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乡自从办起了竹编工艺社,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此参观取经的、检查工作的、采访的、旅游订货的来客络绎不绝,他们成天成月地吃,为了吃,吵嘴、打架、酒精中毒的事屡屡发生,把精明能干的食堂管理员肖望发折腾得啼笑皆非、苦不堪言。一次,省委郭副书记要到乡里检查工作,为他准备的午饭被县里的领导吃了。肖望发只好把绿豆稀饭、馒头、花生米等家常便饭拿出来,心惊肉跳地准备受罚。不料郭副书记却吃得很高兴,竹林乡的乡亲们从中看到了希望。
1.马丽小品里那句台词“领导喜欢钓鱼我就潜到水里往他鱼钩上挂鱼”早就在二十多年前就有了电影版,而且是真的剧情。
2.一个乡都能这个样子,可以想象再往上的情形。我二姑父,吃得胖点,亲戚们都调侃他,叫他“乡长”。人民群众眼睛雪亮。
3.胖妹看着眼熟,翻剧照,果然有人说是《疯狂的赛车》里那个胖胖的富婆。
4.句号老师那时候差不多跟巩汉林老师一样瘦,我一开始压根没看出来,直到看最后的演员表才发现。
5.峨眉电影制片厂,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韩三平在这里主政过,也是在这里发迹。当然,了解这些消息,是因为搜黄海波的八卦。
6.大概出现了乡、县、省三级官员。这三级应该是中国最基本的三个行政级别。最后省委副书记能拍桌子碎盘子,但是回到他那里,招待上级领导时未必不在吃喝问题上为难。而且逛了很多地方都是这个问题,本身就很说明自身的问题。
7.这个片子,给现在高级党员干部们开民主生活会的时候放放,看看,多好。不过别指望有大的改观,因为一是谁都不想充当大尾巴狼,让原有的同类骂娘,二是一个大机器上的一个小螺丝,哪怕是大零件都是可以换掉的。
怀念1990年代,那时候的国产喜剧可以嬉笑怒骂、畅所欲言,和盘托出地针砭时弊,通过影像来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态度。
最典型者莫过于黄建新“城市三部曲”,《站直啰,别趴下》呈现出不同阶层邻里之间的家长里短与鸡毛蒜皮,《背靠背,脸对脸》诠释了中国官场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的“社交之道”,《红灯停,绿灯行》则借由驾校学车经历审视当代社会种种不成文的“游戏规则”。
这部《来的都是客》围绕一个乡镇食堂展开,把关注焦点对准了中国的“接待文化”。
赵本山扮演的肖望发,因为把竹编工艺社经营得风生水起,而被任命为竹林乡食堂管理员,“算是第八把手”。不大的乡食堂,却要接待各类人群:视察工作的领导,洽谈业务的老板,调查报道的记者,参观取经的游客。
领导的评价直接决定当地宏观走向,老板的意愿能够带来可观经济效益,记者的宣传导向可以起到臧否作用(《红灯停,绿灯行》里的牛振华扮演的记者,就以写“新闻稿”为条件,试图让企业老板为自己的驾校学费买单),游客的体验又间接刺激着经济发展……总之,这些人都和竹林乡的利益密切相关,那自然得好生接待,不敢怠慢。
看似稀松平常的吃喝拉撒、衣食住行,却往往没那么简单。影片里,马司令要到老乡家里去吃“派饭”,食堂就做好送到老乡家里去。供电局局长握着女服务员的手不放,旁人也都无可奈何,同事们还劝她不要太在意有些领导的“业余爱好”(时至今日,这种现象恐怕愈演愈烈)。为了迎合李老的钓鱼爱好,一众人等绞尽脑汁、各显神通,可鱼就是不咬钩。乡长严肃地批评肖望发:“我可告诉你,李老要钓不到鱼,你要负政治责任的。”当得知给省委郭副书记准备的好饭被吃掉以后,乡长更怒斥肖望发:“你简直在开政治玩笑!”能把钓鱼和吃饭上升到政治高度的,怕不多见吧。
就是基本的吃与喝,想把对方陪高兴了,也得下一番工夫,甚至付出大代价。李老讲究朴素革命作风,提出了“四菜一汤”的伙食标准。这可给肖望发出了难题:又得让菜显得丰盛隆重,还得符合领导提的要求,着实考验人。接待工作不仅“斗智”,有时还得“斗勇”。影片里,乡长让还在吃药的李会计去陪外省代表团,以命令的口吻说:“喝出毛病来,按工伤处理;喝死了,算烈士!”所以有时候,体制内人士抱怨应酬多还真不一定是矫情。曾经有部主旋律影片《生死牛玉儒》,就塑造了一位身患癌症还“坚持”喝酒的领导干部,细想之下真是哭笑不得。
鲁迅在《捧与挖》里写道:
中国的人们,遇见带有会使自己不安的朕兆的人物,向来就用两样法:将他压下去,或者将他捧起来。
所谓“带有会使自己不安的朕兆的人物”,其实也就是对自身利益能产生决定性影响的人。为了化解这种“不安”,地位较低的人往往要将地位高的人“捧”起来。这种“捧”,也不全是溜须拍马、阿谀奉承所引发“巴结”之风,而是已经演变成一种楔入民族深层集体无意识的“接待文化”。
一旦某种思想观念为一个民族所基本认同,它就不再是个人的喜好。接待文化是中华礼仪的精髓要义,接待工作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迎来送往,扫榻以待,这是最基本的待客之道,往往也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而且所谓接待文化,其发挥作用的场域并不局限于官场,而早已弥散到其他公共空间。比如商务往来,搞市场开发的人不仅要“会来事儿”,往往还得有酒量,这基本是“职场共识”。又如当代很多人焦虑的“给老师送礼”,大概能理解普通家长的想法:不是我想对老师怎么样,而是其他家长都送礼了,如果我不送,我家孩子就会输在起跑线上。我有个大学同学现在是高中老师,和她谈过这个问题,她就说有些家长还真是“你不收下都不行”的那种,搞得老师也很无奈。
像这种情况,就是社会的风气使然了。之所以“捧”,是因为在某种语境下,双方地位极其不对等。之所以要加限定性前缀,是因为这种“地位关系”是可能变化的。比如在商业往来链条中,面向下游的供应商很可能变成面向上游的客户,“捧”和“被捧”的关系自然也就不一样了。我还听说过,以前的一位老师,过年期间到某位同学家里去拜访,因为后者出身“官宦之家”,这种情况下家长也没必要去“捧”老师。
明朝时期的海瑞在担任县学教谕时,面对来视察的督学官,坚持只行“长揖”礼,与左右跪拜的两名教官形成了突兀的肢体反差,宛若一个汉字“山”的形状,因而得名“海笔架”。海瑞出任浙江淳安县令以后,更是做了一件惊世骇俗的事,废除“常例”——就是县里的小金库,正常和非正常接待、公关、送礼的费用都从这里出。他还发布了《禁馈送告示》,至今仍然是古代廉政公文的名篇。问题在于,海瑞毕竟是个“异类”,他拒绝“捧”,最终也遭到了同僚的“捧杀”。海瑞坚决反对“接待文化”,却成为同僚的眼中钉、肉中刺,可见“接待文化”背后,其实是“大环境”在起作用。
鲁迅也总结了“捧”的恶果,那就是助长贪欲,腐蚀人格,甚至导致恶性循环。《来的都是客》能表现这个问题,是相当值得激赏的。影片结尾,李老和马司令早已看穿一切,郭副书记也是为了检查“吃喝风”刹住了没有,这其实还是传统叙事的“青天大老爷模式”(其典型代表如《窦娥冤》《我不是潘金莲》等)。乡长和“八把手”为准备饭菜争得面红耳赤、大动干戈,但其实他们都是真诚而可爱的人。当然了,更不应责怪“来客”。如前所述,这是“民族性”的问题。
作者:张大户
本山大叔自从2011年《同桌的你》之后,已经很多年没出现在春晚的舞台上了。
虽然每年都会传出赵本山回归春晚的消息,但每次都让人失望。
我以前也老是吐槽本山大叔的小品一年不如一年。但是春晚上没有赵本山之后,我还是挺想他的。
今年的春晚节目表公布之后,之前盛传的赵本山回归,又被证实是假消息。
我按捺着思念本山大叔的心情,又重温了一遍本山大叔年轻时的神作《来的都是客》
为什么说《来的都是客》是神作?
豆瓣评分:7.7分。
评价上不是四星就是五星。这么高的评价对于一部国产喜剧实在是罕见。
讽刺力度之大令人乍舌。后来赵本山和范伟的经典小品《牛大叔提干》和奇志大兵的小品《白吃》都有本片的影子。
《来的都是客》上映于1990年。那时候,赵本山还没有火,浓眉大眼的一副“冠希”模样。
不得不说本山大叔确实有点显老,当年才三十出头,基本跟现在没啥大差别。哈哈哈哈。
巩汉林比现在还要瘦,瘦的让人心疼。
句号嫩的简直能掐出水来。
董立范还不是胖姨,是胖妹。
就是这些未来中国小品届的天皇巨星,在他们的“青涩时期”,合演了这部讽刺神作。
(以下内容,有剧透)
赵本山饰演的肖望发聪明能干,在竹林乡办起了竹编工艺社,带领村民致富。
竹林乡也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乡。从此各种领导视察,观察团参观络绎不绝。
这些人来一次就要大吃大喝一次。为了解决招待领导的问题,乡长特派能干的肖望发为食堂管理员,职位排在妇女主任之后,作为乡里的“八把手”。
肖望发一上任就遇到了难题,负责与外商谈判的企业家喜欢吃溜肝尖和鱼香肉丝,但是食堂却没了猪肉和猪肝。
县里的猪肉也已经卖完。为了让企业家吃好喝好。
于是他们现杀了乡长家的猪,现切猪肉和猪肝。
溜肝尖刚做好,企业家又想吃乡里的宫廷名菜,清蒸蜂蛹。
肖望发又和巩汉林饰演的乡会计去掏蜂窝。
清蒸蜂蛹是做好了,他们两个人也被蛰的满脸包。
吃的心满意足的企业家,也成功为乡里带来了数万美元的收入。
为了解决招待费用过高的问题,肖望发也想了很多高招。
食堂把来宾分为三等,领导级别的就按最高规格上等菜。
一般的观察团,旅行团就做中等菜。
而那些打秋风,吃白食的就做下等菜,白菜豆腐打发走。
为了解决乡里的用电问题,他们又招待了省里来的局长。
席间,局长拉着女服务员的手,频频揩油,大家笑作一团。
看到这里我有点心里发凉,电影当然是轻松愉快的,但是影射出的现实却是让人细思极恐。
省里来了首长视察,却不接受他们的招待。执意吃住在老乡家,他们也有办法。
偷偷的跟踪,看首长选定了哪家,他们就偷偷把做好的饭菜送到那家。
省里老领导来乡里,乡里就投其所好安排领导钓鱼。
鱼不上钩,他们就安排人潜水下去给领导的鱼钩上挂鱼。
老领导要吃四菜一汤。他们就把四个菜放到一个大盘子里。说是四菜一汤,其实是十六个菜。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心思都用绝了。
为了陪好三个观察团,乡会计不顾生病的身体边吃药边喝酒。
喝多了就去吐,吐完了接着喝。
直到把观察团的人喝到酒精中毒,拉进救护车为止。
这样的乱象,让肖望发痛苦不已,但又无力改变。
直到省里书记的到来……
吃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但是把吃变成了“公款吃喝”“吃喝风”一切都变味了。
《来的都是客》反映现实,讽刺腐败。把中国的酒桌文化展现的淋漓尽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喜剧。
警告,晚上千万不要观看此片。
吃的太香了,容易把人看饿。
不说了,张大户要去吃梅菜扣肉,粉蒸肉,天麻纯鸡,虫草仔鸭,火爆腰花,鱿鱼狮子头,白油猪肝。
情景剧《来的都是客》讲的是位于城市与农村之间一个酒店的光怪陆离,算城乡结合部。喜剧的意义就是使人在收看过程中忘掉痛苦,城市人看农村剧会笑,会开心,但不能解除痛苦,因为无法“反打”到自己身上。城市题材喜剧才能触碰到城市人痛苦的根源,但“农民”赵本山心里很清楚,若直接走进城市会被叫“盲流”,剧也会变成“盲流”。城乡结合部是个过渡,是城市痛苦与农村痛苦交错、化解的地方。 如今的商业电影都热衷当代题材,因为古代题材没法植入广告,所以即便是古装戏也一定要穿越回现代哪怕几分钟的时间。诸如此般,农村题材无法像城市题材那样更好的吸纳时下热点现象。
教员曾说过,他们也不走资本主义道路,无非是想在群众面前摆威风,自己过得舒服一点,欺压群众,欺上瞒下。官僚主义在那个时代有,这个时代更甚。电影中是故意营造喜剧效果吗?可在我看来是写实的,是有讽刺意味的,是发人深省的。小小一个单位食堂,一出出讽刺闹剧,片子拍摄于九十年代,可是如今已经见怪不怪。在资产阶级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熏风下,腐败更甚。官员们媒体上口口声声百姓疾苦,媒体下酒色穿肠纸醉金迷,何谓何不食肉糜?这就是吧。下级巴结,上级笑纳,风气一旦形成,就算在体制中,也非一人之力能够改变,不得不为风气所染。习主席担心不无道理,党内一旦腐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平演变,岌岌可危时,上到特权贵族,下到黎民百姓,别看现在一个个争着入党,谁真正有共产主义理想抱负?到时候将无一人为这个腐败的体制说话。
这部电影拿到现在想都不敢想
讽刺不正之风,吃喝招待里大有文章,挺真实的。
以小博大的讽刺喜剧,除了最后的说教有点生硬,其他真的都非常好。ps:蛰本山和愣头林被蜜蜂虐的那段我真的笑死了~
忙忙碌碌间充满欢乐和讽刺。近几年体制内管得严很大程度遏制了官场饭局,断了客源那阵子倒了不少餐馆,可见吃喝之风从前多猖獗。即便在民间应酬场合,酒桌上好办事也是中国人绕不开的传统,宁可多出来倒掉也不能有失招待,铺张浪费说白了还是面子观念作祟。
油酒不尽,国情至今,本山最后一笑城府逼人。
送走瘟神又来寿星,对外竹编靠手艺对内巡摩靠体面。苦了还没长够个就屠宰的食堂猪,苦了抓清蒸蜂蛹食材的无名英雄,苦了下水放鱼上钩的浪里白条。四菜一汤和乡里的派饭,哪件是党员该做的事,招待费两万却批不得将塌的教室,来得不是客,是绵里藏针千年来的官场做戏。
以前的电影都可敢拍了,整个电影看下来除了杀猪镜头有点恶心之外,其他部分一直吃看得好饿,对我一个控制饮食的人来说非常不友好,赵本山居然用配音听起来怪怪的。学到不少拍马屁的方法,比如领导钓鱼你得潜水往领导鱼钩上挂鱼,领导说四菜一汤,一个盘子脸盆大里面能放四样菜,领导爱吃溜肝尖,除了溜肝尖你还得上一个别的地方吃不到的菜,因为他去哪都知道他爱吃溜肝尖。
这股歪风 一定要刹住 乡长的苦衷 估计都能理解 不招待好了 就容易失去客户 可是 有点太过了啊 东西那么棒 何愁销路? 领导要钓鱼 鱼不上钩 就让人下水去挂鱼, 领导要在百姓家里吃饭 就让食堂提前去送饭菜 领导三点还没到 全体饿着肚子等着这大吃大喝 已经成了社会风气了 公款吃喝 2000块钱的盖学校的钱 舍不得批 2万块钱的招待费 花的一点也不含糊 呵现在的光盘行动 真的很有意义
基层干部都是鱼肉乡里的恶霸,高级官员都是万里挑一的青天
赵本山最后的迷之笑容看穿了一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取得的成就在慢慢变质、这种质变来源之风主要可以通过此电影深刻阐述、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党政在“吃喝风”上日益走向极端化、“中国人的事都是在酒桌饭桌上谈妥的”、这是连老外都耳闻濡染的、随着中国形式化“虚伪”化的加强、这种老片在以后即使出现也会被完美和谐了.
领导要去老百姓家吃派饭,然后偷偷拿着饭篮跟在后面;领导说要吃四菜一汤,结果就一个盘子里面放四个菜,用脸盆盛汤;领导要钓鱼,就让人潜水去给鱼钩上挂;领导要吃蜂巢,结果去掏蜂窝结果被叮成三胖。那个时代的电影,真是既有意思又真诚啊。PS:这真的是90年的电影么?我怎么感觉很有现代感啊??
以现在的风气来看,领导要吃个美味、钓个鱼、吃个蜂蛹、摸摸小手、“四菜一汤”,这也叫事?你看看现在有多少个巴不得直接跪舔的。还按级别规格接待,领导也得分三六九等啊。还有摆拍演戏做样子给领导看,那年头都已经很常见了。池塘潜水送鱼上钩真是神来之笔。90年代的社会轻喜剧,看得出明显的讽刺意味,从头到尾对官本位吃喝成风的批判,现在也拍不出来了。就现在看这里头这些事那些话,多可笑啊,然而笑也只能是无奈冷笑。。。7.7
“党章我也不是没看过,可你说咱现在干的事,哪些是党员该干的事儿呢?”
我觉得那段时间拍得这些讽刺社会现状的喜剧片真的好棒
好看。好多现实都讲清楚了。胖妞说得好啊,领导们吃点喝点也不算啥,算是他们的福分,吃完喝完给老百姓们多办点事就算可以啦。有道理啊。领导们不吃好喝好,人的基本欲望都没满足,怎么能产出精神力量领导好国家呢。然后呢,最先一批吃好喝好的领导再去管那些没吃好喝好的领导。老百姓就少受罪啦。
1.去年就感兴趣的电影(习惯性没提前了解故事剧情,以为是家庭生活类型),今天终于决定观影了,在看片之前恰巧在B站看王一快的《职场饭局生存法则|商务宴请全流程演示》,没想到《来的都是客》刚好也是相关题材的。2.从小生活在农村,见过蛮多杀猪场面,但在非纪录片的电影中却挺少看到,印象中上一部有直面拍摄杀猪过程的电影是在2017年上影节观看的《木屐树》;3.-万发同志,事情我们都清楚了。而你这个乡长 还有你这个县长,虽说工作有苦衷 也有困难,但是如此大吃大喝 造成浪费,是党纪所不允许的,这也是犯罪。如此下去,我们的国家怎么能够兴旺发达起来呢?-这股歪风一定要刹住!
不是敢写敢拍就算得好片子,这一部的价值虽然不是zz任务那种讽刺转歌功颂德如《男妇女主任》,但质量照着《背靠背,脸对脸》差不是一大截。
被放大的真实,剪辑加强了喜剧感。怀念那个只是蹭蹭饭拿点儿土特产的朴实年代为什么上面的领导都高风亮节,基层上赶着给人倒贴?我不信(赵本山 巩汉林 句号)