,地安门,神奇的地方!~
老房子早晚有天要拆掉的,可不知道是哪天拆;人总有一天是要死的,却不知道是哪天死。他给人剃了一辈子头,整理了四百多位老主顾的遗容,他总说人要走,就得干干净净利利索索地走。于是在他预知死期将至的那一刻,他从容地料理好后事,让一个山寨的“板寸王”为他剃了一次头。
曾经我特爱每周找外公,就觉得跟他聊天,心里特别踏实,平和,周围人可能由于经历不同,不太能共情的事,爷爷都会慢慢的跟我说,有时笑呵呵,甚至有时候不说话,就静静坐着,觉得内心特平静,可能因为老年人已经走过了我们曾经走过的路,所以能够朴素的理解,与慢条斯理,不急不缓的人聊天,心,就会变得很宁静,很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