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从《三城记》看老人带娃的问题
作为一个职场单亲妈妈,这部剧给我最大的共鸣就是,阿龙的父亲和女主月荣的妈妈真是倒霉,这么多年,都是帮子女带娃,不仅没有人帮助,也没有经济支持。
最后房道龙和陈月荣在香港重逢,我想的却是,四个孩子从此真的是孤儿了。尽管在整个电影里,男女主人公大多数时间也都在上海流落,并不怎么管孩子。
百度了一下,成龙的两个哥哥,后来在家乡作了普普通通的百姓,至今,成龙都不愿意开口叫他们哥哥。而成龙的祖父,这位独自抚养两个孩子,经历了饥荒、灾祸的老人,连什么时候去世,都已不可考,便如在电影中莫名其妙消失一样。
父母最大的悲剧,不是孩子不争气,是好不容易孩子大了,孩子又生了孩子,再丢给你抚养。就像是打游戏通了十几关突然断电,又从头开始一样,实在是让人沮丧。
男主女主深情相拥,三口之家甜甜蜜蜜,背后,却是父母的无端辛劳,以及四个孤儿的凄苦并不为人知的一生。
所以,林凤娇默默隐忍也好,房祖名不成器也好,吴绮莉也好,吴卓林也好,成龙的渣,似乎是上一代的遗传。
所以,很抱歉,我一点都不感动。
2 ) 乱世爱情的颂歌,而道德与亲情呢?
香港导演张婉婷,曾有《秋天的童话》、《玻璃之城》、《岁月神偷》这样的经典,影片整体摄影和驾驭风格,功底还是很明显。尤其是第一个小时,虽然节奏有点慢,但还是好看的。
然而到了第二个小时,就慢慢显示出了对整个宏大的叙事背景的驾驭不足。这个战火纷飞年代,为爱辗转,分离团聚的故事,如此苍白而无力。事实上,我是个极容易被真爱打动的人,安徽村庄里,拉二胡,唱小曲,围桌吃饭的场面,我也感受着平淡的幸福,然而,对于整个电影传递的,乱世唯有爱情的道理,我实在感动不起来啊。
譬如说,电影颇用了点篇幅,描述当时民生有多艰难,人有多可怜。从男主的嘴里说出,饿死的、冻死的、吓死的、被砍头死的分别有什么细节。男主受伤时,女主为了救他,把所有能当的都当了,包括男主祖传的送她的信物。男主好了之后,就带着男二井柏然去打劫了当铺,把信物偷出来,顺便偷了很多钱。然后呢,男主女主男二女二就换上华服,跑到酒会,像模像样地跟外国人一起倒数迎接新年。。。我的三观当即崩坏了好吗!!!你们才刚苦成那样,一打劫有了钱马上穿在身上去挥霍。。。这都什么人啊。。。你们打劫了当铺,当铺的小伙计也是会死得很惨的你们知道吗。。。
他们一个是鳏夫,有老爹和两个儿子;一个是寡妇,有老妈和两个女儿,两个人几经辗转,终于在香港团聚,开启他们新的人生,生下了13磅巨婴,取名陈港生——也就是成龙。。。而你们留下来的四个小孩和老父老母呢,他们在大陆经历饥荒经历文革,我想到这些,怎么可能为他们自己追求爱情,几番艰辛终于团聚而感动呢。。。我也只能说,你们命都很大,命都够硬,命也很好吧。。。在爱情的完满结局下,亲情的遗憾和痛心,是这个片子久久的悲伤与遗憾啊。。。
还有一个,我也看着颇有点膈应。就是汤唯十六岁嫁了,跟前夫生了两个女儿,这个就很草草地交代了一下,说汤唯跟这个男人毫无感情啥的。然后这个男人就被炸死了。后来汤唯跟刘青云恋爱之后,有一幕她特别娇羞地说,他也是我的初恋。。。我不知道这里是汤唯表演的问题,还是故事铺陈的问题。。。虽然我可以理解汤唯跟死去的前夫真的没啥感情,或者换个方式来表达——他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爱情,这样是不是更好一点呢?
3 ) 留下来,至少你知道孩子们活着还是死了
较好的从国军残兵的角度反映了当年的历史,从电影角度说这个电影比较失败,剧本没有什么张力,大概故事本身没有太大的戏剧冲突,没有坏人,只有主角几个人,但是这样的剧情能上映就是一个奇迹了,在TG的面前用成龙老爸----一个杀了好几个地下党的军统行动组特务的故事来做电影,能广电总局审批过,奇迹!
电影本身我就不分析了,其实很多年轻人已经不知道爷爷奶奶这代人在民国末年的生活状态,现在看上去他们都和和美美养了一大家子叔叔伯伯姑姑阿姨舅舅之类的,也许我们能在大小屏幕和纸片上看到的就是解放后文革、土改、反右、三年自然灾害之类,以我们父母视角来看待的TG解放后历史,而抗日、内战基本都被一边倒的宣传成TG万岁,蒋国军混蛋加笨蛋的类型,要么就是南京大屠杀那种惨绝人寰的人类悲剧,要么就是黄河大决堤饿死数百万人吃人的惨剧,过于震撼,已经让我们忽视了当年最主流的老百姓过的日子。而当年实际的故事都被忽视了,这个剧倒是很好的还原了一个三教九流的爷爷辈生活,从这个角度出发,我认为这个剧值得一看,虽然有些乏味。
但是从成龙的爹妈这号人物的人性来说:我鄙视!至少是不喜欢,对于男的来说可能要养家糊口,而且他是军统特务,杀过TG,留在大陆只有死路与一条,但是对成龙老妈来说:抛弃两个包办婚姻的女儿决绝的奔向新世界新自由,对我个人来说不可接受。
我认识一个老太,年轻在上海时是一枝花,家境谈不上大富大贵但是也很优越,老公是开小工厂的,也加入了党国,老太年轻时经常自己拿着可乐一个人看英文电影,自己下下馆子吃点喝点。但是49年时家境急转直下,工厂被剥了,家里2个小孩,3个弟弟妹妹靠她一个人养,因为她老公带着金条去了香港。过了两年,他老公在香港凭借一身出色的技工本领又另起炉灶小有气候,要让留守上海的老婆去香港,当时这个还风姿绰约的老太就说了一个理由拒绝了“我还有这么多孩子和弟妹,你能保证带他们过去吗?难道让他们一辈子在这里受苦我们不管吗?”,结果是他老公为了她又只身回了大陆,后面大家应该也能想到收财产,收房子,收工厂,反右,文革批斗,抄家,坐牢什么的该上的都上了,到今时今日他们从20多岁有两套别墅住成了一室户连马桶都没有小破房子,老太的老伴也没了好多年,从当年喝着可乐看英文电影变成了在家里收破烂给第四代买小金锁。老太无怨无悔,就那么一句话”难道我要在香港想着他们吃苦,他们拿什么生活”。
对比之下,成龙的父母是怎样的,大家评判,是我我绝对做不出抛弃亲子一个人跑到外面逍遥快活的事儿,那个时候确实有这样那样的困难,未来会有这样那样的风险,也许跑出去了,你或者你(新的)子女后代有这样那样的成就(成龙啊,不是他广电总局也不会给面子过审),但是请记住:留在大陆和孩子在一起,至少他们活着还是死了你是知道的。
这个老太是我奶奶。
4 ) 《三城记》:历史夹缝中的个体命运
上网一搜,关于本片的原型背景都很清楚,讲的就是成龙父母的故事,据说还原度高达90%,拍出过《秋天的童话》《宋家王朝》《玻璃之城》等片的导演张婉婷,12年前曾拍摄过一部讲述成龙家庭史的纪录片《龙的深处—失落的拼图》,后来她就萌生了将家族史故事改编成剧情大电影的想法,其实一开始张婉婷打算拍自己母亲的故事,但遗憾的是直到母亲去世,她都没能好好听老人家讲述当时的事。母亲去世后,张婉婷能想到的最熟悉那个年代的人就是成龙的父亲,所以这个故事也是向整整一代人致敬。
刘青云和汤唯分别饰演了成龙的父母,命运曲线,性格做派,一望即知。不过《三城记》除了龙父龙母之外,还有“收买华”和“仇大姐”这一对人物,虽然是配角,但这两人也在颠沛流离中从安徽到上海再到香港,冲破身份年龄文化层次等多重限制,同样成就了一段旷世奇缘。
家族史如今在历史记述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尤其是《三城记》所反映的现当代史,当事人年事已高,但还健在,于是乎,对这些过来人的采访整理爬梳,就累积成重要的第一手史料;特别是当我们对大而无当的社会史、民族史叙述颇感厌倦之时,家族史这种细小单位的历史建构就更加弥足珍贵,“马丁·盖尔归来”之后,微观史学与年鉴学派同辉,宏大叙事泛滥成灾,现在反而需要微观角度的家族史切口来拨乱反正。
其实《一九四二》《太平轮》都可以这么被解读,电影改编,家族史的微观视角更符合编剧需求。当然家族也不是孤立的,总要枝蔓出去,譬如前面说的,《三城记》里的龙爸龙妈,也需要收买华和仇大姐的衬托,才能支撑起一张故事网络。相较于两位主角,我个人对两位配角的感触可能更深。尤其井柏然饰演的收买华,这人一副小商贩打扮,于龙爸危难之时出现,虽是萍水相逢,但收买华古道热肠,替龙爸青云治病疗伤,在乱世之中,更是帮扶着暴躁粗犷的龙爸一同找寻龙妈。
四人之中,收买华最年轻,也最促狭——眼镜、帽子、胡须,一打眼还真没认出是井柏然。收买华在四人中算是个文化人,还懂些医术,看来是个小知识分子的模样。对这位“不速之客”,电影也没有完整交代其背景,乱世之中,看来真可能是狭路相遇——《龙的深处》我没看过,不知房道龙老先生有没有讲过这个人。
四人之中,收买华的命运最为完整,他同情共产党为其托运物资而不幸牺牲,也给这位年轻人的生命拉上了壮怀激烈的大幕。仇大姐颇有风尘气息,又没啥文化,但“从良”的妈妈桑遇上了知书达礼、年轻俊朗的收买华,由一枚鸡蛋肇始,便彻底堕入了情网,而收买华对仇大姐的情愫陡升,也是乱世中难得的相依相偎。
收买华这个人很有意思,他应该不是大知识分子,做些小贩营生,与五大三粗的龙爸为伍,也能干些粗活,不过在苦力堆中,收买华一副眼镜总有些格格不入。收买华这样一个底层的读书人,或曰那个时代的小镇文艺青年,并不属于任何一个组织,也没有公权机关直接倚靠,倒是颇有当下“北漂”的风采。《三城记》中的收买华,一来在乱世中收获了爱情,二来也在思想体认上越来越倾向共产党,为其冒死偷运,甚至可以说是用实际行动“入了党”,终在乱世中丢掉了性命。1949前后知识分子们的心路转圜,是个很值得考量的论题,所谓“忍不住的关怀”,收买华也没忍住,个中缘由,一言难尽。
在刘青云、汤唯、秦海璐等几位老牌帝后的环伺下,井柏然的表演倒是不落下风。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捉妖记》成功,背后还少不了《失孤》《三城记》这样的历练。
收买华已死,秦海璐最后拿着一枚鸡蛋,那一刻,《三城记》动人心魄。
5 ) 用菜做比喻的话~阿华是碗白米饭
如果房道龙是劲道十足的辣子鸡丁,陈月荣是暖人心脾的排骨汤,仇肖玲是诱人的小龙虾,那么阿华就是一碗热气腾腾的白米饭。
虽然在电影里,不是那种一出场就是个性非常鲜明的人,但是却有种米饭特有的软糯的感觉,特别像那种用木甑蒸出来那种,大火蒸,当水变成蒸汽,缓缓的上升时,飘出的那股带着木头味道的米饭香。
我喜欢他一出场那副大智若愚的感觉,眼镜片后看穿了房道龙闪躲的心思,又烂好心的救人的模样。
我喜欢看仇肖玲带着上海式风月场所的笑,在众生里兜兜转转,一个转身,撞见了阿华,变成少女羞涩的模样……
他身上有太多类似普通人的特性,偏偏让人特别的喜欢,打心眼里的喜欢。最后他死了,以一种有点滑稽的方式。他带的不是定时炸弹,他是太多太多的手表。
阿华死了,对于我而言,电影也结束……
6 ) 非常不错
这片很好,看后让人有一种:曾经沧海。。。的感觉。能让人产生某种共聆。看这片之前我根本不知道拍的是谁,只知道是真实故事改编,很多人在看之前就戴上了有色眼镜去看,然后是各种各样不好的指指点点。这是部大制作,投资很大,筹资10年,导演也有心理准备亏钱,这样的敬业精神是值得尊重的!美中不足是刘青云太老了,有点不合适!
7 ) 小人物,大时代
作为女性导演,张婉婷镜头下的安徽,美不胜收,感情细腻张弛有度。
所谓三城记,一是芜湖,一是上海,一是香港。
在芜湖,黑白镜头开始,在那个烽火战乱的时代,人,显得是那么的渺小而脆弱,人活的不如狗,第一个镜头完全体现。而两主角的感情,正是从这个地方开始,无论两个人在情投意合,因为战乱,因为封建礼教,因为贪玩腐败,两人最终没有结合在一起。
在上海,两人再度相遇,而战乱时期,底层人物的悲苦生活也提醒的淋漓尽致。
而香港段,穿插在整个电影中,大时代下的小人物,虽说有很多无奈,很多不得已,但是我们还是要往前走。有希望就有路走。而井柏然和秦海璐的那段爱情故事,更是加强了对小人物的赞扬,但可惜的是只有感情线。
张婉婷用其细腻的笔锋,描述了大时代下的小人物的悲欢离合,让人潸然泪下。
8 ) 徒劳的爱
文/梦里诗书
三座城间战火纷飞,乱世浮萍的爱恋,本已《三城记》会是犹如《乱世佳人》般的典藏,但电影无论是从组织能力还是剧情架构上皆若同一盘散沙,难以入戏空洞的情感渲染,为人的只是冗长与难耐,辗转三城的奔走,不过仅只是一场徒劳的爱。
据闻这是一部根据成龙父母经历改编的电影,就蓝本言这确是一个赋有传奇色彩,呈现战火中命运与爱情的故事,但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在经过回炉加工变成电影之后,却变的如同鸡肋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对于一部呈现爱情的电影而言,《三城记》对于爱情的把控是全然失衡的,生硬凌乱的叙事,不曾有何般真正能动情以细腻之处,小人物在大时代中的悲欢离合,并未有能得见于小的动容,人物塑造欠缺须有的奠基,仅只是按部就班,如同完成作业般的生硬讲出了三段式的分分合合,这种几近无差别的分合使得电影主线的塑造欠缺了波澜。
刘青云与汤唯及一众配角的选角,同样并没有人给演技上的惊艳,所有的人仿若都是从它作的戏中走入了《三城记》,刘青云的配音无疑是此剧最大的问题,而汤唯更仿若是一个被定了型的演员,不论是台词还是演技都还是那个透着一成不变的文青女,汤唯是需要被定型的演员,她的美感是需要与电影特定人物结合的,而不是一个能胜任所有角色的万能贴,至于秦海璐与井柏然的辅线更是不尽如人意的。
战争的苦难并没能成为其中的引索,而只是一味的为了呈现战争苦难的苦难,《三城记》里例如背景音乐很多元素都是与内容断层的,战争的悲剧色彩对于剧情主线的推进更近乎毫无关联,这样未尝与内容相结合的呈现,虽令观众感受到了战争的苦难,但却并无法真正融入其中,就仿若在一场电影中看了令一个小故事般,而音乐与镜头更只能感受到剧组的自嗨,在一个苍白的故事之下,再好的镜头质感和音乐都无法挽回剧作的败笔。
用文艺沉闷的手法去拍一部本跌宕起伏的爱恋,当战争的苦难中呈现爱情,却又被剥离了战争,碎片化的三城之爱,何以不会是徒劳无力?
比《黄金时代》好一点....
3.4星。因为是成龙父母的爱情故事所以对人物命运少了牵挂感(因为知道最后都没死嘛)。故事不算冗长,有动荡的情节却没有百分百让观众感同身受,氛围营造问题。让我最意外的是,汤唯念台词的功力甚至不如井柏然自然。。演员光靠气质和味道是无法成为顶尖演员的。
成龙父母的真实改编,显得不够精彩,既是局限,也是让影片中巧合的部分合理。儿女情长太流水,汤唯在搭档廖凡之后,又来一个大叔,糙汉子刘青云还是有点意思⋯⋯不过更喜欢秦海璐和井柏然的姐弟恋。
张婉婷做为女性导演,镜头下乱世、战争、苦难也细腻的让人动情。娓娓道来的故事整体很平稳,没有什么高潮戏份,贯穿始终的冷色调渲染了大时代变迁的无奈、有情人颠沛流离的辛酸;结尾色调回暖重燃希望。汤唯的造型和表演会让人不自觉想到黄金时代,最喜欢两个人河边弹奏一场戏。@传奇时代影城
女&文艺导演真是让人受不了!
作为一部爱情电影,叙事沉静而又沉闷。主题探讨了战争年代的亲情和爱情。结构虽是散文体,却形散神也散。还是矫情了些。剧作上断层的叙事加上汤唯分分钟的出戏依旧难以入戏,刘青云、秦海璐表演沉稳中带着惊喜,汤唯似乎只有李安能发掘出她的潜力。井柏然发挥随性而自然,但他魔性笑声依旧是最大亮点!
2.5。什么都没拍出来。汤唯台词功力太差了。分分钟跳戏到太平轮
看的提前场。现在好好拍爱情电影拍的不浮夸那么认真的已经少有了,所以还是很极力推荐进电影院看的。张婉婷和罗启锐这对夫妻档还是有质量保障的,永远拍得有情怀。取材自成龙父母故事,可生活比戏剧更精彩导致有些情节会觉得不可思议,但其实竟是真实的。井柏然很出挑,刘青云非常非常适合这个角色。
拍得中规中矩,平庸得有点可怕。三座城市两个人一段情,颠沛流离乱世浮生,以成品来看,做成电视剧会更好。首次深刻感受到,汤唯的演技不怎么样。有多少人看到片尾字幕的“陈港生”会想到他是成龙?5/10
三星半。这部片子给我的感觉像《黄金时代》或者《太平轮》,但是没有《黄金》那么传奇以及有厚重感。说实话每次看这种民国时期的戏,感受那个年代的动荡和感动,我就特别幸运生活在和平时代。 你在深秋,给我春光。片中演技最让人惊喜的是井柏然,和影帝影后对戏依然很出彩。
《岁月神偷》与《太平轮》的结合体,乱世浮生的小人物与时代的波浪抗争,这样的题材和故事其实都大同小异,也没啥新意,但本片不是什么的悲天悯人的传奇故事,罗张二人组的细腻镜头拍得就是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三座城池,两对恋人,一个时代
看完好想捐块表。
太乱了,过度很突兀,看得很困
如今的电影市场正处于最排斥乱世浮生题材的时候,这个讲述成龙爹妈旧事的片子也紧随太平轮一起沉了。制作虽精致,但总体比较平庸,没什么吸引人的亮点。脸盲症犯,黄觉井柏然突然傻傻分不清,汤唯继续糟烂演技+票房毒药,秦海璐怎么老演民国风尘闺蜜...头尾那人人字幕组般的蓝边字体也太low了
汤唯没演技!汤唯没演技!汤唯没演技!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正题:可以给到三星半。女导演拍抗日胜利与内战物价飞涨有很多细节可以玩味。爱情线水的意象与乱世线火的意象交织得也尚可。汤唯与刘青云两人的离合,目的就是生下13磅的巨婴。秦海璐片尾挑鸡蛋一幕贡献了整部电影演技的最高峰。
一部伪文艺爱情故事片。故事无聊,演员不入戏。沉闷俗套于一身。
又一组老导演的倒掉,看到汤唯戏还是那么差,也是放心。电影冗长的呦,以及这个项目有什么可拍的?
3.5,张婉婷对细节的坚持还在,对残酷时局的反映不错。刘青云的表演能不能给汤脱星留点面子?
最后一个秦海璐透过光看鸡蛋的镜头镜头,个人觉得是影片最有味道的镜头,汤唯的角色塑造很容易想到章子怡的太平轮,但是演员拿捏上少了一份动情之处。
汤唯仍然在演着萧红,一副天然清高,一点不像安徽农家女,一念台词便出戏,出彩的反而是秦海璐。刘青云演了个不讨人喜欢的好男人,井柏然其实还好,只是试映会来了一帮他的女粉丝,实在太吵所以我讨厌井柏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