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彭宁导演的履历,就足够让人惋惜了,第一部作品就是曾引起轩然大波的《太阳和人》(也就是《苦恋》),这是一部可以和《武训传》、《河殇》、《活着》、《蓝风筝》、《夏宫》一起列入中国禁片史的作品,可惜至今未有资源公布,有台湾翻拍版,没看过不做评价。而彭宁导演的第二部作品《初夏的风》也因不明原因而被禁映,也许他的坏运气遗传给了这部电影的美工冯小刚,使得冯小刚在摸索到城市语言喜剧这条路之前的探索全都被宣告此路不通,还因此与王朔分道扬镳。如今唯一能看到的就是这部《欧妹》,可惜豆瓣上没有标记也没有评论,一查资源,果然是1905电影网的vip才能尊享,客观地说,这部电影值回了vip起充价11元。
在79年张暖忻和李陀发表《电影语言的现代化》之后,电影界产生了两个路子的探索,一个是对意识流、心里叙事的探索,另一个就是对长镜头和巴赞理论的讨论和研究。在意识流这一路中,探索开始得比较早,在杨延晋的《苦恼人的笑》中就已经有了类似清朝僵尸片的段落,集大成者是黄建新,《轮回》里老子(zǐ)看电视的段落,就非常好玩,古典和现代的并置,以及类似于《三体》的科幻味道,都已经搞得有那味儿了,几乎原创出一种中式赛博朋克美学了。可惜依然带有很浓的探索味,还很生硬,几乎是生吞活剥了点欧洲电影,搞点意识流都想告诉你我要开始了哦。
在长镜头一路中,不论是第四代导演的《青春祭》、《女排九号》还是《北京你早》,或者是《邻居》或者《鸳鸯楼》,都是试图在影片里实践对这些理论的理解,但实际上对这些理论还属于一知半解的程度,而且被束缚了太久,手脚都还没放开,都属于得其形而未得其神的,甚至形得的也不够。而第五代呢?83年的《一个和八个》,84年的《黄土地》,87年的《孩子王》,算是摸着边了,但意气太满,有种不破不立的狠劲,在构图上偏向于失衡和刺激,在镜头运用上则是用长来表现历史观,常常是开了机就忘了关机,让观众产生恨不得猛踹老农民两脚的感觉,他们在长镜头中展示的是一种主观的时间,并不想捕捉其中流动的自然的时间。而且对于调度和运动也未见过人之处。所以并未得长镜头的真意。
《欧妹》是一个十分典型的改革电影,主要内容无非是好厂长锐意进取,带领大家搞生产的故事。八十年代中期之前的电影,在剧本上基本没有太大革命,原因是仍处在电影厂制度中,不合格的剧本也开拍不了啊。所以《欧妹》更多地是从叙事中进行革新的。首先最有意思的一点就是,改革电影中的戏剧冲突最明显的段落,全都砍掉、略过,比如和保守派的斗争,比如面临的结构性难题,比如和外商谈判什么的,甚至在其他电影中要探讨90分钟的“走后门”,也只花了十秒钟,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生活细节,就连省委书记和局长谈判,都是在馄饨摊上进行的。而且对于女性的塑造十分到位,整部影片的情节核心都在于她情感的变化,但又对她生活中的事件十分简略,更多地是在琐碎的细节中去表现时间的流动。
整部影片的基本逻辑是工作关系生活化,生活关系工作化,情感变化才是中心。
而《欧妹》中对长镜头和生活叙事的探索,就填补了这一空白,在长镜头的使用中十分自然流畅,而且对现实时间有着极强的敏感,在运动中魅力尽显,还没有第五代大喊大叫式的姿态,在同辈导演中找不到参照,而更像是台湾新电影的手笔。
这个镜头中将长镜头的叙事功能就体现出来了,在运动中呈现出情绪的变化。
这部电影非常奇怪,在拍爱情时并没有很用心,感觉不管是前男友还是喜欢他的人,几乎都没有多少和欧妹同时进入中景或近景的机会,而在拍摄工作关系时,却拍得十分暧昧,情欲流转。
和陆书记的两场戏,都用了长镜头的调度,其中来回出画入画,低回婉转,味道十足。和兄弟厂厂长的一场谈判,拍得像是家庭纠纷一般。而影片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镜头,拍的是欧妹从厂里工人中间走过,用了升格,其美感不亚于《花样年华》里的擦身而过。而对于欧妹和一直爱慕他的金窦,则拍的十分克制。
而下面一组镜头对于欧妹和金窦两人关系的表现就很有意思。镜头从镜中影摇起——揽镜自顾——镜中的金窦——相顾无言。最后一个镜头太逗了,前面酝酿半天了,等你表白呢,结果你给人家递烟???
在这部影片中,有着淡化甚至忽略戏剧冲突的倾向,而对于无法避免的,则都采用了一种生活化的方式去表达,拍了很多有意思的生活细节,比如洗衣服、洗脚就洗了很多次,在剧作上好像意义不大,但是在情感变化中能体现出其价值。对于台词来说,可以说已经将由对白引领叙事的倾向压缩到了最少的程度,能用镜头就用镜头,所以给人一种非常不同于同时期电影的质感。
影片里有很多生活的细节,比如这个熬药,还得标着是哪家的。
老领导在馄饨摊谈笑风生
当时就已经开始用开放式办公了!经理和员工都在一起。现在的互联网企业是不是弱爆了。
下图为欧妹和厂里的hr在进行应聘的面试
惠安女和功夫茶,厦门风情浓郁
从摄影的角度找找好看的画面
就说美不美就完事了
与当时推崇的健康饱满的审美相比,更接近现在的审美,比当年的龚雪不差,像是王珞丹和章子怡还有陈晓旭的合体,但又胜过三者,可惜留下的作品很少。在影片里还有一段霸道女厂长的桥段,太逗了,欧妹去拜访开维修铺的金窦,一见面就要买人家的公司,还要连人一起,也许就是因为这种霸气把,让他从此成为了欧妹的舔狗,到影片最后依然一无所有。
整部影片节奏舒服,摄影一流,还有美女可看,八十年代的味道怀旧而感伤,镜头语言中颇多可供玩味之处,而竟然还查不到多少观感和资料,作为导演和女主角的绝唱,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看到此片,可以说是最近观影最大的惊喜了。
导演同志想拍的是文艺片
一部被忽略了的杰作,其电影语言的成熟度远超同时期导演
三星半-4星之间,值得一看。
彭宁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几年以后,谁会发愁?
非常优秀的电影作品
潇湘电影制片厂1984年摄制。节奏舒缓,摄影考究,配乐妥帖,散文诗般优美飘逸的冷门电影,80年代“文化热”时期的遗珠弃璧。
喜欢,理想主义,就像一首散文诗,很有镜头语言,背景音乐尤其赞………
改革开放杰作,舞台上的会议桌的设定绝佳
音乐不错 女主有点像刘浩存
老电影好看
看睡着了。“什么是共产主义?苏维埃加电气化。”一个女性企业家的创业史,女主出来工作是为青梅竹马出国留学筹钱,她重视产品和销售的策略很快振兴了奄奄一息的社办小电机厂,但在兼并省城大国企的过程里遭遇了各种阻力,最后留下一个不太明朗的结局(女主被领导调走了)。电影比较集中反映了改革与守旧两种立场的对撞,那些守旧派总在念叨战争年代的回忆,也比较突出女主的女性特质,她伺候人的戏就安排了好几场,相应的她经营企业的表现就被淡化了。编导在声画上做了不少设计,比如开场拘留所的戏:一对男女的局部特写,接上某人背手拿钥匙的画面和铁门关上的吱呀声,机电厂所在的海边也为构图提供了支撑,总之第五代的一些探索手法这里也能看到。剧情安排明显散文化的跳跃,配上女主偶尔布列松式的表演,有种灵性美。但整体写人还是明显模式化的
太理想主义了,背景音乐文艺片气息浓厚
昙花一现的沈红
技术员就是专家——录取啦!令《欧妹》没有想到的是,一个底层「临时工」能凭借一双「迷人的眼睛」和「慧眼识人」的技术成为一个工厂的向心力——既是领导,又是权威,同时又可全都不是——以《红衣少女》的形态独立存在。看过《花村》和《三女性》以及《高斯福庄园》的观众或许已经知道,偶然中带着必然,必然中又充满不确定性的「改革开放」并非是「东方大国」主动选择的道路,而是「工业革命」催生和助产的结果。渴望摆脱贫困又不希望被资本牵着鼻子走——这依然是《待嫁女儿心》透露出的参考消息。彭宁这部被严重埋没、忽视和低估的作品最耀眼之处在于,将彼时的中国国情与国际局势紧密结合起来。显然,这位忽冷忽热的「先行者」想要凭速度「跑」出一台「永动机」来。她的「九秒八三」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凡人的力量」比《女人的力量》更具穿透性。
夜里失眠,回忆童年旧事,不知怎么就想起了这部电影。那时候三姨是小镇电影院卖票的,因此我能成天泡在影院,最爱的是把地道战等电影刷了又刷。某天影院上映了这部欧妹,与以往所看电影风格完全不同,超出了我这小学生认知,我一遍遍的想走或者溜出来了又一遍遍的坐了回去。电影早已没有印象,但这件事一直记得,希望有天能有资源重温一下,看看能不能找回一点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